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林军玉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年第09期

摘要:根据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尝试用图式理论来阐明其难点的所在及其原因。并以图式理论为依据,结合高中英语阅读课文“三阶段”模式,用实例说明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图式;阅读理解;英语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抱怨阅读文章看不懂。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体验和教学经验,尝试用图式理论来解释其原因并给出解决的办法。

图式理论的杰出代表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是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认知结构网络——认识世界的基础。

例如,初生的婴儿具有吸吮、哭叫和抓握等与生俱来的行为,是先天性遗传图式,而全部遗传图式的综合构成一个初生婴儿的最初认知结构。这是他日后认识世界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与周围环境的接触日趋频繁,他的认知结构也会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如在和圆形的事物接触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圆形”的最初图式,随着与“新”的圆形事物的进一步接触,旧的“圆形”图式不断纳入新的内容,“圆形”图式扩展到了任何这一形式的东西:陀螺、车轮、飞碟、方向盘、雪球、太阳和月亮,等等。同样的,一个英语初学者在学单词“eat”时(通常课本给出的意思是“吃”),随着听读次数的增加,在他的头脑中,“eat”就与“吃”联系在一起。这样,“eat”的初步图式就建构起来了。当他听到或读到“The man ate three apples.”这句话,其中“ate”的语义他会很容易地理解。随着学习的进展,当遇到“The acid eats the metal.”这句话时,借助生活常识(这也是一种“图式”),他会猜出这里的“eat”是“腐蚀”的意思,这时,单词“eat”的图式得到了丰富,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皮亚杰认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图式在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而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概念来阐述个体认知结构的变化过程。

图式(Scheme)就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模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应和平衡。

同化(assimilation)是指个体的已有图式在与外界接触时,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遇到新的“图式”时,把它纳入进旧的图式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旧的图式就这样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

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个体主动调节自己的某种“图式”以便适应新的“图式”的过程。当个体遇到不能用旧图式来同化新的图式时,便要对旧图式加以修改,重建成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

平衡(equilibration)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走向另一个平衡状态的过程。

根据这个理论,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调用已有的旧图式(已具备的知识和认知结构),以与文章的图式(文章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相互联系和撞击(即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起新的图式(新的知识和认知结构),使读者的知识和认知结构从一个平衡状态走向另一个平衡状态的过程。

阅读理解是否能顺利完成就取决于认知活动过程的这四个阶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文章包含着三种图式: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语言图式:即词汇、句式结构和语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

内容图式: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尤其是文化背景知识);

形式图式:文章结构和体裁。

语言图式是理解文章文字的基础,内容图式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依据,而形式图式则是整合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的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图式有共同性和差异性。图式的共同性,即读者的图式与文章的图式相吻合时(即通常所说的文章难度与读者水平相当),同化和顺应得以实现,新的平衡顺利完成,读者就能够理解文章。反之,当读者的图式不及文章的图式时,就出现了差异性,同化和顺应不能实现,阅读理解过程就出现“障碍”,新的图式没有构成,新的平衡没有实现,读者就看不懂文章。

基于以上的认识,结合高中英语阅读课文“三阶段”模式,笔者在课堂阅读理解教学中通常采取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阶段:阅读前(pre-reading)。简要介绍阅读材料的主题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开展内容预测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这一阶段重点在内容图式。

第二阶段:阅读中(while-reading)。组织学生扫读或跳读,回答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接着,组织学生细读,主要解决文章语言问题,包括句子

结构和句型、单词和词组的语义以及语法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主题、内容和文化知识的了解。这一阶段重点在语言图式。

第三阶段:阅读后(post-reading)。对课文结构和体裁进行梳理,巩固、整合和提升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这一阶段重点在形式图式。

让我以高中英语Body Language 的阅读课为例来说明。

在第一阶段(pre-reading),围绕本文的主题内容,利用图片或幻灯片等教辅手段,或直接用肢体语言来表达nod, smile, frown等,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What action do you do when you agree with your friends?

What can we do to greet your friends without using language?

What can we see on his face when someone has a bad headache?

What body language do you often use in your daily life?

Is ther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body language?

通过以上简单的活动,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知道了中西肢体语言存在差异。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猜测和阅读的兴趣,以此达到了“阅读前”阶段的教学目的。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肢体语言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对这些文化差异不了解,在阅读时,旧图式与新图式就联系不上,或错误地联系上,都会阻碍理解。比如,I was greatly startled at what he said, for his words seemed interminable as the Milky Way, but they are quite detached from our common human experience(出自《庄子·逍遥游》英译本)这一句,如果不知道“the Milky Way”是“银河”,那么理解起来就有些费劲。只有通过各种渠道的不断积累,包括广泛的阅读,才能对跨文化知识有更多更广的了解。这在阅读时有助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进而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文章,即有助于同化和顺应的实现和新平衡的达成。

通过“阅读前”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就有了大概的了解,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的预测。激发起了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进入第二阶段(while-reading)。让学生细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意境、经验和构词法来猜测生词和用学过的句法和语法知识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并注意渗透文化知识。在“阅读中”阶段,侧重注意:句子结构和词汇两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