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动态系统模型与辨识

合集下载

基于子空间辨识的状态空间模型预测控制

基于子空间辨识的状态空间模型预测控制

基于子空间辨识的状态空间模型预测控制1 状态空间模型状态空间模型是一种普遍用于描述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模型。

它是基于状态变量(或状态向量)的表示,具有多种实施形式和应用方面,包括模型预测控制(MPC)和非线性系统建模。

状态空间模型在估计,控制,诊断,监控和决策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 基于子空间辨识的状态空间模型预测控制基于子空间辨识的状态空间模型预测控制(SSMPC)是一种把算法融合在一起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和结果质量的新型方法。

通过这种算法,可以实现基于子空间的辨识、预测和控制,实时诊断和monitoring;立即处理状态不可知的问题,以及增加模型发展过程的灵活性。

3 SSMPC系统构成SSMPC系统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系统动态,输入滤波器(system input low-pass filter,SiLPF),输出滤波器(system outputlow-pass filter,SoLPF),第一步估计器(ET)和状态估计器(SE),状态控制器(SC)。

系统动态模型定义了系统的行为特性;SiLPF提供了一个过滤的环境来减少输入的干扰;SoLPF主要用于抑制输出噪声;ET通过使用滤波器以及当前以及历史输入输出构建子空间模型;SE通过采用Kalman滤波器来进行状态估计;SC实现状态控制。

4 using SSMPC技术的优势使用SSMPC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好地与真实系统相匹配,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可以有效抑制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增强系统的容错能力,可以自动化处理状态不确定的情况,以及提供更灵活的模型发展过程。

此外,它也可以提供更高的预测精度和决策质量。

5 总结基于子空间辨识的状态空间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普遍用于控制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技术。

SSMPC系统可以在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和结果质量的同时,让系统更加弹性和鲁棒以及抑制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的SSMPC系统的设计中,仍然需要充分考虑非线性和不确定因素,以及考虑模型发展过程中的灵活性。

数学建模中对非线性动力系统模型的认识和体会

数学建模中对非线性动力系统模型的认识和体会

数学建模中对非线性动力系统模型的认识和体会真实动力系统几乎总是含有各种各样的非线性因素,诸如机械系统中的间隙、干摩擦,结构系统中的材料弹塑性和黏弹性、构件大变形,控制系统中的元器件饱和特性、控制策略非线性等等。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在新世纪之初,为了使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得到更好的发展,非常有必要回顾一下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和发展的历史。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881年到1920年前后,第二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

人们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673年Huygens对单摆大幅摆动非等时性的观察。

第一阶段的主要进展是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其标志性成果是法国科学家Poincare从1881年到1886年期间发表的系列论文“微分方程定义的积分曲线”,俄罗斯科学家Liapunov 从1882年到1892年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运动稳定性通论”,以及美国科学家Birkhoff在1927年出版的著作“动力系统"。

第二阶段的主要进展是提出了一系列求解非线性振动问题的定量方法,代表人物有俄罗斯科学家Krylov、Bogliubov,乌克兰科学家Mitropolsky,美国科学家Nayfeh等等。

他们系统地发展了各种摄动方法和渐近方法,解决了力学和程科学中的许多问题。

在这个阶段中抽象提炼出了若干著名的数学模型,如Duffing方程、vander Pol方程、Mathieu方程等,至今仍被人们用以研究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现象的本质特征。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原来独立发展的分岔理论汇入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的主流当中,混沌现象的发现更为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分岔、混沌的研究成为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新的研究热点。

俄罗斯科学家Arnold和美国科学家Smale等数学家和力学家相继对非线性系统的分岔理论和混沌动力学进行了奠基性和深入的研究,Lorenz和Ueda等物理学家则在实验和数值模拟中获得了重要发现。

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建模与分析深入探究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建模与分析在科学研究中,许多系统都具有非线性特征,只有对这些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建模,才能更好地了解其规律和特性。

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建模与分析,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基本概念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是由一个或多个非线性微分方程组成的系统,其特点在于其响应不随着输入信号呈线性变化。

这种系统一般存在着混沌现象、周期现象或者其他的非线性现象,因此其建模和分析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二、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建模方法1. 全局建模法全局建模法是一种直接把原系统转化为通用数学形式的建模方法,其核心是准确地描述系统的动力学状态,并且建立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以描述其动态行为。

2. 基于神经网络的建模法基于神经网络的建模法通过构建一种可以学习的算法,来从实验数据中获取非线性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动态特征。

3. 非线性滤波法非线性滤波法是以基本的线性和非线性滤波器为基础来建立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模型的方法。

三、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分析方法1. 稳态分析法稳态分析法主要是通过计算系统的稳定点、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指标来研究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性态。

2. 线性化分析法线性化分析法是将非线性系统模型线性化后,研究其内在特征,例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3. 数值分析法数值分析法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数值解析方法,来研究非线性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性态。

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包括Euler法和Runge-Kutta法等。

四、实例分析以一个简单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为例,假设其状态方程如下:$$\begin{cases} \dot{x}=y \\ \dot{y}=-\sin{x}-\cos{y}\end{cases}$$应用数值分析法,我们可以通过Euler法进行模拟仿真。

在t=10时,得出系统的稳定点位于(x,y)=(nπ,nπ/2),n为整数。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指标,来研究该系统的特性。

控制系统设计中的模型鉴别方法综述

控制系统设计中的模型鉴别方法综述

控制系统设计中的模型鉴别方法综述在控制系统设计中,模型鉴别方法是一项关键性工作。

模型鉴别方法可以帮助工程师准确地识别出待控系统的数学模型,为后续的控制器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基础。

本文将对控制系统设计中常用的模型鉴别方法进行综述。

一、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常见的模型鉴别方法,它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和来拟合实际测量数据和理论模型之间的差异。

最小二乘法可以用于线性和非线性模型的鉴别。

对于线性模型,最小二乘法可以通过矩阵运算求解最优解。

而对于非线性模型,最小二乘法可以通过迭代优化算法求解。

二、频域方法频域方法是一种将系统响应与频率特性相关联的模型鉴别方法。

它通常基于输入和输出信号的频谱分析,可以用于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系统。

频域方法可以采用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数学工具,通过求解传递函数或频率响应函数来获得系统模型。

频域方法适用于具有周期性输入和输出信号的系统。

三、时域方法时域方法是一种将系统响应与时间域特性相关联的模型鉴别方法。

它通常基于实际采集到的离散时间数据,通过插值、拟合等技术来获得离散时间系统的模型。

时域方法可以采用多项式插值、曲线拟合等数学工具,通过建立系统差分方程或状态空间模型来进行模型鉴别。

时域方法适用于实际工程中获得的离散时间数据。

四、系统辨识方法系统辨识方法是一种通过试验数据来识别系统动态特性的模型鉴别方法。

它可以通过对系统施加特定的输入信号,观测系统输出响应来获得系统模型。

系统辨识方法可以分为参数辨识和非参数辨识两种方法。

参数辨识方法假设系统具有某种结构,通过最小化残差的平方和来确定模型参数。

非参数辨识方法不对系统结构进行假设,通过直接拟合试验数据来获得系统模型。

五、神经网络方法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鉴别方法。

它可以通过输入输出数据训练神经网络,从而获得系统的模型。

神经网络方法可以适用于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鉴别。

神经网络方法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和非线性拟合能力,但对于网络结构和训练样本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要求。

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与控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非线性动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

非线性动态系统是指系统的状态发展不仅受到外部输入的影响,还受到系统内部互动的影响。

它具有独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数学、物理、工程等。

建立有效的非线性动态系统模型和控制方法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一、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是指将一个非线性动态系统通过数学表达式或者实验数据,转化为一个数学模型,用于描述和预测系统的行为。

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的难点在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1.系统的非线性非线性是指系统的行为不能被线性加法或者乘法规律来描述和预测。

非线性动态系统的非线性一般体现在系统内部的非线性耦合关系或者外部的非线性输入。

例如,一个摆在重力场中的单摆系统,其运动方程是一个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其振动频率受到摆长和重力加速度的影响。

2.系统的复杂性复杂性是指系统的行为表现出多样性、多变性、多层次性和多尺度性。

非线性动态系统的行为不仅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物理性质和外部特征,还受到随机扰动、内部噪声和不确定性的影响。

例如,气象系统和金融市场都是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其行为显示出多种不规则的交互作用和演化规律。

3.系统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指系统的状态和行为不完全可知或者缺乏充分信息。

非线性动态系统的不确定性体现在测量误差、模型误差、参数误差、噪声干扰等方面。

对于这种情况,一般采用概率性建模方法来描述。

二、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控制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控制是指通过外部输入或者内部互动,调节系统的状态或者行为,使其按照要求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控制策略需要针对具体的系统特征和问题进行设计和实现。

1.反馈控制反馈控制是将系统的输出信号与参考信号进行比较,通过调节输入信号,使输出信号趋近于参考信号。

反馈控制可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控制,但是对于非线性动态系统来说,反馈控制往往会面临系统的不稳定、震荡和不收敛等问题。

非线性系统系统辨识与控制研究

非线性系统系统辨识与控制研究

非线性系统系统辨识与控制研究引言: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在其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不符合线性关系的系统。

这种系统具有复杂的动态行为和非线性特性,使得其辨识与控制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

然而,非线性系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电力系统、机械系统和生物系统等。

因此,对非线性系统的系统辨识与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线性系统辨识方法研究1. 仿射变换法仿射变换法是一种常用的非线性系统辨识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非线性系统进行仿射变换,将其转化为线性系统的形式,从而利用线性系统辨识的方法进行处理。

该方法适用于具有输入输出非线性关系的系统,但对于参数模型的选择和计算量较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2.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神经网络作为一种强大的表达非线性关系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非线性系统辨识。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可以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从大量的输入输出数据中学习非线性系统的映射关系。

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但对于网络结构的选择和训练过程中的收敛性等问题还需深入研究。

3. 基于系统辨识方法的非线性系统辨识传统的系统辨识方法主要适用于线性系统的辨识,但其在非线性系统辨识中也有应用的价值。

通过对非线性系统进行线性化处理,可以将其转化为线性系统的辨识问题。

同时,利用最小二乘法、频域法等常用的系统辨识方法对线性化后的系统进行辨识。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利用了线性系统辨识的经验和技术,但对于线性化的准确性和辨识结果的合理性需要进行评估。

二、非线性系统控制方法研究1. 反馈线性化控制反馈线性化是一种常用的非线性系统控制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非线性系统中引入反馈控制器,将非线性系统转化为可控性的线性系统。

然后,利用线性系统控制方法设计控制器,并通过反馈线性化控制策略实现对非线性系统的控制。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化了非线性系统控制的设计和分析过程,但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等问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 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是一种针对非线性系统的适应性控制方法。

基于PID神经网络的多变量非线性动态系统辨识

基于PID神经网络的多变量非线性动态系统辨识

1 引言
对 于 多 变 量 、 线 性 系 统 。 于 系 统 变 量 之 间 的 耦 合 作 用 非 由
和非 线 性 关 系 . 辨 识 问 题 比单 变 量 系 统 更 为 复 杂 , 为 研 究 其 成 的难 题 。采 用 神 经 网 络辨 识 方 法 是 解 决 这 一 问 题 途 径 之 一 。 因 为 神 经 网络 不需 要 过 多 的被 辨 识 系 统 的 先 验 经 验 。 是 通 过 训 它 练 和 学 习 ,对 网络 连 接 权 值 的 进 行 修 正 达 到 系 统 辨 识 的 目的 , 它 为复 杂 系 统辨 识 提 供 了一 条 十 分 有 效 的 途 径 。但 是 , 用 的 常 多层 前 向神 经 元 网络 属 于 静态 网 络 。 比较 适 合 于 辨 识 静 态 系 统 . 果 要 辨 识 动 态 系 统 。 需 要 在 模 型 中 附加 线 性 动 态 模 型 如 就 或 设 置 多分 接 头 时 延 单 元 T L T pe ea ie . 附加 的 D ( ap d D lyLn ) 而
阶数 n的选 取 以及 相 应 的 网络 输 入 单 元 个 数 的 选取 . 没 有 理 也
M k= ( )

() k
() 2
隐 含 层 各神 经 元 的 输 入 输 出 函 数则 有 三 种 , 比例元 为 :
,l
论依据 . 只能依靠设计者的经验和反复试验来确定。
PD 神 经 网络 【] 一种 新 的 多 层 前 向 网 络 . 除 了具 有 一 I 是 - 4 它 般 多 层 前 向 网 络 的特 点 , 逼 近 能 力 、 行 计 算 、 线 性 变 换 特 如 并 非
(ntue o nomai n e h ooy G a gh u U iesy G a gh u 5 0 9 ) Is tt fIfr t n ad T c n lg , u n zo nvri , u n zo 0 i o t 1 1

系统辨识与模型预测控制

系统辨识与模型预测控制

系统辨识与模型预测控制系统辨识与模型预测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它们在工程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系统建模及控制设计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系统辨识与模型预测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系统辨识系统辨识是指通过实验数据对系统的动态行为进行建模和估计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性质和结构,并在控制系统设计中提供准确的数学模型。

系统辨识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系统的参数和结构,并评估模型的质量。

1.1 参数辨识参数辨识是系统辨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通过收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并根据建模方法对参数进行估计。

常用的参数辨识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法、频域法等。

参数辨识的结果对建模和控制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结构辨识结构辨识是指确定系统的数学结构,即选择合适的模型形式和结构。

常用的结构辨识方法有ARX模型、ARMA模型、ARMAX模型等。

结构辨识的关键是根据系统的性质和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模型结构,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模型预测控制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系统动态模型的控制方法,它通过在线求解最优控制问题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通过对系统未来动态行为的预测,结合控制目标和约束条件,求解优化问题得到最优控制输入。

它具有优良的鲁棒性和适应性,并且能够处理多变量、非线性以及时变系统的控制问题。

2.1 模型建立模型预测控制的第一步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通常采用系统辨识的方法得到。

模型可以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模型结构和参数。

2.2 控制器设计模型预测控制的核心是设计控制器,控制器的目标是使系统输出跟踪参考轨迹,并满足约束条件。

控制器设计通常通过求解一个离散时间最优控制问题来实现,常用的方法有二次规划、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

2.3 优化求解模型预测控制的关键是求解最优控制问题,将系统的模型和控制目标转化为一个优化问题,并通过数值优化方法求解得到最优解。

常用的优化算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遗传算法等。

基于动态模糊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系统辨识

基于动态模糊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系统辨识


瑁, : 等 基于动态模糊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系统辨识
13 参数学 习 .
43 3
其中√∈{ ,, k , 为模糊规则数 , 12 …, }k n为输
入参 数个 数 。
为 系统输 出 。 1 2 模糊 神经 网络 .
为模 糊 集 , 为 模 糊 系 统 参 数 ,j Y
模糊 神经 网络结 构 中的参 数 、 、 均 可用 学
1 模糊神经 网络辨识模型
1 1 模 糊推 理规 则 .
自适应能力强, 辨识精度高 ; 文献 [ ] 6 提出了一种基 于混合模糊神经网络的增量学 习方法 , 根据输出数 据调整网络参 数 , 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 收敛效果
收 稿 日期 :0 1 52 21- — 0 7
采 用 Ts推理模 型 , . 每条规 则 如下 :
文章 编 号 :6 3— 0 7 2 1 )6—0 3 0 17 2 5 ( 0 1 0 4 2— 5
基 于 动态模 糊 神 经 网络 的 非线 性 系统 辨识
康 琚 , 孟文俊 王倩 怡 ,
(. 1 太原科技 大 学机械 工程 学院 , 太原 0 0 2 ;. 3 0 4 2 中北 大 学软件 学院 , 太原 0 0 5 ) 3 0 1
逼 近速度 快和 适用 范 围广 等特 点 , 能有 效 辨识 高 度
神 经 网络相结合 的辨识 结 构 , 并通 过 参 数学 习算 法
优 化辨识 结构 。另外 , 对输 人 数 据采 用 归 一化 的 方 法 进行 预 处 理 , 快 了 网络 的辨识 速 率 。最 后 , 加 通
非 线性 、 输 人 多 输 出等 复 杂 非 线性 系统 。 目前 , 多 模 糊神 经 网络 用 于 系 统 辨 识 的研 究 有 多 种 形 式 。

【文献综述】非线性Hammerstein模型的辨识

【文献综述】非线性Hammerstein模型的辨识

(LSE —SVD),仅需假设输入为持续激励,并可获得在有噪声情况下系统的有效辨识,但这种算法只在被控对象可无误差的分解为非线性和线性环节且非线性部分的基先验已知时,且最小二乘所得参数矩阵的秩为l ,才能保证辨识误差在额定范围内,否则辨识误差将受到参数矩阵其他特征值干扰,无法保证辨识落入允许范围;第四类是参]5[数过度化法,是使Hamerstein 系统过度参数化,从而在未知参数下过度参数化的系]7,6[统就线性化了,然后就可以使用线性估计算法进行辨识,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所得到的线性系统维数可能很大,因此系统的收敛性和鲁棒性就可能成问题;第五类子空间辨识法,通常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的非线性系统的辨识。

]9,8[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基于群集智能方法的发展,越来越多演化计算技术被应用到复杂系统辨识当中。

如蚁群算法(ACO ),粒子群优化(PSO )算法和细菌觅食(BFO )优化算法等在Hammerstein 模型的辨识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其理论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下面简要介绍下粒子群优化(PSO )算法和细菌觅食(BFO )优化算法。

1. 粒子群优化PSO 算法1995年,Kennedy 和Eberhar 提出一种较为新颖的优化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11,10[法(ParticleSwarm Optimization ,PSO)。

该算法与蚁群算法(AntColony Optimization ,ACO)相似,也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Swarm Intelligence ,SI)的优化算法,即模拟鸟群觅食的过程,而其功能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非常相似。

PSO 优化算法起源于对简单社会系统的模拟,PSO 算法是一种有效的解决优化问题的群集智能算法,它的突出特点是算法中需要选择的参数少,程序实现简单,并在种群数量、寻优速度等方面较其他进化算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高噪信比情况下,也收到较满意的结果。

ARARX模型的辨识算法

ARARX模型的辨识算法

ARARX模型的辨识算法ARARX模型由两部分组成:自回归(AR)模型和自适应(ARX)模型。

自回归模型是一种线性模型,用于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自适应模型是一种非线性模型,用于描述因变量的动态行为。

ARARX模型通过将这两种模型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描述非线性动态系统的行为。

1.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噪、归一化等。

这些步骤旨在提高数据的质量,并减少辨识算法的误差。

2.模型结构选择:根据问题的要求和数据的特点,选择ARARX模型的结构。

通常包括选择自回归的阶数p、自适应的阶数k,以及非线性函数的形式。

3.参数估计:根据辨识算法的原理,对ARARX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

这通常包括使用最小二乘法或极大似然法对线性参数进行估计,使用非线性优化算法对非线性参数进行估计。

4.辨识检验:对估计的模型进行检验,以评估模型的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

这通常包括对残差进行统计检验,以及对模型的预测误差进行评估。

5.模型验证:对辨识得到的模型进行验证,以验证模型在新数据上的适应能力。

通常会将部分数据用于辨识,然后将剩余的数据用于验证。

6.模型优化:根据模型验证的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

这可以包括调整模型的结构、调整参数的估计方法,以及调整模型的非线性函数等。

以上是ARARX模型的辨识算法的基本步骤。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步骤通常会反复迭代,以得到更好的模型。

此外,对于一些复杂的系统,还可以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的优化方法来辨识模型。

综上所述,ARARX模型的辨识算法是一个综合应用统计学、数学优化和信号处理等方法的过程,用于构建非线性、非平稳系统的动态模型。

通过对数据的预处理、模型结构的选择、参数的估计和模型的检验等步骤,可以得到较好的模型,并用于系统的预测、控制和优化等任务中。

辨识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对于ARARX模型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非线性动态系统模型与辨识.pptx

非线性动态系统模型与辨识.pptx

网络模型:
xo (k 1) H Wyc (k 1)1Wu(k )1 yc (k ) o(k 1) f (xo (k 1)) y(k )2 Wo(k )
yc (k )
u(k)
o(k 1)
yˆ(k 1)
实时调整权值动态 BP 算法:
2wi (k ) (k )oi (k ) e(k )oi (k )
0.022
R(k ) R(k ) R(k 1)
-0.046
0.0215
0.021
-0.048
0.0205
7.5
8
7.5
8
图 3-5-4 测试数据分析
(a) z x (k) R(k) (b) z y (k) R(k)
5
第6页/共26页
选择并联结构非线性 DTNN 为辨识模型:按拍延迟线+BP 网络
①一轴辨识模型
x 轴(N2,3,1) y 轴(N2,3,1)
x(k 1) Nx[ R(k ), R(k ); W] y(k 1) Ny[ R(k ), R(k ); V]
6
第7页/共26页
② 两轴辨识模型
x(k y ( k
1) 1)
NQR(k), R(k); W2
x y
(k) ( k )
f(x) :对称型 S 函数。
12
第13页/共26页
设 0.6 ,辨识过程见演示。
(1)辨识器输入 u(k):[-0.5 0.5]间随机信号,此时系统是 BIBO 的; (2)仿真对象输出y (k);辨识器 NNI 输出y y1 ;
(3)
E(k)
1 2
e2
(k)

13
第14页/共26页
演示

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及控制研究

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及控制研究

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及控制研究在当今时代,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及控制研究已成为控制理论中一个热门领域。

这是由于非线性控制理论在工业、军事、交通、环保、医疗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许多复杂的系统,线性控制方法已显得无力,而非线性控制方法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方向。

一、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是非线性控制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动态系统,简单说就是指时间和空间相互作用的,有着多种状态和变化规律的系统。

通常,我们将动态系统分类为线性动态系统和非线性动态系统。

线性动态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是线性关系,这类系统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建模相对简单,控制比较容易实现。

而非线性动态系统则具有更加复杂的性质,非线性动态系统模型的复杂性通常会让人感到困惑。

例如,非线性系统的模型可能包含一些不确定的物理因素、噪声或随机扰动,这些都对系统的建模造成了一些困难。

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通常分为两种方法:基于理论和基于实验。

基于理论的建模使用一定的物理定律或原理,分析系统的运动特性,然后推导出系统的动态方程。

这种建模方法适用于要求较高的控制系统,比如安全导向控制系统。

而基于实验的建模方法基于收集的实验数据,通过数学模型反推系统的动态方程,并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

这种建模方法适用于那些控制要求不那么高的系统,比如运动控制和机器人控制。

当然,无论是哪种方法,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建模,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

有时,简化模型可能会导致控制系统的失效。

因此,建模的第一个要素是尽可能地了解系统、理解其运动特性、考察其动态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可靠且准确的非线性动态系统模型。

二、非线性动态系统控制控制是指通过对系统的输入进行调整以获得我们所期望的输出。

与建模相对应,控制也可以分为两类:基于理论和基于实验控制。

基于理论的控制方法包括非线性反馈控制、变结构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而基于实验的控制方法不需要深入了解系统本质,而是通过计算机仿真进行实验,逐步研究控制器的性能和效率,进而改进控制策略。

基于相关向量机的非线性动态系统辨识

基于相关向量机的非线性动态系统辨识

dt mi t , n m l r e e fnt n , h motns p osrs co nR lvn eV co M ci R M) e r n e a ds a e kr lu ci s tes oh es r r et t no eea c etr ahn e ad l n o i r i i e( V
ABS RACT :B s d o l v n e Ve trMa h n ,S a s a e in,a k n fk r e to T a e n Ree a c co c i e p re B y sa id o e n lmeh d,wh c a h d ih h st e a ・ v na e u h a t k r e u ci n i o tt e r sr t n o r e o dt n.te rl v n e v co s a tmaia l a tg s s c si e lf n t s w t u h e t ci f Me c rc n i o s n o h i o i h ee a c e tr u o t l c y
维普资讯
第2卷 第 期 5 6
文 章 编 号 :06— 3 8 20 ) 6—00 o 10 9 4 (0 8 0 13一 5



仿

28 月 0 年6 0
基 于相 关 向量 机 的 非线 性 动 态 系统 辨识
朱世 增 , 选举 党
( 桂林 电子科技 大学 智能系统 与工业控制研究室 , 广西 桂林 5 10 ) 404 摘要 : 基于具有核 及核 函数少特点 的稀疏 贝叶斯 的相关 向量 机核学 习方 法 ,
辨识 , 具有 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 稀疏贝叶斯 ; 相关向量机 ; 支持向量机 ; 非线性 系统 辨识

系统动力学的9种模型解析

系统动力学的9种模型解析

系统动力学的9种模型解析标题:系统动力学的9种模型解析引言:系统动力学是一种研究动态复杂系统行为的数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等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系统动力学的9种常见模型,并分析其理论基础和应用领域。

通过对这些模型的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系统动力学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系统动力学概述在介绍具体的模型之前,有必要先了解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系统动力学着重于分析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建立微分方程等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的演化过程。

这一方法注重动态演化和非线性特性,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二部分:9种系统动力学模型1. 常微分方程模型:系统动力学的基础,用于描述动态系统的变化过程。

2. 资源流模型:关注系统内资源的流动和变化,适用于生态学、能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3. 增长模型:研究系统中因子的增长和衰减,可应用于经济学、人口学等领域。

4. 循环模型:探讨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如经济周期的波动,可应用于宏观经济研究。

5. 积聚模型:研究系统中积聚和堆积的过程,如资本积累,适用于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领域。

6. 信息流模型:研究系统中信息传递和决策的影响,可用于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7. 优化模型:优化系统中某些指标的值,如最大化效益或最小化成本,适用于运筹学等领域。

8. 非线性模型:考虑系统中的非线性效应,如混沌和复杂性的产生,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9. 策略模型:研究系统中不同决策对结果的影响,适用于战略管理和政策制定等领域。

第三部分: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模、仿真和分析等方法。

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我们可以深入研究系统的行为、寻找潜在问题,并基于模型结果做出合理的决策。

在实践中,系统动力学可应用于企业管理、政策制定、环境保护等领域,为问题解决提供了一种全面和系统的方法。

第四部分:总结与回顾通过对系统动力学的9种模型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系统动力学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参数辨识方法研究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参数辨识方法研究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参数辨识方法研究概述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参数辨识是实现系统准确控制的重要步骤之一。

参数辨识方法通过对系统进行实验观测,识别出系统的参数,从而建立准确的控制模型。

在非线性控制系统中,系统的动态行为和稳态特性通常由一系列非线性参数来描述,这使得系统辨识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非线性控制系统参数辨识方法。

1. 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系统辨识旨在通过观测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来估计系统的模型参数。

一个非线性控制系统通常由状态方程、输出方程和非线性函数构成,其中非线性函数描述系统的非线性特性。

参数辨识的目标是确定非线性函数中的参数,从而实现对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准确控制。

2. 非线性系统的参数辨识方法2.1 线性化方法线性化方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非线性系统参数辨识方法。

该方法基于系统的局部线性化模型,通过将非线性系统近似为线性系统来进行参数辨识。

线性化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每个工作点处对非线性系统进行线性化,然后利用线性系统参数辨识的方法进行求解。

但是,这种方法要求系统在工作点附近具有较小的变化范围,对于具有大幅度非线性的系统可能会导致辨识结果的不准确。

2.2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线性系统参数辨识方法。

该方法通过最小化测量数据与非线性模型方程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来确定最优参数值。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可以通过迭代优化算法进行求解,例如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这种方法对于具有各种非线性特性的系统辨识较为适用,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2.3 支持向量机方法支持向量机(SVM)方法是一种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非线性系统参数辨识方法。

该方法通过构建分类决策函数,将参数辨识问题转化为一个最优化问题。

支持向量机方法通过构建核函数将非线性系统映射到高维空间,从而实现对非线性系统的参数辨识。

SVM方法具有较好的辨识性能和鲁棒性,适用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

2.4 非线性滤波方法非线性滤波方法是一种将滤波技术与参数辨识相结合的方法。

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研究

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研究

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研究非线性动态系统是指系统模型中存在非线性因素的动态系统,其特点是具有更为难以分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研究成为数学、控制理论等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其重要性在于它们可以被应用于很多实际的工程和科学问题中。

1.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方法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方法主要有仿射法和动力学方法两种,仿射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仿射函数将非线性动态系统转化为一组线性方程,而动力学方法则是利用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和积分方程等方法来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

1.1 仿射法仿射法主要有渐进仿射法、等效仿射法及增广控制策略法等,这些方法都采用仿射函数将非线性系统转换为一组线性方程。

其中,最常用的是等效仿射法,它可以将非线性动态系统转换为同一阶数矩阵的线性系统,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系统的模型预测控制和滑模控制等领域。

1.2 动力学方法动力学方法主要有传统的Lagrange动力学方法、Hamilton-Jacobi- Bellman (HJB) 方法、Lyapunov 动态稳定方法等。

其中,Lyapunov动态稳定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可以分析非线性动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控制方法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控制方法主要有反馈线性化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变结构控制等。

2.1 反馈线性化控制反馈线性化控制是一种将非线性控制系统转换为线性控制系统的方法,通过线性化的控制方法来实现系统的控制目标。

反馈线性化控制方法具有控制精度高、鲁棒性强、控制器设计简单等优点,但其需要较高的系统模型准确性和时变控制输入的信息。

2.2 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是指根据系统的输出信号和模型误差来实现系统控制的一种方法。

自适应控制方法可以克服动态系统的不确定性,其可适用于系统模型未知、难以测量等实际应用问题。

2.3 鲁棒控制鲁棒控制是指基于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模型,采用特定的数学模型和控制方法设计系统的控制器。

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及应用研究

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及应用研究

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及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越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传统线性系统模型的强有力补充,非线性动态系统模型的研究将有力地推进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业发展。

一、非线性动态系统动态系统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某些对象在时间上的演化,通常用微分方程来描述。

非线性动态系统是指系统的一些属性不具有线性性质的动态系统。

与线性系统不同的是,非线性系统的演化规律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系统内部因素的影响。

而相对于线性系统具有可预测性和确定性等优势,非线性动态系统则具有不可预测性和远离平衡状态等特点。

二、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是非线性动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

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可以分为物理建模、社会建模、经济建模等多个领域。

对于物理建模来说,非线性动态系统模型可以用于描述天体物理、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不同领域;对于社会工程的建模来说,非线性动态系统模型可用于模拟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网络走势。

在建立非线性动态系统模型时,最关键的是确定合适的控制变量和状态变量,认真研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系统中参数之间的关系,以便构建合理有效的模型。

同时,这一过程也需要考虑该系统对模型参数的敏感度及对各种初始条件的相应变化反应。

三、非线性动态系统应用研究随着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愈加广泛。

以物理学为例,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已经成为探索宇宙演化和宇宙动力学的重要手段。

而在控制学领域,非线性控制系统模型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航天控制、机器人控制等多个领域。

此外,在生物学中,非线性动态系统模型可用于模拟生物进化和细胞生存状态变化;在经济学领域,美国经济学家兰德尔·帕克在20世纪90年代曾将非线性动态系统模型运用于经济预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总结非线性动态系统建模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将会为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

非线性动态系统逆模型与辨识

非线性动态系统逆模型与辨识

Pd 上式描述的 d 阶时延非线性系统,其 d 阶时延逆系统
1
差分方程:
逆系统需具有与系统相同的初始条件,设系统输入:
s(k ) y (k )源自1 P d 则 的差分方程(见图):
u ( k d ) g 1 s ( k ), y ( k 1), , y ( k n), u ( k ( d 1)), , u ( k ( d m )
1.直接逆模型辨识 即节 3-3-1 所述逆模型的一般辨识结构。 神经逆模型辨识器输入是系统的输入 u、输出 y;
ˆ 与 比较,优化准则函数: 输出u
u
1 ˆ (k )] 2 E (V (k ), k ) [u (k ) u 2
训练其权系V。
ˆ 1 P 的神经逆模型辨识器 d 表达式: ˆ ( k d ) Ng 1 y ( k ), y ( k 1) , y ( k n ), u ( k ( d 1)), , u ( k ( d m )); V u
Pd1 ˆ ( k ) Ng u
(b)
d 阶时延逆系统与 d 阶时延系统串联(非线性)
6
3-7-3 神经逆模型辨识
阐述 d 阶时延系统逆模型辨识的四种方法。
1 d 阶时延逆系统Pd 差分方程:
u ( k d ) g 1 y ( k ), y ( k 1) , y ( k n ), u ( k ( d 1)), , u ( k ( d m ))
x0
(由
x0
确定),由输入到输出的算子
T :yu

TT y ( k d ) Tu ( k ) y ( k )
称该系统为系统 P 的 d 阶时延逆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模型:
x o ( k 1) H Wy c ( k 1) 1 Wu( k ) 1 y c ( k ) o( k 1) f (x o ( k 1)) ( k ) 2 Wo( k ) y
实时调整权值动态 BP 算法: 2
u (k )
y c (k )
o(k 1) ˆ (k 1) y
f ( x ) (1 e x ) / (1 e x )
j 0 2
输出层节点输出 :
ˆ ( k 1) 2 wi ( k )oi ( k ) , n=3 x
1
n
i 1
wij :节点 j 至 i 的权值(第一至第二层节点); 1 wi 0 2 wi :第二层节点 i 的阈值;
y ( k ) g[ y ( k 1), , y ( k n)] [u( k 1), , u( k m)] y ( k ) g[ y ( k 1), y ( k n)]u( k m)
y ( k ) a i y ( k i ) [ u( k 1), , u( k m)]
T
y ( k ) [ y1 ( k ), y 2 ( k ), , y p ( k )] 输出向量 p 维 ; x ( k ) [ x1 ( k ), x 2 ( k ). , x n ( k )] T
状态向量 n 维 。

2
3-5-2 神经系统辨识
神经非线性系统辨识,选用非线性特性的动态神经网络作为被辨识系统的模型。 1. 差分方程描述 神经网络作辨识器,辨识 M1~M5 非线性系统,用并联或串—并联型,差分方程不同。 (1)串—并联型结构 表达式:
i 1
m
网络训练开始时,很难使其输出收敛于系统的输出,也可能不稳定。
4
以系统M1为例 用串—并联型结构辨识、并联型结构辨识,见图3-5-1(a)、(b)
图3-5-1 被辨识系统模型M1两种辨识结构
5
内时延反馈网络
图3-5-2是以Elman网络为辨识器之例,辨识M1型系统。
u (k )
P
y (k )
12
= 0.3
1800 次训练,得到 W、V 权系。训练好的网络,在数据 R( k ) 、 R( k ) 见图 3-5-6(n=3)。 辨识结果: x 轴:
输入下的输出
e x 2.367 * 10 9 E x 2.1944 * 10
100
9

y 轴:
e y 7.6057 * 10 7 E y 2.6724 * 10 8
(SPM3) (SPM4) (SPM5)
( k ) Ng[ y ( k 1), , y ( k n); V]u( k m) y
( k ) wi y ( k i ) N[u( k 1), , u( k m); W ] y
i 1
n
( k ) Ng[ y ( k 1), y ( k n); V] wi u( k i ) y
10
以一轴辨识结构x轴为例: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层节点输入输出相同: 第二层 i 节点输出:
I (k ) I1 (k ), I 2 (k ) R(k ), R(k )
oi ( k ) f [ xi ( k )]
xi ( k ) 1 wij ( k ) I j ( k ) ,I 0 ( k ) 1
80
100
图3-5-6 辨识结果 左图 (x轴) 右图(y轴)
13
(4) 两种辨识结构比较
x 轴N 2,3,1 , y 一轴结构:
两轴结构: N 2,5, 2
N 2,3,1 ,权系值=24 个 轴
,权系值=25 个 计算复杂度大
y 的方差,与 E x 、 E y 比较,可以忽略。 所用数字式仪表量测噪声 x 、
3-5 非线性动态系统模型与辨识
3-5-1 非线性系统模型
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不同,没有一般的表达式,在此举出几种典型模型。 1. 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的差分方程 M1 M2 M3 M4 M5
y ( k ) g[ y ( k 1), , y ( k n); u( k 1), , u( k m)]
1
2. 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
离散状态空间模型有两种。 (1)仿射型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
x( k 1) [ x( k )] [u ( k )] y ( k ) g[ x( k ), u ( k )]
(2)一般型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
x( k 1) [ x( k ), u ( k )] y( k ) g[ x( k ), u ( k )]
W 、 2 W 、 H W :输入至隐层、隐层至输出层、隐层节点间权矩阵; f(x) :对称型 S 函数。
1
15
设 0.6 ,辨识过程见演示。 (1)辨识器输入 u(k):[-0.5 0.5]间随机信号,此时系统是 BIBO 的;
y (k);辨识器 NNI 输出 y1 ; y (2)仿真对象输出
R( k ) :相邻采样点电阻值变化:
R( k ) R( k ) R( k 1)
-0.048 8 7.5 8
图 3-5-4 测试数据分析 (a) z x (k ) R(k ) (b) z y (k ) R(k )
8
选择并联结构非线性 DTNN 为辨识模型:按拍延迟线+BP 网络 ①一轴辨识模型
( k ) Ng[ y ( k 1), , y ( k n); u( k 1), , u( k m); W ] (SPM1) y ( k ) Ng[ y ( k 1), , y ( k n); V ] N[u( k 1), , u( k m); W ] (SPM2) y
② BP 算法训练网络 以一轴结构(x 轴)为例。
W( k 1) W( k ) W( k )
2 wi ( k ) e x ( k ) oi ( k )
W( k )
E ( k ) W( k )
1wij (k )

E (k ) ' 2 e ( k ) f [ x ( k )] I ( k )( wi ( k )) x i j 1 wij (k )


wi ( k ) ( k ) oi ( k ) e ( k ) oi ( k )
H wij (k ) e(k )[ 2 wi ( )] f1' ( xo,i ( k ))
xo,i (k ) H wij
图 3-5-7 例 3-5-2 辨识器
1 wi ( k ) e( k )[ 2 wi ( )] f1' ( x o ,i ( k )) u ( k 1)
100
E x 、 E y 是 1 800 次训练的 E 的均值:
E x ( E x ( k )) / 100
k 1

E y ( E y ( k )) / 100
k 1
0.022 0.0215 0.021 0.0205 0
-0.046
-0.048
20
40
60
80
100
0
20
40
60
R( k ) 。 图(c)、(d):热敏电阻值采样值 R( k ) 、
(a)
(b)
(c)
(d)
7
(2) 模型结构的确定
由实测数据得到 z x ( k ) R( k ) 、 z y ( k ) R ( k ) 间呈非线性关系,用两种非线性动态模 型描述: ① 一轴
z x ( k 1) g[ R( k ), R( k )] x ( k ) z y ( k 1) [ R ( k ), R ( k )] y ( k )
i 1
m
非线性动态部分: 非线性时延神 DTNN、PID 神经网络实现 线性动态部分: 线性 DTNN 实现
3
因系统是 BIBO 的,辨识器输入是系统的输入输出,有利于保证辨识模型的稳定性。
(2)并联型结构
用局部递归网络实现 输出反馈网络 由输出反馈网络实现,表达式:
( k ) Ng[ y ( k 1), , y ( k n); u( k 1), , u( k m); W ] y ( k ) Ng[ y ( k 1), , y ( k n); V] N[u( k 1), , u( k m); W ] (PM2) y ( k ) Ng[ y ( k 1), , y ( k n); V]u( k m) (PM3) y
z x ( k 1) x ( k ) z ( k 1) Q R ( k ), R ( k ) ( k ) y y
0.022 0.0215 0.021 0.0205 7.5 -0.046
② 两轴
x ( k ) 、 y ( k ) :输出量测噪声;
i 1 n
y ( k ) g[ y ( k 1), , y ( k n)] bi u( k i )
i 1
m
M1~M5 设: (1)模型结构已知,即 n、m 已知; (2)u(k)、y(k)可量测; (3)对于紧集 U 上的系统输入 u,输出 y 是一致有界的,即为 BIBO 系统。
1 2 E ( k ) e (k ) 。 (3) 2
(PM1) (PM4) (PM5)
( k ) wi y ( k i ) N [ u( k 1), , u( k m); W ] y
i 1
n
( k ) Ng[ y ( k 1), y ( k n); V ] wi u( k i )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