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测量教学反思(精选18篇)

测量教学反思(精选18篇)

测量教学反思(精选18篇)测量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

第一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第二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可能数值上一样,但由于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由此引出厘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新课开始, 我鼓励学生选用自备的学具硬币,回形针,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结果,体会需要采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从而揭示新课内容——认识厘米,然后让学生拿出学生尺,自己认真观察,你在上面发现了什么?和学生一起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是从刻度0到刻度几?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我及时总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并让孩子伸出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我们身边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厘米长? 引导学生观察食指的宽,图钉的长,然后用尺进行测量,验证这些物体的长度。

学会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我通过设计帮小马虎找错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测量图形中深刻地明确了使用学生尺的正确方法:1.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着几。

总之,本节课学生动手测量、观察讨论等活动中,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基本上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和测量技能,但不足之处是我在练习设计上忽略了学生的估测的能力的练习,另外,深度挖掘不够,如:测量数学书的长,尺子不够长怎么办?这些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测到的。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
谢泽林我所任教的这个班学生基础差,也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及目标:首先,回顾二年级上册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然后通过小组活动亲身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导出毫米的学习。

在测量时,我又领着学生回顾了测量得注意事项。

因为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所以在学习中我主要采用的是体验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入感知毫米的长度以及它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其他活动具体感知毫米的厚度。

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教学安排中的失误,导入过长,导致后面的学习活动开展的不是很充分,有点虎头蛇尾。

在教学时没有合理利用教学用具,进而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和体验。

尤其是在指导学生测量时,我发现学生在这一块确实掌握得不太好,有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我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去更直观的指导。

课堂前半节课节奏还可以,后半节课把握得不好,有点快。

针对自己这节课出现的问题,以及其他老师的评课意见,我认清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

以后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后再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环节。

其次,在教学时要把握好课堂节奏,分清教学主次,合理安排时间。

另外,针对学生的表现,我发现班里学生在学习习惯这一块儿以后在平时就要多培养。

教学时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更加注意对后进生的鼓励及指导,这样才能使没节课的教学更加实在,更加高效。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测量》教学反思1本周学生做了高中的第一个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

由于我是第一次上实验课,习惯了大学的实验课方式,不太了解高中生的实验要求,以致于讲解的时候没有到位。

通过之后的学生反馈情况,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

对于我自己的教学,从如下几方面反思:1、教学有点填鸭式。

在讲一些理论知识的时候,大都是我一个人在讲,没有引导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比如讲到时间间隔和频率的关系,就一句话带过说时间间隔是频率的倒数,如果提出频率的变化如何影响时间变化的问题思考会更好。

2、知识点没有完全覆盖到。

对于前面两个班级,我没有提出实验点和测量点的概念,虽然有让学生了解间隔了几个点的时间计算方法,但是没有让学生实际去操作。

3、没有很详细的说明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比如打出来的点很淡等等。

对于学生的情况,做如下分析:1、由于初中没有接触太多的实验,对做实验要注意的事项非常的陌生。

也由于是第一次实验,所以显得非常的兴奋,比如在未经允许下乱摆弄实验仪器。

2、缺乏对实验的科学态度。

学生虽然喜欢做实验,事实上却不重视实验,实验课对他们来说就是玩的一节课,因此在实验过程当中,没有科学的按照实验操作去进行,导致最后纸带上的点都是密密麻麻的无法区分独立的点。

3、对实验结果处理不认真。

有些学生打完纸带就觉得完事了,实验册上的表格都是随便填写。

在测量位移的时候也没有注意估读,有效数字等等。

总结:我觉得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其次要琢磨透高中实验应该要达到的要求,最后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态度。

《测量》教学反思2一、课前研讨定方案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等单元的内容并不多,教学时间固然短,但这些部分知识又较为抽象,于是,学生接受起来往往较为困难。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四年段数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让学生多一些实践体验,让他们下意识地经历平时熟视无睹的一些现象,从而抽象为新的数学知识。

对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较小的面积,学生还可以从教室里的很多实物得到充分的认识,但是,对于公顷、平方千米等土地面积单位,不带学生走出课堂,__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的,更谈不上接受应用。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测量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是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在学生了解了长度单位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

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的活动。

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和逻辑推理,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银行卡,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有多厚,然后实际测量一下,学生一下犯难了,因为银行卡的厚度不足1厘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约是一张银行卡的厚度。

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后,可以测量不是整厘米的较短的物体。

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

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毫米”、“1分米”长的物体。

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身份证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约是1毫米,还有个小朋友说出了10张纸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在生活中学习了数学,这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好的收获。

人们经常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备教材容易,备学生却难,因为人是活的,他的思维一直是变化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采用填鸭式教学,而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你对学生的情况只能是把握一条主线“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通过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当我在课堂小结时,有个学生自主提出了一问题,“还有比毫米小的单位吗”,他的话还没落音,有个同学马上回答说:“有,是微米。

”还有一个学生竟然说:“还有比微米小的是纳米”,他们的回答让我感到很意外,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同学们的知识面还是很广的。

数学测量教学反思

数学测量教学反思

数学测量教学反思在进行数学测量教学时,我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和反思。

以下是我对这些问题的详细分析。

首先,我发现在数学测量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抽象概念和公式,这对学生来说可能会很难理解。

因此,我需要找到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抽象概念的方法。

我可以使用具体的实例来解释抽象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例如,在教授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时,我可以使用几个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亲自测量它们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抽象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我还意识到在数学测量教学中,重视实际应用的重要性。

数学测量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在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联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单位换算时,我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单位换算的知识来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理解单位换算的概念和方法,还能真实地感受到单位换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另外,我还发现在数学测量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可能会很低。

数学测量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测量,这可能相对较为枯燥。

因此,我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互动式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例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计算时,我可以设计一个以测量为主题的游戏,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计算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直角边和斜率。

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并提高对数学测量的兴趣。

此外,我还发现在数学测量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能有待提高。

数学测量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测量误差和精度时,我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测量器材和实验器材,让他们自行测量并比较不同测量结果的误差和精度。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测量误差和精度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测量活动教学反思

测量活动教学反思

测量活动教学反思1.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实际。

比如:称质量、猜体重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拓展运用。

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0 .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

反思二:测量活动教学反思《测量活动》的重点是单位的改写,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对于测量物体的长和宽,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

上课时,上学期期末对孩子们的身高进行了测量,本节课,我从孩子们的身高入手,向大家介绍身高,我是1米45 我1米36厘米,让孩子们感受有什么感觉?让孩子们感受这样麻烦,趁机向学生展示介绍中国人口的195亿人,进行直观的比较,让学生使用小数的便利。

对于本节课的重点是单位的改写,先让学生观察米尺,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

那么这个1分米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怎么表示?十分之一米用小数怎么表示?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就用10做分母,写成小数是一位小数,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怎样把1分米用米作单位,接着我让学生想一想6分米等于多少米,对子互相出一道类似的题让对方回答。

学生把几分米用米作单位掌握之后,很自然的探索出怎样把几厘米用米作单位。

他们都能说出换算的过程:因为1米=100厘米,我就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厘米就是其中的1份,所以分数可心用1100米,小数就是0.01米。

这表明了大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换算。

在这节课上,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学生换算完单位没有改变,例如17厘米=0.17厘米,这也是我上课没有强调单位变化,导致有个别学生在这出现错误,对于分数和小数的转换,我使用的是十分之1中的分母是10,那么代表他的小数的最右一位是十分位,以此类推,反之,0.1的最又一位是十分位,表示平均分成10分,那么分母就是10。

大班科学教案测量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测量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测量教学反思一、教学反思引言测量是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能,它不仅仅在科学领域有着应用,也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大班科学教学中,测量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对一节大班科学测量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案编写过程中的问题,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向。

二、教案编写过程中的问题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 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教案中没有明确指出学生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这使得教学缺乏明确的导向,学生也无法清楚自己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水平。

2. 缺乏引入环节:教案中没有设置引入环节,直接从测量内容的讲解开始。

这样做容易导致学生对测量的兴趣降低,难以理解测量的重要性。

3. 缺乏互动与实践:教案中的教学活动缺乏互动和实践的元素。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

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亮点虽然在教案编写过程中存在问题,但是教学中也有一些亮点:1. 图文并茂的讲解材料:教案中提供了一些图文并茂的讲解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测量的概念和方法。

2. 案例分析:在教案中设置了一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测量的目的和方法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实际性。

3. 小组合作学习:教案中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不足之处除了上述的亮点之外,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 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案中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中应该适当提高教学的难度,挑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缺乏巩固与拓展环节:教案中缺乏巩固与拓展的环节,导致学生在学习完之后难以消化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3. 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五、教学改进措施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设定明确的目标:在教案中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自己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测量教学反思范文

测量教学反思范文

测量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反思是我成长和提高的重要途径。

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本文将围绕我近期的一堂测量课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我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计划。

这一堂测量课是我为一年级学生上的一堂新课。

在备课阶段,我针对学生的基本测量知识进行了复习,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测量实践活动。

我认为这样的课堂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并进行实践性的运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我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我原本打算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掌握常见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个目标,导致学生不知道他们应该学习什么,从而对课堂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困惑。

其次,我在课堂组织和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

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些学生甚至互相交流。

这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松散,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

我意识到我在课堂组织上缺乏一定的能力,没有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参与。

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语言表达问题。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

但在讲解中,我并没有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适当的调整,导致有些学生始终无法理解我所讲述的内容。

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困惑和错误。

针对这些问题,我有一些反思和改进的思考。

首先,我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上向学生明确传达。

学生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在开课前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并解释为什么这个目标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意义。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堂的意义和目标,增加对课堂的参与度。

其次,我需要加强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我应该提前设想好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好解决方案。

我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活动或游戏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参与,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帮助。

数学测量教学反思

数学测量教学反思

数学测量教学反思
数学测量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实用性很强的内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目标设置上,我发现自己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数学测量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测量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一个实际应用的学科。

因此,我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他们将数学测量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发现自己更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数学测量的原理和定理的教学。

数学测量应该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我应该更加注重对数学测量原理和定理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测量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发现自己偏向于讲解和指导,而缺乏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数学测量是一个需要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的学科,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发现自己更偏向于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

在数学测量的教学中,我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鼓
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创新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数学测量教学反思主要包括目标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思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测量的教学反思

测量的教学反思

测量的教学反思测量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在教学测量的过程中,我深感反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测量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开始测量教学之前,我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理解测量的概念、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以及能够将测量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目标的设定需要更加具体和可衡量,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知道他们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测量教学内容涵盖了长度、面积、体积和重量等多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内容的组织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我尝试通过将抽象的测量概念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例如,通过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计算操场的面积等活动,使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测量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测量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

我发现,通过示范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测量的过程和技巧。

然而,我也意识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学生参与度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发表意见,并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互动。

此外,我还尝试使用游戏和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五、评价与反馈的实施有效的评价和反馈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测量教学中,我采用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作业、测验和口头报告等形式,我能够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资源的利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除了传统的教学工具如直尺、卷尺和天平等,我还尝试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如在线测量工具和虚拟实验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测量教学反思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进行探究的最直接动力。

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或从社会关注的物理教材有关问题中选择探究性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可以通过某个生动的小故事、新奇的实验演示,或用教材中的“?”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学习《测量电压》一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对“电压”这一物理概念有所了解,但对电压的'作用不够明确,在学习新课之前,我有刺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教材走进文本。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们了解了电压的作用,接着出示电压表和电流表让学生进行区分,并分析讨论他们使用时的异同点,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上述个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简化了课堂教学内容,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速了学生完成认知的挂、过程,达到了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测量教学反思篇2 本节内容的核心是电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是在上一章学习“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实验中要求学生同时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这电学中的三大基本仪器,实验涉及的器材最多、操作步骤最复杂,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学好本节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安排是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完成的,但这对学生来有一定的说难度,所以对于本节教学的设计上可考虑:1、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启发,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须给予必要的提示,这样学生探究问题的正确率才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才能保证实验探究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

2、在教学中要注重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全程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让实验探究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平台。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测量》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测量》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测量教学背景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大班教学时间:本次课为4节课,每节课45分钟教学地点:教室教学目标:1.能正确使用米、厘米、分米表示物体的长度或宽度。

2.能用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或宽度。

3.能够说出自己常见生活用品(如:书、椅子、桌子等)的长度或宽度。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45分钟)1. 教学计划时间教学内容10分钟1. 介绍本课教学主题; 2.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如何表示物体的长度或宽度。

25分钟1. 讲解直尺的使用方法;2. 让学生互相测量物品的长度或宽度。

10分钟1. 温习本课学习内容;2. 推广延伸。

2. 教学内容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教学主题,简单介绍物体大小的概念;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如何使用米、厘米、分米来表示物体的长度或宽度;3.介绍直尺的使用方法,要求学生正确拿取直尺、刻度尺,让学生互相测量物品的长度或宽度来练习使用直尺;4.教师让学生练习换算,例如:20厘米=0.2米。

综合练习。

\t1. 教学计划时间教学内容15分钟讲解并练习用卷尺测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方法。

20分钟让学生用卷尺互相测量物品的长度或宽度,并默写所测得的数据。

10分钟温习本节内容,推广延伸2. 教学内容1.讲解使用卷尺测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方法,告诉学生如何正确的拿取卷尺和计算所得的数据。

2.让学生用卷尺互相测量物品的长度或宽度,并默写所测得的数据,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

3.学生现场测量的活动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归纳经验,总结出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4.教师为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并提供相关延伸练习。

第三课时(45分钟)1. 教学计划时间教学内容10分钟趣味教学“量、取、记”(老师由简单到复杂的提示班上物品大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20分钟贴身测量。

15分钟讨论结果、评选标准。

2. 教学内容1.教师利用趣味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日常生活中认识量取记的重要性,提高其测量的兴趣。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测量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还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在进行测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测量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测量实例,如测量房间的面积、计算购买物品的体积等。

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测量的概念和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其次,测量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亲自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测量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测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面积,然后引导他们运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有些学生可能对测量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1. 强化概念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点讲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测量观念。

2. 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知识。

3.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4. 加强个别辅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5.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应该定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测量活动教学反思

测量活动教学反思

测量活动教学反思测量活动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反思是可以加速教师由初任教师迈向专家型教师的进程,课堂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测量活动教学反思吧!测量活动教学反思【1】“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

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

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测量他们比较熟悉的课桌的长和宽,在动手测量并记录结果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小数的意义,而且感悟到名数互化的重要性,以及名数互化的方法,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全班内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体验,充分体会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先分组测量,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再分组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学生对5厘米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113克写成用千克做单位的小数掌握得不好。

还要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在课堂上,学生动手能量的东西就是课桌、书本、自己的身高等等。

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学生能测量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既没有测量需要的尺,也缺乏一定的指导。

另一方面除了作业和课堂上,学生在生活上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交流。

总之,本节课学生动手测量、观察讨论等活动中,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基本上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和测量技能,总的来看孩子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基本上掌握了,要熟练进行质量单位的改写不是一节课就能达到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

另外,感到自己对学生放手还不够。

测量活动教学反思【2】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主要复习有关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进率和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反思1 毫米的认识一课时课后反思1.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这节课中,教师准备了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的物品,给学生留下了清晰、深刻的印象。

同时把测量的物品都换成实物,为准确的估计提供条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2.重视估测,在测量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了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

通过让学生做估测练习,培养了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这些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测量及其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自由测量,自主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2 分米的认识一课时课后反思1.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始终围绕学生的认知需求来开展,突出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2.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以下三个层次:①从感性的认知困惑中鼓励学生参与。

②从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引导学生参与。

③从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参与。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不足:①学生动手测量时,应在课前指导测量方法。

在教学分米部分所用时间过短,学生对分米的认识还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较小的长度单位这一部分没有让学生理解透彻,如果能让学生理解用较小的长度单位会更精确就更好了。

3 千米的认识一课时课后反思1.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

当然,对此概念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对千米已有所认识。

所以,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在哪里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过“千米”,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了1千米的概念。

科学测量教学反思

科学测量教学反思

科学测量教学反思科学测量是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测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和实验技能,并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科学原理。

然而,在我最近的一次科学测量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反思。

本文将对这次教学进行全面的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在这次科学测量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传统的讲授和演示的方式。

我首先讲解了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然后进行了一些示范实验,最后让学生们进行实践。

然而,我发现学生们对测量的原理和技巧理解不深,很多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错误的测量结果。

通过反思,我认识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了解测量的意义和目的。

在讲解测量的基本概念时,我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公式和技巧,而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进行测量,以及测量的结果对科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性。

这导致学生们对测量缺乏兴趣和动力,只把它视为一种繁琐的任务。

其次,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

尽管我在课堂上示范了一些测量实验,但学生们并没有真正亲自体验,他们没有充分锻炼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我意识到,只有通过实践,学生们才能真正理解测量的过程和技巧,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我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在实验中的思考和讨论。

在实验过程中,我过于关注结果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学生们对实验过程的思考和交流。

我应该鼓励学生们主动提出问题、讨论实验结果的可能原因,并促使他们学会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和总结经验。

基于以上反思,我制定了以下改进计划。

首先,我计划在下一次科学测量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测量的意义和目的,增加他们对测量的兴趣和动力。

我将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测量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案例,让他们明白测量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我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示范实验,我还将组织实验室实践课,让学生亲自进行测量实验,并要求他们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和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这样的实践机会,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掌握测量的技巧和原理。

最后,我将重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最新测量教学反思

最新测量教学反思

最新测量教学反思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作,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改进。

最近,我进行了一次对我的教学进行测量并进行了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反思的总结。

首先,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通常会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讲解和讲课,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取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理解,容易导致兴趣的丧失,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决定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首先,在课堂上,我将采用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问题解决和案例分析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差异,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我发现自己在课堂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分神,例如回复手机短信、查看电子邮件等。

这样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会给学生一种不尊重的感觉。

另外,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较为消极,甚至出现一些纪律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我在课堂管理方面还需要加强。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我打算在课堂上更加注重自己的示范行为。

首先,我会将手机等非必要物品放在一边,确保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其次,我还会提前思考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预案。

例如,我会与学生共同建立一系列规则和约定,并明确惩罚措施。

当然,我也会及时表扬学生的优秀表现,并及时纠正不当行为,以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

最后,我认识到对于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问询和了解。

这使我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因此,我决定增加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经常向他们征求意见和建议。

同时,我还会使用一些评价工具,例如问卷调查和小测评等,了解学生对我的教学的满意度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在学生了解了长度单位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

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的活动。

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和逻辑推理,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银行卡,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有多厚,然后实际测量一下,学生一下犯难了,因为银行卡的厚度不足1厘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约是一张银行卡的厚度。

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后,可以测量不是整厘米的较短的物体。

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

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毫米”、“1分米”长的物体。

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身份证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约是1毫米,还有个小朋友说出了10张纸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在生活中学习了数学,这对于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好的收获。

人们经常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备教材容易,备学生却难,因为人是活的,他的思维一直是变化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采用填鸭式教学,而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你对学生的情况只能是把握一条主线“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通过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当我在课堂小结时,有个学生自主提出了一问题,“还有比毫米小的单位吗”,他的话还没落音,有个同学马上回答说:“有,是微米。

”还有一个学生竟然说:“还有比微米小的是纳米”,他们的回答让我感到很意外,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同学们的知识面还是很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