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简介
五原县县情简介
五原县县情简介五原,这颗镶嵌在祖国北部边陲的塞外明珠,地处河套平原腹地,北靠阴山,南依黄河,全县面积2492平方公里,下辖7个镇、117个村、8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0万,耕地面积200万亩。
五原县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其独特的农畜产品资源优势。
五原有丰沛的水资源和便利的引黄灌渠条件,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县内盛产葵花、小麦、玉米、油料、甜菜、番茄、蔬菜、瓜果、瓜菜籽等农产品,是全国著名的粮、油、糖及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是全国番茄产业第一县、全国葵花产业第一县,是国家“秸杆养羊”示范县,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最大的农畜产品集散地,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五原县有丰富的土地、水、光热资源、电力资源,处在煤炭、天然气、铜、铁、硅石、石灰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包围圈之中。
在突出工业化进程中,五原县突破资源瓶颈,抓住建设大园区、引进大项目的关键,统筹发展资源型和非资源型工业。
依托向北(蒙古国)开放和向东南(包头、鄂尔多斯)承接产业转移和辐射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立体交通网,挖掘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周边地区资源,依托工业园区的承载和集聚,发展壮大新材料及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电力、化工、建材、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等六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工业发展的新路子。
五原有2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积淀深厚的文化。
古有蒙恬北筑长城、卫青抗击匈奴、诗人李白“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的名句,张敬忠“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的吟诵以及北魏沃野镇起义的壮举。
近代史上,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人间河神”的地方绅士王同春修渠治水,垦荒置田,首开河套大规模发展农业之先河,使五原成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水渠纵横、旱涝保收的“塞外江南”。
现代史上,冯玉祥将军五原誓师、傅作义将军五原抗战,更使五原威震四海,闻名遐迩。
五原畅达快捷的交通与其富集的资源珠联璧合。
五原是包兰线、京藏高速的重要纽带,110国道、拉丹高速公路、包兰铁路穿境而过,北有进入蒙古国的甘其毛都口岸大通道,建址在五原的巴彦淖尔机场和通往蒙古国的铁路更使五原成为重要的现代交通枢纽。
方城县情简介
生态·活力·和谐———方城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东北隅。
全县辖16个乡镇,557个行政村(街),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万亩,总人口103万。
方城迄今已有7000年的文明史,因境内有中国最早的长城——楚方城而得名,古有“汉水以为池,方城以为城”的著名战争策论,是丝绸之路源头、古缯国遗址、中华曾氏祖根地、使圣张骞封侯地、陈胜故里、法圣张释之故里和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故里,也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粮食生产先进县、体育工作先进县和河南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综开发重点县。
方城素有“五界一口”之称,境内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
人文自然资源丰厚,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5处,其中佛沟摩崖造像、古缯国遗址为国保单位;有博望坡古战场、望花湖、炼真宫、七十二潭、南水北调垭口等人文自然风景名胜80多处。
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29种120余处,探明储量的有世界级特大金红石矿等10余种。
特色产业巩固发展,“方城金叶”牌烟叶为上海中华等名牌香烟重点原料之一,“方娇”牌小辣椒为国家优质品种,“裕丹神”牌裕丹参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认证。
新兴工业茁壮成长,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多晶硅、人造金刚石、太阳能电池、风力发展等重点项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中等宜居城市已具雏型。
交通便利,距南阳机场50公里,距新郑机场180公里,焦柳铁路、兰南高速、S103线纵贯全境。
能源充沛,北临平顶山煤海,西有鸭河口火电厂,全国首个1000千伏特高压开关站座落境内。
方城县县情简介中共方城县委方城县人民政府(2010年9月16日)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在这丰收的金秋时节,各位闽南商风尘仆仆莅临方城考察洽谈项目,这是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在此,我谨代表方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全县百万人民,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把方城县情向各位嘉宾作以简要介绍。
县情简介(四个特点)[教育]
一、县情概况景东辖13个乡(镇)、166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234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万。
全县总面积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5.5%,坝区占4.5%。
境内居住着彝、汉、回、傣、布朗等25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7.6%,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4%,是云南省6个彝族自治县之一。
全县高寒山区有58个村,半山区有80个村,坝区仅28个村,贫困人口面广量大,是全省73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之一。
景东县情可以用“四个特点”来简要概括:一是区位特殊。
景东位于滇西南中部,是普洱市的北大门,与3地州8个县(市)接壤(东与楚雄州楚雄、南华、双柏三县(市)接壤,南与我市镇沅县毗邻,西与临沧市临翔区、云县隔江相望,北与大理州南涧、弥渡山水相连)。
处于东南亚—大理佛文化国际黄金旅游线路重要节点上,是滇中、滇西北、滇西南三大旅游区的结合部和中转枢纽,是普洱市北部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开发的绿色桥头堡。
境内有无量山、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县区之一。
二是资源富集。
哀牢山、无量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带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体,在不到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上保留了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
哀牢山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有利于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和建设科考基地。
境内动物种类繁多,其中国家一类濒危重点保护动物黑冠长臂猿,在无量山有80群400只左右,在世界上发现最早,数量最多,被国家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
全县有林地面积4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6.82%,是全国、全省的重点林区之一。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有21种甲类矿产,其中煤、铜、石灰岩、铬、磁铁矿等5种矿产进入省储量表,有矿点及矿化点近100处。
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极为丰富,澜沧江上有漫湾、大朝山两个国家级水电站,县内水能资源蕴藏量21.2万千瓦,可开发量7.1万千瓦,仅开发6115千瓦,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潜力较大。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县情简介
江西省泰和县简介一、简介:泰和县是江西省吉安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南的吉泰盆地腹地,横跨赣江两岸。
“泰和”之名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
全县面积2666平方公里,中部是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东部与西部则是山地和丘陵地区。
2007年底,全县人口52.6万,99%为汉族。
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泰和话,属赣语吉茶片。
乌鸡是泰和县最著名的特产。
二、历史:泰和县历史悠久,西汉豫章郡庐陵县县治即位于今泰和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白口城[2]。
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泰和县境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代则属九江郡。
从沿革上来说,泰和县最早的建制是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所置的西昌县。
当时分豫章郡置庐陵郡,同时置西昌县,郡县同治白口城[2]。
晋太康年间,庐陵郡迁治石阳县(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
“泰和”之名则始于隋朝。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西昌、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县)、永新等县,设安丰县。
次年(591年)安丰县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
唐初更名为太和县。
元代升为太和州。
明初废州,复为泰和县。
清代则沿袭明制。
民国28年(1939年),因日军侵占南昌,江西省政府及各其各部门南迁至泰和城西的上田(现属县城澄江镇),泰和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省会,繁华一时,同时亦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3]。
1945年1月江西省政府再迁宁都县,直至8月日本投降才回迁南昌。
1949年7月28日,泰和县人民政府成立。
三、地理:1、区位泰和县位于东经114度17分~115度20分,北纬26度27分~26度58分,居赣江中游,北倚吉安县和青原区,西连永新县、井冈山市和遂川县,南与万安县接壤,东南与赣州市所辖兴国县相邻。
南北最长处约57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02公里,面积2666平方公里。
2、地形与地貌泰和县位于吉泰盆地腹地,基本地形为东西高、中间低。
东南部为雩山山脉余脉,西部属罗霄山脉余脉,山地占全县面积的15.9%;中部是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赣江河谷平原,占全县面积的29.6%;河谷与东西两侧山地之间则是占全县面积达54.5%的丘陵。
赫章县情简介
赫章县情简介一、总体情况介绍(-)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度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地处东经104°10′28"~105°01'23",北纬26°46′ 12″~27°28'18″。
东邻毕节、纳雍,西连威宁,南接六盘水,北界云南省镇雄、彝良。
县城距省会贵阳300公里,距地区行署所在地96公里。
全县被舍虎梁子、结构梁子、三望坪、韭菜坪等大山分割,地势西北、西南和南部较高,东北部偏低。
境内山高坡徒,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流深切。
全县最高峰(也是贵州最高点)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最低点刹界河海拔1230米,平均海拔1996米。
赫章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乌江水系又分六冲河和三岔河两个小流域,六冲河流域面积2130平方公里,三岔河流域面积479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64.8%和14.8%。
赫章属暖温带温凉春干夏湿气候区,无霜期206~255天。
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年均温10°C~13.6°C,年总积温3650°C~4964°C,年均降雨量785.5~1068毫米,日照时数1260.8~1548.3小时。
光照条件较好,太阳幅射较高。
政区及面积。
赫章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战田时为夜郎辖地,秦置汉阳县,政区沿革几经变更,到1941年设置赫章县。
现共辖2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12个)、457个村、2851个村民组。
全县南北最大宽度77.6公里,东西最大长度84.45公里,面积3245.1平方公里。
(二)资源概况赫章自然资源和其它资源十分丰富,堪称乌蒙山区的“聚宝盆”,是黔两北很有经济开发的一块宝地。
土地资源:在全县总面积中,有农耕地163.84万亩(习惯亩为59.98万亩),其中水田4.22万亩(习惯亩2.2万亩),旱地159.62万亩(习惯亩57.78万亩)。
西峡县情简介
一、基本情况
1、县情概况:西峡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是豫西南边陲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全县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为河南省第二区域大县。辖4乡12镇3个办事处,299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3万。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历史比较悠久。6000年前境内即有人类聚居,西周时为古若国属地,春秋属楚为白羽邑,公元前298年至272年秦国设析县,历代多为县治重镇。1948年西峡解放,1949年12月西峡重新建县。旧称西峡口,因此得名。二是区位比较独特。地处“三带”:豫鄂陕三省交汇带,古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缝合带,八百里伏牛山腹心地带;位于“三线”:暖温带与北亚热带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长江、黄河分水线。三是交通比较便利。312、311、209线三条国道,331、335、249线三条省道,宁西(南京-西安)铁路和沪陕高速公路纵横交汇,是豫鄂陕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四是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林、药、矿、水、游”等特色资源。森林覆盖率76.8%,中药材1328种,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49种,水资源可开发量约12万千瓦,拥有被称为“20世纪震惊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群遗址和中央造山系缝合带保存最完好的地质遗迹标本——伏牛山主峰老界岭,是名副其实的“猕猴桃之乡”、“山茱萸之乡”、“香菇之乡”、“恐龙之乡”。
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自国家决定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来,我县坚持建设“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实现“三保”(保源头、保民生、保转型)的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发展为主调、和谐发展为主旨,加速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绿色城镇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子。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工业有支撑。培育形成了中药制药、钢铁及冶金辅料、汽车配件、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全县有5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50强”、7家企业进入“南阳企业50强”,建成了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二是农业有特色。培育形成了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果药菌”三大特色产业,猕猴桃、香菇、山茱萸均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猕猴桃面积10万亩,产量10万吨,均居全国第二;食用菌年产量1.7万吨,占全国的1/10;山茱萸年产量1600吨,占全国的70%。成为全省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县。三是旅游有品牌。建成了以“名园”(恐龙遗迹园)、“名山”(老界岭)、“名漂”(鹳河漂流)为龙头的14个精品景区,其中,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4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四是城镇有亮点。我县被授予“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顺利通过了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的验收。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51.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5:65.5: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12元。今年元至七月份,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3亿元,同比增长1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5亿元,同比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00元,同比增长11.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00元,同比增长13.5%。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国家级荣誉;获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十快县)”、“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县”等省级荣誉。
县情简介
鹿邑工作情况汇报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积极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城市活县、文化兴县‛发展战略,突出‚工业主导、项目主线、招商主措、统筹主调‛的工作重点,积极消除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咬定发展不放松,做到在办大事上凝聚力量、在解难事中奋力进取,在迎挑战中共渡难关、在抓机遇中谋求发展,在解决问题中寻找出路、在寻找办法上力求突破,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7年,全省综合排序居46位,比2006年前移了18个位次,比2005年前移了33个位次,增幅居全省之首,居全省十快县第一名。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42.4亿元,同比增长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2亿元,同比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9亿元,同比增长18.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2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377元,同比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4349元,同比增长8.52%。
今年1-3月份,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实现26.9亿元,同比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同比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亿元,同比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00万元,同比增长5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959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45元,同比增长13%。
鹿邑先后荣获‚国‛字号荣誉11个(‚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造林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中国旅游强县‛、‚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中国最具潜力的旅游景区‛)、‚省‛字号荣誉15个(连续三届被评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快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河南省园林城市‛、‚全省支持国防建设十佳县‛等荣誉称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连续5次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项目建设07、08连续两年全市第一、综合实力增幅和招商引资工作连续三年全市第一、2008年目标绩效考核全市第一。
筠连县基本县情介绍
筠连县基本县情介绍首先,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杨主任一行莅临筠连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筠连基本县情向杨主任一行作简要汇报。
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川滇结合部,北界高县,东接珙县,南靠云南省威信、彝良县,西邻云南省盐津县。
幅员面积1256.35平方千米。
辖9乡9镇,共设243个村民委员会1574个村民组,14个社区131个居民组。
至2010年12月底,全县有汉族、苗族、彝族等27个民族共415924人。
一、自然资源情况筠连煤田已探明地质储量为35.82亿吨,占四川省煤储量的1/3,煤矿建设规模设计为740万吨/年。
全县森林面积85.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22%。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0.57亿立方米。
水能理论蕴藏量11.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能量42760千瓦。
至2010年12月底,已开发33810千瓦,占可开发量的91.8%。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66.6亿元,比2009年增长27.6%。
GDP总量是“十五”末的3.6倍,增长258.5%,“十一五”年均增长19.8%。
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户,其中煤炭企业达到49户。
全县工业总产值96、4729亿元,增长64.12%,是“十五”末的5.5倍,“十一五”间年均增长40.4%。
2009年、2010年,我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我县按照建设“煤海之都、山水之城、活力筠州”的城市定位和“延伸主轴、拓展两翼、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建设总体思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旧城改造实现拆迁30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拓展2平方公里。
共计修建天筠路、河西一路、煤都大道二期等返安房45万平方米。
城镇化率从2006年的21%提高到2010年的31.7%。
完善公交线路,新投放的14辆公交汽车在试运行期间市民免费乘坐。
四、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十一五”期间,完成通乡水泥路10条,总长215公里,实现乡乡通水泥路;完成断头联网路86公里;完成通村水泥路243公里,惠及75个村。
迭部县情简介
迭部县县情简介迭部古称“叠州”,1962年建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肃南部白龙江上游甘川两省交界处,总面积5108.3平方公里,辖1个镇10个乡52个村委会243个村民小组。
全县目前有总人口5.6万人,包括藏、汉、回、蒙等17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79.59%,是藏民族聚居区。
迭部是一片红色的热土。
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两次途经迭部,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俄界会议”,攻克了天险腊子口,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光辉的红色文化。
期间,迭部人民开仓放粮、修复栈道、医治伤员、当向导做翻译,为红军北上抗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迭部因此被喻为长征路上的“加油站”。
迭部是一个绿色的王国。
境内森林广袤,山川秀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最佳人居之地。
全境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植被覆盖率达到87%,拥有1671种高等级植物和大熊猫等183种野生珍稀动物以及130余种野生食用菌类和127种药用植物,是世界新种甘南杜鹃等数十种珍稀植物的基因库场。
1925年9月,美籍奥地利裔植物学家、人类学家、“纳西学”之父约瑟夫〃洛克在日记中写道:“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
迭部这块地方让我震惊,迭部是一座植物的金矿,它将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和所有观光者向往的胜地。
”迭部是一幅彩色的画卷。
这块传说被山神涅甘达哇摁开的神奇土地,孕育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藏文化和红色文化,其中“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遗存,记录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哲思和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三国时蜀汉姜维沓中屯兵的古城遗址,南北朝、北周、隋、唐时期建置的叠州遗址、马牧城遗址、芳州城遗址和恒香郡城堡遗址,铭刻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沧桑;境内苯教、格鲁派、萨迦派等23座藏传佛教寺院神秘肃穆、和谐共处,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
这里是民歌的故乡、民俗的大观园,上、中、下迭原生态歌谣粗犷厚重,罗罗舞、尕巴舞、阿嘉舞热情奔放,民族服饰绚丽多彩却又各不相同,折射出迭山儿女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审美理念的独具一格;依山就势建造的古西戎两檐水榻板房,以其自然古朴、经久耐用的鲜明特征,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之列。
无为县情简介
无为县情简介无为地处皖中,临江滨湖,承东启西,全县总面积2083平方公里、人口121.4万,现辖20个乡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无为历史悠久,人才荟萃。
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自隋朝始建以来,已有1400余年历史,宋代曾与临安、扬州、寿春并称“全国四大名城”;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无为是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和“渡江第一船”始发地。
历史上书画家米芾曾任无为知军三载,诞生了台湾开山之祖陈棱、“父子丞相”王之道和王蔺、哲学家吴廷翰等名仕贤达,现代涌现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擂鼓诗人田间等仁人志士,当代有位列胡润富豪榜的王传福、姜纯等商界精英。
无为区位优越,优势凸显。
无为位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江轴”之上、“芜湖核”之内,芜湖、铜陵两座长江大桥横跨两翼,京福高铁正在加快建设,特别是随着北沿江高速、庐铜铁路、芜湖长江二桥、芜湖长江三桥、过江隧道、合杭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将使我县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无为资源丰富,生态良好。
全县拥有40万外出创业大军,是著名的“劳务之乡”。
坐拥84.3公里长江黄金岸线,其中适宜建万吨级以上工业及港口码头岸线11.4公里。
粮棉油及水产品产量均跨入全国百强行列,石油、天然气等储量丰富,米公祠、泊山洞、黄金塔、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等自然人文景观闻名遐迩。
无为山环西北、水聚东南,山清水秀、环境怡人,高沟镇、姚沟镇、鹤毛乡分别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全省生态乡镇”,无城相继获得首届“全省园林县城”和连续两届“全省文明县城”称号。
无为产业集聚,发展强劲。
全县已形成以电线电缆超400亿元产业为龙头,以新型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羽毛羽绒和纺织服装等产业为中坚的主导产业体系,其中电线电缆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四大电线电缆产业基地第2位,是安徽省最典型、最成熟、最活跃的产业集群之一。
在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的带动下,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进入安徽省十强、中国中部百强县行列。
庐江县情简介总
庐江县情简介庐江地处皖中,北濒巢湖,南近长江,西依大别山脉。
全县国土面积2348平方公里,下辖17个镇、3个街道、1个省级高新区、1个省级化工园区、1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常住人口88.8万,是合肥“南大门”,也是合肥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县。
近年来,庐江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旅富民、大美庐江”三大战略,获得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中国最美乡村休闲旅游名县、省旅游强县等殊荣。
总体来看,我们庐江县一是经济总量逐年提升,位居全省第一位。
近些年,我县聚焦“两新一区”发展定位,着力打造“两城、三区、四园”,初步形成以国轩高科(百亿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以大地熊、龙磁、万磁等为代表的磁性材料产业,以德科电气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
二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我们等高对接合肥中心城区,城区围合面积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26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5%提升到54.7%,城区的公共供水覆盖率已达到了100%,平均路网密度4.51km/km2,道路面积率15.17%,建成区绿地率超过40%,2三是交通建设日益改善。
区划调整后,庐江县交通发生巨大变化,庐铜铁路、合安高铁、合安高速“四改八”等建成通车,高铁庐江西站开通运营,引江济淮工程庐江段、岳武高速东延、徽州大道南延等加快建设,拉近了我们与合肥主城的距离。
四是农旅事业如火如荼。
我县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以粮食生产为主,果蔬茶和畜禽水产全面发展的典型农业大县,素有“鱼米之乡”美称。
还先后被列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我县农产品资源丰富,产业特色明显,粮食、家禽、水产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农旅富民”战略,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分类实施、梯次推进,打造了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如“十里长冲”)。
县情简介
县情简介“革命一故乡,江西弋阳,山城如画世无双,南屏武夷北怀玉,遍地文章。
”这是江西第一任省长邵式平赞美弋阳的诗句。
弋阳,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游。
县域面积1580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场),总人口37.7万,县城建成区1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余。
弋阳人杰地灵,是高腔鼻祖的诞生地。
诗句“桥横一字水沟斜,凫石点缀北岸霞,东汉孙权立伟业,余汗葛阳建县衙。
”生动地道出了“弋阳”二字的来历和建县历史。
自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置县,至今已近1800年。
这里文化积淀深厚,是位列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首、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活化石”、高腔戏曲“鼻祖”——弋阳腔的诞生地,境内至今还保存有古戏台50多座,2006年弋阳腔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里历代名人辈出,古代有南宋抗金宰相陈康伯、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诗人谢叠山;现代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民族英雄方志敏,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中将吴克华等;解放后,走出过邵式平、方志纯、舒圣佑三任省长;近年来,又涌现出“网络妈妈”刘焕荣、全国公安系统杰出英模姚南杰等一批杰出代表。
这里还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
弋阳传统光荣,是方志敏精神的发源地。
革命战争年代,全县人口仅10余万,而有名有姓的烈士就多达9288名。
方志敏、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两条半枪闹革命”,成立苏维埃工农政权和中共闽浙赣(皖)省委,组建红十军,建立了被毛泽东盛赞“有很好的创造”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为后世留下了以“爱国、创造、清贫、奉献”为内涵的宝贵精神财富,方志敏纪念馆、方志敏故居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方志敏故事团进北京、入高校,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清贫颂》传唱大江南北,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弋阳风景优美,是旅游休闲的优胜地。
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多张世界级、国家级名片的龟峰,碧水丹山、石秀峰奇,是丹霞地貌精品,享有“江上龟峰天下稀”(明〃李梦阳)、“盖峦嶂之奇,雁荡所无”( 明〃徐霞客)、“大地文章集龟峰”(现代〃邵式平)的赞誉;这里有全长416米,身宽68米,堪称世界第一大的天然山体卧佛;有全国单个洞窟最大的唐代天然佛洞——南岩石窟;有保存完好的古代书院——叠山书院。
开化县情简介
开化县情简介开化县位于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是连接浙西、皖南和赣东北的要冲。
建县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即公元981年,是个千年古县。
县域面积2236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建制镇9个)255个行政村,总人口35.06万。
县情特点概括为“五个一”:一片青山绿水。
县域版图的85%为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山林总面积285万亩,森林覆盖率80.4%,林木绿化率81.1%。
境内的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区域性气候研究中心,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和白颈长尾雉最重要的集中分布地,其低海拔典型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在中国森林分布中极具代表性和重要地位;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与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珠穆朗玛峰、张家界等世界著名景区同处北纬30度这条神秘而奇特的纬线,保留着大片的原始次生林。
全县地表水水质达一类水标准,大气质量、水体质量、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均列全国前10位,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位居全国第16位,是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全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县。
一硅飞向蓝天。
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支撑,单晶硅、有机硅两大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以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以有机硅为主的新材料、以半导体照明为主的新光源“三新”产业,成为浙江省硅产业基地,被誉为“浙西硅谷”。
尤其是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初步形成,元通硅业、万向硅峰、华友电子、嘉毅能源等一批高新企业快速发展,光伏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势头强劲。
光伏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国防和航空航天事业,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嫦娥一号”卫星等一直采用开化产空间用太阳能硅片。
一茶飘香四海。
开化是“中国龙顶名茶之乡”、“中国金针菇之乡”、“中国黑木耳之乡”。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的作用,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动了名茶、食用菌、清水鱼等特色产业的加快发展。
县情
一、县情概况永寿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偏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素有“秦陇咽喉,陕甘通衢”之称。
全县总面积889平方公里,辖7镇6乡249个行政村,总人口20.3万,其中农业人口18.3万。
境内有40万亩槐树林,32万亩草场,生态环境良好;煤炭、石灰石、石英砂储量可观;唐柳公权书刘沔神道碑、北宋武陵寺塔等文物古迹众多。
312国道、福银高速和正在建设的西平铁路纵贯南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68公里,距杨凌农科城48公里,已进入“咸阳半小时经济圈”和“西安1小时经济圈”。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按照“提速进位、跨越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教育奠基、城镇带动、招商突破”五大发展战略,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先后荣获“陕西省果业强县”、“全国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县”、“中国优质苹果基地重点县”、“陕西省化解乡村债务先进县”等称号。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4.9亿元,增长16%;财政收入完成3468万元,增长4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1亿元,增长46.4%。
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7.48亿元,增长40.2%。
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排名中,位次由2007年的第71名进位到第43名,前进了28个名次,荣获2008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一等奖。
预计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6%,达到17.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达到18.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达到409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达到 6.8亿元。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全县245个行政村实现了通村公路水泥(柏油)化,通村率达到98.39%,群众出行方便快捷;实施了县城供水、农村饮水等一批水利建设工程,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卫生。
承德县情概况1
承德县情概况一、自然情况我县地域面积3648平方公里,辖6镇、17乡、1个街道办和378个行政村,人口42万,其中农业人口35万。
东北、西南分别与内蒙古宁城和北京市密云接壤,京承、锦承、承隆等3条铁路,101、112、承秦、承栗等国省干道,承唐、承朝、承秦、承赤等4条高速公路纵贯全境,距京、津、唐、秦等大中城市车程均在2.5小时以内。
水资源丰富,有滦河、老牛河等8条主要河流,总量达4.4亿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60.9%,获“全国绿色小康县”称号。
矿产富集,已探明铁、金等金属和煤、岗岩等非金属矿矿藏46种。
境内有朝阳洞(“热河十大景”)、汤泉行宫(康熙)、国家级北大山石海森林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
全县有注册商标200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板城”),省著名商标5件,省级名牌和优质产品5个。
历史文化悠久,可追溯到一万年前旧石器晚期;皮影、戏剧、花会、剪纸等民间艺术世代相传,兴隆山敖龙庙会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乔杖子(剪纸)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板城烧锅酒“老五甑”酿造技术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富民、以城带乡、科学发展”思路,围绕“经济强县、中等城市”目标,强化项目支撑,加快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县域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0.8亿元,同比增长14.2%;全部财政收入完成8.8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亿元,增长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13元,同比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4311元,同比增长13.6%;实际利用外资6400万美元;出口创汇1600万美元,增长5.1%;6个乡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其中超亿元的3个。
2011年,1-6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2亿元,同比增长26.2%,增速居全市第6位;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42亿元,同比增长45.5%,增速居全市第5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3亿元,同比增长65.2%,增速居全市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28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居全市第9位。
县情简介
∙县情简介∙作者:信息办文章来源:信息办点击数:1043 更新时间:2010-9-9∙历史沿革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察布查尔地区是塞人、大月氏、乌孙的游牧地。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乌孙归其统辖,察布查尔被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汉武帝先后将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昆莫。
公元五世纪至十二世纪,先后有柔然、悦般、西突厥和契丹等部落在此游牧,与中原地区联系逐渐增多。
十六世纪以后,成为蒙古准葛尔部政治、宗教的中心。
1762年,清设伊犁将军,察布查尔归其统辖。
1764年,奉清朝乾隆皇帝诏命,4000多名锡伯军民从东北跋山涉水,饱经艰辛与磨难,历时一年零三个月西迁抵达伊犁,屯垦戍边,保家卫国,造就了伟大的“西迁”精神,为祖国的统一、边疆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图伯特开挖大渠和喀尔莽阿抵抗沙俄侵略的英雄故事仍广为流传。
自然风光伊犁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而察布查尔又是伊犁河谷一颗璀璨的明珠。
乌孙山气势如虹,其主峰-白石峰,海拔3475米,犹如巨柱擎天,高耸入云。
乌孙山下的琼博拉森林公园集林海、草场、高峡、奇峰、雪原、垂岩、小溪于一园,既与华山竞险,又同黄山争奇。
万亩河谷次生林环绕伊犁河绵延数十里,冬季冰雪覆盖,银装素裹,夏季林密树茂,郁郁葱葱。
此外,这里还有AAAA级景区--锡伯民俗风情园、伊犁九大名寺--靖远寺及图公祠、乌孙古墓群、海努克古城、银顶寺遗址等名胜古迹,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土地资源自治县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可利用的后备资源潜力巨大,适合重大项目用地和集约化、现代化发展。
全县现有灌溉面积138.83万亩,伊犁河流域水土开发我县将新增灌溉面积150万亩。
光热资源自治县地处亚欧大陆中心,位于北纬43°17′- 43°57′,东经80°31′- 81°43′,属大陆性北温带温和干旱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全年有效光照时数达2846小时,无霜期177天,积温3800℃,年平均降水量222毫米。
南江县情简介
南江县情简介一、基本县情南江,古属巴国,后为集州,先秦、西汉就有政区建制,迄今已有1480多年的建县历史。
南江县位于四川东北边缘,辖48个乡镇、522个村、86个社区,幅员面积3383平方公里,总人口70.9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地震重灾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时代先锋王瑛生前工作县、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挂包帮联系点。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5.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9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06元。
南江是一片红色土地。
南江,地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战斗两年多,有2.2万名南江儿女参加红军,1.6万多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红四门、禹王宫等革命遗址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江是一座资源宝库。
全县森林覆盖率65.59%,绿化率98.5%;有195种野生动物,46种珍稀植物,60多万亩原始森林,3万亩植物“活化石”巴山水青冈。
有煤、铁等矿产资源50余种。
是中国南江黄羊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
南江是一处旅游胜地。
全县有830平方公里原生态旅游景区,有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光雾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光雾山国家地质公园和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四个“国”字品牌,是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最具原生态旅游资源大县、中国红叶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大县、中国绿色名县。
二、投资环境(一)南江拥有投资兴业的好条件。
南江,坐拥成都、西安、重庆三大中心城市黄金三角之位,被关天、成渝两大经济圈完全覆盖;省道101、202线贯穿境内,广(元)巴(中)高速、乐(坝)巴(中)铁路相继建成,随着正在建设的巴(中)陕(陕西汉中)高速建成通车,便捷的交通网络即将形成,在三年内将实现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中心城市4小时通达,与汉中、达州、广元、南充周边城市实现1—2小时通达。
独山县情简介
独山县情简介独山——是一个风情独特,魅力神奇、充满希望的地方,同时也是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山区县份之一。
全县辖18个乡镇133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5%。
独山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生态良好,是适宜人居和发展新型工业、休闲旅游、投资置业的理想之地。
一、独山有优越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将为你发展商贸物流提供便利条件独山位于黔桂两省交汇处,战略地位优越,是西南腹地走向珠三角、走向东盟的“咽喉”要地,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交结点。
县城北距省会贵阳128公里,重庆600公里,南距广西北海740公里,厦蓉高速公路开通后距广州800公里。
独山交通便利,黔桂铁路、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纵贯全境,“十二五”期间还将规划建设独山至湖南永州高速铁路、黔桂二线铁路、贵南快速铁路,以及独山至平塘、独山至三都的高速公路、独山商务机场。
县境内铁路营运线路约90公里,设独山、麻尾、泗亭三个客货运站,年货运能力340万吨;高速公路87公里,设五个匝道口;210国道92公里。
县内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独山由于区位独特,是黔南南部的商品集散地,自古以来,商贾云集,商贸活跃,加上现在交通运输条件的大大改善,将是你投资商贸物流产业的理想之地。
二、独山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将为你发展工业提供良好基础全县有社会劳动力资源19万人,每年的新生劳动力供应量超过4000人,将为你发展服装、制鞋、机电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本县产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低于沿海发达地区。
独山工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将为独山工业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独山电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是发展高载能产业的理想洼地。
独山是西电东送的“出海口”,电力基础设施完善,县内有1座500KV、2座220KV、4座110KV、6座35KV变电站,为将为你发展冶金、机电、机械制造等高载能产业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和低廉的用电价格。
旺苍县情简介
旺苍县情局情简介你们好!感谢你们百忙之中挤出时间,莅临旺苍指导工作。
下面,我就就旺苍国税工作有关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一、旺苍县情旺苍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东临巴中市南江县,南接苍溪县,西连广元市元坝区,北与陕西省宁强、南郑县接壤。
全县幅员2976平方公里,辖35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5.6万。
旺苍属于革命老区,红色革命气息厚重。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入川,召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木门军事会议。
1934年11月至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及其所属的40多个师团机关曾驻扎于此,当时的川陕省工农税务局和川陕省税务局旧址至今留存,如今全县人民正在抓紧‚中国红军城‛核心开发与保护。
旺苍资源丰富,被誉为‚川北明珠‛、‚煤铁之乡‛。
县内已探明的矿产达7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4.6亿吨,花岗石10亿立方米,大理石1亿立方米,铁矿上亿吨。
全县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超过4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在10万千瓦以上。
县内有被称为‚人间仙境‛的鼓城山风景名胜区,有举世罕见的龙潭子地质奇观,还有四川‚四大名泉‛之一的鹿亭温泉。
同时,瑰丽的蜀汉文化、神奇的民俗文化、丰富的红军文化等人文景观,遍布城乡。
旺苍虽属国定贫困县,但发展前景美好。
近年来,全县围绕‚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培育以能源、建材、农产品加工、化工、冶炼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
2009年实现GDP 40亿元、财政总收入2.38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省181个县区中游。
两年来,我县立足‚工业强县‛战略,抢抓灾后恢复重建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川北经济发展高地‛和‚绿谷红城‛新旺苍。
2009年,金顶200万吨、匡山100万吨旋窑水泥项目相继投产,目前日产30.7万方天然气钻探、椿树坪磁铁矿、攀成钢60万吨焦化、120万千瓦低热值煤坑口电厂等一批重大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二、国税局情我局现内设行政科室9个,直属稽查局1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昌县情简介
德昌位于凉山州中南部,地处攀西经济走廊腹心地带,是“北达京畿,南通蒙昭”的南丝绸之路必经地,古称“凤凰城”、“燕子城”。
全境属高原河谷地带,地形北高南低,螺髻山与耗牛山东西对峙,最高海拔4359米,最低海拔1115米,城区海拔1380米。
幅员228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137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20.02万人,有汉、彝、傈僳等22个民族,是四川都市群发展规划中攀西地区唯一的小城市。
德昌有四大县情:一是地上资源富集,素有“天然温室”之称。
二是地下矿产资源相较贫乏,德昌与州内外许多县市相比,地下仅有硅石、石灰石、高岭土、硅藻土、稀土等非金属矿,金属矿十分贫乏。
三是区位优势突出,德昌北连西昌,南靠会理和攀枝花,位于攀西经济圈核心区域。
四是二元经济明显,安宁河和茨达河流域农业发达、交通方便,老百姓较富裕,而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收入低,较贫困。
德昌有五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北距西昌市56公里,南离攀枝花市139公里,西攀高速公路、108国道和成昆铁路纵贯南北);二是小水电和风电优势(可供开发的小水电资源约35万千瓦,已开发建成投产16.5万千瓦,在建15.4万千瓦,
筹建3.8万千瓦;麻栗、阿月等地可建10-2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正在筹建全省首家5万千瓦风电示范场);三是光热资源优势(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7摄氏度,降水1049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常年日照2147小时);四是旅游资源优势(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螺髻山,有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大石墓30余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魁星阁,建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的字库塔6座,有全州唯一的傈僳族文化);
五是人才和土地资源优势(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劳动者素质较高;土地成本与西昌、攀枝花相比,具有较大竞争力)。
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德昌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创新举措、扎实苦干、奋力拼搏。
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亿元,同比增长14.7%;财政总收入2.72亿元,增长24.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5亿元,增长32.1%;农民人均纯收入5057元,增加78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656元,增加1848元。
围绕州委、州政府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根据“四大县情”和“五大优势”,德昌将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六五”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战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烤烟、蚕桑、蔬菜、畜牧、林果、劳务输出六大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强县、环境立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和旅游促县),主动北融南承(向北融入西昌经济圈、向南承接“两会增长极”和攀枝花辐射),突出抓好“工业强县、农业振兴、旅游突破、
城镇提升、投资拉动、环境创优”六个重点,实现“三步走”(三年上台阶:2009年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目标,2010年提前一年实现党代会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亿元,人均18000元,实现第一步跨越发展目标。
五年翻一番:2012年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5亿元,人均25000元左右,较2007年翻一番,实现第二步跨越发展目标。
十年翻两番:2020年,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55亿元,人均55000元左右,略高于全州平均水平,比2007年翻两番以上,实现第三步跨越发展目标),建成“一园、一明珠、四基地”(攀西后花园,安宁河畔璀璨的明珠,电冶稀土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供应集散加工基地、可再生能源开发基地、攀西阳光旅游目的地),打造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