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 古诗三首 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PPT课件—9 古诗三首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PPT课件—9 古诗三首
五千仞 岳

蓟北

涕泪
cháng
衣裳
xiāng
襄阳
9 古诗三首
我会写
rèn yuè mó yí
tì wū
仞岳摩遗涕巫
左右 结构
仞涕
半包围 结构
摩遗
上下 结构

框架 结构

9 古诗三首
转盘记忆法
识字方法
磨 魔 麻摩

魔(魔鬼) 嘛(好嘛) 摩(摩托) 磨(石磨)
9 古诗三首
mó 字谜识字:
一点一横长, 一撇到南洋, 南洋两个小木匠, 坐在大手上。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远眺南方。 指南宋朝廷 的军队。
9 古诗三首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意】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 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 盼了一年又一年。
9 古诗三首
小资料
“南望王师又一年”,大 家知道这是一年是多少年吗? 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 经沦陷了整整65年了!
9 古诗三首
rèn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右边是“刃”。
9 古诗三首


右侧上半部分是 “中”加一横。
9 古诗三首
识字游戏
巫 遗涕
摩 岳 仞
真棒!
9 古诗三首
互动课堂
说说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是什么?
1.知诗人,解诗题。 2.品诗句,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9 古诗三首
解释“从军行”
9 古诗三首
结构梳理
古诗 三首
青海、长云、雪山、 玉门关
黄河、华山、遗民
誓死报国 忧国忧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200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200张PPT)
__青__海__长__云__暗__雪__山__,__孤__城__遥__望__玉__门__关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
理解“迎凉”,判断正误。
(1)“迎凉”符合秋叶的季节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感到
凉爽。
( ×)
(2)“迎凉”既符合秋叶的特点,也与诗人心中的伤感相融合。
朗读古诗《从军行》 朗读时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句意,反复朗读, 做到正确、流利,注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从 军行》读前两句时,语速缓慢,语气悲壮;读后两 句时,语速加快,语气肯定、激昂,重读“百 战”“终不还”。
朗读《从军行》, 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我先看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 (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 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 浑,格调高昂。其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 为世所称道。有“诗家夫子”之誉,又被后人 誉为“七绝圣手”。
主要作品:《从军行》《出塞》《芙蓉楼 送辛渐》等。
第五步:提问题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 以在书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
第一首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 (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 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 浑,格调高昂。其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 为世所称道。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 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第二步:学字词
rèn

五千仞岳 蓟北

涕泪
cháng
衣裳
xiā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125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125张PPT)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 收复失地的消息后__欣__喜__若__狂__的心情,表达了 诗人强烈的__爱__国___之情。
忽传收蓟北
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
喜欲狂
狂态 狂想
漫卷诗书 放歌纵酒
青春作伴 即刻还乡
爱国 之情
有关爱国的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万仞
五岳
蓟北
涕泪
衣裳
襄阳






仞岳摩遗涕巫
多音字
原文示例
(还有)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偿还) 终不还( )。
他还 有债务需要偿还 。
注意红色 字的读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探究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
读完诗文,说说诗中最 能表现诗人志向的是哪一句?
朗读指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读完诗文,找出诗人“涕泪满衣裳”的 原因。
剑外忽传收蓟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在今河北东 北部一带,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涕(tì):眼泪。
《从军行》要表现出将士们大无 畏的英雄气概,朗读基调应该是豪迈 奔放的,最后两句感情浓烈,朗读时 要用铿锵有力,充满坚定的语气。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 / 长云 / 暗雪山, 孤城 / 遥望 / 玉门关。 黄沙 / 百战 / 穿金甲, 不破 / 楼兰 / 终不还。

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件(共54张PPT)

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件(共54张PPT)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吗?
白日放歌/须/纵酒,
诗人春天启程,此时 还没有启程返乡。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巴峡”到“巫峡”再到“襄阳”最后到 “洛阳”实际距离并不近,读诗时为什么觉得这些地 方仿佛离得很近呢?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轻快、迅捷
朗读指导(课后第1题)
自由朗读诗的后四句,前两句读得酣畅淋漓 一些,最后两句则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迅疾,表 达出诗人迫切的心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看图背诗。(课后第1题)
简介诗人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 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 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 南文集》等。
简介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 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合称“李杜”。
遗 民 泪 尽 胡 尘 里 ,“遗民这”句的诗心表情达还是是 南 望 王 师 又 一 年 。诗人的心情?
绝望的心情。
借遗民之口表达诗 人的心情。
此时中原已经沦陷了六十多年,诗人身在南方 北望中原,会是怎样的心情?
朗读指导(课后第1题)
用沉痛的语气读这首诗的后两句,“尽” 和“又”稍稍加重语气,充分表达出诗中深沉 的感情。
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114张PPT)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114张PPT)
情——穿金甲、终不还 壮
杀敌报国
诗歌描写了唐朝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 和战斗的惨烈,抒发了他们杀敌报国的雄 心壮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
从军行(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将要天亮 篱笆门
感慨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 陆游
秋天的后半夜,快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 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 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积累有关爱国的诗句,办一期“诗中 爱国情”主题班会。
9 古诗三首
RJ·5年级下册
从军行 唐代: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 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 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 “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 《出塞》《闺怨》等。
边塞诗 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 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的思想 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 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 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 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惊叹 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代表诗 人有高適、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朗读指导:《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 前两句写景,壮阔悲凉;后两句抒情,雄壮 豪迈。因此诗歌的朗读基调是悲凉、壮美的, 语调上扬,读出战士们杀敌报国的豪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的前两句运用两个 动词“入”“摩”,极力描写黄河、华山的奇伟 壮丽,朗读时语调要高,读出赞叹之情;后两句 写诗人复杂的心情,朗读时语调低沉,读出悲愤 痛切之情。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
C.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 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 了陆路。
9 古诗三首
第 一 课时
助读 资料
初读 感知
品读 释疑
结构 主旨
当堂 检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军行》这首诗,来感受一下诗 中所表达的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走近作者
王昌龄(698—757)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 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 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 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著有《剑南诗稿》《渭 南文集》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 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春望》“三 吏”“三别” 。
初读课文 扫清障碍
自由朗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认字 诗中的会认字你能读准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人在秋天黎明 时出门迎凉的感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到官军收复河 南河北这个消息以后 发生的事。
借助题目预测诗的内容,这是学习古 诗的方法之一。
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 昌龄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 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 束奇葩。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左侧的名言你理解吗?这是 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的名 言,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 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 首体现诗人爱国情怀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裳”,会写本课的6个生字。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课件(共82张PPT)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课件(共82张PPT)

细整读体感感悟知
理解了诗意,诗中有个词 最能反映诗人的情感,你知道 是哪个吗?
细整读体感感悟知
理解了诗意,诗中有个词最能反映诗人的情感,你知道是哪个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细细读读感感悟悟
下面我们再把本诗朗读一遍, 细细品味诗人是怎样喜到发狂的!
细读感悟
再读首联
诗人听闻喜讯,有怎样的表现, 请你从诗句中画出来。
整整整体体体感感感知知知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整体感知
巴峡:诗中指嘉陵江上游, 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 故称“巴峡”,又称“巴江”。
整体感知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 长江三峡:从重庆奉节至重庆巫山称为瞿塘峡,巫山至 湖北巴东一段称为巫峡,巴东至湖北宜昌一段称为西陵峡。
整体感知
洛阳:今属河南省。
新课导入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思维导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走进作者 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1.会认生字;正确书写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 2.有感情的朗读本诗,并背诵本诗。(重点) 3.结合注释,了解诗意;结合朗读画面,体会思想感情。(难点)
1.背诵《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出示陆游名句 ,为本课情感做铺垫。
细读感悟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簪胜。
——《春望》
结合背景资料,说说杜甫为什么会哭得“涕泪满衣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法 1.反衬手法。

开头两句用“长云”“雪山”“孤城”等景色,描绘边
点 塞艰苦、悲凉的环境,并借以反衬将士的意志坚定。接着写
战争的持久、激烈,金甲磨穿,然而将士们报国壮志却没有
被消磨,反而更加坚贞不屈。
2.直抒胸臆。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
决心和英雄气概。这首诗气势雄伟,境界开阔,感情悲壮, 抒发了戍边将士卫国守疆,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写作背景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 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 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黜归故乡,在山阴 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 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 实现统一。
9 古诗三首
初步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指导书写。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 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 理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 意 解 读
四川剑阁以南的 地区,代指作者所 在的蜀地
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在今 河北东北部一带,当时是叛军 盘踞的地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9 古诗三首
小结过渡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 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如此冷 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 思满怀。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 怎么想的呢?
9 古诗三首
品读赏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 苦、战事之频繁写得越突出,“不破楼兰 终不还”一句便显得愈发铿锵有力,掷地 有声。

第9课《古诗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9课《古诗三首》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南宋诗人,诗与尤袤、杨万里、 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 万 里 河/东 入 海 ,
rèn yuè
五 千 仞 岳/ 上 摩 天 。 遗 民 泪 尽/胡 尘 里 , 南 望 王 师/又 一 年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
[唐]杜甫
现在的裙子,男女皆可 穿。古人一般称上衣下

tì 裳。 chánɡ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xiān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大意
忽然间从剑门关外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 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衬托自己无比 欢快的心情。
激动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欣喜若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疾速飞驰 归心似箭
再读古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你的脑海中 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西北边塞辽阔、萧索的景象。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侧面反映边关将士生活的孤寂、艰苦。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说说你似乎看到了哪些画面? 听到了哪些声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资料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34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34张PPT)

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深入感受杜甫内心 的喜悦之情。
(1)先在四人小组中汇报交流:从诗 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2)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从哪 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 听,然后作补充。
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 同学认真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 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感悟“悲喜交集”

军 收
喜极而泣
河 南 乐不可支
沉浸其中 引发遐想
情热 感爱 世祖 人国
河 北
归心似箭
展望回程
9 古诗三首
导入一
导入二
导入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些诗句与什么有关? 边塞 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返回
导入二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描写边塞风景。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抒发将士们保家卫 不破楼兰终不还。 国的豪情壮志。
品读古诗 体会诗的深层含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轻声读一读,你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
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古诗三首 部编版(共25张PPT)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古诗三首 部编版(共25张PPT)
答:“暗”字勾勒了一幅广阔地域的画面:浩渺的 青海湖,上空弥漫着浓密的长云,绵延千里的茫茫 雪山顿时暗淡了下来。抓住边塞典型景物的特征, 极力渲染了边塞险恶的环境。
读一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明诗意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 高的华山耸入云霄。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 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赏析
诗人感慨由虚景生发,写祖国大好河山陷 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希望、失望 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折的心情。诗境雄伟、严 肃、苍凉、悲愤。
解难题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中的 “入”字和“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 耸,直插云霄。“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 字突出了山的高峻。通过这两个字描写出了沦陷区 祖国山河的壮美。
主题感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写诗 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夜不能寐,吟诵出心中 对北宋沦陷的愤慨和对统治者收复失地的渴望 之情,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主题感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写诗人听到 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 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
写法取经
夸张的修辞手法
第9 课
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 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重点
2.体会三首诗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3.借助教材注释,自主读懂诗意,能想象诗歌所描绘 的画面,抓住关键字词品味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 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 ,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 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 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课件(共30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课件(共30张PPT)
读前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 这两句诗把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融 会在悲壮、开阔而又迷漫暗淡的风景之中。
第三、四句主要写了什么?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尽管金甲被磨穿,但是将士们报国的壮志却没有改 变,而是在大漠风沙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 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随手卷 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在白天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出发返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襄阳后再直奔洛阳。
四、悟诗情
你知道诗中哪个词最能反应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的 心情吗? 喜欲狂。 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喜欲狂”的原因不仅是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 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战乱将息,人民可以不再 受战乱之苦。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一、学习古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含义:秋天的夜里,快要天亮的
时候,(我)走出篱门,迎着习习的凉风,心中产生一些感慨。 重点词语: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参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他擅写七 绝。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XXX高昂,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王昌龄的诗 还有《芙蓉楼送辛渐》《出塞》等。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

字词识记

蓟北
chánɡ


涕泪
xiānɡ
襄阳


左右结构 框架结构


组词:鼻涕 痛哭流涕
造句:想起自己的错误,他痛哭流涕,追悔莫及。


组词:巫婆 巫师
造句:西门豹把装神弄鬼的巫婆投到了漳河里。
多音字
chánɡ
衣裳
古人穿衣一般 上衣下裳。
shɑnɡ
衣裳 在现代汉语中 泛指衣服。
字词解释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诗意: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 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⑤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⑤[青春]指春天。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 程返乡。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这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抒 写,“放歌”“纵酒”是“喜欲狂 ”的具体表现。
➢有感情朗读全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主题思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 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反 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表达了诗人 强烈的爱国之情。
A.篱门 B.遗民 C.洛阳
磨天 纵酒 涕泪
剑外 雪山 五千刃 黄沙 摩天 巫峡
二、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不破楼兰终不还( B )
A. 破坏
B.打败 C.破旧
2.便下襄阳向洛阳( A )
A. 就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 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 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白天我 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 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我仿佛觉得, 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 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看图吟诗。(课后第一题)
字词听写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誓 死报国的决心;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 看看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解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将晓:快要天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著有《剑南 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 学庵笔记》等。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右边是“刃”。


右侧上半部分是 “中”加一横。
识字游戏

遗涕
摩 岳 仞
真棒!
互动课堂
说说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是什么?
1.知诗人,解诗题。 2.品诗句,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从军行
解释“从军行”
标题中加“歌”“引” “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 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从军”就是参军。
形象点出边塞 极言战事 战场的特征。 斗之艰苦。以及不 把敌人消灭誓不还 的决心。
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课后第二题)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 又迷蒙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戍 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 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和责任感。
读诗的后两句,前一句压抑低沉,后一句读出 将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壮誓言。(课后第一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
第二课时
1 情景导入 2 初读古诗,解释诗题 3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4 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5 拓展活动,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 你们是什么感受?
雄伟、壮观
身为中国人, 你感到......?
民族自豪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 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 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
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 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
3、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 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 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 心情是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
概括力极强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 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 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黄沙百战穿金甲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 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 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 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
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 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 塞诗。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 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 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 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 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 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 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 军首领的消息。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 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 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 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篱:篱笆,用竹子、树枝 摩 :触摸。
等编成的围墙。
遗民:指沦陷在金人占领
河:黄河。
地区的宋朝百姓。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 胡尘:胡(金)人兵马践
或八尺为一仞。五千

踏扬起的尘土。
仞,形容山非常高。 王师:指南宋军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
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
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
伟高大。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 虎有生气。
遗民泪尽胡尘里 “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 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你觉得该怎么读?
青海 长云 暗雪山
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 怎样的景象?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 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 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你觉得有何不同?
孤城遥望玉门关
倒文
这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卷?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 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 ,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 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 ——玉门关。
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 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 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 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 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少时 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 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 ,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 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 是这样一首。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抒发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吧!
《凉州词》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 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 曲调名。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 六朝古都,凉国故地,天下要冲,国家蕃 卫,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元明清时,武威 又被称西凉,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第九课 古诗三首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
第一课时
0 1 初知边塞诗
目 0 2 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錄 0 3 再读古诗,合作学习
0 4 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0 5 指导写字,拓展延伸
接龙游戏
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 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 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 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
磨,眼泪都哭于了。
南望王师又一年
“南”、“王师”是什么意思? 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 ,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
1、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 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2、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 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 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 第,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晚年贬龙标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 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 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 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