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登飞来峰》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登飞来峰》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8d7a7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6.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登飞来峰》含答案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中,“千寻”正面写,听到“鸡鸣”就能“见日升”,从衬托出塔高,也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
65.直接性默写填空。
飞来山上千寻塔,。
,自缘身在最高层。
66.根据要求填空。
(1)向前行走吧!道路虽然曲折,但前方一定有惊喜和收获,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写,“,。
”向上攀登吧!只有登高远眺,才能无畏障碍,饱览胜景,正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写,“,。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6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
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68.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
B.第一二句话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寻找高高的塔,听说可以听鸡鸣看日出。
C.作者善借景抒怀,表现自己不畏艰难、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的远大政治理想。
D.“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常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者其他消极事物。
6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不畏”如何理解?写出这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
70.请从写法角度分析“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
71.老师请一位同学用恰当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你认为下面哪一项最恰当?请阐述理由。
A.浪漫、感慨B.豪迈、坚定C.深沉、哀愁。
《登飞来峰》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登飞来峰》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https://img.taocdn.com/s3/m/5e421336b0717fd5370cdc56.png)
《登飞来峰》王安石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背景】《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登飞来峰王安石答案及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答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40575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8.png)
登飞来峰王安石答案及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答案及赏析《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5分)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6分)答: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2分)。
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2分)。
只要努力践行,在纷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2分)。
二:【阅读问题】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4c9747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5.png)
《登飞来峰》赏析题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比喻当时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最高层”比喻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借景抒情、托物寓理。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2.文学常识填空。
本诗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揭示了怎样的哲理?答: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互勉或自励之意。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苏轼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一脉相承。
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8.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登飞来峰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登飞来峰诗歌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c1461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5.png)
登飞来峰诗歌阅读题及答案登飞来峰诗歌阅读题及答案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最⾼层。
1.这是⼀⾸哲理诗,其主要特点是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请你⽤⾃⼰的语⾔或借⽤别⼈的诗句来解读诗中蕴含的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缘⾝在最⾼层”⼀句中的“⾃”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诗中“浮云”这⼀意象指的是什么? 4.你从这⾸诗中领悟到什么⼈⽣哲理? 5.写出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在最⾼层”诗句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诗句(或格⾔、成语)。
6.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上千寻塔”中“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句是() A.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
B.太守遣⼈随其往,寻向所志。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寻常百姓家。
D.掘地深逾寻丈。
(以下是07年娄底市中考题) 7.这⾸诗的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在最⾼层”揭⽰了什么⼈⽣哲理? 答案:答案: 1.站得⾼,望得远。
(或:欲穷千⾥⽬,更上⼀层楼;会当凌绝顶,⼀览众⼭⼩。
) 2.①⽤“⾃”好。
因为“⾃”在诗中是⾃然之义,⽤在此处使得“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解释不显得绝对。
②⽤“只”好。
因为“只”字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更符合诗⼈的处境和⼼情。
3.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4.只有站得⾼,才能看得远。
(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5.欲穷千⾥⽬,更上⼀层楼;会当临绝顶,⼀览众⼭⼩;⾼瞻远瞩;站得⾼,看得远。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题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8d07a855a45177232f60a26c.png)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江苏南通2005登飞来峰2.浙江金华2006登飞来峰3.四川广安2011登飞来峰江苏南通2005登飞来峰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1分)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意思对即可,2分)浙江金华2006登飞来峰①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②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①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四川广安2011登飞来峰10.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写作手法衬托象征景:塔高千寻——目睹之景(正面描写)鸡鸣日升——传闻之景(侧面描写)——美好的政治前程情:浮云——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最高层——政治的最高决策层进取精神: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理:登高望远寓情于景寓理于景12006年浙江省金华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登飞来峰》《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登飞来峰》《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bdb1c2fc4ffe473268abb6.png)
《登飞来峰》《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二)古诗词赏析(8分)【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20.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甲】诗后两句寄寓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B.【乙】诗末句的“放过”和“拦”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
C.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语言明白如话,灵动活泼,幽默诙谐,逸趣横生。
D.这两首诗都没有细写眼前之景,重点在叙写感受,寄寓哲理。
21.请简要分析【甲】诗“闻说鸡鸣见日升”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22.由这两首诗你还可以联想到哪些哲理性的诗句呢?请举一例,并简述其中蕴含的哲理。
(2分)答案:20.C21.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22.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不同的结论;旁观者清。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哲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陶渊明《饮酒(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哲理:美妙的体验,“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97825fb8f67c1cfbd6b831.png)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的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画面优美,为抒情、议论做铺垫。
第三、四句,景、情、理三者交融。
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生。
抒情:不畏险阻。
说理:登高望远。
3.鉴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品析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千寻塔”在全诗中的作用。
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高。
诗人夸张地用“千寻”来表现古塔之高,表明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面的诗句做铺垫。
5.把“闻说鸡鸣见日升”里的“闻说”改为“亲历”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因为“亲历”强调的是登高远眺的过程,这不是诗人的目的。
诗人在这里借“闻说”强调的是所登之山的高度,是为下面的诗句埋伏笔。
6.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蕴含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8.从下面选项中任选一项,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比较异同。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选(A)比较:相同点:作用相同,都有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同点:王安石的诗表现的是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A句表达的是要想取得更大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选(B)比较:相同点:都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同点:⑴王安石的诗从肯定方面比喻,B句从否定方面比喻;⑵王安石的诗强调认识要有高度,B句强调要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事物。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登飞来峰》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登飞来峰》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ba1d9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c.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登飞来峰》含答案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问题】体会诗中结尾两句的含义。
【答案】这两句诗写诗人无畏困难和挑战的决心和信念,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无所畏惧的豪情壮志,以及对政治前景和人生未来的乐观和坚定信念。
同时,它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字面意义是说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实际上是借“浮云”这个意象,暗指那些奸邪小人、消极事物,它们可能会遮挡、阻碍人们向前看、向上看的视线。
但是,诗人却表示“不畏”,这显示了他高瞻远瞩、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决心。
“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则揭示了诗人不畏浮云的原因,即因为他“身在最高层”。
这里的“最高层”,既指他登临的飞来峰上的高塔,也暗指他的政治立场和人生境界。
诗人站在最高层,自然能够看得更远,不会被浮云所遮挡,也象征着他站在政治和人生的高地上,具有超越世俗、洞察一切的眼光和胸怀。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4666b819e8b8f67d1cb911.png)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的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画面优美,为抒情、议论做铺垫。
第三、四句,景、情、理三者交融。
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生。
抒情:不畏险阻。
说理:登高望远。
3.鉴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品析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千寻塔”在全诗中的作用。
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高。
诗人夸张地用“千寻”来表现古塔之高,表明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面的诗句做铺垫。
5.把“闻说鸡鸣见日升”里的“闻说”改为“亲历”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因为“亲历”强调的是登高远眺的过程,这不是诗人的目的。
诗人在这里借“闻说”强调的是所登之山的高度,是为下面的诗句埋伏笔。
6.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蕴含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8.从下面选项中任选一项,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比较异同。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选(A)比较:相同点:作用相同,都有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同点:王安石的诗表现的是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A句表达的是要想取得更大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选(B)比较:相同点:都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同点:⑴王安石的诗从肯定方面比喻,B句从否定方面比喻;⑵王安石的诗强调认识要有高度,B句强调要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事物。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古诗鉴赏真题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古诗鉴赏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958ee55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0.png)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古诗鉴赏真题(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古诗鉴赏真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登飞来峰》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登飞来峰》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https://img.taocdn.com/s3/m/5e421336b0717fd5370cdc56.png)
《登飞来峰》王安石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背景】《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最新《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题
![最新《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1f9e2bc2910ef12d2af9e75c.png)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江苏南通2005登飞来峰2.浙江金华2006登飞来峰3.四川广安2011登飞来峰江苏南通2005登飞来峰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1分)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意思对即可,2分)浙江金华2006登飞来峰①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②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①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四川广安2011登飞来峰10.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写作手法衬托象征景:塔高千寻——目睹之景(正面描写)鸡鸣日升——传闻之景(侧面描写)——美好的政治前程情:浮云——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最高层——政治的最高决策层进取精神: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理:登高望远寓情于景寓理于景12006年浙江省金华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飞来峰》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飞来峰》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7eb12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b2.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飞来峰》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以下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外表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
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说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2.以下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歌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夸张的词语•,借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B.诗歌第二句写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传达出诗人积极、朝气蓬勃、胸怀大志的心理状态。
C.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前两句虽然也是写景,但这仅仅作为后两句议论的铺垫。
D.全诗的含义是: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地观察事物。
3.对《登飞来峰》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B.第二句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C.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深刻哲理。
D.这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侧重抒怀说理,后两句侧重写景。
4.以下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登高抒怀之作,说明诗人抱负非凡,具有远大的理想。
B.“千寻塔”的“寻”是寻找的意思,作者登上飞来峰屡次寻找传说中的塔,因为在那里“闻说鸡鸣见日升”。
C.“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D.最后两句暗含的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正因为诗人站在朝廷的高位上,所以他无所畏惧。
2020福建中考《登飞来峰》鉴赏练习(带答案)
![2020福建中考《登飞来峰》鉴赏练习(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00e2f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9.png)
2020福建中考《登飞来峰》鉴赏练习(带答案)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赏析:1、鸡鸣日出的灿烂情景象征诗人的美好前程;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2、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两句议论结合写景,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受。
②a、以“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
b、“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
③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④蕴含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
【综合苏教教参】作者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借景抒情,阐述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导读】3、主题:这首诗诗人借登山所见,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写作手法衬托象征景:塔高千寻——目睹之景(正面描写)——美好的政治前程鸡鸣日升——传闻之景(侧面描写)——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情:浮云——政治的最高决策层最高层进取精神: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理:登高望远寓情于景寓理于景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
![《登飞来峰》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53ab1a89ba0d4a7302763ac7.png)
《登飞来峰》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答案】《登飞来峰》王安石【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对《登飞来峰》这首诗赏析有误的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
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三、赏析简答题: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选择题: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登飞来峰》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登飞来峰》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362b5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5.png)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登飞来峰》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登飞来峰》,回答下面的问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起句紧扣诗题,点明登临地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应天塔的高峻。
B.承句从传说入手,写“鸡鸣”就能“见日升”,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C.转句使用典故来抒发情感,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以及不畏奸邪的勇气。
D.合句以理入诗,意蕴丰富,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2.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答案1.B【解答】直接,有误。
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2.D【解析】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错。
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
试题2: 阅读《登飞来峰》,回答下面的问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与杜甫的哪两句诗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B.第二句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C.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深刻哲理。
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从抽象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深奥的哲理。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b48eb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6.png)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乙)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6.下列对以上(甲)(乙)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中“古人”指古代爱才惜才的贤明君主。
B.(甲)诗后两句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写出了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C.(乙)诗“飞来山上千寻塔”中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暗示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即景说理,实则以“浮云”借代奸邪小人,通过用典间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27.(甲)(乙)两诗同是写登高,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诗结尾两句简要分析。
【答案】26.D 27.《登幽州台歌》的后两句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的孤寂郁闷的心情。
《登飞来峰》的后两句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抒发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一展抱负的豪情壮志;(意思对即可)【解析】2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通过用典直接抒发了自己变法革新的决心;故选D。
27.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登幽州台歌》结尾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为: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却看不到一个能理解自己的人,壮志难酬,孤独寂寞,因而悲从中来,怆然泪下,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悲愤的情感。
《登飞来峰》结尾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自己的视线,只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处。
这体现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迈气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他借登高表达了自己立志革新、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题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2fb505dd195f312b3169a5b0.png)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江苏南通2005登飞来峰2.浙江金华2006登飞来峰3.四川广安2011登飞来峰江苏南通2005登飞来峰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1分)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意思对即可,2分)浙江金华2006登飞来峰①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②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①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四川广安2011登飞来峰10.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写作手法衬托象征景:塔高千寻——目睹之景(正面描写)鸡鸣日升——传闻之景(侧面描写)——美好的政治前程情:浮云——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最高层——政治的最高决策层进取精神: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理:登高望远寓情于景寓理于景12006年浙江省金华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题
![《登飞来峰》历年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abc972c3ee06eff9aff80706.png)
《登飞来峰》积年中考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江苏南通2005登飞来峰2.浙江金华2006登飞来峰3.四川广安2011登飞来峰江苏南通2005登飞来峰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寄意是什么?(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②诗人擅长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如何的人生哲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面前的艰苦.障碍.挫折等.(1分)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干不怕阻拦,不被面前的艰苦吓倒.(意思对即可,2分)浙江金华2006登飞来峰①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②你从这首诗中融会到什么人生哲理?①指艰苦.挫折.障碍等. ②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远.(任何时刻都不要怕艰苦.挫折)四川广安2011登飞来峰四川广安2011登飞来峰10.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负,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险恶权势阻拦的激情壮志.B.“浮云”指面前的艰苦.障碍,比方阻拦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汗青进步的权势.C.诗人登高了望,似觉寰宇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改革政治的大志壮志,又表示出作者归隐山野的抵触心理.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006年浙江省金华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分) 2.你从这首诗中融会到什么人生哲理?(2分)答案:1.指艰苦.挫折.障碍等 2.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远.(任何时刻都不要怕艰苦.挫折)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尚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远景,又比方当时的保守权势.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惟情感?4.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6.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寄意是什么?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以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8.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凸起塔之高,为下文作.9.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造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如何的政治幻想呢?答案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议计划层 3.为实现本身的政治幻想而一往无前无所害怕的朝上进步精力.4.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干不怕阻拦,不被面前的艰苦吓倒.5.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当时的保守权势)面前的艰苦.障碍.挫折等.7.“自”:在诗中是天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说明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相符诗人的处境和心境.8.千寻(见日升)铺垫9.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权势的鄙弃,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本身的幻想而一往无前,无所害怕的朝上进步精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赏析题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比喻当时保守势力,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最高层”比喻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借景抒情、托物寓理。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2.文学常识填空。
本诗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揭示了怎样的哲理?答: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互勉或自励之意。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苏轼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一脉相承。
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8.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9.选择题。
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解析】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
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1.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2.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答: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
为后两句作了铺垫(蓄势)。
是前两句的升华(很自然地表达了本诗的主旨)。
13.理解性默写。
(1)《登飞来峰》中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登飞来峰》诗中用比喻表现诗人敢于斗争,立志实现远大抱负,相信改革必胜的豪情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或语意双关,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的句子。
或借景抒情说理的句子)
(3)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
层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