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合集下载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一种颠覆人们对地球构造的认知的理论——大陆漂移说。

这个理论在当时备受争议,但后来被证实是地质学上的重大突破,对后世的地壳演化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魏格纳(Alfred Wegener)生于1880年,他在年轻时就对地球的地质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担任气象学教授,参与过一些极地科学探险,并深入研究了南极洲的地质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魏格纳观察到,南极洲的岩石层与南美洲的某些岩石层非常相似,甚至可以拼接在一起。

他还发现南极洲和南美洲的植物和动物群落有相似之处,这使得他开始思考这两个大陆的关系。

他观察到,这两个大陆之间有着相似的地形、相似的动植物群落以及相似的岩石构成,但它们的现在的位置却相隔甚远,看起来完全无法连接在一起。

于是,魏格纳开始思考一个大胆的猜想:地球上的大陆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在地球表面上漂移。

他认为,原始的超大陆“泛古陆”在很久以前曾存在过,后来逐渐分裂成今天的大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大陆还在不断地移动。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在当时备受质疑和嘲笑,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固定不动的,几千年的时间内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魏格纳通过对世界各地的地质现象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以及大量的地质资料的整理和对比,得出了这一大胆的理论。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魏格纳开始寻找更多的证据。

他研究了地球表面的地震分布图,发现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大陆边缘地带。

他还研究了世界各地的地壳构造,发现很多大陆边缘的断层线相互呈现出一种“拼图”状,这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还通过研究各洲古生物化石和岩石地层,发现它们之间有着相似性,进一步印证了他的理论。

他将这些证据整理成著作《大陆漂移论》,并在1912年向科学界发表。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遭到了许多地质学家的反对和讽刺。

大陆漂移学说 )

大陆漂移学说 )

1\大陆漂移学说一.1912年,由德国地理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

二.基本内容认为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

后来,在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下,这一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浮于较重的硅镁层上。

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2\海底扩张学说一. 60年代初,由一些科学家所提出。

20世纪60年代,两位英国海洋地质学家H.H.赫斯(Harry Hess)和R.S.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的假说。

二. 基本内容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越靠近海岭的岩石越年轻,越远就越古老,呈两侧对称分布。

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涌出,冷郄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

继续上升的岩浆,将旧的大洋地壳推向两边,当被越推越远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至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海底由此得以不断更新和扩张。

3\板块构造学说一. 60年代后期,在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又一种学说。

1965年,加拿大的威尔逊(John Tuzo Wilson,1908~1993)提出了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一词,认为地壳由许多坚硬的地壳板块拼结而成,尽管地幔岩浆的热对流是很难侦测的,但只要存在这种对流,就必然要导致地壳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挤压区就会出现褶皱与山脉,板块之间的拉开区就会出现海沟和海盆。

所谓大陆漂移,实际上只是板块构造运动的表象。

二. 基本内容认为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板块边界是构造活动地带,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山脉、海沟和岛弧等。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魏格纳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德国地质学家,他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名字与大陆漂移说紧密相连。

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也就是说地球上的大陆是在漂移移动的,这一说法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反对声音。

当时的地球科学家们认为大陆是固定不动的,他们无法理解这一新理论。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提出后,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来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他收集了大量的地质数据和地图,并进行了各种复杂的计算,最终证明了大陆漂移说的正确性。

在此期间,他遇到了许多反对声音和批评,但他毫不气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科学的实证。

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承认,大陆漂移说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概念。

魏格纳除了大陆漂移说的贡献外,他在地质学领域也有着其他的重要发现。

例如,他发现了海底山脉和地震造山作用,这些发现都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支持。

魏格纳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理论的发现需要勇气和毅力,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并坚持自己的信仰。

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具有早熟的意义的贡献和成果。

同时,魏格纳也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观点或理论与他人的观点相左而放弃探索和实证科学真理。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陆漂移说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陆漂移说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洋名称:B____,D____;
(3)赤道穿过的大陆是____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填名称)。
(4)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____(填序号)。
(5)①、②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____;④、⑤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____、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_____海峡。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从C洋的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创立了____(学说)。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①③②④
4.台湾海峡海底有古森林遗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海水运动B.地壳运动C.气候变暖D.人类活动
5.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源于曾经在较低纬度地区,有茂密的森林;
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
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①③②
9.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证据的是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B.世界陆地边缘都比较破碎
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10.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海牛和鸵鸟
13.读图a、图b及图c,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a分析可知,门头沟区三家店北山上(海拔约600米)发现的昆虫幼虫化石,是昆虫幼虫当时掉进湖里死亡形成的。请简述从山上发现昆虫幼虫化石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_____。
(2)依据图b的猜想,南美洲与非洲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代表这一观点的学说,被称为__。
【详解】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了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故C正确。故选2.A

大陆漂移假说内容

大陆漂移假说内容

大陆漂移假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提出了关于地球地壳演化的解释。

以下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大陆漂移理论最早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于20世纪初提出。

他观察到地球上的大陆形状彼此契合,如南美洲与非洲东岸的海岸线相似,同时发现许多地质证据表明大陆曾经连在一起。

基于这些观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假说内容: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发生过相对运动。

根据这一假说,所有大陆曾经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或“破碎大陆”。

随后,由于地壳的运动,大陆开始分离并漂移到它们现在的位置。

驱动力: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

魏格纳提出了一个名为“地壳运动驱动力”的假设,认为地球上的地壳是由若干个大块组成,这些大块被称为“板块”。

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导致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从而引发了大陆漂移。

证据支持:大量的地质证据支持了大陆漂移假说。

这些证据包括大陆边缘的拟合、相似的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化石和古生物分布的一致性,以及海底地形和地震活动的分布等。

这些证据表明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并且发生了相对运动。

发展为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假说为后来的板块构造理论奠定了基础。

板块构造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大陆漂移假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几个大型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着地球的地质活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和发展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帮助我们理解了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活动。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大陆漂移假说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它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因此科学界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地球的演化历史。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魏格纳是一位德国地质学家和气象学家,他发现世界各大陆曾经连接在一起,是一片巨大的大陆,名为“盘古大陆”,后来相互分离漂移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

他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是地球科学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和革命,遭到了当时地质学家普遍的质疑和反对,但是经过科学探索和事实的证明,这一学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魏格纳出生于1880年,长于旺代,天赋异禀,勤奋好学,1915年获得教授职称。

早在1912年,他便开始发表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文章。

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有限,证据不足,大多数人对此抱以怀疑的态度,而他的学说也不断受到质疑和反对,无法得到公认。

魏格纳的观点是这样的:地球外部是一层固体地壳,里面是高温的熔岩,二者之间是被称为岩石圈的大气层,由于内部的热力和外部的力量作用,岩石圈会发生不规则的运动。

早在三亿年前,世界上只有一个大陆,穿梭于南北两极之间,后来因为运动漂移并且分裂成了不同的板块。

魏格纳的学说首先遭到了美籍德国地质学家德罗斯特(Alfred Wegener)的反驳,后者认为纯粹的地理学不能解释地壳的运动,而应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考察问题。

他认为移动大陆的原因主要是地球自转惯性的物理作用,即受离心力的推动,众所周知,地球自转自东向西,因此向赤道两侧靠近的陆地受到了离心力的推力,使它们分别向东北和东南漂移,形成了今天的大陆分布。

但是这个解释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大洋中脊是地球上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而它的存在却没有可以用物理学解释的原因,WKV学说在现场引发了一大堆的逻辑上的困惑,说明了这个学说并没有很好的解释地球的实际情况,有大量的缺陷。

打破谷歌的谷歌doogle,追寻信息中间道路的成功,多图今日谷歌,美籍德国地质学家迪罗斯特成功制造出曾经证实了魏格纳的学说的实验,他取两个细大的鸡蛋(先是一个平球形的橡胶皮囊,相当于一个半球),闭住气口,用胶带缠好,外面涂上5毫米厚的细泥做成地球模型;然后打进摇晃盆里,手从盆一面伸进去,往里向上推这个地球模型,但只推到一半,放开后,就观察出一个惊人的现象: 该模型上覆盖的泥土突然就出现了互相错动的现象,密密麻麻的裂痕从两个鸡蛋表面纵横交错,最后,裂痕出渗出来的黄色泥土液体,仿佛火山的喷发般,喷上了一片火星。

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和依据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说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来的,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

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

20世纪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

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我所说的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

但直到本世纪(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

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

不仅许多地球科学家沿着非传统的路线思考,而且,有不少物理学家也投入了地球科学的研究之中,并做出了伟大的发现。

因此,最终发生的地球科学革命并不仅仅是长期受到抵制的、作为传统观念的一次根本性转变的大陆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漂移。

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格纳的原始理论并未导致一场科学革命,但是,最终的科学革命确实体现了魏格纳理论中大陆运动这一中心思想和把地表分成两类地域(陆地和海底)的观念。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故事简介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故事简介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故事简介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陆地表面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着漂移和重塑的过程。

1905年,魏格纳首次发表了他的漂移学说,但遭到了当时地质学界的强烈反对。

然而,在几十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当其它一些证据相继浮出水面时,漂移学说才开始逐渐被接受并广泛应用于地质学研究。

按照魏格纳的理论,地球表面有一个大陆板块和一个洋底板块组成。

通过地质演化的过程,这些板块可以在地球的表面上不断移动和漂浮。

在这个过程中,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弧状的山脉、深海沟、火山活动和地震等现象。

大陆漂移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种:脊脊欄漂移和俯冲俯冲隆起。

脊脊欄漂移发生在中洋脊的区域,当新的岩浆从地幔上升并涌出地表时,两个板块之间会形成新的海底地壳,推动已有的地壳向两侧扩张。

而俯冲俯冲隆起则发生在弧形的洋沟与大陆之间,当洋底板块向下俯冲并和大陆板块碰撞时,在板块边界处堆积形成隆起的山脉。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对地质学家们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释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构造,也为解释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形成等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此外,漂移学说也揭示了地球的动态性,让人们开始思考地球内部的构造和作用机制。

然而,漂移学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没有提供具体的推动机制,也没有解释充分的证据支持大陆漂移的存在。

直到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和构造板块漂移理论的提出,才填补了漂移学说的这些空白。

尽管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并非完美无缺,但它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以及对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漂移学说为我们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也为未来的地质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证据有3点,分别是:大陆轮廓的吻合性;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两岸构造:北美洲、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一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一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同。

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科学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魏格纳的资料

魏格纳的资料

魏格纳的资料阅读精选(1):魏格纳(AlfredLotharwegener),出生于1880年11月1日,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主要研究大气热力学和古气象学,1915年出版《海陆的起源》,并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1930年11月魏格纳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人物介绍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1912年得到证实。

他在《海陆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

生平履历从小就喜欢幻想和冒险,童年时就喜爱读探险家的故事,英国著名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成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他攻读气象学。

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

1906年,他最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加入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来到了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

出生于柏林,毕业于柏林洪堡大学,1880年11月1日出生于德国柏林。

1905年获得柏林洪堡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1906年--1908年参加丹麦远征格陵兰的探险队。

格陵兰北部探险。

1908年探险归来,在马宝大学就职,整理探险搜集的超多资料,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爆发。

1910年,病中偶然翻阅世界地图,产生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想法。

1912年6月在法兰克福地质协会上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理论。

1912年参加科赫-格林贝格探险队(该探险队资料不明),横贯格陵兰大冰盖。

科赫是极地冰川初期的研究代表。

探险历时半年。

1913年与柯本(气候学家)之女埃尔斯结婚。

1915年出版《海陆的起源》。

1919年聘为汉堡大学教授。

1924年聘为格拉茨大学教授。

1928年计划与科赫再次进行格陵兰探险,但科赫于当年去世。

1929年,与约翰尼斯乔治、佛里斯罗伊、尔斯特索尔格一齐进行第三次格陵兰探险,建立考察站。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看书,看的时间长了,他放下书本,想活动一下身子再看,同时让眼睛也休息一下。

他尽力把自己的视线推得远一些,看看窗外..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贴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他很有兴趣地看着那奇形怪状的陆地地形,看着那曲曲折折的海岸线,那海洋,那岛屿。

看着看着,他发现:大西洋西岸的巴西东端呈直角的凸出部分,与东岸非洲几内亚湾的凹进去的部分,一边像是多了一块,一边像是少了一块,正好能合拢起来,再进一步对照,巴西海岸几乎都有凹进去的部分相对应。

魏格纳想:“看起来就像用手掰开的面包片一样,难道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原来是一整块,后来才分开的吗?会不会是巧合呢?”一个个问题在他脑海中跳跃着,这个偶然的发现,使他感到十分兴奋。

“如果我的推测是正确的话,我一定要用事实来证明它!”魏格纳又冷静地思考起来:“假如现在被大西洋隔开的大陆原来是一整块的话,那么,形成大陆的地层、山脉等地理特征也应该是相近的,隔在两岸的动物、植物也应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它们曾有过相同的生存环境..”病好之后,魏格纳走遍了大西洋两岸,进行实地考察。

在考察中他发现:有一种蜗牛既生活在欧洲大陆,也生活在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

可以想象,蜗牛不可能远涉重洋,也没人听说过曾经有人“引进”过这种野生的蜗牛。

他还对同样出现在巴西和南非地层中的龙化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这种爬行小动物也不可能跨越大海,最重要的是,这种龙在其他地区的地层中并没有被发现过..根据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进化原理,相同的生物不可能在相隔很远的两个地区分别独立地形成,它们必定起源于同一个地区。

种种迹象表明,两岸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整块!于是,1914年,魏格纳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学说——大陆漂移说。

他指出:现在的美洲与欧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与南极洲,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大约两亿年前,由于地壳的运动,大陆慢慢分裂,开始缓馒地漂移,渐渐成了现在的样子。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大陆漂流学说

大陆漂流学说

大陆漂流学说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早期的世界地图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对海岸线的“锯齿状拟合”。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漂移是指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大陆漂移理论是指地球上大陆板块的相对移动。

大陆漂移说最早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上漂移和移动的。

虽然这一说法在提出时并未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量的证据的积累,大陆漂移说逐渐被认可并成为现代地质学的基石之一。

1. 分布相似性大陆漂移说的最早的证据之一是大陆的分布相似性。

观察地球上的陆地分布,我们会发现一些大陆板块之间的相似性。

例如,南美洲的东北方向和非洲的西南方向有很多相似的地质结构和岩石类型,包括巴西东北部和非洲国家几内亚之间的临近海岸线形态相似。

这种分布相似性可以通过大陆漂移解释,即南美洲和非洲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陆地。

2. 陆地拼图第二个支持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是陆地拼图。

通过将地球上的大陆块体逐渐移动和拼合,我们可以发现它们能够完美地配合。

例如,南美洲和非洲的西海岸线可以完美地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的边界。

这种配合性展示了大陆板块可能曾经连接在一起,然后漂移分离。

3. 动力学证据动力学证据是支持大陆漂移说的第三个证据。

地球的内部有大量的热量,形成的对流从而推动了板块的运动。

通过观察地震和火山活动,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

这暗示着大陆板块的相对运动可能导致了板块边界上的强烈地震和火山活动。

这种动力学证据进一步支持了大陆漂移说。

4. 极性标记另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在岩石记录中发现的极性标记。

磁性矿物会记录地球的磁场,而地磁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通过对岩石的磁性矿物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它们形成时的磁场方向。

通过比较不同大陆上同一时期的岩石磁场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过去的位置上并非天然存在。

这一发现与大陆漂移说一致,大陆板块在过去的时间里相对运动和漂移。

5. 海底扩张理论最后一个证据是海底扩张理论。

通过对海底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构成海底的洋壳板块是在海脊处不断产生并扩张的。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

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

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

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

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使泛大陆漂浮分开。

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

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

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

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西向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结果。

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目前大陆仍在缓慢地保持水平运动。

古地磁的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经过了位移。

但最初的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泛大陆分裂的古生代褶皱带,不能解释升降运动;因此这一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接受。

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给这一学说以新的解释。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引言: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核心理论,它们对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展开探讨,旨在深入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他通过对地球表面地质现象和地貌特征的研究发现,地球上的大陆似乎在远古时期曾经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超大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超大陆分裂成了现在的多个大陆,并且不断漂移着。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引起了当时地质学界的广泛争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的证据的出现,大陆漂移学说逐渐得到了认可。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地球的外部壳层由若干个相对稳定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运动和碰撞。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利用新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发现地球表面上存在着不断运动的地震带和火山带,这些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地质学理论解释。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地球表面的运动机制,并逐渐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

三、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陆是在地球表面上不断漂移的,而板块构造学说则进一步解释了大陆漂移的机制和原因,即地球表面的板块不断运动和碰撞导致了大陆的漂移。

因此,可以说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支持。

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完善了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大陆的漂移现象,而没有给出明确的机制和原因。

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研究地球的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现象,提出了地球表面板块的存在和运动,从而更加全面地解释了大陆漂移的原因和过程。

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

魏格纳大陆漂移的证据 3. 地层与构造证据 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 山系(阿帕拉契亚造山 带)与西北欧斯堪的纳 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 (加里东造山带)相对 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 带。
加里东-阿帕拉契亚造山带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3. 地层与构造证据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4. 古冰川证据 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南部、印度、澳大利亚、 南极洲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地区除南美洲和 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Continental Drift
大陆漂移
主要内容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命运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12年,德国青年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魏格纳1880年出生于柏林。他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因斯布 鲁克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并取得天文学博士学位。 青年时期的魏格纳对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有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去极地探险,他曾刻苦练习长跑、滑冰和滑雪。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15年,魏格纳又从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 学、古气候学和大地测量学等 方面对大陆漂移理论进行了系 统论证,著成《海陆的起源》 一书。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到 格陵兰岛进行探险考察。 10月30日,当他在莽莽冰 原高处一个孤独的观测站 工作时,心脏病突发,不 幸殉职,年仅50岁。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1.从世界地图上观察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 合。魏格纳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 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 列也恰好吻合。”
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证据 1965年,英国地球物理学 家布拉德(E.G.Bullard) 应用计算机对大西洋两岸 进行拼合,发现最佳方案 并非海岸线,而是海平面 以下915m等深线,其平均 误差小于一个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 它的原意是指什么?现在用来比喻 什么?
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 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 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 世事变化很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 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 洋 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观察南美洲和非洲的的轮廓,你能发现什么?
南美洲大陆的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的 凹进部分几乎是吻合的!两块大陆就 象撕破的一页纸,可以拼合在一起。
根据这个现象,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 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这个假说的内容 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
在距今两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 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它的周围是一 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先后在多处出现裂缝,分 成几块大陆,每一裂缝两侧的大陆,向相反的方向 移动。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 分裂开的陆块各自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 人们熟悉的陆地分布状态。
大陆漂移是由板块 运动引起的!
板块构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 板块的两种运动方式
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利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下列现象:
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 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 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 将成为新的大洋。
红海的形成
红海的形成
美国、英国等多国科学家透露,位于非洲东北部 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红海正在发生分裂,数百万 年之后可能将产生一个新的海洋,而非洲大陆也 将分成两部分。有媒体称,地球将来会出现五大 洋和六大洲。
(3)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 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 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 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 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
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海底岩层中沉积有海洋生 物化石,岩层受到挤压逐渐抬升形成了山地,由海 洋变成了陆地。
东非大裂谷
板块挤压
珠穆朗玛峰
板块构造运动形成两种现象
•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 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两大山系: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
东海海域由陆变成海的过程,海平面逐渐上升淹没 沿岸部分陆地,说明海平面上升可以使陆地变成海 洋。海平面下降,原来被淹没的陆地又露出水面, 说明海平面下降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
由此可见,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 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地球 上局部地区海陆的变化。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古 老 地 层 的 对 应
这好比撕碎了的一张报纸,拼合以 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
大 陆 拼 和 图
思考?
• 科学考察队员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 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田。可在南极 地区气候终年严寒,几乎没有植物 生长,不具有形成煤炭的条件。那 么这些煤是怎么来的呢?
•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20世纪60年代,地 球科学研究表明,
大 陆 的 漂 移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经过艰苦的考察终于 提出了两方面的证据:第一大西 洋西岸的许多生物有亲缘关系; 第二,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 和褶皱也相吻合。
海牛栖息在热带 浅海环境中,鸵 鸟生活在陆地上, 而且不会远飞。 按理来说,他们 都没有远涉大洋 的能力,它们同 时生活在大西洋 两岸的同纬度地 带。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 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 过去是什么状况?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 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 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 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 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 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 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