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的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0年后定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 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6年 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 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 主任》,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主编杂志,被批煽动资产阶级自由化的 翅膀。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等 职。是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 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 调》,再次引起轰动。 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 1986-1987 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 1992年后 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红楼梦》研究论文,陆续出 版多部专著,后修订增补为《红楼望月》,出版专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材质之美》等。 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 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获全国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后又开创图文相 融的新文本,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 拢?“民工三部曲”之《护城河边的灰姑娘》《民工老何》《泼妇鸡丁》,“北海三 部曲”之《仙人承露盘》《九龙壁》《五龙亭》,歌剧剧本《老舍之死》。
《如意》
• 1981年刘心武发表了中篇小说《如意》,这是他走出问题 小说模式,向人物心灵深处开掘的重要一步。 • 作品以普通工人石义海与前清贵族小姐金绮纹的传奇式相 知相爱的故事为线索,既投射出强烈的历史风云变幻,更 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 同时作品也对主人公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结局进行追问, 表达了对时代扭曲社会心理的一定的批判。 • 由于作品呈现出的关注点的变异,更由于作品浓郁的人道 主义精神,作品问世后曾受到一些非议,但刘心武依然执 着的表示对人的关注和思考。
谢谢!
由于伤痕文学出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初期(1997年始), 它摆脱了虚假、夸饰,转向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真实 的情感的再现,作为一个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起 到一定的先锋作用,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与社会层面 上。尽管当时有些作品还很粗糙,艺术上不尽完善,但它 以过去的“十年浩劫”作为批判对象,揭露它在各个方面 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剖析这种种伤害所造成的难以愈合的 肉体和精神上的疤痕,把文革的反动实质暴露在光天化日 之下,同时党和人民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的不屈斗争 的真实再现,都使新时期的文学受到影响,这些都标明现 实主义的复归。“批判与启蒙”是伤痕小说的特征,虽然 它的局限体现在政治的批判、道德的谴责、感情的冲动上, 然而它以对真实性的追求,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伤痕 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发展初期占据着主流地位,并影响着后 来文学的发展。
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 (1)他们在作品里是作者肯定赞扬的对象,他们没有动不动就搬大道理或摆架子。
(2)他们都不用单纯的政治纲领认定《牛虻》一书的好坏,也不排斥宋宝琦,而是 对任何事物或事件采取实际分析的态度。
(3)但是两人地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立场有细微的区别,例如石红表达个人观点有 时也带着征求张俊石老师或父母的意思,相对要小心谨慎些;班主任张俊石的言行就 显得斩钉截铁,果断得多,富有独立性。 (4)因为《班主任》是刘心武新时期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的开篇 之作),所以作品里的“正面人物”形象,即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的描写,都 显得很单薄,有概念化、说理化的倾向。 后进生宋宝琦 (1)其实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坏,但是家庭对他的约束与教育却并不好,这是他成为 后进生的重要原因。(2)文化水平低下,被笼统地贴标签认识,导致有些自暴自弃。 (3)他再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时候赶上了“十年浩劫”,无止的运动使他随波逐流, 在沉沦中失去判断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他认为《牛虻》不是好书。他是需要 拯救而非无药可救的对象。
伤痕文学的代表
刘心武
刘心武简介
•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 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 《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加入 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被视为 伤痕文学代表作。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 《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薄?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 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 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刘心武是一个自我不断进行蜕变和更新的作家,正如他对 自己“掘一口深井”的自我鞭策。从《班主任》等社会问 题小说,到《钟鼓楼》,不但艺术上有了大的进步,其中 的艺术思考也有了深刻拓展。他的发展和成熟道路是显著 的。但同时,较强的思考性仍然始终是他始终一致的创作 特征。对于生活的热情参与,对于人心灵设社会道德的执 着关注,以及思想探索的不断深化,使刘心武的创作具有 较强的思辩色彩和理性意义。但同时,也导致了他的作品 始终未脱离思想胜于形象的艺术上的弱点。
《班主任》的文学史价值 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作品所讲述的悲情故事,触及 了被长时间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所摧残的人间亲情,唤 醒已经厌倦了紧张斗争的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的一 面,成为此时关于思想解放和艺术民主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划开了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界限,在当代文学史上具 有里程碑的意义。
刘心武小说《班主任》里的人物,主要有 团支书谢惠敏,班干部石红,班主任张俊 石,后进生宋宝琦等
团支书谢惠敏(1)她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孩子,例如她坚持“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 一粒麦子”的信念,让同学把偷偷带走的麦穗送回去。(2)但是她作为班里的团支 书,是一个很敏感的女生,尤其是涉及政治的问题,动不动就喜欢搬用政治大道理。 她很关注班上同学思想动态的发展,但是却没有了同龄人的纯真好动。这在文中 “她根本对任何球类活动都没有兴趣。的确,谢惠敏除了随着大伙看看电影、唱唱 每个阶段的推荐歌曲,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等语句里都有所暴露。又例如她 对张老师提出带领团员去参加爬山的活动时,第一反应是:“爬山,那叫什么组织 生活?我们读的是批宋江的文章啊„„”(3)她盲目排斥宋宝琦、不理解石红与张 老师,认为《牛虻》是落后书籍,并不是因为她从不读书,而恰恰相反,她只读 “过滤”好的书,丧失了独立分析能力,她受到的是“左”的毒害,以致于颠倒了 是非。总体来说,谢惠敏是一个受害者,但是在她身上却不容易看到被伤害的痕迹, 她的“受害”并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精神深处的,甚至连她也尚未醒悟。刘心 武的作品《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中小说中描写的主人公谢惠敏是畸 形儿形象,深受极左路线毒害的学生女团干部形象。通过谢惠敏等中学生形象的描 写,率先在文学作品中揭示“文化大革命”给青少年留下心理创伤的社会问题。 谢 惠敏形象的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文革”之后,审视谢惠敏式的心灵伤痕, 令人震惊。作者通过张老师发出“救救被坑害的孩子”的呼唤,正好与当时解放思 想的社会需要合拍,因而这篇小说也是一篇社会问题小说。“文革”刚刚过去,精 神上的伤痕并不容易即刻消逝。《班主任》从对她的描写来突破当时的创作模式, 使人激起“强烈的痛惜与希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的确难能可贵。作者特别敏感 地发现了谢惠敏,塑造出这个带有时代印痕的典型;而谢惠敏形象的意义又超出了 作者的思想,并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一种特殊性格的代名词。
《钟鼓楼》
• 本书叙述的是1982年12月12日早晨5点至下午5点北京钟鼓楼一带 发生的故事。一个古旧的四合院里,薛大娘一大早起来收拾东西, 等待同和居何师傅来操办酒席,因为她的二儿子薛纪跃今天结婚。 而薛大爷却和平时一样到什刹海后海边去遛弯儿打拳了。大儿媳 孟昭英迟迟未到,薛大娘心里着急,同院的小伙子荀磊帮她在院 门两边贴上大红喜字。荀磊的爹是退休工人,现在以修鞋为业。 荀磊从小家教严,读书认真,外语成绩好,中学毕业后出人意料 地被外事部门招去,送到国外培训。今年夏天回国在重要部门当 翻译。这时,年轻人路喜纯正骑着自行车往薛大娘家来。他在崇 文门附近一家小饭馆工作。同和居掌勺师傅老何为了让儿子顶班 提前退休来这家小饭馆掌勺,见路喜纯心地纯正、好学上进,便 收他为徒。今天,路喜纯就是替师傅来薛家操办婚宴的。住四合 院外院三间南房的是京剧演员澹台智珠。“文革”中她受迫害被 弄到纽扣厂当包装工,和普通车工李铠结了婚。薛大娘看她夫妻 和美,儿女双圭,图吉利请她陪大儿媳去迎亲。但剧团里给澹台 智珠唱小生的濮阳荪和两个伴奏的突然来告急:拉京胡的老赵和 打板鼓的老佟被另一位更有名的女演员拉走了。李铠讨厌满身女 人气、和自己老婆同台演出的濮阳孙,愤而出走,澹台智珠去寻, 陪孟昭英去迎亲的只好换成薛家对面的詹丽颖。詹丽颖50年代大 学毕业,心地善良,为人热情,但说话嗓门高,不知轻重,又任 性......
独特的艺术结构和深沉的文化感与历史感, 把人们带入到当代北京社会的普通居民中, 领略到人物的生活、思想,体会到历史与文 化的深邃奥秘,同时,还可借以观察北京意 蕴独特的地理风情。对北京地方建筑的详尽 描画,对市井生活风俗风情的丰富组合,以 及地道的、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共同营造 起作品浓郁的京味特色,显示出地域文化风 情画价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代表作《钟鼓楼》《班主任》
《班主任》
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 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 新时期文学的第一阶段是以刘心武为代表的《班主任》开端,用现实主 义手法对极左路线的专制作揭露和批判,继承与发扬了“五· 四”优秀 传统,启迪着人们对文学的功能的再认识。 刘心武在《班主任》中,以 不凡的勇气和识见,通过两个表面上的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极左思想 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尤 其是“好学生”谢惠敏的思想僵化,也达到了令人怵目惊心而非“救救” 不可的地步。《班主任》控诉了十年浩劫造成的隐患,并为真实地反映 “文革”生活打开了通道。 于是一大批以“伤痕”为题材的小说问世, 而把伤痕文学推向高潮的是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它不仅通过中国人 历来最牢不可破的血缘情感的破碎而把现代迷信的危害剖析出来;而且 以真正的悲剧意识冲决了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悲剧的藩篱。因而产生了更 大的社会覆盖力,从而代表伤痕文学的另一类:直接批判悲剧年代的悲 剧。
1984年,刘心武发表长篇小说《钟鼓楼》。这部荣获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刘心武80年代文学创作 中的最高成就。作品在结构上颇具特色。全书以薛家 的婚礼为主要线索,贯串起北京一座九户人家的四合 院居民在12小时内发生的故事。同时,作品还对许多 人和事作了纵向的历史回溯,从而构筑起一副纵横交 错的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生态景观图。作品叙述的许多 小故事,相互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但共同体现着这一 景观特色,蕴含着作者的历史文化思考。作品描述的 老、中、青三代形象,更是北京市民的现代缩影,他 们的生活和文化心态的歧异,折射着时代的发展,有 关刻着北京独特历史文化的深深印记。所以,它的结 构艺术,不仅具有民俗画的作用,更体现出作者强烈 的现实和文化关注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