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玻璃行业状况分析与台玻优势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玻璃行业状况分析与台玻优势分析

1、行业状况概述

玻璃,这种拥有5000年历史的物质发展到今天,丰富了我们的世界,促进了文明社会的发展。

玻璃行业像其它任何行业一样,都有其发展历史与规律,在21世纪的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国的玻璃行业同样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当各类高楼拔地而起时,我们不得不关注给我们添上漂亮外衣的中国玻璃的发展史。

中国的玻璃比西方世界晚1000年左右,宋代的“玻璃”称为“硝子”,这一名称流传到日本,至今都在用。中国当代建筑玻璃发展也较晚,落后西方半个世纪,特别是浮法玻璃技术,大陆厂家是在上个世纪末才慢慢引进技术,所以相对其它国家和地区比较落后,但随着很多的世界型大型玻璃公司进军大陆市场,使得大陆的技术与设备慢慢追赶上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玻璃业也会向其它制造业一样,取得非凡的成绩。

2、中国玻璃业从新中国开始发展到现在,主要玻璃厂家发展史

台玻集团:

公元1964年台湾实业家林玉嘉先生创立于台湾,原名叫台湾玻璃工业公司,公司于1993年开始到大陆投资,经过45年的发展,台玻集团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世界第六大玻璃公司。产品主要有高档浮法玻璃、镀膜玻璃、LOW-E玻璃、银镜及各类高档深加工玻璃、电子玻璃纤维、器皿等产品。

台玻集团发展到今天创造了中国玻璃界很多个第一“第一家生产高挡浮法玻璃的厂家”、“第一家生产钢化的玻璃厂家”“第一家生产中空玻璃的厂家”、“第一家生产镀膜玻璃的厂家”、“第一家生产LOW-E 玻璃的厂家”,“中国建筑玻璃生产量、占有量第一”“中国高档银镜生产量、占有量第一”台玻集团的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建筑玻璃界,台玻都处于行业的领先者。

南玻集团:

成立于1984年,最初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深加工产品,没有浮法玻璃生产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在上世纪末逐渐有了自己的浮法线和镀膜线,虽然在大陆玻璃市场取得了不小进步,但企业由于自身管理和技术上的缺陷决定了它不能向国际化企业发展,随着进年来很多国际大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南玻的竞争力显得越来越弱,丢掉了自己很大的市场和客户,如自身企业不加以改正,将在不远的将来被市场所淘汰。

上海耀皮:

成立于1983年,最初也是一家很小的企业,在上世纪90年引进英国皮儿金顿浮法玻璃制造工艺开始生产浮法原片,加之上海市政府的支持,在华东地区慢慢发展起来,后来合并上海阳光镀膜公司,开始生产深加工产品,在大陆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但由于自身管理及其它原因,企业始终不能发展壮大,生产能力很有限,也很缺少国际市场竞争力。

3、下面是目前国内玻璃厂家的排序图。

作为第一品牌的台玻集团在国际上有着很大的品牌知名度和广阔的市场,台玻集团的产品行销: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北美、澳洲、中东、欧洲及南非等地区。台玻集团创始人林玉嘉先生是中国第一也是唯一、亚洲第二位获得世界玻璃界最高奖——玻璃凤凰奖的人。

第二集团品牌中的南玻和耀皮,分别创立于1984年和1983年,虽然在国内深加工市场有一定知名度,但始终脱离不了国内企业常有的很多弊病,市场始终停留在国内市场及周边地区,国际竞争力较差。

第三集团品牌中,信义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涉及建筑玻璃行业,信义长期都是作为汽车玻璃的代加工企业,高档建筑玻璃所需要的技术及原料都是其欠缺的。福耀玻璃也是一样,作为国内汽车玻璃最大的国内生产厂家,其优势在汽车玻璃,建筑玻璃对其来说只能是附带产业。

第四集团品牌中,很大一批都是以前的国有企业,如洛玻,耀华,他们都曾对中国玻璃行业的发展作出过不小贡献,如洛玻,自身研发出国内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的浮法线。耀华是第一家实验生产钢化玻璃的国内企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因其体制原因,创造力缺乏,竞争力下降,导致在激烈的深加工玻璃市场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小,技术及设备跟不上发展。

像广东中南,安源萍乡等玻璃公司,更是整个玻璃行业的破坏者,它们由于自身实力和管理方面的原因,这几年更慢慢经不起市场的竞争,很快的退出了高档建筑玻璃行业。现在主要从事玻璃的代加工生产,也就是贴牌生产,也常到外面小厂做代贴牌生产产品,客户需要什么品牌,它们就贴什么品牌,给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以下对贴牌生产的概念及缺点作了一个介绍。

什么是贴牌?

答:也称OEM,简称为"代工生产",这种经营模式在国际上已运作多年,在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利益驱动

下产生的,其基本含义是:按原单位(品牌单位)委托合同进行产品开发和制造,用原单位商标,由原单位销售或经营的合作经营生产方式。企业为了加大其拥有资源在创新能力方面的配置,尽可能地减少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企业不直接进行生产,通过让别的企业代为生产的方式来完成产品的生产任务。这样,只需支付材料成本费和加工费,而不必承担设备折旧和自建工厂的负担,可随时根据市场变化灵活的按需下单。由此可促进成品业务形成新的经营优势,培养和壮大企业内在的扩张力,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从而为更高层次的资本运营创造条件和积累经验。

贴牌的劣势

对于供应商而言,采购商的经营不善,控股权易主;采购商对自己的战略和企业结构做出调查;采购商采购产品技术指标过于复杂等均可给供应商带来一定的风险。对于采购商而言,如果一味依靠靠买方来支撑的小企业从事OEM,则会毁坏自己的公众形象,降低集团员工的士气。

贴牌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为人作嫁的品牌殖民现象。贴牌生产是自有品牌概念以来就已经存在的一种寄生现象。它起源于发达国家,起初是拥有自主品牌和市场优势的大企寻找合作伙伴共同生产,以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品牌附加值的游戏规则。

一些品牌企业有鉴于此,慢慢地将视觉和触角伸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地区,以市场优势获得加工地所要的庞大资源,并积极寻求代理人——贴牌加工方,让他们只负责加工产品,完了再贴上自己的商标,以自己的商标名义进行销售,从而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以实现“天下布武”的品牌目标。在品牌企业眼里,加工地就是自己的世界车间。

而那些自愿为人贴牌生产的代理人一般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厂家企业,他们囿于技术、资金不足,不能自主研发,市场尚无立锥之地,根本无力抢占市场份额,只好放低身段,向品牌企业讨单做,为求订单生存而“为他人作嫁衣裳”,替人生产。与此同时,在订单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争得头破血流,不惜牺牲自己的利润互相压价,造成贴牌厂家互相拉单的竞争。

在世界经济发展强劲,需求十分旺盛的时候,因为有别人给的做不完的现成订单,一些企业不是“常将有日思无日”,而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是在自主品牌上下功夫,而是热情高涨地仰人鼻息拾人牙慧,一味迎合别人施舍的订单,成天想着别人有饭吃自己就饿不死,自己落得个“兀自快活”。

这种因贴牌加工本身造成的惰性弊端,极大地阻碍了加工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极大地削弱了贴牌企业的竞争力。在强势的品牌企业面前,他们毫无讨价还价的话语权,只是被动地按品牌企业的要求加工生产,生怕一言不慎,断了自己的炊,将“赔尽小心”才得到的订单,通过所谓 的批量生产,薄利多销。在订单面前,他们非但没有招架之功,而且毫无还手之力。

4、因为品牌较多,在这里就把第一第二品牌作一下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