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合集下载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而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宋代文学 第9章~第12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宋代文学 第9章~第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9.1复习笔记一、辛弃疾的创作道路1.积极进取的精神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而他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嫉恨谗害和排挤。

2.军人的豪情与词人的气质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

但由于历史的错位,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

3.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辛弃疾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

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1)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

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2)作为英雄壮士,辛弃疾的心态,既不同于晏、欧诸人的从容平和,苏轼的超然旷达,秦、周等人的悲戚哀怨,也不同于南渡志士悲愤渐平之后的失望消沉,而常常是豪情激扬,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江神子·和人韵》等。

激烈难平的怨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2.心灵世界的拓展(1)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形象。

因此其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

如少年的辛弃疾,“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进入中年后,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到了暮年晚景,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的衰翁。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2、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在辛词中,他也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

他谴责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更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闲退隐:“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小重山·与客泛西湖》)在名篇《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3、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二、辛词的艺术成就1、意象的转换2、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3、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后),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县明水镇人。

其父李格非,著名学者,“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颇通文墨。

早有诗名,为晁补之赏识。

她一生跨了南北宋两个时代,属南渡词人。

以南渡为界,前期词作长于以优美的韵调表现相思离别等传统题材;后期词写破国亡家后的凄凉身世遭遇,沉郁悲凉。

她工于造语,创意出奇,长于白描,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一、李清照诗词的各个时期:1、少女烂漫情怀的表露2、闺中寂寞情绪的表达3、夫妻款款深情的体现4、婚后离情别思的抒发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重楼。

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分析“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前两句与下文的“任”遥应,只是“慵”的表现。

第三句点出“慵”;1至5句皆写“慵”: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奁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上帘钩,无心欣赏,五慵也。

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致其极也。

论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论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论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自南宋以来,对辛弃疾的研究就愈来愈热,一般说来,南宋时期比较繁荣,元明时期衰落但没有废除,清代以后开始复兴,现代研究比较重视,1949年以后就更为广泛和深入,对辛弃疾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纯粹地从文学审美上分析其词的艺术性,二是透过人品分析词品,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旨在探讨辛词对意境的开拓,辛词对心灵世界的开拓,辛词对农村田园生活情趣的开拓三个角度解读作者对词境开拓的具体表现与特定意义。

一、辛词对词的意境的开拓(一)雄浑豪放的词风雄浑豪放是辛弃疾的主导风格。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雄浑豪放,上阕通过追忆古代的事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之隋;下阕借古抒情,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境遇,体现了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辛弃疾雄浑豪放的主导风格也可以从辛弃疾词的内容表现出来,如“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措宕,不可一世”的胸怀和才气,“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等。

在这些例子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不管是描写人物还是事物,也不管是描写饮酒还是作诗,辛弃疾常常是写得那样雄浑豪放,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震撼。

另外,还有一些被辛弃疾注明为“效花间体”“效介庵体”等,都有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和“转益多师”的意味,所以说辛弃疾的词以雄浑豪放为主导,风格也是多样的。

(二)耐人寻味的艺术意境意境就是艺术创造的艺术境界,情和景往往是每首词表达艺术意境,抒发个人感情不可缺少的,但是空洞的抒发感情就不太好。

辛弃疾就喜欢借用多种方式烘托和渲染环境气氛,为人传颂不已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篇几乎全是写景:滚滚东流的江水,连绵不断的青山,“行不得也”的鹧鸪声——所有这些,都成了词人塑造自我形象的艺术手段。

第十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十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二、陆游的词
1、爱情词。《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 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 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爱国词。《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 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3、咏怀词。《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三、辛词的艺术成就
1、意象:大量军事意象群的出现,使作品充满英风豪气。 2、表现手段:以文为词、用经用史。 (1)以文为词:将古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如《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 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2)用经用史。《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 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樽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 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 子。” 3、风格:亦刚亦柔、亦庄亦谐的多样化风格。《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 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 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 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千年调》: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 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 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曾十分巧。看他门,得 人怜,秦吉了。

论述辛弃疾对词的贡献

论述辛弃疾对词的贡献

论述辛弃疾对词的贡献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旷词风,而又有所发展,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成为南宋最伟大的词人,而且在整个词史上也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辛词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辛弃疾对词的贡献主要表现为:(1)境界雄奇开阔,形象鲜明飞动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辛弃疾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象;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多属于奇伟英豪、金戈铁马的英雄;他所创造的自我形象,也具有雄姿英发、慷慨悲歌的气概。

辛词中的形象,气势飞动,意境阔大,带有力度美和崇高美,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这在两宋词史上是别开生面的。

(2)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辛词多采用直抒胸臆的赋笔,以情感人;有时也用比兴手法,以香草美人为喻来寄托情志;辛词善于叙事,敷陈铺排,借事遣怀;也善于议论,意气风发,感情丰满。

他尤其喜好用长调、作长篇,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诸种手段,讲究章法收纵、开阖、起伏的多变,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

(3)创新并丰富了词的语言,体现出高度的语言技巧如果说苏轼是以诗为词,那么辛弃疾就是以文为词,他辛弃疾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

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4)刚柔相济亦庄亦谐,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辛词以豪放为基调,悲慨雄放、沉郁苍凉是其主导风格,同时兼容闲适平淡的清新之调、妩媚缠绵的婉约之作、寓庄于谐的谐谑之体,词风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

更为突出的是,他在强化词的意格风骨、为词注入阳刚之气的同时,又充分保留了传统词体温婉曼长的审美特质,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新词风,或刚健中含婀娜,豪气中见柔情,或摧刚为柔,寓悲壮于深婉,显示出词人超凡的功力。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辛弃疾词拓展阅读材料(1)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辛弃疾词拓展阅读材料(1)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辛弃疾词拓展阅读材料(1)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姜夔等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

辛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

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创作手法上“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内容上不仅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

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命运和人格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性日益鲜明。

词人开放性的创作姿态空前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除了辛派词人外,还有以姜夔“雅词”为典范的吴文英、史达祖、周密、王沂孙、张炎等姜派词人,二派形成双峰对峙局面。

蒋捷融合二派长处,自成一家。

以下主要介绍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一节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辛弃疾生于金人占领区,受祖父影响,自幼决心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曾生擒叛将,胆略勇气非凡;曾上奏《美芹十论》和《九议》,可见深谋远虑,智略超群;曾创建飞虎军,具有实干才能。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南归后本想一展雄才将略,横戈杀敌。

而南宋王朝却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身为“归正人”(指从金邦脱身回归南宋的士民),加上南宋王朝的用人政策是“重南轻北”(北方人多受歧视而不得重用),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

所任官职多职位不高、任期不长,且都在地方,难有作为。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就与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冲突看,而他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性格更使他常遭人嫉恨谗害和排挤,一生“三仕三已”,68岁含恨而逝。

辛弃疾写词,有自觉明确的创作主张,即用词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行藏指对于出仕和退隐的处世态度)。

他追求雄豪壮大之美。

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辛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柳永、辛弃疾重点

柳永、辛弃疾重点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有《乐章集》柳词特点:1、创作了诸多慢词:根本上改变词坛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扩大了词的篇幅体制,扩充了词的内容含量,增强了词的表现表现能力。

PS: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2、创用了许多新词调:词至柳永,体制完备。

PS: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A、改变发展词的声腔体式: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B、改变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变“雅”为“俗”: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歌唱普通民众心声,浅显卑俗,自成一体。

(一)词的体制方面(三)艺术手法方面1、长于铺叙白描:赋陈其事而直言之。

eg:《雨霖铃》铺叙衍展,细致描绘了整个送别的场景、过程和人物动作情态和心绪,即事言情,情由事生。

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直抒胸臆,不加藻饰。

2、善运用口语俚句:如“恁”、“怎”“自家”“啊谁”“都来”“消得”等,富有表现力,生动活泼,亲切有味而易于接受理解。

3、独特的结构方式A、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驻马听》(凤枕鸾帷)、《浪淘沙慢》(梦觉),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

B、多重空间结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顒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从自我思恋对方到设想对方思念自我。

(二)内容方面1、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表现世俗女子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坦诚心中对平等自由爱情的渴望eg:《定风波》“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

”女子因爱人未归而忧愁苦闷,坦率直言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

2、表现了被抛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eg:《满江红》“万恨千愁,将少年、衷肠牵系。

”“可惜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始终。

”女主人公以自序口吻诉说与情人分离后的痛苦和思恋。

3、表现了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其从良的愿望。

eg:《少年游》“一生赢得是凄凉。

追前事、暗心伤。

”《迷仙引》“永弃却、烟花伴侣。

辛弃疾的人物综述和作品分析

辛弃疾的人物综述和作品分析

辛弃疾的人物综述和作品分析辛弃疾的创作道路一.辛弃疾,字幼安,号稼秆。

二.创作主张:(一)弘扬苏轼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表现自我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把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

(二)尚雄豪壮大之美,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其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一.崇拜英雄,抒写英雄精神个性。

(一)唐五代以来词三种抒情主人公:唐五代红粉佳人、北宋时失意文士、南渡初苦闷志士。

辛弃疾拓展出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二)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伟业:“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苏向往“雄姿英发”的“周郎”,但更多透出伤感。

(三)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的使命感强烈而执着:“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

(四)英雄的心态:1.豪情激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长期的压抑苦闷,使他怒气腾涌:“酒兵昨夜压愁城。

太狂生。

转关情。

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

”(《江神子•和人韵》)激烈难平的幽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二.“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现象,塑造了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且具变异性、阶段性特征的英雄形象。

(一)少年: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风生:“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念奴娇》)。

(二)中年:经历人世的危机、宦海浮沉的失路英雄,只能弹铗悲歌:“腰间剑,聊弹铗。

”(《满江红》)“和泪看旌旗”(《定风波》)、“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

(三)退隐后:醉翁村叟;暮年“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仍执着于功名业,但已失去狂傲乐观,常陷入失望中:“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

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

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

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钟祥电大学号:041100076 张洪洋[摘要]辛弃疾是活跃在12世纪下半叶词坛的词作大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由于生长于金人占领区,他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并将此作为毕生事业。

然而“归正人”的身份,使他不被信任;主战的主张又与南宋当局格格不入,这使他又深受排挤、忌恨,不为朝廷重用。

政治上的起落使他在功业在没有大的建树和作为,但他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建立了词史上的丰碑。

独特的经历,内心的苦闷,使辛弃疾对词境进行了大胆的开拓。

他在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词中意象、对社会的批判、以词展示内心世界、描绘田园风光表现田园情趣等各方面均有丰富的拓展。

辛弃疾大大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功能,这种成就的取得与他的生平经历和对生命、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是分不开的,是他独特的生平经历成就了他对词境的开拓。

[关键词]辛弃疾生平经历意象词境影响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等词坛主将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其中尤以辛弃疾成绩最为卓著,以他为中心形成了“辛派”。

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

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命运和人格风貌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性日益鲜明突出。

辛弃疾作为“辛派”的代表,他的词更是独具特色。

其词作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浑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1]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词与时代、社会、命运、思想情怀的紧密联系的创作方式,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为历代词人所效仿,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而他在词作上的杰出成就与他的生平经历是分不开的。

一、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主张1、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2)辛弃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2)辛弃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大纲【考核目的】考核目的主要在于了解学生对古代文学发展脉络,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的掌握情况及对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同时也通过考试对教学状况作出检查,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判断教学目的的达成度。

【课程学习的基础】学习古代文学的基础是需要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这部分知识不在考试范围之内。

【考核的内容范围】文学史发展脉络,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创作情况及对作品的分析理解。

【考核方法】考核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编至第三编、第六编至第八编为考试内容,采用笔试,闭卷考试;第四编至第五编为考查内容,开卷考试。

【对试题的要求】1.题型比例:客观试题占50%,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主观试题占50%,包括简答题、论述题、赏析题2.难度等级:分为较易、中等、较难三个等级,大致的比例为20:70:10【考核的具体内容】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知识点:1.传说时期的文学2.先秦文学的形态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4.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考核目标:1.识记:(1)《蜡辞》(2)《弹歌》2.理解:(1)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这是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和标志(2)诗乐舞紧密结合(3)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3.运用:(1)文史哲不分(2)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4)由巫到史的嬗变(5)贵族文学的兴起(6)士阶层的出现与“百家争鸣”第一章上古神话传说知识点:1.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2. 中国神话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3.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4.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考核目标:1.识记:(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2)《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3)神话的类别2.理解:(1)什么是神话(2)神话蕴含的精神3.运用:(1)神话的功能(2)神话演变的结果第二章《诗经》知识点:1.《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2. 《诗经》的内容 3. 《诗经》的艺术特点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考核目标:1.识记:(1)风、雅、颂(2)赋比兴2.理解:(1)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2)用诗和传诗3.运用:(1)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2)分析《东山》、《黍离》、《蒹葭》的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知识点:1.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2. 左传的叙事与记言 3.《国语》的文学成就4.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5.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考核目标:1.识记:(1)先秦散文兴盛的原因(2)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3)记事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2.理解:(1)《左传》的叙事特征(2)《战国策》的艺术成就3. 运用:(1)《左传》的叙事艺术(2)《战国策》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3)《战国策》纵横家思想(4)《战国策》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知识点:1.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2.《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3.《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4.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5.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考核目标:1.识记:(1)孔子与《论语》(2)孟子和《孟子》一书(3)庄子与《庄子》2.理解:(1)《论语》的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2)《孟子》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和气势浩然的文风(3)《庄子》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3. 运用:(1)以《论语·侍坐章》为例分析《论语》刻画人物的特点(2)以《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为例谈谈孟子散文论辩艺术(3)从《庄子·逍遥游》看庄子散文(4)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5)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6)提供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知识点:1.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2.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3. “楚辞”的含义4. 《离骚》解题5.屈原的其他作品考核目标:1.识记:(1)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2)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3)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2.理解:(1)忠君与爱国(2)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3. 运用:(1)《九歌》:巫祭文化(2)缠绵哀婉的风格(3)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知识点:1.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的诸多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译文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评点】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激情万丈但却心地单纯,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无法理解,总是登高远望。

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动下文的叙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2网络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2网络答案

1.12.0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b)的主旨。

a《清忠谱》b《桃花扇》c《冬青树》d《桃花扇》的主旨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为的是表达兴亡之感。

1.22.0龚自珍的诗歌内容与他()的思想主张一致。

•a尊情•b大同•c“力破余地”•d龚诗“痴”的一面见于其“尊情”主张。

1.32.0和柳永、周邦彦皆可合称具承前启后作用的词人是()晏几道•b贺铸•c秦观•d1.42.0“元诗四大家”之先导的人物是()•a郝经•b刘因•c戴表元1.52.0南宋中期文坛分()•a三派•b•c两派•d1.62.0以四支曲子围绕自己的字、号展开,表现自己傲岸的人格和刚直的气节的明朝散曲作家是()•a冯惟敏•b梁辰鱼•c王磐•d1.72.0影响清代词坛二百余年的词派是()•a阳羡词派•b浙西词派•c湘湖词派•d常州词派1.82.0《水浒传》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政治和()两个方面。

•a政治•b经济•c文学•d1.92.0“处处为女子张目”的女性文学特征是()•a弹词小说•b元代杂剧•c苏州派戏剧•d1.102.0词作有现代派气息,尤以著名词学理论在近代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是()。

•a刘熙载•b陈廷焯•c况周颐1.112.0被称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的是()•a《长生殿》•b《桃花扇》•c《清忠谱》•d1.122.0堪称宋代词论第一力作的是()•a吴文英《梅溪词》张炎《词源》c周密《草窗词》•d1.132.0清末诗歌变革运动的同时,宗汉魏派的代表人物是()。

•a曾国藩•b何绍基•c郑珍1.142.0鲁迅称赞说:“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的小说是()•a《官场现形记》•b《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c1.152.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于()•a王禹偁•b欧阳修•c晏殊1.162.0“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作者是()•a沈德潜•b袁枚•c赵翼1.172.0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a《水浒传》•b《西游记》•c1.182.0辽代第一位文学艺术家应是()•a耶律洪基•b耶律德光•c1.192.0中国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是()•b《红楼梦》•c《玉娇李》•d1.202.0被王国维称为“元人第一”的戏曲家是()•a关汉卿•b王实甫•c马致远•d1.212.0脂砚斋所谓的“皴染法”指的是()•a全能叙事•b限知叙事•d1.222.0《四溟诗话》的作者是()•a谢榛•b王世贞•c宗臣•d1.232.0嘉道以降,花部诸剧种得到迅速发展。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首先,辛弃疾的词拓展了词的意境,展现出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他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他明确宣称“要写行藏入笑林”,其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

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其次,是对心灵世界的深广开拓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

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

如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在词中,他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因而他的词作比南渡词人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如他在《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

辛词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

再次,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
趣的表现,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出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 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在建康 (今南京)担任江东安抚使参议官时。一 说作于乾道五年(1169)。南归十年,辛
弃疾一直没有施展宏图、复国立功的机会,
他的一腔忠愤无人知晓。词人登高眺远,
表达了英雄失意的悲愤之情。
• 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
尽观赏之胜。(周应合《景定建康志》)
•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
当时宋玉应同。(柳永《雪梅香》)
•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韩愈《送桂
州严大夫》)
• 将似青螺髻,撒在明月中。(皮日休《缥
缈峰》)
• 沈存中《笔谈》谓唐诗多有言吴钩者,刀 名也,刀弯,今南蛮谓之葛党刀。予按
《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曰:“阖闾既宝莫
耶之剑,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 第一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 第二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 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
• 第四节 辛派词人
第一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 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 “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
的人生经历
• 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 的审美
辛弃疾生平
• 意象的转换
• 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 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意象的转换
• 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户和青楼酒馆,至 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而一变,他们开始创造出 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 象。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 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 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本是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 斗体验。他既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期待着重上沙场, 再建武功。因此,当他“笔作剑锋长”时,刀、枪、 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 等军事意象就自然而然呈现于笔端。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难度初年的苦闷志士。

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有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下面我们主要谈谈辛弃疾在词境开拓方面的成就。

1)辛弃疾的词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体现出他的才情和人格,继苏轼之后他极大地拓宽了词境,具有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如《永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

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2)辛弃疾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

他的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

3)辛弃疾艺术成就最卓越的是以雄健之笔抒发沉郁情思的英雄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极大地开拓了词境。

4)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

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

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

如:《破阵子》中“挑灯看剑”的将军、《水龙吟》中登赏心亭的江南游子。

5)他写的关于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作品对词境也是一种开拓。

如《清平乐》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出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

辛弃疾农村词的意境

辛弃疾农村词的意境

辛弃疾农村词的意境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对词境的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一个层面就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他将农村生活作为主要描绘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对农村风光的赞美,以及生活在农村时的愉悦。

在《鹧鸪天·代人赋》中,词人描绘了乡村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桑树初发嫩芽,蚕种刚刚孵出,小黄牛悠然吃草,夕阳西下,暮鸦栖息。

上阙写近景,下阙则是远景,由平坦的山岗推到远远近近的青山,最后两句将城中桃李和乡野荠菜进行对照描写,表现出词人对南宋的希望。

辛弃疾的农村词数量不多,但艺术成就很高。

他用欣赏的眼光描绘农村生活,寄托了他对当时腐败官场的厌恶,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民朴素自然性格的赞美,同时也寄寓了他无法报效祖国的遗憾,只能终日纵情田园的怡然心态。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及其对后世词坛的影响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及其对后世词坛的影响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及其对后世词坛的影响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宋朝著名的词人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突出的才华成为了宋代文坛上备受关注的重要人物之一。

本文将探讨辛弃疾的写作风格以及他对后世词坛造成的深远影响。

辛弃疾的写作风格辛弃疾在词人中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他的词作大多充满激情和豪气,并富有雄壮和奔放之感。

以下是辛弃疾写作风格的几个主要特点:1.情感奔放:辛弃疾笔下的情感激荡而不羁,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真挚而复杂的情感体验。

他常常通过丰富多变、极具震撼力的描写来展现爱国主义情怀、对遭遇逆境时坚持不懈奋斗精神等。

2.抒写现实:辛弃疾善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慨。

他通过词作中对民生百态、政治动荡等现象的描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3.意境深远:辛弃疾的词作给人以意境深远之感。

他通过精心选用的词语、隐喻和象征手法,将词的表达提升到一种更高层次,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领略到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意义。

辛弃疾对后世词坛的影响辛弃疾不仅在宋代文坛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他对后世词坛造成影响的几个方面:1.开拓了豪放派风格:辛弃疾开创了一种极具豪放特色的写作风格,并为后来一系列豪放派诗人提供了模范和借鉴。

2.探索了新形式:辛弃疾尝试了许多新的词体形式,例如“骚体”和“赋格”,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3.影响了后世作家:辛弃疾的作品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在词坛产生了广泛影响。

许多后来的词人都以他为榜样,受到他写作风格和创作手法的启发。

4.传承了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在其作品中表达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对后世对国家、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积极影响。

总之,辛弃疾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卓越的才华对宋代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后世词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迪。

他对于豪放派风格的开拓以及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也是后世文人应当学习与尊崇的榜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难度初年的苦闷志士。

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有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下面我们主要谈谈辛弃疾在词境开拓方面的成就。

1)辛弃疾的词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体现出他的才情和人格,继苏轼之后他极大地拓宽了词境,具有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如《永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

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2)辛弃疾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

他的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

3)辛弃疾艺术成就最卓越的是以雄健之笔抒发沉郁情思的英雄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极大地开拓了词境。

4)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

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

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

如:《破阵子》中“挑灯
看剑”的将军、《水龙吟》中登赏心亭的江南游子。

5)他写的关于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作品对词境也是一种开拓。

如《清平乐》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出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

傲然独立的英雄竟如此亲切地关注那些乡村的父老儿童,体现出辛弃疾平等博大的胸怀和多元的艺术视野。

这在唐宋词史上,也唯有辛弃疾展现过如此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