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的代表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

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 文学”发轫作,引出轰动,走上文坛。短篇小说代表作还 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 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 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发 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 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并由此 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 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 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 《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 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 头》,中篇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 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 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 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有散文集、 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以及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 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 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 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 调》,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 《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 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2年后发表大 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 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 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2004年由中国建材 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

中国当代文学大二下学期

中国当代文学大二下学期

中国当代文学大二下学期名词解释为什么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是一种惯性写作?1.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轫之作,命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代表作品如《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伤痕文学的特点和文学史意义。

2.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作家,丛维熙,张贤亮,王蒙,李国文,茹志娟,梁晓声,鲁彦周等,突破“恢复现实主义创作” 的口号局限,主张现实主义深化,写出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天云山传奇》(鲁彦周)等。

~改革小说:80 年代形成的,指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心理、人物命运的变化的小说。

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

蒋子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连续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另外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洁《沉重的翅膀》等。

3.寻根文学: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对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文学,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族精神,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等。

寻根文学的几种形态。

4.新写实小说:始于80 年代中期,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

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集 中地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上。
一是小流氓宋宝琦。这是一个在‚四 人帮‛的毒害下陷入无知深渊的可 悲少年,是一个以蒙昧主义与愚民 政策为特征的历史的产物。作品深 刻地揭示了这个人物极端愚昧无知、 荒诞空虚的精神世界以及令人震惊 的堕落的原因:并非因读坏书而受 害,恰恰是由于什么书都不读才坠 入无知的深渊。
三)宗璞
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作者创作了多篇 反映‚文革‛生活,控诉‚文革‛给人 民特别是给知识分子带来巨大创伤的 ‚伤痕小说‛,如《弦上的梦》、《我 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 颅》、《三生石》等。这些小说反映了 知识分子在‚文 革‛中遭受的精神戕害,另一方面也写出 了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那种特有的虽九死 而不悔,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 的执着而深沉的爱。
80年代中后期,刘心武保持着关注社会问题的敏 锐性和人道主义情怀,试图用更为贴近生活‚原 生态‛的方式来描述人间世相,推出纪实小说 《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王府 井万花筒》等。90年代提出‚大众文学精致化, 精致文学大众化‛的构想,接连推出长篇小说 《风过耳》、《四牌楼》和《栖凤楼》,这些作 品是他的 京城都市小说的继续,又是他艺术 创作的扩展与深化。相比之前侧重 于对人性善的挖掘,《风过耳》 则是对人性恶的探微发隐。
纵观刘心武的小说创作,可以看出这样三个 特点: 一是他特别关注社会问题,着力描写身边的 世相人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作家 的敏感; 二是热忱地赞美人性,呼唤人道主义,关注 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宽广博爱的胸怀; 三是始终保持理性思考和启蒙意识,以写实 风格对社会现象冷静地剖析。 然而他的长处往往掩盖了过于理性化和问题 化的倾向,使之在艺术上难以超越自我, 未能创作出更为大气的作品,塑造出‚掠 心动魄‛的艺术形象。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练习题及答案1:伤痕文学,代表人物有卢新华、刘心武、王亚平。

代表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灵与肉》/张贤亮《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我是谁》/宗璞《将军吟》莫应丰《芙蓉镇》古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走出迷惘》辛北 2:反思文学,代表人物有王蒙,张贤亮,梁晓声等。

代表作品: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茹志鹃的《剪接错了的故事》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王蒙的《布礼》《蝴蝶》张贤亮的《灵与肉》《土牢情话》《绿化树》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 3:改革文学,代表作品: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张一弓的短篇小说《黑娃照像》张炜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的中篇小说《燕赵悲歌》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等。

4:寻根文学,代表作家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代表作品:刘心武的《钟鼓楼》邓友梅的《寻访\画儿韩\》、《双猫图》、《\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张承志的《黑骏马》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归去来》、《女女女》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5:先锋文学,代表人物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代表作品:苏童的《米》余华先的《《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__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专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在描写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的小说中,赵树理的作品是(C)。

A.《村歌》 B.《禾场上》 C.《登记》 D.《耕云记》 3.《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B)。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 C.“亭面糊” D.陈先晋4.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曾获得广泛赞誉,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备受推崇,只有一篇小说除外。

这篇小说是(B)。

A.《小二黑结婚》 B.《邪不压正》 C.《田寡妇看瓜》 D.《李有才板话》 5.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处于“褒贬毁誉之间”,只有一篇小说除外。

伤痕文学精品PPT课件

伤痕文学精品PPT课件

四、特征:
首先是文学真实性的复归。 其次是人道主义思想的高扬。 第三是社会政治批判功能强化。
五、局限:
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 否定不够深刻。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 伤痕文学直接从“十七年文学”中派生出来, 它与“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思维观念 有着很深的关系。
长篇小说《钟鼓楼》是作 者后期“京城都市小说” 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小说
创作高峰,获得了第二
届矛盾文学奖。
《钟鼓楼》全Βιβλιοθήκη 式地描写北京普通市民生态 世相,采用橘瓣式的结构,截取1982年某 一天(1982年12月12日早晨5点至下午5点) 北京城钟鼓楼旁一座四合院内居民生活的 一个剖面,以薜家老二薛纪跃的
二是谢惠敏,作家在这个初中女学生的 身上注入了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使她 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这个形象成为 某一类人的共名。这是一个被“四人帮” 扭曲了灵魂的畸形儿,良好纯正的品质 和教条僵化的思想作风在她身上紧密地 扭合在一起,形成其独特的偏执、僵化、 轻信、盲从的性格。
小说《班主任》并不因它艺术成就的杰 出而是因它提出问题的现实性、深刻性 和警世性而载入当代文学史册的。
丽关系的严重破坏
三、代表作家及作品:
卢新华《伤痕》 王晓华 刘心武《班主任》 谢惠敏 宋宝琦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荒妹 荣树 孔捷生《在小河那边》严凉 穆兰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孙长宁 梁启明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许茂 许秀云 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莫应丰《将军吟》 彭其 陈镜泉 宗璞《我是谁》《弦上的梦》
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集 中地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上。
一是小流氓宋宝琦。这是一个在“四 人帮”的毒害下陷入无知深渊的可 悲少年,是一个以蒙昧主义与愚民 政策为特征的历史的产物。作品深 刻地揭示了这个人物极端愚昧无知、 荒诞空虚的精神世界以及令人震惊 的堕落的原因:并非因读坏书而受 害,恰恰是由于什么书都不读才坠 入无知的深渊。

五年级下语文第十四课《刷子李》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十四课《刷子李》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十四课《刷子李》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相关资料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浙江宁波人。

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和教授。

在文学上为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

代表作《花脸》、《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

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余种。

《俗世奇人》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

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在津门的民间传说、奇人异事。

二、多音字缝fèng(缝隙)féng (缝制)露lòu(露马脚)lù(露水)三、重点词语刷浆师傅包袱一桶屏障芝麻神圣侵犯露馅轰然难堪有诈发傻捏着发怔粉刷绝活半信半疑派头手法鼓点衔接学徒四、词语解释半信半疑: 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

悠然:悠闲的样子。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搜索:仔细寻找。

露馅儿:比喻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暴露出来。

发怔:发呆。

五、教材解读: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刷墙技艺高超的俗世奇人。

2.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规矩奇: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动作奇:刷墙的时候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

效果奇:刷子刷过屋顶,匀匀实实一道白,一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

3. “好好学本事吧!”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可是名副其实的;手艺人必须有本事,本事是勤学苦练出来的,有了本事才有自己的尊严。

4.“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说说你的理解。

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有三:一是“刷子李”确有绝活,这一绝活,若没有亲眼目睹,怎么也不会相信是真的,说明“刷子李”技艺高超;二是“刷子李”有此绝活是其自我挑战、不断磨练的结果;三是“刷子李”的所言所行深深震撼了曹小三,曹小三感触很深,获益甚多。

伤痕文学的代表

伤痕文学的代表

《钟鼓楼》
• 本书叙述的是1982年12月12日早晨5点至下午5点北京钟鼓楼一带 发生的故事。一个古旧的四合院里,薛大娘一大早起来收拾东西, 等待同和居何师傅来操办酒席,因为她的二儿子薛纪跃今天结婚。 而薛大爷却和平时一样到什刹海后海边去遛弯儿打拳了。大儿媳 孟昭英迟迟未到,薛大娘心里着急,同院的小伙子荀磊帮她在院 门两边贴上大红喜字。荀磊的爹是退休工人,现在以修鞋为业。 荀磊从小家教严,读书认真,外语成绩好,中学毕业后出人意料 地被外事部门招去,送到国外培训。今年夏天回国在重要部门当 翻译。这时,年轻人路喜纯正骑着自行车往薛大娘家来。他在崇 文门附近一家小饭馆工作。同和居掌勺师傅老何为了让儿子顶班 提前退休来这家小饭馆掌勺,见路喜纯心地纯正、好学上进,便 收他为徒。今天,路喜纯就是替师傅来薛家操办婚宴的。住四合 院外院三间南房的是京剧演员澹台智珠。“文革”中她受迫害被 弄到纽扣厂当包装工,和普通车工李铠结了婚。薛大娘看她夫妻 和美,儿女双圭,图吉利请她陪大儿媳去迎亲。但剧团里给澹台 智珠唱小生的濮阳荪和两个伴奏的突然来告急:拉京胡的老赵和 打板鼓的老佟被另一位更有名的女演员拉走了。李铠讨厌满身女 人气、和自己老婆同台演出的濮阳孙,愤而出走,澹台智珠去寻, 陪孟昭英去迎亲的只好换成薛家对面的詹丽颖。詹丽颖50年代大 学毕业,心地善良,为人热情,但说话嗓门高,不知轻重,又任 性......
刘心武小说《班主任》里的人物,主要有 团支书谢惠敏,班干部石红,班主任张俊 石,后进生宋宝琦等
团支书谢惠敏(1)她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孩子,例如她坚持“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 一粒麦子”的信念,让同学把偷偷带走的麦穗送回去。(2)但是她作为班里的团支 书,是一个很敏感的女生,尤其是涉及政治的问题,动不动就喜欢搬用政治大道理。 她很关注班上同学思想动态的发展,但是却没有了同龄人的纯真好动。这在文中 “她根本对任何球类活动都没有兴趣。的确,谢惠敏除了随着大伙看看电影、唱唱 每个阶段的推荐歌曲,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等语句里都有所暴露。又例如她 对张老师提出带领团员去参加爬山的活动时,第一反应是:“爬山,那叫什么组织 生活?我们读的是批宋江的文章啊„„”(3)她盲目排斥宋宝琦、不理解石红与张 老师,认为《牛虻》是落后书籍,并不是因为她从不读书,而恰恰相反,她只读 “过滤”好的书,丧失了独立分析能力,她受到的是“左”的毒害,以致于颠倒了 是非。总体来说,谢惠敏是一个受害者,但是在她身上却不容易看到被伤害的痕迹, 她的“受害”并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精神深处的,甚至连她也尚未醒悟。刘心 武的作品《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中小说中描写的主人公谢惠敏是畸 形儿形象,深受极左路线毒害的学生女团干部形象。通过谢惠敏等中学生形象的描 写,率先在文学作品中揭示“文化大革命”给青少年留下心理创伤的社会问题。 谢 惠敏形象的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文革”之后,审视谢惠敏式的心灵伤痕, 令人震惊。作者通过张老师发出“救救被坑害的孩子”的呼唤,正好与当时解放思 想的社会需要合拍,因而这篇小说也是一篇社会问题小说。“文革”刚刚过去,精 神上的伤痕并不容易即刻消逝。《班主任》从对她的描写来突破当时的创作模式, 使人激起“强烈的痛惜与希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的确难能可贵。作者特别敏感 地发现了谢惠敏,塑造出这个带有时代印痕的典型;而谢惠敏形象的意义又超出了 作者的思想,并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一种特殊性格的代名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习题与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习题与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指从1917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其特点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主张白话文,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

2.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于191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

3. 朦胧诗: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新型诗歌形式,以北岛、舒婷等人为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

4. 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奖项之一,由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

5. 鲁迅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旨在表彰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作家。

二、填空题1.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和《____》。

(秋)2. 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是《____》。

(红楼梦魇)3. 老舍的《茶馆》通过北京一个____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

(茶馆)4. 钱钟书的《围城》描绘了主人公方鸿渐在____与____之间的矛盾和挣扎。

(婚姻、事业)5. 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____的一生。

(福贵)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位作家不属于“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D)A. 鲁迅B. 郭沫若C. 茅盾D. 徐志摩2. 下列哪个作品不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C)A. 《家》B. 《春》C. 《雾》D. 《秋》3. 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的是(B)。

A. 《阿Q正传》B. 《狂人日记》C. 《孔乙己》D. 《祝福》4.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张爱玲的代表作?(D)A. 《红玫瑰与白玫瑰》B. 《倾城之恋》C. 《金锁记》D. 《边城》5. 下列哪位作家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C)A. 阿来B. 莫言C. 刘心武D. 余光中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鲁迅的作品?(ABCD)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野草》2. 下列哪些作品是沈从文的代表作?(ABC)A. 《边城》B. 《长河》C. 《湘行散记》D. 《骆驼祥子》3. 下列哪些作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ABCD)A. 鲁迅B. 郭沫若C. 胡适D. 陈独秀4.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红色经典”系列?(ABC)A. 《林海雪原》B. 《红岩》C. 《青春之歌》D. 《平凡的世界》5. 下列哪些作家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BCD)A. 韩少功B. 阿城C. 贾平凹D. 汪曾祺五、判断题1.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汪曾祺的风俗小说
1、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 《受戒》的艺术特色:
A 对俗世生活之美、人情、人性之美的张扬; B 散文化的结构与叙事特色; C 别致、优美的语言。(简洁,短句对仗手法,口语化,文气)
2、 小说创作总体艺术特色: 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 鲜明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小说散文化 (重氛围、轻情节、语言散文化) 别具一格的语言。(简洁干净,文白互间,雅俗互见)
汪曾祺创作谈
风俗即小说;小说结构的精义就是“随便”;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里面 最重要的是 思想; 主脑(主题)就好像是风筝的脑线,作品就 是风筝。没有脑线.风筝放不上去,脑线剪 断,风筝就不知飞到哪去了。 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 觉到活着是美的 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学的影响, 对文学革新的主动寻求。 2、初步兴起: 80年代初出现的风俗画小说;朦胧诗创作; 83年后贾平凹、张承志、阿城、王安忆等人创作 3、文学主张: 文学有“根”, “根”是文化——民族的土壤 “根”有区别,非规范的民间文化——精华; 文学有“根”才能与世界对话; 寻“根”在于促进时代的变革。
《陈奂生上城》
人物:陈奂生
质朴、憨厚、勤劳、务实; 自私、狭隘,阿Q气,奴性
意义: 提出新时期农 民精神生活的引导与 提升问题;并从文化 层面来探寻中国农民 的出路。
艺术特色: A叙事与描写交错使用; B语言朴实凝炼,幽默风 趣; C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 轻松的喜剧色彩。
贾 平 凹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中 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 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 品。 著有长篇小说《高老庄》、 《废都》、《怀念狼》、《秦 腔》、《古炉》,《贾平凹文 集》(14卷),纪实文学《我是 农民》等。《废都》获1997年 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 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 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 获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爱的踪迹》获1989年全国优 秀散文集奖。

伤痕文学 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 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1. 什么是伤痕文学?2. 伤痕文学的特点是什么?3. 伤痕文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4.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哪些?5. 伤痕文学的主要主题是什么?6. 伤痕文学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什么?7. 伤痕文学的知识总结伤痕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以对社会创伤和伤害的描述为主题。

伤痕文学的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氛围促使许多作家开始关注社会的伤痕和创伤。

其中一些代表作家包括詹姆斯·詹姆斯、李·米勒和爱德华·沃顿。

伤痕文学的主要主题包括战争、政治压迫、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

伤痕文学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1. 什么是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指描述或反映战争、冲突、暴力、创伤等社会心理创伤的文学作品。

这类作品通常以人类遭受暴力、战争、冲突、苦难等事件所造成的伤害为主题,并探讨人类如何在遭受创伤后重建生活、寻找意义。

伤痕文学常常揭露和批判社会不公和暴力,强调人类的尊严和平等。

2. 伤痕文学的发展历史伤痕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其中作品描写的是人类在生活中所承受的伤痕和痛苦。

这种文学流派的出现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

在二战后,德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和重构,许多人经历了战争、迫害和大规模杀戮带来的巨大痛苦。

这种深刻的心理创伤和精神伤害深深地影响了德国的文学作品。

在20世纪50年代,许多德国作家开始创作关于战争和暴力带来的伤痕的作品,这种文学流派被称为“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的作品通常描写的是人类承受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包括战争、迫害、暴力和精神创伤。

这种文学流派的作品通常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对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提出批判。

伤痕文学的作品3. 伤痕文学的特征伤痕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对伤害和痛苦的反思。

这种文学流派的作品通常探讨的是人类的悲惨境况,以及人类如何面对和战胜这些悲惨境况的主题。

伤痕文学作品通常深刻地描述了人类精神和身体上的伤害,并展示了人类如何在这些伤害之中寻找力量和意义。

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讲解

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讲解
《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写了“四人帮”迫害老干部的故事。
郑义《枫》写了武斗(卢丹枫、李红钢);冯骥才《啊!》(吴仲义)写了小人物的悲剧。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写了音乐教师梁启明辛苦培养伐木工人孩子孙常宁的故 事。表面看来歌颂了梁启明的无私美德,实际上批判了十年动乱。文字优美
在林区长大的孩子,怎能不爱森林?
“伤痕小说”的出现在政治上也很有意义。它对于人们深刻认识“文革”,继 而彻底否定“文革”,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5、代表作品简析
《伤痕》(卢新华):小说从母女感情亦即中国人最为传统的伦理情感角度入手, 揭露了“文革”给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主要写了封 建“血统论”对一代青年人的巨大伤害。 (王晓华、苏小林)
A、问题小说阶段。时间从1977年发表《班主任》到1979上半年。他以一个曾经 担任过十多年中学班主任、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教师出身的作家独有的视角出 发, 写了《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十多部“问题”短 篇小说,揭示了当时一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现象,提出了一个又一 个令人深思、令人警醒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性强,具有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B、“写人生”阶段。时间从1979年发表《我爱每一片绿叶》到1981年。作 品还有《如意》、《这里有黄金》等。人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母题,在当时 新时期文学开展的关于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大讨论中,刘心武显然认识 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于是他转移了创作重心,将精力投放到了对人物命 运和遭遇的关注上,深刻挖掘了人际关系、人的心灵、人性、人情等一系列 关于人的问题,刻画了一些极富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情味的人物形象。
4、文学史意义
“伤痕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它冲破了“四人 帮”极“左”文艺政策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种种题材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 大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悲剧;第一次 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现实 主义文学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刻画 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发挥了 光荣的先导作用。总之,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全面回归,而且标 志着新时期文学繁荣时代的全面到来。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伤痕文学”是一批深刻地控诉十年动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作品的涌现,这批小说被称为“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的主体是短篇小说,包括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王蒙的《最可宝贵的》等。

以叶辛的《蹉跎岁月》、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也是“伤痕文学”中的成绩突出者。

“伤痕文学”中还有一类作品,它们以讴歌革命战士坚持斗争、不屈不挠的高风亮节为主题;从维熙的被人称为“大墙文学”,取材于监狱生活的系列作品,是这部分小说的代表。

《大墙下的红玉兰》是从维熙的代表作。

张洁的《森林里来的孩子》、张贤亮的《土牢情话》、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作品,是以赞美人民美好情操为主题的“伤痕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伤痕文学”亮出“伤痕”后,接下来自然就是对历史悲剧根源的探寻。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首先反思了极“左”思想的危害。

此外,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刘真的《黑旗》、张弦的《记忆》、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等,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回顾思考,因此它们被称为“反思文学”。

1979年,正当“反思文学”方兴未艾之际,蒋子龙以他特有的敏锐感觉和出色才识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他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以振聋发聩的思想和艺术力量,为新时期文学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枣“改革文学”。

很快,“改革文学”的大旗下便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蒋子龙除《乔厂长上任记》之外,又陆续发表了《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等。

此外,还有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夜与昼》,水运宪的《祸起萧墙》,张贤亮的《龙种》、《男人的风格》,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5号》,陈冲的《无反馈快速跟踪》,张契的《改革者》,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和《浮躁》等。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以后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

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4、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0年后定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 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6年 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 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 主任》,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主编杂志,被批煽动资产阶级自由化的 翅膀。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等 职。是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 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 调》,再次引起轰动。 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 1986-1987 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 1992年后 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红楼梦》研究论文,陆续出 版多部专著,后修订增补为《红楼望月》,出版专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材质之美》等。 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 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获全国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后又开创图文相 融的新文本,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 拢?“民工三部曲”之《护城河边的灰姑娘》《民工老何》《泼妇鸡丁》,“北海三 部曲”之《仙人承露盘》《九龙壁》《五龙亭》,歌剧剧本《老舍之死》。
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 (1)他们在作品里是作者肯定赞扬的对象,他们没有动不动就搬大道理或摆架子。
(2)他们都不用单纯的政治纲领认定《牛虻》一书的好坏,也不排斥宋宝琦,而是 对任何事物或事件采取实际分析的态度。
(3)但是两人地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立场有细微的区别,例如石红表达个人观点有 时也带着征求张俊石老师或父母的意思,相对要小心谨慎些;班主任张俊石的言行就 显得斩钉截铁,果断得多,富有独立性。 (4)因为《班主任》是刘心武新时期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的开篇 之作),所以作品里的“正面人物”形象,即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的描写,都 显得很单薄,有概念化、说理化的倾向。 后进生宋宝琦 (1)其实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坏,但是家庭对他的约束与教育却并不好,这是他成为 后进生的重要原因。(2)文化水平低下,被笼统地贴标签认识,导致有些自暴自弃。 (3)他再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时候赶上了“十年浩劫”,无止的运动使他随波逐流, 在沉沦中失去判断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他认为《牛虻》不是好书。他是需要 拯救而非无药可救的对象。
《班主任》的文学史价值 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作品所讲述的悲情故事,触及 了被长时间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所摧残的人间亲情,唤 醒已经厌倦了紧张斗争的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的一 面,成为此时关于思想解放和艺术民主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划开了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界限,在当代文学史上具 有里程碑的意义。
由于伤痕文学出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初期(1997年始), 它摆脱了虚假、夸饰,转向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真实 的情感的再现,作为一个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起 到一定的先锋作用,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与社会层面 上。尽管当时有些作品还很粗糙,艺术上不尽完善,但它 以过去的“十年浩劫”作为批判对象,揭露它在各个方面 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剖析这种种伤害所造成的难以愈合的 肉体和精神上的疤痕,把文革的反动实质暴露在光天化日 之下,同时党和人民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的不屈斗争 的真实再现,都使新时期的文学受到影响,这些都标明现 实主义的复归。“批判与启蒙”是伤痕小说的特征,虽然 它的局限体现在政治的批判、道德的谴责、感情的冲动上, 然而它以对真实性的追求,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伤痕 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发展初期占据着主流地位,并影响着后 来文史感, 把人们带入到当代北京社会的普通居民中, 领略到人物的生活、思想,体会到历史与文 化的深邃奥秘,同时,还可借以观察北京意 蕴独特的地理风情。对北京地方建筑的详尽 描画,对市井生活风俗风情的丰富组合,以 及地道的、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共同营造 起作品浓郁的京味特色,显示出地域文化风 情画价值。
代表作《钟鼓楼》《班主任》
《班主任》
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 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 新时期文学的第一阶段是以刘心武为代表的《班主任》开端,用现实主 义手法对极左路线的专制作揭露和批判,继承与发扬了“五· 四”优秀 传统,启迪着人们对文学的功能的再认识。 刘心武在《班主任》中,以 不凡的勇气和识见,通过两个表面上的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极左思想 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尤 其是“好学生”谢惠敏的思想僵化,也达到了令人怵目惊心而非“救救” 不可的地步。《班主任》控诉了十年浩劫造成的隐患,并为真实地反映 “文革”生活打开了通道。 于是一大批以“伤痕”为题材的小说问世, 而把伤痕文学推向高潮的是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它不仅通过中国人 历来最牢不可破的血缘情感的破碎而把现代迷信的危害剖析出来;而且 以真正的悲剧意识冲决了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悲剧的藩篱。因而产生了更 大的社会覆盖力,从而代表伤痕文学的另一类:直接批判悲剧年代的悲 剧。
刘心武是一个自我不断进行蜕变和更新的作家,正如他对 自己“掘一口深井”的自我鞭策。从《班主任》等社会问 题小说,到《钟鼓楼》,不但艺术上有了大的进步,其中 的艺术思考也有了深刻拓展。他的发展和成熟道路是显著 的。但同时,较强的思考性仍然始终是他始终一致的创作 特征。对于生活的热情参与,对于人心灵设社会道德的执 着关注,以及思想探索的不断深化,使刘心武的创作具有 较强的思辩色彩和理性意义。但同时,也导致了他的作品 始终未脱离思想胜于形象的艺术上的弱点。
《钟鼓楼》
• 本书叙述的是1982年12月12日早晨5点至下午5点北京钟鼓楼一带 发生的故事。一个古旧的四合院里,薛大娘一大早起来收拾东西, 等待同和居何师傅来操办酒席,因为她的二儿子薛纪跃今天结婚。 而薛大爷却和平时一样到什刹海后海边去遛弯儿打拳了。大儿媳 孟昭英迟迟未到,薛大娘心里着急,同院的小伙子荀磊帮她在院 门两边贴上大红喜字。荀磊的爹是退休工人,现在以修鞋为业。 荀磊从小家教严,读书认真,外语成绩好,中学毕业后出人意料 地被外事部门招去,送到国外培训。今年夏天回国在重要部门当 翻译。这时,年轻人路喜纯正骑着自行车往薛大娘家来。他在崇 文门附近一家小饭馆工作。同和居掌勺师傅老何为了让儿子顶班 提前退休来这家小饭馆掌勺,见路喜纯心地纯正、好学上进,便 收他为徒。今天,路喜纯就是替师傅来薛家操办婚宴的。住四合 院外院三间南房的是京剧演员澹台智珠。“文革”中她受迫害被 弄到纽扣厂当包装工,和普通车工李铠结了婚。薛大娘看她夫妻 和美,儿女双圭,图吉利请她陪大儿媳去迎亲。但剧团里给澹台 智珠唱小生的濮阳荪和两个伴奏的突然来告急:拉京胡的老赵和 打板鼓的老佟被另一位更有名的女演员拉走了。李铠讨厌满身女 人气、和自己老婆同台演出的濮阳孙,愤而出走,澹台智珠去寻, 陪孟昭英去迎亲的只好换成薛家对面的詹丽颖。詹丽颖50年代大 学毕业,心地善良,为人热情,但说话嗓门高,不知轻重,又任 性......
伤痕文学的代表
刘心武
刘心武简介
•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 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 《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加入 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被视为 伤痕文学代表作。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 《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薄?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 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 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如意》
• 1981年刘心武发表了中篇小说《如意》,这是他走出问题 小说模式,向人物心灵深处开掘的重要一步。 • 作品以普通工人石义海与前清贵族小姐金绮纹的传奇式相 知相爱的故事为线索,既投射出强烈的历史风云变幻,更 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 同时作品也对主人公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结局进行追问, 表达了对时代扭曲社会心理的一定的批判。 • 由于作品呈现出的关注点的变异,更由于作品浓郁的人道 主义精神,作品问世后曾受到一些非议,但刘心武依然执 着的表示对人的关注和思考。
刘心武小说《班主任》里的人物,主要有 团支书谢惠敏,班干部石红,班主任张俊 石,后进生宋宝琦等
团支书谢惠敏(1)她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孩子,例如她坚持“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 一粒麦子”的信念,让同学把偷偷带走的麦穗送回去。(2)但是她作为班里的团支 书,是一个很敏感的女生,尤其是涉及政治的问题,动不动就喜欢搬用政治大道理。 她很关注班上同学思想动态的发展,但是却没有了同龄人的纯真好动。这在文中 “她根本对任何球类活动都没有兴趣。的确,谢惠敏除了随着大伙看看电影、唱唱 每个阶段的推荐歌曲,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等语句里都有所暴露。又例如她 对张老师提出带领团员去参加爬山的活动时,第一反应是:“爬山,那叫什么组织 生活?我们读的是批宋江的文章啊„„”(3)她盲目排斥宋宝琦、不理解石红与张 老师,认为《牛虻》是落后书籍,并不是因为她从不读书,而恰恰相反,她只读 “过滤”好的书,丧失了独立分析能力,她受到的是“左”的毒害,以致于颠倒了 是非。总体来说,谢惠敏是一个受害者,但是在她身上却不容易看到被伤害的痕迹, 她的“受害”并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精神深处的,甚至连她也尚未醒悟。刘心 武的作品《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中小说中描写的主人公谢惠敏是畸 形儿形象,深受极左路线毒害的学生女团干部形象。通过谢惠敏等中学生形象的描 写,率先在文学作品中揭示“文化大革命”给青少年留下心理创伤的社会问题。 谢 惠敏形象的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文革”之后,审视谢惠敏式的心灵伤痕, 令人震惊。作者通过张老师发出“救救被坑害的孩子”的呼唤,正好与当时解放思 想的社会需要合拍,因而这篇小说也是一篇社会问题小说。“文革”刚刚过去,精 神上的伤痕并不容易即刻消逝。《班主任》从对她的描写来突破当时的创作模式, 使人激起“强烈的痛惜与希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的确难能可贵。作者特别敏感 地发现了谢惠敏,塑造出这个带有时代印痕的典型;而谢惠敏形象的意义又超出了 作者的思想,并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一种特殊性格的代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