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论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摘要:素质教育新形势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重要性不必多言,但提问的技巧却值得我们共同研究,我们要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积累提问的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提问”特色,注意提问的原则,本着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素质。因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把握好、利用好提问这把“金钥匙”。

关键词: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提问技巧

素质教育新形势倡导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感自悟自省的过程,教师应特别注重新的课程资源的形成,有效提问便是生成新的课程资源的一种捷径。历史课堂教学当然更不例外,提问是对学生及时检测,当面反馈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必多言,提问的技巧更值得我们共同探讨和交流。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课堂教学中“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可见,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作为学生更要不耻下问,从问中解决疑难,迅速提高自己。

一、背景

特拉弗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在教学中,讲究提问艺术,是各学科都要注意的问题,而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历史学科,尤其应注重提问的艺术。

1.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能“经世致用”、“彰往而知来”。历史学科的提问要注意恰到好处,讲究实效,问到该问处。在课堂上若简单化、形式化的进行提问,则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多角度、深层次地考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更不利于揭示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历史教学的功能,诸如思想道德教育,借鉴启发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陶冶情操等,都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

2.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人才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其思维方式

的现代化。要实现上述目的,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而精心设计提问艺术,正是多维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尤其历史学科,只有多提问,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质疑、求知的欲望,达到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3.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相对优势,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发展,并且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他们不仅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而且他们富于想象,以致常提出一些新的设想、新的见解;或者乐于去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因此,在历史课

的学习过程中,应置学生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不断点拨、引导、纠偏、补漏的主导地位。在授课中不时出现发人深思的问号,能够打开扇扇闭锁着的心扉,将使教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处于一种和谐、高效的信息交流之中,这正是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最佳心理基础。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可见,问“是深入学习的阶梯,是长足进展的桥梁,是触发生机的引信,是觉悟提升的契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

二、如何进行艺术性的高效提问

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高效提问呢?我认为: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思路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或经教师的点拨引导,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备课中一定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把握好学生都会的问题不提问,都不会的问题也不提问,那样会浪费时间,经过启发诱导有进步空间的一定要精心设问。

1.求异设问,变中求活

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问,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记的在讲授“美国内战”一节时,如果提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这类问题,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是,我一反常规地发问:“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

必然结果?为什么说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种设问,学生感到似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又起到了增强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作用,学生记住了基础内容,又提高了能力,学习效果很好。

2.浅处深问,静中释疑

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若我们从浅处深问,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讲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节时,学生对“国民政府的北伐”这一内容似乎极易掌握:既知道北伐的目的、对象;又清楚北伐的经过、结果,表面上仿佛“无疑”。我及时设问:“南京政府的北伐在形式上是北伐战争的继续,但性质则完全不同,这如何理解?”“既然张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为什么日军还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和济南惨案的发生,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虽一时答不上来,但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典型代表发言交流,教师顺势对其准确引导,从而使他们排除了知识疑点,深层次理解了学习内容,迅速达成了学习目标。

3.故设障碍,诱导思维

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我作了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王

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已学过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

4.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曲径通幽,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我讲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运动高涨”这一史实时,进行了四步设问:“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其高潮是什么”、“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对‘高涨’两字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能用其他词,诸如‘爆发’、‘形成’等来代替它吗”、“为什么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等。这样,经四步设问,加上教师的及时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很快就得出有关的正确结论,因而学习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水到渠成的提问艺术有助于解决学习疑难问题。

5.迂回设问,退中求进

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例如:讲述完“西安事变”后,若设计这样的提问:“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初步建立的”,则学生回答的效果肯定不理想,若对提问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