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修复 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污染修复第一章土壤及其基本性质
1.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具有不断地、同时地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2. 土壤环境:是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
3.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过量施用化肥; 农药; 重金属元素; 污水灌溉; 酸沉降; 固体废物; 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
5土壤污染的特点
①隐蔽性和潜伏性②累积性和地域性;
③.不可逆性和长期性④难治理性和后果严重性.
6.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7.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的自净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8.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至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单位环境中,土壤所能容纳的最大负荷量为土壤环境
容量)
9.土壤污染的量度指标
①土壤背景值;②植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③生物指标
10.土壤环境污染物分类:
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固体废弃物
按照污染物污染途径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第二章土壤重金属污染专题
1.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五毒元素)
2.影响生物迁移的因素
a.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总量和赋存形态
b.土壤环境状况
c.不同植物种类
d.伴随离子
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1.形态多变
2.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大于金属无机态
3.价态不同毒性不同
4.金属羰基化合物常剧毒
5.迁移转化形式多样
6.重金属的物理化学行为多具有可逆性
7.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
8.微生物不能降解重金属 9.生物对重金属摄取具有累积性
10.重金属对人体的毒害具有积累性
4影响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因素:
①土壤Eh:
当水田灌满水时,Eh下降,导致土壤环境中的S以S2-形式存在,从而
与水溶性Cd生成CdS沉淀,降低土壤溶液中水溶性镉的含量。当水稻田排水晒田(烤田)时, Eh升高,非水溶性CdS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S2-被氧化成单质硫,从而CdS的溶解度增加,可给态Cd2+浓度增加。
Eh升高会促使土壤可溶性Pb与高价Fe、Mn氧化物结合,降低Pb的可溶性迁移。
②土壤ph
土壤酸度增大不仅可增加CdCO3的溶解度,也可增加CdS的溶解度,使水溶态的Cd含量增加。
对铅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影响也很大,一般随pH降低,土壤环境中可溶性铅的含量增加,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和生物毒性增大。
随着pH值的升高和Eh值的下降,可显着提高土壤中砷的溶解性。因为pH值的升高,土壤胶体上正电荷减少,对砷的吸附量降低,可溶解性砷的含量增加。同时,随着Eh值的下降,砷酸还原为亚砷酸
锌的迁移性取决于土壤的pH值和Eh值
5.影响Cr对植物毒性的因素:
(1)Cr的化学形态;(2)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
(3)土壤氧化还原电位;(4)土壤pH值;(5)植物种类。
6. 防治土壤铜害的主要措施:
①向土壤大量施用绿肥或有机肥;②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
③施用铁剂(如Fe-EDTA),或叶面喷施铁剂。
7. 锌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施用石灰调节土壤pH在5.5-7.0范围内,使锌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②使土壤呈还原态,形成ZnS沉淀;③施用磷肥
8.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并根据原则拟定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对策。
基本原则:一是“防”,尽可能地防止重金属进入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二是“治”,对已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改造、治理,以消除污染或调控限制其危害。(1)切断污染源;(2)提高土壤环境容量;(3)控制或切断重金属进入食物链;(4)避免二次污染;
9.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调控与防治措施:
(1)发展清洁工艺;(2)严格执行污水和污泥施用标准;(3)提高土壤的缓冲性和自净能力;(4)加强土壤水分管理;(5)施用改良剂;(6)客土、换土法和水洗法;(7)利用植物吸收去除重金属;(8)电化法;(9)加强土壤环境及其生物产品的监测;
第三章:土壤环境的有机污染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有机污染物。
2. 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半衰期较短,生物蓄积能力较小的容易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3 点污染源:指集中在一点或当作一点的小范围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4. 面污染源:指在一个大面积范围内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5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可能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③土壤颗粒的吸附—解析;②挥发和随土壤颗粒进入大气;
③滤至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迁移至地表水;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或被
降解;⑤生物或非生物降解。
6. 土壤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主要包括吸附、解吸、挥发、淋滤、降解、残留、生物富集等。
7、土壤胶体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机理
(1)化学吸附;(2)物理吸附; (3)离子交换具体讲主要包括:离子交换、氢键、电荷转移、范德华力、配位体交换、疏水键的形成等。
8.代谢—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经过酶类及其他物质的作用,发生变化,进而消化和排泄的过程。
9.降解—有机物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化学、生物、光照、酸碱等)而逐渐分解,转变为无毒物质的过程。可分为非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
10.生物降解—在生物酶的作用下,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的降解,尤以微生物降解为主。
11.非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受光、热及化学因子作用引起的降解。
12.降解类型:(非生物降解)光化学降解、化学讲解;(生物降解)微生物降解化学降解:可分为催化反应和非催化反应。非催化反应包括水解、氧化还原、异构化、离子化作用等。
微生物降解:脱卤作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脱烷基作用、水解作用、环破裂作用
13. 共代谢:是指微生物只能使有机物发生转化,而不能利用它们作为碳源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