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分区调整、home目录迁移成功

合集下载

ubuntu添加新硬盘进行分区,并挂载到home

ubuntu添加新硬盘进行分区,并挂载到home

ubuntu添加新硬盘进⾏分区,并挂载到home ubuntu添加新硬盘,进⾏分区,并挂载到/home⽬录。

1、查看已有的磁盘,可以看到sdb还没有分区。

> sudo fdisk -l可以看到各个硬盘的设备名,⼀般以sda、sdb、sdc命名,下⾯以/dev/sdb为例,2、进⼊sdb进⾏分区>sudo fdisk /dev/sdb输⼊m查看帮助信息,⼀般要对照帮助进⾏操作,避免出错;输⼊n新建分区;输⼊分区号1,然后输⼊⼤⼩,默认是⼀个分区,全部的空间⼤⼩;然后查看要创建的分区表,这时还没有创建,按w保存退出后才成功。

可以再次执⾏ sudo fdisk -l 查看是否创建。

3、将新分区格式化为ext4>sudo mkfs -t ext4 /dev/sdb14、创建临时⽬录,⽤来临时挂载新分区> sudo mkdir /mnt/newpart5、将新分区挂载到新⽂件夹> sudo mount /dev/sdb1 /mnt/newpart⾄此,可以对/mnt/newpart⽬录进⾏读写操作。

6、将/home⽬录下的⽂件拷贝到新分区>cd /home>sudo cp -ax * /mnt/newpart拷贝时间也许较长,耐⼼等待。

7、重命名原/home⽬录,并新建⼀个新的空/home⽬录,并将新分区挂载过来> cd /> sudo mv /home /home.old> sudo mkdir /home> sudo mount /dev/sdb1 /home8、查看uuid,找到新分区id> sudo blkid9、找到新分区的uuid,加⼊/etc/fstab> sudo vim /etc/fstab加⼊UUID=20984cef-05e4-44c1-bc12-758fc1ecd2e3 /home ext4 defaults 0 210、最后修改权限问题进⼊新挂载的/home 查看是否都是对应⽂件夹对应⽤户的权限,进⾏相应的更改。

ubuntu分区方案

ubuntu分区方案

ubuntu分区方案Ubuntu分区方案。

在安装Ubuntu操作系统时,分区方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一个合理的分区方案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同时也能更好地管理数据和系统文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Ubuntu分区方案,帮助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

1. 根目录(/)。

根目录是Ubuntu系统的核心目录,所有文件和目录都存储在根目录下。

因此,根目录是必须的分区,它通常包括操作系统文件、用户数据、系统配置文件等。

推荐将根目录分配一个较大的空间,以便系统正常运行并存储足够的数据。

2. 交换分区(swap)。

交换分区是用于Ubuntu系统的虚拟内存,当物理内存不足时,系统会将部分数据存储到交换分区中。

一般情况下,交换分区的大小应该是物理内存的1.5倍到2倍。

如果您的计算机配备了较大的内存,也可以考虑不设置交换分区,而是使用swap文件来代替。

3. /home目录。

/home目录是用来存储用户的个人数据和配置文件的目录,包括文档、图片、音乐、视频等。

将/home目录单独分区的好处是,当系统出现问题需要重新安装时,用户的个人数据不会丢失。

此外,如果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或更换发行版,也可以保留/home目录,以便简化操作。

4. /boot目录。

/boot目录包含了启动Ubuntu系统所需的文件,如内核、引导加载程序和引导配置文件等。

通常情况下,不需要为/boot目录单独分区,除非您的系统引导文件较多或者有特殊需求。

5. 其他目录。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目录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其他分区,如/var目录用于存储系统日志和临时文件、/tmp目录用于存储临时文件等。

这些分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综合来说,一个合理的Ubuntu分区方案应该考虑系统的稳定性、性能和数据管理。

在设置分区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计算机配置来进行选择,以便更好地管理数据和系统文件。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选择适合自己的Ubuntu分区方案,提高系统的使用体验。

重装Ubuntu时如何保留home分区中的数据

重装Ubuntu时如何保留home分区中的数据
重装Ubuntu时如何保留/home分区ome分区中的数据 作者:Jandy /viewtopic.php?t=239744 Windows系统可以在重装时只格式化C盘,从而保留其他分区的数据。 Ubuntu系统也可以,只要在安装系统时分出一个/home分区。你可以把Ubuntu的“/”分区看为Windows的C盘,重装Ubuntu时只格式化“/”分区,不格式化“/home”,这样就可以保留“/home”中的数据了。 一、备份数据。参考:/123/?p=92 虽然虽然这样重装理论上不会破坏你的文件,但有时候一些意外的情况(比如误操作或系统有bug)会导致数据丢失。所以还是强烈建议你备份你的重要文件。 二、删除旧的配置文件 因为我不想保留旧的系统设置和软件设置,想安装一个全新的系统,所以要删除旧的配置文件,如果你想保留以前的设置的话,就省略此步骤。 删除配置文件的方法是: 1、用光盘启动系统,进入Live CD。 2、在终端里执行命令“sudo nautilus”,以管理员身份打开文件浏览器。 3、按“Ctrl+H”键显示隐藏文件。 4、删除硬盘/home分区里的“lost+found”和“.Trash-0”文件夹。 5、删除“username”文件夹里所有以“.”开头的文件夹及文件。(“username”是你的用户名) 三、重装系统 前面几个步骤和常规安装一样,这里就不多说了。 重点在“预备硬盘空间”,也就是分区这步。选择“手动指定分区(高级)”。 附件: 0911081013.png [ 46.57 KiB | 被浏览 1490 次 ] 根据分区大小判断,“/dev/sda1”是原来的“/”分区。选择“/dev/sda1”,点“更改...”按钮。 附件: 0911081014.png [ 55.74 KiB | 被浏览 1490 次 ] 不要改变原来的分区容量;在“用于”右边的下拉列表选择分区格式“Ext4日志文件系统”;选中“格式化此分区”;“挂载点”选“/”;然后点“确定”。 附件: 0911081015.png [ 74.81 KiB | 被浏览 1490 次 ] “/dev/sda5”是原来的swap分区。选择“/dev/sda5”,点“更改...”按钮。 附件: 0911081017.png [ 56.13 KiB | 被浏览 1490 次 ] 不要改变原来的分区容量;选择用于“交换空间”。格式化和挂载点不用选。 附件: 0911081018.png [ 74.83 KiB | 被浏览 1490 次 ] “/dev/sda6”是原来的“/home”分区。选择“/dev/sda6”,点“更改...”按钮。 附件: 0911081020.png [ 56.07 KiB | 被浏览 1490 次 ] 不要改变原来的分区容量;原来是什么文件系统,现在还是选什么文件系统!不要选择“格式化此分区”!挂载点选择“/home”。 附件: 0911081021.png [ 76.54 KiB | 被浏览 1490 次 ] 检查一下,注意看“/home”后面没有勾选格式化,使用的文件系统(类型)也跟原来一样。然后点“前进”。 附件: 0911081023.png [ 57.73 KiB | 被浏览 1490 次 ] 后面的步骤也是跟常规安装一样,按屏幕提示操作即可。要注意的地方是: 填写身份时,名字可以随便填;但登录名要和原来一样。 安装需要一段时间,如果屏幕变黑,那可能是因为键盘和鼠标长时间没动作而启动的屏幕保护,动动鼠标就恢复了,不要紧张,更不要强行关机。 安装完成后,按提示重启电脑。/home里的文件将完好无损。

ubuntu 14.04 分区方案

ubuntu 14.04 分区方案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 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ubuntu 14.04 分区方案# Ubuntu 14.04 分区方案---## 简介在安装操作系统时,合理地进行分区是非常重要的。

Ubuntu 14.04是一个常见的Linux发行版,在安装过程中也需要选择适当的分区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安装Ubuntu 14.04时常用的分区方案。

---## 分区概述在Ubuntu 14.04的安装过程中,可以选择以下两种分区方案:自动分区和手动分区。

自动分区会根据硬盘的大小和空闲空间自动为系统分配分区和交换空间。

手动分区则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手动设置分区和交换空间。

---## 自动分区自动分区是Ubuntu 14.04安装过程中默认的分区方案。

当选择自动分区时,安装程序会根据硬盘的大小和空闲空间自动为系统分配分区和交换空间。

自动分区的好处是快速方便,适用于大多数用户。

但是,它可能无法满足特定需求,比如需要手动设置分区大小或分区类型的情况。

此外,自动分区也可能不够灵活,无法最大程度地利用硬盘空间。

---## 手动分区手动分区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手动设置分区和交换空间。

当选择手动分区时,用户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创建分区和交换空间。

手动分区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分区知识和技巧,但它也给了用户更多的灵活性和控制权。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设置分区的大小、类型和文件系统等。

下面是一个示例的手动分区方案:1. `/` 根目录:分配20GB的空间,用于存储操作系统和程序文件。

2. `/home` 用户目录:分配剩余空间的50%,用于存储用户数据和个人文件。

3. `/swap` 交换空间: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交换空间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将物理内存的两倍分配给交换空间。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硬盘的大小来调整分区的大小和数量。

需要注意的是,分区方案应该合理、充分利用硬盘空间,并考虑到未来的扩展需求。

windows下Ubuntu系统分区设置教程

windows下Ubuntu系统分区设置教程

Widows下安装Ubuntu11.04双系统一、准备工作(在win7下操作完成)1.从官网上下载镜像文件,大小接近700M。

2.下载并安装easybcd。

easybcd是一款很优秀的系统引导软件,功能强大,最关键的是傻瓜式一站式简易操作,极其适合新手使用!网上很多说用grubdos安装,但对于菜鸟的我来说,操作太麻烦而且容易引导失败!3.腾出一个空盘,点击右键格式化之后把它删除(这个盘最好是在硬盘的后面,因为Windows系统不能识别Linux系统分区,如果将ubuntu装在D盘,将D盘删除并建立Linux系统分区后,原来的E盘就会变成D 盘,安装在E盘的软件会出现系统注册表路径不对称,要重新安装一遍软件)。

网上很多说使用磁盘压缩功能以整理出空白分区,这个方法也可行,但这个盘要保证有10G空间以上比较稳妥。

4.安装好easybcd2.0后,启动软件:按照上图的序号依次点击“Add New Entry”——“Neo Grub”——“Install”,点到“Install”后出面下面的界面,再点“Configure”。

点击“Configure”按钮后,会出现一个记事本文件,将下面的代码粘贴到文件尾部:title Install Ubunturoot (hd0,0)kernel (hd0,0)/vmlinuz boot=casper iso-scan/filename=/ubuntu-11.04-desktop-i386.iso ro quiet splash locale=zh_CN.UTF-8initrd (hd0,0)/initrd.lz如下图:(特别说明:上图代码中“ubuntu-11.04-desktop-i386.iso”为你下载的ubuntu 11.04系统镜像文件名,这个文件名是可以修改的,但修改的名字一定要与写入的代码名字一致,否则将无法引导安装)5.将下载的ubuntu-11.04-desktop-i386.iso镜像文件放到某个盘的根目录下(如:E:\),并确保文件名与上面写入的代码的文件名一致为ubuntu-10.10- desktop-i386.iso,然后用WinRAR解压缩软件将iso打开,将casper文件夹目录下的vmlinuz和initrd.lz解压并复制到C盘根目录下。

ubuntu分区方案

ubuntu分区方案

ubuntu分区方案Ubuntu是一种基于Debian的Linux操作系统,是开放源代码的免费操作系统。

在安装Ubuntu时,需要对硬盘进行分区以便存储操作系统和用户数据。

下面是一个700字的Ubuntu分区方案示例:在安装Ubuntu之前,首先要为硬盘进行适当的划分,以便支持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用户数据的存储。

以下是一个合理的Ubuntu分区方案。

1. 根分区( / )根分区是Ubuntu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包含了所有的系统文件和目录。

我建议将根分区分配给至少30GB的空间。

这个分区是必需的,它将为系统文件和应用程序提供足够的空间。

此外,根分区还可以用来备份和恢复系统。

2. 交换分区( Swap )交换分区是一种虚拟内存,它用于存储操作系统临时不需要的数据。

它有助于减轻系统内存的压力,并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我建议将交换分区的大小设置为计算机内存的两倍。

例如,如果计算机内存为4GB,则交换分区大小为8GB。

3. /home 分区/home分区用于存储用户的个人文件和数据。

它是用户的家目录,包含桌面、文档、下载和其他个人文件夹。

为/home分区分配适当的空间可以确保用户可以存储足够的个人文件和数据。

我建议将/home分区的大小设置为磁盘剩余空间的一半。

4. /boot 分区/boot分区用于存储启动加载程序和内核文件。

这个分区通常不需要太多的空间,我建议将/boot分区的大小设置为至少200MB。

这足以容纳操作系统的启动和核心文件。

5. 其他分区除了上述的基本分区,您还可以添加其他自定义分区。

其中一个常见的自定义分区是数据分区,用于存储用户的其他数据,如多媒体文件、游戏和其他应用程序。

您还可以添加其他分区,以满足您的特定需求。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分区方案,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

在分区之前,请确保备份所有重要的数据,以防止数据丢失。

同时,建议在分区之前了解不同类型的分区和它们的用途,以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分区方案。

转移分区文件的方法

转移分区文件的方法

转移分区文件的方法方法一:手动复制粘贴这是最简单的方法。

首先打开源分区和目标分区的文件资源管理器窗口。

然后将源分区中的文件或文件夹选中,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到目标分区的目标文件夹中,并释放鼠标左键。

系统会自动进行文件复制和粘贴操作。

这个方法适用于少量文件的情况。

方法二:使用命令行如果你习惯使用命令行来操作,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完成文件的转移:1. 打开命令提示符(CMD)或者PowerShell窗口。

2. 使用“cd”命令切换到源分区所在的目录。

例如,如果源分区在D盘下的Documents文件夹中,可以使用命令“cd D:\Documents”切换到该目录下。

3. 使用“xcopy”命令复制文件到目标分区的目标文件夹中。

例如,使用命令“xcopy * E:\Backup /E /Y”将源分区中的文件复制到目标分区的E盘下的Backup文件夹中,并覆盖已存在的文件。

方法三:使用文件同步工具文件同步工具可以帮助你自动将文件从一个分区同步到另一个分区。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文件同步工具:1. FreeFileSync:它是一个免费的开源文件同步工具,可以自动比较两个文件夹中的文件,并将不同的文件复制到目标文件夹中。

2. SyncToy:这是一款由微软开发的免费文件同步工具。

它可以帮助你快速同步两个分区中的文件,并提供多种同步模式可供选择。

3. GoodSync:该工具被广泛认为是业界最好的文件同步工具之一、它支持跨不同设备和操作系统的文件同步,并提供多种高级功能。

方法四:使用磁盘清理工具有些磁盘清理工具不仅可以帮助你清理磁盘空间,还可以将文件从一个分区转移到另一个分区。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磁盘清理工具:1. CCleaner:这是一款知名的系统优化和清理工具。

它可以帮助你找到并删除不需要的文件,并提供文件迁移功能。

2. Disk Cleanup(Windows自带工具):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你可以使用“磁盘清理”工具来删除不需要的文件,并将它们存储到不同的分区中。

ubuntu安装分区方案

ubuntu安装分区方案

Ubuntu安装分区方案Ubuntu是一种流行的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提供了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

在安装Ubuntu时,选择合适的分区方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磁盘空间,并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Ubuntu安装分区方案,帮助您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分区设置。

1. 单分区安装单分区安装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案,适用于只有一个硬盘且不需要特殊分区的情况。

在这种方案中,整个硬盘都将被分配给根分区(/),包括操作系统和用户数据。

步骤1.下载并制作Ubuntu安装介质。

2.将安装介质插入计算机并启动。

3.在安装选项中选择“Install Ubuntu”。

4.在“Installation Type”选项中选择“Erase disk and install Ubuntu”。

5.点击“Install Now”开始安装。

6.等待安装完成后,重启计算机。

这种方案的优点是简单、适用于绝大多数情况,不需要考虑分区大小和挂载点的问题。

但缺点是无法独立管理根分区和用户数据,当系统出现问题时,可能需要重新安装系统并丢失用户数据。

2. 分区安装分区安装是一种常用的方案,适用于需要将系统文件和用户数据分开存放的场景。

在这种方案中,我们将硬盘分为多个分区,常见的分区包括根分区(/)、/home分区和swap分区。

步骤1.准备安装介质和启动计算机。

2.在安装选项中选择“Install Ubuntu”。

3.在“Installation Type”选项中选择“Something else”。

4.在磁盘分区工具中,选择硬盘并点击“New Partition Table”来创建新的分区表。

5.在空白区域上点击“+”来添加分区。

6.设置根分区的大小,一般建议至少分配20GB的空间。

7.添加/home分区,用于存放用户数据,可以根据需求分配空间大小。

8.添加swap分区,用于系统内存的交换,一般建议与内存大小相同。

9.设置适当的分区格式和挂载点,如根分区的挂载点为“/”。

ubuntu安装分区方案

ubuntu安装分区方案

ubuntu安装分区方案Ubuntu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开源操作系统,它的安装一直是新手用户比较头疼的问题之一。

特别是在分区方案上,选择合适的方式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用的Ubuntu安装分区方案。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分区是将硬盘划分为若干个逻辑单元,并为操作系统和文件系统提供存储空间。

合理的分区方案能够提高硬盘空间的利用率,使系统运行更加流畅。

下面我们来讨论几种常见的分区方案。

1. 单个分区方案单个分区方案是最简单的安装方式,它将整个硬盘作为一个分区。

这种方式适用于小容量硬盘,并且用户对于分区灵活性的需求不高。

虽然这种方案简单直接,但缺点也非常明显,一旦系统出现问题或硬盘损坏,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无法恢复。

2. 根目录和交换分区方案这种方式是把硬盘划分为两个分区,一个用于安装系统文件,即根目录,另一个用于作为交换分区。

根目录是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用于存放系统文件和程序。

交换分区则用于存储系统暂时不需要的数据,当物理内存不足时,会使用交换分区来扩展内存。

这种分区方案适用于普通的个人电脑,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3. 根目录、家目录和交换分区方案这种方式在根目录和交换分区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家目录分区。

家目录是用户存储个人文件和数据的位置。

这样一来,在系统出现问题或重装时,不会影响到用户的个人数据。

同时,家目录分区可以独立进行备份和恢复,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根目录、家目录、引导分区和交换分区方案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了引导分区。

引导分区是用来存放引导程序和操作系统启动所需文件的分区。

这种方案适用于多操作系统共存的情况,比如双系统或多系统启动。

通过引导分区,可以使不同的操作系统之间相互独立,避免相互干扰。

综上所述,选择合适的Ubuntu安装分区方案主要取决于个人需求和硬件配置。

如果是普通的个人电脑,根目录和交换分区方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对数据安全和灾难恢复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考虑根目录、家目录和交换分区方案。

Ubuntu安装过程磁盘分区图文教程

Ubuntu安装过程磁盘分区图文教程

Ubuntu 安装过程磁盘分区图文教程其实分区很简单的,如果有Windows 下分区经验的,自己摸索着就可以搞定了,为了给不太明白Ubuntu 的网友提供一个直观的参考,做了这个教程。

由于是利用VM 虚拟机录屏出来的影音截的图,所以分区的大小可能不太合适,而且,这是相当于空白硬盘的分区过程,如果想用双系统的,可以参考一下本教程,但要注意,部分内容不一样,你只需要对调整出来的空白硬盘空间操作即可,不要动原来的Windows 分区。

我们的目标:在磁盘上分出一个/根文件系统和一个/home 家目录及一个Swap 分区。

其实也可以只分一个/和一个Swap 分区,但那样无法单独将你的数据保存在一个分区上,不方便保存数据。

在安装过程中出现磁盘分区时,图如下:可以使用的操作键是Tab 键,在项目间移动;空格键,选择;回车,激活选项。

当然也可以用上下光标键在项目间移动。

这时如果想自己分区,就移动选择“手动编辑分区表”。

回车后出现Illustration 1: 磁盘分区Illustration 2.这时选择代表硬盘的SCSI1(0,0,0)(sda)这一项,选择后回车。

注意:这里可能不一样,尤其如果你是想安装双系统,这里应该选择你调整出来的那个空闲空间(或者叫未用的硬盘分区)。

因为这时是对整个磁盘分区,会有个警告:Illustration 3.选“是”。

出现Illustration 4.选“msdos”,就返回:移动到“空闲空间”这一项,回车。

我们选择“创建新分区”,出现在此我们可以设置创建的第一个分区的大小,既可以直接输入分区大小(以GB 表示),也可以以百分比表示,如30%。

ps:我这里因为是用的虚拟机,所以整个硬盘只有7.5G 大,这里也就显示最大尺寸为7.5GB。

我们输入4GB 后点“继续”,出现Illustration 5.Illustration 6.Illustration 7.Illustration 8.在这里我们选择新分区的类型,是主分区还是逻辑分区,我们因为准备用这个分区来作为/根文件系统,所以要选“主分区”,回车后出现Illustration 9.系统问新分区的位置,我们当然要选择“开始”,回车后会闪过如下图Illustration 10.接着出现Illustration 11.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设置第一个分区的一些设置了。

Ubuntu18.04.1 安装时如何将双硬盘划分到根目录

Ubuntu18.04.1 安装时如何将双硬盘划分到根目录

Ubuntu18.04.1 安装时如何将双硬盘划分到根目录安装ubuntu18.04.1遇到两个硬盘划分好麻烦?为什么不能在安装系统的时候就直接将两个硬盘划分进去?别着急,下面这个教程教你如何安装系统时将硬盘都划分进根目录里面前面的系统安装过程我就跳过了,如有不会安装的,请自行跳转到ubuntu的安装过程文档首先我们先来到硬盘划分界面,确认硬盘数(此处有两块硬盘:分别是30G+40G)此页面我们需要选择第三项(Manual)手动划分先用其中一块硬盘划分出swap和boot (这里使用的是30G的硬盘),当然如果这两个分区都想划分到LVM 卷组里也可以(如果想把分区都划分到LVM卷组里可以跳过这一步)改变之前使用过的30G硬盘状态为unused (闲置状态)至于为什么要修改硬盘状态呢?因为使用中的硬盘是不可以划分到LVM卷组里的现在可以看到两块硬盘的状态是闲置状态,可以着手下一步了LVM分区创建以及分区需求勾选上这两块硬盘,把这两块硬盘融在一起,创建出LVM卷组(卷组名可以随便你写)此时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创建出的LVM卷组是60G的,两块硬盘的闲置空间已经划分到一起了,看到这里说明你成功了,现在可以划分你所需要的分区例如客户需要10G home目录和50G根目录可以这么划分分区大小不选择的时候默认是划分全部空间如果有同学想把swap和boot目录划分进LVM卷组里也可以这么创建,当然这里我这里没有这么做,因为我这里想让同学们可以看到更多分区组合,每个客户的分区需求不一样这需要各位同学的灵活变通以下这就是我的最终结果了,根目录以及home目录是LVM分区,boot和swap是标准分区,现在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了下面这是完成系统安装进入系统后的分区样式,各位同学可以参考一下现在,你学会了吗¿。

ubuntu硬盘分区方法

ubuntu硬盘分区方法

ubuntu硬盘分区方法一、双系统的分区方案(分区推荐选择GParted的LiveCD,可以从DistroWatch大本营下载回来刻成小光盘作为常备工具盘,当然其他分区工具也可以):1.要搞双系统先装winxp,然后再装Linux;发行版本的安装程序会自动装上哥伦布(grub),并且建好双启动的菜单选项的;2.各种分区方案比较多,我推荐一个考虑得比较全面的供兄弟们参考下:一个主分区,8G,给win的C盘;用Gparted的话,设备名是sda1;此分区用于安装Win系统,尽可能不要装应用程序,以减少镜像文件大小;一个扩展分区,分配给它所有剩下的硬盘空间;设备名是sda2,但这只是个标识,实际是没用的;说明:有兄弟提出为什么不建三个主分区,再建一个扩展分区,这样第一扇区的512B中分区表空间利用的更充分。

原因是这样的——只要建扩展分区,建多个和建一个就是差不多的,反正要做分区表链接。

而且如果分三个主分区的话,很有可能出现盘符错乱,我以前也这样做过,结果易出问题,还是一主分区一个扩展分区最稳妥,不会出盘符错乱问题。

根据高手朋友的看法,Win系统也是可以不装在C盘上;但为了盘符或设备号的有序,以及照顾有些特殊应用软件,还是把Win装在C盘(sda1)为佳。

3.在扩展分区上建7个逻辑盘,分别是:sda5----8G,fat32,留给win的D盘,装应用程序用;sda6----8G,fat32,留给win的E盘,装数据文件用;sda7----8G,fat32,留给win的F盘,作备份分区用,如输入法,火狐,中文办公软件,硬件驱动,各种应用软件,C盘的GHOST备份等;然后还要再建4个逻辑盘,是专给linux用的:sda8----10G以上,ext3,挂载为/目录;如果硬盘较少,可以只分7G,若硬盘较大,还是多几个G好,方便以后装大应用软件;sda9----512MBv1024MBv2048MB,swap格式,无挂载点;sda10----5G以上(如果不刻录DVD,1G也可以了),ext3,挂载为/tmp,硬盘若大,可多加几个G,这样备份操作时方便点;sda11----所有剩下的磁盘空间,ext3,挂载为/home;4.特别提醒注意,fat32文件系统对单个分区最大只支持32G(也有办法使分区大于32G,但效率低,不推荐分出超过32G的单个Fat32分区)!;此外如果到了明年,linux分区格式的ext3可以全换成ext4;或是几年后,可以考虑使用btrfs文件系统。

Linux学习篇(八):优麒麟20.4添加分区、home目录重定向--ARM_Linux

Linux学习篇(八):优麒麟20.4添加分区、home目录重定向--ARM_Linux

Linux学习篇(⼋):优麒麟20.4添加分区、home⽬录重定向--ARM_Linux优麒麟20.4 是基于ubuntu20.4的国产发⾏版,ARM架构版本有许多组件默认未安装,软件源⽤的跟x86_64的也不⼀样。

下⽂中对个分区的空间⼤⼩只是记个⼤概数值,不必纠结。

⼀:实验环境硬件:1. 树莓派4B2. 显⽰器3. 128G的 SD卡4. 读卡器(⽤于镜像写⼊SD卡)5. microHDMI转HDMI 线、6. ⿏标、键盘7. 联⽹的路由器、光纤线(wifi连不上)软件:1. 操作平台为windows102. 树莓派版——优麒麟系统镜像ubuntukylin-20.04.1-desktop+raspi.img ( 可以说是 ARM版 ubuntu )3.刻录软件 balenaEtcherwindows10中下载系统镜像 ubuntukylin-20.04.1-desktop+raspi.img 后⽤balenaEtcher 将镜像写到SD卡中。

制作好U盘(SD卡)启动盘后放到树莓派启动,连接好该连接的线,显⽰器HDMI接的是树莓派的信号、⽤光纤线联⽹给树莓派。

⼆:初遇难题运⾏优麒麟20.4后提⽰存储空间不⾜。

原因是虽然我SD卡是128G,但刻录后只格式化⽤了⼤概 8G。

除去其他SD卡约有100G左右的空间隐藏起来了,这部分空间没有分区、没有格式化、更没有挂载到Linux的⽂件系统(ext4)system-boot 是 /dev/sda0p1 的标签, writable 是 /dev/sda0p2 的标签。

制作U盘启动盘后就已经存在了。

三:操作过程思路是根⽬录下的usr 和home ⽂件夹⽐较⼤,将这两个⽂件夹转移到新增分区。

查看分区root@localhost# sudo fdisk -l得到的信息有:/dev/sda0 115G/dev/sda0p1 256M/dev/sda0p2 7.7G可见sda0p1、sda0p2 加起来远没有 115G ,有⼀部分空间隐藏起来了。

ubuntu如何分区方案

ubuntu如何分区方案

ubuntu如何分区方案一、引言Ubuntu是一款广受欢迎的开源操作系统,拥有强大的功能和灵活的设计。

在安装Ubuntu时,分区方案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磁盘空间、数据安全以及系统性能的优化。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Ubuntu分区方案,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进行分区以及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

二、分区方案概述在安装Ubuntu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些基础概念。

分区是将硬盘划分成不同部分的过程,每个分区都可以单独进行格式化和挂载。

在Ubuntu中,常见的分区类型包括根分区(/),交换分区(swap),/home分区等。

三、常见的分区方案1. 单独根分区方案这是最简单和常见的分区方案。

将整个硬盘划分为一个根分区(/),所有的系统文件将存储在根分区中。

这种方案适合拥有较小硬盘空间或者对系统安装和管理要求较简单的用户。

2. 根分区 + 交换分区方案在单独根分区的基础上,添加一个交换分区(swap)。

交换分区是用于辅助系统运行的虚拟内存空间,当物理内存不足时,系统将数据换出到交换分区,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这种方案适合拥有较小内存的计算机。

3. 根分区 + /home分区方案除了根分区,可以单独划分一个/home分区。

/home分区用于存储用户的个人文件和配置信息,这样在系统重装或升级时可以保留用户数据,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这种方案适合多人使用的计算机或者对数据备份要求较高的用户。

4. 根分区 + /home分区 + 数据分区方案在根分区和/home分区的基础上,添加一个数据分区。

数据分区用于存储用户的私人文件、多媒体文件等数据,独立于系统文件和用户配置文件。

这样可以更好地管理数据,避免在系统备份和恢复时影响用户数据。

这种方案适合需要管理大量数据的用户,如摄影师、视频编辑等。

四、如何选择合适的分区方案选择合适的分区方案主要取决于个人需求和硬件条件。

以下是一些参考建议:- 若拥有较小硬盘空间或者对系统安装和管理要求较简单,可选择单独根分区方案。

Ubuntu分区设置

Ubuntu分区设置

Ubuntu分区设置自定义安装分区设置。

在安装ubuntu的,如果使用的是一个新硬盘那么安装向导会建议你使用整个硬盘,如果硬盘上已经有数据了,向导会建议使用剩余的空间。

但是不管怎样,是由向导自动划分的分区。

对于整个linux系统来说,至少要有两个分区,一个/分区,就是根分区,一个swap分区就是交换分区。

安装向导就是给ubuntu划分了这两个基本的分区。

对于一个仅仅是想尝试一下ubuntu的用户来说,这样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对于需要使用ubuntu的用户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稳妥的做法。

为什么呢?首先需要理解一下ubuntu系统的目录设置。

/ 叫做根分区,是所有目录的开始,而ubuntu中的分区也是作为一个目录挂载到/目录或者其他目录下面的。

就像windows下的c盘,d盘的概念。

可以这么说:linux下的文件夹可以是和/文件夹一个分区,也可以重新指向一个新的分区,这样当你访问这个文件夹的时候就是访问这个分区。

其实不仅是分区,什么软盘,U盘,移动硬盘,光盘,网络文件夹都是可以挂载到linux下的一个文件夹的。

不过首先这个文件夹得事先存在。

另外如果是一个事先存在的文件夹,里面已经有文件了,那么重新挂载了其他分区或者其他文件系统后,原来的文件不会删除,只是无法访问了。

swap交换分区就是存放系统内存交换文件的,作用和windows的页面交换文件相似。

swap有系统直接使用,用户无法使用。

ubuntu下主要有这么几个目录:/bin就是系统可执行文件夹,相当于windows的windows文件夹和program files文件夹。

/usr就是附加的软件的安装文件夹,相当于windows的program files文件夹。

/home 就是存放用户数据和应用程序设置的文件夹,一般一个用户在/home下建立一个文件夹。

相当于windows下的documents and settings文件夹。

/etc存放系统配置文件。

重装Ubuntu时如何保留home分区中的数据

重装Ubuntu时如何保留home分区中的数据

重装Ubuntu时如何保留home分区中的数据重装Ubuntu时如何保留/home分区中的数据作者:maowangWindows系统可以在重装时只格式化C盘,从而保留其他分区的数据。

Ubuntu系统也可以,只要在安装系统时分出一个/home分区。

你可以把Ubuntu的“/”分区看为Windows的C盘,重装Ubuntu 时只格式化“/”分区,不格式化“/home”,这样就可以保留“/home”中的数据了。

一、备份数据。

参考:虽然虽然这样重装理论上不会破坏你的文件,但有时候一些意外的情况(比如误操作或系统有bug)会导致数据丢失。

所以还是强烈建议你备份你的重要文件。

二、删除旧的配置文件因为我不想保留旧的系统设置和软件设置,想安装一个全新的系统,所以要删除旧的配置文件,如果你想保留以前的设置的话,就省略此步骤。

删除配置文件的方法是:1、用光盘启动系统,进入Live CD。

2、在终端里执行命令“sudo nautilus”,以管理员身份打开文件浏览器。

3、按“Ctrl+H”键显示隐藏文件。

4、删除硬盘/home分区里的“lost+found”和“.Trash-0”文件夹。

5、删除“username”文件夹里所有以“.”开头的文件夹及文件。

(“username”是你的用户名)三、重装系统前面几个步骤和常规安装一样,这里就不多说了。

重点在“预备硬盘空间”,也就是分区这步。

选择“手动指定分区(高级)”。

根据分区大小判断,“/dev/sda1”是原来的“/”分区。

选择“/dev/sda1”,点“更改...”按钮。

不要改变原来的分区容量;在“用于”右边的下拉列表选择分区格式“Ext4日志文件系统”;选中“格式化此分区”;“挂载点”选“/”;然后点“确定”。

“/dev/sda5”是原来的swap分区。

选择“/dev/sda5”,点“更改...”按钮。

不要改变原来的分区容量;选择用于“交换空间”。

格式化和挂载点不用选。

Ubuntu无损分区调整-电脑资料

Ubuntu无损分区调整-电脑资料

Ubuntu无损分区调整-电脑资料问题的起因是这样的,自己有一台Ubuntu的家庭服务器,。

硬盘是1T的。

安装系统的时候呢,没有多想。

直接默认安装了。

也就是说整个一个1T的硬盘都mount到/了。

没有自己的数据分区,重做系统的时候,数据备份会很痛苦啊。

所以,打算进行分区,但是毕竟这个系统已经运行一段时间了,重新安装又舍不得。

所以需要进行无损的调整分区表。

这时候借助工具gparted了。

我的目的如下是:调整前:sda1 9xxG ext4 /sda5 1G swap调整后:sda1 150G ext4 /sda2 8xxG ext4 /homesda3 4G swap如果直接在系统中使用gparted会因为系统所在的分区已经被mount无法进行resize,这时候就得上livecd了。

通过livecd启动系统。

我使用的是ubuntu-12.04.1-dvd-i386.iso。

启动后在命令行里输入gparted启动分区工具。

使用Gparted进行分区其实跟很简单,电脑资料《Ubuntu无损分区调整》(https://www.)。

图形界面。

不再一步一步的介绍操作了。

以下几个重点操作:resize 重新编辑已有分区的大小。

只有将已有分区变小,腾出可以再分配的空间new 新建分区delete 删除分区按照目的调整好分区即可。

光分好分区可不行,无法在系统启动的时候进行mount,这里要自己需改fstab。

这里吐槽一下,ubuntu貌似没有arch的genfstab 这样的工具去自动生成fstab,真的需要鄙视一下。

编辑fstab表面上看起来挺难的。

具体fstab这个文件的参考,可以看这个连接其实实际操作中还是挺简单的。

下面简述一下操作步骤:1.由于使用的livecd,所以先要把新搞定的分区mount上sudo -i #直接使用root操作比较简单,所以使用root账户操作mount /dev/sda1 /mnt/ #将第一个分区mount到/mnt2.查看分区的UUID,需要记录各个分区的UUID。

ubuntu18.04、20.04磁盘分区并挂载到home下(更换home的挂载分区)

ubuntu18.04、20.04磁盘分区并挂载到home下(更换home的挂载分区)

ubuntu18.04、20.04磁盘分区并挂载到home下(更换home的挂载分区)前言(小白必看)1.下面分区路径请自己确定每个人的不一定一样我下面的操作会将/dev/sdb分区并格式化并且将/dev/sdb1挂载到home上(sdb是系统虚拟的磁盘名,sdb1是分区名,如果只分了一个区,那就可以将整个磁盘挂载到home上啦)sudo fdisk -l #查看有没有分区1.分区(如果已经分区请跳过此步骤)sudo fdisk /dev/sdb#然后(1)提示Command(m for help):n#(2)选择p主分区(如果是扩展分区就写e)#(3)Partition number(1-4):1#(4)First cylinder(...):1#(5)Command(m for help):p 这一步确认没有问题了就用w命令,将分区信息写入系统,保存退出#(6)Comand(m for help):w2. 格式化分区sudo mkfs -t ext4 /dev/sdb1cd #格式化分区3. 将home目录重命名,并创建新home切记重命名之后要完成后面的操作,否则没有home目录重启后无法登入系统#重命名home目录便于后面清理sudo mv /home /oldhome#创建新home目录用于新分区挂载sudo mkdir /home3. 迁移原home中的数据到目标分区#将分区挂载到新的/home目录(此时操作/home就是在操作新分区)sudo mount /dev/sdb1 /home #挂载cd /oldhomesudo cp -a * /home #将home下的数据拷贝到分区中(因为分区已经挂载到/home下所以拷贝到/home就是拷贝到分区中)4. 使修改永久生效TIPS:系统启动时候会读取/etc/fstab中的挂载项,进行分区挂载每一行的格式:分区标识挂载目录分区格式等我们只用到前三个字段,后面的直接按照我的来就好,后面的字段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分区标识,用于标识分区的,一种是UUID标识分区,一种是分区名标识分区还有一个是label,由于磁盘有可能换位,所以磁盘标示可能会变,但是UUID不会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看个图。

这是我的硬盘。

UBUNTU当然是装在ext3分区里。

因为安装系统时太菜。

所以只分了一个ext3的区。

所以许多重要的目录都放在了这个区上面。

后来才知道这样做不好。

比如非常重要的保存个人设置的/home目录没有办法独立出来。

于是想到了调整分区的方法。

调整前是这样的:swap活动分区2G(后来才知道那对我1G的内存实在有点浪费),ext3分区为8.6G。

这张图已经是调整后的图了。

我来说一下调整的过程。

用live CD启动电脑,让硬盘里的系统不被占用。

先把swap分区删掉。

释放出2G的空闲空间,再新建一个swap,大小与我的内存相当就可以了。

但把这一个G的空间挂载为/home又有点捉襟见肘。

反正给ubuntu 的可用空间只有10个G多一点。

而其它的分区都是NTFS的,装着XP系统。

现在的ubuntu 已经可以很好的支持NTFS分区格式。

所以,现有的NTFS分区不必做任何的调整。

10G的UBUNTU分区如果不够用,就可以把文档放到NTFS分区上。

但同为ext3格式的/home则应该尽量大一点。

想到/目录不用8.6个G那么大,只是装个系统而已,而且该装的软件也装得差不多了。

只有/home目录在不断扩大。

所以应该把/目录的容量调整一点到/home目录。

现在我的/home目录经过整理后为350M.至少要从/目录调整一个G到/home目录。

也是用liveCD启动进行操作。

因为此时,硬盘的所有分区都处于释放状态,很方便做调整。

在LIVE 系统下启动分区管理器,可以很方便在调整分区的大小。

先把/目录调整为7个G.这样就释放出1.6G的空闲空间。

再把这部分空间加到/home目录上。

实际操作用了30分钟左右全部完成。

ubuntu的分区管理工具工作非常警慎。

每进行一项重要调整后就要进行整个分区的完全检测一次。

虽然用掉不少时间,但这是对自己和用户都负责的态度。

最后,就是把图中sda9上的/home目录迁移到sda10分区上,并实现自动挂载。

也是通过liveCD系统来完成的。

不过注意一点,必须要有root权限。

这个简单,虽然live系统的
ROOT是随机的密码,到用户管理里改一下就可以了。

有了ROOT,就可以很方便地把/home 目录移动到sda10上。

然后再改一下sda9分区里的/etc/fstab文件,把sda10自动挂载为/home。

当然。

别忘了sda9下也要有/home目录。

目录为空就可以了。

这样系统启动后自动就把sda10挂载到系统的/home目录下了。

于是实现了/home目录存在于单独分区之上。

庆祝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