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我怎样教语文》是一本由于永正所撰写的一本教育论文集,全书主要探讨教师如何更好地教授语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读完这本书后,深深地感觉到,作者的理论观点非常深刻、认真,对于提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兴趣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整本书贯穿于以“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为主题,作者逐步论述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升、语文写作的训练等重要主题,深入探讨了语文教学中的瓶颈及如何解决。
书中提到的教学内容不仅仅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更是尝试建立起全新的语文教学方法。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纠结,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积极互动学习”以及“知识的创造和运用”,这也是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推崇的理念。
他认为教师应该将学生当作知识的主体,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以此来推动他们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
这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探索意识的方法也应该能够由教师进一步推广,从而推动中国教育教学的发展。
除此之外,作者还着重探讨了如何构建“互助学习”的班级氛围,通过协作和互动,学生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这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创新。
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尝试使用一些具有创新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如小组讨论、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情景模拟等。
同时,作者也着重介绍了阅读的重要性以及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语用习惯的训练等方面,从而更加全面地考虑了语文教学的具体问题。
语文教育涉及到语言的各个方面,因此全面、多元的教育方式是必须的。
总的来讲,读完于永正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我们可以真正对于语文教育理念这个重要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和瓶颈,从而能够得出更为严谨、科学、系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它有着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于永正:我这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于永正:我这样教语文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些什么呢?语文教育的最大成功是要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语文老师的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美的。
语文老师要留给学生什么呢?于永正老师说,从小学到师范12年,24本语文书,绝大多数的课文可能会忘掉许多课文,可能连题目都记不清,忘的最多的也许是老师的分析讲解,一句都没记住。
那么这么多年的语文课白上了?这么多的语文书白念了?语文老师白交了吗?不是的。
语文学习,留下了语言,认识近4000个汉字,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留下了良好的语感,可以缀字成文,留下了认识和情感,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于永正老师在书中写道,回顾12年的语文学习,最感谢老师,让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
还要感谢小学老师培养了我的书写能力,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是读书、写作和书写的习惯,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守护了我的精神家园,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而于永正老师说在他读初中和师范的时候,没有练习册,也没有哈达卷,星期天和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感谢老师给他留下了读书写作的时间,给他留下了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更留下了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
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学自交朗读交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繁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字认好,要把字写好,要把读和写抓住,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第一,要重视朗读,朗读能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要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是一块心病,写字能让学生体验到书法的成就感。
第三,要多教作文,让学生喜欢写作文。
教师善读,善书善写,能够激发学生爱上学,阅读爱上写作。
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伟大的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也是稳定保持学生兴趣能够持久的基石。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1暑假到了,和每年的暑假一样,除了规定的假期数学语文两本作业外。
我们还留了读课外书的作业。
妈妈说我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很差,假期让我多读点书能提高我的写作能力。
所以把老师提到的书都买来了,这五本书其中《我是正能量小孩》特别吸引我。
我就先读的这本书,觉得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永哲和我太像了,书中的永哲是一个胆小怕事,没自信,不善于表达自己,没有朋友的孩子。
来自霹雳霹雳正能量星球的钟点工,可以帮他三个忙。
永哲因为有了钟点工的鼓励和帮助变得越来越自信了,后来钟点工要暂时离开一段时间去补充正能量,他和永哲约定如果每天能自己完成三件事,他就很快回来。
钟点工走了永哲努力的完成约定,上课注意听讲,积极发言,主动和同学打招呼,慢慢的永哲发现不用依靠钟点工也能为完成一些事。
最后他终于认识到只要有信心,决心,勇敢的勇气就能做好任何事,就会赶走负能量的黑暗。
给他带来成功开朗的性格。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2于永正老先生虽已辞世,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于老师生前将自己对教育和对语文教学的实践及感悟,用自己满腔的热情、时间和汗水书写成了一本又一本教学著作,让如我一般的晚辈们,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做得更好,少走更多弯路。
阅读于老师的著作,颇像一位德高望重的仙风道骨的老者,在对我娓娓道来他这一路上风里雨里的收获。
在余老的作品里,我深刻体会到“大道至简”四个字的真正意蕴。
全文没有一丝一毫的,看似高大上的专业术语,没有半点学究气,没有堆砌一套又一套的学院派的理论,全书都是通俗易懂的文字,像拉家常一样,像知己与你面对面的聊天,你一看就懂,一看就能吸收,一看就不禁拍手叫妙,一看就想拿去试一试。
好的思想分享就应该有冲动去学、冲动去用的效果。
这本书有许多短小篇章构成,读来不累,最适合杂事繁多的民办教师们打开阅读。
可以从头到尾地拜读,也可以根据需要找到相应的页码,认真就某一问题研读,每一篇都是余老先生的实践,都是于老先生在工作闲暇之余用心用笔记录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感,他用他的作品来说明语文就得日积月累,正如他把一篇又一篇的教学随笔,根据主题归纳,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作品。
(精心整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书不是用来读的,是用来收藏的,这本书也是在半年前进入我的视线范围,现在闲下来,开始看书。
虽然没有教过语文,但由于与语文还要打交道,所以要学习关于语文的知识。
这本书无疑是非常好的一本书。
于老师,我现场听过他的课,印象非常难忘,有声有色的写作文,其作文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几乎在中国,每一位语文老师都知道他。
读这本书前后大概花掉10小时,由于条件所限,没有笔在上面圈画,这里面没一句话都是经典,不像有些书是某些人编组在一起的,这里的每段文字都不舍得跳过。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以下东西:留下认识4000个汉字,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
教学时,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写字就如同做人一样重要。
字如其人就是这么来的。
强调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这种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
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提出了四三二一语文评价标准,他把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作为第一条标准,占40%;把字词句是否落实作为第二条标准,占30%,把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解决了,作为第三条标准,占20%,把课文内容是否理解作为第四条标准占10%。
他说:语文课讲的多,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看来育才小学的语文教学真是走入了教学误区,我们课堂多的是理解分析,少的是读的训练,所以,我们的孩子在读的方面要弱于普通小学,这是不争事实是。
相反我的字词教学,应试教学确实无出其右。
看来我们要改一改了。
于老师强调教学相长,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
看来任何教师都有这种情况发生,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也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在名校工作更是幸运,因为你经常会被学生教育。
季羡林曾经说过,人类共同创造了两个大的文化体系,一个东方,一个西方,再没有第三个了,西方就是分析,东方就是综合,分析出理论,综合出技术。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doc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一、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近十年,我一直都在反思,怎样去上好语文课,怎样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作为语文老师,要向于永正老师学习,从平时教育教学的点滴中去反思,更容易理解。
语文教育,到底能给学生留下了什么?于老师回忆上过的十几年语文课,已经忘记老师上过的内容。
但他的语文老师给他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资料——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使他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留下来认识和情感;留下了初步书写的能力和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教的不仅仅是课文,而是语文。
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因此,于永正老师十分重视朗读。
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
他还十分重视写字,重视读写。
不管是培养学生哪方面的习惯,于永正老师都用尽心思去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最大的法宝。
二、重积累、重反思于永正老师教了近40年的小学语文,提出了“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反复品读文中的每一句话,于老师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确实于老师多年教学中宝贵的经验。
书中提及的一些现象、教学中的困扰,正是我们一线老师所面对的。
所以“五重教学”,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甚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实践。
下面和大家分享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1、重情趣于永正老师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太少,尤其缺情趣。
他说的情,有两方面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对学生有情,是关爱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则要关注教材,关注学生。
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这是关键。
课前功夫要下足,才能在课堂上引导、组织学生与教材对话。
他说的趣,就是上课上得很有趣味,让学生愿意学。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集合6篇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集合6篇【篇1】《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时,是在于永正老师去世一周之后,只看书名,我以为是一位资深语文名家从专业的理论角度向读者阐释语文之教法,对于高深的理论性的东西,我内心有些抗拒。
但真正翻开时,才感受到这是名家作为一线教师立足生本课堂积累下来的最朴素又最难得的实战经验。
句段篇章,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行文之浅显如涓涓之细流沁入心田。
于老将自己从教以来的点滴感悟简单的分成了四部分呈现在这本书中,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小学阶段的课文篇目相对固定,现在的'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在我上小学时的课本中出现过,同一篇课文被不同的老师反复的讲过。
怎样导入、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拓展延伸、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当我拿到一篇文章时,我能想到的能出彩的点,似乎别人全部都想到了。
要想上出"新意"、讲出"亮点",对于一个菜鸟级别的老师来说难上加难。
就像书中所说,一堂课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不能和失败画等号,但至少意味着平庸。
学习语文的载体,听说读写则是要语文课程应该留给孩子的基本的素养,但四者又不是平起平坐的,要以读写为重。
指导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讲解是分析,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是综合,能跃出纸外,能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授课老师能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好,这节课就成功一大半了。
怎样才能读出亮点呢?第一:强化初读,要求人人把课文读顺,把握文章情感基调,读出人物的轮廓。
第二:通过提示语、标点符号、语气以及表情等能够传情达意的元素来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老师范读,让学生听出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
第四:关注人物身份、性格、年龄。
如此朗读,学生通过大量朗读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便能将文章中需要意会的地方读出自己的感悟。
文贵自得,有些知识老师讲也讲不清楚,但学生读多了,见多了,自然会懂。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1终于用了差不多两周时间把于永正的《我是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看完,相信读过这本书的同仁都知道这本书真是语文教师的良师,它和那些国外大教育学家的著作不一样: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很平实,很接地气。
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平实的例子,有效的方法。
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给就让我受益匪浅,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
今年带的这届学生着实令人头疼: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了,却不能正确流利的读好一篇课文;答起题,写起作文错别字连篇。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是读和写。
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究其原因:因为他的语感不好。
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
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
不到一年,大见成效。
联系到班级学生的朗读情况:每次提问学生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
如果不看他读的内容,单听他朗读你根本不知道他读的'内容的到底是什么。
我还发现这些不会读书的孩子都是背书困难户。
即使会背了,也是结结巴巴漏字添字。
他们并没有理解意思,只是在背一些文字的累积。
我一直认为是因为孩子识字量不足,看书太少,所以不断强调多认字,多看书,结果还是收效甚微。
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他们作为四年级学生居然把文章读的支离破碎?现在我才明白:他们是语感不好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声读书,培养语感。
语感强了理解能力也随之提高,背书速度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字词方面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包括我都奇怪:如果孩子下功夫的话,一个词一个词地默写,错别字不多,可是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我怎样教语文》作者: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于永正老师写的。
于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至今,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做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育》等多部著作。
于老师自1962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以来,主要教的是小学语文。
他对小学语文教学情有独钟,说“痴迷”,也不为过。
于老师的导师张庆先生把他的语文教学概括为“五重”一一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相信听了于老师的课或者读了于老师的语文教学实录的人都会同意,这就是:于老师的课有情有趣。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紧张感,更没有恐惧感。
学生在于老师的引领下,有滋有味地写字,有滋有味地朗读,有滋有味地表演,有滋有味地写作。
“有滋有味”不仅来自于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而且来自他对学生的善待。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情感因素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不能干巴巴地教,不能冷冰冰地教。
学生的情感世界空虚、精神家园荒芜,比知识贫乏更可十白。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源头活水”源自于书中的“涓涓细流”。
——题记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话。
捧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真的是如沐春风,如望秋月。
打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大门,它带着我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
读了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中的五重教学法让我感触颇深。
“五重教学法”指的是: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反复品读“五重教学法”,文中每一句话都是于老师心灵独白,那一句句朴实话语,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于老师多年教学经验。
书中所讲述一些现象与问题,与我们实际教学生活是那样贴近,所以读起来感受颇多。
一、重情趣“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这是于老师的教育座右铭之一。
于老师说的“情”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于老师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特别喜欢于老师为学生精心准备的高帽子。
他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这段课文读好不容易,你只念了两三遍就这样出色,不简单!”……在学生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劝慰便是伟大,它是老师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
(一)对学生有情我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
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
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要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要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的感受。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分享(小清新)
写作评价与修改
•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素材
• 传授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 建立科学的写作评价体系
• 教导学生如何进行素材整理
• 强调写作中的思维训练
•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修改
• 鼓励学生多读书,丰富写作素材
• 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修改
于永正的写作教学启示
以学生为本的写作教学
• 通过讨论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通过修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的家乡》写作教学案例
• 通过观察法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素材
• 通过示范法传授写作技巧和方法
• 通过评价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04
于永正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于永正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01
02
03
• 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追求高效的写作教学
注重人文素养培养的写
作教学
• 关注学生的写作需求
• 优化写作教学过程
• 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 适应学生的写作差异
• 创新写作教学方法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促进学生的写作发展
• 提高写作教学效果
• 强化学生的道德教育
于永正写作教学策略的实际应用案例
《记一次活动》写作教学案例
• 通过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 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 融入游戏元素,增加趣味性
•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惯
• 提倡学生进行课堂反思
于永正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案例
分析
01
《小蝴蝶的故事》教学案例
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本书目录呈现出一种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总体结构。从宏观的教育理念到 具体的教学技巧,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到教学方法的运用,全面而深入地展示了语 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各个章节之间的关联紧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
教育理念篇:本书首先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于先生的教育理念。他强调语文 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以及二者的统一。他提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 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一理念贯穿全书。
作文教学篇:此章聚焦于作文教学,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 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评改。
教师素养篇:最后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探讨了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 能力,以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系统性:本书目录呈现出系统性,各章节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语文教学体系。这种系统性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教学 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人文性:本书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作 者在书中反复强调语文教育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 怀。
启发性: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方法,还能得到深刻 的启示和思考。书中的许多观点和理念能够激发读者的教育热情和创造力,促使 读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学生中心篇:此部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篇:此章详述了于先生独创的“五重教学法”,即重感悟、重积累、 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这五重教学法是于先生多年教学实践的结晶,对语文 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本解读篇:此部分深入解读了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 列实用的解读技巧,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 教语文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一本备受关注的教育类书籍,该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永正先生,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几十年的语文教育经验和教学心得,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经验之谈。
阅读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这里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给大家。
首先,于永正在书中提到了很多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方面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比如,作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自己去发现、去学习,而不是单纯地让他们死记硬背。
为此,他在日常教学中采用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比如阅读课外书籍、看电影、进行辩论等,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会语文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其次,本书还介绍了近年来语文教学中新兴的一些方法和理念,例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跨学科教学等,这些方法与理念对于对于繁重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全过程加以解构,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可学性、拓宽了课程的知识维度,同时更能让学生在阅读与理解中“做中学”、在大量写作实战中“学中做”。
于永正通过自己的语文会考阅卷经验和教学研究数据,从教学与方法方面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最后,读完《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学生思想、情感、道德素养和社交交际的重要内容,教育教学也要确立以人为本,以培育全面人才为目标的思想实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通过学习《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我对如何开展科学、有序、高效的语言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而这些理解和认识,也将是我今后教学工作中的宝贵收获。
总之,《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既是一本教育类的著作,又是一本充满实践经验和思考精华的书籍,其对于教育教学具有很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不断学习前沿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语文教育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科学、人性化、优质的教育服务。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一次偶然的机会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于永正老师将五十多年从教的经验以各个方面的形式让我们了解到了语文这门学科中的精髓,对语文教学的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从而达到一种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在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倍受启发。
在《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本书中的第二部分“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文章的开头部分写到这样的一句话:“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
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
”如果是在我没有读到于永正这本书之前,我一定会反对这样的观点,在语文中千头万绪,包含的知识又很多,哪怕只是单纯的一节公开课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教学,一个字、一句话都需要极其严格。
因此在我的认知中,教学语文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在拜读于永正老师的这本《我怎样教语文》后,渐渐在思想上发生了变化,也认同了于永正老师的观点。
在于永正老师的观点中:多读书、多写字,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只要让学生抓住“读”和“写”然后按照教学语文的规律进行,无论是谁都可以将语文教学好,无论是谁的学生都可以拥有一个好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于永正老师的观点中,“读”是什么?我认为读书就是要大量的阅读一些课外读物,从孩子认识字便开始对阅读进行培养,然后通过阅读来识字,有太多的读物可以让孩子来阅读,诗歌古籍、经典美文,学生都可以从中获取到很多的知识,一次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阅读中,有默读、泛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而选择阅读方式则需要根据目的以及学生的情况而进行。
那么“写”便是写字、写文章,让学生拥有一首好看的字对于学生的未来学习以及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培养“写”便要从小开始,从小学阶段的写字、写句子,到初中渐渐开始写作文、到大学后的写毕业论文,于永正老师写阐述的“写”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一生,那么站在语文的教学出发,小学阶段的中的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读写,通过读写的方式来进行对语文的学习。
最新整理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范文.docx
千阳县燕汲小学乔红艳于永正老师是全国着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于老师自1962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以来,主要教的是小学语文。
他对小学语文教学情有独钟,说“痴迷”,也不为过。
于老师的导师张庆先生把他的语文教学概括为“五重”一一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本学期我在工作之余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读下来,对于老师的语文教学观点,很有感触。
读于老师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不同于其他教学着作,他的文字真实,于平凡中见真知,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序中写道的: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中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和感受。
于老师的这本书每一章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语文教学的知识技能。
本书分为四辑来写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两点”在哪里;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
在本书的开始于老师还写了“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写的是于老师的教书经历和写作经历。
每一辑都结合了于老师自己在实践中的故事、感想,以及他在观、听青年教师课堂过程中的思考。
其中有几点给我有很深的启发:一、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
”在多年的低段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语文课堂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留给学生兴趣与习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在今年的现代经典研讨学习活动中广州的一位老师的关于倾听共同体的学习课堂中,可以充分的让我们知道学生习惯和能力的无限。
文中五重教学法讲到:情感。
它包括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我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在我的思想中,我一直认为语文这门学科是小学阶段最容易教的学科,不就是简简单单认字、组词、朗读、习作,其实和摄影挺像的,专业人士叫摄影,普通的就是拍照,而我对语文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拍照”的阶段。
在这个特别的假期,静下心来阅读了俞琳名师工作室提供的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
拜读了这本书后,彻底颠覆我对语文的认知,教好语文“没那么简单”。
趁孩子熟睡的时候,我起身坐在客厅里享受这样的时光,“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点倒和于老师观点一致,因为读书沙龙的书是要循环的,所以我边读也边将自己认同的观点记录在笔记本上,尽管时间飞逝,岁月无痕,但假以时日将所闻、所感、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便能“岁月有痕”。
一位美国学者说:“教1遍不会,教10遍,教10遍不会,教100遍,教100遍不会,别忘了,还有101遍”,的确,教育不就是贵在坚持、重在耐心吗?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少了于老师那种对语文教材的钻研精神,擅于“省时间”的信手拈来我比较认可的他人的“教学设计”,而忽略了我自己的学生的基本学情。
读书少、思考少、研究探讨更是仅限于每次的教研课,故步自封在自己圈定的教学课堂以及对语文教学的认知里。
“四、三、二、一”这是于老师书中谈及的观点,一堂语文课、一篇课文,40%是全班学生时候能把课文读好、读熟,而这最重要的40%我们大部分交给了家长,留给了课后预习,课堂上的检测也只是以偏概全,没有真正的了解到每个孩子的掌握情况。
然后30%的是字词句是否落实,20%是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解决,最后10%才是课文内容是否理解。
这样一个比例才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得不反思,我们经常备课的时候,将重心放在了如何解决难点问题,如何落实重点,难怪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数学能考100分,语文则是90分边缘,他对语文的重难点毫无兴趣。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无论怎样与“读”绝对密不可分,一堂阅读教学课,没有读书声、没有反复的朗读、品读、悟读,怎能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呢?书中讲到,要让孩子善读,体验读的乐趣,从兴趣的激发到语感的养成,在读中找到通过朗读带来的被认可的参与感,从而提升孩子表达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书不是用来读的,是用来收藏的,这本书也是在半年前进入我的视线范围,现在闲下来,开始看书。
虽然没有教过语文,但由于与语文还要打交道,所以要学习关于语文的知识。
这本书无疑是非常好的一本书。
于老师,我现场听过他的课,印象非常难忘,有声有色的写作文,其作文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几乎在中国,每一位语文老师都知道他。
读这本书前后大概花掉10小时,由于条件所限,没有笔在上面圈画,这里面没一句话都是经典,不像有些书是某些人编组在一起的,这里的每段文字都不舍得跳过。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以下东西:留下认识4000个汉字,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
教学时,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写字就如同做人一样重要。
字如其人就是这么来的。
强调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这种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
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提出了四三二一语文评价标准,他把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作为第一条标准,占40%;把字词句是否落实作为第二条标准,占30%,把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解决了,作为第三条标准,占20%,把课文内容是否理解作为第四条标准占10%。
他说:语文课讲的多,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看来育才小学的语文教学真是走入了教学误区,我们课堂多的是理解分析,少的是读的训练,所以,我们的孩子在读的方面要弱于普通小学,这是不争事实是。
相反我的字词教学,应试教学确实无出其右。
看来我们要改一改了。
于老师强调教学相长,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
看来任何教师都有这种情况发生,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也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在名校工作更是幸运,因为你经常会被学生教育。
季羡林曾经说过,人类共同创造了两个大的文化体系,一个东方,一个西方,再没有第三个了,西方就是分析,东方就是综合,分析出理论,综合出技术。
这也许是中西医之争的一个中医看上去还有那么点道理的跟原吧,虽然我对中医是非常反感。
语文学习的规律是什么?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个规律被很多学校证明了,毋庸置疑。
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育才小学语文教学可能在情趣和感悟方面做的不够好,习惯方面也有待加强,但重积累和重迁移做的非常好。
于老师把语文教学比喻成攒钱和花钱,教语文要有积累的意识,学语文好比攒钱,这钱要天天攒,天天花,一直到老。
他讲到了一个小窍门,如何纠正错别字,就是在上课前听写几句话,易错字都在句子当中辨析出现,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出错,语文老师是不是该学习一下呢。
于老师讲:摁是强迫学习,强迫学习是被动的,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强迫学习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现。
但我认为,在习惯养成方面就要强迫学生那么去做,让强迫和学生的懒惰,随意做斗争,这样养成习惯之后就不是强迫了。
青年教师备课怎么做?要学会朗读,朗读的如何能够体现出他们专研教材的程度和理解的深浅,教师不是演员,但应该具备演员的某些素质,不懂艺术的老师是不完整的老师。
看来我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师,音乐不懂美术也不懂。
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入课堂小练笔,于老师称之为造段,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出现,特别是中高年段的课堂几乎成了保留节目。
关于范读: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但要选择好时机,一般不在学生读课文前范读,这样做,告诉的成分太多。
当学生读的不好时,除以愤悱状态时,我才范读。
这个我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先让学生读,有需要老师才范读。
关于备课:一是要备课标。
二是要备朗读,至少4遍。
三是要备重难点。
四要做到:把生字写的规范,掌握笔顺,把板书的字练好,力争成为学生的字帖,所有新词都要查字典,凡是哟啊造句的词,要弄明白它有几个义项,并造出几个不同类型的句子,如果要写文章,教师一定要先写一些。
叫下水。
五要有显性教案和隐形教案,备课要备本领,书写的本领,朗读的本领,造句的本领,写的本领,预设的本领,这些隐形备课可以称之为基本功。
六显性备课要有初读课文,精读课文,作业设计三个环节。
七是三年反思成专家。
关于作文教学:小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都是由于教科书和老师的要求不当造成的,出作文题目总是以有意,难忘,有趣,那时不了解学生,学生的童年中哪会有那么多的有意义的事,许多人为了有意义只好胡编乱造。
这本书读完了,我要推荐给我们的老师读一读,关于语文教学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看怎么实施了。
值得再详细读一次。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个看法我是早就有了的,而且好多人都这样认为。
以前只是觉得大家都明白,无须多说,所以没写。
近来听了不少课,又读了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文章,才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说一说。
因为这个结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所以还是让实践来说明这个问题吧。
一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
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
“计划”规定:高中的每星期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
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
一位教高一的语文老师大不以为然,悄悄推开教室门,对读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
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这次高中一年级的统考。
结果,李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那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0点几)。
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
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
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二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例子没有典型意义,高中生具有自学能力,当然可以这样做了。
好,我们再举一个一所普通小学的一个普通班的例子吧。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中学老师们经常抱怨说,中学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小学老师没有教好。
小学老师当然不认账——你们怎么把责任推到我们小学老师身上来了?为什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1997年,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
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而且,班里的其它学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
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匪夷所思!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
这位全国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去调研,看看杨巧云是怎么教语文的。
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
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
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同学写的日记给邓治安主任看。
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两句话。
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
有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论关羽》,让邓老师大为惊叹!学生写道:关羽忠义固然可嘉,但他胸无全局,以至于把刘备的事业葬送了。
日记中,学生把关羽哪里忠义,哪里胸无全局,写得详详尽尽。
一篇日记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在这个班里,日记只是一种形式。
许多日记有题目,实际上是“作文”。
我对邓老师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彩’,但她按照学语文的规律去教了。
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使学生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这是最大的彩!”邓老师接着说:“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名都是她班的学生,这叫大放异彩!”杨老师怎样教语文?两个字:读、写。
说得稍微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
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读到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无学可上了,只好回家务农。
书包里装的一本从学校借来的《三国演义》,成了他唯一的读物。
他不知读了多少遍,以至于许多回目都能背下来了。
他一边务农,一边继续找书读。
其间读了《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名著。
有的似懂非懂。
17岁那年,他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取了镇上办的中学。
教国文的丁约斋老师说冯读的书比别人多,悟性好,说他肯定是“书香门第”。
冯先生说,他是真正的“稻香门第”,甚至是“饥寒门第”。
丁老师对冯其庸十分器重,这使冯很受鼓舞。
冯先生说,丁老师有三句话深深地影响着他。
一句是:“读书要早,著书要晚。
”冯先生后来虽然又被迫辍学,回家务农,但读书仍不间断。
第二句是:“读书要从识字开始。
”第三句是:“写好了文章自己要多看几遍。
”冯其庸先生说:“我现在快八十岁了,回过头来想想,丁老师的这几句话,仍旧是对的。
我现在无论是读书和写作,总是不敢忘记这几句话。
而且总觉得自己读书太少,自己的古文学得功夫太差,自己写好的文章更要多看几遍,五到十遍才敢放手!”丁约斋老师怎样教语文的?一是赏识学生,二是启发点拨,教给方法。
冯先生的例子,也再次告诉我们,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
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
四《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李振村先生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
升入小学五年级,教他语文的是一位叫徐宗文的京剧演员。
这位“门外汉”,不会讲解,但会朗读。
这不奇怪,因为他文化底蕴深厚,能说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又是演员,感情丰富且又善于表达。
山村的孩子们第一次听到这么纯正的普通话,第一次听这样声情并茂的朗读!李振村被徐老师的朗读感动得泪流满面。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这位老师还经常朗读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给学生们听。
下雨了,教描写下雨的诗;下雪了,教描写下雪的诗。
学了,就叫背。
李振村痴迷语文了。
徐老师看李振村作文写得好,说:“一个未来的作家将在我们村里诞生!”并偷偷送了几包书给李振村读。
那年头,像茅盾的《林家铺子》、茹志娟的《百合花》都不准看的。
徐老师在李振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梦想、憧憬和向往。
激情和梦想,带着少年李振村一头扎进书堆里而不能自拔。
在那个文化荒漠的时代,他竟读了五十多部长篇小说,包括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1981年高考,李振村数学虽然只考了40多分,但语文成绩优异,被山东大学中文系录取。
现在,他真的成了作家,人刚到中年,便著作等身。
由于长期和语文教学打交道,他还成了一个语文教育家。
李振村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