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几件辽代纪年的金铜造像

合集下载

赤峰地区辽代晚期墓葬及其所反映的文化风貌

赤峰地区辽代晚期墓葬及其所反映的文化风貌

赤峰地区辽代晚期墓葬及其所反映的文化风貌作者:张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张敏(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自古以来,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

因此,墓葬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是当时社会信息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风貌的主要保存形态。

在赤峰地区,随着辽代晚期墓葬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墓葬成为探索辽代晚期赤峰地区文化风貌的重要媒介和手段。

关键词:赤峰;辽代晚期;墓葬;文化风貌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008-02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

因此,墓葬资料所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墓葬制度、随葬品等内容,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所以,墓葬是社会信息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风貌的主要保存形态。

在赤峰地区,随着辽代晚期墓葬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墓葬成为探索辽代晚期赤峰地区文化风貌的重要媒介和手段。

本文收集了截止2005年之前公开发表和报道的辽代晚期赤峰地区的墓葬材料,从墓葬类型、随葬品组合等方面对赤峰地区辽代晚期墓葬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赤峰地区辽代晚期墓葬的总体文化特征。

限于材料发现与发表数量的原因,加上自身研究水平有限,以至于在辽代晚期赤峰地区墓葬的综合性研究中有一些全局性的问题无法展开,探讨也不够深入。

因此,本文的研究仅仅是一种尝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相信随着材料的愈加丰富以及更多研究者的重视,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一、考古发现与墓葬分布辽代晚期,一般是指清宁元年(公元1055年)——乾统七年(公元1107年),而在这一时期,赤峰隶属上京、中京两道,在辽代军事、政治、经济上有极重要的作用。

辽代装饰纹样探析

辽代装饰纹样探析

辽代装饰纹样探析内蒙古自治区是契丹民族的肇兴之地,也是辽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内蒙古及其周边地区出土的辽代遗物非常丰富,这些精美遗物的问世,让人们对契丹民族产生的浓厚的兴趣,也迎来了辽代文物考古研究工作的繁盛时期。

辽代遗物上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大体可分为动物纹饰、植物纹饰、几何纹饰和人物故事纹饰。

动物纹饰有龙、凤、狮、马、羊、鹿、犬、摩羯、鱼、鸳鸯、雁、鹤、鸟、昆虫等。

植物纹饰有牡丹花、莲花、忍冬花、宝相花、莲瓣、折枝、缠枝、卷草、石榴等。

几何纹饰有联珠纹、云纹、水纹、菱形纹、五角纹、环纹、放射线纹等。

人物故事有仙人、童子、乐舞等。

辽代遗物上的纹饰题材和布局受唐文化、宋文化、佛教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也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特色,根据纹饰风格的不同,参照张景明、赵爱军在《辽代金银器的器型纹饰演变及工艺》一文中对辽代金银器的分期,我们将辽代纹饰分三期,第一期为辽太祖至辽圣宗时期(公元907-1030年);第二期为辽兴宗时期(公元1031-1054年);第三期为辽道宗至天祚帝时期(公元1055-1125年)。

第一期的纹饰受唐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第二期的纹饰除了延续第一期的风格外,佛教文化的兴起是这一期的主要特征;第三期的纹饰风格受宋文化的影响较大,唐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渐弱。

狮子在中国古代被称作百兽之王,但并不产于我国,据《后汉书·西域传》卷八十八记载“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国)遣使献狮子……形似麟而唯无角也”,这是中国关于狮子的最早记录,之后西域诸国多次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国输送狮子。

由于狮子的稀有,被人为地赋予了地位、权势和富贵等其他属性,而在民间也被视为能带来吉祥的瑞兽。

狮子的形象应用于纹饰装饰上,最早见于重庆市博物馆藏熹平三年狮纹镜(如图一),铜镜圆钮,菱形钮座,内区饰四个正视狮面纹,狮怒目吐舌,外区饰连弧纹一周,边缘饰一周菱纹,内饰卷云纹。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狮子纹饰被赋予了更多的美好愿望,或长出双翅,或脚踩祥云,或口吐火焰。

辽代年号纯金钱赏析 ——兼论辽契丹独特的货币制度

辽代年号纯金钱赏析 ——兼论辽契丹独特的货币制度

辽代年号纯金钱赏析——兼论辽契丹独特的货币制度辽契丹铸造了大量各式各样的黄金铸钱。

从材质含金量多少区分,依次是纯金钱,合质金钱,金质钱,金银合金钱,金铜合金钱,含金钱,银鎏金钱,铜鎏金钱;按工艺分有,锻制手雕金钱,锤揲叠焊金钱,失蜡法精密铸造金钱,泥(陶)范铸造金钱,翻砂铸造金钱;从钱币种类上看,辽契丹铸造的金钱数量和花色品种,应是古代同时期世界之最,金钱质量也是当时最高的,制作工艺,更是当时最先进的最全面的。

辽代年号金钱是辽契丹金钱中最重要的品种,铸量也应该是最多的。

至于辽代年号金钱是不是流通行用钱,现在钱币界分歧很大,争论激烈。

以中国钱币学会及体制内专家为首的“否定派”,认为历代金银钱都是为赏赐而铸,辽代年号金钱应也不会例外,也是为赏赐而铸。

他们还认为契丹当时经济落后,不具备使用金银钱币的条件。

所以辽代年号金钱和辽代其它金钱一样,都是他们所谓的“厌胜钱”。

以笔者、李卫和北方七省市及南方辽金钱币收藏家的却不同意“否定派”的观点,认为“否定派”是忽视契丹长达三百余年,生活在以金银币为主要流通货币的突厥、回鹘王朝的统治下,货币思想和货币制度必然受到深刻影响的现实,是把农耕地区的货币思想和货币制度,教条主义地衡量游牧地区货币思想和货币制度的错误作法与结论。

契丹部族地区长期以来是以大额贸易和集体采购为主的地区。

因为部族之间或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进行贸易交换时,游牧民族拿出交换品单个价值都很高,如骆驼、马、牛、羊及本地特产等,而农耕地区能拿去与之交换的物品相对价值都较低,如铜钱、粮食、布匹、日用品。

以一匹普通战马当时值40-200贯钱为例,换算成粮食、那将是天文数字。

一贯铜钱标准重量6斤4两,40贯就是256斤。

如换算粟,当时一斗粟六文钱,40贯折粟即667斗,换算斤,辽一斗约重16斤,667斗约合10672斤。

牧民不会拉着沉重的铜钱和粮食到处游牧的。

从以上事实看,以铜钱与农产品换畜产品的实物交换在牧区是非困难的。

南朝、北魏的金铜佛像艺术

南朝、北魏的金铜佛像艺术
传世的北魏后期金铜佛像多出于河北省定县一带,其中以一件大都会艺术馆的收藏品为最佳。该作品是1924年出土于河北正定的正光五年(524年)金铜佛群像.是午配为亡儿
所造。通高77厘米,是一组包括一立佛、二立菩萨、三思惟菩萨、四供养菩萨、二力士、十一飞天、二博山炉、二狮子的大型造像群。俄上刻有正光五年选弥勒像记,是北挠背光飞天式金钢佛像的代表作。主像立于双层四足方座上,背有透gt火焰纹舟形背光,背光外像为十一飞天。裙带飞舞、飘之欲升的飞天给整个造像以轻巧空灵之感。立佛面露微笑,宽博大衣的下摆衣裙向外扩张成色尼状。褒衣博带式佛装及秀骨清像则是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的结果。全像结构复杂,铸造稿细、华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至今所发现的北魏前期的金铜佛造,基本上全是小型作品,大者高约几十匣米,小者高仅几厘米。虽然古代典籍记载中,皇亲国威、贵族及地方显赫者造大型金铜佛像者比比皆是*但历经沧桑,多数没能保留至今。
1955年,河北满城县孟村出上了一件金铜佛立像,系北魏前期即垦兴五年(471年)的作品。像高35.2厘米,现藏于刚L省博物馆;像穿袒右架嫂,依袍角甩于左肩部,右手施无畏印,佛立于覆莲台上,台下为四足方座*四周刻有花纹和供养人等。舟形背光的外绦不是平滑线,而是随火焰纹的凸起而呈现变化。这件作品是出土品中较大的。山东博兴县出土的一批金钢佛像(参见《山东博兴出土北魏至隋锅造像队《文物》1984年第5期),高均不过20厘米。如1983年出土酌北魏太和二年(478年)王上造释边多宝并坐侣,通高仅14.8厘米。该像二佛高肉警,着圆领通肩大衣,结砌肤坐,手作说法印,亦火焰纹背光,束腰颅弥座下为四足床。据说,在释迎宣讲《法华经》时Pb大地巾涌出宝塔,塔中现出了多宝如来佛,口中称赞释边的说教。这类二佛并坐的形象就是法华经中“见宝塔品”内容的生动写照。北魏时期,表现释边多宝二佛并坐的石刻、铜铸的像很多,二像或惧是着通肩大衣,或但是着袒右架缓;但也有少数作品为一像着通肩大衣,另一像则着袒右绥缓,统一之中显出变化。

金器

金器

战国鹰形金冠顶、金冠带战国错金几何纹带钩战国错金嵌松石带钩汉代随葬金灶魏国错金铜蟠龙唐代六臂观音金函唐代金棺银椁西汉南越国赵昧金印隋代嵌宝石金项链唐代舞伎八棱金杯南宋菊花形金碗南宋瓜形金盏元代忽必烈圣旨金牌圆环明代金蝉玉叶清代黄金碗盘清代黄金盆清代太和殿内铺设的金砖金器金的色泽稳定,不易氧化生锈,延展性强,容易加工。

在我国,商代已经有金制品,出土了金箔、耳环、臂钗、发笄等物。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在铜器上错金银,金器主要是带钩。

长江流域则以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为代表,出土的金器有碗、盏、匕、杯等。

匈奴金银器主要出土于内蒙古和新疆自治区,以金牌饰为代表。

在金片上锤出或者模压隐起的动物图案,具有浮雕效果。

两汉时期,金币打量进入流通领域。

在西安北郊谭家乡出土了219枚金饼,总重量54公斤。

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还出土了马蹄金,中空,形似马蹄。

在我国,银器的出现比金器要晚,春秋战国时方见银制品,汉代以后银器有所增加。

魏晋南北朝时期,首饰多为金器,生活用具多为银器。

代表墓葬为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山西太原北齐娄叡墓、大同封和突墓、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

这时出现了具有西亚风格的金银器,如盘、壶、高足杯。

唐代金银器的制作技术及数量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官营或民间的手工业作坊。

出土金银器较多的有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扶风法门寺地宫,甘肃泾川大云寺地宫,江苏丹徒丁卯桥窖藏等。

唐代已普遍采用捶揲、浇铸、焊接、切割、抛光等工艺,器类包括饮食器皿、生活用品、宗教用具、首饰等。

纹饰华美富丽,以鸳鸯、鹦鹉、狮纹为主。

宋代金银器已普及到民间,主要出土地有江苏溧阳小平桥窖藏、南京幕府山北宋墓、四川彭州窖藏、德阳孝泉镇窖藏等。

造型古朴、文雅,纹饰常见写实的花卉、瓜果纹。

金银器上常刻有款识,多为打制该器的匠户的商号,少数为年款或拥有者的姓氏。

辽代金银器多为契丹贵族所用,主要出土地点有内蒙古赤峰赠卫国王驸马墓、奈曼旗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阿里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等。

浅析辽金铜镜的特点.doc

浅析辽金铜镜的特点.doc

浅析辽金铜镜的特点[摘要]铜镜是中国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美术品,制作水平更代表了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历程,辽金铜镜是一批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铜镜、过去不为人所识。

由于考古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辽金时期的铜镜在中国古代青铜镜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我们认识和研究辽金时期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因此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关键词]辽金;铜镜;鉴赏铜镜是以铜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镜子,正面光亮,是古人“正衣冠”的生活用具。

铜镜在我国最早发现于4000年前,至汉唐达到鼎盛。

发展到辽金时期,铜镜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局面,在模仿汉唐铜镜、借鉴宋镜的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的风格与特点。

一、辽金时期铜镜的形制特点形制上,战国、秦、汉时期铜镜主要为圆形,唐代出现大量菱花形镜,葵花形镜,中国古代铜镜的形制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宋代时期,铜镜形制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局面,除了圆形镜、菱花形镜、葵花形镜外,开始流行方形镜、亚字形镜、带柄镜、钟形镜、炉形镜、瓶形镜、桃形镜等,在辽金铜镜中,形制虽然仍以圆形为主,但是宋朝所流行的镜形通过各族人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也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其铜镜制作,如亚字形镜、方形镜、桃形镜等,在现存辽金铜镜实物资料中均有发现,辽金铜镜的形制也有自己的创新,如八角形铜镜(见图1),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风格。

图1 八角形铜镜二、辽金时期铜镜的纹饰特点装饰纹样上,唐代盛行的将镜背装饰完美无缺的各种珍禽瑞兽,奇花异草,在宋代铜镜中已鲜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花鸟虫鱼,以及当时人们喜闻乐道的各种人物故事,宋代铜镜装饰纹样呈现出的写实倾向,成为其区别于汉唐铜镜的一个重要特征。

辽、金作为与北宋、南宋前后对峙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在与宋的政治,经济交往过程中,自然也带有文化艺术上的交融与发展,表现在铜镜的制作工艺上,除了对形制的模仿外在装饰题材及构图布局方面也多有沿袭,如辽的花卉纹镜,金的人物故事纹镜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宋镜的影响。

东魏和北齐时期的金铜佛像

东魏和北齐时期的金铜佛像
日本京都私人藏品中有一件北齐金钢佛像。像高;7.5厘米,赤足立于莲台座上。头部有细密的螺譬,面部丰圆,耳大垂肩,眉若弯弓,目微低垂,鼻直口小,神情安样而容智。颈下有三道折纹。手施无畏与愿印,着袒有架拨又施有偏衫,衣纹随体势向有斜下,有规律地婉转飘动。该像造型严谨、端庄,表情安样,静悦,是存世北齐金铜佛像的杰作,
美国宾州费城大学博物馆藏有一件东魏天平三年(536年)金铜佛造像。该弥勒佛立像,通高61.5厘米,从全身比例看,头部较小,躯体很长,衣裙重重,十分搅洒。头上有硕大的肉舀,脸部有修长的眉目,衣纹呈波浪起伏状,下摆成八字(似鱼尾状)般伸出背光之下,且又双层重登伸出双足的水干线之下,打破了背光底部水平线的单调。弥勒佛直接立于莲座上,蹬蓬恕又大又圆,座下的四足座施细巧的曲线处理,舟形大背光底纹则施以细密的卷草纹和火焰纹。全像金光灿灿,较之北魏的同类作品则更显得简洁而富有神韵。
北齐的金铜佛像遗品也较少,从传世相出土的造俊来看,有如下特征:佛像大多短胖丰满,宽肩鼓胸,有厚重感。题材主要有菩萨和佛,多为立姿,也出现了一佛二菩萨像。这些都表明北齐造像在继承北魏以来造伤风格的同时,已开始向隋唐造像的新风过渡。
具体说来,背光有圆形、舟形、桃形等形式.背光内饰有莲花、忍冬、火焰、同心因等纹饰,井出现了透雕楼孔背光(如山东谙城出土的北齐单身佛立体)和饰以化佛(如山东曲阜胜果寺遗址出土的立佛像3或飞天(如山东博兴出土的河清三年孔昭梯造弥勒俄)的背光。佛座有覆莲座和仰、覆双层莲台座,座底承三矮足,或是覆盆式底座下承高足四方床,还有束腰四足高方座。佛像面圆丰满,高肉譬,袒上身或袒右肩,身披架裳,或蚀帛交叉于腹部绕劈披肩垂于体侧,下着紧身裙,下摆不大,重叠层次减少。菩萨像面亦方圆,多戴高宝冠,宝绍下垂至肩,棵上身,蚊帛亦交叉于腹部统臂披肩垂于体例。这一时期,铸造工艺已有了改进,造像多为分铸台体的因雕作品。

浅论辽代佛像艺术

浅论辽代佛像艺术

浅论辽代佛像艺术辽代是由契丹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疆域相当于今河北、山西、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北方广大地区。

契丹族原来信奉萨满教,立国后为巩固在汉族地区的统治,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其中也包括对佛教的信奉。

辽代帝王从太宗开始都奉佛崇佛,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圣宗、兴宗和道宗。

这三位帝王不仅扶持佛教,大兴佛教文化事业,而且还表现出对佛教思想的极大兴趣和较高修养。

辽代《契丹藏》的刊刻、房山石经的续刻等佛教文化事业,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展和完成的。

在辽帝王崇佛带动下,辽代社会奉佛之风也十分盛行,各地都出现了的奉佛组织——千人邑会,即以民间组成的集体力量来共同履行一项项佛教事业。

正是在辽代整个社会崇佛风气的影响下,辽代佛教和佛教造像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一、辽代佛像遗存辽代佛教造像遗存十分丰富,有寺庙供像、佛塔浮雕造像、石窟造像和其它散存的不同材质的造像。

其中,寺庙造像著名遗存有:造于统和二年(984)天津蓟县独乐寺十一面观音(高16.27米)及胁侍菩萨、护法金刚等塑像;造于开泰九年(1020)辽宁义县奉国寺过去七佛、菩萨、天王等塑像;造于重熙七年(1038)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三身佛、菩萨、弟子和天王29尊塑像;造于重熙年间(1032-1055)大同观音堂的观音、四胁侍菩萨、十大明王石雕群像,以及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各层塑像等。

雕有佛像的著名佛塔有:北京天宁寺塔,辽宁沈阳无垢净光塔、辽阳白塔、朝阳北塔、义县嘉福寺塔,内蒙古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巴林左旗林东塔、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宁城大明塔等。

这些辽塔都在一层或二层塔身各面以及基座周围安排有雕刻精美的佛、菩萨、佛弟子、护法天王、力士、飞天、法器、瑞兽等砖雕或石雕图像,是辽代佛教雕塑极其丰富的遗存。

石窟造像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巴林左旗一带,有洞山石窟(有大小石窟100余个)、三山屯石窟和前后昭庙等石窟。

这些石窟规模虽然都不大,但对研究辽晚期佛教石窟造像在契丹族故地的发展,特别是在内蒙古一带辽代寺庙造像毁坏殆尽的情况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辽宁营口地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地区文化底蕴深厚,辽金文物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辽金时期,营口地区曾经是辽代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地带。

这里的文物遗存丰富多样,反映了辽、金两个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成就。

以下文章将对营口地区的辽金文物进行鉴赏。

辽代文物辽代文物主要有佛教造像、佛经石刻、墓葬文物、砖雕、青铜器等,这些文物录刻了辽代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在营口地区,发现了大量辽代佛教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穆桂宾塔发掘出的佛像、浑河口平屿石窟和汤家窑石佛等等。

穆桂宾塔佛像:穆桂宾塔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原是一座木塔,塔基为干石墙,古塔风格古朴典雅,十分珍贵。

1985年下旬,对穆桂宾塔进行了修缮,随之发掘出一座砖石墓。

在这座墓中发现了一尊高1.78米的金身佛像,是辽代佛教造像的代表作品之一。

佛像栩栩如生,精美绝伦,是辽代佛教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浑河口平屿石窟:浑河口平屿石窟是中国北方第一座保存完整的石窟,位于营口市西南部的平屿镇。

石窟一共有三个洞室,其中东洞和西洞较为完整,洞内保存有大量的佛教造像、浮雕和壁画。

这些造像都是石料雕刻而成,形态各异,表现手法精湛,体现出中国北方佛教造像的特点。

汤家窑石佛:汤家窑地处营口市信大乡,西北距离县城12公里,是辽代时期建造的石窟群。

石窟群保存完好,其中有一座石窟内放置了两尊辽代佛像,被称为“汤家窑石佛”。

这两尊佛像造型大气,精雕细琢,刻画细致入微,是辽代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金代文物主要有黄金器、陶瓷、佛教造像、壁画、乐器等,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时代风貌。

下面是营口地区的代表性金代文物。

营口金山寺佛像:金山寺位于营口市南湾区,始建于金代,是中国著名佛教寺庙之一。

金山寺内保存有大量金代佛教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金山寺中的采象阁,它是金代在营口地区经过多位建筑专家精心设计、悉心施工而成的一座重要建筑。

《辽、金、西夏、元时期的首饰佩饰》中国古服饰文化(七)

《辽、金、西夏、元时期的首饰佩饰》中国古服饰文化(七)

《辽、⾦、西夏、元时期的⾸饰佩饰》中国古服饰⽂化(七)辽、⾦、西夏、元时期的⾸饰佩饰(⼀)头饰1.鎏⾦银冠:在内蒙古奈曼旗辽代陈国公主墓出⼟的两顶鎏⾦银冠,⼀顶冠⾝长圆,两侧有⾼翅举展,冠⾝与冠翅均布镂空卷草纹,并有⼆凤对舞。

冠顶饰⼀尊佛像坐于莲花之中,背有由如意云装饰的华美佛光。

冠通⾼32厘⽶。

另⼀顶系⽤掐丝法以银丝编结,前为如意卷云组合之帽屋,后为⾼起的卷云状双翼,再以锤鍱法浮雕圆朵花作点缀装饰,极为精美。

在辽宁省博物馆也藏有辽代⾦冠⼀顶,⾜见契丹⼈是很喜爱⾦冠的。

2.⾦步摇钗:1974年12⽉在陕西省临潼县北河村⾦代窖藏出⼟的⾦步摇钗,顶端⽤锤鍱和掐丝法作成⼀只⼝衔绶带的飞凤,下端分为两股。

有唐宋装饰风味。

⼭东嘉祥元代曹元⽤墓出⼟银⽿挖簪,则素⾯⽆纹。

(⼆)⽿饰1.⽿环此⼀时期的⽿环多附有精美的装饰,有代表性的⽿环,如辽宁建平县张家营⼦出⼟的辽代凤形⾦⽿环和同县碌科出⼟的辽代鱼形⾦⽿环,西安⽟祥门外出⼟元代⾦镶⽟⼈⽿环。

张家营⼦出⼟的辽代凤形⾦⽿环,凤嘴衔花作展翅翘尾状,体空,系⽤两⽚合成。

1956年在张家营辽墓也有此类凤形⾦⽿环出⼟。

碌科出⼟的辽代鱼形⾦⽿环,鱼尾上卷作跳跃状。

西安⽟祥门外出⼟的元代⾦镶⽟⼈⽿环,⼈物梳椎髻,穿⼤袖⾐衫,神情飘逸,胸⼝及前襟下摆处有⾦丝作云纹装饰,背后有⾦丝曳⼀长带,弯曲为环。

⽟质⽩⾊,⾼3厘⽶许。

2.⽿坠1960年在江苏⽆锡出⼟⼀对元代银叶镶琥珀⽿坠,两颗透明的橘黄⾊琥珀形如葡萄,晶莹可爱。

在内蒙古⼟城⼦出⼟⼀对⾦架嵌绿松⽯⽿坠,玲珑新巧。

内蒙古奈曼旗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对珍珠琥珀⽿坠,⾃⾦⽿穿⽤细⾦丝链锁住红⾊琥珀,间以珍珠两颗,然后再穿过琥珀、珍珠、琥珀珍珠、琥珀,下⾯再以两颗⼤珍珠与⼋颗⼩珍珠串挂琥珀,形成四层活动的坠饰。

(三)银项圈、项饰1974年12⽉在陕西省临潼县北河村⾦代窖藏出⼟⼀个银项圈,系⽤宽0.5厘⽶的银⽚环成三圈,⼀端另以银丝绕合⽽成,未加纹饰。

西夏等佛像

西夏等佛像
族挺健刚强的气质。
山西大同上下华严寺,
(1038年),殿宇
气势雄伟壮观,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当
时还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在薄迦教藏殿宽阔的佛坛上,
供奉辽代塑像三十一尊,塑像容貌丰满,体态端庄,技法娴
熟,是辽代佛教造像上乘之作。
佛神情端 严不苟言笑, 上身挺直, 身躯雄健。
佛菩萨羣像 辽代彩塑 佛高538公分 大同华严寺
影响。
双头佛像 泥塑
西夏13世纪 高62公分 两个面容端祥佛头,同 塑在一个佛身上。相 传:两个贫穷而虔诚佛 教徒,共造一尊佛,佛慈 悲而现双身,以满足二
人造佛的心愿。
水月观音 西夏 榆林窟第2窟
水月观音通常是 坐在岩石或莲花 座上,观看水中之 月,以水中之月来 比喻佛法色空的
义理。
西夏 水月观音像 榆林窟第2窟
的精品。
阿弥陀佛三尊来迎图 西夏12世纪 棉布
高142.5*105.5公分
阿弥陀佛白毫放光明, 观音、势至菩萨手持 金莲台,引接下方合掌 端坐的僧人,化生童子, 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阿弥陀佛三尊来迎图 西夏12世纪末 亚麻布
高85*63.8公分
阿弥陀佛白毫放光明, 观音势至菩萨手持金 莲台,引接下方合掌的 往生者,成化生童子,往
生西方净土。
阿弥陀佛来迎图
西夏12世纪 高125 公分
阿弥陀佛白毫放光 明,引接下方合掌持 香炉的信众,往生西
方极乐净土。
普贤菩萨 西夏12世纪 丝布
高96*60公分 此幅为典型西夏 汉
式佛画卷轴。
大势至菩萨像
西夏10~13世纪
绢画 黑水城古迹 俄 罗斯冬宫博物馆
阿弥陀佛净土画
西夏13世纪 高76公分 阿弥陀佛在说法,观音 势至菩萨端坐两旁,上 方有十如来。下方莲池

大英博物馆辽代水月观音介绍

大英博物馆辽代水月观音介绍

大英博物馆现藏有一尊辽代的木雕水月观音像,这尊观音像高2.4米,除了菩萨的右前臂,整座塑像包括底座,用一整块木料雕刻而成。

观音像是同类作品中的极品,开脸俊美雕工精湛,彩绘贴金保存完整。

观音躯干和底座为一体雕刻,只有右臂和一些衣纹为另外加工,坐像高241.3厘米。

观音雕像头戴宝冠,双目轻阖垂视,慈悲中更透清俊秀逸。

姿态为典雅智慧之女性,手姿尤为优美,但上身保持若干男性特征。

水月观音通常是坐在岩石或莲花座上,以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观看水中之月,以譬喻佛法色空的义理。

这尊水月观音在同类作品中非常珍贵,现存的同类作品大多不如它精美。

如需更多关于辽代水月观音的信息,建议前往大英博物馆官网进行查询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鎏金佛像:铜鎏金技艺的见证

鎏金佛像:铜鎏金技艺的见证

鎏金佛像:铜鎏金技艺的见证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之友》 2018年第3期鎏金工艺的传承人历代以制作鎏金铜佛像为生。

鎏金佛像是佛像艺术种类的一种,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一种。

在我国古代,佛像多见于石雕石刻,其中最为罕见的是鎏金佛像,它是利用水银加黄金,使其熔化,并涂抹至铜佛像表面,再经过高温还原,水银蒸发后得出带金质的佛像。

因为极品鎏金原料稀少且珍贵,同时对于工艺要求十分高,容不得有一丝的错误,所以古往今来,鎏金佛像极为珍贵,被誉为佛教至宝,具有极高的价值。

朔州地处山西北部,与河北、内蒙接壤。

铜鎏金工艺在此传播辐射的实际范围为:向南为忻州五台山地区,向北途径右玉杀虎口传播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至河北张家口。

右玉曾出土了一件汉代鎏金青铜器——胡傅温酒樽,印证了晋北地区在汉代已掌握了铜鎏金工艺,并一直传承至今。

朔州历史悠久,早在两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峙峪人”就在栖居生息。

夏商时期,这里是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朔地属雁门郡,有史记载以来,“楼烦、马邑、招远、阴馆”频频见于古迹,与之相伴的是一连串重大历史事件。

蒙恬北击匈奴,北魏发迹建国,刘武周称帝,尉迟恭举义,杨家父子抗辽等。

中原与游牧民族的纷争交汇,两种文明的不断摩擦与碰撞,导致了中原文化技艺在这里的传播与传承,特别是历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如朔城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辽代崇福寺、应县的辽代佛宫寺释迦塔、山阴的北魏化悲岩寺、怀仁县清凉山辽代华严寺砖塔、元代永宁寺。

现藏于右玉博物馆的明代鎏金铜佛像、汉代鎏金胡傅温酒樽至今金光闪闪。

传统鎏金技艺在朔州地区传承的主要方式是以制作鎏金铜佛像为主。

从辽代以来佛教文化大发展处处建寺院,信徒众多因此历代家家都供奉佛像。

朔州地处大同云冈石窟与五台山佛教寺庙群之间,随着历代信众供奉鎏金铜佛像,这项传统鎏金技艺在朔州这一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下得以传承发扬。

辽西【辽西区早期铜器及相关问题探讨】

辽西【辽西区早期铜器及相关问题探讨】

辽西【辽西区早期铜器及相关问题探讨】[摘要]辽西区早期铜器起始于红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层文化进入了以冶铸青铜为主的成熟期。

所见铜器类型丰富,矿物来源以就地取材为主,冶铸技术已经进步到了使用合范铸造铜器的历史阶段。

该区早期铜器是在本地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吸收西北乃至欧亚大草原早期青铜文化以及中原夏、早商青铜文化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辽西区;铜器;青铜文化辽西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在距今8000年前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古文化区。

考古学上所指的辽西区,张忠培先生认为是医巫闾山以西,北至西拉木伦河两侧,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等区域[1]。

而本文所说的“早期铜器”则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商时期。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关于早期铜器的考古新发现,辽西区早期铜器及相关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辽西区早期铜器的发现及类型学观察到目前为止,辽西区早期铜器发现于辽宁朝阳牛河梁第II地点[2]、内蒙古赤峰药王庙[3]、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4]、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5]、辽宁锦县水手营子[6]、辽宁北票康家屯[7]、内蒙古宁城小榆树林子[8]、内蒙古库伦旗南泡子崖[9]、辽宁阜新平顶山[10]、辽宁兴城仙灵寺[11]等遗址,在敖汉旗西台遗址[12]、赤峰四分地遗址[13]还出土过铸铜用的陶范。

牛河梁第II地点1号墓葬中随葬了1件铜耳环,经鉴定为红铜,郭大顺先生由此推断这一地区的冶铜史可早到红山文化。

除此之外发现的早期铜器当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

辽西区早期铜器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工具类、兵器类、装饰品类和礼器类。

(一)工具类有铜刀、铜匕、铜锥、铜钉和铜冒等器形。

康家屯遗址和仙灵寺遗址各出土铜刀1件,其中康家屯铜刀为连柄铸造,弧刃,翘尖,锯齿状背部,(图一,6)。

南泡子崖遗址征集铜匕1件,平面略呈柳叶形,弧背,柄端有孔(图一,7),该匕与台西M112:11羊首匕较为近似(图二,17),只是不见环钮。

[纹饰,铜镜]辽金铜镜纹饰初探

[纹饰,铜镜]辽金铜镜纹饰初探

(三)池塘小景纹镜
池塘小景也是辽金铜镜常见的纹饰之一,很多宋代时期的文人也不断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了超凡脱俗,亲近自然的思想境界。他们对于这种田园生活的喜爱也促进了池塘小景纹饰的传播,因此,池塘小景纹镜也不断出现在宫廷和市民的生活中。如湖南出土的一面莲塘花草纹铜镜,葵花形,圆钮,钮上框内有铭文,钮左为三五株繁茂的水草,右为高低起伏的荷花。其下为水波纹,近缘处有弧圈,圈外每花瓣内有一蝴蝶,整个画面和谐有传统与创新趣,线条流畅自然。很显然,此时的铸镜工匠已经有很好的绘画技巧,并受到当时文人审美思想的影响。此种装饰题材也影响到了金代铜镜,故宫收藏的“共城款官镜”即有异曲同工之妙。八瓣菱花形,圆钮,花瓣形钮座,钮上为一只飞鸭,钮左右各有芦苇五株,芦苇依缘向内渐低,略弯曲,似刚刚有微风拂过,钮下为水波纹,外有一弧圈,其外饰半圆点一周,缘有“共城官”刻款,宽素缘。画面栩栩如生,可见当时此种纹饰的铜镜制作还是非常精美,且也被时人所喜爱的。
辽金铜镜纹饰初探
[摘 要]我国每个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有不同的特点,文化也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辽金时期的铜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了铜器的图案上,如铜镜,研究这些铜器的图案对于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辽金时期;铜镜;纹饰
辽金时期是一个战争比较频繁的时期,因此,政治经济格局也处于相对复杂。这样的局面也造就了辽金时期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兴盛不仅体现在文字和思想上,也体现在生活器物的制作上。本文主要探讨辽金铜镜纹饰的类型和主要特点。
(二)花蝶纹镜
此一时期花蝶纹镜非常流行,喜鹊、蜜蜂、蝴蝶、蜻蜓、飞雁等各种禽鸟均出现在镜背装饰中,有的与各种花卉组合,形成趣味盎然的花鸟小景,有的与连钱纹组合形成富有装饰意味的花鸟钱纹镜。花蝶连钱纹镜在这时也比较多见,多采用方圆结合的构图方式,钱纹与花蝶相互辉映,生动而富有情趣。

辽代文物概述

辽代文物概述

辽代文物概述打开文本图片集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者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二元政治,文化上也体现出兼收并蓄的特征,既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本民族特色,又具唐、宋等汉文化和西方文化因素。

体现在物质文化即文物方面,如陶瓷器、金银器、玉器、皮木器等,显示出文化的多重因素。

辽代陶瓷主要以传世品和考古发掘出土品为主,多见单色釉(白釉、黄釉、绿釉等)、三彩、白瓷、酱釉瓷、白地黑花等。

器物造型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如碗、盘、碟、罐、注壶等,又具民族特征,如鸡冠壶、凤首瓶、鸡腿坛、海棠式长盘等。

窑址多分布在内蒙巴林左旗辽上京、辽宁省辽阳冮官屯、北京等地。

辽代金银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域特点,以冠带饰物、马具、饮食器皿、首饰、佛教法物等。

辽代金银器以出土为主,如辽宁省朝阳市前窗户村辽墓出土的鎏金银冠等,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有鎏金银冠、金花银枕、金面具、金花银靴、银丝网络及金银蹀躞带、金銙丝带等。

辽代金银器造型风格既有草原游牧民族的粗犷豪放,又具备汉文化的精巧细致,达到了辽代手工业制造水平的极致,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辽代玉器集草原文化、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于一体,主要有马具饰件、动物饰件、工具形饰件,尤其是青、白玉制品,采用圆雕、俏色等工艺,反映了辽代玉器加工的特点。

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辽代帝后哀册,及内蒙、辽宁、北京、河北等地的契丹贵族和汉人高官的墓志也不胜枚举。

这些哀册和墓志具有重要的历史、语言、文学和艺术价值。

每一件珍贵的文物仿佛一面镜子,反映出辽代二百年的发展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当今世人了解、熟谙并研析辽代历史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素材和参考凭据。

▍鎏金银面具时代: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现藏:辽宁省凌源市博物馆藏品特征:辽宁省凌源八里堡辽代贵族墓出土。

长21.5厘米,宽15.1厘米。

契丹贵族死后,面部常覆有金属制成的面具。

面具按照死者面部特征、性别及年龄,用金属薄片加工打制而成,质地分为金、银、铜和鎏金银、鎏金铜五种,材质不同,身份不同。

历代经典佛像(辽代金铜第一篇)

历代经典佛像(辽代金铜第一篇)

历代经典佛像(辽代金铜第一篇)
辽代金铜佛像除了山西华严寺等少数佛寺尚有少量遗存外,金铜造像很少且极为分散。

今年随着部分学者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对海外搜藏的梳理,加之文物回流,这几年辽代金铜佛像才渐渐有了一点小规模。

总体而言,或者对我个人而言,辽代、金代金铜佛像相对来说特征突出,辨识度高。

辽代造像的密宗性或者说在表法上有别于宋辽之后的作品,其高冠、高颧骨、颀长身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按照所见图例的数量来简单划分,辽代金铜佛像以大日如来、阿弥陀佛、观音、弥勒像最多。

以下搜集部分图例,欢迎更多的资源集中呈现以便一起学习、观摩。

华严寺菩萨像
辽代,大日如来,金,金舍利塔,高11、底宽8.7厘米,朝阳北塔
大日如来,辽代,朝阳北塔出土
辽大日如来
弥勒,辽
观音,辽
辽代,观音,高13.2,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辽代,观音
辽代,阿弥陀佛
辽代
宋辽,金座银佛,蔚县南安寺塔
辽代,七佛,蔚县南安寺塔,蔚县博
辽代,菩萨,美国纳尔逊博
辽代,五髻文殊童子像,高15.9,美国大都会艺术博
华严寺
辽金,大势至,故宫。

辽代佛像的鉴定

辽代佛像的鉴定
度, 而 且是 我 国历 史上影 响 深远 的一 位 大菩 萨 , 契
古代 的佛 像 , 由于长 时 间 供 奉在 佛 龛 或 存 放 在 特 定 的地方 , 佛 像 久历 人 间供 奉 的烟 火 和 岁 月 的洗 刷 , 所 以不论 是鎏 金或 不鎏 金 , 质地 也 不分 铜
丹人在未得幽州前便接触佛教 , 契丹人 以前信奉 萨满教 , 辽太宗奉观音为家神大概就是看 中了观
a nd i de n t i f y t he t r u e a n d f a l s e o f L i a o d y n a s t y Bud d h a .
辽 代 是 中 国 北 方 崛 起 的 契 丹 族 建 立 的 国家
辽 中京 大 塔上 的浮 雕① 、 巴林 右 旗释 迦摩 尼舍 利塔
行的造像题材。它的流行源于辽太宗耶律德光奉 观音菩萨为家神的因缘 。 《 辽史》 记载 日: “ 太宗幸
幽州大悲阁 , 迁 白衣 观 音 像 , 建庙木叶山 , 尊 为家

1 09—
《 草原 文物) } 2 o 1 5 年第1 期
神。 ” 观音菩萨是佛教里悲深愿大 , 最注重现世救
六万” 辽代 佛 教 的发展 有 其深 刻 的社会 背 景 , 这点
图像 、 1 9 7 7 年房 山北郑村辽塔出土的释迦牟尼佛 涅啐圆雕像② , 保存在首都博物馆收藏 。陶瓷造像
有8 0 年 代 初 门头 沟 区龙 泉务 出土 的释 迦 牟 尼 佛 和 观音 菩 萨 三 彩像 ③ 。泥 塑造 像 如 现 供奉 于天 津 蓟县 独乐 寺 大悲 阁 的千手 千 眼观 音菩 萨像 等 。而
金铜造像是 目前遗存最多 的一类 , 主要在全 国各 博物馆 内收藏 。从现知 的这些造像实物看 , 辽燕

关于辽代板状佛龛的考察

关于辽代板状佛龛的考察

r【 辽宁 竹 … I l 的北塔 干 ¨ I 』 、 j 蒙『 { I 『 I 治f X庆 州 的 释迦 术佛 利塔 ( 称 “ 州1 I 塔” ) 为代 太的 儿J 佛塔 ,斤发现 多供 品 这 些 义物 我 们 展l , J { 代的 1 艺技 术 及 j e 特 脱 代 教 ‘ 的 川 ,
嵌 。设 置 台座上 的枘孔 ,估计 是 将 柄 插 入 孔 中或 者 是 夹 人 木板 类 并 进 行 固定 后 竖 着 使 用 。关 于 圆形 孔 ,我个 人认 为在 把柄 破损 后 为与 台座连 接 ,而将 木棒插 入 ,这是 一种再
设置 。
曾为辽 国领 土 的内蒙古 自治 区赤 峰 市 野猪 沟 乡盖 家 店 村 f } _ { 土的 “ 魔殿 式 铜 佛 造 像
状 以7 更尊像 的I 冬 I 像 J 被 认为具 有辽 代的 特


有 关大和文华馆所藏 “ 金 铜 板 佛 ” 的 先 行 研 究
和 二十 f f : ( 1 9 5 0) ,该 作 ・ 列入 人f ¨ 义华 销 的藏 品 时 ,就 t 2经 将 卒 见 为 唐刺 f i : ^ ^ 此之前 , 仃村 I 1 】 靖 子 的 两篇 “ 沦史1 这 考证 认 为 ,人 卡 u 文 华 馆 的藏 I 经》 r f i 卢 岔J J I 5 佛 和 r佛 密 『 l d 的I 冬 4 像 ,1 I 亍 l n : i 仃 作 为装 饰 的 叶蔓 t ’ 。
关 于 辽 代 板 状 佛 龛 的 考 察
大和 文 华 馆 学 艺部 泷朝 子
刖 蟊
辽代 ( 计) 脚翩 、“代
文 : ,
术 代 以 及 渤海 和 l I 小1 l f 』 ; 仃父系.・ J ‘ l 说{ J l j 仃

辽铜镏金舍利宝塔及葫芦盖舍利瓶

辽铜镏金舍利宝塔及葫芦盖舍利瓶

辽铜镏金舍利宝塔及葫芦盖舍利瓶
今天能见到如此高等级的辽代佛教文物实属幸事。

纽约鼎盛拍卖行上线拍卖的这件辽代铜镏金舍利宝塔及葫芦盖舍利瓶令人叹为观止,整个舍利宝塔通高16厘米,塔为单层六角攒尖顶,6条垂脊端头各装饰有宝相花,且各套有一铜环——疑当年在铜环上系有丝绸装饰物,塔顶为葫芦状塔刹,塔底座造型颇似唐宋胡床,六面楼空。

塔身线刻有六位身披甲胄的护法武士形象。

塔顶盖部可拆下,内藏一个存放佛舍利的宝瓶,瓶盖为葫芦造型,素身无装饰。

这件东西应该出土自某个佛教建筑,比如宝塔或佛寺殿宇遗址,如今流散在海外,令人惋惜。

鼎盛拍卖行估价7000-10000美元,这价格只是个基准,估计成交价要翻好多好多番。

珍贵文物能值大价钱,但如果是盗挖遗址走私出境,那对文化研究的损失是巨大的,像这类文物一旦离开了出土地,它的文化渊源将就此割断,我们再也无法了解,当年是哪座辉煌的佛
寺拥有如此珍贵的舍利,而这舍利宝塔和其中的舍利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纵然宝塔在手,也仅剩下一个器物的躯壳,它的文化灵魂,已然枯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