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5诗词曲五首》课 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d9207b0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6.png)
⑧坐.断.东南战未休(占领、占据) ⑨将军角弓不得控.(拉开) ⑩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 ⑪瀚.海.阑干百丈冰(沙漠) ⑫风掣.红旗冻不翻(拉、扯) ⑬松柏冢累.累.(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⑭雉.从梁上飞(野鸡) ⑮舂谷持.作饭(拿) ⑯不知饴.阿谁(同“贻”送给)
第十六页,共五十四页。
2.重点字音。 岑.参.(cén shēn) 锦衾.薄.(qīn báo) 羌.笛(qiānɡ)
散.入(sàn)
狐裘.(qiú)
瀚.海(hàn)
阑.干(lán)
风掣.红旗(chè)
第十七页,共五十四页。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三、合作探究
1.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交流点拨]一位八十岁的老兵退伍回来,看到曾经熟悉的家园沦
为一片荒野,家人都已不在人世了,老人凄凉地站在家门口,悲伤 流泪。
2.如果请你用几个词来描述老兵的情感变化,你会用哪个 词?
[交流点拨](迫切—希望破灭—彻底绝望—茫然)
第十页,共五十四页。
第十一页,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十四页。
四、迁移拓展 改写《十五从军征》。
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诗歌 改写成一篇内容具体,感情浓烈的文章,题目自拟。
第十二页,共五十四页。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让我们从一个老兵的从军和回家的经历中 看到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战争给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所带来 的深重灾难。那么,是不是只有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承受着这 种有家归不得,待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痛苦?(联系写作背 景)(不是,不仅仅只是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 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 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8153d9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a.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诗词曲作品,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黄河大合唱》和《近体诗五首》。
这些作品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曲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意义,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词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同时,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学习有所忽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家乡、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难点: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曲作品相关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歌曲《我爱这土地》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词曲作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3.课堂讲解:针对每首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作品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PPT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bf585c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07.png)
24.诗词曲五首
第1课时
新知导入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 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重点)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难点)
返回
新知导入
我国古代频繁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 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 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版)。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 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或为其前任,这首诗就 是为送武判官归京所作的。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 ,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 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 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屋前的院子
野生的谷子
这里指井台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野生的葵菜
用杵臼捣去谷 物的皮壳
拿着
精读课文
一会儿
同“贻”,送给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译文: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 拿捣掉皮壳的谷物来做饭,摘下葵菜来煮菜羹。菜羹和 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东方 张望,老泪纵横,沾湿了我的衣裳。
精读课文
写作特色
1.谋篇布局,巧妙自然 本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 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松柏冢累累”)→彻底失望(返 回家中,景象荒凉,空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 看”)。而这些又突出表现了主题——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8a718cdc77da26925c5b0d7.png)
24.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a2cab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a.png)
拓展延伸
资料三:《元史•张养浩传》载:天历二年,关中大 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 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 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 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
拓展延伸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丢弃了官职,为了百姓的疾苦, 他花光了钱财,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付出了生命。
课堂小结
让我们回顾本课内容:
张养浩途经潼关,描绘其雄伟险要。面对易守难攻的 潼关,诗人遥望西都,感慨万千。他目睹了昔日繁华 宫殿如今化作一片废墟,对漫长封建社会的本质有了 深刻理解。无论王朝如何更迭,百姓始终饱受疾苦。 最后,让我们再次饱含敬意,背诵这首散曲。
作业布置
张养浩的故事广为流传泛好评和点赞。
重点赏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 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 “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 “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 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 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潼关的地形险要。
公元前198年,未央宫基本建成。前殿长五十丈,深十五 丈,高三十五丈,内部拥有众多宫殿楼阁。未央宫的总面 积约为七个故宫的面积。
《三辅黄图》载:“阿房宫,又称阿城。秦惠文王建造宫 殿未成便驾崩,秦始皇扩建其宫室,规模宏大,方圆三百 余里。离宫别苑遍布山谷,车道相连,通往骊山的阁道绵 延八百余里。”后来项羽率军西进,屠戮咸阳,“焚烧秦 朝宫室,大火持续三月不灭”,详见《史记·项羽本纪》。 因此流传有“阿房一炬”的说法。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44619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c.png)
二、诵读诗歌
这五首诗歌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首?设计朗诵, 读给同学们听吧。
要求: 课前:准备丰富的朗读形式,配上背景音乐、图片 课上:朗诵展示
全班点评
三、拟写“名片”
名片,我国古代称名刺,是 标示姓名及其所属组织、职务、 地位、特点等基本信息的卡片, 是互相认识、自我介绍的快捷 有效的方法。
请同学们模仿示例,为五 首诗歌分别拟写一个专属名 片。
四、多层概说 学生:
《十五从军征》既写了老兵从军时间早,也写了从军 时间长;既写了老兵归家途中与乡人的对话,也写了老 兵回家后的所见所为;既写了家中景象,也写了老兵悲 痛情感;既写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残酷,也写了百姓 生活的悲惨不幸;既写了个体的遭遇与困难,也写了整 个社会的黑暗与动乱。
四、多层概说 学生: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应该会失去不少鼓励--犯了难,说不了“长 风破浪会有时”;想辞职,说不了“我辈岂是蓬蒿人”;处逆境,说不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赔了钱,说不了“千金散尽还复来”。更不要说,大鹏 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欣赏字词的妙处 3.点明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三、《十五从军征》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①描写了老兵家中庭院已成废墟, 到处野草丛生的荒凉破败景象; ②运用白描手法,兔子野鸡是动态, 旅谷旅葵是静态,动静结合; ③透露出无限悲痛凄凉。 ④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的给百姓 带来灾难的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 诉。
三、拟写“名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言古诗、咏雪诗、边塞诗、 送别诗,歌行体诗。“歌行”是 古诗的一种,多为七言,形式自 由,一般多叙事。千百年来,一 直被人们所喜爱并传诵,有“唐 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的称誉。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育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育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0bfc2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68.png)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伍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
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
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 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 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 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 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 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 术魅力。
巧妙的借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堪称“千古妙联”
过零丁洋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死不降的民族 气节。因此,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2:写诗人寒窗苦读考上功名,进入仕途;还写了诗人起兵抗元的经 历。 3,4:写国家命运惨淡,动荡不安,危在旦夕;自己家破人亡,漂泊不 定,孤苦伶仃。 5,6: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孤苦。 7,8:表现他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英雄的气节。
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 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 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 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
阅读理解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 的心情? 贬地之荒避,贬时之漫长。 痛苦、寂寞
部编版2022—2023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PPT课件
![部编版2022—2023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15301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e.png)
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Part 01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描写雪的这样一 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那大家知道这句诗的出处吗?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便是这句诗句的来 源。其实这首诗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边塞 诗表现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建功立业 的豪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入岑参诗中 的世界。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体会主旨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 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这首汉代乐 府民歌,暴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劳动人 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 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 故入词,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 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 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肆
过零丁洋
Part 01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涌现 了许多民族英雄,他们为国家、为民族 出生入死、浩然正气、奋斗不息。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便是南宋时期著 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下面让 我们一起来体会他诗中深厚的情感吧。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7641d6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4.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这首诗词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它描绘了作者在零丁洋上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整首诗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词,对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这首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可能还无法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生感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感受诗词的美,理解作者的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词的图片和作者简介,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词的内涵。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8a1962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9.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诗文选段。
本篇选文以五首不同的古代诗词曲为主线,包括《木兰诗》、《江雪》、《白日依山尽》、《登鹳雀楼》和《静夜思》。
通过学习这五首经典的古代诗词曲,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诗词曲五首》的核心内容、词句和意境;•掌握五首诗词曲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创作背景;•学会运用文学常识解读古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诗词曲五首》的核心内容、词句和意境;•掌握五首诗词曲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文学常识解读古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1. 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归纳法:将五首诗词曲的共同特点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法:分析每首诗词曲的词句和意象,解析其意义和表达方式;•比较法:将五首诗词曲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之处;•朗读和欣赏法: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欣赏,感受诗歌的美。
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播放古代诗歌朗读录音引起学生的兴趣,进入课题。
2.诵读与认识(10分钟):让学生轮流诵读五首诗词曲,并请他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3.学习《木兰诗》(20分钟):–分析《木兰诗》的背景:介绍《木兰诗》是关于古代女英雄木兰的故事,分析木兰的形象和她的事迹。
–解析《木兰诗》的诗句: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解释诗句的深意。
–识记重点词句:让学生背诵并理解《木兰诗》中的关键词句。
4.小结与拓展(5分钟):通过提问总结学习的内容,并展示其他关于女英雄的诗词。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PPT教学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286d5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9.png)
节度使下面资佐理的官
用丝织成 白雪歌送武吏判官归京
这里形 容雪花
用饰兽的纵样角硬横子装弓的的帐北 忽幕风 如卷 一地夜白春草风折来岑,,千胡参树天万八指树月西即梨域的飞花天雪开气阴。。锦被云缎子狐做皮的袍子
大沙漠
这里指主 帅的营帐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阴穿暗无光 将 瀚军 海角 阑干弓百不丈得冰控,,都愁护云铁惨衣淡c 冷万里难凝着。。镇为“守泛将边指军镇,”的与是长上互官文文此的
不合理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远望所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兵役 制度对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劳动人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近看所见 凄 凉 破 败
民的残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酷奴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和迫害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孤独悲伤
重点词语解释
1.通假字 不知饴阿谁(同“贻”,送给) 2.一词多义 从 十五从军征(动词,跟随) 兔从狗窦入(介词,自,由)
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 时盛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大衣不觉得暖和,
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太单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 寒冷得无法披戴。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 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 葵”等环境描写,将老翁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生动形象地 表现了出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曾任嘉州刺史, 世称“岑嘉州”。由于从军西域多年,对边塞生活 有深刻体验,岑参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 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代表作 有《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 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ff84172cc58bd63086bd6c.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感情怀
导思1.五首诗歌分别表达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技法
导思3.五首诗歌运用了 怎样的写作技巧?试结 合内容简析。
关键词: 类型多样军征》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亭有怀》《山坡羊·潼 关怀古》揭露了怎样的 社会现实?
赏美景
导思4.《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描绘了怎样的奇异 雪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过零丁洋》 《山坡羊·潼关怀古》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 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 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张养浩(1270—1329),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 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 羊·潼关怀古》等。
一 读一读字音
zhǒng 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chōng 舂谷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二 写一写字形
兜 móu( 鍪 ) liáo( 寥 )落 lán( 阑 )干 hàn( 汗 )青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名句积累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部编版最新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最新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37c614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1f.png)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朗读诗歌, 把握诗歌大意, 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2.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 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 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3.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 理解诗句含义, 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 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 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战争是无情的, 是残酷的, 战争是可怕的, 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 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板书课题)二、文学常识1.乐府常识①汉武帝时, 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 叫“乐府”。
后来, 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 称为乐府诗, 简称乐府。
②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③《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④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 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体诗、近体诗《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 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 催人泣下。
三、读诗味, 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zhǒng)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dòu zhì)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chōnggēng)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yí)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说课电子课件教学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说课电子课件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e8bfdb4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60.png)
急切地想回家
希望落空
雪
八月飞雪苦寒图
军营饯别奇寒图
送别
5.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十五从军征》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B.《过零丁洋》中,诗人将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读来悲哀难抑,令人断肠。C.《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8.词的开头两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其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 这两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词人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移之感。其言外之意是中原已非我朝所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写作特色
23 诗词曲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绮丽新奇,抑扬顿挫 诗人准确地把握住边塞风景的特点,写出它的奇特之处;而且诗人富于想象,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主观的体验和联想,使得写景抒情极富变化。同时,诗人善于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抒情。有时实写,有时虚写,有时大笔挥洒,有时又精雕细刻。先用比喻手法写清晨的雪景,再用反衬、夸张手法写雪天雪
23 诗词曲五首
[答案] 这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描绘了沙漠上纵横着百丈厚的冰层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象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的景象,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23 诗词曲五首
23 诗词曲五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稼轩长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天 祥 纪 念 錧
文天祥纪念像
关于作品
《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 生全集》。本诗是文天祥的代表 作,录自《指南录》,此诗作于 1279年,即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 正月过零丁洋时。这首诗为誓死 明志而作。作者从国家和个人两 方面书写,极写出国破之恨、哀 怨之情。
关于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第二年正月经 过零丁洋时写的,里面表现了崇高 的民族气节。
诗词曲五首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 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 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 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 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 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 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 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答谢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被抛弃的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念老朋友
反而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枯朽的树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增长、振作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我处在巴山楚水荒凉边远的地方, 二十三年一直被朝廷抛弃不用。
追忆抗元经 历,表现忧 国之痛和以
形势险恶 对 死明志、为 境况危苦 偶 国捐躯的豪
抒情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情壮志
小结
本诗追忆_自___己___抗__元___的___艰__辛___经___历
身世浮沉雨打萍。 我这一生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 根,时起时浮。
山河破碎指:宋朝国土被元军侵占。 风飘絮:形容山河破碎如柳絮片片飞散。 浮沉:时起时浮。 雨打萍:比喻个人经历坎坷不平如雨中浮
萍时起时浮。
惶恐滩头说惶恐, 带兵抗元失败后经惶恐滩一带匆忙撤离,
零丁洋里叹零丁。 如今被浮,路过零丁洋,不禁叹息自己 的孤苦零丁。
(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 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 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 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 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 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 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 李杜”。。有《樊川文集》。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为赣江十八滩 之一。水流湍急,是最险的一滩,几渡者 皆惊恐,故名“惶恐滩”。 惶恐:惶惑和恐惧,引申也有惭愧的意思。 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 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 史。
古诗解析 辛苦遭逢起一经,
自幼刻苦研究经书,科举考试得中被 朝廷选拔,如仕做官,
于戈寥落四周星。 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了整整四年
遭逢:遭遇,指受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指自已由科甲出身。 干戈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指
兵力单薄。 四周星:指四周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 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宋朝国势危亡 如风中飘飞的柳絮,
1、首联交代了什么? 贬地之荒避,贬时之漫长。
2、“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 人怎样的心情?
作者被贬久远,表达了长期被贬的 愤慨之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颔联用了“闻笛赋”“、烂柯人” 两个 典故。
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 刻的心情。
引用典故,表达对亲旧凋零的伤痛、 人事全非的怅惘。
丹心:红心,忠心。 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 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 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 因科举走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急存 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 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 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
当时元军的都统帅张弘范逼迫 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 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 绝,并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作 为回答。
《过零丁洋》是一首大义 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爱国主 义激情,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 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 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这首诗意境雄浑,气势豪 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 “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 意思虽没错,但诗味没有了。 作者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 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6.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 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 事引发议论。
1,2: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 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以小见大,以大小乔的 命运来代表东吴命运(写法),写了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胜 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要重写了 (翻译),表现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抑郁不平之情。(感情)
思想感情
本诗写了_诗__人__由__折__戟___引__起__的__感__慨__, 表现诗人_英__雄___无__用__武__之__地___的__抑____
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 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 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的修辞。
理解颈联中“惶恐”、“零丁”含义
第一“惶恐”“零丁” 是地名,第二个“惶 恐”“零丁”写出了形 势的险恶和情况的危苦。 表达了作者忧愤和深感 孤苦伶仃之情。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的典故寄托了他 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 死的老友的怀念。
“烂柯人”的典故比喻自己长 期贬谪在外,回到家乡,人事全 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病树前 头万木争春。
这句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作 者以“沉舟”“病树”自喻。
说明社会总是向前发展,蕴含新事 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表现了诗人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 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以诗作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指白居易,字乐天。
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 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 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 十八使君》相赠,于是刘禹锡写了 此诗回赠。
假如东风不曾给予周 铜雀春深锁二乔。瑜援助,大乔小乔两位
夫人恐怕都会被锁进
铜雀台里。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来自兴感之由;借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感慨。
咏叹 中心
[理解] 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
实也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 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 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 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 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 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 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 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 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 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诗句所包含的情感
(首联)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 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 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 关头,起兵抗元。
(颔联)比喻。写国家山河破碎, 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 经艰辛危苦。
3,4: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 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 国破家亡。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 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 于立言处。
小结:
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 牧所说的,“出于侥幸”, 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 并非写历史鉴定。而杜牧这 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 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
2.怀念故友徒然的吟诵《思旧赋》, 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3.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 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4.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歌,暂且 举杯,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吧。
小结:作者借由这首诗抒发 了不能任由自己任意放纵,一味 地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与 友人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他对 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感 慨很深,但读起来给人的感受并 不是消沉,而相反是振奋。
阅读理解
1.诗人对历 史的评价因 何而发?
——折戟沉 沙铁未销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 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 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 诱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由于 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 他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三国 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记起历史上 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从而为下 文铺垫。
诗句所包含的情感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 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 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 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 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 明志的决心、为国捐躯的壮志豪情,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步入仕途
叙事
起兵抗元
国家危难
比 喻
命运艰辛
3.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 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 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 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 败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