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考试复习用(范文)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考试复习用(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0747da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2.png)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考试复习用(范文)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是古代历史散文中的杰出篇章。
文章通过描述公元前206年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展现了楚汉相争初期的紧张局势和双方人物的智谋与性格。
鸿门宴不仅是一次政治斗争的缩影,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智取胜的典范。
二、人物分析1. 刘邦性格特点:机智灵活、善于应变、能屈能伸。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刘邦在鸿门宴中表现出极高的智慧和冷静。
面对项羽的强大势力,他能够冷静分析形势,通过张良的谋划,成功化解危机。
2. 项羽性格特点:勇猛果敢、刚愎自用、缺乏远见。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项羽在鸿门宴中表现出勇猛但缺乏谋略的一面。
他虽然拥有强大的军力,但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
3. 张良性格特点:足智多谋、冷静沉着、忠诚可靠。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在鸿门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巧妙的安排和谋划,帮助刘邦化解了危机。
4. 项伯性格特点:重情重义、缺乏政治远见。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项伯因与张良的旧交情,暗中帮助刘邦,泄露了项羽的计谋,最终影响了鸿门宴的结局。
5. 樊哙性格特点:勇猛忠诚、粗中有细。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樊哙在鸿门宴中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勇气,他闯入宴会,保护刘邦,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
三、情节梳理1. 宴会前的形势项羽率军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威震诸侯。
刘邦趁项羽与秦军激战之际,率先进入关中,占据咸阳。
项羽得知刘邦占据关中,心生不满,决定进攻刘邦。
2. 宴会中的较量项羽设宴鸿门,邀请刘邦赴宴,意在趁机除掉刘邦。
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决定冒险赴宴。
宴会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形势危急。
张良召樊哙闯入宴会,樊哙的勇猛和忠诚震慑了项羽。
刘邦借机离开宴会,返回军中。
3. 宴会后的影响鸿门宴后,刘邦与项羽的矛盾公开化,楚汉相争正式拉开序幕。
刘邦在鸿门宴中表现出色,赢得了人心,为其后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四、重点段落解析1. 刘邦赴宴前的准备原文:“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都有什么人物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都有什么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db2bf5f3cc175527062208cf.png)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都有什么人物
2021-09-24
鸿门宴的主人公是刘邦。
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
下面是《鸿门宴》各人物形象分析相关内容,来看一下!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鸿门宴》各人物形象简单分析
张良:沉稳机智,处事不惊,处事有方,知人知己,多谋善断。
范增:越俎代庖,妄自尊大,骄横急躁,老谋深算等
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粗犷豪放。
项庄:勇而无谋,笨拙无能。
刘邦:能屈能伸,善于应变,善于纳谏,知人善任。
圆滑狡诈,细心机警。
项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大无谋,寡谋轻信,沽名钓誉,缺乏
远见。
项伯:徇情,泄密,糊涂蛋。
曹无伤:鲁莽草率。
2《鸿门宴》的故事大概
项羽得知刘邦入了关中,大怒,立刻回师咸阳,在函谷关外守候,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不得不去。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加之樊哙相助,安然逃脱。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07be4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1.png)
忠诚勇敢
对刘邦忠诚
张良始终忠诚于刘邦,为其出谋划策 ,为刘邦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勇敢担当
在危机时刻,张良敢于担当,为刘邦 化解危机,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精神。
善于谋划
战略眼光
张良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能够 为刘邦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 布局。
谋略策划
在关键时刻,张良能够精心策划谋略, 帮助刘邦化解危机,取得胜利。
他意识到刘邦是项羽未来称霸的潜在 对手,因此极力主张消除后患,以确 保项羽的霸权地位。
果断狠辣
在鸿门宴中,范增展 现出了果断狠辣的一 面。
他对局势的判断和行 动都非常果敢,不拖 泥带水,不留后患。
当机会出现时,他毫 不犹豫地采取行动, 试图一举消除刘邦的 威胁。
谢谢观看
善于激励
刘邦懂得如何激发人才的潜力,让他们在工作中 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宽容大度
对于有才能的人,刘邦总是能够给予充分的信任 和尊重,不轻易怀疑和猜忌。
02项羽的人物形象 Nhomakorabea英勇善战
总结词
项羽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军事统帅,他率领楚军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奠定了 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领导地位。
详细描述
项羽勇猛果敢,擅长运用骑兵突袭和快速机动战术,使他在战场上屡次取得胜 利。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善战的形象使他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尊敬与拥戴。
冷静沉着
01
02
03
面对危机不慌
在鸿门宴危机中,刘邦表 现出了冷静和沉着,能够 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善于控制情绪
无论在胜利还是失败的时 刻,刘邦都能保持冷静, 不轻易表露情绪。
深思熟虑
刘邦在做决策时总是经过 深思熟虑,不会因一时的 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59820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61.png)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垓下之战》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必学的文言文,也是司马迁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项羽——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那么你知道项羽在鸿门宴的人物形象是怎么样的吗?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的资料。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篇1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
他们两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
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大敌当前,岂能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
樊哙为救其主,敢作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兼备,堪称好汉。
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
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
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的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1abff6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9.png)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宴会上主角们各具性格,这里将进行人物性格分析。
1. 项羽:勇猛果敢
2. 刘邦:精明谨慎
刘邦是宴会上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精明谨慎,足智多谋的领袖。
不同于项羽,刘邦更重视计划和策略。
他不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分析整个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他的外表庸俗,但却善于借鉴敌人的优点。
这种谨慎的性格让他更能鞭策自己的部下,并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吕布:野心勃勃
吕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男人,具有野心勃勃的性格。
他野心勃勃,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在宴会上,他向项羽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并提出加入项羽的要求。
不幸的是,他受到了项羽和其他成员的嘲笑和不屑,这触发了他的狂妄和愤怒。
他也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和缺陷。
4. 韩信:狡黠多端
韩信是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狡黠多端的人,总是设法从困境中脱身。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但他的智慧和反应灵敏度让他在宴会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擅长利用关键时刻来展示自己,如在宴会上与项羽难分难舍之时,他提议用炮轰鸟群的方式来解救孙子,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然而,韩信的性格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他的狡猾做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鸿门宴成为历史上著名事件的原因之一。
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作文
![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c689e4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1.png)
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作文刘邦,狡兔三窟的领袖。
刘邦这人啊,真是狡兔三窟。
鸿门宴上,他就像只游刃有余的鱼,在刀光剑影中游刃有余。
面对项羽的威胁,他就像没事人一样,淡定得让人佩服。
你说他怕不怕?嘿嘿,他可不是那种会被吓倒的人。
范增,笑面虎的策略家。
范增这个人啊,绝对是笑面虎。
鸿门宴上,他那张笑脸背后藏
着多少算计啊!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让人根本摸不清头脑。
但话说回来,他这招还真管用,把项羽哄得团团转。
项羽,直肠子的武将。
项羽这人啊,典型的直肠子。
鸿门宴上,他就像个火药桶,一
点就着。
你看他那火爆脾气,一言不合就拔剑相向。
虽然他力大无穷,但有时候真觉得他有点傻乎乎的。
张良,智多星的谋士。
张良这人啊,聪明得跟猴儿似的。
鸿门宴上,他就像个智多星,给刘邦出谋划策。
你瞧他,说话不紧不慢,但每句话都戳中要害。
有了他,刘邦就像多了双眼睛,看得更清,走得更稳。
《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87de60bb4cf7ec4bfed05c.png)
问题探究
刘邦夺取天下,项羽失天下的原因: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 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之。”
大怒曰:“旦日 飨士卒,为击破
沛公军!”
项羽的反应表现出 什么样的性格?
遇事浮躁 急不可耐 自负轻敌
小说情节之:项伯夜访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默然,曰:“……且为之奈何?”
虚心求教 从善如流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 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圆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随机应变 笼络人心
刘邦的语言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
刘邦
在优势下,恃勇骄 横,毫无远虑
在劣势下,忍辱负 重,善于保存自己
刚愎自用, 又拙于应变
善于采纳意见 又随机应变
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 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
其谋 又自绝敌营内应
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 的人为自己效劳
在故事中,刘、项阵营分别有哪 些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关系?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人物对比之:范增和张良
谋士对比
特点
君主对其态度
项羽阵营:
范增
刘邦阵营:
张良
老谋深算、有政治 项羽不听取其意 远见、妄自尊大 见,导致谋略失败
足智多谋、 忠贞不二
刘邦对其言听计 从,两人配合默契
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下问
反而还“许诺”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f21b2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6.png)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2、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3、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4、曹无伤:不忠不义。
5、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6、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51098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11.png)
一、刘邦刘邦首先是一个坚定不移,胸怀大志,能屈能伸的人。
刘邦入关的真正意图,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得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本来,刘邦也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但为了早日实现心中的宏伟目标——建立至高无上的刘氏政权,他坚定不移,放弃了财务与美色。
鸿门宴上,一般为了显示对客人的尊重,都会让客人东向坐,而项羽为了表明自己的权势高于刘邦,设宴之时自己特意东向而坐,而让刘邦北向而坐。
此时的刘邦明知项羽是在有意贬低自己,但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他还是隐忍不发。
其次他又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有勇有谋。
鸿门宴前他认真地听取张良的意见,拉拢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使项伯成为自己的保护伞;为了打消项羽对自己的疑虑,又接受项伯意见,第二天一清早就亲赴鸿门向项羽谢罪,因而得到项羽的信任;范增早就看出刘邦入关的的真正意图于是鸿门宴上趁机想要谋杀刘邦,因而鸿门宴上杀机又起。
为了只身逃走,刘邦再次接受樊哙的意见,最终在鸿门宴上逃过了杀头的危机。
刘邦还是个遇事冷静,当机立断的人,刘邦先行入关后,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加上范增的煽风点火,令项羽勃然大怒,准备第二天就来攻打刘邦。
紧急关头,刘邦并未自乱阵脚,他自忖以自己的十万大军来敌项羽的四十万大军,会如卵击石。
因此他不想逞匹夫之勇,而是沉着冷静下来,与众谋士商议。
商讨之后,当机立断,接受张良意见,马上笼络项伯。
鸿门宴上当项羽说出是曹无伤的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等他回到军营,就立即诛杀了叛徒。
刘邦的这一当机立断,为他的将来的宏伟大业消除了隐患。
看到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刘邦又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借口“如厕”,以便趁机逃走。
当想好对策,准备逃走时,又谨慎的交待张良,叫张良拖延时间,稳住项羽,等他回到军营后方可向项羽进献白璧与玉斗,从这里可以再次看到刘邦的遇事冷静和当机立断。
二、项羽首先项羽是一个头脑简单,不讲义气的人。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的作文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1d0cfba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6d.png)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的作文说起鸿门宴,那可真是一场充满了勾心斗角和明争暗斗的大戏啊!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场宴会上各位人物的性格。
先来说说刘邦吧。
这家伙,那叫一个能屈能伸。
在项羽面前,那姿态放得极低,一脸的谦卑和讨好。
心里头估计打着小算盘呢,可表面上却装得跟个无害的小白兔似的。
他善于随机应变,一有风吹草动,就能迅速想出应对之策。
说白了,就是个狡猾的老狐狸,懂得审时度势,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和大业,啥面子都能不要。
再看看项羽,勇猛是真勇猛,可这脑子就不太好使啦。
太容易相信别人,又刚愎自用。
人家刘邦几句好话一说,他就晕头转向了。
而且还优柔寡断,范增多次示意他干掉刘邦,他就是下不了决心。
这性格,要是放在平常,可能还能说他有点仁义,可在这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那就是致命的弱点啊!
范增呢,那可是个老谋深算的主儿。
眼光独到,一眼就看出刘邦是个大威胁。
他一心为项羽着想,只可惜项羽不听他的。
他那个着急上火啊,估计心里都在骂项羽是个糊涂蛋。
张良就聪明得很啦,冷静沉着,一直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
关键时刻总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来化解危机,是刘邦的得力军师。
樊哙也是个猛人,忠心耿耿不说,还胆大心细。
闯进鸿门宴的时候,那气势,把项羽都给震住了。
鸿门宴上这几个人物,性格各异,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才决定了这场
宴会的走向和他们各自的命运。
这场历史上的精彩对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f6e72bcc77232f60dccca129.png)
《鸿门宴》人物形象一、刘邦、项羽形象分析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二、张良、范增形象分析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
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
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浅析《鸿门宴》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析《鸿门宴》人物形象的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30d87226240c844768eaeeb6.png)
浅析《鸿门宴》人物形象的塑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史文学价值的高度评价。
这个评价鲜明地表明《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文学作品。
它不朽的艺术魅力,不仅得力于司马迁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而且也得力于他运用了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多种表现手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鸿门宴》这篇文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点。
它不仅写了楚汉战争的历史事实,而且还采用了大量的文学表现手法,塑造出刘邦、项羽、张良、樊哙、范增等鲜明人物形象。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鸿门宴》这篇文章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
其一,文章在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比较得当,选择了富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通过项、刘双方力量的对比,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创造了条件。
作者为了揭示刘、项那十分鲜明、互不雷同的性格特点,并没有正面展示楚汉战争中惨烈的战争场面,而是选取了这一历史过程中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的“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通过项、刘双方力量的对比加以再现。
而“鸿门宴”上的这场斗争,实际上是楚汉相争,项、刘图霸的第一回合。
项、刘都想独吞农名起义的胜利果实,然而项强刘弱,各不相让,于是演出了一出出你死我活、明争暗斗的活剧。
因此“鸿门宴”这场争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并不压于千军万马征战沙场的刺激。
同时,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把项羽的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刘邦的委屈求全、狡猾多变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出来。
其二,文章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例如,项羽出生楚国贵族,勇武过人,但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且智谋不足。
在鸿门宴上自大无谋,沽名轻敌,当听到曹无伤告密后,勃然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暴露了他骄傲自大,不可一世的神气。
当他听了项伯“善遇之”的话后,又马上许诺,轻易改变主意,不去进攻刘邦,表现出他头脑简单、刚愎自用的特点。
当刘邦假意殷勤,说什么“令将军与臣有隙……”时,他毫无觉察,反而将告密的曹无伤和盘托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鸿门宴 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 人物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fcbcaba1c7aa00b52acbed.png)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1.关于项羽的形象。
①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沛公逃席而安然受璧——优柔寡断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闻樊哙语而“未有以应”——率直粗犷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不善用人宴会上的排座次——骄傲自大②要害是他“自矜功伐”(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
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③自矜功伐而最后终于遭致失败,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
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2.关于刘邦的形象。
①刘邦亲往鸿门谢罪,是一个大胆的决策,非此不足以阻止项羽进攻;“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都能看出的坚决果断。
②!③刘邦“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甚至“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④初见项伯,即“兄事之”,“奉卮洒为寿”,“约为婚姻”,可见他善于拉拢人,为己所用。
⑤心机细密。
善于给谋士展现才华的机会。
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建议。
有自知自明。
3.其他人物形象。
刘邦集团中的人物:①张良——足智多谋(请项伯调停是他提出来,樊哙是他找来,“留谢”一事也处理得恰当。
)②樊哙——非凡勇敢而又粗中有细(闯帐的动作;入帐后怒目而不语;借机面责项王;主张不辞而别)。
项羽集团中的人物:①范增——有远见卓识而刚愎自用(断言刘邦“志不在小”;让项庄击杀刘邦;碎玉斗;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项伯——看重情义,而又易为假情义所盅惑。
不能权衡利害关系。
不明智。
|③。
《鸿门宴》人物形象探究
![《鸿门宴》人物形象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4eda68f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4.png)
善于运筹帷幄,因此他的登场总是代表着危机、 挑战和机遇。 精明大器的他在政治上具有强有力的掌控和领导 能力。
刘备的形象
1
三顾茅庐
刘备三次拜见诸葛亮,最终请他出山相助形成三国时期的局势,逐渐为后来的剧 情开始构筑基础。
2 多角度表现
通过不同样式的图文排版,呈现了多方面的 人物形象特征,使得观众对这些人物有了更 清晰的认识和印象。
2 忠诚的人格魅力
他虽未获功,但却被一群有志之士敬重。陈 平的形象充满了忠诚的人格魅力,是古代人 物形象中难得一见的正直,代表了一种朴素 而深刻的精神境界。
3 通往成功的道路
陈平在本剧中没有直接参与鸿门宴的筹备和 组织,但是他帮助吕布击败曹操,为鸿门宴 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4 所表现的价值观
他所表现的价值观,例如忠诚、正义、和谐 等,都一直是古代人物形象的最佳代表之一。
议论和辩论
宴会期间,参与者们纷纷表达 了对时局和天下大势的看法, 他们的议论和辩论使得鸿门宴 变得备受关注和传颂。
剧变和动荡
最终,曹操在宴会结束前夕触 发了他的密谋,使得局势逐渐 激化。袁绍惨遭失败,许多功 臣和重要人员也无法幸免于难。
结论与总结
1 深入人心
本次人物形象探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大,通 过本次活动,我们对古代历史人物形象有了 全面的了解。
《鸿门宴》人物形象探究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通过对该事件中的多个人物形象深入 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物的信仰、决策、行动以及背后深藏的动 机和情感。
陈平的形象
1 担任谋士
陈平自觉完成自己作为谋士的职责。他忠诚 而不失聪明,言论和行动始终站在舍身为国 之立场,得到了各方人物的信任。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93222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b.png)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第一篇: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从鸿门宴看性格决定命运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代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从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性格的弱点导致的,这在《鸿门宴》一文中就可窥一斑。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鸿门宴》中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再者刘邦“谢罪”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再其次帐中饮酒座位的安排,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
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一点都没把刘邦放在心上。
最后刘邦不辞而别,他本该追究,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妇人之仁。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鉴赏
![《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48af6f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5.png)
《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鉴赏司马迁在《鸿门宴》中以独特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鉴赏,希望有所帮助!一、性格典型、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1、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
鸿门宴上刘邦以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暴露了曹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
范增多次目示、举例,“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项羽听之任之,说明他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直斥项羽。
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
刘邦逃跑,项羽受璧,表现了项羽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
这样的重大事件,刘邦却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足见其心计颇深。
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
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
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他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通过“约为婚姻”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说服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他又卑躬屈膝,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
见状,樊哙与张良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
刘邦察纳雅言,“军霸上”。
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
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
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暗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
有关《鸿门宴》中两组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
![有关《鸿门宴》中两组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61223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5.png)
《鸿门宴》选自司马迁的《史记·了项羽、刘邦二人在推翻秦王朝之后,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主要围绕开。
接下来,笔者就带领大家比较和分析的两组人物形象。
第一组:久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胜利,王朝;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
同样都是主帅,行,但自矜伐功、刚愎自用;但他知人善任、能屈能伸。
在鸿门宴开始之前,人告诉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之。
”得到消息后,项羽勃然大怒,公军。
这暴露出项羽意气用事、独断专行、没有远见的弱点。
作为一名主帅,报,他不与自己的谋臣细细商量谋划,勇。
再看刘邦,己时,伯的交情之后,信息,礼贤下士,对项伯百般恭维、讨好和拉拢,“寿,约为婚姻”,其在项羽面前辩解。
可见,应变,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屈能伸,在鸿门宴上,刘邦一见到项羽,低,又是道歉,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善辩,后感到非常满意,心中的怒气和疑虑已消减了一大半,密者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
可见,项羽的城府远不及刘邦,防范意识薄弱,处事也是全凭自己一时的心情。
后来,范增“数目项王,举锁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都默然不应;而刘邦则是听取各方的意见,知人善任,一步步化解危机,离开了鸿门宴席。
第二组:急躁易怒的范增与临危不乱的张良范增和张良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都是各自主帅的谋臣。
在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博弈中,他们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范增深谋远虑,为项羽细细谋划,可谓尽职尽责。
但是他的性格过于刚烈,且急躁易怒,导致刺杀刘邦的计划失败。
张良有勇有谋,又善于察言观色,深得刘邦的信任。
范增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跟随项羽征战多年,却并不了解他,未曾预料到项羽会因为项伯的劝说和刘邦的恭维而改变心意,一再错过刺杀刘邦的良机。
这说明项羽对范增并没有那么信任。
而张良足够了解刘邦,知道他一贯是用人不疑,因此将这一绝密消息告知了他,从容地帮他分析目前的局势,还将重要的人物项伯引荐给了他。
范增看透了刘邦的野心,自然也明白此次宴会的重要性,但是他对刺杀工作没有作充分的准备,对人员的安排也不恰当。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aa7017d5bbfd0a78567344.png)
中有细
整理ppt
9
写法分析 对比中写人物
范增——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坚决果断、
谋臣 不知人知己、自作主张、越俎代庖,妄自尊
大,骄横急躁 张良——忠诚不二、沉着冷静、老练多谋、 处处留心、知人知己、处事有方
整理ppt
10
写法分析 对比中写人物
项羽——重义守信、率真、大度、仁义、沽
主帅 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
宴会后 追与不追
整理ppt
故事开端发展 (1-2)
故事高潮 (3-4)
故事结局、 尾声 (5-7) 2
无伤告密 项伯说羽 刘邦谢罪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张良留谢
勃然大怒 放弃攻打,答应善遇 脱口线人 默然不应
熟视无睹
反称壮士,赐酒赐坐
安然受璧,处之泰然
整理ppt
3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 ,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任人唯亲、 政治愚钝
刘邦——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能言善辩、 能屈能伸、当机立断、从谏如流、自私自利、 工于心计、狡诈多端
整理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深入全面了解项羽的人物形象。
2.通过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整合分析,去探讨人物形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培养学生自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学会用现代观念来评价历史人物,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项羽。
导语引入:(1分钟)
一、分析人物形象(10分钟)
(一)刘邦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已留预习,学生直接说,教师补充)
刘邦的语言:
1.为之奈何?性格:谦虚谨慎,善于
用人
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性格:有心机
3. 君安与项伯有故?性格:多疑
4.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性格:善于应变
5.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进,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倍德也。
性格:善于言辞
6.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 今者出,未辞也。
为之奈何?
8.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性格:思虑周全
9.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细节:
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性格:机敏过人
2.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性格:有胆识
3. 沛公北向坐。
性格:能屈能伸
4.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性格:善于应变
5. 乃令张良留谢。
性格:思虑周全
6.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性格:果断
10. 沛公至军,立诛曹无伤。
性格:行事果断
对比:张良对他的忠诚:善于用人
那么作者是怎样刻画刘邦这一人物形象的?(3分钟)
1.细节刻画
2.语言描写(对话、独白)
3.对比
(二)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来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1 0分钟)
项羽的语言: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性格:轻敌自大
2.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性格:心无城府
3.客何为者?性格:
4.壮士!赐之卮酒。
性格:
5.赐之彘肩。
6.壮士!能复饮乎?
7.沛公安在?
细节描写:
1.项羽大怒曰:性格:草率鲁莽
2.项王、项伯东向坐性格:轻敌自大
3.项王默然不应性格:优柔寡断
4.项王未有已应。
性格:寡谋轻信
5.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性格:眼见不远
6.项王许诺性格:沽名钓誉
对比:不听范增所言:不善用人
二、你认为项羽是怎样的人?(10分钟)
1.重情重义
2.英雄
3.﹍﹍
4.﹍﹍
教师补充:
1.项羽本人又是怎样认识自己的的?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2.我们再来看一下刘邦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史记·高祖本纪》中写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3.后人对项羽的认识怎样?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如果卷土重来,结果还未可知。
(教师解读)
题乌江项王庙诗(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教师解读)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教师解读)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三、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分钟)
通过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1分钟)
请运用本课所学到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对张良、樊哙、范增等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要求:立足文本,结合史料,对其中的某一位加以分析,写一篇 60 0 字的短文《走近秦汉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