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成藏特征研究现状
准噶尔盆地盆缘不整合油气藏特征及前景分析
准噶尔盆地盆缘不整合油气藏特征及前景分析摘要: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发现准噶尔盆地盆缘不整合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需根据不同地区的油气发现情况以及勘探的难易程度来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评价工作,才能更好的为油气藏的开发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除此之外,通过实际勘探的结果,对准噶尔盆地盆缘的地层不整合油气成藏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研究的结果与油气成藏的特征,提出了准噶尔盆地盆缘油气成藏的勘探前景。
关键词:地层不整合成藏特征准噶尔盆地不整合油气藏一直是国内外地质石油学家们研究的焦点之一,通过不整合油气成藏的勘探研究可以很好的了解该处的油气富集情况,为后期的油气开采提高一个良好科学依据。
准噶尔盆地位于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由于盆地盆缘远离了源岩,在勘探难易程度要比以往的勘探难度大。
近几年,随着勘探工作的进行在准噶尔盆地的盆缘地区发现了许多与不整合相关的油气藏,从而也使得准噶尔盆地盆缘逐渐成为了勘探的热点。
通过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地层的不整合不单是油气发生运移的一个重要通道,其还是油气富集的一个重要场所。
但是在准噶尔盆地盆缘处地层关系较为复杂,并且盆缘岩相变化比较快,断层较发育,与之相应的专题性研究较少,从而使得对准噶尔盆地盆缘的不整合油气藏的分布特征认识程度不高,制约了今后的勘探研究工作。
本文就准噶尔盆地盆缘,进行了不整合油气成藏特征的研究,阐述了油气运聚的特点,并对油气成藏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
一、准噶尔盆地盆缘地质概况准噶尔盆地的演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裂谷盆地阶段(P1时期)、前陆盆地阶段(P2-3时期)、复合类前陆盆地阶段(T-J-K时期)以及类前陆盆地阶段(E-N时期)。
经过这四个阶段的演化准噶尔盆地逐渐形成了石炭系结构、二叠系结构、三叠系结构、侏罗系结构、白垩系结构、古近系结构、新近系结构和第四系结构[1]。
其中,石炭系结构主要是灰黑色凝灰岩以及黑色砂泥岩组成,而其他层系结构主要是以砂岩、粉砂岩、砾岩等岩性为主。
沉积岩不整合立体结构特征及其油气成藏作用研究
沉积岩不整合立体结构特征及其油气成藏作用研究
高源青
【期刊名称】《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年(卷),期】2024()9
【摘要】沉积岩不整合是地质历史中重要的沉积间断或剥蚀事件的体现,对于油气输导和成藏具有显著的影响。
基于此,详细解析了沉积岩不整合的立体结构特征:不整合面之上的底砾岩层、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黏土层以及风化黏土层之下的半风化岩层。
底砾岩层主要由底砾岩和砂岩构成,以其良好的连续性和较好的孔渗性成为油气运移的关键通道。
风化黏土层则因其致密性,起到了良好的封盖作用。
半风化岩层则因其特有的孔隙结构,为油气的储集提供了空间。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不整合结构对油气成藏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明确了不整合结构对油气成藏模式的控制作用。
【总页数】3页(P145-147)
【作者】高源青
【作者单位】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河口采油厂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孔店组底界不整合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2.济阳坳陷不整合结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
3.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侏罗系/三叠系不整
合结构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作用4.四川盆地区域不整合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5.不整合立体结构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第82卷 第2期2008年2月 地 质 学 报 AC TA GEOLO GICA SIN ICA Vol.82 No.2Feb. 2008注:本文为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4KY10031)资助成果。
收稿日期:2006205210;改回日期:2007211212;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简介:赵卫卫,男,1976年生。
博士,讲师,从事油气成藏地质学方面的研究。
Email :zhaowei3028@ 。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赵卫卫1,2),查明2),吴孔友2)1)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西安,710065;2)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类型与控油特征、不整合结构与油气运聚特征以及不整合运聚油气的成藏模式。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
根据不整合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以不整合的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为基础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划分为褶皱、断褶、削截、超覆和平行5种类型。
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即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
不整合纵向分层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同时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
不整合发育部位及剖面形态的差异,导致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关键词:不整合;油气运移通道;油气运聚;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是一大型的中、新生代山间内陆含油气盆地,其南面紧邻特提斯2喜马拉雅构造域。
盆地四周均为深大断裂及褶皱山系所限,南临昆仑山褶皱带,北接祁连山褶皱带,西北界为阿尔金山走滑断裂带,盆地地理面积为25×104km 2,中、新生代沉积面积9.6×104km 2,沉积厚度一般为6000~7000m ,最大埋深达到17200m ,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共同构成我国西部地区三大内陆沉积盆地。
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 国许多含油气盆地 ,特别是叠合含油气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层 、多个烃源 区、多期油气生成 、多个
油气系统或子系统控油 、多期油气充注聚集 ,同时又遭受多期破坏特点。因此准确分析经历了多期构造
运动的复杂含油气盆地的油气运聚期次 、认识油气成藏过程 ,深化油气分布规律 、提高油气勘探效益的 重要研究内容。不同时期人们研究油气成藏充注的手段不同,传统的成藏期分析主要从生 、储 、盖运 、 聚、 保各项参数有效配置 ,根据构造演化史 、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作 出推 “ ,随着地球化学分 析手段 的深入 , 0 2 世纪 9 年代 以来成藏期分析是在构造发展史 、 0 埋藏史 、 热演化史 、 沉积成岩史等地质 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寻求油气成藏的直接地球化学证据。
1 油气成藏期 “ 正演"分析方法
“ 演 ”分析 方法 建立 在盆 地演 化史 、构 造演 化史 、沉 积埋 藏 史和 热史 研究 的基 础之 上 ,从而 将油 正
气充注与地质时间有关 的圈闭发育和源岩生排烃结合起来判断油气成藏期。 1 . 1根据圈闭发育史确定成藏期 油气藏是烃类流体在圈闭中聚集的结果 , 所以成藏期只能与圈闭的形成期相当或晚于圈闭的形成期。 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叠合含油气盆地 ,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均有圈闭的形成 ,或者说盆地的不 同演化阶 段预示着圈闭的不同发育阶段 , 而油气注入的滞后性决定了圈闭的形成期只可能是油气注入的最早时间。 圈闭发育史准确确定的基础是沉积埋藏史和构造发育史。 1 . 2根据烃源岩主要生烃期确定成藏期 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生成 、运移 、聚集的结果 ,因此源岩 中油气生成并排出的主要时期则是油气藏 形成的上限。 烃源岩在地温梯度高的快速沉降盆地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早 , 如前陆盆地地区; 相反在地温梯度低 的缓慢沉降盆地 ,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晚。 生烃期分析 的准确性取决于烃源岩层位 、古地温梯度和埋藏史的准确确定。其中热史恢复的基本方 法包括随机反演法 、古地温梯度法和古热流法 ,烃源岩的生烃史分析方法则包括 T I a R T、E s o和化学动 v 力学 等方 法 。 1 . 3根据油藏饱和压力确定成藏期 油藏在饱和压力情况下 ,其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相等。如果油气藏形成之后 ,饱和压力没有发生变
浅议地层不整合面及其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07期/3月(上)—264浅议地层不整合面及其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张文化(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山东·东营257000)摘要地层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在油气勘探开发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地层不整合面的介绍及实例分析,发现不整合面可作为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致使不同层位的地层聚集成藏,不整合面还可使其上下岩层的储集空间得以改善,储集性能变好,以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而形成的油气藏类型有:地层剥蚀不整合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
关键词不整合面及其类型油气运移通道储集空间和性能油气藏类型中图分类号:TE122.3文献标识码:A 1不整合及其类型1.1整合与不整合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之为整合接触。
上下地层间的层序有了间断,地层之间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之为不整合。
在上下地层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面,称之为不整合面。
1.2不整合的类型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及其反映的地壳运动特征,不整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也称为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即狭义的不整合)。
2不整合面在油气成藏研究过程中的意义2.1不整合面的存在为准确卡准古潜山界面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不整合面作为一次区域性的沉积间断,往往是下覆地层遭受风化剥蚀、溶解、淋滤,可形成高孔高渗的风化壳。
而风化壳经风化侵蚀后一般都较软,组成风化壳的物质的颜色一般为棕黄、灰黄为主,也有棕红和浅灰色的。
在设计的潜山界面附近若岩屑录井发现这类颜色的岩性时,说明地层马上就进入潜山了。
因此这种类型的风化壳实际上就是卡准潜山界面的一个标志层。
如永551井、陈312井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2.2不整合面使地层的储集空间得到改善,提高了地层的渗透率不整合面下面的地层曾上升出露地表,地层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再到后期深埋地下后地下水的淋滤作用,拓展了储层的储集空间,使岩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大增强,为油气的运移和储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等石油地质学——不整合-杨永
3、不整合的类型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
与不整合面相关的油气藏类型示意图
4、不整合在油气成藏中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
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不整合对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起 着不同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形成不整合油气圈闭 (2)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3)改善油气的储集空间及性能 (4)促使烃源岩发生二次生烃作用 (5)对油气藏起到破坏作用
4.3 不整合可改善油气的储集空间及性能
不整合面之上的高孔渗岩石(砂岩、砾岩等)和不整合面 之下裂隙、溶蚀孔洞发育的半风化岩石(砂岩、砾岩、碳酸盐 岩、火山岩及变质岩等)除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外,还可成为 油气聚集成藏的有效储集层。 在形成不整合面的过程中地层上升至地表,遭受长期风化 剥蚀以及地下水的淋滤作用,在其表层常出现一个风化孔隙带, 使其(尤其是结晶岩和碳酸盐岩)孔隙性和渗透性大大增强, 成为油气储集的良好场所。此外,不整合面之上发育的水进砂 体可作为良好的储集体,大气水通过早期褶皱和断层形成的裂 缝使下伏地层岩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储集层的性能。
3、不整合的类型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
(3)削截不整合:为早期地层在抬升过程中形成的单倾形态, 突起端遭受风化作用剥蚀,后期再次接受沉积而形成的一类不整 合。它是古斜坡边抬升遭受剥蚀边接受沉积而形成的,是油气运 移的良好通道,若不整合面的封堵性质好,也可以在其下形成地 层油气藏。 (4)褶皱不整合:早期沉积的地层在构造抬升中发生褶皱变形, 并遭受风化剥蚀而形成。不整合面显现完整的背斜形态。这类不 整合面对晚期形成次生油气藏有利,在后期经过地质作用容易形 成古潜山圈闭,有利于油气的运聚。 (5)断褶不整合:断层上盘逆冲或旋转造成地层弯曲降升或掀 斜,地层受剥蚀后再接受沉积而形成。其具备褶皱不整合所有的 成藏条件,而且断层的存在也对油气成藏起到关键作用。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特别是近20 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对油气成藏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油气成藏条件(生、储、盖层等)的研究,无论从方法、手段和理论上,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2)成藏过程,成藏期次的研究,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历史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史、沉降史、热史及成岩史研究,开展了包裹体分析、同位素分析、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对油气成藏有了相当的认识。
(3)成藏动力学,即油气运移与聚集研究,结合地压场、地温场和地应力场开发了大量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的定量化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油气系统分析,这是一项新兴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把油气藏的各种地质要素(生、储、盖和上覆岩层)和地质作用(油气生运聚作用和圈闭形成作用)纳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虑,强调彼此间的配置关系,从而弄清油气分布规律。
下面分别以“三场”与油气的研究、成藏史研究、含油气系统研究、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以及盆地模拟技术等五个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1、地温场与地压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油气成藏机理的各种因素研究中,通过研究古地温、热史、地层压力、地应力与油气形成的关系,揭示地温场、地压场与地应力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地压场是指一定地质空间范围内地层压力及其分布特征,一般由正常压实带、异常高压带、异常低压带组成。
地温场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地温场与烃源岩空间匹配关系,热史与烃源岩演化之间的关系。
由于地温与地压的密切关系,有人把地温、地压系统在垂向上看成是叠合式温压系统,这种叠合式温压系统以可分为高压型和低压型两种。
地温场、地压场与地应力场密切相关,对油气藏形成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目前,石油地质学家们都趋向于对“三场”进行综合分析。
尽管“三场”相互关联,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不整合面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收稿日期:1999 11 04作者简介:陈建平(1970-),男(汉族),安徽潜山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有机地球化学和盆地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000 5870(2000)04 0075 04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不整合面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陈建平1, 查 明1, 柳广弟2, 谷亚青1, 张卫海1(1.石油大学石油资源科学系,山东东营257061; 2.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北京102200)摘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发育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研究表明,二叠系内部各组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在不整合面附近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增大,因而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玛北油田百口泉、乌尔禾组油藏原油物性差异与油气运移通道有关,百口泉组油藏是通过不整合面运移聚集的,油气性质以富含轻质组分和低密度为特征。
不整合圈闭发育的扇体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油气富集是在不整合面附近。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不整合面;油气运移;油气藏类型中图分类号:T E 122.3+3 文献标识码:A引 言近年来,不整合面在油气成藏方面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6]。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先后发现了玛北、五区南、小拐等二叠系地层不整合油气藏,但是,油气是如何沿不整合面运移以及油气沿不同通道(不整合面、断层、储层)运移对油气性质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对准噶尔盆地不整合面在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中的作用、不整合面运移油气聚集成藏的特点以及不同类型不整合油气藏进行研究。
1 地质概况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位于玛湖生油凹陷的北侧,为一北西向南东倾的单斜。
在石炭系基岩之上发育有七大岩系,它们之间都是以区域性不整合相接触[5]。
二叠系内部各组之间都存在局部区域性不整合,佳木河组、风城组及乌尔禾组地层在此处尖灭,并且在尖灭线附近发现了众多油气藏,如五区南油气藏等(图1)。
图1 西北缘斜坡部分地区地层尖灭线与油气藏分布2000年 第24卷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24 No.4 第4期 Journal of the U niversity of Petroleum,China Aug.2000西北缘斜坡区二叠纪扇体发育在不整合圈闭上,较大的扇体有五区南冲积扇群、玛湖扇三角洲、小拐断崖扇等(见图2)。
现代油气成藏理论相关研究进展
(Adams F D,1954;程日辉等,1998),也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地
壳运动特征和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
早在1788年,James Hutton观察位于陡倾斜志留纪地层之上红色砂岩时, 首先认识到这种不协调的地层接触关系,并称为“原生地层和次生地层的连 接”,威乐(Werner)把这种现象称作“偏离正规的层序”,杰明逊 (Jamenson)从宗教用语中得到启发,将这种不协调的地层关系称为不整合 (unconformity)。
一、不整合结构特征与成藏作用
2、不整合类型
1981年,Bally 在 研究被动大陆边缘地质 特征时,依据上、下地 层沉积相及构造特征的
差异,提出破裂不整合
的概念(breakupuncon formity) 。
一、不整合结构特征与成藏作用
2、不整合类型
震积岩研究中将地震扰动层与上覆的滑来震积层之间的 一规模不等的接触面称为震积不整合( Seilacher ,1984)。
一、不整合结构特征与成藏作用
2、不整合类型
Brown L F和 Fisher W L于1979年从层序地层学的观点,根据反射 终止与不整合面的关系,将不整合划分为侵蚀型和沉积型两类,并把削 截称为侵蚀型不整合,而将上超、顶超和下超归为沉积型不整合。 Visher S(1984)从描述的角度曾将不整合分为:间断、假整合、 侵蚀不整合、准整合、角度不整合、非整合和超覆不整合等7种类型。
水的深度等因素(刘波等,1997;付广等,2001)。
一般气候温暖潮湿、地形突起、表面裂隙多的地带,其 厚度可达几十m,甚至几百m(白玉雷等,1992)。付广等 (2001)将这种基岩风化壳在纵向上自下而上分为崩解带、 淋滤带、水解带等3个带,其中储集性能好的是淋滤带。
林樊家地区孔店组不整合油藏油气成藏特征
林樊家地区孔店组不整合油藏油气成藏特征摘要:林樊家地区孔店组与上覆馆陶组为不整合接触,形成一系列地层不整合圈闭和油藏,但油藏成藏条件、油气分布尚不清楚。
通过对油气成藏条件、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认为林樊家地区孔店组在“源岩区高压供源—侧向断裂输导—网毯输导聚集”成藏模式控制下,主要形成不整合油藏,以及受断层和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复合油藏,油层平面上受剥蚀线控制,沿剥蚀线走向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
进而对部分老井复查后解释油层,并落实多个不整合圈闭,为油气勘探指明方向。
关键词:成藏特征不整合圈闭分布规律林樊家地区林樊家地区地处山东省滨州市,尚店以西、里则镇以北,构造位置处于东营凹陷以西和惠民凹陷以东的林樊家凸起上,东部以尚店油田沙一段地层超覆线为界,南部以林南断层为界,北部和西部过渡在林樊家构造上,是一个在古、中生界地层之上覆盖了下第三系孔店组、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大型披覆构造,勘探面积650km2。
目前,林樊家主体构造已为三维地震所覆盖。
该区自上而下共发现明化镇组、馆陶组、孔店组三套含油、气层系,其中馆陶组底部油藏在林樊家油田广泛分布,是主力产油层,明化镇组底部和馆陶组中上部气层为主力气层,孔店组不整合油藏发现程度最低,成藏条件、油气分布尚不清楚,已经作为该区油藏评价部署的重要层系。
1油气成藏条件1.1油源条件林樊家地区三面环洼,周边洼陷的生烃量为234.866×108t,排烃量为41.382×108t,资源潜力丰富,成藏条件十分优越。
东部倾状端为东营凹陷最富也是济阳坳陷最好的生油洼陷—利津洼陷,该洼陷面积1000km2,最大埋藏深度4850m,烃源岩体积大,生油指标高,主要生烃层位为沙四段上部与沙三段下部[1]。
沙四段上部有机母质类型以I型为主,有机碳含量0.51%~2.43%,生油岩平均厚度158.3m,大部分暗色泥岩镜质体反射率0.5%~0.9%,沉积中心部位镜质体反射率大于0.9%,沙三段下部有机母质类型以I型为主,有机碳含量1.42%~2.16%,生油岩平均厚度135.5m,大部分暗色泥岩镜质体反射率0.5%~0.7%,通过油源地化指标对比表明,林樊家油田的油气来自利津洼陷沙三段暗色烃源岩,通过断层、区域性不整合,以及骨架砂岩输导层运移至该区,聚集成藏。
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06期/2月(下)—270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王会丽(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营257000)摘要在分析研究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地质特点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成藏模式及成藏的控制因素。
对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油藏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的研究对下步博兴洼陷斜坡带地层油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金家油田不整合遮挡油藏成藏模式控制因素中图分类号:TE122文献标识码:A 1区域概况金家油田构造位置位于东营凹陷西南边缘斜坡带,金家-樊家鼻状构造带南端。
受渐新世末期构造运动的影响,金家地区馆陶组地层与下伏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地层之间形成了角度不整合沉积。
馆陶组底部紧靠不整合面沉积了10-50m 的泥岩,作为有效盖层,与鼻状构造背景配合,形成一系列的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
博兴洼陷生成的油气经断层和不整合面运移到该区,在不整合圈闭中聚集成藏,即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金家油田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及沙三段四套含油层系中广泛发育此种油气藏类型。
2油藏地质特点金家油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因其特定的成藏背景,呈现出浅、薄、砂、稠、膨、敏、储层物性好、地层温度低等特点。
浅:金家油田四套含油层系油层埋深介于750-1100m 之间。
薄:油层有效厚度多小于8m ,相对较薄。
易出砂:埋藏浅、岩石较为疏松,,胶结性差等多种原因导致储层易出砂。
稠:原油密度平均0.9794g/cm 3;地面脱气原油粘度946-15741mPa.s ;原油密度大,粘度高。
膨:储层黏土矿物含量高,在10-16%,开发过程中,粘土矿物遇水易膨胀堵塞孔喉。
敏:金家油田整体上储层水敏性较强。
物性好:储层孔隙度平均36%;渗透率介于242Χ10-3-8730Χ10-3m 2,属高孔、高渗储层。
低:金家油田地层温度平均43-47.5℃,地层温度相对较低。
油气成藏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体包裹体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研究领域。测定流体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可以估计自生矿物包裹体的形 成时间, 进行油气注入时间和方向的推算; 对包裹 体烃类地球化学测试, 研究储层包裹体中烃类母质 特征及其成熟程度, 进而研究油气充注史和油源问 题。其中的许多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如 何使注入史分析真正定量化, 是努力的方向。
$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特别是近 %" 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
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 对油气成藏过 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对油气成藏条件( 生、 储、 盖层等) 的研究, $) 无论从方法、 手段和理论上, 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 成藏过程, 成藏期次的研究, 从动态过程的 %) 角度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历史分析, 结合构造演化 史、 沉降史、 热史及成岩史研究, 开展了包裹体分 析、 同位素分析、 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 对油气 成藏有了相当的认识。 ( 成藏动力学, 即油气运移与聚集研究, 结合 2) 地压场、 地温场和地应力场开发了大量实验模拟和 数值模拟的定量化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油气系统分析, 这是一项新兴的石油地质 3) 综合研究 方 法 , 把油气藏的各种地质要素( 生、 储、
・ ・ ,/
=>?#? 0>@ABC>D9
96E /&&, F*G(,H ?*(I
盖和上覆岩层) 和地质作用( 油气生运聚作用和圈 闭形成作用)纳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虑, 强 调彼此间的配置关系, 从而弄清油气分布规律。 下面分别以“ 三场” 与油气的研究、 成藏史研 究、 含油气系统研究、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以及盆 地模拟技术等五个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油气成藏 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不整合类型及其控油特征
Unc o nf o r mi t y t y pe s a nd t he i r c o ns t r a i n t s o n hy d r o c a r bo n b e ha v i o r
s c h e me ,t h e u n c o n f o m i r t y wa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s i x k i n d s o f t y p e s : p a r a l l e l — f o l d t y p e , p a r  ̄l e l - t r u n c a t i o n t y pe ,p a r a l l e l —
面形 态 以及界 面两侧地 震反射 终 端组合 关 系. 提 出了一种 较 为统一 的不整合 类 型划分 方案 。该 方案 将不
整合 划分 为平行 一 褶 皱 型、 平行一 削截 型、 平行 一 平行 型、 超覆一 褶 皱型 、 超 覆一 削截 型及超 覆一 平行 型等 6种
类型 。其 中, 平行一 褶皱 型和平行一 削截 型不整合 面之 上有利 于油 气的运移 , 不整合 面之 下有 利于 油气的聚 集; 平行一 平行 型不整合 面上 、 下对油 气运移 有利 , 只有在断层 与褶 皱的 配合 下 , 才有利 于油气的聚 集 ; 超覆 一 褶 皱型 和超覆一 削截型 不整合 面上 、 下对 油气聚 集最有 利 : 超 覆~ 平行 型不整合 面之 上有 利 于油气 的聚集 , 不整合 面之 下有利 于油 气的运 移 。该划 分方案 将不 整合作 为一 个整体 来研 究 , 较好 地 解决 了不整合 与油 气运聚评价 之 间的有 机联 系. 具有一 定 的科 学性和 实用性 , 对 于地层 油 气藏的勘探 , 具有一 定的借鉴作 用 。
准噶尔盆地盆缘地层不整合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展望
p r o s p e c t s o f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u n c o n f o r mi t y i n b a s i n ma r g i n o f J u n  ̄a r Ba si n
Z h a n g Sh a n we n
d o i : 1 0 . 1 1 7 81 / s y s y d z 2 01 3 0 3 2 3 1
准 噶 尔 盆 地 盆 缘 地 层 不 整 合
油气 成 藏 特 征 及 勘 探 展 望
张 善 文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 限公 司 胜 利油l i t 分公司 , 山东 东 营 2 5 7 0 0 1 )
c o n f o r mi t y i n b a s i n e dg e .I n t he ma c r o s t y l e,t h r e e t y pe s o f o n l a p t un r c a t i o n,l e v e l e d t r u n c a t e a n d p a r a l l e l c o n— f o r mi t y d e v e l o pe d.I n v e r t i c a l d i r e c t i o n,t h e r e we r e t h r e e o r t wo l a y e r s,f o m i r n g ma n y c o mb i n a t i o n f o m s r o f pe r - me a b i l i t y .I n lu f e n c e d b y u n c o n f o m i r t y s t y l e s t uc r t u r e,p e r me a b i l i t y c o mbi na t i o n,g e o l o g i c b a c k g r o u n d i n b a s i n ma r g i n a n d s o u r c e r o c k g e n e r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i n ba s i n,t he a c c u mu l a t i o n o f u n c o n f o m i r t y r e s e r v o i r i n b a s i n ma rg i n
塔里木盆地不整合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
第20卷第1期安作相:准噶尔盆地和松辽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异同・15・塔里木盆地不整合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张守安吴亚军佘晓宇冯昌寿(第一作者:高级工程师地层古生物及石油地质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勘探研究院湖北荆州434100)摘要塔里木盆地削截不整合油气藏和超覆不整合油气藏都很发育,且具有产量高、分布广、规律明显等特点。
它的形成既受不整合类型、圈闭及其形成期与油气运聚期匹配的控制,又受生、储、盖组合及配套断裂发育状况的制约。
成藏期前形成的不整合圈闭有利于捕获油气,重建封闭作用有利于晚期成藏。
古隆起、古斜坡的削截不整合尖灭带及超覆不整合带内是寻找不整合油气藏的最佳地带。
主题词塔里木盆地不整合圈闭油气藏形成条件分布中图法分类号TE112131收稿日期1998-08-07*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85-101-02-03-03)部分研究成果第20卷第1期新疆石油地质V ol.20,N o.11999年2月XIN J IANG PET RO LEUM GEO LOGY F eb.19991削截不整合成藏条件分析古隆起、古斜坡及盆缘是形成削截不整合面的有利地带。
当生、储、盖组合适宜,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聚期匹配适当时,则形成各类削截不整合油气藏(图2)。
下面仅就雅克拉削截不整合油气藏为例塔里木盆地不整合油气藏十分发育,几乎遍及全盆(图1),其分布规律明显,中、新生界以超覆不整合油气藏为主,上古生界既发育削截不整合油气藏,又发育超覆不整合油气藏,下古生界以削截不整合潜丘油气藏为主。
图1塔里木盆地海西末期不整合类型展布新疆石油地质1999年・16・雅克拉T 50面是多个不整合的叠置面(T 50-T 60-T 74-T 80面),T 50面下这套碳酸盐岩长期裸露地表,卸载裂缝经古表生水淋滤、溶蚀,产生了大量溶孔、溶洞、溶缝,成为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
储集岩类型好,上震旦统、寒武系、下奥陶统储集岩均为白云岩,次生孔隙发育,孔渗性能佳,储集空间为裂缝-溶孔、溶洞型。
油气成藏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油气成藏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Ξ王大成1,李子甲2,滕兆宇3,张留柱4(1.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2.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3;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000;4.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公司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 257000) 摘 要:关于油气藏输导体系的研究一直是油气藏地质专家的研究热点。
近年,油藏专家们对于输导体系理论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依然面临着从理论到技术应用上的各种挑战。
现从近年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出发,总结近年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认为优势运移通道的有效性验证研究、断层封闭性的定量研究、复合型输导体系输导因素的时空配置关系研究等方面是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油气藏;输导体系;优势运移通道;断层封闭性 中图分类号:TE 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0)21—0127—02 油气成藏体系是地表以下含油气的自然系统,它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切必要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结构,其中的元素是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1]。
近年,关于油气藏输导体系的研究一直是油气藏地质专家的研究热点。
不论是在划分油藏的输导类型方面研究还是在输导体系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目前地质工作者们依然面临有关输导体系研究的各种挑战。
现就有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论述。
1 近年输导体系理论研究概况陆相含油气盆地中,有效烃源岩是成藏的物质基础,油藏的空间展布形态是成藏要素和成藏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匹配的结果,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是连接源岩和圈闭的“桥梁”,它决定着油气运移的路径和方向,并将成藏要素和成藏作用有机地统一成一个整体,控制着油气成藏。
几年来,许多学者针对输导体系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7年,谢泰俊等在研究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时,根据不同类型通道在运移中的作用和具体地质情况,划分了4类运移通道体系:以断裂带为主的运移通道体系、与古构造脊相关的运移通道体系、与活动热流体底辟作用相关的通道体系及与不整合有关的运移通道体系[2]。
不整合对油气藏的破坏作用
--稠变作用对油气藏的破坏
不整合的形成导致油气藏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地 表, 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受各种稠变作用而遭到破 坏。主要的稠变作用包括: 逸散作用、水洗作用、氧 化作用及生物降解作用等。
1、逸散作用
地壳抬升剥蚀是构造运动的重要方式,它是油气藏遭到破坏的根本因素之一。 由于地壳的普遍抬升,使油气藏随之抬升,储盖层遭受剥蚀,油气直接暴露于地 表。对油藏来说,逸散的原油在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的冲刷淋滤、游离氧的氧化及 微生物降解等作用下,轻质组分减少,重质组分增加,原油向沥青转化。若其能 再被埋藏,方可保存下来形成重质油藏,否则长期出露于地表,油藏最终将遭到 完全破坏,成为残存油藏。对于气藏来说,天然气将直接向大气逸散,气藏被破 坏殆尽。 遭受地壳抬升剥蚀破坏的油气藏在我国含油气盆地均有发现,尤以四川盆地 和准葛尔盆地最为普遍。如四川盆地阳高寺气田(图1),其气藏形成后在印支期 构造运动的作用下,随地层抬升出露地表。使古隆起顶部嘉三段以上至中三叠统 地层缺失。区域性分布的嘉三段气藏虽尚有残余,但由于嘉四段硬石膏层被抬升 剥蚀,同时香溪群底部泥岩盖层条件较差,结果天然气全部散失殆尽。准葛尔盆 地西北缘黑油山沥青丘也属于这种例子。
水洗作用形成需要有地表/下水流经油藏中才有可能发生。不整合的存在为地 表/下水的流动提供了有效路径。如大港油田北塘地区,高凝固点原油主要分布在 北塘凹陷西北缘的新河村和新村油藏,平面上显示出从东南方向到西北方向,也 即从凹深深部陷向凹陷边缘,原油的凝固点由低变高的特征;垂向上显示出不整 合面附近原油的凝固点高(如塘42-3井),远离不整合面的原油的凝固点高(如 塘39-3井)(表1)。该区油气运聚成藏期(明化镇中期)对应的古地温已经大于 80℃、地下水中的细菌已经不能生存,故结合地质情况来看,正是由于不整合的 存在,为该地区地表/下水提供通道,发生水洗作用造成原油中易溶于水的溶剂的 大量丧失,从而使溶质部分相对富集,最终导致不整合面附,水洗作用造成烃类组成变化的研究成果较少,这是因为水洗作用常伴 随生物降解作用,而生物降解特征往往又掩盖了水洗作用的现象。水洗作用会造 成原油中易于水的溶剂(如饱和烃、芳香烃等液态烃)的大量丧失,从而使溶质 部分(如C22以上的正构烷烃、稠环芳烃、咔唑、沥青质等)相对富集。如总烃含 量降低、非烃和沥青质含量升高、三环萜烷和五环萜烷含量降低、伽马蜡烷含量 升高,尤其是导致原油的凝固点增大。
浅议地层不整合面及其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浅议地层不整合面及其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作者:张文化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07期摘要地层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在油气勘探开发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地层不整合面的介绍及实例分析,发现不整合面可作为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致使不同层位的地层聚集成藏,不整合面还可使其上下岩层的储集空间得以改善,储集性能变好,以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而形成的油气藏类型有:地层剥蚀不整合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
关键词不整合面及其类型油气运移通道储集空间和性能油气藏类型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1不整合及其类型1.1整合与不整合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之为整合接触。
上下地层间的层序有了间断,地层之间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之为不整合。
在上下地层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面,称之为不整合面。
1.2不整合的类型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及其反映的地壳运动特征,不整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也称为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即狭义的不整合)。
2不整合面在油气成藏研究过程中的意义2.1不整合面的存在为准确卡准古潜山界面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不整合面作为一次区域性的沉积间断,往往是下覆地层遭受风化剥蚀、溶解、淋滤,可形成高孔高渗的风化壳。
而风化壳经风化侵蚀后一般都较软,组成风化壳的物质的颜色一般为棕黄、灰黄为主,也有棕红和浅灰色的。
在设计的潜山界面附近若岩屑录井发现这类颜色的岩性时,说明地层马上就进入潜山了。
因此这种类型的风化壳实际上就是卡准潜山界面的一个标志层。
如永551井、陈312井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2.2不整合面使地层的储集空间得到改善,提高了地层的渗透率不整合面下面的地层曾上升出露地表,地层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再到后期深埋地下后地下水的淋滤作用,拓展了储层的储集空间,使岩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大增强,为油气的运移和储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 中艾 华 国 (96 根 据 不 整 合 在 油 气运 聚 中 的 作 19) 用, 以不 整合 的成 因机 制 , 整 合 上 、 界面 地 震 反 不 下 射 终 止方 式 、 整合 的发 育 部位 和 剖 面 形 态 以及 地 不 层 的尖 灭 线 等特 征 为 标 准进 行 分 类 , 为褶 皱 不 整 分
摘
要 : 不 整合 有 关的 油 气藏 成藏 特征 研 究近年 来 为石 油地质 界 学者 所 关注 。 人对 不 整合 的分 与 前
类 、 整合 的空 间结构 以及 不 整合对 于 油 气的输 导或封 闭性 能 等方 面的定 性研 究 已取 得许 多重 要成 果 。 不来研 究油 气藏 成藏过 程 中不 整合 的作 用 , 强对 不 整合 的定 量分 析 , 加 建 立此 类 油 气藏 的 成藏模 式 。 关 键词 : 整合 ; 间结构 ; 导 ; 闭 不 空 输 封
合 、断 褶 不整 合 、 超覆 不整 合 和削 截 不整 合等 类 型 。 吴亚 军 在 1 9 将不 整合 划 分为 构 造不 整合 、 积 9 8年 沉 不 整合和 复 合不 整合 三种 类型 [ 。杨勇等 在 2 0 s ] 0 7年 根 据不 整合 的成 因机 制和 不整 合形 态 的主控 因 素把
气 藏 : 由长期 遭 受 风 化剥 蚀 的 古 地形 突起 被 上覆 是 不渗 透 岩层 所 覆 盖形 成 圈闭 条件 , 油气 聚 集 其 中而 形成 的 。 油气 藏呈 块状 分 布 , 受层 位控 制 。 基岩 不 ④
整 合 和角 度 不整 合 , 中平 行 不 整合 也 被 称 为 假整 其 合 。对 于次 一级 的分 类不 同 学者则 采 用不 同的 分类 标 准 , 要分 类 依 据 有分 布 范 围 ( 为 区 际 、 主 分 区域 和
中图分 类号 : 6 8 1 O 4 P 1 . 3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 6 7 8 (0 0 1 —0 4 一 O 1O— 9 12 1 )0 19 4
不整 合构 造是 地 层 中保 留下来 的地 层缺 失所 呈 现 出的一 种不 协调 的接触关 系 。其 广泛 分布 于全 球 各 大盆 地 , 因此地 质 工 作 者 很早 就 发 现 了不 整 合 现 象并对 其 展开 相关 研 究 。 o世纪 3 代L v re 自2 O年 eosn AI 发现 不 整 合 与 油 气 的 关 系 后 , 内外 已发 现 了 国 大量 不整 合油 气藏 。如 Autai Gipln srl a的 p s d油 田 a
2 1 年第 1 期 00 0
内蒙 古石 油4 r L- - -
19 4
与 不 整 合 有 关 的油 气 成 藏 特 征 研 究 现 状
朱 俊 , 金 功 , 胜 宇 , 艳 敏 , 张 剥、 修 席 辉
( 西北大学大 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 陕西 西 安 7 0 6 ) 10 9
局部 不 整合 ) 不 整合 面 起伏 ( 整 和嵌 入 不 整 合 ) 、 平 、
油气藏 : 油气储集于沉积岩基底结晶岩系中的油气 藏。实际上它是属于特殊类型的古潜山油气藏 。
2 不 整合 空 间结构 与油 气成 藏
2 1 不 整合 空 间结构 .
收稿 日期 :O O 3 5 2 1 —O —1 作者 简介 ; 朱俊 ( 92 , 西北大学地质 系硕士研究生 , 事油气藏形成分布及评价研 究。 1 8 一) 男, 从
发育超覆不整合油气藏, 下古生界以削截不整合潜 山油气藏为主[。不整合已经成为分析盆地中地质 1 ]
事 件和过 程 的关 键 因 素之 一 , 是 研 究油 气 成 藏 要 也 素 的重要 内容 , 整 合 不仅 可 以为 区 域性 油 气 运 移 不
不 整合 划分 为7大类 1 3亚类 ( 表1 。 整合 油气 藏 见 )不 可 分为 : ①地 层超 覆油 气藏 : 不整 合面 上 由予地 层 在 超 覆沉 积 的 砂岩 体 直 接与 不 整 合 面接 触 , 整 合 面 不 从 下面 与 储集 层 上 倾方 向相 切 , 对 储集 层 上 倾 方 并 向起 支撑 和封 闭作 用 ; 油藏 为层 状 。 不 整合面 下 不 ②
和Mo tn n a a的C t a k油 田, 别为 不 整合面 下 、 ub n 分 上 的油 气藏 ; 国塔 里木 盆地 中 、 我 新生 界 以超 覆 不整 合
油气 藏为 主 , 古 生界 既发 育削 截不 整合 油气 藏 , 上 又
地理 位置 ( 边缘 和盆 内不 整合 ) ( 等 陆克政 , 90 18、
提供 输导 通道 , 可 以形 成 与 之相 关 的油 气 藏[ 4。 也 2] - 因此 , 结 不整 合 分 类 和 空 间结 构 特 征及 其 与 油气 总 成藏 的关 系 , 于推 动 隐蔽 油气 藏勘 探 、 对 丰富石 油地 质理论 具有 重要 的 意义 。
1 不整 合 及不 整 合油气 藏 分类 研究现 状 由于 对 不 整合 的研 究 工 作开 展 的较 早 , 目前 到
整合油气藏 : 不整合面在储集层上面对储集层上倾 方向进行封闭, 储层两侧仍为不渗透岩层封闭。 油气 藏 为层 状 , 闭合面 积 由通 过 溢 出点 的储 层 构 造 等 高
线和 储层 剥蚀 线形 成 的闭合 区来 决定 。⑧ 古潜 山油
为止 , 同学 者 对 不 整合 进 行 了 多 种不 同方 案 的分 不 类 。 中 比较流行 的分类 方 案主要 有 以下几 种 : 其 经典 的分类 中把 不整 合 根 据 上 、 地 层产 状 分 为 平行 不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