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28c2ef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e9.png)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下面将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疾病。
一、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感冒是人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之一。
中医内科治疗感冒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辨证论治。
风寒感冒以头痛、鼻塞、恶寒等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宜以辛温解表、散寒宣肺的中药为主。
而风热感冒多表现为嗓子疼、咳嗽、咽干等症状,治疗上则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中药为主。
二、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征是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支气管炎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差异,辨别湿热、寒湿等不同证型,并针对性地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解毒汤、石菖蒲汤等。
三、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胃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治疗胃炎注重调理脾胃、消除病因。
常用的中药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起到健脾胃、消食生津的作用。
四、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消化不良强调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
常用的中药有香砂养胃汤、半夏泻心汤等,有助于舒缓脾胃不适症状。
五、痛风痛风是由尿酸盐沉积引起的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剧痛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痛风注重辨证施治,可选择逍遥散、桂枝茯苓丸等中药进行治疗,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疏通经络。
六、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易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
中医内科治疗高血压重视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中药进行治疗。
常见的中药有天麻钩藤饮、七叶扁豆汤等,能够平肝息风、降血压。
七、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症状包括胸闷、胸痛等。
中医内科治疗冠心病注重辨证论治,可选用活血化瘀、通络开脉的中药进行治疗,如三七伸脉丸、桃红四物汤等。
八、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表现为高血糖、多饮多尿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糖尿病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选择健脾养阴、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逍遥散、五味子丸等。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aec7374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29.png)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实践经验源远流长,已经在人类健康保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作为中医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涵盖了人体内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疾病治疗方法。
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受到外界寒冷和风寒的侵袭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和咳嗽等。
中医治疗感冒的主要原则是调整气血平衡,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麻黄、石膏和桂枝等,这些中药能够祛风寒、解表散邪,帮助身体恢复正常。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特征是血压持续升高。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针刺、中药调理和饮食控制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山楂和龙胆草等,这些中药能够活血化瘀、降血压,减轻高血压患者的症状。
3. 心神不宁心神不宁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失眠和抑郁等。
中医认为心神不宁是由于心脏气血不足,或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心神不宁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和草药调理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川芎和茯苓等,这些中药能够调和气血、平抑情绪,帮助心神恢复平衡。
4. 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和肿胀。
中医认为风湿病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方法包括针灸、艾灸和中药调理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乌和乳香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风湿病患者的症状。
总之,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一些常见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中医内科强调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通过针灸、推拿和中药调理等方法,有效缓解了许多慢性疾病的症状和痛苦。
然而,中医治疗仍然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该及时就诊,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许多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ab9d0dc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c.png)
闻诊
听声音: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判断病情
闻气味: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判断病情
问症状:询问患者症状,了解病情
触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身体,判断病情
问诊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病史,包括症状、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01
02
03
04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体态、步态、关节活动度等
影像学检查:X光、CT、MRI等,了解骨骼、关节、肌肉等损伤情况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等,了解患者全身状况
05
专科检查:针对骨伤科疾病进行专科检查,如关节活动度测量、法治疗
01
02
03
04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操作,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正骨复位:运用手法将错位的关节、骨骼复位,恢复其正常功能
05
脱位
肩关节脱位
肘关节脱位
02
髋关节脱位
膝关节脱位
踝关节脱位
05
指关节脱位
软组织损伤
肌肉拉伤
01
韧带扭伤
02
肌腱损伤
03
关节囊损伤
04
滑囊炎
05
筋膜炎
06
2
疾病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等
观察患者的皮肤、肌肉、关节等外观变化
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步态、关节活动度等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
03
注意事项:选择专业医生进行操作,避免自行操作造成不良后果
04
药物治疗
01
非甾体抗炎药: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
02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206a685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7.png)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的目的和重要性。
中医骨伤科是一门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关注诊断和治疗与骨骼、关节和肌肉有关的疾病和损伤。
该领域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骨折、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
针对这些疾病,中医骨伤科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权威和专业的指导,以确保对患者进行精确和有效的诊断以及个性化的治疗。
该指南通过整合中医经典理论和实践经验,提供了针对不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和方案。
本指南的编制是基于广泛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
经过专家组的多轮讨论和审核,确保了指南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的发布将有助于规范中医骨伤科的诊断和治疗实践,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对于临床医生和从事中医骨伤科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掌握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将极大地提升其临床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
同时,患者也能从中受益,获得更精准、有效和安全的中医骨伤科治疗。
总之,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是中医骨伤科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提供详细、系统和科学的指导,旨在促进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和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本部分将简要介绍中医骨伤科常见的疾病,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
本文介绍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在中医骨伤科中,诊疗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辨证施治:中医骨伤科注重全面分析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通过辨证施治方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调理和平衡身体的目的。
重视整体观察:中医骨伤科强调全身的整体观察。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头面色、舌苔、脉象等,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以帮助诊断和治疗。
个体化治疗:中医骨伤科诊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
每个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生活惯等都可能不同,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综合疗法:中医骨伤科常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理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结合运用。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31fba35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3.png)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一、妇科常见病诊断方法
1、病史:病人认述自身病情,并汇总患病的时间、症状及变化情况,以便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2、检查:视诊、查询、肛门检查、外阴检查等,以查明病变的类型
及部位,为后续诊疗提供参考要素。
3、实验室检查:包括放射检查、心血管系统检查、尿液检查和血液
检查,以便对病理及病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4、辅助检查:包括B超、钼靶检查、CT检查、内窥镜和正电子发射
断层检查,用于检测肿瘤病变。
二、妇科常见病治疗原则
1、生活习惯改变:避免性活动,减少避孕措施的使用,改变性生活,改善营养,提高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情,适当的多做运动等,以减轻病症,改善身体状况。
2、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及中医论治,用中药温补调理,及时有
效的治疗,减轻痛苦,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3、西药治疗:根据病情、病原及病理变化,用西药治疗,例如:抗
生素、抗菌剂等,有效的抑制病原菌,缓解病情,达到治疗效果。
4、手术治疗:当病情严重、危象极大时,采用手术治疗,以有效的
缓解病情,恢复健康。
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ab0bce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6.png)
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1. 感冒症状- 流鼻涕- 打喷嚏- 喉咙痛- 咳嗽- 头痛- 发烧诊疗方法- 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取休息,多喝温水,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卫生- 用温开水泡姜茶,加点蜂蜜和柠檬,可缓解咳嗽和喉咙痛- 药物治疗:可服用中药感冒颗粒,或服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来降低发烧和缓解头痛2. 肠胃炎症状- 腹痛- 腹泻- 恶心- 呕吐诊疗方法- 忌食生冷油腻的食物- 多喝开水和淡盐水,保持水分补充- 可服用中药复方黄连素来缓解症状和加速康复- 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3. 头痛症状- 头部疼痛或钝痛- 头昏眼花- 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诊疗方法- 适当休息,保持室内环境安静舒适- 多喝水,保持水分补充- 可按摩太阳穴和颈部,有助于缓解头痛- 可服用中药乌金丸来缓解头痛和改善血液循环4. 腰痛症状- 腰部疼痛或酸痛- 活动不便- 可伴有下肢麻木或疼痛等症状诊疗方法- 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可热敷腰部或用热水泡脚,有利于舒缓疼痛- 可按摩腰部或进行温和的腰部拉伸运动来缓解症状- 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5. 失眠症状- 难以入睡- 容易醒来- 睡眠质量差诊疗方法- 建立良好的睡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睡前放松,可以泡温水澡、听音乐等-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可服用中药丹参片来改善睡眠质量和缓解失眠6. 胃炎症状- 上腹部疼痛或不适- 反酸、嗳气- 食欲不振诊疗方法- 忌食过冷、过热、油腻的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并注意细嚼慢咽- 可服用中药五味子颗粒来缓解症状和促进胃黏膜修复- 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bef2e35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4.png)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Introduction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内科的常见病诊疗指南,帮助您了解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流鼻涕、喉咙痛等。
在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等。
例如,可以采用绿豆、草果、薏苡仁等中药制剂来清热解毒;也可以通过艾灸或针灸来疏风散寒。
此外,在感冒期间需注意保暖、多饮水等。
二、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炎症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常常采用调理胃气、清理湿热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服用黄连、厚朴等中药来调理胃气;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方式来促进胃气运行。
此外,胃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辛辣食物的摄入。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以持续升高的血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内科常常采用调理气血、平肝降压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气血;还可以服用当归、川芎等中药来平肝降压。
此外,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中医内科通常采用调理脾胃、清热利尿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服用黄芪、山药等中药来调理脾胃;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清热利尿。
此外,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限制糖分的摄入。
五、失眠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常常采用调理心气、安神宁心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通过采用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心气;还可以服用酸枣仁、远志等中药来安神宁心。
此外,失眠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注意放松身心,避免过度疲劳。
六、贫血贫血是一种以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内科常常采用滋补气血、益脾补肾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通过服用当归、熟地黄等中药来滋补气血;还可以采用艾灸、针灸等手段来益脾补肾。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https://img.taocdn.com/s3/m/6189606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4.png)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ZYYXH/T18⼀2008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者常同时并见。
其轻者闭⽬可⽌,重者如坐⾈车、旋转不定、不能站⽴,或伴有恶⼼、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
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不⾜为病之本.痰、瘀、风、⽕为病之标。
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以肝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压、低⾎压、低⾎糖、贫⾎、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不⾜等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头晕⽬眩,视物旋转,轻则闭⽬可⽌,重者如坐⾈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呕吐.眼球震颤,⽿鸣⽿聋,汗出,⾯⾊苍⽩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1.2鉴别诊断1.2. 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事.伴有⼝⾆歪斜、语⾔窘涩、半⾝不遂为主症的⼀种病;或不经昏仆⽽仅以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歪斜、半⾝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演变为中风。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厥不复⽽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般⽆昏迷及不省⼈事的表现。
1.2.3 痫证:痫证是⼀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门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搐,或⼝中如作猪⽺叫声、移时苏醒。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
与痫证相似,但⽆⼝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摘等症状。
2 辨证论治眩晕之治法,⼀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
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键脾益⽓,活⾎化瘀合益⽓养阴等,都是常⽤的标本兼顾之法。
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
2.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部跳痛,⽿鸣如潮,⼼烦易怒,失眠多梦,⾆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b0cafd431126edb6f1a10ef.png)
胃脘痛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胃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亦有因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一般来说邪气犯胃所致胃脘痛多属急症、实证;脏腑失调,胃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主症: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隐痛、灼痛、刺痛、剧痛。
次症: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吞酸、嗳气呃逆、大便不调等脾胃症状,倦怠乏力、四肢酸懒、心悸气短、消瘦失眠等一般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呕血、便血等出血变证。
1.1.2 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常常突然发病。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中青年居多;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高。
1.1.3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及药物等。
1.2 鉴别诊断1.2.1 真心痛:真心痛部位常在左侧胸膺,痛彻胸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如绞,或如割如刺,突然发病,其痛剧烈难忍,常伴胸憋汗出、心悸气短,甚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手足背紫、大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病证;多见于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胃脘痛始终在上腹胃脘部,疼痛不如真心痛之剧烈,同时伴有胃胀、纳差、嘈杂、嗳气、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脾胃证候,多见中青年,一般病情较缓,预后良好。
部分真心痛患者,以胃脘痛为主诉而到医院就诊,对中老年的剧烈胃脘痛患者应作心电图、肌钙蛋白(TNT)及心肌酶谱检测以排除心痛证,可参照冠心病篇。
1.2.2 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部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
有时也可出现和胃脘痛相似的症状,但两胁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与肝胆胰腺疾患有关。
一般疼痛较剧,多因油腻饮食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心烦、胸闷纳呆、目黄肤黄等症。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70b9a17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78.png)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ZYYXH/T22-2008)1.1 概述: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
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或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疼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愦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多难救治;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均有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2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以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49f83b1964bcf84b8d57b7e.png)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面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2、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咣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 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细数。
4.痰湿中阻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 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滑。
5.瘀血阻窍证: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推荐方药:左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瘀血阻窍证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丹参注射液、曲克芦丁注射液等。
(三)针刺治疗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肝阳上亢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气海、脾俞; 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湿中阻加膈俞、脾俞;瘀血阻窍加足三里,血海。
(四)其他疗法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放血拔罐疗法治疗。
(五)护理1.静卧,预防跌伤。
2.避免忧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3.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肛肠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肠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59a79c5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9.png)
肛肠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痔疮肛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瘦直肠脱垂直肠息肉肛门瘙痒症痔疮痔疮的发病率很高,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多由腹泻、便秘、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嗜食辛辣曲酒等诱发本病。
痔疮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类。
【诊断】详细追查病史,局部均需指诊和肛门镜窥诊。
各类痔疮的诊断标准如下:1.内痔分为3期I期内痔:排便时常有出血、滴血或射血。
肛镜检查,齿线缘黏膜或肛肠柱隆起充血,病人除发现出血外,常无疼痛、脱出等自觉症状。
11期内痔:大便时内痔脱出,便后能自行回位,并有间断性的便血,肛门镜检查,可见内痔如球状突出。
In期内痔:大便时内痔容易脱出,不能自行回位,必须手托或卧位休息以后,才能回纳肛内,严重的三期内痔,病人在步行、体力劳动时,都会自行脱出。
2.外痔分为4种(1)炎性外痔:肛门齿线以外的皮肤部分,有大小不等的外痔赘生,常有红、肿、热、痛等表现。
(2)血栓性外痔:肛周有淡蓝色的血肿形成,伴有急性炎症,充血水肿,因而疼痛比较严重。
都有肛周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瘀血凝结而成。
(3)结缔组织性外痔:肛周有皮赘样大小不同隆起的组织,有炎症时发痒或疼痛,妇女患者最多。
(4)静脉扩张性外痔:肛门边缘有团状的静脉丛胀大,大便以后,久蹲或劳累以后,静脉丛的胀大更为明显,严重者也会发炎疼痛。
3.混合痔内痔和外痔,在肛门齿状线上下方同一位置上发生,联成一体,括约肌间沟消失,称为混合痔。
混合痔外痔部分,以结缔组织性、静脉曲张性为多。
【治疗】痔疮的治疗,由于专科的普及和学术的发展,已有了很大变化,除了中国的传统医疗方法正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以外,在物理疗法方面,又引进了激光、微波、热疗机、液氮冷冻、冷针、磁疗等现代技术。
这些新方法,都有控制痔疮临床症状和灼除病灶的作用,但也有引起邻近正常组织产生损伤性反应和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
本章将扼要介绍中医传统医疗的主要内容。
一、结扎疗法适应证:II、In期内痔。
禁忌证:肛门部有其他急性感染、急慢性肠炎、严重的心血管和其他全身合并病、妇女妊娠期等。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391589b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47.png)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耳鼻咽喉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负责耳部、鼻部、咽部、喉部及上呼吸道相关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是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
1.鼻窦炎鼻窦炎是指鼻腔黏膜及其窦腔的炎症,常见的症状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
中医治疗鼻窦炎应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为主要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桑菊感冒片、鼻炎丸等。
2.鼻出血鼻出血是指鼻腔黏膜发生破裂或损伤导致的出血症状。
中医治疗鼻出血主要以止血为治疗目标,可使用清热散瘀、收敛止血的中药进行治疗,如地榆黄连汤等。
3.鼻息肉鼻息肉是鼻腔黏膜增生形成的肉状物,常出现鼻塞、鼻流等症状。
中医治疗鼻息肉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消肿止血为治疗原则,可使用小柴胡汤、鼻息肉丸等进行治疗。
4.鼻炎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鼻塞、流涕等。
中医治疗鼻炎应根据症状分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消肿止血等,常用的方剂有鼻炎丸、鼻炎宁片等。
5.耳聋耳聋是指听力下降或完全丧失的症状,中医治疗耳聋应根据病因分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温肾壮阳、益气活血等,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锁阳固精丸等。
6.喉咙炎喉咙炎是指喉部黏膜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嗓音嘶哑、咽部不适等。
中医治疗喉咙炎应以清热解毒、润燥止咳为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清喉颗粒、百部止咳颗粒等。
7.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指扁桃体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咽痛、咽部不适等。
中医治疗扁桃体炎应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为主要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全活口服液、双黄清口服液等。
8.中耳炎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耳痛、耳流脓等。
中医治疗中耳炎应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为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散结片等。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292bd1e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16.png)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内在疾病的防治和诊断,涉及到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腧穴等内容。
2023年95个疾病的中医诊疗指南
![2023年95个疾病的中医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510ea25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a.png)
学生零花钱调查报告模板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活动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activity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学生零花钱调查报告模板6篇调查报告在学术界、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调查报告可能会在结论部分提供对未来行动的建议或方向,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学生零花钱调查报告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fd259c6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6.png)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摘要中医内科常见病是指在内科领域中,以中医诊疗方法治疗的常见病症。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简明扼要的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1. 咳嗽1.1 病因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
中医内科常见咳嗽的常见病因有风寒袭表、痰热壅肺、气滞血瘀等。
1.2 诊断在诊断咳嗽时,需要观察患者的咳嗽属性(如声音、频率等),以及伴随症状(如咳痰、咳血等)。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1.3 治疗•风寒袭表型:宜辛温解表,如葱白、生姜等。
可配合表浅辛凉药物,如板蓝根、连翘。
•痰热壅肺型:宜清热化痰,如玄参、苦杏仁等。
同时根据病情,可配合宣肺止咳药物,如百部、贝母。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如赤芍、丹参等。
可配合行气止咳药物,如川贝、桑白皮。
2. 腹痛2.1 病因腹痛是指腹部疼痛的症状。
其病因复杂多样,可由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系统等引起。
中医内科常见的腹痛常见病因有湿寒蕴结、气滞血瘀等。
2.2 诊断在诊断腹痛时,需要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以及伴随症状。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2.3 治疗•湿寒蕴结型:宜温化寒湿,如半夏、砂仁等。
同时可配合健脾化湿药物,如陈皮、厚朴。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行气,如川芎、当归等。
可配合舒肝止痛药物,如枳实、川楝子。
3. 高血压3.1 病因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压力持续升高的疾病。
其病因与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
中医内科常见的高血压病因有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
3.2 诊断在诊断高血压时,需要测量患者的血压,并观察伴随症状,如头痛、头晕等。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3.3 治疗•肝肾阴虚型:宜滋阴降火,如生地、山药等。
可配合平肝潜阳药物,如龙胆、丹皮。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等。
可配合行气降压药物,如丹参、广藿香。
结论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有助于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该指南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298444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9.png)
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包括以下病症:
1. 外感风寒引起的急性结膜炎:治疗方法包括祛风散寒、清热解毒,常用方剂包括麻黄汤、银翘散等。
2. 外感风热引起的急性结膜炎: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降火,常用方剂包括连翘败毒饮、银翘解毒片等。
3. 风热火毒引起的急性结膜炎: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降火,常用方剂包括黄连解毒片、黄连阿胶汤等。
4. 病毒引起的急性结膜炎: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疏散阳明,常用方剂包括新出疹软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等。
5. 细菌引起的急性结膜炎: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降火,常用方剂包括黄连解毒片、黄连阿胶汤等。
6. 眼干燥综合征:治疗方法包括滋阴润燥、益肾补肺,常用方剂包括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散等。
7. 眼睑炎: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常用方剂包括三黄片、龙胆泻肝丸等。
8. 青光眼:治疗方法包括解表散寒、活血化瘀,常用方剂包括小柴胡汤、血活络片等。
9. 白内障:治疗方法包括滋阴清热、补肾益精,常用方剂包括六味地黄丸、阿胶泡参汤等。
10. 外伤性眼病:治疗方法包括解表散寒、活血化瘀,常用方剂包括逍遥丸、玉屏风散等。
请注意,以上仅为常见病的治疗方法,诊断和治疗应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和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指南之————第二章: 防治原则第一节:预防: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来防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所谓“治未病”,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医家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比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说明古人已认识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
1、养生(古称摄生)(1)、养生的基本理论:包含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二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病理观。
A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
养生学说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提出人类必须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才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B.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病理观: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因素。
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人体的正气不足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
因此,治未病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机体的正气,二是防止病邪的侵害。
(2)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的根本问题在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为此,就要做到如下几点:A、调摄精神:人的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
反过来,精神情志又能控制和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
若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因此,调养精神就成为养生的第一要务了。
要求人们做到:“恬、淡、虚、无”B、注意饮食起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五味本以养人,但五味偏嗜又能伤人。
C、加强锻炼D、适应四时气候如何适应自然规律呢?中医学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原则。
E、药物预防和人工免疫2、避免病邪侵入。
二、既病防变1、早期诊断2、防止传变。
第二节治则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一、治病求本即临床治病时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是辨证诊治的根本原则。
(一)、正治与反治。
1、正治: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如寒病见寒象、热病见热象。
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
2、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四种具体法则。
(1)、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如外感热病,里热极盛,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而出现四肢厥冷的假象时,从其外在的假象而用寒性药物治疗。
从表面上看是以寒治寒,但从病因病机来说,仍是以寒药治热证。
(2)、热因热用:即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如由于阴邪内盛,格阳于外,致阳气上浮,反见面红等假热症候,顺从这种假热而用热性药物治疗。
从表面上看是以热治热,但从病因病机来看,仍属以热药治寒证。
(3)塞因塞用:指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
如脾失健运导致的腹胀满闷等症状。
(4)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如食积腹泻,治以消导泻下法;湿热下痢,用清热解毒,通利大便之法。
(二)、治标与治本:标指本质,本指现象。
分辨标本的方法,如从正气与邪气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先病与后病来说,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从病变部位来说,脏腑属本,肌表属标。
本,代表疾病过程中占主要地位和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标,代表疾过程中居次要地位和起次要作用的方面。
其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具体用法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
二、扶正与祛邪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
邪胜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
治疗疾病要扶助正气袪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1、扶正:即是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主要适用于正气虚邪气不胜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
具体方法如:气虚者补气,血虚者补血,阴虚者滋阴,阳虚者温阳。
2、袪邪:即袪除邪气,主要适用于邪气胜正气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病证。
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发汗、攻下、消导、清热、涌吐、化瘀等法。
1、扶正与祛邪相兼:主要适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的虚实夹杂证。
在应用时要分清主次,注意先后,如以正虚为主者,应以扶正为主,兼以袪邪。
以邪实偏重者,则以袪邪为主兼以扶正,总原则是:扶正不留邪,袪邪不伤正。
问:为什么感冒不宜食鸡?年老的人便秘不宜妄3、(1用攻下?玉屏风散为何少许防风?三、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使其恢复相对平衡,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之一。
1、损其有余适用于阴或阳的一方偏盛有余的病证,如阳邪致病,出现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治热以寒,采用寒凉的方药以清泄其阳热,这是“实则泻之”,损其有余法则的运用。
2、补其不足适用于阴或阳虚损不足的病证。
如阴虚者补阴,阳虚者补阳,阴阳两虚当阴阳双补。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以及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1、因时制宜是按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如春夏季节,人体腠理开泄,即使外感风寒,也不宜过用辛温解表药,以免开泄太过而耗伤气阴。
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阳气内敛,此时若非大热之证,对寒凉药物又当慎用,以防伤阳。
2、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地区不同,治疗用药也有差别。
如患感冒,西北地区,人多体质壮实,故多用麻黄、桂枝等猛烈发汗解表之药方能奏效,东南地区,人多腠理疏松、故多用荆防之类,且药量较轻。
3、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来指导用药的原则。
(1)年老者,脏气衰弱,脏腑功能低下,气血渐衰,患病多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治疗偏于补益,即使有邪实之证,攻之也要慎重,以防损伤正气。
小儿生机旺盛,但脏腑妖嫩,形气未充,患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快,因此治疗小儿病,忌投峻攻之剂,少用补益之品,且药量宜轻。
(2)性别:男女各有其生理特点,妇女在生理上有经、带、胎、产等情况。
对妊娠者尤其要忌用峻下、滑利、破血、破气、走窜伤胎或有毒药物。
以防伤胎、堕胎。
产后还应考虑气血亏虚、哺乳等情况。
(3)体质体质强者用药宜重,体质虚弱、瘦小者用药宜轻。
如西医根据体表面积用药,是否与此有相似的道理?治疗八法(一)汗法又称解表法。
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某些水肿、疮疡初起以及麻疹透发不畅而兼有表证者。
对于表邪已解、或自汗盗汗、失血吐泻热病津伤或疮疡已溃、麻疹已透者,不可用汗法。
(二)吐法主要适用于误食的毒物尚在胃中、或宿食停留胃脘不化等凡体质虚弱、年老体衰、或消化道出血者不宜用吐法。
(三)下法即泻法。
易伤正气,当以邪去为度,不可过量。
(四)和法又称和解法。
是运用疏通、和解作用的方药,以袪除病邪,调理脏腑、气血的一种法治。
本法适用范围很广,如半表半里的少阳证,肝脾不调,肠胃不和等临床根据病邪的部位和性质,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在具体运用上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
凡邪在肌表而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而阳明热盛者,均不宜使用本法。
(五)温法又称温里法,袪寒法。
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以补益阳气,驱除寒邪,治疗里寒病证的一种治法。
主要适用于中焦虚寒,阳衰阴盛,亡阳欲脱,寒凝经脉等证。
临床应根据寒邪所居部位,人体阳气盛衰的程度等差异,分别运用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温经散寒等法治疗。
温法所使用的药物,性多温燥,易耗阴血,故凡阴血亏虚,血热等证以及孕妇等均当慎用或忌用。
(六)清法又称清热法。
是运用寒凉性质的药物,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治疗热性病证的一种治法。
主要适用于各种里热证。
根据热邪所犯脏腑不同及病邪发展的阶段不同,清热法又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养阴、清脏腑等治法。
具有清热作用的药物,药性多寒凉,常有损伤脾胃阳气之弊,故不可久用。
素体脾胃阳虚者慎用。
(七)消法又称消散法。
是运用具有消导、消散、软坚、化积等作用的药物,以袪散病邪,消除体内积滞、癥瘕、痞块等病证的一种治法。
主要适用于饮食积滞或癥瘕等病症。
具体运用有消食导滞、行气散瘀、消痰化饮、、软坚散结、消痈溃脓等方法。
消法主要运用于实证,体虚者使用,要注意攻补兼施,避免损伤正气。
(八)补法又称补益法。
是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以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
主要适用于各种虚证。
常见虚证不外气血阴阳的不足,故常用的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
补能扶正疗虚,但用之不当亦能助邪。
无虚不用补,以防“闭门留寇”之弊。
以上八法,临床运用时,根据病情需要,可单独运用,亦可两法或多法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