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蛋白结合率是否适合作为首要优化参数
体外代谢清除率模型用于药物肝代谢过程的研究
体外代谢清除率模型用于预测药物肝代谢过程的研究黄峰中药学2110948107摘要:本文主要就计算体外代谢清除率的理论与预测模型做一综述,以期使体内药物代谢过程的检测更加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可以预测创新药物在体内可能进行的代谢过程,确定其是否适合进行进一步研究开发,为筛选新药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代谢清除率;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模型前言药物发现与开发的目标是找出并确定具有药理活性的新化学实体。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药物发现与开发一般方法是在进行药理活性检测后,再对新化学实体进行临床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人体试验[1]。
近些年随着组合化学和高通量活性筛选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人们能够在一周之内筛选的化合物超过10万个[2],从而发现大量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然而一个化合物最终成为能够上市的药物,必须具备良好的类药属性,即:药效活性、安全性、药代属性和适宜制剂的理化性质。
其中,药代属性主要是指化合物能够通过不同生物膜到达作用部位的能力,包括口服生物利用度的高低;以及化合物能否在体内保持一定的浓度水平;与靶受体维持足够时间的结合以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理作用等。
药代研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费时费力的工作,是目前加速药物发现阶段研究速度的瓶颈。
此外,要在前期阶段了解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考虑开发新药的经济成本,一个新药上市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大约在10~30亿美元之间[3],其间被淘汰化合物的数量也是惊人的,因而可以说大量的资金是投入到那些失败了的化合物。
因此,任何能够尽早地揭示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的研究方式对于降低在高成本的药物开发阶段的失败率是非常有价值的[4]。
肝脏是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富含参与药物I相代谢和II相代谢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其中90%药物主要是由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P-450,CYPs)参与进行生物转化。
当前,人肝细胞[3, 4]、肝切片[5]、cDNA表达的基因重组肝药酶系[6]及人肝微粒体[7]等体外模型已被成功用于对体内肝代谢研究的预测。
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名词解释
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名词解释人们常常听说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这个概念,然而,对于这个名词的解释并不为人所熟悉。
血浆蛋白是血液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成分,占据了约55%的血浆总量。
它们在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其中血浆蛋白的结合率是指在血浆中的蛋白质与其特定配体(ligand)结合的程度。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蛋白质的结合。
蛋白质作为生命体内重要的构成分子,能与其他分子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通过名为结合的过程实现。
在血浆中,蛋白质的结合主要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是与小分子物质结合,例如激素、药物、代谢产物等;另一种是与其他蛋白质结合,从而形成复合物。
这些结合过程可以影响蛋白质的功能和药物的代谢效果。
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通常是指某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它反映了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亲和力。
当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它们可以以游离态(unbound)或结合态(bound)存在。
游离态的药物可以通过细胞膜渗透进入细胞并发挥药物效应,而结合态的药物则无法通过细胞膜。
因此,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对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转运具有重要意义。
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可以用一个百分比来表示,即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的比例。
一般来说,结合率越高,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的越紧密,其游离态的浓度越低,从而进一步影响药物的分布和代谢。
不同药物对于不同蛋白质的结合率各不相同,这与药物的化学性质、蛋白质的亲和性以及体内的药物浓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临床应用中,血浆蛋白结合率是用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活性和剂量调整的重要指标之一。
有时候,当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紧密时,其活性会受到限制,需要增加药物的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药物的结合率较低,容易从血液中离体,加速代谢和排泄,因此可能需要减少药物的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并不代表药物的有效性或毒性。
虽然结合率与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它并不能完全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和效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生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如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等因素来综合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代动力学参数回顾
药代动力学参数回顾引言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旨在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特性。
药代动力学参数是对药物在体内行为进行量化和描述的指标,可以用来预测给药方案、评估药物疗效以及调整药物剂量等。
常见药代动力学参数1.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是指口服给药后经胃肠道吸收到达整个体系的药物比例。
通常以F表示,计算公式为:F = (AUC口服 / AUC静脉注射)× 100%。
生物利用度越高,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越大,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
2. 血浆蛋白结合率(Plasma Protein Binding)血浆蛋白结合率是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的比例。
蛋白结合率越高,药物与蛋白结合的数量越多,有效游离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越低,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3. 分布容积(Volume of Distribution)分布容积是描述药物分布范围大小的参数,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度。
计算公式为:Vd = 药物总量 / C0,其中C0为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
分布容积越大,说明药物在组织中的浓度较高,对组织起作用的可能性也较大。
4. 消除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life)消除半衰期是指体内药物浓度下降到原来半数所需的时间。
消除速率常用半衰期来表示,可根据消除速率计算出来。
消除半衰期越长,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较慢,剂量间隔较长,患者需要较少次数的给药。
5. 清除率(Clearance)清除率是描述从体内完全清除药物所需的速度。
清除率可以通过总药物量除以AUC(面积下曲线)得到。
清除率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越快,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给药。
结论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治疗效果的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和评估这些参数可以帮助医生和药师更好地选择和调整药物方案,从而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以上是对常见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回顾,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之PKPD为导向的抗菌药物优化治疗
PKPD为导向的抗菌药物优化治疗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1 . (单选题)ADME的中文全称是:A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B .口服、吸收、分布、代谢C .吸收、分布、代谢、消除D .口服、分布、代谢、排泄2 . (单选题)关于分子量这个参数,说法错误的是:A .绝大多数抗生素分子量比合成的化合物要大;B .通常情况下,分子量越小,血液中分布越多;C .分子量>5000Da通过毛细血管膜时有通透速度限制;D .蛋白类药品分子量通常极大,因此很难穿透过生物膜。
3 . (单选题)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下列哪项说法正确的是:A .两种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同时静脉使用,不会产生竞争现象;B .结合不受低蛋白血症的影响;C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指药物和血液中游离蛋白的结合;D .与蛋白结合的药物也能起效。
4 . (单选题)下列哪种因素对药物生物利用度影响最大?A .药物分子量B .药物脂溶性C .给药途径D .血浆蛋白结合率5 . (单选题)关于表观分布容积,下列哪项说法正确的是:A .指当药物在体内达动态平衡后,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值;B .这是一个假想的容积,不代表体内具体的生理性容积;C .Vd值大,说明在组织中分布浓度多;D .以上说法都正确。
6 . (单选题)关于药物酸碱度,下列哪项说法正确的是:A .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易解离,因此不容易透过生物膜;B .电荷是跨膜转运的主要限制之一;C .分子量越大且越亲水的分子跨膜越慢,带电荷的药物更慢;D .以上说法都正确。
7 . (单选题)经历了5个半衰期后,大约多少药品消除出体外?A .0.5B .0.9C .0.97D .0.998 . (单选题)下列哪些因素影响药物吸收:A .分子量B .电荷C .脂溶性D .以上都是。
9 . (多选题)关于亲水性药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亲水性药物Vd值一般较小B .被动扩散能力受限C .对细胞间病原体无效D .通常经肾消除E .β内酰胺类药品通常都为亲水性药品10 . (多选题)下列可以首剂加倍的药品是:A .青霉素B .替考拉宁C .替加环素D .伏立康唑E .阿奇霉素。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前六章习题
第四章药物的分布一、名词解释1、表观分布容积2、血脑屏障3、蓄积4、药物分布二、填空题1、ADME过程是指药物的()、()、()和()过程。
2、影响组织分布的因素有(、()。
3、分布是指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通过()向()的过程。
4、药物对某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时,该组织就可能成为药物贮库,该组织的药物浓度会增高,这种现象称()。
5、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过程,有饱合现象,血浆中的药物的游离型与结合型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
6、人的体液由()、()、()组成1.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各脏器组织的过程。
2.某些药物连续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慢,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蓄积。
3.人血浆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 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和脂蛋白。
4.药物的淋巴管转运主要和药物的分子量有关。
分子量在 5000 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
5.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性,另外药物与蛋白的结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
6.粒径小于 7 μm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摄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
7.制备长循环微粒,可通过改善微粒的亲水性、增加微粒的柔韧性及其空间位阻,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循环中的半衰期。
8.药物的组织结合起着药物的贮库作用,可能延长作用时间。
9.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动物种差、性别差异和生理和病理状态差异等因素有关:10. 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量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三、判断题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对药物的分布和转运有影响。
()2、表观分布容积各药不同,但同一药物对正常人来说其数值相当稳定,是反映药物分布特点的重要参数。
血浆蛋白结合率名词解释药理学
血浆蛋白结合率名词解释药理学嘿,你知道啥是血浆蛋白结合率不?这在药理学里可是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呢!血浆蛋白结合率呀,就好比是一场舞会里,药物分子和血浆蛋白之间的“亲密互动”比例。
比如说,药物就像是一个急切想找到舞伴的人,而血浆蛋白就是那些受欢迎的舞伴啦!
有些药物特别“抢手”,能和血浆蛋白紧密结合,结合率就高;而有些药物可能就没那么受欢迎,结合率就低喽。
这就好像有的人在舞会上能快速找到心仪的舞伴,而有的人却只能在旁边干瞪眼。
你想想看啊,要是一种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那它在血液里大部分时间都和血浆蛋白“黏”在一起,能发挥作用的游离药物就少了呀!这就像你和好朋友手牵手,那你就没办法同时去做其他事情啦。
咱再举个例子哈,有一种药叫阿司匹林,它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算特别高。
这意味着啥呢?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阿司匹林是可以自由活动的,能更快地去发挥它的药效,去缓解疼痛、消炎啥的。
那血浆蛋白结合率对药物的作用有啥影响呢?这可太重要啦!它会影响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呢!就像你参加完舞会,你的行动和后续安排都会受到你舞伴的影响一样。
如果结合率高,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可能就长,药效持续时间也长;但如果结合率低,可能药效就没那么持久啦。
我觉得吧,血浆蛋白结合率就像是药物世界里的一个神秘密码,解开了它,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药物的行为和效果。
所以呀,搞清楚血浆蛋白结合率,对我们正确用药、理解药物作用可太重要啦!你说是不是呢?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
以下与药物分布主要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物分布是药代动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及其浓度的变化规律。
而与药物分布主要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体积分布(Vd)和蛋白结合率。
1. 体积分布(Vd):体积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它反映了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体积分布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分布越广泛。
体积分布的计算公式为药物总量(D)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C)的比值,即Vd = D / C。
体积分布的大小受药物性质和体内组织结构的影响,例如脂溶性较强的药物通常具有较大的体积分布,而亲水性较强的药物则具有较小的体积分布。
2. 蛋白结合率:许多药物在体内会与血浆中的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只有游离态的药物才能发挥药理作用。
蛋白结合率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状况。
通常情况下,蛋白结合率越高,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越长,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也会产生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药物的体积分布和蛋白结合率有助于合理用药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对于体积分布较大的药物,需要更加谨慎地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过度分布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则需要考虑其在体内的代谢速度,以确保药物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在临床上,药物分布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生物利用度和代谢途径等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规律。
药物分布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重视对药物分布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药物分布主要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深入理解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还可以为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更加重视药物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以促进药物疗效的最大化和药物安全性的保障。
药物分布的研究和监测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药物的体积分布和蛋白结合率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药物分布的特点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重视对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规律的监测和评估。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在线练习
(一) 单选题1. 以下哪条不是被动扩散的特征(A) 不消耗能量(B) 有部位特异性(C)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转运(D) 不需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 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参考答案:(B)2. 用减少药物粒度的方法来改善吸收,仅在哪种情况下有意义(A) 吸收过程的机制为主动转运(B) 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C) 药物在碱性介质中较难溶解(D) 药物对组织刺激性较大(E) 药物在胃肠道内稳定性差参考答案:(B)3. 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征(A) 消耗能量(B) 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C) 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D) 不需载体进行转运(E) 有饱和状态参考答案:(D)4.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A) 药物分子量(B) 溶解度(C) O/W分配系数(D) 熔点(E) 透皮吸收促进剂参考答案:(E)5. 淋巴系统对哪种药物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A) 脂溶性药物(B) 水溶性药物(C) 大分子药物(D) 小分子药物参考答案:(C)6. 给药过程中存在肝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A) 口服给药(B) 静脉注射(C) 肌肉注射(D) 舌下给药参考答案:(A)7. 可作为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部位的是(A) 十二指肠(B) 盲肠(C) 结肠(D) 直肠参考答案:(C)8. 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哪项表示(A) noyes-whitney方程(B)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C) ficks定律(D) higuchi方程参考答案:(A)9. 下列哪项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A) 胆盐(B) 酶类(C) 粘蛋白(D) 糖精品文档参考答案:(A)10. 下列哪项可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A) 粒子大小(B) 多晶型(C) 溶剂化物(D) 以上均是参考答案:(D)11.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A) 辅料用量(B) 晶型(C) 年龄差异(D) 贮存条件参考答案:(C)12. 下列各种因素中除哪项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A) 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B) 胃大部切除(C) 胃内容物黏度降低(D) 阿司匹林(E) 普萘洛尔参考答案:(D)13. pH分配假说可用下面哪个方程描述(A) fick定律精品文档(B) noyes-whitney方程(C)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D) stocks方程参考答案:(C)14.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A) 胃肠液成分与性质(B) 胃肠道蠕动(C) 循环系统(D)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E) 胃排空速率参考答案:(D)15. 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A) 胃(B) 小肠(C) 大肠(D) 均是参考答案:(D)16. 关于鼻腔给药错误的是(A) 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B) 可避开首过效应(C) 吸收速度和程度相当于静脉注射给药(D) 给药方便(E) 不能吸收亲水性药物参考答案:(E)17. 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药物在哪个部位的吸收速度(A) 胃(B) 小肠(C) 大肠(D) 均不是参考答案:(A)18. 口腔粘膜中渗透能力最强的是(A) 牙龈粘膜(B) 腭粘膜(C) 舌下粘膜(D) 内衬粘膜(E) 颊粘膜参考答案:(C)19. 对于同一药物,吸收最快的剂型是(A) 片剂(B) 软膏剂(C) 溶液剂参考答案:(C)20. 膜孔转运有利于哪类药物的吸收(A) 脂溶性大分子(B) 水溶性小分子(C) 水溶性大分子(D) 带正电荷的蛋白质(E) 带负电荷的药物参考答案:(B)(二) 多选题1. 下列哪些因素一般不利于药物的吸收(A) 不流动水层(B) p-gp药泵作用(C) 胃排空速率增加(D) 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E) 溶媒牵引效应参考答案:(AB)2.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用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的参数是(A) 吸收数(C) 剂量数(D) 溶出数参考答案:(ACD)3. 体外研究口服药物吸收作用的方法有(A) 组织流动室法(B) 外翻肠囊法(C) 外翻环法(D) 肠道灌流法(E) caco-2细胞模型参考答案:(ABCE)4.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主要非口服与注射途径包括哪些途径(A) 经鼻腔(B) 经肺部(C) 经直肠(D) 经口腔黏膜(E) 经皮下注射参考答案:(ABCD)5. 主动转运与促进扩散的共同点是(A) 需要载体(B) 不需要载体(C) 有饱和现象(D) 有部位特异性(E) 不消耗机体能量参考答案:(ACD)6. 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有(A) 制成盐类(B) 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C) 制成无定型药物(D) 加入表面活性剂(E) 增加脂溶性药物的粒径参考答案:(ABCD)7. 主动转运的特点是(A) 需要消耗机体能量(B) 吸收速度与载体量有关,存在饱和现象(C) 常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抑制现象(D) 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E) 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参考答案:(ABCDE)8.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参数吸收数与下列哪项有关(A) 药物的有效渗透率(B) 药物溶解度(C) 肠道半径(D) 药物在肠道内滞留时间(E) 药物的溶出时间参考答案:(ACD)9. 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A) 皮下注射容量较小,仅为0.1 ~ 0.2ml,一般用于过敏试验(B) 不同部位肌肉注射吸收速率顺序为: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 混悬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吸收时间较长(D) 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E) 注射给药均可避免首过效应参考答案:(CE)10. 药物在肺部沉积的机制主要有(A) 雾化吸入(B) 惯性碰撞(C) 沉降(D) 扩散参考答案:(BCD)11.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有(A) 药物油水分配系数(B) 药物粒度大小(C) 药物晶型(D) 药物溶出度(E) 药物制剂的处方组成参考答案:(ABCDE)12. 促进扩散与被动扩散的共同点是(A) 需要载体(B) 不需要载体(C) 顺浓度梯度转运(D) 逆浓度梯度转运(E) 不消耗机体能量参考答案:(CE)13. 提高药物经角膜吸收的措施有(A) 增加滴眼液浓度,提高局部滞留时间(B) 减少给药体积,减少药物流失(C) 弱碱性药物调节制剂pH至3.0,使之呈非解离型存在(D)调节滴眼剂至高渗,促进药物吸收参考答案: (AB)14. 关于经皮给药吸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脂溶性药物易穿透皮肤,但脂溶性过强容易在角质层聚集,反而不易穿透皮肤(B)某弱碱药物的透皮给药系统宜调节pH 值偏碱性,使其呈非解离型,以利于吸收(C)脂溶性药物的软膏剂,应以脂溶性材料为基质,才能更好地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D)药物主要通过细胞间隙或细胞膜扩散穿透皮肤,但皮肤附属器亦可能成为重要的透皮吸收途径(E)经皮给药无法避免首过效应参考答案: (CE)15. 生物药剂学中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A) 种族差异(B) 性别差异 (C) 年龄差异 (D) 生理病理条件 (E) 遗传因素参考答案: (ABCDE)16.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物因素有(A)胃排空速度(B)胃肠道pH(C)血液循环(D) 胃肠道分泌物(E)年龄参考答案: (ABCDE)17. 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有(A) 药物的多晶型(B) 食物的组成(C) 胃内容物的体积(D) 胃内容物的黏度(E) 药物的脂溶性参考答案:(BCD)18. 能避免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有(A) 静脉、肌肉注射(B) 口腔黏膜给药(C) 经皮给药(D) 鼻腔给药(E) 直肠给药参考答案:(ABCDE)19. 以下哪几条是被动扩散的特征(A) 不消耗能量(B) 有结构和部位特异性(C)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 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 有饱和状态参考答案:(AC)20. 以下哪种药物不适合用微粉化的方法增加药物吸收(A) 在消化道的吸收受溶出速度支配的药物(B) 弱碱性药物(C) 胃液中不稳定的药物(D) 难溶于水的药物(E) 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参考答案:(BCE)(三) 判断题1. 药物的分布过程影响药物是否能及时到达与疾病相关的组织和器官。
体内药物分析复习题
体内药物分析复习题一、简述与常规药物分析相比,体内药物分析有哪些特点。
体内药物分析,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也是现代药学的创新、延伸和发展。
体内药物分析旨在通过各种分析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数量与质量变化,获得药物动力学的各种参数、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代谢方式和途径等信息。
与常规药物分析相比,体内药物分析有以下特点:1、干扰杂质多,样品一般需经过分离、净化才能进行分析。
2、样品量少(ng/ml-ug/ml),不易重新获得,在测定前需要浓缩、富集。
3、药物浓度低,对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专属性要求高。
4、要求较快提供结果(临床用药监护,中毒解救等)5、要有可以进行复杂样品分析的设备如GC-MS、HPLC等。
6、工作量大,测定数据的处理和结果的阐明不太容易。
二、简述常用生物样本的种类及采集、储存方式。
简述生物样品测定前除蛋白质的原因及常用方法。
1、血液采集:待药物在血液中分布均匀后取样,从静脉采血。
制备:血浆(plasma):全血+抗凝剂(肝素等)—离心—上清液(淡黄色)血清(serum):全血静置一段时间—离心—上清液(淡黄色)全血(whole blood):全血 + 抗凝剂(肝素等)—混合储存:采血后即使分离,不超过2h,分离后置于冰箱或冷冻柜中保存;若不予先分离,血凝后冰冻保存;短期4℃,长期-20℃。
2、尿液:尿中药物以原型、代谢物或缀合物形式存在。
采集:自然排尿,常用涂蜡的一次性纸杯或玻璃杯制备:尿液加入适当的防腐剂于储尿瓶储存:主要成分是水、尿素、盐类,易长细菌,短期可置4℃冷藏或加防腐剂,若保存时间长则需冷冻(-20℃)保存。
3、唾液采集:漱口15min后,用插入漏斗的试管收集口内自然流出或经舌在口内搅动后流出的混合唾液采集时间至少10min 制备:唾液除去泡沫部分—放置分层—离心—上清液。
制备:唾液出去泡沫部分—放置分层—离心—上清液储存:4℃以下保存冷冻的样品测定时需解冻冷冻,最好一次性测定完毕,不要反复冷冻--解冻--冷冻--解冻,以免药物含量下降。
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名词解释
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名词解释血浆蛋白结合率是指药物在血浆中与蛋白质结合的比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通过血液运输,而血浆中存在大量的蛋白质,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等。
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形成药物与蛋白质的复合物,这种结合是可逆的。
血浆蛋白结合率是临床药物研究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对于药物的疗效、副作用以及药物代谢与排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药物在血浆中的结合率决定了其在体内的自由浓度,而自由浓度则决定了药物的药理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
血浆蛋白结合率的高低会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高结合率意味着药物与蛋白质结合较紧密,自由药物分子较少,因此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较小。
这种情况下,药物分子难以通过细胞膜,进入组织和器官,从而减少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而低结合率则意味着药物与蛋白质结合较松散,自由药物分子较多,药物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组织和器官,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血浆蛋白结合率还与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有关。
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和排泄。
在肝脏中,药物与蛋白质结合后,难以被代谢酶识别和降解,降低了药物的代谢速率。
而在肾脏中,药物与蛋白质结合后,也难以被肾小球滤过,减少了药物从尿液中的排泄。
因此,高结合率的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相对较慢,药效持续时间较长。
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方法多种多样。
常用的方法包括离心法、过滤法、凝胶过滤法、超滤法以及荧光探针法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定量测定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率,从而提供临床上使用药物的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血浆蛋白结合率并不是越高越好或越低越好,而是需要根据具体药物的性质和治疗需求来进行评估。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维持稳定血药浓度的药物,高结合率可以减少药物的排泄和代谢,从而延长药效。
而对于一些需要迅速发挥作用的急救药物,低结合率可以增加药物的自由浓度,提高药物的快速吸收和分布。
总之,血浆蛋白结合率是衡量药物在体内分布和药效的重要指标。
了解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对于合理用药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血浆蛋白结合率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血浆蛋白结合率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血浆蛋白结合率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进入血液后与血浆蛋白结合的量占血液总药量的比例。
各种药物以一定的比率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血浆中常同时存在结合型与游离型。
而只有游离型药物才具有药物活性。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成为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药理活性,并“储存”于血液中,起到药库的作用。
对于药物作用及其维持时间长短有重要意义。
结合分为可逆性、饱和性、非特异性、竞争性。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转运速度以及作用强度和消除速率。
一般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药效平稳。
结合率低的药物体内消除快,同时作用时间短,药效有很大的波动。
药物内源性性化合物也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发生竞争性置换作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联用时,可相互竞争血浆蛋白的结合部位,结合力强的药物能从蛋白结合部位上取代结合力弱的药物,使后者游离型数量增加,导致药效和毒性反应亦增强。
其影响程度可因后者在体内的分布容积不同而异。
一般只有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分布容积小,消除慢以及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在临床上的这种相互作用才有意义。
对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的描述哪项有错误
对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的描述哪项有错误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指药物在体内与血浆蛋白相互结合,并形成药物-蛋白复合物的过程。
这个过程对于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都有重要影响。
在描述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的情况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了解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选择性、可逆性和饱和性。
选择性是指不同药物对不同的蛋白质有不同的亲和力,药物通常会选择性地结合于血浆中的白蛋白。
可逆性是指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的过程可以反复进行,而且结合的药物可以与蛋白质分离。
饱和性是指当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足够高时,所有能结合的蛋白位点都被占满,这时进一步增加药物剂量无法增加结合率。
其次,要正确描述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只有游离态的药物才能发挥药效,因此结合率越高,有效药物浓度就越低。
结合率高的药物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这也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的风险。
另外,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限制,无法自由穿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或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了药物的疗效。
最后,要明确描述哪项有错误。
根据我给出的标题,对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的描述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是指述药物与蛋白质结合为一种不可逆的过程。
实际上,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药物与蛋白质间通过非共价键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在体内自发发生,也可以通过竞争性结合的药物来解离,使药物回到游离状态。
因此,结合的药物不是永久不可逆的。
总结起来,描述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的情况时,应该准确说明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的特点,以及结合对药物的药效、副作用和分布的影响。
同时,需要确保描述中的内容准确无误,以避免引起误解。
评价药物分布能力的参数
评价药物分布能力的参数一、引言药物分布是药物在体内分布的过程,它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因此,评价药物分布能力的参数对于临床用药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浆蛋白结合率是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它决定了游离态药物的浓度和有效性。
通常来说,结合率越高,游离态药物的浓度越低,对机体产生的作用也越小。
因此,血浆蛋白结合率是评价药物分布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三、体内分布容积体内分布容积是指单位时间内将所有游离态药物从血液中排除所需要的总体积。
它反映了游离态药物在机体内部分散到多少组织中,并且是影响靶组织中药物浓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评价药物分布能力时,需要考虑其体内分布容积。
四、组织亲和力组织亲和力是指游离态药物与不同组织间的亲和性,它影响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
通常来说,药物在靶组织中的浓度越高,其作用越强。
因此,在评价药物分布能力时,需要考虑其组织亲和力。
五、血脑屏障透过性血脑屏障是指由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一种生理屏障,它限制了大多数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因此,在评价药物分布能力时,需要考虑其血脑屏障透过性。
六、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代谢和排泄是指机体对于药物的代谢和排出过程。
它决定了体内游离态药物浓度的降低速度。
因此,在评价药物分布能力时,需要考虑其代谢和排泄速率。
七、结论评价药物分布能力的参数包括血浆蛋白结合率、体内分布容积、组织亲和力、血脑屏障透过性以及药物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这些参数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疗效。
因此,在临床用药和新药研发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参数,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
药物动力学(一)_真题-无答案
药物动力学(一)(总分71,考试时间90分钟)一、A型题题干在前,选项在后。
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
1. 药物动力学是A.研究药物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B.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科学C.研究药物体内药量的吸收变化的科学D.研究药物体内药量的分布变化的科学E.研究药物体内药量的排泄变化的科学2. 最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是A.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B.统计矩模型C.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D.药动-药效链式模型E.隔室模型3. 一个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总采样点不得少于A.15个点B.13个点C.11个点D.9个点E.7个点4. 欲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所采取的给药方式是A.首先静脉注射一个负荷剂量,然后恒速静脉滴注B.单次静脉注射给药C.单次口服给药D.多次静脉注射给药E.多次口服给药5. 设人体血流量为5L,静脉注射某药物5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mg/ml,按一室分配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多少A.5LB.7.5LC.10LD.25LE.50L6. 生物等效性的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两种产品在吸收的速度上没有差别B.两种产品在吸收程度上没有差别C.两种产品在吸收程度与速度上没有差别D.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相同剂量的药剂等效产品,它们吸收速度与程度没有显著差别E.两种产品在消除时间上没有差别7. 某药静脉注射经2个半衰期后,其体内药量为原来的A.1/32B.1/16C.1/8D.1/4E.1/28. 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主要决定A.起效的快慢B.作用持续时间C.最大效应D.后遗效应的大小E.不良反应的大小9. 如果处方中选用口服硝酸甘油,就应用较大剂量,因为A.胃肠道吸收差B.在肠中水解C.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D.首过效应明显E.肠道细菌分解10. 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ˉ1,则它的生物半衰期为A.4hB.1.5hC.2.0hD.0.693hE.1h11. 生物利用度试验中两个试验周期至少要间隔活性物质的A.1~2个半衰期B.2~3个半衰期C.3~5个半衰期D.5~7个半衰期E.7~10个半衰期12. 已知某药口服肝首过效应很大,改用肌肉注射后A.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B.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C.t1/2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D.t1/2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E.t1/2和生物利用度皆不变化13. 下列哪项符合多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G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G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几何平均值14.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中两个最基本而重要的参数是哪一项A.t1/2和KB.V和C1C.Tm和CmD.Km和VmE.K12和K2115. 药物A的血浆蛋白结合率(fu)为0.02,恒速滴注达稳态后的血中药物总浓度为2μml。
名词解释血浆蛋白结合率
名词解释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浆蛋白结合率,这可是药理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呢。
咱们先得知道,血浆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蛋白质,像白蛋白、球蛋白等。
当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一部分药物会与这些血浆蛋白结合起来。
这个结合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哦。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就用血浆蛋白结合率来表示,它指的是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量占血浆中总药量的比例。
那为什么药物要和血浆蛋白结合呢?这里面大有文章。
首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就像是被“储存”起来了一部分。
这种结合有一定的选择性,不同的药物对不同的血浆蛋白有不同的亲和力。
比如说,酸性药物常常更多地与白蛋白结合。
这种结合后的药物分子,由于与血浆蛋白紧紧相连,就不能自由地在体内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发挥药效了。
这就好比一辆汽车被锁在了车库里,虽然车还在,但不能上路行驶去完成它运输的使命。
血浆蛋白结合率的高低对药物的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个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比如说达到90%以上,那就意味着只有10%左右的药物是游离的,可以发挥药效。
当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假设药物A和药物B都与同一种血浆蛋白有较高的亲和力,当它们同时进入体内时,就会发生竞争结合血浆蛋白的情况。
就像两个都想住进同一间房子的人,谁的竞争力强谁就住进去。
如果药物A把原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B给挤了下来,那么药物B的游离浓度就会突然升高。
这时候,药物B可能会因为游离浓度过高而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或者药效变得过强。
在临床治疗上,血浆蛋白结合率是医生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例如,对于一些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给患者使用时就要特别小心。
如果患者的血浆蛋白水平本身就低,像一些营养不良或者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他们体内的血浆蛋白量不足,那么药物的游离浓度就会比正常情况下高。
这就好比原本有足够的车库来存放汽车,现在车库少了,汽车只能在外面乱跑。
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就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药物过量带来的风险。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3.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A.流动性 B.不对称性C.饱和性 D.半透性E.不稳定性4.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A.被动扩散B.膜孔转运C.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E.膜动转运5.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述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A.缓释片B.肠溶衣C.薄膜包衣片 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E.增加颗粒大小6.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A. P-糖蛋白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C.乳腺癌耐药蛋白 D.有机离子转运器E.ABC转运蛋白7.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点A.逆浓度梯度转运B.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住特异性C.消耗能量 D.需要载体参与E.饱和现象8.胞饮作用的特点是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E.以上都是9.下列哪种药物不是P-gp的底物A.环孢素A B.甲氨蝶呤C.地高辛D.诺氟沙星E.维拉帕米10.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A.胃 B.小肠C.大肠 D.直肠E.均是11.关于影响胃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A.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B.精神因素C.食物的组成 D.药物的理化性质E.身体姿势12.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状态A.漏槽B.动态平衡 C.饱和 D.均是 E.均不是13.淋巴系统对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A.脂溶性药物B.解离型药物C.水溶性药物 D.小分子药物E.未解离型药物14.有关派伊尔结PP描述错误的是A.回肠含量最多B.≤10Vm的微粒可被PP内的巨噬细胞吞噬C.由绒毛上皮和M细胞微褶细胞构成D.与微粒吸收相关E.与药物的淋巴转运有关15.药物理化性质对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影响显著,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药物的溶出快一般有利于吸收B.具有均质多晶型的药物,一般其亚稳定型有利于吸收C.药物具有一定脂溶性,但不可过大,有利于吸收D.酸性药物在胃酸条件下一定有利于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碱性的条件下一定有利于药物的吸收E.胆汁分泌常会影响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16.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剂型和制剂工艺因素不包括A.片重差异B.片剂的崩解度C.药物颗粒的大小 D.药物的溶出与释放E.压片的压力1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C.被动扩散需要载体参与D.主动转运是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E.促进扩散一般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得多18.pH分配假说可用下面哪个方程描述A.Fick's方程 B.Noyes-Whitney方程C.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D.Stokes方程E.Michaelis-Menten方程19.漏槽条件下,药物的溶出速度方程为A. dC/dt=kSCsB.dC/dt=kCs C.dC/dt=k/SCsD.dC/dt=kS/Cs E.dC/dt=k/S/Cs20.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为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21.关于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描述错误的是A.药物引起胃肠道pH的改变会明显妨碍药物的吸收B.药物在制剂中与辅料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络合物可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浓度减小C.华法林与氢氧化镁同时服用可提高华法林的血药浓度D.脂质类材料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不同程度地延缓药物释放E.药物被包合后,使药物的吸收增大22.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Ⅱ型药物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E.以上都不是23.下列关于药物转运的描述正确的是A.浓度梯度是主动转运的动力B.易化扩散的速度一般比主动转运的快C.P-gp是药物内流转运器D.肽转运器只能转运多肽E.核苷转运器是外排转运器24.对低溶解度,高通透性的药物,提高其吸收的方法错误的是A.制成可溶性盐类B.制成无定型药物C.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D.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E.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25.弱碱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是A.随pH增加而增加B.随pH减少而不变C.与pH无关D.随pH增加而降低E.随pH减少而减少26.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酸性药物的pKa-pH=A.lgCi×CuB.lgCu/CiC.IgCi-CuD.lgCi+Cu E.lgCi/Cu27.在溶剂化物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顺序为A.水合物<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B.无水物<水合物<有机溶剂化物C.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 D.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E.有机溶剂化物<水合物<无水物28.哪种方法可提高地高辛的药物吸收A.增大DnC.增大DoB.减小DoD.减小DnE.减小An29.下列有关溶出度参数的描述错误的是A.溶出参数td表示药物从制剂中累积溶出63.2%所需要的时间B.Ritger-Peppas方程中释放参数n与制剂骨架等形状有关C.Higuchi方程描述的是累积溶出药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D.单指数模型中七越小表明药物从制剂中溶出的速度越快E.相似因子与变异因子可以定量地评价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溶出曲线之间的差别30.关于肠道灌流法描述正确的是A.小肠有效渗透系数Peff是决定药物在小肠吸收速度和程度的一重要参数B.对受试动物的数量没有要求C.吸收研究过程中药物必须以溶液状态存在D.与体内情况相关性较差E.能排除药物肠道代谢、肠壁吸附等因素所致的药物损失31.研究药物的吸收时,生理状态更接近自然给药情形的研究方法是A.小肠单向灌流法B.肠襻法C.外翻环法 D.小肠循环灌流法E.Caco-2模型32.寡肽转运体PEPT1的底物包括A.嘧啶类B.心律失常药C.头孢菌素类D.抗组胺药物E.维生素类33.多肽类药物以作为口服的吸收部位A.结肠B.盲肠C.十二指肠D.直肠E.空肠34.多晶型申以有利于制剂的制备,因为其溶解度、稳定性较适宜A.稳定型B.不稳定型C.亚稳定型D.A、B、C均是E.A、B、C均不是35.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药物在的吸收速度A.直肠B.结肠C.小肠 D.胃E.以上都是36.下列有关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错误的是A.胃肠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胃、小肠和大肠,而小肠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部位B.胃肠道内的pH从胃到大肠逐渐上升,通常是:胃pH1~3空腹偏低,约为1.2~1.8,进食后pH上升到3,十二指肠pH5~6,空肠pH6~7,大肠pH7~8C.pH影响被动扩散药物的吸收D.胃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E.主动转运很少受pH的影响37.下列可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是A.粒子大小B.溶剂化物C.多晶型D.溶解度E.均是38.下列各种因素中除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A.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B.胃大部分切除C.胃内容物黏度降低D.普萘洛尔E.吗啡39.关于胃肠道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B.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C.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D.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40.膜孔转运有利于药物的吸收A.脂溶性大分子 B.水溶性小分子C.水溶性大分子D.带正电荷的蛋白质E.带负电荷的药物41.影响被动扩散的主要因素是A.药物的溶解度 B.药物的脂溶性C.药物的溶出速率 D.药物的晶型E.药物的粒子大小42.各类食物中, 胃排空最快A.碳水化合物 B.蛋白质C.脂肪 D.三者混合物E.均一样43.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A.1 B.25/1 C.1/25 D.14/1 E.无法计算44.某有机酸类药物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因为A.该药在肠道中的非解离型比例大 B.药物的脂溶性增加C.小肠的有效面积大 D.肠蠕动快E.该药在胃中不稳定45.以下关于氯霉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棕榈氯霉素无效晶型经水浴加热87~89℃熔融处理后可转为有效晶型B.棕榈氯霉素混悬剂中,氯霉素为B晶型,故有治疗作用C.无定型为有效晶型D.棕榈氯霉素有A、B、C三种晶型及无定型,其中A晶型是有效晶型E.棕榈氯霉素有效晶型的血液浓度比其无效晶型的血液浓度高46.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表示A.Higuchi方程 B.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C.Fick定律 D.Noyes-Whitney方程E.Stokes方程47.细胞旁路通道的转运屏障是A.紧密连接B.绒毛C.刷状缘膜 D.微绒毛E.基底膜48.消化液中的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A.黏蛋白B.酶类C.胆酸盐 D.糖E.维生素49.胃肠道中影响高脂溶性药物透膜吸收的屏障是A.溶媒牵引效应B.不流动水层C.微绒毛D.紧密连接E.刷状缘膜50.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B.无竞争C.无饱和性 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 E.结合型可自由扩散51.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A.人体总体积 B.人体的体液总体积C.游离药物量与血药浓度之比 D.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E.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52.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L/hE.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53.药物与蛋白结合后A.能透过血管壁B.能由肾小球滤过C.能经肝代谢 D.不能透过胎盘屏障E.能透过血脑屏障54.以下错误的选项是A.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减少首过作用B.乳剂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淋巴系统吸收C.大分子药物易于向淋巴系统转运D. A、B、C都不对E.A、B、C都对55.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A.W/O/W型>W/O型>O/W型B.W/O型>W/O/W型>O/W型C.O/W型>W/O/W型>W/O型D.W/O型>O/W型>W/O/W型E.O/W型>W/O型>W/O/W型56.体内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及摄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A.胞饮、吸附、膜间作用、膜孔转运B.膜孔转运C.膜孔转运、胞饮、内吞 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E.胞饮、内吞57.以下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B.药物与蛋白结合是不可逆,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E.药物与蛋白结合是可逆的,无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58.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B.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E.弱酸性药物易于向脑内转运59.有关表观分布容积的描述正确的是A.具有生理学意义,指含药体液的真实容积B.药动学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将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其大小与体液的体积相当C.其大小与药物的蛋白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无关D.可用来评价体内药物分布的程度,但其大小不可能超过体液总体积E.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假设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60.当药物与蛋白结合率较大时,则A.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也高B.药物难以透过血管壁向组织分布C.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D.可以经肝脏代谢E.药物跨血脑屏障分布较多61.有关药物的组织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药物与组织结合是不可逆的B.亲脂性药物易在脂肪组织蓄积,会造成药物消除加快C.当药物对某些组织具有特殊亲和性时,该组织往往起到药物贮库的作用D.对于一些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另一药物的竞争结合作用将使药效大大增强或发生不良反应E.药物制成制剂后,其在体内的分布完全与原药相同62.一般药物由血向体内各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为A.肝、肾>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皮肤B.肝、肾>肌肉、皮肤>脂肪组织、结缔组织C.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皮肤>肝、肾D.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肝、肾>肌肉、皮肤E.肌肉、皮肤>肝、肾>脂肪组织、结缔组织63.药物在体内以原形不可逆消失的过程,该过程是A.吸收B.分布C.代谢 D.排泄E.转运64.药物除了肾排泄以外的最主要排泄途径是A.胆汁B.汗腺 C.唾液腺 D.泪腺 E. 呼吸系统65.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药物是A.青霉素B.链霉素 C.菊粉 D.葡萄糖E.乙醇66.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A.肾小球过滤B.肾小管分泌 C.肾小管重吸收 D.尿量E.尿液酸碱性67.酸化尿液可能对下列药物中的哪一种肾排泄不利A.水杨酸B.葡萄糖 C.四环素 D.庆大霉素E.麻黄碱68.盐类主要是氯化物可从哪一途径排泄A.乳汁B.唾液 C.肺 D.汗腺E.胆汁69.分子量增加可能会促进下列过程中的哪一项A.肾小球过滤B.胆汁排泄C.重吸收D.肾小管分泌E.尿排泄过度70.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抑制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肾小管分泌D.肾小管重吸收E.药物从血液透析71.肠肝循环发生在哪一排泄中A.肾排泄 B.胆汁排泄 C.乳汁排泄D.肺部排泄E.汗腺排泄72.下列药物中哪一种最有可能从肺排泄A.乙醚 B.青霉素 C.磺胺嘧啶 D.二甲双胍 E.对乙酰氨基酚二、判断题1.注射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吸收过程;2.药物经口腔黏膜吸收,通过黏膜下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避开肝首过效应;3.脂溶性较强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吸收,但较易跨角膜吸收的药物必须兼具脂溶性和水溶性;4.药物经直肠给药可以完全避开肝首过效应;5.药物粒子在肺部的沉积与粒子大小有关,一般来讲粒子越小在肺泡的沉积量越大;6.药物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分布速度往往比消除慢;7.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理因素的差异,不同药物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但药物在体内分布是均匀的;8.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9.连续应用某药物,当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快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而引起蓄积;10.蛋白结合率越高,游离药物浓度越小;当存在饱和现象或竞争结合现象时,游离浓度变化不大,对于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不易发生用药安全问题;11.药物体内分布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其次与该药物和组织结合的程度有关;1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13.蛋白质大分子药物主要依赖淋巴系统转运,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避免首过作用;14.胎盘屏障不同于血脑屏障;药物脂溶性越大,越难透过;15. 将聚乙二醇PEG引入到微粒的表面,可提高微粒的亲水性和柔软性,以使其易于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16.药物吸收进入体内后均会发生代谢反应;17.P450基因表达的P450酶系的氨基酸同源性大于50%视为同一家族;18.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是各种外源或内源性物质灭活的重要途径,它对药物的代谢消除有重要的作用;19.通常前体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在体内经代谢后转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从而发挥治疗作用;20.硝酸甘油具有很强的肝首过效应,将其设计成口腔黏附片是不合埋的,因为仍无法避开首过效应;21.肝清除率ER=0.7表示仅有30%的药物经肝脏清除,70%的药物经肝脏进入体循环;三、填空题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____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______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____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2.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______或______扩散池;3.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其空气动力学粒径范围一般为______.4.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给药的部位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5.影响离子导入的因素有______、______等;6.药物溶液滴入结膜内主要通过______、______途径吸收;7.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运送至的过程;8.某些药物接续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____,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______;9.人血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10.药物的淋巴管转运主要与药物的______有关;分子量在______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11.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______性,另外药物与____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12.粒径小于______μm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______摄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13.制备长循环微粒,可通过改善微粒的______、增加微粒表面的______及其______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液循环中的半衰期;14.药物的组织结合起着药物的______作用,可延长______;15.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因素有关;16.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______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______;17.当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低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则表观分布容积V将比该药物实际分布容积______;18.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存在竞争抑制作用,这种置换作用主要对______表观分布容积、______结合率的药物影响大,故华法林与保泰松合用时需调整剂量,否则易引起______反应;19.延长微粒在血中循环时间的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20.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其表观分布容积____,当增大剂量或同服另一结合率更强的药物,应注意______问题;2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______,有______现象,只有______型才能向组织转运并发挥药理作用,组织结合高的药物,有时会造成药物消除______;22.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____,一般药物以代谢产物形式排出,也有的药物以____排出;23.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决定于被滤过物质____和____;24.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是____,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____,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大小以____表示;25.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____,重吸收的方式包括____和____两种,重吸收的特点:①____;②____;26.肾小球滤过的Na+约有65%~70%是在____被重吸收的;27.如果某种物质的血浆清除率等____ml/min,表明该物质只经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也不被肾小管分泌;28.大多数外源性物质如药物的重吸收主要是被动过程,其重吸收的程度取决于药物的____、____、____、____;29.药物经肾排泄包括____、____、____三个过程;30.分子量在____左右的药物有较大的胆汁排泄率;31. 吸入麻醉剂、二甲亚砜以及某些代谢废气可随肺呼气排出,该类物质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四、多项选择题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2.药物转运是指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3.药物处置是指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4.药物消除是指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5.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参数吸收数An与项有关A.药物的有效渗透率B.药物溶解度C.肠道半径D.药物在肠道内滞留时间E.药物的溶出时间6.BCS中用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的三个参数是A.吸收数B.剂量数C.分布数D.溶解度E.溶出数7.以下哪种药物不适于用微粉化的方法增加药物吸收A. 在消化道的吸收受溶出速度支配的药物B.弱碱性药物C.胃液中不稳定的药物D. 难溶于水的药物E.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8.下列有关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相关内容的描述正确的是A.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溶解性与通透性的差异将药物分成四大类B.Ⅰ型药物具有高通透性和高渗透性C.Ⅲ型药物透过足吸收的限速过程,与溶出速率没有相关性D. 剂量数是描述水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参数,一般剂量数越大,越有利于药物的吸收E.溶出数是描述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重要参数,受剂型因素的影响,并与吸收分数密切相关9.以下可提高Ⅲ类药物吸收的方法有A.加入透膜吸收促进剂B.制成前体药物C.制成可溶性盐类D.制成微粒给药系统E.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10.Caco-2细胞限制药物吸收的因素有A.不流动水层B.细胞间各种连接处C.细胞形态D.细胞膜E.单层完整性11.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有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B.粒子大小C.多晶型D.解离常数E.胃排空速率12.口服固体制剂申请生物学试验豁免需满足以下哪些条件A.为速释型口服固体制剂B.主药具有低渗透性C.制剂中的主药必须在pH1~7.5范围内具有高溶解性D.辅料的种类与用量符合FDA的规定E.主药具有较宽的治疗窗13.体外研究口服药物吸收作用的方法有A.组织流动室法 B.外翻肠囊法C.外翻环法 D.肠道灌流法E.肠襻法14.下列一般不利于药物吸收的因素有A.不流动水层 B.P-gp药泵作用C.胃排空速率增加D.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E.溶媒牵引效应15.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有A.药物油水分配系数 B.药物粒度大小C.药物晶型D.药物溶出度E.药物制剂的处方组成16.被动扩散具以下哪些特征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C.有饱和状态D.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17.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有A.药物的多晶型 B.食物的组成C.胃内容物的体积D.胃内容物的黏庋E.药物的脂溶性18.Caco-2细胞模型主要应用于A.研究药物结构与吸收转运的关系B.快速评价前体药物的口服吸收C.研究口服药物的吸收转运机制 D.确定药物在肠腔吸收的最适pH E.研究辅料以及剂型对吸收的影响作用19.协同转运发生时需要的重要条件有A.浓度梯度 B.结构特异性C.部位特异性D.载体亲和力的构象差异E.能量20.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有A.解离度B.脂溶性C.溶出速度 D.稳定性E.晶型。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临床意义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临床意义相比于半衰期、达峰时间、生物利用度等「明星」指标,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往往并不起眼;很多人即便注意到这一指标,也难以准确解读其意义,甚至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空泛的数字。
然而,如果对血浆蛋白结合率这一指标缺乏足够的认识,某些临床情况下则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以下对该指标进行简要介绍——临床意义简言之,当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时,这一部分药物无法发挥效应,无法穿越血脑屏障,也无法被清除。
当游离态药物被清除时,原先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可以解离出来,继续发挥药理学效应。
换言之,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发挥了类似「贮水池」的作用,在需要的时候可为机体提供游离态药物。
结合态药物、游离态药物与药物清除率之间存在动态平衡。
假设一种药物的蛋白结合率为99%,只有1%处于游离态,那么一旦与蛋白结合的药物比例下降至98%,处于游离态的药物比例则升高至2%。
虽然仅仅增加了1%,但已经相当于游离态药物浓度翻番,可能造成一系列后果。
与药物结合的蛋白主要包括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AAG)及脂蛋白。
白蛋白占血浆全部蛋白的60%,很多疾病可导致低蛋白血症,最常见的包括营养不良、恶病质、应激、外伤、烧伤、妊娠及糖尿病等。
一旦可供结合的白蛋白减少,「贮水池」变小,处于游离态的药物水平则相应升高,而药物剂量也可能需要酌情调整。
相比于白蛋白,AAG在血浆中所占比重较低,临床意义也相对较弱。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AAG水平在通常状况下并不会降低,但在创伤、炎症、急性心梗等情况下可能升高,造成药物与蛋白结合的增加及游离态药物水平的降低,理论上可能导致疗效的下降。
脂蛋白主要包括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环孢霉素、他克莫司及丙泊酚均可与脂蛋白结合。
另外,还有一些药物位点可以与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质膜结合,包括巴比妥酸盐、氯丙嗪、丙米嗪及苯妥英,此种情况也属于与血浆蛋白结合。
表1 蛋白结合率>90%的部分临床常用药(Eichel EA. 2018)表1列举了蛋白结合率>90%的部分临床常用药。
临床药理学题库(有答案)
临床药理学试题1.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A. 药效学B. 药动学C. 毒理学D.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E. 药物相互作用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是()A.药效学研究B.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C. 毒理学研究D. 临床试验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E. 以上都是3. 临床药理学试验中必须遵循Fish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是()A.随机、对照、盲法B.重复、对照、盲法C.均衡、盲法、随机D.均衡、对照、盲法E.重复、均衡、随机4.正确的描述是()A. 安慰剂在临床药理研究中无实际的意义B. 临床试验中应设立双盲法C. 临床试验中的单盲法指对医生保密,对病人不保密D. 安慰剂在试验中不会引起不良反应E. 新药的随机对照试验都必须使用安慰剂5.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临床应用是()A. 给药方案的调整及进行TDMB. 给药方案的设计及观察ADRC. 进行TDM和观察ADRD. 测定生物利用度及ADRE. 测定生物利用度,进行TDM和观察ADR6.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A. 药效学B. 药动学C. 毒理学D. 剂型改造E. 药物相互作用7.安慰剂可用于以下场合,但不包括( )A. 用于某些作用较弱或专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的阴性对照药B. 用于治疗轻度精神忧郁症,配合暗示,可获得疗效C. 已证明有安慰剂效应的慢性疼痛病人,可作为间歇治疗期用药D. 其它一些证实不需用药的病人,如坚持要求用药者E. 危重、急性病人8.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是()A. 新药的毒副反应B. 新药的疗效C. 新药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D. 新药体内过程及给药方案E.比较新药与已知药的疗效9.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是()B. 病人的精神状态C. 肝、肾功能状态D. 药物血浆蛋白率高低E. 肾小球滤过率高低10.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A.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B. 解离少,重吸收少,排泄快C. 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快D. 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E. 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慢11.地高辛血浆半衰期为33小时,按逐日给予治疗剂量,血中达到稳定浓度的时间是()A. 15天B. 12天C. 9天D. 6天E. 3天12. 有关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是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B. 血浆半衰期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速度C. 血浆半衰期在临床可作为调节给药方案的参数D. 1次给药后,约4-5个半衰期已基本消除E. 血浆半衰期的长短主要反映病人肝功能的改变13. 生物利用度检验的3个重要参数是()A. AUC、Css、Vd C. Tmax、Cmax、VdD. AUC、Tmax、CssE. Cmax、Vd、CssA.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B.首过效应 C.Css D.Vd E.AUC14. 设计给药方案时具有重要意义( B )15. 存在饱和和置换现象( A )16. 可反映药物吸收程度( E )17. 开展治疗药物监测主要的目的是()最佳治疗剂量,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B. 处理不良反应C. 进行新药药动学参数计算D. 进行药效学的探讨E. 评价新药的安全性18.下例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快慢排列正确的是()A. 吸入>舌下>口服>肌注B. 吸入>舌下>肌注>皮下C. 舌下>吸入>肌注>口服D. 舌下>吸入>口服>皮下E. 直肠>舌下>肌注>皮肤19.血浆白蛋白与药物发生结合后,正确的描述是()A. 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结合是不可逆的失去药理学活性C. 肝硬化、营养不良等病理状态不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情况D.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不利于药物吸收E.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药效作用时间缩短20.不正确的描述是()A.胃肠道给药存在着首过效应B.舌下给药存在着明显的首过效应C.直肠给药可避开首过效应D.消除过程包括代谢和排泄E.Vd大小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窄程度21. 下面哪个药物不是目前临床常须进行TDM的药物()A. 地高辛B. 庆大霉素C. 氨茶碱D. 普罗帕酮E. 丙戊酸钠22、下面哪个测定方法不是供临床血药浓度测定的方法()A. 高效液相色谱法B. 气相色谱法C. 荧光偏振免疫法D. 质谱法E. 放射免疫法23. 多剂量给药时,TDM的取样时间是:()A.稳态后的峰浓度,下一次用药后2小时B.稳态后的峰浓度,下一次用药前1小时C. 稳态后的谷浓度,下一次给药前D. 稳态后的峰浓度,下一次用药前E. 稳态后的谷浓度,下一次用药前1小时24. 关于是否进行TDM的原则的描述错误的是:()A. 病人是否使用了适用其病症的合适药物?B. 血药浓度与药效间的关系是否适用于病情?C. 药物对于此类病症的有效范围是否很窄?D. 疗程长短是否能使病人在治疗期间受益于TDM?E. 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是否会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的信息?25.地高辛药物浓度超过多少应考虑是否药物中毒()A.1.0ng/ml B. 1.5ng/ml D.3.0ng/ml E. 2.5ng/ml26.茶碱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正确的是()A.0-10μg/ml B.15-30μg/ml C.5-10μg/mlE.5-15μg/ml27.哪两个药物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A.茶碱、苯妥英钠B.地高辛、丙戊酸钠C.茶碱、地高辛D.丙戊酸、苯妥英钠E.安定、茶碱28. 受体是:()A. 所有药物的结合部位B. 通过离子通道引起效应C. 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的蛋白组分D. 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的结合体E. 第二信使作用部位29. 药物与受体特异结合后,产生激动或阻断效应取决于:A. 药物作用的强度B. 药物剂量的大小C. 药物的脂溶性D. 药物的内在活性E. 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30. 遗传异常主要表现在:()A. 对药物肾脏排泄的异常B. 对药物体内转化的异常C. 对药物体内分布的异常D. 对药物肠道吸收的异常E. 对药物引起的效应异常31. 缓释制剂的目的:()A. 控制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恒速释放、恒速吸收B. 控制药物缓慢溶解、吸收和分布,使药物缓慢达到作用部位C. 阻止药物迅速溶出,达到比较稳定而持久的疗效D. 阻止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持久的疗效E. 阻止药物迅速达到作用部位,达到持久的疗效32. 老年患者给药剂量一般规定只用成人剂量的:()A. 1/3B. 1/2C. 2/5E. 3/533. 新药临床试验应遵循下面哪个质量规范:()A. GLPB. GCPC. GMPD. GSPE. ISO34. 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为()A.Ⅰ期临床试验B.Ⅱ期临床试验C.Ⅲ期临床试验D.Ⅳ期临床试验 E. 扩大临床试验35.新药临床Ⅰ期试验的目的是()A. 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B. 观察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C. 推荐临床给药剂量D. 确定临床给药方案谢动力学过程36.对新药临床Ⅱ期试验的描述,正确项是()B. 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疗效的评价C. 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安全性评价D. 也称为补充临床试验E. 针对小儿、孕妇、哺乳期妇女、老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进行特殊临床试验37. 关于新药临床试验描述错误的是:()A. Ⅰ期临床试验时要进行耐受性试验B. Ⅲ期临床试验是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C. Ⅱ期临床试验设计应符合代表性、重复性、随机性和合理性四个原则D. Ⅳ期临床试验即上市后临床试验,又称上市后监察E. 临床试验最低病例数要求:Ⅰ期20~50例,Ⅱ期100例,Ⅲ期300例,Ⅳ期2000例38. 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A. 药物吸收缓慢B. 药物分布减小C.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上升D. 代谢无变化E. 药物排泄无变化39. 药物通过胎盘的影响因素是:()A. 药物分子的大小和脂溶性B. 药物的解离程度C. 与蛋白的结合力D. 胎盘的血流量E.以上都是40. 根据药物对胎儿的危害,药物可分为哪几类:A. ABCDEB. ABCDXC. ABCDD.ABCXE.ABCDEX41. 妊娠多少周内药物致畸最敏感:()A. 1~3周左右B. 2~12周左右C.3~12周左右D. 3~10周左右E. 2~10周左右42. 下列哪种药物应用于新生儿可引起灰婴综合征()A. 庆大霉素B. 氯霉素C. 甲硝唑D. 青霉素E. 氧氟沙星43. 下列哪个药物能连体双胎:()A. 克霉唑B. 制霉菌素C. 酮康唑D. 灰黄霉素E. 以上都不是44. 下列不是哺乳期禁用的药物的是:()A. 抗肿瘤药B. 锂制剂C. 头孢菌素类D. 抗甲状腺药E. 喹诺酮类45. 下列哪组药物在新生儿中使用时要进行监测:()A. 庆大霉素、头孢曲松钠B. 氨茶碱、头孢曲松钠C. 鲁米那、氯霉素D. 地高辛、头孢呋辛钠E. 地高辛、头孢曲松钠46. 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选择苯巴比妥和尼可刹米的原因描述错误的是:()A. 两药均为药酶诱导剂B. 主要是诱导肝细胞微粒体,减少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合成C. 两药联用比单用效果好D. 单独使用尼可刹米不如苯巴比妥E. 新生儿肝微粒酶少,需要用药酶诱导剂47. 老年人服用地西泮引起的醒后困倦或定位不准反应为:()A. 免疫功能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B. 心血管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C. 神经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D. 内分泌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E. 用药依从性对药效学的影响48. 老年人使用胰岛素后易出现低血糖或昏迷为:()A. 免疫功能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B. 心血管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C. 神经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D. 内分泌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E. 用药依从性对药效学的影响49. 下列关于老年患者用药基本原则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可用可不用的药以不用为好B. 宜选用缓、控释药物制剂C. 用药期间应注意食物的选择D. 尽量简化治疗方案E. 注意饮食的合理选择和搭配50.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描述正确的是:()A. 老年患者常有肝功障碍,主要经肝灭活的抗生素如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应慎用或禁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依据游离药物假说的基本内容,只有游离态的药物才能发挥药物浓度基本已经形成共识,在药物发现阶段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结构修饰增加药物的游离比例(fraction of unbound, fu)来达到增加游离药物浓度的目标?理解该问题有利于早期化合物的高效筛选,避免陷入迷宫。
常规情况下,从DMPK的角度来看,血浆蛋白结合率(plasma protein binding, PPB)不适合作为主要的筛选指标,因为同时有理论认为只有游离态药物才能被清除。
下文将就这一问题从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以期助于大家理解PPB的合理运用。
1 理论分析
基于游离药物才能发挥药效的理论,我们可以已基本确定我们药物发现阶段的最终目标是拿到有合适的Cu或AUCu的化合物。
一般Cu和AUCu 用下式表示:
Cu=fu*C
AUCu=AUC*fu,
大多药物的PK/PD关系为AUCu驱动,后文我们将以口服药物的AUCu的计算为例进行解读。
下式为AUC和AUCu计算方法,。
AUC=Dose*F/CL
AUCu= fu*Dose*F/CL
同时基于只有游离药物浓度才能被清除的理论,假设药物的清除主要依赖肝脏代谢,依据well-stirred模型,假设药物吸收良好,吸收比例分数Fa=1,无肠道代谢,则CL和F则可换算为下式,。
CL=Q*fu*Clint/(Q+fu*Clint),
F=1-ER=1-CL/Q= Q /(Q+fu*Clint)
此处Q为肝血流速率,Clint为固有清除率;将CL和F的换算值带入方程AUC=Dose*F/CL和AUCu= fu*Dose*F/CL中,即可得:
AUC=Dose/fu/Clint
AUCu= Dose/Clint
到这里就可以发现虽然AUC与fu有着相反的关系,但是AUCu与fu 半毛钱关系没有,仅与Clint有关,Clint反映的正是化合物的代谢稳定性,这也就是代谢稳定性能够经常作为T1级别的筛选指标的原因。
如果把fu 作为主要的筛选指标,你会发现fu高了,Clint不变基础上,AUC确实会高了,但是在代谢稳定性和吸收没改善的同时,AUCu可能一直没怎么变化,就会陷入魔力的转圈当中。
2
实验数据
最直观的数据就是统计上市药物的PPB情况,尝试找找PPB与各个PK参数的关联性,以理解PPB的作用。
下图为Goodman & Gilman’s 统计的上市260个药物的fu值分布情况,可以发现fu的值与其是否能成功开发没有必然的联系,各类结合性质的药物均有成功案例。
下图为药物脂溶性clogP与fu的关系,各类性质的化合物整体呈现clogP越大,fu越小的关系。
下图为药物脂溶性clogP与CLint的关系,各类性质的化合物整体呈现clogP越大,CLint越大的关系。
下图为药物fu与系统清除率CL的关系,从统计数据来看两者没有明显的关联性。
下图为药物fu与表观分布容积Vss的关系,从统计数据来看两者亦没有明显的关联性。
3 组织蛋白结合率对组织游离药物浓度的影响
理想情况下,没有转运体的影响,我们认为血浆游离药物浓度与组织游离药物浓度是相等的,这也是为什么即使靶点在组织,仍然可以用血浆PK来进行化合物研究的理论基础。
由于血脑屏障的特殊性,通常我们会将重心关注在脑组织的PK,下文将以CNS药物为例阐述组织游离药物比例的意义。
Cu,brain=Kp,uu*Cu,plasma
Kp,uu反映的是化合物穿透组织屏障的能力,在有外排转运体作用的时候其值会小于1 ,在完全被动扩散的情况下其值接近于1,在摄入转运体作用下其值会高于1。
前文我们也阐明了改善fu并不能直接改善Cu,plasma,这里从Kp,uu定义来看同样fu的改善亦对其无直接影响。
同样也反映出把fu作为评判化合物优劣的主要指标亦是不可取的,反而对于CNS药物而言,在达到一定Cu,plasma的前提下,Kp,uu的值显得
很重要,即避免化合物成为BBB外排转运体的底物。
下图为32个CNS 药物mouse脑组织游离比例统计情况,亦可以看出仍然有很多高结合特点的成功药物。
小结
至此,上文简要的描述了为什么一般情况下PPB不作为主要优化参数的原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PPB不重要,或者说PPB我们就可以不关注了。
PPB仍然是进行化合物体内体外性质关联,PK/PD性质关联等方面的重要参数,只是说我们不要仅仅只关注PPB本身,最终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不在于fu,而是Cu或AUCu。
当然也存在开发的个例,发现PPB对其最终的开发目标有直接影响,亦可将其作为筛选的主要指标,以上均为一般情况,各类特殊情况结合实际操作。
References:
1 Liu X , Wright M , Hop C E C A . Rational use of plasma protein and tissue binding data in drug design.[J].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14, 57(20):8238-48.
2 Liu X , Chen C , Hop C E C A . Do We Need to Optimize Plasma Protein and Tissue Binding in Drug Discovery?[J]. Current Topic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2011, 11(4):-.
3 Thanga M T , Sandhya M , Punit M . Insight into Tissue Unbound Concentration: Utility i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J]. Current Drug Metabolism, 2013, 14(3):-.
4 Bohnert T , Gan L S . Plasma Protein Binding: From Discovery to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3,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