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章类药性及其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1)
中药药性及应用分类表
辛苦微寒;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柴胡
苦辛,微寒,肝胆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1、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2、用于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4、用于疟疾
升麻
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用于发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热毒所致多种病证3、用于中气下陷所致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不止
葛根
甘辛凉,
脾胃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举陷
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3、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4、用于热泄热痢,脾虚久泻
*淡豆豉
甘辛凉,肺胃
解表,除烦
紫苏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1、用于外感风寒证2、用于脾胃气滞证3、用于食鱼蟹中毒
生姜
辛,微温,
肺脾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多种呕吐证3、用于风寒咳嗽
香薷
辛,微温,
肺胃脾
发汗解表,化湿与中
利水消肿
1、用于阴暑证2、用于水肿
荆芥
辛,微温
肺肝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1。用于外感表证,2。胸中烦闷,虚烦不眠。3、护胃与中、
*浮萍
辛寒,肺膀胱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1.外感风热,发热无汗证,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3.水肿,小便不利。
*木贼
甘苦平,肺肝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风热目赤,翳障多泪、2、便血,痔血。
药物化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药物化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药物化学作为一门应用化学的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对药物的结构及化学性质进行研究,帮助科学家设计、合成和改良药物分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讨论药物化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药物研究领域的潜力。
I. 药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在了解药物化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基本原理。
(1)目标(Target):药物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治疗的目标,即作用于特定的生物分子或靶点,如受体、酶或代谢途径等。
(2)药物分子结构:药物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其与目标分子的相互作用方式。
药物分子的结构特征包括有机功能团、芳香性、立体构型等。
(3)构效关系:药物分子的结构与其药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通过药物化学的方法可以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有助于药物的优化。
II. 药物设计中的药物化学方法药物化学方法在药物设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药物化学方法。
(1)定量构效关系(QSAR):QSAR是一种用于定量描述药物结构与其活性之间关系的方法。
通过数学模型,可以预测目标分子的活性,从而指导药物设计的优化。
(2)结构活性关系(SAR):SAR方法是分析药物分子的结构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不同结构对活性的影响,可以帮助选取最优的结构模型进行药物设计。
(3)分子对接模拟:分子对接模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药物分子与靶点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通过预测药物分子在靶点结构中的相对稳定位置和结合能力,可以为药物设计提供指导。
III. 药物化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示例药物化学在药物设计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下面将给出几个实例加以说明。
(1)抗癌药物设计:药物化学在抗癌药物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药物化学家可以设计出更加靶向的抗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2)抗病毒药物设计:药物化学在抗病毒药物设计中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对病毒生命周期的研究,药物化学家可以设计出能够与病毒特定靶点相互作用的药物分子,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
中药药理作用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作用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中药是指以中华民族传统的药理理论和临床经验为基础的药物,具有复方、多靶位、多层次的特点。
中药的药理作用既包括单一药物的作用,又包括复方药物的协同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药的药理作用,并探讨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影响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来实现治疗作用。
其中,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1. 抗炎作用:中药中许多药物具有抗炎作用,包括清热解毒、湿热利尿等作用。
例如,黄连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痢疾、伤寒等疾病;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2. 免疫调节作用:中药中许多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炎症反应。
例如,黄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淋巴细胞增殖;银杏叶中的活性成分能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
3. 抗肿瘤作用:中药中有多种药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例如,青蒿素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并且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疟疾和肝癌等疾病;地龙具有抗肿瘤、抗转移、抗血管生成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多种肿瘤。
4. 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多种药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防止氧化损伤。
例如,当归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人参具有强抗氧化作用,可以改善机体的抗氧化防御系统。
除了以上药理作用外,中药还可以通过神经调节、降血脂、抗凝血等多种途径起到治疗作用。
中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新药发现:中药中具有多层次、多靶位的特点,可以作为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中药进行分离纯化和活性筛选,可以从中发现新的生物活性成分,为新药的发现提供重要线索。
2. 疾病模型建立:中药的复方特性使得其对复杂的疾病模型具有更好的效果。
通过建立中药对特定疾病模型的治疗效果评估系统,可以更好地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机制。
类药性质-药物的分子设计策略
Veber. D.F. J. Med. Chem. 2002, 45; 2615-2623.
A
16
例:
O OH
O
OH
D C B A OH
OCH3O OH O
H3C
O
OH NH2
多柔比星
Lipinski规则
Veber规则
----------------- -----------------
氢键供体数=7 可旋转键数=11
第五章 药物的分子设计策略(2)
--类药性质
(Drug-like Properties)
A
1
一、Introduction
• 类药化合物: 具有足以可接受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安全性(ADME/Tox), 能在人 体一期临床试验后生存下来的化合物。
• 类药性质是分子的内在性质,药物化学家的责任不仅在于优化这些分子的药理性质, 而且还在于优化它们的类药性质。
HN
氢键供体数=1
氢键受体数=6
分子量=591
Log p=7.3
PSA=50
可旋转键数=14
氢键总数=6
A
18
• “Rule of 3”规则(Oprea,T.I.)
--类先导化合物(Lead like compound)规则
– MW≤ 300 – Clog P≤ 3 – 可自由旋转键≤ 3 – 氢键供体≤ 3 – 氢键受体≤ 3 – 极性表面积≤60Ų
• 溶解度低: 体外生物活性低或不一致 • 试验介质中不稳定: 引起生物活性低 • 渗透性差:酶或受体活性与细胞活性(大幅下降)不一
致 • 血脑屏障通透性差:CNS药物体内效价低 • PK差、生物利用度低或血中不稳定:体内药效差。
药物设计答案(总)
作业0 导论1. 名词解释①药物发现就是新药研究和开发的过程,包括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某种疾病和治疗靶点确定的基础和可行性分析研究;与药理学有关的先导物体外检测的生物模型和方法学的建立,以及药代血河安全性研究;制剂学;专利申请以及人体Ⅰ、Ⅱ、Ⅲ、Ⅳ试验和上市销售。
②药物设计仅包括基础研究和可行性分析涉及的先导化合物发现过程,即通常所讲的药物设计。
③受体生物体的细胞膜上或细胞以能与某些外来物质结合并产生某种生物作用的特异性大分子结构。
④配基能与受体产生特异性结合(分子识别)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信息分子和药物)。
⑤合理药物设计根据药物发现过程中基础研究所揭示的药物作用靶点(受体),再参考其源性配体或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根据配体理化性质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以便有效发现、达到和选择性作用于靶点的又具药理活性的先导物;或根据靶点3D结构直接设计活性配体。
⑥组合化学用数学组合法或均匀与混合交替轮作方式,顺序同步地共价连接结构上相关构件,批量合成不同分子实体,不需确证单一化合物的结构而建立有序变化的化合物库。
⑦高通量筛选运用计算机控制的高敏化和专一性筛选模型,对大量化合物的药效进行微量样品的自动化测定。
⑧高涵筛选在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同时检测被筛样品对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凋亡、代途径及信号传导等多个环节的影响,从单一实验中获取多种相关信息,确定其生物活性和潜在毒性。
⑨外消旋转换将已上市的外消旋体药物再开发成为单一对映体药物。
2. 简答题①简述药物发现的基本阶段。
共包括6个阶段。
基础研究阶段:对疾病进行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发现致病机理确定疾病的多种靶点及相关的新化学实体(NCE);可行性分析:考察基础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及适应市场的价格能力;项目研究(临床前):以先导化合物为候选药物,进行药学、药理和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求发现可进行临床研究的研究中新药(IND);非临床开发:是根据项目研究判断候选药物能否做研究中新药,并向药物管理法定部门申请临床研究的总体评价,也是一个决策过程。
类药性
亲脂性
测量方法:高通量摇瓶法, 测量方法:高通量摇瓶法,毛细管 电泳法和反相色谱法 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A logP,ACD logP, ClogP, ,
MlogP,X logP ,
(二)pKa
pKa决定水溶性和透膜性的主要因素之 决定水溶性和透膜性的主要因素之 一 酸性或碱性较强的分子, 酸性或碱性较强的分子,在体内以较多 解离形式存在, 解离形式存在,导致透膜性和生物利用 度差,改善pKa可提高生物利用度 度差,改善 可提高生物利用度 胺类化合物: 胺类化合物: pKa 10~11 ~ 酸类化合物: 酸类化合物:pKa 3~5 ~
类药性评价方法
基于经验判断的类药性评价 基于经验判断的类药性评价 经验 基于理化性质的类药性评价 基于理化性质的类药性评价 理化性质 基于ADMET性质的类药性评价 性质的类药性评价 基于 性质
一、基于经验判断的类药性评价
在已知药物数据库中提取与类药性 相关联的理化性质和拓扑结构特征 相关联的理化性质和拓扑结构特征 的基础上形成的经验规律 用途:用于化学库(组合化学物库 用途:用于化学库( 或虚拟化合物库) 或虚拟化合物库)的早期设计和评 价 缺点:不能区别单个化合物是“ 缺点:不能区别单个化合物是“类 还是“非药” 药”还是“非药”
分子量在160~480之间,平均 ~ 之间, 分子量在 之间 平均357 原子数在20 之间, 原子数在 ~ 70之间,平均 之间 平均48 ALogP在-0.4 ~ 5.6之间,平均 之间, 在 之间 平均2.52 摩尔折射率在40 之间, 摩尔折射率在 ~ 130之间,平均 之间 平均97
(三) Verber法 法
血浆稳定性低: 血浆稳定性低:高清除率和较短的半衰 期
提高血浆稳定性
107871-药物设计-第八章 类药性
类药性评价
理化性质:分子量、亲脂性和pKa
拓扑结构特征:可旋转键、氢键数 目、极性表面积
药代动力学性质:生物利用度、代 谢稳定性、血浆蛋白结合率
毒性特征: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类药性评价方法
基于经验判断的类药性评价 基于理化性质的类药性评价 基于ADMET性质的类药性评价
一、基于经验判断的类药性评价
经结构修饰提高特定基团耐受水解 酶的能力
酰胺基代替酯基 增加易水解片段位阻
酰胺基代替酯基
半衰期延长
t1/2<1min
t1/2=69h
增加易水解片段位阻
t1/2=0.5h t1/2=1.5h
t1/2=6h
t1/2=16h
(五)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可降低药物的 分布容积,肝脏代谢和组织穿透能 力,延长半衰期
(三)水溶性
LogS表示
S:化合物饱和水溶液浓度(浓度单 位:mol/L)
85%的药物:LogS在 -1~-5之间 其余药物:小于-5 少数药物:大于-1
水溶性
影响水溶性的因素
化合物的亲脂性 分子大小 pKa 晶体能 熔点等
水溶性
测量方法:浊度法、散色法,直接 紫外以及高效液相法
(七)hERG通道阻滞
阻滞钾离子通道产生心率失常
格帕沙星 阿司咪唑 西沙比利
类药性研究的目的
指导药物化学 家不仅仅设计 并合成具有特 定生物活性的 化合物
更重要的是指 导设计并合成 出能够发展成 为药物的分子
研发中药物
传统模式
及时淘汰 及早淘汰
理想模式
发现、临床前 一期 二期 三期临床
3.69 0.0012 0.73 2.92 0.07 11.4
药物化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药物化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药物化学是指针对药物分子设计和合成新化合物的一门学科。
药物设计是制药工业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药物化学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药物设计要求优先考虑药物的安全、有效性、口服吸收性、药代动力学、药物结构与靶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配合位点的结构等因素。
因此,药物化学技术的应用对于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的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物化学的基本任务是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以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
药物化学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需要涵盖药理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药物化学在药物设计中主要包括药物的开发和设计、时机、剂型、质量、毒副作用等方面。
药物的开发和设计药物化学是一种利用合成、分离、纯化、表征和结构修正技术来优化药物分子的生物活性和药效学特性。
药物化学家通过优化药物分子的立体构象、电子结构和药物代谢性等特性,来提升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此外,药物化学家还可以为药物分子设计药代动力学方案和制定合适的剂量和剂型来实现更好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特性。
药物的时机药物的时机指药物作用的时间上的选择。
药物化学可为制定合适的药物时机提供有用的信息。
药理学研究已经表明,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用药的时间相关。
药物化学家需要根据药物的时机来制定药物剂量、剂型和用药时间,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药物的剂型药物剂型指药物在药品中的形式,例如药片、胶囊、泡腾片、糖衣片等。
药物制剂的可用性和口服吸收能力与其化学性质和形状密切相关。
药物化学家可通过优化药物分子的立体构象、表面电荷、极性和疏水性等特性来设计药物剂型,实现更好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药物的质量药物化学可为保证药物质量提供有用的信息。
药物的质量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药物化学家对制药工艺和药物合成过程进行优化,从而确保药物在制备、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的化学稳定性和质量。
药物化学家还可以通过对药物含量和纯度等质量参数的定量分析,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08章类药性及其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1)
1. 靶标(生物靶点)毒性
药物与靶标结合产生药效的同时所产生的
毒副作用。
2. 脱靶效应
药物与靶标之外的酶或受体的作用而引起
的毒性。
第一节 基本概念
3. 活性代谢物
4. 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体
内高活性分子如活性氧自由基产生过多,使氧化
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失衡,从而导致组织损伤。
代谢
转化为其它物质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其它组织
分布 吸收 血管 排泄
排出体外
代谢
转化为其它物质
分布:药物从给药部位接入血液循环后转运
至各脏器的过程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其它组织
分布 吸收 血管 排泄
排出体外
代谢
转化为其它物质
代谢:药物转化为其它化学物质的过程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其它组织
分布 吸收 血管 排泄
分子量<500
氢键给体≤5
氢键受体≤10
CLogP≤5 (或MLogP≤4.15)
第二节 类药性及其评价方法和应用
Ghose法
分子量160~ 480
ALogP=-0.4~5.6
摩尔折射率 40 ~130
氢键给体 0~2,氢键受体 2~ 9
可旋转单键数 2~8
药物引起氧化应激(如从脂肪组织获取氢原
子,导致产生自由基)
第二节 类药性及其评价方法和应用
类药性:药物动力学性质和安全性的总和
类药性分子:具有类药性的分子
非类药化合物:具有不宜成药特性的化合物
类药性分子成药的可能性大
第二节 类药性及其评价方法和应用
Lipinski 五规则 ,Rule of five(口服药物,被动转运)
《药物设计学》-试论类药性判断及其在新药研发中的关键作用
《药物设计学》-试论类药性判断及其在新药研发中的关键作用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药物设计学》主讲教师:李月明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利用互联网资源,简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类药物的设计2.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通过共价键方式与靶标相作用的药物,指出其作用靶点、临床用途及副作用。
3.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拟肾上腺素类药物,论述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
4.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类药物,简述化合物的开发过程,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临床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5.简述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类药物的开发特点及相关成果6.简述硝苯地平的开发过程、构效关系、制备工艺及临床用途。
7.简述肽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举三到四个实例即可),并简述对肽骨架进行修饰的常用方法。
8.指出卡托普利的作用靶标、与靶标的作用方式,并简述卡托普利的开发过程及临床用途。
9.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COX-2的选择性抑制剂,指出其与靶标的作用方式,并指出其临床用途及注意事项。
10.利用互联网资源简述青霉素类药物的作用原理。
11.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指出其结构的共性和不同之处,其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用途。
12.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叶酸类抗代谢药物,指出其作用靶标、药物与靶标的作用关系及其主要的临床用途。
13.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嘧啶类抗代谢药物,指出其作用靶标、药物与靶标的作用关系及其主要的临床用途。
14.试论类药性判断及其在新药研发中的关键作用。
15.简述组合化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在新药创制中的作用。
16.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实际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说明如何进行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
17.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三到四个前药案例,并说明这些前药设计的设计思想、在体内的活化方式以及与母体药物相比的改进之处。
类药性
O NH
N R
O
H N
H NΒιβλιοθήκη N O NNNN
N
O
N
H N
O N N CH3
CH3
N
图5 哌仑西平的分子拓扑学模式图
东侧的修饰
本例中,东侧主要是针对吡啶环的修饰,可以做 以下考虑: ⑴ 吡啶环中的氮原子是否是必需的?吡啶环是否 可以用苯环代替?(a) ⑵ 吡啶环中的氮原子是否可以移到其他位置 (b,c,d) ⑶ 吡啶环上的取代基受什么因素影响(e)?是否 可以用不同的官能团进行取代(富电子基团、亲水性 或亲脂性基团)? ⑷ 吡啶环是否可以用其他的芳香杂环如:哒嗪 (f)、嘧啶(g)、吡嗪(h)、三嗪(i)、噻唑(j) 等替换?
A A
N N N
N NH
H N
O
NH
N O
O
图2 优先结构的例子
②从药物数据库中提取优先的子结构
对已知药物数据库的研究可以找到那些可以用于 设计类药性分子库的优先结构和化合物。对CMC数据 库中5120个结构的评估产生了1179组不同的拓扑结构, 但只需这些构架中的32个就可以描述这组药物中的 50%。这表明用很少的一些通用的优先结构就可以设 计很多具有不同物理特性和与不同受体结合的药物分 子。被分析的药物中只有6%没有环状结构。 对侧链的分析表明在CMC数据库中只有1246种不 同的侧链,分子中的平均侧链数是4个。最常见的官 能团是三级胺、醇羟基和羧胺。
②口服利用度
口服利用度,是指口服剂量中能达到血液循环 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同样是一个多种机制的现象, 这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化学和代谢稳定性,以及 膜渗透性。大多数化合物在通过生物膜的时候会被 被动扩散吸收。只有一些能够通过载体或存在于膜 上的传输分子被动运过膜。 极性表面积和亲脂性系数(log P)是决定膜渗 透率(对于被动转运)重要的因素。
(完整版)药物设计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选择题1.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信息的特征DA 级联反应B 网络结构C 多样性D 不可逆性2. 体内信号转导的主体是AA 蛋白质B 小分子物质C 多糖D 脂质3.凡是由细胞分泌的,能够调节特定靶细胞生理活动的化学物质都称为细胞间物质,称为第一信使,它属于DA 物理信号B 机械力C 生物体外信号D 化学信号3. 下列哪个不是细胞间化学信号分子的特点BA 特异性B 持续性C 时间效应各异D 复杂性4. 第三信使是下列哪种物质CA 花生四烯酸B 二十碳酸类C DNA 结合蛋白D 磷脂酰肌醇5. 基于调节第二信使的药物设计不是AA 维生素D 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B 调节cAMP 和cGMP 信号通路的药物设计C 调节激酶系统的药物设计D 调节钙的药物设计6. 下列哪个是基于调节第三信使的药物设计AA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B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C 磷酸二酯酶V 的抑制剂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D 糖原合成激酶-3 抑制剂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7. 不是对信号转导系统的药物干预的选项是A 影响信号分子的药物B 影响信号接受系统的药物C 影响信号传输系统的药物D 影响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药物1. 生物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除了补救合成外,还有()A. 从头合成B.中间合成C.最后合成D.中间体合成2. ()是嘧啶生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体A. 天冬氨酸B.氨甲酰磷酸C.乳清苷酸D.谷氨酰胺3. 既是核酸生物合成的代谢产物,也是红细胞发育生长的重要因子的是()A. 核苷B.磷酸C.戊糖D 叶酸4. 氨基嘌呤和甲氨嘌呤是最早用于肿瘤临床治疗的()还原酶抑制剂A.血清铁蛋白B.黏蛋白C.二氢叶酸D.甲胎蛋白5. ()可以影响IMP 、AMP 或GMP 的形成,从而抑制DNA 和RNA 的合成A.次黄嘌呤B.鸟嘌呤C.腺甘酸D.巯嘌呤核苷酸6. 下列哪个不是反义药物与传统药物的区别()A. 特异性较强B.信息量较大C.反义药物以核酸为靶点D 副作用可能较多1 在目前已知的500 多种药物作用靶标中,酶是最重要的一类,约占()A.25%B.40%C.45%D.50%2. 酶的激活作用不包括以下()A.酶原的激活B.酶的变构激活C.酶的共价修饰激活D.酶的活性位点激活3. ()定量的描述了稳态条件下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中医药物的分类与应用
中医药物的分类与应用中医药物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分类体系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本文将对中医药物的分类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包括药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主要类别和各类药物的主要应用。
一、中医药物的分类原则中医药物的分类主要基于其药性、功效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进行划分。
下面是几个常用的分类原则:1. 药性分类:中草药根据其性味特点可以分为寒、凉、温、热、平五性。
其中寒、凉性药物可以清热解毒、泻火消肿;温、热性药物可以温阳散寒、散寒止痛;平性药物则具有平衡调和的作用。
2. 功效分类:中草药根据其主要功效可以分为清热利湿、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养血安神、补气益肾等多个类别。
不同功效的药物可以用于不同的疾病治疗。
3. 化学成分分类:中草药根据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例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等。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侧重于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二、中医药物的主要类别1. 中草药:中草药是中医药物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类。
它是指通过对植物的药用部分(包括根、茎、叶、花等)进行采集、炮制、配伍等工艺处理,并按照一定剂量使用的药物。
中草药具有温和、安全、疗效持久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2. 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将中草药进行炮制、研磨等工艺处理后加工成片或颗粒。
它的优点是易于保存和使用,且在剂型上更加规范化。
中药饮片广泛用于中医门诊、医院和家庭自用。
3. 中成药:中成药是由中草药或其炮制制成的复方制剂,是中医药领域中的另一类重要药物。
中成药在制备上相对方便,可用于急、慢性病的治疗和预防。
4. 针灸药物:针灸药物是指在针灸治疗中使用的药物。
这包括了针刺药物、艾灸药物等。
针灸药物常用于针灸和推拿等治疗方法中,具有独特的调理作用。
三、中医药物的应用中医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涵盖了许多疾病和症状的治疗。
下面是中医药物几个常见应用领域的简要介绍:1. 上呼吸道感染:中药中的一些具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的药物,如银翘片、板蓝根等,被广泛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
中药的药性及应用分类表
1、用于湿热带下,热淋,足膝肿痛,泻痢,黄疸2、用于疮疡肿毒,湿疹湿疮3、用于阴虚发热,遗精盗汗
龙胆
苦寒,肝胆膀胱
清热燥湿,泻肝火
1、用于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2、用于肝火头痛,肝热目赤,高热抽搐
苦参
苦寒,心肝胃大肠膀胱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1、用于湿热之泻痢、黄疸、带下2、用于皮肤瘙痒,疥癣,麻风3、用于小便涩痛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1、肺痈,肺热咳嗽2、热毒疮痈3、热淋
*金荞麦
苦微寒,肺脾胃
清热解毒,消痈利咽,祛风湿。
1.肺痈吐脓,痈肿疮疔,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3.风湿痹痛。
穿心莲
苦,寒
肺胃大肠,小肠
清热解毒,燥湿
1、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肺痈,咽喉肿痛2、痈肿疮毒,毒蛇咬伤3、湿热泻痢,湿疹瘙痒,热淋
野菊花
苦辛微寒,肺肝
清热解毒
1、用于疮痈疔肿2、用于咽喉肿痛,风火赤眼
*千里光
苦寒,肝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1.用于疮痈疖肿,水火烫伤,2.用于目赤肿痛。
*四季青
苦涩寒,肺心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
1.用于水火烫伤,下肢溃疡,湿疹,疮痈。2.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淋涩痛,3.用于外伤出血。
鱼腥草
辛,微寒,肺
1.用于热毒泻痢,2.用于血热出血,外伤出血。
*地锦草
苦辛平,肝胃大肠
清热解毒,活血止血,利湿退黄
1.用于热毒泻痢,2.用于热毒疮痈,毒蛇咬伤。3.用于多种出血证,4.用于湿热黄疸。
射干
苦,寒肺
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1、用于咽喉肿痛2、用于痰痈咳喘
山豆根
药物设计学简答题
药物设计学简答题简答题11、理想的药物靶点应具有哪些特点?(1)药物作⽤于靶点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2)中靶后引起的毒副作⽤反应⼩。
(3)便于筛选药物的靶点成药性13、⾻架迁越及在药物设计中的应⽤?⾻架迁越:由苗头或先导化合物分⼦产⽣新结构的分⼦,保留原有的⽣物活性,通过结构⾻架变换,连接适宜的药效团,产⽣新结构类型的药物,⾻架迁越涉及丰富的药物化学内涵和技巧。
应⽤:(1)将化合物转化成为类药分⼦-----改善药物动⼒学性质;刚-柔⾻架的变换,改善药代性质;亲脂-极性⾻架变换,改善溶解性和分配性;新的⾻架若参与同受体结合,可改善与受体的亲和⼒;⾻架适中的策略如果过⼩的⾻架如苯环缺乏有⽤信息;过于复杂的⾻架带来成本过⾼问题。
(2)创制具有⾃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或IP产品--破专利,Me-too,Me-better;14、前药设计应注意哪些原则?(1)在母体药物最适宜功能基处键合载体分⼦。
(2)前药应⽆活性或活性较低,转运基团应⽆活性。
(3)明确前药在体内的活化机制。
(4)转化为母体药物的速度应该是快速动⼒学过程,并降低母体药物的直接代谢,以保证母体药物在靶点有⾜够的浓度。
(5)应容易合成与纯化,最好是⼀步反应,且载体廉价易得。
1、简述基于靶点结构的药物设计的基本流程。
定义活性位点→产⽣配体分⼦→配体分⼦打分→合成及活性测定→先导物2、根据设计来源不同软药可以分为⼏种类型?软药和前药的区别有⼏个⽅⾯?软类似物;活化的软类似物;⽤控释内源物设计天然软药;活性代谢物;⽆活性代谢物等类型。
区别:①先导物不⼀样,前药是以原药为先导物的,软药的先导物既可以是原药也可以是原药的代谢物;②作⽤⽅式不⼀样,前药在体外⽆活性,只有到达靶点释放出原药才有活性,⽽软药在体外是有活性的,它们到达靶点发挥治疗作⽤后⼀步代谢失活。
3、简述先导物发现的可能途径。
①筛选途径:从众多的化合物中运⽤⽣物筛选模型挑选有⽣物活性的先导物。
现代筛选途径涉及组合化学、组合库和⾼通量⾼内含筛选。
类药性综述
综述现有的类药性评定方法,有何不足化合物样品是进行药物筛选和药物发现的物质基础,其主要来源是合成化合物和从天然植物中提纯的化合物。
一个化学工作者一年可合成化合物的数量最多不过100个,天然植物中提纯的化合物数量更少,因此获得合成化合物和天然提纯化合物的时效很差。
近年来,组合化学技术的出现使快速合成大量化合物成为可能。
据文献报道,一个组合化学工作者一年可合成104-105个化合物,若将所有的组合化学库加在一起可达109甚至更多。
然而,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快速筛选这些组合化学库,发现其中先导物存在的机率却非常低,如较易筛选的酶/受体模型,约105个化合物中才能找到一个先导物,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模型的筛选结果更差。
近年来,许多致力于药物发现的研究工作者开始注重提高参与筛选化合物的质量。
质量高的化合物应具备药物的一些特性,如具有已知药物的结构特征并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血脑屏障渗透性等。
而质量低的化合物,其成药的可能性很小,应尽可能在药物发现的早期予以排除,否则将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阻碍药物发现的进程。
在新药发现的过程中,研究工作者发展了许多预测化合物类药性(drug-likeness)的方法,并应用这些方法进行了类药化合物的合成、类药化合物的广泛收集、类药组合化学库的设计以及高通量筛选前化合物的类药性预测。
这些方法的应用,将对提高筛选化合物的质量,进而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提高先导物发现的机率,促进药物发现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报道的有关化合物类药性评估的一些重要方法和现有的描述符,并提出现有的类药性预测方法的局限性,即分子是动态的而非静态,而且其物理化学性质也依赖于分子的空间结构,从而提出了性质空间(property space)这一概念。
而分子敏感性(molecular sensitivity)这一描述符显得非常重要。
1、新药开发简要介绍目前,国际上将新药发现阶段分为4段:(1)苗头(hit)选择;(2)先导物(lead)选择;(3)先导物优化;(4)开发(development)目标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靶标(生物靶点)毒性
药物与靶标结合产生药效的同时所产生的
毒副作用。
2. 脱靶效应
药物与靶标之外的酶或受体的作用而引起
的毒性。
第一节 基本概念
3. 活性代谢物
4. 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体
内高活性分子如活性氧自由基产生过多,使氧化
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失衡,从而导致组织损伤。
代谢
转化为其它物质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其它组织
分布 吸收 血管 排泄
排出体外
代谢
转化为其它物质
分布:药物从给药部位接入血液循环后转运
至各脏器的过程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其它组织
分布 吸收 血管 排泄
排出体外
代谢
转化为其它物质
代谢:药物转化为其它化学
分布 吸收 血管 排泄
第二节 类药性及其评价方法和应用
Veber法
极性表面积≤140Å 可旋转单键数≤10
2
(或氢键给体与氢键受体数之和≤12)
类药片段(P212)
第二节 类药性及其评价方法和应用
非类药化合物(Lajiness提出)
分子量<100 或 >1000
碳原子数<3
分子中有毒性结构(P212)
分子中有“非药物”元素(如过渡金属,毒性)
血液中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结合型)
+未结合的药物(游离型)
结合型较难进入细胞内,使表观分布容积减小
结合型起贮库作用,使消除减慢,作用时间延长 主要与分布、消除有关
第一节 基本概念
5. 清除率
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
主要与消除有关
6. 生物(消除)半衰期
主要与消除有关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八章 类药性及其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ADME、ADMET Absorption 吸收 Distribution 分布
Metabolism 代谢
Excretion 排泄
Toxicity 毒性
从最一般的药物结构性质和理化性质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其它组织
分布 吸收 血管 排泄
排出体外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分子量<500
氢键给体≤5
氢键受体≤10
CLogP≤5 (或MLogP≤4.15)
第二节 类药性及其评价方法和应用
Ghose法
分子量160~ 480
ALogP=-0.4~5.6
摩尔折射率 40 ~130
氢键给体 0~2,氢键受体 2~ 9
可旋转单键数 2~8
C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50 t 100 150
第一节 基本概念
药物(代)动力学参数
1.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Area Under Curve)
峰浓度
C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50 t 100 150
达峰时间
生物等效性 与吸收、分布、消除有关
第一节 基本概念
2. 生物利用度
受试制剂AUC 绝对生物利用度 静脉注射AUC 受试制剂AUC 相对生物利用度 参比制剂AUC
与吸收、分布、消除有关
第一节 基本概念
3. 表观分布容积
体内药物量 表观分布容积 血药浓度
主要与分布有关
脂溶性大的药物通常表观分布容积较大
第一节 基本概念
4. 血浆蛋白结合率
分子中无N、O、S原子
?环数≤2、可旋转键数≤17、刚性键数≤5(无此项)
第二节 类药性及其评价方法和应用
口服药物的脂溶性
要求:有较好的溶出度和透膜性
溶出度:水溶性( LogS: -1~-5 )
透膜性:脂溶性( LogP: 0~3 )
药物引起氧化应激(如从脂肪组织获取氢原
子,导致产生自由基)
第二节 类药性及其评价方法和应用
类药性:药物动力学性质和安全性的总和
类药性分子:具有类药性的分子
非类药化合物:具有不宜成药特性的化合物
类药性分子成药的可能性大
第二节 类药性及其评价方法和应用
Lipinski 五规则 ,Rule of five(口服药物,被动转运)
排出体外
代谢
转化为其它物质
排泄:药物排出体内的过程
消除:代谢+排泄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如何定量描述药物吸收、分布、消除过程?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简称药-时曲线)
C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50 t 100 150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如何定量描述药物吸收、分布、消除过程? 定量描述药物吸收、分布、消除过程大小的物 理量—— 药物(代)动力学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