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意识辅导

大学生自我意识辅导
大学生自我意识辅导

第二章认识自我不容易

--- 大学生自我意识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与容易问题,掌握探索自我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不断完善自我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重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点: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一) 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这一概念可指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另一是客观的“我”,即被觉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

(二) 自我意识的成分

1.生理自我

这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阶段,特点是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

2.社会自我

从三岁以后到青春期以前的十三四岁,这段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称为“客观化时期”。

3.心理自我

一个人从青春期到成年期大约有十年时间,这一阶段自我意识趋向成熟,也是心理的自我发展阶段。

从青春期开始,个体自我意识趋向主观性。所谓主观性,主要表现在:

(1)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

(2)这一时期是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3)表现出自我理想。

(4)抽象思维的发展。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一)自我认识

所谓自我认识,乃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

1.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意义

2.自我评价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菲斯汀格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个体对于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

(二)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指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包括自尊感、自信感、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内疚感等。

(三)自我控制

所谓自我控制,乃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制约作用。自我控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

自我控制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推动作用。

自我控制对个体的态度的转变具有决定作用。

自我控制能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称“自我掩饰”。

四、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规律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其与周围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个体要能适应环境并作用于环境,不仅要有意识,而且还要有自我意识。只有能觉察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特点及其结果,个体才能适应环境并有效地影响环境。

(一)自我意识发生与形成的指标

第一个指标是出生后第一年末,儿童从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出自己的动作,并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也就是发生了初级的自我意识。

第二个指标是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也就是儿童意识到他所作的动作是他自己的动作,知道其动作是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第三个指标是儿童能使用自己的名字。

第四个指标是能使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

(二)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理论

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E·埃里克逊关于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实质上就是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埃里克逊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第一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第三阶段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第五阶段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第六阶段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第八阶段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埃里克逊在分析每个阶段时,都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例如,他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对任何人都信任,不信任感也有一点用处,有了不信任感后,对于外界的危险会有一种准备,对于外界不愉快的事情可有一种预期,否则一遇社会挫折就感到不可思议或束手无策,不利于自我的成长。但埃里克逊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信任与不信任感要有一定的比例,信任感应该多于不信任感,以有利于心理发展。

他还认为,自主感也不能无限制地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怀疑感与羞耻感,如果过分相信自己,以后就不容易适应社会准则,变得独断孤行。埃里克逊认为,自主感应强于怀疑感与羞耻感。儿童的勤奋感中也应该有点儿失败的经验,以便今后能经受住失败的挫折,但又不能过分地经常地遭受失败,经常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

五、自我意识的作用

(一)保持个体行为的一致性

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并不单由当前情境所决定,而个体在不同的情境,又总能保持其行为的某种一贯性特征。

(二)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

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各自对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不相同。

(三)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

自我概念不仅影响到个体现实的行为方式和个体对过去经验的解释,而且还影响到个体对未来事情发生的期待。

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

(一)自我认识向广度与深度发展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中的“知”,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大学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新阶段,在自我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明显提高。

(二)自我意志指向上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自觉性、独立性、稳定性显著发展,自我调节、控制行为的能力大为增强。主要表现在:

1.在自我确立行为的目标与规划上,从依附性向独立性转变,以适应大学生活,这是客观要求。

2.在自我执行行动的意识指向上,由盲目性向自主性发展。

(三)自我体验的丰富性与起伏性

大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性、深刻性是以大学生活内容的丰富和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为前提的。情感体验的闭锁性、起伏性,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够完善的一种表现。

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意志指向与自我体验的发展,构成了大学生具有时代特征的自我意识状态。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二、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个体生理、心理因素

大学生自身生理状况,影响着对自己身体形象的看法,以及自我概念。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对自我意识产生很大的影响。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相互联系的成分。

(二)社会文化因素

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就是文化观念的更新,人们的思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社会个体自我意识在增强。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长的自我意识和教养方式,影响着子女自我意识的发展。首先是父母的自我认可、自我信任和对待子女的态度,影响子女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对子女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四)同龄群体因素

同龄群体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群体的归属感。

2.群体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内部矛盾性

大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控制系统已逐渐由外部转为内部,从依附向独立转化,从不成熟的个体向成熟的社会人转化。大学生受到自身认识水平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易发生矛盾。

(一) 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之间的矛盾

主观的我是自己认识和评价的我,客观的我是他人所认识和评价的我。自我评价与别人的评价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就构成了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摇摆不定,在自我情感体验上也造成较大的波动。

(二)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既可能激励个人努力改善现实自我的状况,向理想自我的目标迈进,也可能导致个人降低理想自我的标准,甚至放弃对理想自我的追求。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不成熟性

自我意识发展的不成熟性,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低,与所确定的理想自我距离太大,经努力也难以达到。另一种情况是对现实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理想的我常常是幻想的我、空想的我,并用它来代替现实的我。

三、“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对创造性的束缚

人的“以自我为中心”意识是指这样的一种心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标准来考察宇宙万物,所得出的结论总是要受到自我利益、自我经验、自我感觉、自我感情的影响和局限,对自己的优点和形象总有自我看重、自我夸张倾向,而对自己的弱点与不足,则有规避和缩小的趋势。自我中心意识过了头,就变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必然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带来消极影响。

(一) 自我习惯思维模式

客观事物有一定模式,每个人的思维也有一定的模式,这是由人的认识结构和情感倾向决定的。个体习惯化的思维模式影响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二) 个体认知结构

每个人由于意识历程不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认识结构。在意识历程中,当个人对内在和外在的一切变化觉察与认识时,常随着当时注意程度的不同而达到不同认识层面。

(三) 先入为主定式

先入为主指以先听见或接受的理论为主,以后再听到不同的理论就排斥或不相信。“先人为主”的心理学依据是:人们的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对不能同化的东西有一种排斥的倾向,顺应的过程有一定困难,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人的自我中心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难于彻底摆脱自我的局限,但经过自觉努力,还是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摆脱自我局限,达到比较客观地认识世界和比较自由地进行创造的境界。

第四节充分发挥潜能不断完善自我

自我意识的完善是一个长时间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确立肯定的自我概念,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一、在观察学习中确立肯定的自我认识

肯定的自我认识表现在,一方面自我认识是准确的、肯定的,另一方面对自我情感体验是健康的、向上的。肯定的自我认识可从以下途径获得:

(一) 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自己

他人的态度像一面镜子,可以用来观察自身,尤其是他人带有倾向性的、经常性的态度,对自我认识很有影响。大学生要多留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他人的羡慕或妒嫉、尊敬或鄙视、信任或怀疑、亲近或疏远要做具体分析。当然,别人的态度所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有时也难免被歪曲、夸张。全面地观察、认识自己,才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自我认识。

(二)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大学生通过实践,在和社会的各方面关系中表现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也表现出自己的心理品质。正是在认识他人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中,并且接受他人对自己心理品质的评价中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三)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自己

自我认识的确立不能完全以他人的评价为根据,还应该通过自我分析独立完成。大学生可以分析自己参加各种活动的动机、态度,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效、成果来认识自己。

(四)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督来认识自己

与现时的活动和行为相比较,进行自我观察,并通过观察体验,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身体状态获得认识和评价。在自我观察中应注意一点,就是要考虑当时自己的情绪对观察所带来的影响。要在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自我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和督促,以使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更适应现实的要求,这就是自我监督。通过自我监督进行自我教育,就可以有目的

地拟定完善自我的计划,制定措施,培养和发展自己。

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一) 在实践活动中确立正确的自我评价

大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活动的客体,就会不断地发现自我意识的不成熟,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有目的地实行自我调控、自我教育,不断地调整和充实自我意识的内容,确立正确的自我评价。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归属感

归属感能使人从心理上产生安全感、满足感和情感寄托。一个人归属感越强,越容易对自己产生健康、恰当、肯定的自我认识。培养归属感的最好途径就是参加实践活动。

1.实践活动为个体与集体的融合创造了有利环境。

2.实践活动可使个体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3.实践活动是个体获得自尊心、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三)在实践活动中找到自我与社会的契合点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处理好“自我设计”与社会需要的关系。“自我设计”是指个体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层次及途径做出战略的安排。

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自我价值是自我意识中对自身存在的肯定。社会实践还可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增强其使命感。

因此,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正视自我,正视社会,正视现实,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

附录一:自我意识的测量

自我意识量表(Self Consciousness Scale)

“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我的一切,包括自我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和人际关系,简言之,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下面的量表是心理学家Fenigstein、Sctrier和Buss在1975年编制的“自我意识量表”(Self Consciousness Scale,简称SCS)。请根据每一个陈述与你自己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在你认为合适的选项前的字母上打“√”。

1.我经常试图描述自己。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2.我关心自己做事的方式。

A.完全不符合 D.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3.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太清楚。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4.我经常反省自己。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5.我关心自己的表现方式。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6.我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7.我从不检讨自己。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8.我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很在意。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9.我很关心自己的内在感受。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10.我常常担心我是否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11.我常常考察自己的动机。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12.离开家时,我常常照镜子。

A. 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13.有时,我有一种自己在看着自己的感受。

A. 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14.我关心他人看我的方式。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15.我对自己的心情变化很敏感。

A. 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16.我对自己的外表很关注。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17.当解决问题时,我清楚自己的心理。

A.完全不符合 B.不太符合 C.说不清 D.比较符合 E.非常符合

计分办法:

代表内在自我的题目包括:1、3、4、6、7、9、11、13、15、17。

代表公众自我的题目包括:2、5、8、10、12、14、16。

第3题和第7题为反向题,即选A得4分,选B得3分,选C得2分,选D得1分,选E得0分;其余各题为正向题,即选A得0分,选B得1分,选C得2分,选D得3分,选E得4分。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内在自我的平均得分为26,而外在自我的平均得分为19。

结果解释: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分为内在自我意识和公众自我意识。内在自我的人对自己的感受比较在乎,他们常常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信念,不太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公众自我的人由于太看重外界他人的影响,所以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同时由于看重来自他人的影响,所以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同时由于看重来自他人的评价,他们也常常产生暂时性的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距离。

专题三: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

专题三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 本讲知识要点: (1)自我意识的概念和结构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及调试 (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凤姐的征婚条件:第一,必须为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必须本科硕士连读,中途无跳级,不留级,不转校。在外参加工作后再回校读书者免。第二,必须为经济学专业毕业。非经济学专业毕业则必须精通经济学。或对经济学有浓厚的兴趣。第三,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但是无长期定居国外甚至移民的打算。第四,身高176--183左右。长得帅的比较好一些。第五,无生育史。过往所有女友均无因自身而致的堕胎史。第六,东部沿海户籍,即江,浙,沪三地户籍或广东,天津,山东。北京,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户籍。西南地区即重庆。贵州。云南。西藏,湖南,湖北等地籍贯者不予考虑。第七。年龄25--2 8岁左右。 凤姐对自己的认知存在偏差,没有客观的认识自己。对自己评价过高,是自负,偏差过低是自卑。对自己做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是很难的,然而同时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节课主题就是自我认知。希望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对自己的认识更深刻。 二、课堂活动(提前准备纸) (1)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很快的来完成二十个句子。这些句子都是以“我是的人”为结构的,请你填上中间的部分。(5分钟) (2)“我是的XX”,找一适合传递的物品,随机给一个同学,让他随意传给前后左右的同学,第一个同学需说出带一个修饰词语的“我是的XX”,第二个同学说两个修饰词语,依次类推,直至出错,出错的同学接受惩罚。(5分钟) 小组讨论: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分析:通过“二十句”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自我意识的一些特点。比如我们可以看看在二十个句子中是表面性的句子多还是反映一个人对自己看法的句子多,表面性的句子则反映了一个人自我意识的深度不够,或者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正面的评价还是负面的评价多,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是否自信;是正、负面评价都有,还是只有一方面的评价,它表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是客观的还是过度自负或过度自卑的;二十个句子的内容是有集中的主题还是分散,有集中的主题则能反映出一个人如今最关注的事物。总之,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句子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意识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师讲授(10分钟)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和结构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自我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型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自我意识是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等)。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是对自己的认知,它包含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换句话说,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边环境关系的认知。这种认知活动是通过个体对外部的观察,分析及社会比较等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大学阶段是人生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在自身的成长发挥特殊作用的时期。这一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我们自主功能的发展状况,自主功能的发展状况又决定着我们能否成功地走向人生。 首先,自我意识决定个体行为的持续性与目标性。在我的成长经历史,由于语文成绩较为突出,因此常受到语文老师的偏爱,每次上他的课都充满信心,兴趣十足。不知大家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一个人自信心的建立与健康人格的成长,不仅得益于他人对个体的欣赏与肯定,更重要的是由此建立起来的健全自我意识有助于人生的成功。其次,自我意识决定个人对期望水平。自我意识不仅影响到个体现在的行为方式和个体对过去经验的解释,而且还影响个体对自己未来事情发生的期待。这是因为,个体对自己的期待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自我意识相一致的。研究发现,差生的成绩落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他整个行为动力系统都出现了角色偏离的结果。成绩长期落后对于普通学生是不正常的,但对于差生。由于他们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都出现了偏离,并在偏离的状况下形成了一个新

的自相一致的系统,因而在系统内部成绩差是正常的。换言之,落后的学习成绩是差生自己“期待”的结果。 由此可见,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人格的形成发展,在人格的优化中发挥着强大的动力功能。 那么要怎样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呢? ①正确的自我认识:“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知是从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我们不妨认真仔细的想一想,用尽量多的形容词描述自己,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此外,尽量多的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恋人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然后再寻找这些描述中共同的品质,将其归类。你描述的维度越多,你越会找到比较正确的自我。 ②客观的自我评价: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识基础上,正确地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地自我控制。自我悦纳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的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的看待得与失,积极的策略是,关注自己的成功,并将优势积累,每个人身上都有无数的闪光点,重点在于寻找你自己的闪光点并将其构成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③积极的自我提升:提高自我效能是个体在一定情绪下对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当人们期望自己成功时,他必然会尽自己最大

大学生自我意识优秀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案 单位名称: 专业学院: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第二章大学生自我意识 一、教学内容: 自我意识概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误区和大学生如何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二、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体验法的教学方法。对于第一部分《自我意识概述》事实性资料的学习,采用讲授法。第二、三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误区》通过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学习有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误区。第四部分属于技能和方法的学习,采用体验教学法。通过课堂体验,让学生学习如何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我意识的涵义; 2、熟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存在的误区; 3、掌握建立正确自我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自我意识的涵义;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存在的误区; 3、建立正确自我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建立正确自我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五、教学过程: 导入:从斯芬克斯之谜的故事、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和中国的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入手,说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提出了认识人本身的要求,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大学生自我意识。 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自我意识的概念: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与特征,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它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2、自我意识的结构: 从内容上划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从形式上划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从自我观念上划分: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3、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基础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 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约经过20年时间,大约经历三个阶段,即:生理自我(8个月—3岁) 社会自我(4岁—12岁) 心理自我(13岁—青年)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版)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升入大学的学生,一般都是达到17、18 岁的青年。他们已走过儿童期、青少年期,经历了相当长的学习和生活岁月,他们的身体成长已成熟,心理发展也逐渐定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趋于稳定,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的水平,其特点如下: 1 .大学生自我认识的主要特点 (1)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大学生刚跨入大学的校门,一个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又一次摆在面前,这就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我可能和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我的条件和前途如何?"" 我一生已经做了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的解 答都涉及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问题。大学生们总是十分感兴趣而又急迫地思考着这些问题,强烈地期待着一个满意的或比较满意的答案。 自我认识的迫切性在少年期已有明显的表现,但是大学生自我认识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具有更高的水平。他们往往主动地把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作比较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他们往往主动地参照书本上的学者、工程师、经济师、政治家、英雄人物和优秀教师,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并对自己作出评价。 (2)自我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个人的自我评价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的,是与个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特性是怎样变化的?由于认识对象的不同以及自我评价的方法的不同,很难检验自我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通常,可以 用两种方法来检验自我评价的客观性。第一种方法,是将个人自我认识中的抱负水平和活动的实际结果(如体育成绩、学习分数、测验得分、科研成果等)进行比较,以考察两者之间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第二种方法,是将个人的自我评价与他人(教师、家长、同学)对被考察对象的评价进行比较,以考察两者之间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教师、家长、同学)之间无大的差异。 有一项研究表明,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最高,其次是四年级,二、三年级最差。那么,这是否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发生了倒退呢?或者说,他们对自我的评价越 来越偏离实际了呢? 草率地下结论是容易犯错误的。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刚进大学校门的一年级新生面临的是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事、陌生的生活方式、陌生的思想观念、陌生的教学模式,这一切都等待着他们去了解、去熟悉、去适应,这样他们就很少有时间来认真地思考自己。因而,他们的自我评价是从中学沿袭下来的,而不是在大学校园里重新形成的。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成人评价的翻版,他们通过将老师、家长以及周围同学对自己的议论、评判内化,从而形成自我评价。从实质上看,这种自我评价并不货真价实,因为其中缺乏评判者自己的观点。但是,这样的自我评价往往是比较客观的,因为它综合了他人的看法,有道是" 旁观者清",因而它更符合实情也就不足为怪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新生的自我评价客观性最高了。 经过一年的适应期,大学生进入一个重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的阶段。他们不再把别人的话当作金科玉律,而是真正地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全面剖析自己。因而,这时的自找评价带有较浓的主观色彩,客观性下降,以至跌入低谷。此后,随着经验的积累,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又有所回升。 从表面上看,一年级的新生自我评价客观性最高,但这是虚假的。就自我评价能力而言,大一的学生无疑是最稚嫩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到问题的实质:自我评价的客观性随年级的升迁而增强的。 (3)自我形象结构的变化:a自我形象更趋丰富、完整。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曾对大学生和高中生作过一次比较研究,要求被试者就"你是谁?"这个问题作出20 个不同的回答, 回答每题的时间为20秒。结果发现,82%的大学生能够一字不漏地作出20 个答案,但只有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第二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幅自我的‘蓝图'或一幅自画像。我们意识里对此可能不够清晰、具体,也可能不了解,但它却是存在的,而且完整详细地摆在那里。自我意识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一个基础,由此而产生出个人的整个个性、行为,甚至环境。” ———马克斯韦尔 导语: 自我意识的确立是青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青年人格的形成、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的自我意识是大学以前的自我意识的继续与深化,同时又有其质的变化。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从分化到矛盾,走向统一,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人的自我意识常常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在每个人身边可以轻而易举地搜索出大量的事例佐证自己的观点。因此,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个体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既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自我形象。早在古希腊时期“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神庙上的名言就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自我、实践自我、超越自我。而对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来说,”自我“更是自己积极关注的课题。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如何,直接影响自己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如果一个人认识自己并接纳自己,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而且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善于利用每个成长机会改进自己、完善自己,他的一生就会快乐就会有价值。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自我意识的确立是青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青年人格的形成、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的自我意识是大学以前的自我意识的继续与深化,同时又有其质的变化。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从分化到矛盾,走向统一,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 Self-consciousness )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它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如果再进一步简化,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收稿日期]2001-11-10[作者简介]诺敏(1956-),女,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王斌,男,内蒙古师范大 学学生处。   2001年12月 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Dec .,2001 第30卷 第6期(增) Journal of Inner M ongolia Normal Univers ity (Philosophy &Social S cience ) Vol .30 No .6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诺敏,王斌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处,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人的一生始终都在寻找自我,实践自我,超越自我,而对于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则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笔者在阐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作用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培养与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具体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意识;现实我;理想我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1)06-0083-03 自我意识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个体的自我意识从无到有,最后达到成熟,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是在社会交往中,伴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人出生的时候,还没有自我感觉,直到1岁左右,儿童才开始能区分自己的动作与动作的对象,之后把自己这个主体与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有了自我意识萌芽;2-3时儿童开始成为活动的主体,能有意识地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及成人对自己的态度,初级的自我意识基本形成;学前期儿童(3-6岁)开始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小学儿童已经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及与行为相联系的一些品质进行评价,并能初步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儿童进入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质的变化,独立性、自觉性和自律性都有了迅速发展,并能够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品质,但水平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全面;青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期间自我意识经过分化、整合而接近成熟,从而逐渐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活动,全面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品质,正确地感知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并 能主动地根据社会要求去认识和发展自己。 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了新阶段,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分化、整合和转化过程。这时,原本“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处于观察地位的我,即主体的“我”,另一个是处于被观察地位的“我”,即客体的我,出现了“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分化。这种分化标志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已开始走向成熟,也是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的过程,正是这种分化过程,促进了大学生思维和行为主体性的形成,从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合理地调节自己的言行奠定了基础。大学生是富于理想的,自我期望值也较高,当他们在认真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时,不情愿地看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又不是一时半刻能消除的,因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矛盾。归纳起来,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这可以说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抱负水平较高,成就欲望较强,但由于他们生活范围相对狭窄,社会交往比较单一,缺乏社会阅历,对自我认识的参照点较少,因此,不能很好地将理 · 83·

大学生自我意识教案

大学生自我意识教案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案 单位名称: 专业学院: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第二章大学生自我意识 一、教学内容: 自我意识概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误区和大学生如何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二、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体验法的教学方法。对于第一部分《自我意识概述》事实性资料的学习,采用讲授法。第二、三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误区》通过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学习有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误区。第四部分属于技能和方法的学习,采用体验教学法。通过课堂体验,让学生学习如何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我意识的涵义; 2、熟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存在的误区; 3、掌握建立正确自我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自我意识的涵义;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存在的误区; 3、建立正确自我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建立正确自我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五、教学过程: 导入:从斯芬克斯之谜的故事、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和中国的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入手,说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提出了认识人本身的要求,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大学生自我意识。 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自我意识的概念: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与特征,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它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2、自我意识的结构: 从内容上划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从形式上划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从自我观念上划分: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3、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基础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 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约经过20年时间,大约经历三个阶段,即: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第二讲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1、开始上课 2、著名的牛津数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认为,人类周围有三个神秘世界:物理现实世界, 包括桌子、椅子、物体、物质等真实存在的东西;数学柏拉图世界,包括自然数、欧几里得几何学图形与定理、突变论以及数学模型等;精神意识世界,包括所有的认识、体验和感觉,例如在欣赏落日余晖壮美景色时的心旷神怡,看到战争场面时的恐惧,还包括爱、嫉妒、偏见等等。在这个精神世界中,最核心的便是“自我”。 3、一个人要花费很多年的时间方能成为他自己,培养他的才能以及他独一无二的天赋;完 善他对世界的判断能力;开拓他的欲望,并使之更为敏锐;学会承受生命中的失望;变得更成熟、生活阅历更丰富——最终成为自然界中独一无二的生物,带着尊严与高尚昂然伫立,凌驾于动物状态之上;不再受人驱赶,不再只有本能的反应,不再像是从模子里刻印出来的。同学们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必须经历一个重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适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追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4、从某种意义上,人认为自己是谁,比他真正是谁更重要,因为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 非事物本身决定着一切,包括人自己。古希腊阿波罗神殿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中国也有句古语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克里希那穆提认为“自知”是人类生存智慧的开端,其中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挣扎。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人生成功的基础,也是成长的起点。 5、下面,我们一起来试着回答这个古老的问题。请大家试着写20句以我为开头的句子, 完成一个心理自画像。 6、接着请将所作出的20个回答进行归类。 7、从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己 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它包括对自己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也包含对自我缺陷的主动调节和改造的复杂心理过程。 8、从所涉及的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生理自我包括对自己外部特征的认知,如身 高、样貌等。心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的主观认识、体验和愿望,如能力、性格、兴趣、意志等。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包括个体对周围客观环境和人的影响、作用的认识与体验,也包括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低位、角色、责任和力量的认识与体验。从心理过程的成分上看,自我意识包括……。我们先来看看自我认识。 9、自我认识是指对生理、心理、社会自我的认知。包括自我感知、自我观察、自我概念、 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主要涉及:“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特点”等。 这个自我认识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并自我验证的。比较有意思的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修正市面上的星座书、生肖书、血型书在除开其真实科学性之外,很大程度上就利用了这一心理。 1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 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11、而一旦人们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想法,他们就会努力证明这些想法是正确的。例 如……。但实际上胆小真的是这个人的第一特质吗?这种胆小就真是犹如标签儿一样无法改变吗?并且胆小还有一种表达叫做谨慎。在没改变内容的情况下,褒贬色彩也发生

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

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人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口号,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人生,开始将目光从神的光彩投身人类自身。 自我意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认知。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它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 自我认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我评价——“我很棒” 自我控制——“我该有所改变啦” 如果一个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评价自己和控制自己,善于利用每个成长机会改进自己、完善自己,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快乐而充实。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从自我本身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

(一)、知、情、意 1、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印象等。 自我认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我认知还包含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 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他们的理想自我一般都比较完美高于现实自我,在实际中就会出现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意表现出自卑甚至自弃。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以真实自我为轴心上下摆动,当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时,便显示出自负的一面;而当遇到挫折时,学生便表示出自卑的否定性评价,这都是大学生自我认知中客观存在的。 进行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一个复杂、毕生的,人的自我发展也是一个连续的终生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将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认识你自己”也将是一个终生课题。 2、自我评价: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产生的。 自我评价——“我很棒”“我很差劲” 主要集中在“能否悦纳自己”、“对自我是否满意”等方面。自我评价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包括义务感、责任感、优越感、荣誉感、羞耻感等。 对自我认识不同产生不同的评价。 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言语的控制,以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暗示、自强自律, 自我控制——“我该有所改变啦”,核心内容是“我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生理正常时,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决定了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中最高阶段,关键环节。 自我控制的能力=“自制力” “知”与“行”之间有很长的路,大学生常常“心动而不行动”,事实上心动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真正历练意志则需要更多的自我控制。 (二)、自我意识的活动内容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不足与完善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步入为大众化,我国高校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慢慢显现出来。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心理承受力、家庭经济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处于困境的高校学生群体,该群体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必将影响其身心健康及高校自身的发展和校园的和谐稳定,继而对社会的稳定也将产生影响。大学生的身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接受、自我认同方面的问题。在目前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无法学习到全面、客观、积极的自我评价方法,因而很难达到自我的统合。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至关重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表现出与其它阶段不同的独特的特征,是自我意识发展较为特殊的一个阶段。其主要表现为: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自负与自卑的冲突、积极自我与消极自我的冲突、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增强与片面性、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不足。 关键词:意识发展的矛盾,成因,完善自我意识。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自我意识中常见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合理的差距能够使人不断进步、奋发有为,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则有可能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2)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青少年时期,每个人都渴望着爱与友谊,渴望着交往与分享,渴望着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希望成为群体中受尊敬与欢迎的人;然而另一方面,大学生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同学有意无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存在着戒备心理,不能完全敞开心扉交流。这也是大学生常常感到的“交往不如中学那么自如真诚”的原因所在。(3)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大学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容易两极分化,或高或低,波动性大,易冲动,不易控制。但随着身心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渐渐成熟,在遇到客观问题时,既想满足自己情绪与情感的要求,又想服从于社会及他人的需求。(4)独立与依附的冲突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它们渴望独立,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当应急事件出现时,却又盼望亲人、老师和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他们迫切希望摆脱约束、追求独立的同时,却又不可能真正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于某些独生子女来说,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溺爱,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就表现得尤为突出。 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常常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安或心理痛苦,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 【内容摘要】: 人生要走过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重要性,而大学,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大学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性格,形成自己的性格与观点,从校园角色逐渐过渡到社会角色。大学生要在这个阶段,充分的去了解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利用资源培养自我。 【正文】: 自我意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全面的了解自己。现在很多大学生面对大学生活是茫然的,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些什么,这都是因为大学生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定位自己。 大学生首先要确定自己会做什么,能做什么。大学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平台,更多元的发展方向,更多的机遇。初入大学,大学生感到迷茫的时候,只有不断尝试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身边的很多朋友在上大学之后有了不同的改变。有些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努力;而有些人到大学却不知道要做什么,除了每天要上的课之外,找不到其他的学习方向。所以,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很重要。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才能坚定踏实的走下去。 大学生要懂得思考的力量。预则立,不预则废。善于思考能够让人避开盲目性,所有的计划,目标和完成,都是思考的产物。大学生要经常思考,善于动脑。做事情先动脑,后动手,

才能够更加有效率。勤于思考的人总是闲不住的,他们无法忍受闲暇时间带来的痛苦,他们总是利用一分一秒不断思考。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著作就是由勤奋惯了的人在“业余时间”思考出来的。就比如爱丽丝·门罗,她经常利用闲暇时间思考,写作;鲁迅年幼的所有学习时间基本都是由零散的闲暇时段拼凑而成的。 大学提供更多的选择,而大学生的精力毕竟有限,这就需要大学生进行思考抉择。韦伯斯特之所以能在律师界和参议院成为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人物,就是因为他思想镇静、遇事沉着。人们在做琐屑的小事时,往往敷衍了事,这使得人们不能时刻保持冷静的判断。判断的过程可能是痛苦的,大学生面对多种多样的选择,难免犹豫不决,但是在一定要选择一条道路的时候,就必须保证冷静对待,在选择中有所放弃,才能有所得到。 大学生在培养自我意识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发现自身的弱点。一个好的优点不一定能带来光明的前途,但是一个弱点,可能导致很多机遇与你擦肩而过。大学生普遍具有依赖性强,懒惰,投机取巧等弱点,这些弱点严重影响到个人能力的提高。克服自身弱点,剔除性格中的瑕疵。当你能持之以恒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会投入其中,而不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我有位朋友,他在制作电子产品的时候,曾经连续一个星期熬夜奋战,但以前,他是个爱睡觉,一切以休闲为主的人。 目标比幻想更贴近现实,易于实现。现在人多爱幻想而忽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探析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探析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自我意识不成熟的一个特殊阶段。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及其分化、自我意识的矛盾特点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促使自我意识更加完善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趋势引导 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其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我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世界观问题、人生观问题、价值观问题等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大学生又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年心理上还残留有“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特征。他们初入大学,面临学习、生活的重大转折,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困扰。因此,分析和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努力探索在社会转型期开展大学生自我意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分化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形式。自我意识的基本结构由三个系统组成,一是自我调节系统,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四部分。二是自我意识的动力和导向系统,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三是自我意识的功能系统,包括气质、性格、态度、意志、情感、能力、理智等。这三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在其人格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自我意识具有两种功能:一是驱动和激励功能,能使人自尊、自信、自强、奋斗不息、追求卓越;二是调节控制功能,能使学生自察、自省、自律、自爱,不断修正、升华自己,使自己逐渐趋于完善。 所谓自我意识的分化,是指把自我分成观察者的自我与被观察者的自我。一般来说,前者是“理想的自我”,后者是“现实的自我”。其具体表现则因人而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