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的基本思路和步骤(天气
天气预报之预报思路
![天气预报之预报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cea1d9ecf8c75fbfc77db2c5.png)
二、诊断分析 1.比较的原则 1.比较的原则 2.代表性原则 2.代表性原则 在日常分析预报中要充分使用那些能反映该尺度系统的 记录,也就是所谓的代表性原则。 大尺度气象要素梯度:1hPa/100km,1℃/100km,锋区1 大尺度气象要素梯度:1hPa/100km,1℃/100km,锋区110℃/100km,锋面过境变压1 10℃/100km,锋面过境变压1-2hPa/h 中小尺度气象要素梯度:1 3hPa/10km,3℃以上/10km,锋面 中小尺度气象要素梯度:1-3hPa/10km,3℃以上/10km,锋面 过境变温10℃/15分,锋面过境变压6hPa/15分 过境变温10℃/15分,锋面过境变压6hPa/15分
3.主导系统与天气 3.主导系统与天气
§4.3 影响系统的分析
一、定义 影响系统是指影响本地区的直接天气系统,如气旋、 锋面、冷高压、地面倒槽、热带气旋等地面系统,高空常 有低压槽、切变线、冷涡、急流、高原低涡、高原切变、 东风波等高空系统。
二、影响系统与天气关系 1.重要性 1.重要性 (1)是影响本地天气的直接影响天气系统 (2)通过比较和回顾这次影响系统与历史上同类型系统模 型的主要差异,明确这次过程预报重点。 (3)通过影响系统的三维结构和变化,了解天气过程变化 和原因。
(2)阻塞高压 在45°N以北有闭合的暖高压中心,高空流场呈Ω型。 45° 以北有闭合的暖高压中心,高空流场呈Ω (3)极涡 位于500hPa高纬极地附近的高空涡旋。 位于500hPa高纬极地附近的高空涡旋。 (4)副热带高压 位于15° 35° 位于15°N-35°N附近的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 (5)纬向环流 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呈高指数状态,波长较长呈纬向型。 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呈高指数状态,波长较长呈纬向型。
《天气预报》科学教案
![《天气预报》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b28349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a.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天气预报》科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天气预报服务。
教学重点:1. 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观察天气变化的方法。
3. 使用天气预报服务的技巧。
教学难点:1. 天气预报的专业术语。
2. 观察天气变化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 PPT课件。
2. 天气预报视频素材。
3. 天气预报实践材料。
教材准备:《科学》教材。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天气预报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讲解天气预报的分类和获取途径。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观看天气预报视频素材。
2. 分析天气预报中的专业术语和符号。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天气预报实践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实践操作心得。
2. 教师总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
2. 提问:你们学会如何观察天气变化了吗?二、观察天气变化(10分钟)1. 讲解观察天气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组,进行天气观察实践。
三、使用天气预报服务(10分钟)1. 介绍如何使用天气预报服务。
2. 学生分组,进行天气预报服务的实践操作。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分享实践心得。
2. 教师总结天气预报服务的价值和注意事项。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观察并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
2. 学会使用天气预报服务,为家人提供天气信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
3. 学生使用天气预报服务的技巧。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科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
![三年级科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10a8d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5.png)
三年级科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读懂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知道制作天气预报的大致步骤。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式,利用气象数据,建立气象数据与天气状况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通过收集和整理信息,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知道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态度责任]保持对研究天气预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探索制作天气预报的精密仪器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难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提问:未来的天气状况能够预测吗?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2.揭示课题:天气预报究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板书)二、探索: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预设20分钟)1.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
(1)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
(2)将获得的信息填写在班级记录表中。
2.过渡: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3.观看视频,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4.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步骤。
5.全班同学分成5个部门,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模拟实践。
(1)数据收集(2)数值天气预报(3)气象员做出预报(4)天气会商(5)发布天气预报学生准备,小组练习,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提供不同形式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的环节,让学生感受这一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研讨:天气预报未来的发展(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在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阶段?2.天气预报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四、拓展:未来的天气预报(预设5分钟)1.提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请设想一下未来的天气预报会有哪些发展和改变呢?说说你的推测和理由。
2.“天脸识别”:我们气象部门正在借助人工智能的算法,让“天脸”像人脸一样变得可被识别。
第五章 天气形势及天气要素的预报
![第五章 天气形势及天气要素的预报](https://img.taocdn.com/s3/m/3c0f7a05eff9aef8941e063e.png)
F F c F t t
在运动系统上选取一些特征 点或特性线,使得在这些点 上物理量的局地变化为零。 则这些点的运动速度可用下 式表达
Hale Waihona Puke C t xx运动坐标随着槽脊线一起移 动,在槽脊线上总有
p 0 x
用运动学方法预报气压系统的移动
槽(脊)线的移动速度
• 气旋反气旋中心的移动 • 系统中心移速C可分解为Cx和Cy
2P C x xt 2P x 2
P Cy 2x tg 2 tg Cx P 2 y
2
I为变压升度
y
2P yt Cy 2 P y 2
I C
x
θ为系统中心移动方向与x 轴(长轴)的夹角。 β为变 压升度与x轴的夹角。 当系统为正圆时θ=β
2P C xt 2P x 2
分子:变压升度 分母:槽脊的凹凸程度 对低压槽,槽前变高大于槽后 变高,槽后退。槽前变高小于 槽后变高,槽前进。 对高压脊,脊前变高大于脊后 变高,脊前进。脊前变高小于 脊后变高,脊后退。
大 小
变压 小
变压 p 大 t
• 两条定性规则: • 1 槽线沿变压梯度方向移动,脊线沿变压升 度方向移动。 • 2 槽线的移动速度与变压梯度成正比,与槽 的强度成反比。即在变压梯度相同的情况 下,强槽比弱槽移动的慢。
运动学方法
• 利用气压系统过去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变 高(或变压)的分布特点,通过运动学公 式,预报系统未来移动和变化的方法。
运动学方法
• 1、变压法 • 变压法常用来预报地面气压系统的变化。 通常用3小时变压和24小时变压。
运动学方法
• 1)气压系统移动的预报 • 任意变量F在固定坐标和运动坐标中局地变 化的关系式为
天气预报的基本思路和步骤(天气
![天气预报的基本思路和步骤(天气](https://img.taocdn.com/s3/m/714bb91efc4ffe473368ab24.png)
(11)数值预报结果:
直接看影响系统报在什么区域。
2 、地面形势预报
预报结论: 预报结论:与空中形势预报要求相同 要写明预报区(或本站)在预报时效 内将受哪个(哪些)系统影响?影响系 统的强度、移动将如何变化?本站(预 报区)何时处于何系统的何部位(受什 么气流影响或控制)?若有锋面等系统 过境,应指明过境时间。
一点说明: 只要能将预报结果按规定准确表达出来,写法 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没有统一规定一定要怎样写。 但由于填写预报单的目的、作用不同,在写法 上应有所区别:
• 日常服务——主要写明要素预报结论,通常不写预报理由。 • 天气日志——除要素预报结论外,还要有简单的理由(主 要是写结论性理由),便于以后作预报检查、天气小结等。 • 考核——要素、形势预报的结论和理由均要写,且预报理 由应比较充分,使考核者能从中了解你的预报思路和分析 问题的能力。 • 考核时,因为一次预报的准确性具有偶然性,故不能单纯 用要素预报准确情况来定成绩。一般具体要素预报得分比 重在50%以下,理由分析占一半或一半以上(即使预报有 出入,但理由分析充分、合理、没有矛盾,也可得分)。 当然理由与要素预报结论有联系,理由充分、合理,一般 预报结论也较准确。
风速:
− ∇P ;日变化(动量传递作用);
地形影响。
3 、T :
一般先确定是气团内部温度预报,还是 有锋面过境。 气团内部:TM、Tm的预报主要考虑非绝 热项,可用比较法作预报。特别要考虑云、 风、天气等条件的影响;低层风切变大时, 可用绝热法报TM 。 有强锋面过境时:主要考虑 − V • ∇T ,但 非绝热作用也要考虑(气团的变性);锋面 移过后,常在考虑非绝热作用(用比较法) 的基础上,用 − V • ∇T 进行订正。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5140ab0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4.png)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积极发言,互相交流。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1.关于教学导入:以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天气报制作过程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我采用了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还是很有成效的。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天气预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科学探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现象、收集和分析数据,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证意识。
2.逻辑思维:训练学生在分析天气图、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天气预报,提高生活应用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天气预报是怎样炼成的
![天气预报是怎样炼成的](https://img.taocdn.com/s3/m/d64ba530915f804d2b16c1a7.png)
预报是怎样炼成的一、天气预报分类通常可按时效长短,区域范围,和服务对象进行分类。
按时效长短分:临近天气预报:对未来2-3小时内的预报。
短时天气预报:对未来6小时内的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对未来6-48小时的预报。
中期天气预报:对未来3-10天的预报。
长期天气预报:对未来10天-1年的预报。
超长期天气预报:指一年以上的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的研究对象是天气尺度的系统(波长为1000-3000km)。
二、气象信息采集1、天气图信息通过专业人员、自动气象站或者浮标收集地面、海面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
世界气象组织协调这些数据采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
这些测量分每小时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时一次(SYNOP)。
全球气象观测站有6000多个,中国有近700个。
2、卫星资料利用卫星遥感技术采集气象数据,它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来检视云的发展。
它们的红外线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云顶的温度。
通过监视云的发展可以收集云的边缘的风速和风向。
3、雷达回波图利用天气雷达探测一定范围云、降水、风等气象要素信息。
三、天气预报的主要技术方法1、天气图分析法以动力气象,大气科学和天气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天气图上天气系统及其相应的天气演变规律,判断未来预报区内最可能出现的天气。
原理:天气学理论工具:天气图思路:依据对未来天气形势的预报,应用天气学规律进行物理分析,判断在该形势下预报区可能出现的天气,再结合预报区的自然地理条件,考虑气象要素的日变化规律,做出具体的预报。
优点:历史悠久,理论成熟,内容丰富直观,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缺点:主观定性,不能客观定量,准确性与预报员的经验密切相关。
2、数值预报方法对大气动力学方程组进行求解,来预报未来天气的变化。
优点:客观,定量缺点:预报存在一定的误差。
主要有:有些系统报得偏慢(快),须人工修正。
存在系统性误差。
(由简化方程造成)对一些系统(副高,切断抵压等)预报能力低。
语文《天气预报》教案
![语文《天气预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e67a8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9.png)
语文《天气预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天气预报》这篇课文。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天气现象的描述方法。
(2)学会如何获取天气预报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生活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天气预报》这篇课文。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天气预报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
(2)提问: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天气预报》。
(2)学生通过字典或网络资源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描述了哪些天气现象?它们是如何变化的?(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总结天气现象的特点。
4. 知识拓展:(1)教师介绍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学生学会如何获取天气预报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天气预报》。
2. 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关于天气的短文。
3. 观察天气预报,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短文和天气预报观察,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运用以及天气预报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天气变化,提高学习兴趣。
天气预报系统及其预报基本原理
![天气预报系统及其预报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c4c1a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6.png)
天气预报系统及其预报基本原理1.观测数据收集和预处理:天气预报系统首先收集和获取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气象卫星、雷达、风洞观测、气象探空、气象站点等多种方式。
这些数据被传输到观测数据中心进行质量控制和预处理,包括数据校正、统一格式转换、缺失值填补等。
2.气象要素分析:通过分析观测数据,系统可以得到各种气象要素的实况情况,比如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
这些要素对于天气的变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续预报提供基础。
3.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天气预报系统利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来模拟和预测大气的物理过程,包括能量传递、辐射传输、湍流混合等。
这些模型是由多个方程和参数组成的复杂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值求解。
4.初始场生成和更新: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的运行需要一个初始场,通常通过观测数据进行生成,并利用预处理算法对其进行插值和填补。
初始场生成后,根据预报需要,系统还会进行实时更新,将最新的观测数据融合到初始场中。
5.数值预报模型的运行和输出: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根据初始场和模型参数进行运行,通过迭代计算,模拟大气的演变过程。
模型的运行结果会输出为数值预报产品,包括各种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图、变化趋势图等。
6.天气预报解译和显示:将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解译和显示,以供气象预报员和公众使用。
通过对预报产品的解读,可以提供天气趋势、天气现象、强度等信息,帮助人们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天气预报系统的预报准确性和时效性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观测数据的质量、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初始场的更新频率以及预报员的经验等。
近年来,随着气象卫星、雷达等观测技术的发展,气象数据的获取和更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数值模型和算法的改进也使得预报精度有所提高。
总的来说,天气预报系统是基于气象学原理和大量观测数据,通过数值预报模型对大气物理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从而提供准确和及时的天气预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气预报系统的预报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天气信息。
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解读
![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b8280030066f5335a812183.png)
2.气象要素预报: 主要包括温度、风、云、雾和降水 的预报。 根据天气形势预报的结果和各种天 气系统中天气分布的特点,结合各地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气象要素的统 计规律来做出未来气象要素的变化情 况的推断。
诊断分析 诊断分析是天气学与动力气象学 逐步结合的产物,其主要任务是利用 实测气象资料计算出散度、涡度、垂 直速度、水汽通量、热量和能量等物 理量场,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 特征,分析它们与天气系统发生演变 的关系。
涡度方程:
u v d f ( f ) v dt y x y
天气预报的历史沿革 看云识天气→根据物像来推测天气→ →单站预报→天气图预报→应用气 象卫星、 天气雷达→用计算机进行天气 预报。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天气预报得 到了快速的发展。
天气预报的种类: 按预报时效可大致分为: 临近预报(1~2 小时) 甚短期预报(2~12 小时) 短期预报(12~48 小时) 中期预报(3~10 天) 长期预报(10 天以上)等;
第六章
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
天气变化与人们的生产活动、 社 会活动、 军事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都有 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自古以来, 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去 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 利用有利的天 气,避开不利的天气,以减少不必要 的损失。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 (探)测资 料,应用天气学、动力学、统计学的 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 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 的预测。准确地预报天气一直是大气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
云、雾和降水的预报 对云雾的预报航空和交通部门要 求更高。 降水的预报目前都认为难度很大, 特别是中小尺度的降水, 其强度和落点 都较难报准, 通常要配合统计方法进行 预报。给出降水的概率。
科普天气预报如何理解气象
![科普天气预报如何理解气象](https://img.taocdn.com/s3/m/190ad6e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4.png)
科普天气预报如何理解气象气象是研究大气层及其与地球表面相互作用的科学,而天气预报则是气象学应用的一项重要成果。
通过天气预报,我们可以提前了解未来几天或几周的天气情况,为人们的出行、农业生产、航空、海洋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然而,对于非专业的普通民众来说,天气预报过于专业化,有时难以理解。
本文将简要介绍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并提供几个简单的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气象。
一、天气预报的基本组成天气预报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天气现象:描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如晴、阴、雨、雪等。
2. 温度:给出预计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3. 降水量:预测降水的数量,一般以毫米或厘米为单位。
4. 风力和风向:给出风力的大小和风向的角度。
5. 湿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表示空气中水分含量的多少。
以上是常见的天气预报要素,当然,根据不同的地区和需求,可能还包括其他要素,如雾霾指数、空气质量等。
二、关键气象概念的理解在理解天气预报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键的气象概念。
1. 气压:是衡量大气压强的指标,一般用帕斯卡(Pa)为单位。
气压的高低会决定气象变化,如高气压多为晴天,低气压多为阴雨天。
2. 冷暖气团:冷暖气团是大气中水平尺度上温度与湿度相对较为均匀的气象系统。
冷气团和暖气团交互作用会导致不同天气情况的发生。
3. 前冷锋和前暖锋:前冷锋一般遇冷气团,前暖锋一般遇暖气团。
在两种气团交汇的地方,会产生不稳定的天气现象,如降雨。
4. 雷暴:是指伴随着闪电、雷鸣、大风、冰雹等现象的强烈对流天气,多出现在暖湿气团与冷气团相互作用的地区。
三、常用天气预报图的解读在天气预报中,常用的预报图有气压分布图、风场图、降水图等,它们都是通过一系列符号和曲线来表示气象要素。
1. 气压分布图:用等压线连接区域相同气压的点。
等压线的形态表示气压的变化趋势,等压线越密集,代表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强。
2. 风场图:用箭头表示风的风向和风力大小。
箭头的指向表示风的来向,箭头越长代表风力越大。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46f708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9.png)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了解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课前学习任务
课前学习材料:气象观测的相关资料和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相关资料。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天气日历和天气预报有什么不同呢?
【学习任务二】
简单介绍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1 2
3
4 5
【学习任务三】
请简要说明天气预报和农业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了解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天气预报》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天气预报》](https://img.taocdn.com/s3/m/369c581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73.png)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天气预报》教案:天气预报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查看天气预报的方法;3. 学会运用天气预报信息做出周围环境适应的决策。
教学重点:1. 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查看天气预报的方法。
教学准备:1. PPT;2. 天气预报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 通过向学生询问:“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天气情况?”引导学生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天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
讲授:(30分钟)1.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包括天气预报是通过收集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和预测来告诉人们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做出适应周围环境的决策等。
2. 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天气预报的常用图标和短语解释,让学生了解各种天气预报的图标和短语表示的意思。
3.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如何查看天气预报,包括通过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等途径查看天气预报,并提醒学生注意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即时性。
练习:(30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份天气预报的资料,让他们通过阅读资料回答相关问题,例如:“明天的天气情况如何?有没有雨?”等。
2.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利用查看到的天气预报信息讨论并制定当天的活动计划。
例如,如果天气预报说会下雨,学生应该提出在室内进行活动的建议等。
展示与总结:(20分钟)1. 让学生展示他们制定的活动计划,并让其他学生评论他们的计划是否合理。
2. 综合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实际体会,引导学生总结天气预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拓展活动:1. 带领学生制作天气预报图表,通过收集和整理天气数据来预测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并邀请学校其他同学和老师参与预测和讨论。
2. 组织学生开展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天空、温度、风向等来预测当天的天气情况,并与天气预报进行对比。
教学反思:1. 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和回答问题。
天气预报教案通用6篇
![天气预报教案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9f8f7e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9e.png)
天气预报教案通用6篇天气预报教案篇1活动目标1、了解天气预报中的主要信息,知道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根据天气及时增减衣服。
2、尝试用多种方式记录天气,能用连贯的语言播报天气。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1、提前观看电视中的天气预报,丰富有关天气预报的经验。
2、本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图片,天气符号图片、背景音乐:教师教学资源。
3、纸、笔每人一份。
4、《我是天气预报员》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1、联系幼儿生活,组织谈话活动,了解天气预报中的主要信息。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今天穿的是什么衣服,为什么要这样穿,引出天气预报。
(2)请幼儿说一说从哪里能预先知道天气。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电脑、手机、报纸、和听广播等方法预先知道天气。
(3)出示本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当天的天气情况和天气预报中的主要信息。
根据需要可设计以下提问:如济南表示什么?10月15日表示什么?晴表示什么?12—24表示什么?北风3—4级表示什么?小结:天气预报主要告诉人们的信息有城市、日期、天气、温度、风力、方向等。
2、认识天气符号,了解其代表的天气情况。
3、了解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知道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的帮助。
(1)请幼儿回忆一下平时在家里还有谁关注天气预报,并说说为什么我们大家都要关注天气预报。
(2)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如何根据天气变化做准备,如增减衣物或准备雨具,天气预报给我们带来那些帮助。
(3)出示冬暖式大棚,司机、游客等图片,知道更多的人们在关注天气预报,进一步感知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小结:天气预报可以提醒我们根据天气的变化增减衣服,也可以根据天气的.情况决定是否出行,还可以提前知道一些恶劣天气,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4、请幼儿设计天气预报表,尝试用多种方式记录天气。
提醒幼儿用数字、符号表示各种天气情况。
5、游戏:看天气做动作。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说课稿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9531ea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0.png)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_____教材的_____章节,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天气预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其制作过程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首先介绍了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接着,逐步阐述了天气预报制作所涉及的观测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值预报模型等关键环节,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天气预报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对于其背后的制作原理和过程可能知之甚少。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较为抽象和复杂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和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制作所涉及的主要环节和方法。
(2)掌握常见的气象观测仪器和数据类型。
(3)理解数值预报模型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通过模拟天气预报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天气预报制作的主要环节和流程。
(2)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3)数值预报模型的原理和应用。
2、教学难点(1)数值预报模型的原理和算法。
2024秋季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天气: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2024秋季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天气: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https://img.taocdn.com/s3/m/49a3363b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8.png)
教学设计:2024秋季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天气: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流程和制作原理,了解常见的天气观测工具和数据。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讨论和模拟活动,学生能够初步体验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科学思维:学生能够根据天气数据和观测结果,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培养尊重科学、探索自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流程和制作原理。
•识别常见的天气观测工具和数据。
三、教学难点•体验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理解天气数据和观测结果如何转化为天气预报。
四、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天气观测工具模型(如风向标、温度计、雨量计等)。
•天气预报制作流程示意图。
•学生活动手册。
五、教学方法•讲解演示法: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流程和制作原理。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天气观测工具和数据的意义,培养合作精神。
•模拟活动法:通过模拟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因天气变化而影响日常活动的小故事,如郊游因雨取消,引出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你们每天会看天气预报吗?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新课教学•讲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流程:••收集数据:介绍常见的天气观测工具(如风向标、温度计、雨量计等)及其作用,说明这些数据是如何被收集起来的。
•数据处理:解释气象学家如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天气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制作预报:说明气象学家根据分析结果,利用计算机模型和专业知识,制作出天气预报。
•发布预报:介绍天气预报的发布渠道和方式,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展示天气预报制作流程示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素预报结论(预报内容)写法示例
18-06时:
8-10Ac
4000-5000m 1h 8-10 Sc 1000-
1500m 4h 8- 10 Sc 600-1000m/ 6-9 Fn 200300m SW 1-3 m/s 22h 0-2m/s >10Km 1h 6-10 Km 下半夜有小雨 Tmin: 18º C
要素预报结论(预报内容)
项 目 :云 ( 量、 状 、高 ) 、风 ( 风向 、 风
速)、能见度、Tmax、Tmin及天气现象的预 报 结 论 , 按 规 定 预 报 用 语 书 写 。 时 段 : 若 作 某 地 24 小 时 预 报 , 按 规 定 分 18~06 , 06~18 时或 20~08 , 08~20 时两个时 段分别填写。
垂直于锋的风分量越大,锋移动越快。
(7)统计规律及指标的应用:
一般随季节、地区不同而异。
(8)高压轴向: (9)卫星云图、天气实况演变: (10)数值预报结果:
要素预报理由
从各气象要素形成的条件和影响因子入手,进行 分析
1、云和降水 (1)垂直运动条件:
a.分析空中槽、切变线、锋、低值系统等影响系 统的情况;
一点说明: 只要能将预报结果按规定准确表达出来,写法 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没有统一规定一定要怎样写。 但由于填写预报单的目的、作用不同,在写法 上应有所区别:
日常服务——主要写明要素预报结论,通常不写预报理由。 天气日志——除要素预报结论外,还要有简单的理由(主 要是写结论性理由),便于以后作预报检查、天气小结等。 考核——要素、形势预报的结论和理由均要写,且预报理 由应比较充分,使考核者能从中了解你的预报思路和分析 问题的能力。 考核时,因为一次预报的准确性具有偶然性,故不能单纯 用要素预报准确情况来定成绩。一般具体要素预报得分比 重在50%以下,理由分析占一半或一半以上(即使预报有 出入,但理由分析充分、合理、没有矛盾,也可得分)。 当然理由与要素预报结论有联系,理由充分、合理,一般 预报结论也较准确。
要素预报结论(预报内容)写法示例(续)
06-18时: 8-10 Sc 600-1000m/ 6-9 Fn 200-300m 12 h 8-10Ac 4000-5000m /4-7Cu 600-1000m 17h 6-9 Ci 5000-7000m/3-5 Cu 800-1200m SW 0-2 m/s 10h 1-3m/s 6-10 Km 10h >10Km 上午有小雨 Tmax: 24º C
5、特殊天气:
根据报出的天气的具体形成条件作分析。
填写预报单要注意的问题:
1、预报用语和格式要按规定写。 2、形势预报理由要围绕主要影响系统进行阐述
(当各层形势一致时不一定每层都细写,只要 以一层为重点,但其他层次一般也要提到;若 各层不一致,应分别写,如:500hpa有低槽, 700hpa和850hpa受切变线影响,则500,700 都细写,850可简单提一下)。但要求:
(6) 24小时变高: △H24
对移动很慢(准静止)的系统,用 系统中心(槽、脊线)上的变高外推: 槽(脊)上有负(正)变高时,槽(脊) 加强;反之减弱。 对移动较快的系统,用24小时移动 平均位置上的变高外推。
(7 后槽减弱; 长波系统中,上游槽(脊)发展, 通常下游槽(脊)亦加强; 下游系统(如东亚大槽)减弱东移, 通常利于上游系统加强。
(3)周围系统相互作用:
注意对锋面的影响情况复杂,如静止锋,两侧 高压加强,锋将加强。
(4)下垫面的影响:
加热使冷高减弱,低压加强 → 冷空 气(冷高)南下总呈减弱趋势。
(5)△P3、 △P24、△T24及其强度 变化:
反映冷、暖空气活动变化→ 气压系 统强度变化。
(6)气候规律(季节,地理特点):
(8)上下层关系:
高层槽(脊)发展,低层对应系统加强; 后倾槽(脊),利于低层对应槽(脊)加强。
(9)地形影响:
背(迎)风坡的槽(脊)加强; 移动到季节平均位置的槽(脊)常会加强。
(10)卫星云图:
对应系统的云系加强(减弱)时,低值系统加强 (减弱),高值系统减弱(加强)。
(11)天气实况演变:
对应系统的天气加强(减弱)时,低值系统加强 (减弱),高值系统减弱(加强)。
T 1 dQ V T (d ) t CP dt
4、能见度
(1)沙、尘、烟等影响时:
分析影响因子。
(2)水汽凝结现象(雾、轻雾等):
一般情况经常考虑:湿度(T,Td变化), 风,天空状况,层结稳定度等因素。 常用Tmin预报值与Td min预报值比较,看 饱和程度。
2、分析:对上述天气系统进行深入
分析,进而确定未来可能的主要影 响系统,并对其进行重点分析(包 括系统的结构、强度、移动等)。
3、预报:分别作出形势预报
(以当前影响系统和未来可能影 响系统为主)和要素预报。
预报制作的一般顺序: 先作形势预报, 后作要素预报。
在形势预报中又是:
先作高空形势预报后作地面形势预报, 先作强度预报后作移动预报。
(3)其他资料应用:
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实况,各种稳定度 指数(可能出现不稳定天气时)。
2、风:
风向:
处于地面何系统何部位;地形影响 (山谷、海陆、湖陆等)。
风速:
P ;日变化(动量传递作用);
地形影响。
3、T:
一般先确定是气团内部温度预报,还是 有锋面过境。 气团内部:TM、Tm的预报主要考虑非绝 热项,可用比较法作预报。特别要考虑云、 风、天气等条件的影响;低层风切变大时, 可用绝热法报TM 。 有强锋面过境时:主要考虑 V T ,但 非绝热作用也要考虑(气团的变性);锋面 移过后,常在考虑非绝热作用(用比较法) 的基础上,用 V T 进行订正。
预报理由分为:
形势预报理由 要素预报理由
形势预报理由
(一般按先空中,后地面;先高层,后低 层;先强度,后移动的顺序写)
1、空中形势预报
预报结论:
写明预报区(或本站)在预报时效内将受哪个(哪些) 系统影响?影响系统的强度、移动将如何变化?本站(预 报区)何时处于何系统的何部位(受什么气流影响或控 制)?若有槽、脊、切变线、低涡过境,应指明过境时间 等。
无辐散层(冬700百帕,夏500百帕) 以上(下)冷平流减(加)压,暖平流 加(减)压。 槽(脊)线上及槽(脊)后有冷 (暖)平流,槽(脊)加强(H、T线重 合利于减弱)。 冷(暖)平流随高度减弱(增强) 时,槽(脊)加强(减弱)。
(5)24小时变温: △T24
槽(脊)线上及槽(脊)后有负(正) 变温,槽(脊)发展。
预报理由:
A、强度预报理由
(1)外推:
o R po 2 1 dQ V ln v T (d ) t f p C dt P
影响系统过去的强度变化
未来强度变化 。
(2)空中系统的配置关系:
空中槽(脊)加强(减弱),地面低压加强 (高压减弱)。
加强(减弱)的系统移速减慢(加快) 注意:这里指的是高空系统!
(3)涡度平流作用 : —Ⅴ· ▽ζ
移动快
移动慢
(4)系统的性质和波长:
深厚系统、长波——慢,否则快。 H、T对称一般是深厚系统,但又有减弱因 素使其加快,常以前一因素为主。
(5)周围系统相互作用:
下游系统稳定时上游系统减慢; 切变线移动还要看两侧高压的相对强度变 化及移动情况。
形势预报理由 ——围绕预报结论分别写出强度和移动预 报理由
A、强度预报理由: (1) 外推 :影响系统过去的强度变化 来强度变化
未
(2)涡度平流: —Ⅴ· ▽ζ
加强
减弱
(3)热成风涡度平流 :—Ⅴ· ▽ζT
减弱
定性结论同涡度平流,用等厚度线(等平均温度线)代替等 高线即可。
(4)温度平流:—Ⅴ· ▽T
天气预报的基 本思路和步骤
(天气学方法)
总的思路:
一调查,二分析,三预报:
调查过去→分析现状→预报未来
1、调查:对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的 历史演变情况作全面的了解。 这是判断天气发展变化的先决条件。
方法:先从本站和本站周围及上游地
区的天气演变情况的调查入手,找出 相应的天气系统(找到了当前影响系 统) ,再对这些系统的演变情况进行 调查。
3、 要素预报理由应围绕各要素的 形成条件和影响因子来写,并注意 与形势预报相呼应。要回答:
(12)高空风:
从风向风速变化看相应系统的强度 变化。如槽前某站上空5500米08时的风 为250度4m/s,14时变为220度10m/s,说明 500hPa上该槽加强了。 (13)数值预报结果: 看对应的预报系统强度如何变化。
B、移动预报理由:
(1)外推:
影响系统过去移动情况 未来情况
(2)强度变化影响:
(1)结论要明确
要回答:预报时效内本站(区)将受何 系统(可能不止一个)影响(500,700,850, 地面)?系统将加强还是减弱?系统的移向将 怎样?移速将加快还是减慢?何时移到何处? 未来本站(区)何时处于何系统的何部位?对 本站(区)天气有何影响(结论性)?
(2)理由要充分(但文字要精练)
要回答:为什么有上述结论,即为什么预 报系统是加强(减弱或少变)的?为什么预报 系统是加速(减速或少变)的?
调查 分析 预报 形势 高空 强度 地面 移动 要素
预报流程图:
根据各要素的形成条件、 影响因子及相应的预报方 法做出预报结论。
用各种形势预报方法作出综合结论
预报单的填写
总目的:准确地向预报使用单位 (个人)提供自己的预报结果及 其理由。 总要求:结论明确、重点突出、 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文字通顺、 符合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