《长江三峡》教案8

合集下载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优秀8篇)根据课文内容,想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和课文对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篇一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奇景,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山水,扣住季节,扣住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

2.提问: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

明确: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

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

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

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二课文感知:这篇课文是郦道远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但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的写景散文。

课文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也使读者从中受益。

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的写作特点。

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看,不言而喻三峡是离不开山水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变化穿插其间,这就不能写一时一处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的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

没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写不出三峡的美景的。

学习目标:1、识记与积累郦、阙、溯、属、略无、绝、重岩叠嶂清荣峻茂、林寒涧肃、哀转久绝2、知识简介:郦道元及《水经注》3、应用:①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②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设计:1、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等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

《三峡》教案合集八篇

《三峡》教案合集八篇

《三峡》教案合集八篇《三峡》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2.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1.走近作者及作品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

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

《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

22.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郦(lì) 阙(quē) 溯(sù) (yǎn) 属(zhǔ)4.指名朗读。

5.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6.教师点拨。

(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2)一词多义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绝:A.沿溯阻绝(断) B.绝多生怪柏(极) C.哀转久绝(消失)7.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分析写法提问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三峡的美?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分别做好记号。

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明确:山和水。

写山的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三峡》教案模板八篇

《三峡》教案模板八篇

《三峡》教案模板八篇《三峡》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教学难点: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

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

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A.清/荣/峻/茂(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B.沿/溯/阻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语言的特点,简洁.语言简洁,表意十分丰富,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

3.学生练读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

4.指名读课文四、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

《长江三峡》优秀教案

《长江三峡》优秀教案

《长江三峡》优秀教案《长江三峡》优秀教案教学设想:本文编排在苏教版“祖国土”的板块,编者的意图是,借该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感,再借本篇继续赏析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本文的阅读也没有什么难度,教学时还是以朗读体会为主,品味文中对三峡的描写,进一步感受散文的取材和写法。

目标要求:1、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2、理会本文的取材和写法,进一步了解“散文”这一文体的特点。

3、朗读品味语言,了解作者和作品风格。

课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了解作者和作品风格,归纳分析,了解文章的取材。

过程:一、导入二、了解作者和作品风格刘白羽,现代作家。

1916年生,北京人。

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

刘白羽的散文诗意更多表现为壮美、明快,充满哲理。

《长江三日》中,作者以游踪为引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波涛汹涌的长江,奇伟壮丽的三峡。

作者笔下的长江一会儿激流澎湃,涛如雷鸣;一会儿安静温柔,像微微拂动的丝绸;一会儿万瀑悬空,砰然万里;一会儿旋转不前,一千个,一万个旋涡。

仿佛长江在高唱、在低吟、在咆哮、在深思。

那云雾变幻、朝晖夕照、电闪雷鸣,更给这显示大自然生命力的河流增添了无限的诗意。

作者把我们带到了那变化莫侧的水上世界。

作者还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把这种经历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了。

“我觉得这是我们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

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行、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由于这一思想的熔铸,江轮便成为我们整个革命事业的诗意象征了。

《三峡》教学设计8篇

《三峡》教学设计8篇

《三峡》的教学设计8篇老师肯定都学会制定教学设计,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力量,做好相关的教学设计可以确定同学的学习需要,下面是范文社我为您共享的《三峡》的教学设计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峡》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娴熟把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同学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育同学喜爱家乡、喜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多媒体教学。

以美丽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乐吸引同学,使同学产生探究的爱好,形成剧烈的求知欲望。

在视听想象中,熬炼同学的思维,加深同学对文章的理解,培育同学喜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同学懂得可以手中资料、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育同学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同学能够在练习中仿照运用。

【教学重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和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同学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时支配】两课时(一课时预习;另一课时集中解决重难点)【课前预备】1、布置预习:⑴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

⑵预习课后练习一,预备与同学们沟通。

⑶用行楷抄写课文。

2、老师要预备的一些资料(如:三峡风光图片、录音等),以便引导同学理解课文,用多媒体帮助教学。

【教学内容、过程】第一课时引导同学预习课文,过程略。

其次课时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活动导入:你知道长江三峡吗?(待生答)你了解三峡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吗?不知道吧。

好在老师今日有所预备,我有幸请到我们古柏最出名的导游,下面她将带领二(3)班旅游观光团和几位赶扒车的老师一起去参观风景绮丽的三峡。

《长江三峡》优秀教案设计

《长江三峡》优秀教案设计

《长江三峡》优秀教案设计《长江三峡》优秀教案设计「篇一」师:上课!师:在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长江上,有一处无比壮美的景观,它仿佛是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的母亲河上,它就是闻名世界的长江-- 生:三峡。

师:好,先请同学们欣赏三峡的壮美风光。

请大家看屏幕。

(CAI显示三峡风光)师:人们都说,三峡美,三峡奇。

那它美在哪里,有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的郦道元,一起去领略三峡的魅力!(板书课题、作者)师:下面老师先了解一下同学们已掌握的情况。

先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

声音洪亮,字音、停顿掌握得也不错。

请大家看屏幕,来做两个题。

哪位同学来说说下面几句话的含义?(CAI显示练习)师:对他们的答案,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吗?师:看来大家对语句含义理解得不错。

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步。

好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内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生:先写三峡的山,然后写三峡夏、春冬和秋季的景色。

师:既然写四季的景色,那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生:夏天的水气势宏大,汹涌澎湃,最能体现三峡的特色,所以先写。

春冬的水相似,所以一起写。

秋天的水很凄凉,所以最后写。

师:的确,郦道元写文章正是为了突出三峡的特点。

那这篇文章到底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分别来说一说。

生:三峡的山非常高。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还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不到正午看不见太阳,不到午夜看不到月亮,说明山非常高。

生:三峡的山多,而且连绵。

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夏天的水湍急,流速快。

从“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的秋天十分凄凉。

从“猿鸣三声泪沾裳”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的春冬水是清澈的,树是茂盛的,山是险峻的。

师:郦道元抓住特征,仅仅用155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

这篇《三峡》被称为我国山水游记的先导,被誉为千古美文!今天我们就要反复朗读,来品味它的美,最后要有感情地背诵它。

《三峡》教案(通用19篇)

《三峡》教案(通用19篇)

《三峡》教案《三峡》教案(通用1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峡》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峡》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过渡: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

归纳起来看: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3篇)初中八年级语文《三峡》精品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教学本文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习惯,废止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串讲,代之以学生自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大体弄懂文句,了解课文内容)、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讨论的教读方法,使学生悟得学习文言文的门径。

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努力做到: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文言语句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服务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需要;使整个教学过程带有明显的语言、思维的训练的特征。

【媒体运用】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同学们,这是一组长江三峡邮票(幻灯2),三峡风光能上邮票,必然有其非同寻常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幻灯3出示课题),领略三峡独特的美。

请同学来看一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4)师:请同学们把目标齐读一下:1、抓住景物特征,领略三峡的美。

2、背诵课文。

重点:在解疑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三峡的山、水之美。

三、关于作者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请同学对照注释1,完成下列填空。

生举手回答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他是____时候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是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幻灯5)四、教学过程㈠朗读课文师:伴着音乐,我们来朗读课文,大家说说看,在我们班谁朗读得?生:推荐。

师:好!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为大家朗读。

其它同学要当好小评委,等下请你发言。

学生对朗读同学作评价。

师:刚才大家评价的很好,朗读的同学也读得不错,在古文的朗读中特别不能把停顿停错。

举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示范朗读。

㈡师:看着这图画,老师要考大家一个字的解释:(由三峡的峡字破题导入课文)师:峡是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和字义生:两山夹水的地方(幻灯6)师:那郦道元要写三峡,必然抓住什么景物来写呢?生:山、水师:对,那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幻灯7)㈢出示思考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完成,做好圈点勾画(幻灯7)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分别做好记号。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单元必修(三)祖国土课题《长江三峡》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这是大诗人李白赞颂长江雄伟气势的诗句。

人们常用“亘古未变”来形容山川河流,现在,山川河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的古文明都沉入了水底,永远的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人们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三峡:一个是自然的三峡,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三峡。

如今虽然往日神奇美丽的自然三峡已经消失了,但灵异的、浪漫的、富有诗意的三峡,却永远的被文学作品保存了下来,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研读“文学作品中的三峡”。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去认读刘白羽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三峡风光。

二、作者介绍刘白羽,现代作家。

1916年生,北京人。

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勋、《刘白羽散文集》等。

讲解:“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检查预习三峡西起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县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教案(优秀9篇)

《三峡》教案(优秀9篇)

《三峡》教案(优秀9篇)《三峡》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位语言的精妙。

3、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设想: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品读句段等,在读中完成教学目标,加深文本印象,力求当堂能背诵。

教学过程:一、析字义,赏三峡。

汉字是表义文字,每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什么?(山)往深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

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

(板书题目及作者)二、走近作者及作品。

(学生齐读书下注解)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世称颂。

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还要欣赏《三峡》语言的魅力。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课文,正字音。

——前两组齐读至“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后两组接着读完。

要求读得准,听要听得清。

听出学同朗读中的错误,读完后,帮他指出来。

二读课文,准确停顿。

——老师范读一遍,学生认真听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停顿在听老师读是做上批注。

学生再自由读2遍,然后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老师做评价。

三读课文,译《三峡》。

——单排向后转,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再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

重要的词作出批注,有疑问出做出标记,六分钟后教师通过小检测,查看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到位。

(出示)准确译,我能行!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四、分段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三峡》教案范文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三峡》教案范文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三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读写“阙、湍、潭、涧、溯、艘”等生字词。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三峡的地貌特点。

1.3学习并运用骈文的特点,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峡四季的景色特点。

2.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三峡的自然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2体会作者对三峡的赞美之情,激发对自然景观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1.2分析三峡四季的景色特点。

1.3学习骈文的特点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把握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2.2运用骈文的特点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展示三峡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说出对三峡的印象。

1.2提问:你们了解三峡吗?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三峡?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分析三峡的地貌特点。

3.合作探究3.1分组讨论,分析三峡四季的景色特点。

3.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精讲点拨4.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强调三峡四季景色之美。

4.2教师讲解骈文的特点及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之美。

5.实践运用5.1学生运用骈文的特点,仿写一段描绘三峡的景色。

5.2学生展示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四、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三峡四季景色图。

3.运用骈文的特点,写一篇描绘家乡景色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实践运用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分析了三峡四季的景色特点,学习了骈文的特点及修辞手法。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在仿写骈文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长江三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2. 理解并运用相关词汇、术语,如“长江三峡”、“地理环境”、“文化遗产”等。

3. 掌握文章的阅读技巧和信息提取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课本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3. 图片、视频及相关资料4. 黑板、白板笔、课件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长江三峡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此地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描述图片和视频中所展示的景观,引发对话,了解学生对长江三峡的初步认识。

步骤二:呈现(20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并简要介绍地理环境和特点。

2. 将相关的术语和概念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步骤三:合作探究(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究一个方面的内容,如三峡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历史变迁等。

2. 学生们在小组内查找相关资料,并就各自方面进行探究和讨论。

3.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彼此所了解的内容,从而获取全面的知识。

步骤四:信息提取(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所获得的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如三峡的地理位置、主要景点、文化意义等。

2.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信息整理和总结,并汇报给全班。

步骤五:拓展应用(2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长江三峡的保护与利用”、“您对长江三峡的看法”等,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思考和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陈述理由。

步骤六:总结归纳(15分钟)1. 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生们所达到的目标。

2. 引导学生发表个人看法和建议,为后续相关内容的学习提供借鉴。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探究和信息提取,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与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信息整理和总结的能力。

幼儿园阅读教案:《长江三峡》

幼儿园阅读教案:《长江三峡》

幼儿园阅读教案:《长江三峡》教学主题:《长江三峡》阅读教学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长江三峡》的相关知识,并能通过阅读理解其含义。

2.通过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关于勇气、毅力、互助等品质,培养自己的个性,锻炼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3.培养幼儿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加强幼儿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观念。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首先,设计一些开场的话语,可以与幼儿进行互动。

引导幼儿们回忆一下去过的旅游胜地。

如果有去过中国的长江三峡的幼儿,那麽就可以问问长江三峡的情况,为今天的教学主题做一些铺垫。

2.讲解(10分钟):显示一些图片,讲解三峡大坝,介绍三峡大坝的背后故事以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其它如:武斗九年、船闸、水位等。

3.阅读故事(20分钟):读故事之前,先引导幼儿们做一些预读工作。

可以询问一些问题,如:说说布爷和小熊在故事中做了什么,他们在一路行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以及最后如何克服。

然后,引导幼儿读故事,鼓励幼儿尽量多回答问题,让他们流畅地朗读。

4.讨论故事(10分钟):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分享自己的看法,历经长途跋涉、风吹日晒,每当偶有困顿时,小熊总能站出来,给布爷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相互帮助、共同前行,完成了这一艰苦的旅程。

这里可以有几个讨论问题:1)小熊为什么要一起帮助布爷呢?2)如果没有小熊,布爷还会继续前行吗?3)为什么我们需要互相帮助呢?5.丰富课堂(10分钟):可以利用一些“补充资料”或“教育视频”,小小报告或歌曲,让幼儿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长江三峡》。

6.活动(20分钟):将幼儿分类,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小熊和布爷的角色,为大家展示故事。

布爷代表的小组展示了克服困难的处理方式,小熊代表的小组展示了小巧的方法和助人的精神。

7.结束语(10分钟):教师可总结今天的学习的内容,再引导幼儿们分享他们的经验。

幼儿们可以回答一些问题,如:今天你觉得学到了什么?为什么?你能告诉我们你学到了哪些有用的技能和知识吗?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让幼儿了解《长江三峡》的相关知识。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著名的自然景观,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环境和地貌特点;2.学习长江三峡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环境和地貌特点;2.长江三峡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3.长江三峡的保护和发展。

教学重点:1.学习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环境和地貌特点;2.了解长江三峡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1.学习长江三峡的保护和发展。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2.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江三峡的照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步骤二:讲解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环境和地貌特点(30分钟)教师讲解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环境和地貌特点,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步骤三:学习长江三峡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江三峡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并与学生一起查找相关知识。

步骤四:学习长江三峡的保护和发展(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江三峡的保护和发展情况,并展示相关案例和材料。

步骤五:小组合作活动(15分钟)按照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根据学习到的知识,自由讨论并提出他们对于长江三峡保护和发展的建议。

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5分钟)请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教学资源:1.长江三峡的照片和视频;2.相关的地理和文化知识材料;3.小组合作活动任务卡。

教学评价:1.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表现;2.学生对于长江三峡的理解和认识。

拓展延伸:。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优秀10篇)《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借助课文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2.能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的奇丽风光。

3.学习本文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要求:1.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文句的主要意思。

3.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有关“三峡”的片断,学生观看影片后,教师导入:美丽的三峡的确让许多人为之陶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三)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情况1.学习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作者和《水经注》的材料,教师巡视;2.提出课前学习中遇到的'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

教师可以让学习小组以小字条的形式将问题记下交上来,然后到下一环节学生疏通文意的时候,再将问题交由大家讨论。

(四)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初步领略山水之美。

2.请2-3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3.请大家齐读课文。

4.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教师有意识地参与一到二个小组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深入研读: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学习小组合作探究:①作者是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展现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课文《长江三峡》教案

课文《长江三峡》教案

课文《长江三峡》教案课文《长江三峡》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二)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三)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分析: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二)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分析: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三)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分析:(1)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段,描形、绘色、拟声来状写三峡奇观。

(2)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的结合和统一。

本文引用了许多古人诗句、神话传说及民歌民谣,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创造出神奇美妙的意境。

作者从三峡雄奇瑰丽的景色中得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

”是其哲理。

(四)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1)在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三个峡各自的特点加以描绘。

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重点写其“雄”;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重点写其“秀”;西陵峡处处急流,处处险滩,主要突出其“险”。

因此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写景有序。

按作者游踪顺序写。

(3)《长江三峡》除了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外,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4一、教学目标(一)(同“课堂教学设计Ⅰ”)(二)培养高效阅读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同“课堂教学设计Ⅰ”)三、教学进程设计(一)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出处是______。

2.“三峡”,西起______省______县,东至______省______县,全长______公里。

3.“三峡”的名称(依次)是______峡、______峡、______峡。

它们的特点(与名称对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4.“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______修辞手法。

“交响乐”指的是______,“飞翔”指的是______。

5.西陵峡中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______滩、______滩和______滩。

其中最险的是______滩。

6.秭(的读音是______)归,是______的故乡,他被流放在汨(读音是______)罗江,投江而死。

7.王昭君,名______,她诞生在______。

西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后嫁给匈奴的______单(的读音是______)于,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有一首是咏王昭君的,课文中引了两句,是“______、______”。

8.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9.本文所写景物是随______变化而变化的,观察角度一般都是______视和______视,观察到的景物方位一般都在______和______。

10.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测试记录: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理解率:______%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二)激疑质疑。

1.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段落?主要内容是什么?2.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是本文的特点之一,试说明这个特点。

3.长江三峡山陡、流急、滩险,有时看起来“十分吓人”,为什么还使人感到美呢?(三)精读导引。

1.精读全文,可知第一段是作者在三峡航行的总的感受,可作第一部分;其余各段都是描写三峡的,可以三个峡分为三个部分,然后概括内容。

《三峡》教案(7篇)

《三峡》教案(7篇)

《三峡》教案(7篇)《三峡》教案篇一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咱们安阳是汉字的故乡,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答"山"。

)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答"水"。

)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

水因山而活泼,山因水而灵秀。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

(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峡郦道元。

)二、出示目标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

让我们一起来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齐读)1、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2、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3、感悟作者三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读好三峡文我们已经接触到的几篇文言文,那么读好一篇文言文要做哪几步:读准、读懂、读美。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环节。

我来挑战读准齐读:屏显读准字音我能行。

认读生字:襄陵?沿溯素湍?属引?泪沾裳(释“裳”齐读)读懂齐读:屏显准确解释我能行1、掌握下列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自阙?奔霜?绝?三(释“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2、重点点拨下列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三生分)读美:疏通了文意,大家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谁愿意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一生朗读(配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把听到的内容转化为美的画面。

这位同学读得真美。

大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不是像屏幕上显示的一样美呢?(画面一组)过渡,如此美不胜收的风景,怎能不让我们佩服造化的鬼斧神工呢!(二)读赏三峡景1、(寻找美)思考:1)本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种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2)你能各用一个词概括出每种景物所体现出的美的意境吗?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展示,品读明确?提示山:怎样的山?连绵高峻高峻美(雄壮美)夏水:有什么特征凶险迅疾(师范读指导)?奔放美?《早发白帝城》春冬:景色如何?? 清静幽美清幽美秋景:给你什么感觉?凄凉寂静凄婉美2、(欣赏美)在郦道元的笔下三峡景色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长江三峡》优秀教案设计[修改版]

《长江三峡》优秀教案设计[修改版]

第一篇:《长江三峡》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抓住特点教学难点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诗文简析、作者简介、研习第一部分一、解题1、《长江三峡》是写景抒情的游记名篇《长江三日》的第二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

《长江三日》收在《刘白羽散文选》中。

2、《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

作品第一节,写11月17日雾夜在长江上航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第二节,写11月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第三节写11月19日出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的情景;最后以武汉长江大桥的壮观图景作结尾。

整篇文章构成这样一个意境:穿过茫茫雾夜━━在激流险滩中战斗、航行━━迎来明朗开阔、光华灿烂的图景。

3、读《长江三日》。

4、三峡:长江的一段,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两岸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在巫峡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巫山神女,于云雾之中,楚动人。

二、诗文讲解“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这是杜甫《夔州歌十绝句》第一首的后两句。

全诗是: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在中巴东面的巴东山,长江水劈开崇山峻岭在山中奔流)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白帝城地势高峻是三峡的重镇,瞿塘峡的险要胜过百牢关) “秭归是楚先王熊绎始封之地”(熊绎是周成王时人,由于祖先有功于周,成王封他于楚,居丹阳。

丹阳在秭归县东。

始封: 最初受封。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这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头两句。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其特点。

2.掌握长江三峡的旅游景观、历史文化及环境保护措施。

3.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旅游景观、历史文化及环境保护措施。

2.教学难点:长江三峡的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对旅游景观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美丽的景区。

(2)提问:谁知道长江三峡在哪里?长江三峡有哪些著名的景点?2.学习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1)讲解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强调其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湖北省与重庆市交界处。

(2)展示长江三峡的地形地貌图,讲解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特点。

(3)讨论:长江三峡的地形地貌对其旅游景观有什么影响?3.学习长江三峡的旅游景观(1)展示长江三峡的著名景点图片,如白帝城、神女峰、三峡大坝等。

(2)讲解各个景点的历史背景和传说故事。

(3)引导学生感受长江三峡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4.学习长江三峡的历史文化(1)讲解长江三峡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如三国时期的刘备托孤、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重庆等。

(2)介绍长江三峡的诗词文化,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登高》等。

(3)讨论:长江三峡的历史文化对旅游景观的开发和保护有何影响?5.学习长江三峡的环境保护措施(1)讲解长江三峡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保持水质、保护生态、防止污染等。

(2)介绍长江三峡的环境保护措施,如设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移民、加强旅游管理等。

(3)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为长江三峡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四、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长江三峡的旅游攻略。

2.搜集长江三峡的历史文化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旅游景观、历史文化及环境保护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峡》教案8《长江三峡》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刘白羽情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描写了自己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唱出一首献给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赞歌。

二、作者简介刘白羽:现代作家。

1916年生,北京人。

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刘白羽散文集》等。

三、长江三峡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

简称三峡。

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

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四、整体感知课文1.重点字词启碇滟滪绛紫云蒸霞蔚峨冠博带群山万壑雷霆万钧缤纷亭亭婀娜眺望小心翼翼2.朗读课文。

要求: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3.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分析: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五、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启发思考的几个问题:(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2)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析讲解要点。

(1)第一部分(即第1段)总写1960年11月18日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2)这一感受运用的是“通感”修辞方法。

所谓“通感”就是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

“雄伟”、“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觉的转移就能“通感”。

(3)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雄伟”、“瑰丽”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伟力”是作者对三峡的赞美,“母亲河流”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的真挚感情。

从全文看,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的。

六、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指出描绘瞿塘峡的语句。

2.教师讲解,启发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总结提出以下几点:(1)景随时异。

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

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

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待。

(2)步移景异。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

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

”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

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

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

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

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

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

”这“依然”一词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文中“……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

”“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

”“瞿塘峡像一道闸门。

”等就是点睛之笔。

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二课时一、分析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3、4、5段)。

要求思考的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2)巫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作者是怎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2.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下面几个要点。

(1)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穿过巫峡时所见的俊秀景象。

(2)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写了巫峡两岸山峰的秀美。

文章两处写到巫山十二峰。

作者着重写了在巫峡口上的第一峰、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和各具情态又变化无穷的群峰。

作者描绘神女峰,着重写那“万仞高峰之巅”的一耸立的细石,并介绍了它的有关传说,这就更突出了它的神奇色彩。

以上是“点”的介绍,紧接着,作者用巫峡和瞿塘峡作比较,突出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一特点,从“面”上描绘巫峡两岸群峰。

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山势左一弯,右一转”,“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

再用丰富的想象,贴切的比喻,具体描绘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群峰特色。

文中用两个“突然”写出巫峡的迂回曲折。

有人说:舟行巫峡,好像处处被大山挡住去路,但驰到跟前,峰回路转,前面又展现出一段水道。

所以,作者乘“江津号”过巫峡,所见群山并非一览无余,而是“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

在一条画廊中,一幅一幅地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3)从写法上分析可以指出以下几点:A.运用大量的比喻。

(让学生自己画出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

)B.点面结合。

C.按时间和航行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二、分析第四部分。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明确:这部分写的是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2.西陵峡的特点是什么?(要求用原句回答。

)明确:“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这是总写西陵峡特点。

“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

”下面是分述各滩的特点:泄滩:“万马奔腾的江水,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

你会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

”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崆岭滩:“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作者通过引用来写出其凶险。

3.作者除了这样直接描摹西陵峡的自然景视以外,还用什么方法来写出西陵峡的凶险?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通过作者乘船的感受突出西陵峡流急和滩险。

如:“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

”“‘江津号’剧烈地震动起来。

”“‘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

”“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

”“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4.这部分着重介绍了“秭归”和“香溪”两个县城,并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2)告诉人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3)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5.关于第八段结尾“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

”一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的处理。

(1)提出此句引起学生注意。

(2)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生活中的风浪并不可怕,要勇于在风浪中锻炼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三、写作特点1.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1)在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三个峡各自的特点加以描绘。

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重点写其“雄”;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重点写其“秀”;西陵峡处处急流,处处险滩,主要突出其“险”。

因此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写景有序。

按作者游踪顺序写。

(3)《长江三峡》除了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外,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

文章更着意在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

(4)《长江三峡》中写巫峡,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阳光、云雾、山峰和江水的美貌,美女峰的传说,不但增添了巫峡迂回曲折、画廊神奇美妙的色彩,并且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一般游记、写景状物散文都有以上四个特点,阅读时应全面把握,也可就其中一两方面作深入理解。

2.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是本文的特点之一,试说明这个特点。

明确:瞿塘峡峰顶的云雾、朝霞,巫峡两岸的山峰水影、绿草红叶,西陵峡畔优美动人的传说,无不充满诗情、画意,细读之后,低头可想,闭目可见,令人回味无穷。

整个三峡雄伟瑰丽的景色,有如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那在险滩之中逆流而上的木船,又像人们“掌握了前进的途径”,战胜惊涛骇浪的情景,我们将从中得到启发,受到鼓舞,迎着困难,奋勇前行,以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

四、长江三峡山陡、流急、滩险,有时看起来“十分吓人”,为什么还使人感到美呢?明确:长江三峡的山陡、流急、滩险,看起来“十分吓人”,但它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同时也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

然而人类正是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发展前进的。

大自然用以“吓人”的陡山、急流、险滩并没有吓倒人,而是人战胜了大自然;“战胜”使人形成了追求奇险的天性,当你在电视荧屏上看到徒手的运动员攀登万仞悬崖陡壁,你不感到这正是人追求奇险的天性在放射光华吗?奇险本身就是美,人能身临奇险,战胜奇险,则奇险更美,是人心灵中感受到的主客观和谐的美!五、课文总结。

1.归纳中心: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