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模型
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家常用模型
![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家常用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788fc44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f.png)
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家常用模型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科学。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为我们解释了经济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现象时,通常会使用一系列的模型来描述和分析经济行为和市场运作。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济学家常用的模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原理。
供给与需求模型供给与需求模型是经济学中最基础、最常用的模型之一。
它描述了商品或服务的市场形成和价格的决定过程。
供给曲线表示了商品或服务在不同价格下的供给量,需求曲线则表示了在不同价格下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两条曲线的交点即为市场均衡点,确定了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
通过供给与需求模型,经济学家可以进一步分析价格和数量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给大于需求,会产生过剩;反之,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大于供给,会产生短缺。
通过研究供给与需求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中价格波动的原因和结果。
边际分析模型边际分析模型是经济学家常用的另一种模型。
它关注的是边际变动量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边际变动量指的是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时产生的变化。
在边际分析模型中,我们关注的是边际效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边际效用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消费时获取的满足感。
经济学家通过边际效用来研究消费者在有限收入下如何最大化满足感。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时所需的额外成本。
边际收益则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投入时所获得的额外收益。
通过边际分析,经济学家可以帮助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更有效的决策,以达到最优化的结果。
市场结构模型除了供给与需求模型和边际分析模型,经济学家还常用市场结构模型来研究不同市场中的竞争程度和市场行为。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存在许多小的买家和卖家,产品是标准化的。
垄断市场则是指只有一个卖家,产品具有唯一性。
垄断竞争市场是指存在多个小的买家和卖家,产品具有较强的差异化。
经济学模型与公式
![经济学模型与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4e54766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3.png)
经济学模型与公式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模型和公式来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
经济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经济关系,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经济学模型与公式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实际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一、供求模型供求模型是经济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模型之一。
供求曲线交汇的点即为市场均衡点,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供求模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需求方程:Qd = a - bP供给方程:Qs = c + dP市场均衡:Qd = Qs,即 a - bP = c + dP在这个模型中,a、b、c和d分别代表了需求和供给曲线的参数,P 代表价格,Qd代表需求量,Qs代表供给量。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分析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进而预测市场的走势。
二、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方法,通过计算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决定最优的决策。
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边际收益(MR)= ∆总收益/ ∆数量边际成本(MC)= ∆总成本/ ∆数量最优决策的原则是: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达到最大化利润或效用的水平。
三、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过程中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生产函数有线性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
一般来说,生产函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Q = f(L, K)其中,Q代表产出数量,L代表劳动力投入,K代表资本投入。
通过不同的生产函数模型,我们可以分析不同要素对产出的影响,指导企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四、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是描述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模型,反映了收入、价格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最常见的消费函数为线性消费函数和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C = a + bY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收入。
消费函数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而指导政府和企业的决策。
五、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模型是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关系的模型,包括总需求、总供给、国民收入等要素。
经济模型讲义
![经济模型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5240d6248d7c1c708a14541.png)
一、经济模型简介(一)什么是经济模型?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 )是一种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是指用来描述同研究的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
简单地说,经济模型就是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说明经济理论,是经济理论的简单表达。
经济模型是一种分析方法,它极其简单地描述观实世界的情况。
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非常错综复杂,因而除非把次要的因素排除在外,否则就不可能进行严格的分析,或使分析复杂得无法进行。
通过作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许多次要因此,从而建立起模型。
这样一来,便可以通过模型对假设所规定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
经济模型可以用文字说明,也可用代数方程式和几何图型形式来表达。
其目的是为了反映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及其运动过程,帮助人们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解决现实的经济总题。
建模:建立模型的全过程,包括表述、求解、解释、检验等。
(二)建模的方法和步骤经济模型包含哪些要素,基本框架结构如何?1、基本方法机理分析:根据对客观事物特性的认识,找出反映内部机理的数量规律;测试分析:将对象看作“黑箱”,通过对量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与数据拟合最好的模型; 两者结合:用机理分析建立模型结构,用测试分析确定模型参数。
测试分析主要依赖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而机理分析则依靠想象力、洞察力、判断力。
机理分析没有统一的方法,主要通过实例研究 (Case Studies)来学习。
以下建模主要指机理分析。
可以这么说,建模与其说是一门技术,不如说是一门艺术。
技术大致有章可循,艺术无法归纳成普遍适用的准则。
学习、分析、评价、改进别人作过的模型;亲自动手,认真作几个实际题目。
2、建模的一般步骤模型准备(问题重述)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最重要的部分)、模型求解:应用各种软件——核心的三部分。
模型分析、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扩展:去掉部分假设后,拓展应用范围,更接近现实。
(三)最优价格案例:理论阐述后以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模型基本结构。
经济发展趋势的趋势预测模型
![经济发展趋势的趋势预测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0b09e3a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a.png)
经济发展趋势的趋势预测模型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领域的预测越来越重要。
通过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政府、企业以及个人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经济趋势预测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用的经济发展趋势的趋势预测模型。
一、时间序列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是一种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来预测未来经济趋势的方法。
这种模型主要基于时间上的相关性和趋势性,通过分析过去一段时间的数据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情况。
二、回归模型回归模型是一种通过建立经济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来预测经济趋势的方法。
该模型通过对多个变量的观察和分析,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通过改变自变量来预测因变量的变化。
三、灰色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是一种通过分析原始数据中的趋势和规律来预测未来经济趋势的方法。
与传统的统计方法不同,灰色预测模型主要基于数据内部的动态演化,通过对数据的累加、累减和相关度分析,来推算未来的变化。
四、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连接来预测经济趋势的方法。
该模型通过大量数据的训练和学习,能够自动寻找到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该关系来预测未来的经济趋势。
五、随机森林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是一种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模型来预测经济趋势的方法。
该模型通过将多个决策树进行集成,来减少模型的过拟合和提高预测的精度。
六、灵敏度分析灵敏度分析是一种通过改变模型中的参数或输入数据,来评估不同因素对经济预测结果的影响程度的方法。
通过灵敏度分析,可以找出对经济预测结果最敏感的因素,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七、模型组合模型组合是一种通过将多个不同的预测模型进行组合,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的方法。
通过将不同的模型进行加权平均或者进行模型投票的方式,可以得到更可靠和准确的预测结果。
八、交叉验证交叉验证是一种通过将数据集分成多个子集,然后利用其中的一部分数据进行训练模型,再用剩余的数据进行验证和模型评估的方法。
通过交叉验证,可以评估模型的稳定性和泛化能力,并选择最优的预测模型。
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型与分析
![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型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f78991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6.png)
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型与分析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它对于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具有重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过程和因素,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经济发展模型和分析方法。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经济发展模型,并分析它们在解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是经济发展领域的经典模型之一,它通过分析国民收入和投资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经济增长。
根据该模型,投资对于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投资可以刺激产出的增加,进而带动就业和消费的增长。
该模型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投资水平较高,经济增长也会相对较快。
二、索洛模型索洛模型是一种动态的经济发展模型,强调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它还强调了经济市场的不稳定性和经济周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来促进技术创新和投资,以推动经济增长。
三、里昂-菲夫模型里昂-菲夫模型是一种描述经济发展的两部门模型,它强调了资本积累和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根据该模型,当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较高时,每单位资本的边际产出就会减少,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因此,该模型认为资本积累是有限的,国家应该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
四、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是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扩展和完善,主要关注创新和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创新可以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新经济增长理论还强调了制度环境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根据该理论,创新政策、教育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型和分析方法有多种多样,每种模型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这些模型对于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合理规划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模型只能提供一种理论框架,对于实际情况的分析仍需要结合具体国家和地区的特点。
经济学模型分析
![经济学模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20059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0.png)
经济学模型分析经济学模型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和工具之一,通过对不同因素的定量分析和模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机制。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几种常见的经济学模型,并分析它们在解释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走势中的应用。
一、供求模型供求模型是最基本的经济学模型之一,它描述了市场上商品和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曲线表示在不同价格下生产者愿意提供的数量,需求曲线表示在不同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
通过供求曲线的相交点,我们可以得出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进而预测市场的供需状况和价格波动。
二、投资-储蓄模型投资-储蓄模型是描述国民经济中资本形成和储蓄投资决策的模型。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国民收入、利率、投资支出和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揭示储蓄和投资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利率水平的影响。
这对政府决策、企业战略和个人理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货币政策模型货币政策模型是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的模型,常用的有IS-LM模型和AD-AS模型等。
IS-LM模型描述了货币政策对利率和收入的影响,AD-AS模型则分析了货币政策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控效果。
这些模型有助于我们预测通货膨胀、失业和利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四、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模型是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模型,代表性的有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所罗门-斯旺模型。
这些模型主要分析了劳动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揭示了经济转型、产出率提高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规律。
通过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不同国家和地区未来的经济增长趋势和动力来源。
综上所述,经济学模型在分析经济现象、预测经济走势和指导政策制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同的经济学模型适用于不同的问题和场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运行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模型
![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f6b9bb0a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7.png)
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模型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逐渐改善和发展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模型。
这些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方程和理论框架,帮助我们解析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讨论几种常见的经济发展模型,包括哈罗德-多默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
一、哈罗德-多默模型哈罗德-多默模型是描述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型,也被称为投资驱动模型。
该模型认为,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
根据这个模型,经济增长取决于投资和储蓄的比率。
哈罗德-多默模型可以用以下的方程来表示:Y = C + I其中,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
哈罗德-多默模型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投资率高于储蓄率,那么国民收入将增长。
相反,如果投资率低于储蓄率,国民收入就会下降。
这个模型强调了投资的重要性,促使政府和企业增加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
二、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理论,旨在解释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
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生产函数,它表示产出如何依赖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
根据这个模型,经济增长的速度取决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提高储蓄率、控制人口增长并加强技术创新,就能够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
三、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是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补充和扩展,强调知识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还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内生增长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是人力资本,它表示受教育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根据这个模型,投资于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此外,内生增长理论还强调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通过鼓励科研和技术创新,国家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总结在经济学中,经济发展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趋势。
开放经济模型
![开放经济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c2305f4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c.png)
优化资源配置
开放经济模型能够促进资源在 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产业升级
开放经济模型能够促使企业不 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
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开放经济模型的历史与发展
1 2 3
历史回顾
从早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到现代的全球经济一体化, 开放经济模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协调,共同应对和解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价格下跌,而进口 商品价格保持不变,那么该国的贸易条件就 会恶化,因为该国需要出口更多的产品以换 取相同数量的进口商品。
贸易条件效应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 长和福利水平有重要影响,因此是 开放经济模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资源禀赋理论
01
资源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那些利用其丰富资 源的商品,而进口那些需要大量使用其稀缺资源的商品。
特点
开放经济模型强调经济自由化、市场化和国际化,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开放经济模型的重要性
促进经济增长
开放经济模型能够吸引外资、 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生 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
增长。
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企业 能够提高自身竞争力,培养国 际化经营能力,拓展国际市场 。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比另一个国家效率低下,它仍然可以通 过专注于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来在贸易中获益。
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国家之间会进行贸易,以及他们应该如何选择他们的专业和贸易伙伴。
贸易条件效应
贸易条件效应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商品 价格下跌时,其贸易条件家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生产 某些产品,然后通过与其他 国家的贸易交换来获取其所 需的其他产品。
简述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简述索洛经济增长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6a2156d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0.png)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1. 引言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提出的一种描述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旨在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能够持续增长,而其他国家或地区却陷入停滞。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以其简洁而有力的理论框架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2. 模型概述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基于几个核心假设,包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储蓄和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到关键作用;•经济体存在着递减边际回报。
根据这些假设,索洛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出(Output)表示为劳动力(Labor)和资本(Capital)两个要素的函数。
具体而言,产出可以写作:Y=F(K,AL)其中,Y表示产出,K表示资本存量,A表示技术水平,L表示劳动力。
函数F()则代表了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力的相互作用。
3. 技术进步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提高生产函数F()中的A来体现。
技术进步可以带来多种形式的效应,包括:•生产效率提高:同样的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可以创造更多的产出;•新产品和服务:技术进步可以带来新产品和服务,从而刺激需求和投资;•创新能力提升:技术进步可以促使企业和个人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累积性的,并且受到储蓄和投资水平的影响。
高储蓄率和投资率有助于积累更多的资本存量,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4. 储蓄与投资储蓄与投资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储蓄是指个人、企业或政府将当前收入留存下来以供未来使用的行为。
投资是指将储蓄用于购买资本品或其他生产要素的行为。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储蓄和投资水平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较高的储蓄率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投资可以带来新的生产设备、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培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
然而,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也指出,储蓄和投资存在递减边际回报的问题。
ISLM模型
![ISLM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b09d72c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a.png)
IS-LM模型IS-LM模型是一种宏观经济模型,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Hicks)在1937年提出,用于描述和解释经济中的主要变量,如投资、储蓄、产出和价格。
该模型基于凯恩斯的理论框架,将一国的经济表现归因于投资和储蓄的相互作用,以及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的关系。
IS曲线代表产品市场上的均衡,反映了投资等于储蓄的理想情况。
在IS曲线上,当实际利率(r)较低时,投资(I)会上升,同时储蓄(S)会减少,导致均衡产出(Y)增加。
但当实际利率上升时,投资会减少,储蓄会增加,导致均衡产出下降。
因此,IS曲线描述了产品市场上实际利率与均衡产出的关系。
LM曲线代表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反映了货币供应等于货币需求的情况。
在LM 曲线上,当物价水平(P)较低时,货币需求(L)会上升,同时货币供应(M)会增加,导致均衡产出(Y)增加。
但当物价水平上升时,货币需求会减少,货币供应会增加,导致均衡产出下降。
因此,LM曲线描述了货币市场上物价水平与均衡产出的关系。
在IS-LM模型中,经济均衡的条件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
在这个交点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投资等于储蓄,货币供应等于货币需求。
这个交点被称为经济体系的平衡点或稳态点。
经济体系的波动可以看作是经济体系从非均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调整的过程。
当经济体系偏离平衡状态时,市场力量会促使它回归平衡状态。
例如,当物价水平下降时,人们会增加货币持有量(窖藏货币),导致货币供应减少。
在产品市场上,这会导致投资上升,从而增加产出和就业。
然而,在货币市场上,这会导致物价水平上升,从而减少货币需求并降低产出。
因此,经济体系最终会回归平衡状态。
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政策分析和经济预测。
该模型提供了一种框架,用于理解政府政策如何影响经济体系,例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产出、就业和物价水平。
此外,该模型还可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例如通货膨胀和失业的长期关系、经济周期的波动等。
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f8cf1f0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1c.png)
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总体规模扩大的过程,它关乎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
为了理解和解释经济增长的原理和机制,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型。
本文将介绍几种经济增长模型,并分析各模型的优缺点。
一、经典经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由20世纪早期的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它的核心思想是生产要素的积累与技术进步。
这种模型认为,经济增长是由资本积累所驱动的,而技术进步则是经济增长的副产品。
然而,经典经济增长模型对于技术进步的解释较为简单,没有考虑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
它忽略了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提升以及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二、新古典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对经典模型的扩展和改进。
该模型主要关注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强调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并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变量,与经济增长无直接关联。
这一模型对于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它亦存在以下问题:1)只关注技术进步,忽略了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2)没有考虑技术进步的垄断效应和存量效应。
三、新长周期新长周期经济增长模型是对经典和新古典模型的另一种延伸,尤其强调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是由一系列周期性的冲击所驱动的,这些冲击可以导致经济短期波动,最终影响长期增长。
这一模型的优点在于考虑了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它忽略了其他潜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创新、政府政策等。
四、新凯恩斯新凯恩斯经济增长模型是对传统凯恩斯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的结合。
它关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需求扩大之间的互动关系。
该模型认为,有效的需求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这一模型注重了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通过政府政策的调控来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它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如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型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原理和机制,但各自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十大著名经济学模型
![十大著名经济学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650d926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2.png)
十大著名经济学模型经济学模型是描述经济现象和解释经济运行的工具,是经济学理论的抽象呈现和实践应用。
以下是十大著名经济学模型。
1. 简单生产模型简单生产模型是经济学模型中最基础、最简单的模型。
它假设只有一种产品、一个生产部门和一个消费部门,通过生产和消费确定价格和数量。
这个模型是其他复杂模型的基础,可以用于研究一些基本的经济问题。
2. 消费函数模型消费函数模型是研究消费行为的模型。
它通过描述人们的收入、价格水平和偏好等因素,来揭示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
3. 生产函数模型生产函数模型是描述企业生产过程的模型。
它通过分析企业的生产要素、技术和产出,来确定企业生产的最优组合和产出水平。
4. 供求模型供求模型是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模型。
它通过描述买卖双方的行为、市场价格和数量,来揭示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5. IS-LM模型IS-LM模型是描述宏观经济运行的模型。
它通过分析国家总需求和总供给,来揭示宏观经济的均衡水平和波动。
6. 货币数量论模型货币数量论模型是描述货币供应和价格关系的模型。
它通过分析货币供应量和价格水平,来揭示货币政策对价格的影响。
7. Solow增长模型Solow增长模型是描述经济增长的模型。
它通过分析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来揭示经济增长的源泉和限制。
8. 先进技术模型先进技术模型是描述技术进步对经济影响的模型。
它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对企业生产要素和产出的影响,来揭示技术进步对经济的驱动力和变革。
9. 实物积累模型实物积累模型是描述经济发展的模型。
它通过分析投资和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来揭示经济发展的机制和趋势。
10. 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是描述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模型。
它通过分析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来揭示经济增长的源泉和限制。
相对于Solow增长模型,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更加动态,能够更好地解释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经济学中常用的几个模型
![经济学中常用的几个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e4e7d28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e.png)
经济学中常用的几个模型
1. 边际效用递减模型
边际效用递减模型是经济学中常用的一个模型,它描述了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减少的现象。
这个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消费时会逐渐减少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因为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减少,直到最终消费者不再需要这种商品。
2. 供求模型
供求模型是经济学中另一个常用的模型,它描述了市场上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量增加时,价格会下降,需求量会增加;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量减少时,价格会上涨,需求量会减少。
这个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市场上某些商品的价格会波动,以及为什么某些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会发生变化。
3. 生产可能性前沿模型
生产可能性前沿模型是经济学中用来描述生产资源的最大利用率的模型。
它描述了在一定的生产资源下,一个经济体可以生产的各种商品的组合。
这个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某些经济体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而另一些经济体则不能。
这些经济学模型都是用来解释经济现象的工具,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经济决策。
经济学模型 汇总
![经济学模型 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370eaf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8.png)
经济学模型汇总经济学模型汇总经济学模型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和工具,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抽象和简化表达。
它通过建立假设、定义变量、分析关系等方法,来揭示经济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将对几个常见的经济学模型进行汇总和概述。
一、供求模型供求模型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
它通过分析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来解释价格的形成和调节机制。
供求模型假设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是充分竞争的,供给和需求是独立的,价格在供求关系的调节下达到均衡。
供求模型的基本原理是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会导致价格下降,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会导致价格上升。
二、投资-储蓄模型投资-储蓄模型是研究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的模型。
它将经济体分为消费者和生产者两个部分,消费者通过消费决策来决定储蓄,生产者通过投资来增加资本存量。
投资-储蓄模型认为投资和储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投资率和储蓄率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三、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供给模型是研究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的模型。
它分析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
货币供给模型假设货币供给是由央行决定的,货币市场上的利率在供求关系的调节下达到均衡。
货币供给模型的基本原理是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货币市场上的利率下降,货币供给减少会导致利率上升。
四、产出-失业模型产出-失业模型是研究宏观经济波动和经济政策的模型。
它分析产出和失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产出-失业模型假设经济体存在失业率的自然率,通过调整政府支出、税收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来实现产出和失业的稳定。
产出-失业模型的基本原理是产出增加会导致失业率下降,产出减少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五、消费-储蓄-投资模型消费-储蓄-投资模型是研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模型。
它通过分析消费、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机制。
消费-储蓄-投资模型认为消费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储蓄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收入分配会影响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决策。
三大经济增长模型
![三大经济增长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fbc2d5c6f524ccbff021843e.png)
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模型的三次大发展:(1)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资本在增长中的作用;(2)新古典增长模型:发现资本和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之外的因素对增长的作用,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变量;(3)内生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视为内生变量。
一、 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模型的假定(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储蓄S 是国民收入Y 的函数,即S=sY, 这里s 表示社会不变的储蓄比例;(3)生产过程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4)资本折旧为0,即I=△K ;(5)劳动力按照固定不变的速率 n 增长;(6)不存在技术进步;(7)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其中:V 为资本—产量比; G 为经济增长率。
经济均衡增长的可能性与稳定性(1)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 哈罗德认为,在长期中经济均衡增长的Vs G V s Y Y Y V Y s Y V I Y V K Y K V I S ==∆⇒∆⋅=⋅⇒∆⋅=⇒∆⋅=∆⇒==即条件是实际增长率、合意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等,即:GA=Gw=Gn 。
(2)经济均衡增长的可能性极小的原因:因为三种增长率取决于各不相同的因素,很难相等。
A 、实际增长率取决于实际投资或实际的资本—产量比,从而取决于实际的产品供求状况;B 、合意增长率取决于意愿的投资或合意的资本—产量比,从而取决于一定的技术水平;C 、自然增长率在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取决于人口增长率与储蓄率 。
(1)实际增长率(GA ):是指实际发生的经济增长率。
公式为:, VA 为实际的资本—产量比。
(2)合意增长率(GW ):是指资本—产量比合乎厂商意愿时的收入增长率,即指使厂商感到满意并愿意继续维持下去的增长率。
合意增长率也常常被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
公式为 , Vr 为合意的资本—产量比。
(3)自然增长率(GN ):是指技术进步与劳动力按一定比率增长条件下,社会所能达到的最大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率。
经济学中常用的几个模型
![经济学中常用的几个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e71f5ec4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d.png)
经济学中常用的几个模型经济学是研究合理利用资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学科,其中包含许多经济模型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几种模型。
1.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型是一种基于私有财产和市场机制的经济模型。
在该模型中,企业是决定生产量和价格的主要参与者,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被视为资源分配的重要指标。
该模型的主要假设是市场经济是自发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总是按照自己的最大利益行动。
2. 资源稀缺模型资源稀缺模型是一种基于资源限制的模型。
该模型考虑到资源的限制和不足,使得当需求高于可用资源量时,资源按照其稀缺度给出价格。
该模型的主要假设是资源有限,因此在资源选择上必须做出取舍。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有效的资源管理将减少资源的短缺,并通过提高资源的效率来确保社会福利最大化。
3. 生产前提模型生产前提模型是一种基于生产力和资源的使用情况的经济模型。
该模型认为,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资源的使用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直接影响经济增长。
该模型的主要假设是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使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增长可以实现。
4. 钱和物价模型钱和物价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
这个模型认为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导致价格上涨。
因此,控制货币供应量可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
该模型的主要假设是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5. 财政政策模型财政政策模型是指通过政府支出、税收和债务等手段来控制经济活动的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假设是政府有能力控制经济活动。
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政府可以通过收税、发债、调节支出等工具来平衡经济成长和预算的需求。
以上几个模型展示了经济学中一些基本的和重要的概念和原则。
了解和掌握这些模型可以帮助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和避免做出不合理的决策。
经济发展的经济学模型与评估指标
![经济发展的经济学模型与评估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ebf7f79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7.png)
经济发展的经济学模型与评估指标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过程,涉及产出、就业、财富分配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为了评估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经济学模型和评估指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衡量经济发展的状况与趋势。
一、经济学模型1.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增长是由有效需求而产生的,并通过政府干预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
这个模型中的政府支出、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2. 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强调长期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决定因素,比如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
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力、资本投入和生产力的提高所决定的。
3. 内生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型强调创新和人力资本的作用,认为经济增长是由创新驱动的,并能够自我加速。
这个模型强调技术进步和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 人力资本模型人力资本模型认为,通过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将增加产出和经济增长。
这个模型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5. 开放经济模型开放经济模型考虑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这个模型关注外部冲击和国际合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评估指标1.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评估经济发展最常用的指标之一,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的增长率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人均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总人口,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个人所生产的价值。
它能够更好地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福利。
3. 劳动力参与率和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指的是总劳动力人口中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失业率指的是劳动力市场中没有就业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这两个指标能够反映就业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的情况,间接衡量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
4. 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GDP的增长速度。
经济模型的名词解释
![经济模型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44ea651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9.png)
经济模型的名词解释经济模型是经济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进行简化和抽象的表述。
通过建立经济模型,经济学家可以对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和预测,从而为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经济模型进行解释。
1.需求-供给模型需求-供给模型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用于分析市场上产品和服务的定价和数量的决策过程。
需求-供给模型基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描述了价格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上升;而在供给超过需求时,价格下降。
这种关系被用于预测市场平衡价格和数量,以及其他变量对于市场的影响。
2.边际分析模型边际分析模型是指根据经济学家对个体决策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构建出来的一种分析框架。
边际指的是改变一个变量所带来的额外效果。
在边际分析模型中,经济学家关注的是个体对于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比较,以确定最大化效用或利润的决策。
边际分析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优化、消费决策和资源配置等经济领域。
3.生产可能性前沿模型生产可能性前沿模型用于描述一个经济体在特定资源限制下,可以生产的不同组合的产品和服务。
该模型通常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将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在坐标轴上表示出来。
生产可能性前沿模型揭示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在有限资源下做出决策的权衡和选择。
通过生产可能性前沿模型,经济学家可以分析经济增长、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4.消费者选择模型消费者选择模型是描述个体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模型。
该模型基于消费者对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和偏好,以及价格和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来解释他们在有限资源下的最优决策。
消费者选择模型被应用于市场调查、市场定价和行销策略等经济领域,在解释消费者行为和预测市场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货币数量理论模型货币数量理论模型是用于分析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模型。
根据货币数量理论,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过量引起的。
宏观经济学三个基本模型
![宏观经济学三个基本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d172de5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f.png)
1-b (1 - t) IS曲线的斜率= -—————— d
⑵三部门经济
其中:
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点,决定了均衡的利率为ro,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yo,这时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即在产品市场上有I=S,在货币市场上有L=M。
当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正好是均衡的利率与国民收入水平时,两个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但如果均衡的利率与国民收入不是这一交点时,两个市场就无法同时达到均衡。换句话说,就是除了IS 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组合外,所有不在这个交点上的组合都是失衡点。
均衡模型: L=m L=L1(y)+L2(r)=k y – h r m=M/P =m1+ m2
㈡LM曲线
01
04
02
03
均衡利率:
m+hr y = —————— k
LM曲线的特征:dy/dr>0
货币市场均衡下,随着利息率的上升国民收入将 不断增加,即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经济解释:r ↑ L2 ↓ L1↑ ye↑
01
r ↓ L2 ↑ L1↓ ye ↓
02
凯恩斯区域(萧条区域):LM曲线上斜率为0或与横轴平行在此区域,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中间区域:LM曲线上斜率为正的区域。在此区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有效。 古典区域:LM曲线上斜率为无穷大的区域。在此区域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另外,在此区域货币的投机需求为0,由于古典学派认为,人们只有货币的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所以被称作古典区域。
AD-AS模型
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时所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总需求由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 即 AD=C+I+G+(X—M) 而总需求函数是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一般价格水平P与国民收入Y之间的依存关系 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图形就是总需求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活动的聚集与扩散分析——新经济地理分析框架的逻辑基础Post By:2010-6-5 8:55:47 [只看该作者]摘要:均衡方法;垄断市场结构、空间参数和要素的流动性等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分析经济活动聚集与扩散的基础框架,该框架的逻辑起点是规模收益递增和均衡思想。
新经济地理认为经济活动的聚集与扩散是由于向心力和离心力的相互消长以及因果循环累积机制的存在造成的。
为了洞见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规律,它引进了空间变量,运用DIEC建模技巧,建立了包含这两种力量和机制的中心一外围模型,并由此演绎出了其他的相关模型。
关键词:向心力,离心力,中心外围模型新经济地理是近二十年来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增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之后的关于收益递增假设应用于经济研究的又一个新领域,Krugman称之为经济学最后的前沿。
这一领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国内的很多学者也正应用这个理论来研究中国的经济。
新经济地理以抽象的数学模型来刻画经济现象,人们往往被其复杂的数学公式所吸引,笔者则认为理解其分析框架的逻辑基础才是更好应用该理论的前提。
一、新经济地理的经济活动分析的前提——对象和方法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如生产、交换、消费等)的空间方面的规律,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等关系。
简单地说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经济要素的空间聚集与扩散,并把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起作用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初始天赋(first nature),一类是后天条件(second nature)。
初始天赋是某一个地方所固有,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会展现出不同的气候、对某种资源不同的可获得程度和不同的生产资源禀赋,所有的这些都放在“初始天赋”的普通的标签之下。
工业革命之前,在解释经济历史尤其是早期阶段的经济发展方面它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类总是在寻找安全和廉价的方法来获得和运送原材料。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出发点,人类试图软化初始天赋的约束,产生了独立于自然优势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这便是后天条件。
显然,后天条件是人类改善初始天赋的结果,它是经济系统空间结构的结果,比如市场潜力的分布、工资分布等。
后天条件是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焦点。
新经济地理学视初始天赋为“控制变量”,即它把后天条件分离出来成为经济空间活动的主要变量,而这些经济活动是初始天赋所不能解释的。
在新经济地理学家想要理解的变量中,后天条件没有包括所有的变量而仅仅是指假定初始天赋同质条件下的“条件变量”。
新经济地理是在除去初始天赋之后所剩余的变量空间里去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和扩散的。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新经济地理是以一种思考和模型化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方法出现的。
很多其他关于“空间”和“区域”的著作没有共享新经济地理关注的问题:它们的模型倾向于解释市场范围、空间竞争和产业内贸易,尽管它们使用的模型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
而新地理经济学却是问:除了像河流山川这些地理决定因素外,是什么因素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和分散?传统空间五大区位理论(Christaller/Losch的中心区位理论、统计规则如Zipf 定律和引力理论、因果累积循环理论、区域外部经济、Von Thunen的地租模型)都过分强调普通“核心”概念的作用,没有接受主流的经济学观点。
因为这些理论拒绝模型化RCE(理性选择均衡)模型,缺乏对微观经济基础(市场结构)的具体描述。
对新地理经济学而言,下面的主要思想构成其分析的基础:整个空间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
它把自身的方法和传统区位理论和经济地理区分开来;个体生产商或厂商的收益递增和不可分性。
这保证经济不会退化到“后院资本主义”(每个家庭和厂商都为各自生产)。
收益递增反过来又会导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形成;运输成本。
它使区域起作用;生产要素和消费者的区位移动是聚集的必要条件。
以上是新经济地理分析经济活动的理论基础,它内容涉及均衡方法、垄断市场结构、空间的参数和要素的流动性。
二、新经济地理视角下经济活动聚散的核心——力量和机制新经济地理是如何把经济活动的要素联系在一起,它分析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呢?经济活动空间的聚散又是在怎样的机制上发生作用呢?(一)经济活动聚集和扩散力量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受经济系统中内生和外生力量的综合作用,人们可以用内生一外生力量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之。
这个框架的核心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即人们和厂商选择区位是为了最大化各自的福利和利润,各种影响福利和利润的力量推拉着人们和厂商到特定的地方。
外生力量是在一个区域内厂商和个人将之当成是给定的并影响他们的定位决策的东西,它们包括:地理和环境的自然特征,如气候、港口、水资源和石油质量等。
这些特征确保并不是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发生在城市。
历史特征,历史和偶发事件触发和阻碍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然后连锁反应会强化这个变化方向,如资本城市的区位或者企业家的诞生。
制度特征,如国际组织的成员资格、可调整的框架和法律体系。
具体的贸易壁垒,如关税也在此列中,这也限制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性。
内生力量是厂商和个人能产生影响的东西,它们能影响其他厂商和个人在何处定位的决策。
这些力量有两种,一个是地区吸引物(local amenity),如公共运输、学校、操场以及相关行业的工资水平。
从国际的视角看有税收水平和政府服务水平。
另一个是从一个稠密城市里吸引和排斥经济活动的向心和离心的力量。
向心力就是促进区域增长的聚集所产生的收益,它可以分为生产收益和消费收益。
生产收益是给予那些为市场提供了物品和服务的厂商和个人的收益,其中一个很大的收益来源于生产率。
这种生产收益包括运输成本。
运输中心的存在和更短的距离聚集产生更低的运输成本、规模和范围经济。
规模和范围的一个好处是专业化增加了效率,促进了产品和多样性的发展。
另一个好处是给工人提供工作保险、工作与工人的更好匹配和工人更高的讨价还价能力的市场,允许他们收获更多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信息的外部性。
这种收益来自集群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
厂商的靠近对于知识的溢出是很重要的,工人的流动使知识得以扩散,这促进新想法、新程序和新产品的产生。
离心力反作用于聚集的力量。
这些力量包括更高的生活费用。
尤其是住房费用随城市规模的增加而增大,通勤成本也随拥挤的增加而提高,生产要素费用也更高。
工人的竞争,土地和资本推动要素的价格上涨;基础设施的压力,如排水设备和道路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污染和社会问题如犯罪。
污染会降低集群的生活质量。
内生力量和外生力量都会对经济活动起重要的作用,都会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与扩散。
在新经济地理中,人们关注的焦点是研究内生力量中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在经济活动中如何消涨以驱动厂商和劳动在空间重新定位,从而推动产业的聚集和城市的兴起。
产业聚集内部的力量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有赖于经济运行中的正反馈运行机制了,即累积的因果关系。
(二)经济活动聚集的因果循环累积机制Myrdal(1957)在他的成名作《American Dilemma和Asian Drama》中首先用到“累积因果”概念:一个社会系统中给定变量的变化可能不会抵消这种变化,相反会维持这种变化,让社会系统朝第一次变化的方向移动而且更加深入。
外生力量可以决定经济活动的初始地点和状态。
在向心力的作用下经济活动向某一个地区聚集,由于规模收益递增,这种聚集产生更大的向心力,使得聚集的规模增大。
随着聚集规模的增加,离心力内生,并且累积增大,当某经济实体的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时,这种经济实体就会扩散到别的地方。
那么整个经济图景就是在向心力和离心力交替累积循环增加和两力的涨跌较量中进行聚集和扩散的。
新经济地理就是在这两种基本力量和因果循环累积机制的框架上来分析经济的聚集与扩散的。
新经济地理是如何模型化经济活动聚集和扩散过程的呢,我们来分析它的几个基本模型。
三、新经济地理经济活动模型化分析的工具——中心-外围模型及其演绎模型新经济地理从简单而典型的模型开始,为了处理方便,这些模型舍弃了真实性。
Krugman(1993)通常使用“模型需要最小化”原则。
我们看到新经济地理的构模方法是很理想化的,它的建模技巧包括(DIEC):D-S模型、冰山成本、动态演化和计算机运用。
其中D-S模型(Dixit-Stiglitz)是一个高度不现实但易于处理的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模型,它的一个吸引人的特征是:它假设商品的连续性,让建模者考虑区位决策的整数性质;冰山(icebergs)成本是一种高度不现实但易于合并运输成本的方法,它回避了模型化另一个产业的需要,而且可以保持需求弹性恒定不变;演化(evolution)是一种特别但是易于考虑动态学的方法;计算机(computer),因为最简单的模型都超出了人们用手笔计算的能力。
它依赖于某种程度的数值举例,用静态计算和动态模拟来探讨模型。
正是在这样的技巧上,Krugman等建立了一系列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其中主要有中心-外围模型、区域和城市体系模型以及产业聚集和贸易模型。
中心-外围模型是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基础,其他模型同构于中心-外围模型,可以从中心-外围模型演化而来。
(一)新经济地理分析的导入框架——中心-外围模型中心-外围模型是Krugman(1989,1991)用DIEC技巧基于劳动力流动的假设上建立起来的模型,它提供了新经济地理基本的导入性框架,它说明了厂商水平的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性之间怎样相互作用可以引起空间经济结构的出现和变化。
这是松脚型劳动的中心-外围模型。
模型假定有两区域、两生产部门(农业和制造业)和两种劳动(农民和工人),即2区域×2部门×2要素模式。
制造部门生产连续的水平差异的产品,每种产品由规模经济的不同企业进行生产,投入要素仅仅是工人。
农业部门在收益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质商品,投入要素仅仅是农民。
工人可以自由地在区域间流动,而农民不流动,均匀分布在两个区域里。
制造品贸易有正的运输成本(以冰山形式)。
这里的工人与农民是同质的,区域也是无差异的。
在这个模型中不流动的农民是离心力,因为他们消费两种类型的商品。
向心力比较复杂,它涉及一个循环圈,即前向链接(工人接近消费品生产商的动机)和后向链接(生产商集中在大市场的动机)。
在模型中,厂商分布的变化触发了两个基本的循环因果关系圈。
第一,当厂商移动时,工人跟随。
这种迁移导致消费的移动。
在其他不变的情况下,因为厂商喜欢在大市场里,消费的转移导致生产的转移,需求链接环可以重复。
即后向链接得以形成。
第二,生产转移降低“接收”地区的价格指数(通过多样性喜好效应)而提高“发送”地区的价格指数。
假设流动工人使真实工资相等,原始的冲击会降低接受地区与发送地区相关的名义工业工资。
这个“成本转移”或者在产业竞争中的变化会鼓励更多工人离开本地到“接受”地区去,所以成本链接圈连通,即前向连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