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归类例析

合集下载

常用说明方法及归类与分析

常用说明方法及归类与分析

常用说明方法及归类与分析常用说明方法的归类与分析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画图表引资料一、分类别说明:说明事物的特征,从单方面介绍往往说不清,需要根据性质、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一说明。

示例与分析:《宇宙里有些什么》介绍恒星的属性时,分为三种类别介绍:①“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②“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③“还有数量众多的中等恒星。

”从几个方面的介绍,使读者对恒星有个全面的认识。

二、下定义说明:为了简洁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使读者对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往往需要给事物下定义。

示例与分析:(1)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2)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3)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

(4)激光是一种最亮的光,它比太阳光亮一百亿倍以上。

2(5)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同时放出废气~~氧,这就是光合作用。

(1)(2)例从作用的角度下定义,(3)例从特性角度下定义。

(4)例先下定义再具体说明,(5)例先具体说明再下定义。

三、举例子说明:适当运用有代表性的例子,可以收到认识具体、印象深刻的效果。

示例与分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说明人工选择大大加快植物进化的进程时,举了牡丹的例子,在几十年中就可以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楼子、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

四、作比较说明:选择有一定联系的或同类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事物。

示例与分析:《人类的语言》用类比的方法,将人的语言跟人的走路、吃饭作比较,说明人的语言是“了不起的大事”,又通过人和动物的对比,具体说明了人类吃、走、说的特征。

五、列数字说明:有些事物从数字上说明,更易突出事物的特征。

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直接,更具体。

示例与分析:“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像一座大厦”,从数字可以看出人民大会堂的“雄伟”的特点。

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辩论辩题

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辩论辩题

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辩论辩题正方观点(能源开发):能源开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能源是支撑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对能源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因此,能源开发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为社会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能源开发也可以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在能源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这将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能源开发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条,为国家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名人名句,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过,“我们不能再坐视不管,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以确保我们的能源未来。

”这句话表明了能源开发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经典案例,中国的三峡工程是一个成功的能源开发项目,它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带动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并解决了当地的电力供应问题。

反方观点(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包括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

例如,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加剧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能源开发也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平衡被破坏。

许多能源开发项目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会导致森林砍伐和生态系统破坏,对野生动植物造成生存威胁。

名人名句,瑞典环保活动家格雷塔·桑伯格曾说过,“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这句话表明了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经典案例,美国的深水地平线石油泄漏事件是一个典型的能源开发导致环境灾难的案例,数百万加仑的原油泄漏进入墨西哥湾,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辩题,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我们应该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于增设环境资源界别的提案

关于增设环境资源界别的提案

关于增设环境资源界别的提案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愈发凸显,随着科技和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对环境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增设环境资源界别成为了当务之急。

随着国内外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

然而,目前的环境资源分类标准较为笼统,缺乏具体细分,不利于环境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

因此,本文拟通过提案,建议增设环境资源界别,以更精细化、科学化地管理环境资源。

本文将围绕环境资源界别的必要性、建立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将详细阐述环境资源界别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包括保护生态系统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其次,将探讨建立环境资源界别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指南,以及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措施。

最后,将提出有效管理环境资源界别的模式,包括建立专门的机构和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提案,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环境资源界别增设的关注,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的研究和实践,为管理和保护环境资源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增设环境资源界别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举措。

将我们的目光聚焦于环境资源界别增设这个重要议题,必将为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和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立对于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采用以下的文章结构来组织内容。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提案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解释为什么有必要增设环境资源界别,并说明本文的目的。

引言部分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引导读者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两个要点介绍为何需要增设环境资源界别。

第一个要点将讨论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解析EOD七大融资模式及收益来源

解析EOD七大融资模式及收益来源

解析EOD七大融资模式及收益来源EOD投融资模式指的是钱从哪里来,如何来的问题。

我们对已经落地的EOD项目进行归类总结,得出目前EOD项目可以采取政府专项债券、政府投资基金等政府主导模式,以及PPP模式、ABO模式、投资人+EPC、特许经营+EPC等政企合作模式加速投放,必要时可通过政策性银行融资解决,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具体模式选择由项目特征、社会资本方谈判结果来定。

一、EOD投融资模式1、政府债券政府债券模式即前期通过发行政府专项债券为项目获得融资,项目的收入可以作为还款来源。

这种模式在融资方面信用评级高、成本低等优势就更加明显。

在这两批试点项目中,用债券作为项目融资来源的项目并不鲜见。

2、政府投资基金政府投资基金即由各级政府通过预算安排,以单独出资或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采用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的资金。

基金作为创新型的融资方式,一般是投资在盈利性高、回报期短的项目中,基金开始扶持创新产业的发展。

环保产业作为七大创新产业之一,逐渐受到了各类基金的重视。

EOD项目也享受到了部分基金投资的红利。

3、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PPP模式是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

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一种伙伴式合作关系。

具有促进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合理分配风险,提高项目市场化运作效率等优点,有利于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

PPP模式近年来受入库限制,数量逐步减少,在EOD项目中,PPP具有一定可行性。

政府采用引入投资建设人作为投资建设主体,与政府指定的平台公司依法成立项目公司(SPV公司),项目通过生态综合修复和片区综合开发两部分实施。

收益构成方面,一方面是政府付费部分,即针对生态环境治理部分政府购买、运营管养服务;二是使用者付费部分,即产业运营项目,盘活经营性资产;三是政府方提供的额外收益,入生态治理后的土地指标增加增收、专项补助资金等来源。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理学硕士归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理学硕士归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理学硕士归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化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对环境造成了深远影响。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土地被开发建设成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城市中不断出现新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工厂等。

这些城市建设活动导致了土地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加速了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同时,城市化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活动释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了大气、水域和土壤。

这些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危害,威胁着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因此,要实现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城市规划和管理也需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

本文将重点探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并结合环境理学硕士的归类和研究方向,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本文的主题进行了概述,接着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城市化的定义和背景,以及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在城市化的定义和背景部分,将介绍城市化的概念以及背后的背景和原因。

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将详细探讨城市化对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如空气质量、水资源、土地利用等。

结论部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环境理学硕士的归类与研究方向。

在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部分,将分析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城市化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毛概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论文3000字

毛概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论文3000字

毛概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论文3000字环境保护工作要真正有章可循,就必须有完善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可以依循和参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毛概关于环境保护的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毛概关于环境保护的3000字论文篇一《浅析城镇所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与保护措施》摘要: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城镇环境以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从而使各种环境问题不断的产生,影响了城镇的健康发展。

本文对城镇环境保护的问题与措施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探索。

关键词:城镇环境;环境管理体系;环保意识一、城镇环境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一)环境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较严重城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企业。

由于城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涉及行业广、技术水平低、管理较为落后,加之治污投入少,生产中排放的污水、废渣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污染城镇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

二是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大多数城镇没有完整的市政排水管网,污水收集系统存在明显缺陷,所有城镇仍然是清污合流,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大部分城镇的垃圾收集营运跟不上城镇的发展。

三是面源污染日渐突出。

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城镇环境逐渐恶化。

四是监管不力。

城镇工业园区建设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的园区乱设排污口,威胁饮用水安全;有的取消了环保前置审批手续;有的不按照规定报批环评报告,同时“三同时”的制度没有落实。

(二)城镇领导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经济发展指标,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由于政府对城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各项工作责任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盲目的引进污染严重的生产技术,不考虑当地环境容量小,结果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不得不停产。

(三)环境规划滞后于城镇的发展大部分城镇发展规划中没有将环境保护列入其中,有的即使列入其中,其内容也太多过于简单,不具备可操作性和长远性。

有些城镇环境规划的实施,未与城建规划同等水平、同步进行。

2011年高考病句归类例析

2011年高考病句归类例析
• 解析:有歧义(表意不明),是“校长和其他∥ 的学校领导”(一个学校内),还是“校长和其 他学校∥的领导”(多个学校)。
• 综述:表意不明是指语言令人费解,或者句子不 能表达确定的意思。
(六)不合逻辑
• 1、(天津卷、4、B项)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 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 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 2、(大纲全国卷、3、C项)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 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 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 自我保护。
• 解析:“失眠是……感觉”搭配不当,应将“感觉” 改为“现象”。
• 3、(辽宁卷、14、C项)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 什么特征,那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 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
• 解析:不合逻辑,“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是领属关系,不能并列使用。可改为“缴获了大
• 3、(湖北卷、4、B项)汉绣注重构图,讲究纹饰, 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皆可绣以为纹, 写实与抽象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 解析:不合逻辑,“花鸟虫鱼”、“ 龙虎凤凰”、 “ 飞禽走兽”存在种属交叉的问题,不可并列。
或句子的顺序不合逻辑。
• 具体表现在:

定语次序不当

状语位置不当

虚词位置不当
•短语位置不当•源自分句位置不当•主客观颠倒

……
(二) 搭配不当
• 1、(新课标全国卷、14、B项)为了更好地提高服 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 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 解析:“创造……服务”搭配不当,可改为“最大 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为他们提供快 乐的人性化服务”。

202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梳理 - 燃料、能源与环境

202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梳理  - 燃料、能源与环境

例1
1
2
3
题型解法
理解煤、石油、天然气这三种化石燃料的组成及用途,熟悉常 见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是解决此 类问题的关键。不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可燃冰、核能。可 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乙醇(酒精)、沼气、 氢能等。
例1
1
2
3
题型演练
1.(2022·湖北恩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下列 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氢气
例1
1
2
3
2.(2022·广东广州)如图为我国 不同年份的能源结构图。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 D )
A.我国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呈增加趋势
B.加大水电、风电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C.天然气是比煤炭和石油更清洁的燃料
D.液氢用作火箭燃料是因为氢气易于贮存和加注
例1
1
2
3
3.提高煤的综合利用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煤的综合利用措施只有煤的气化和液化 B.为了减缓温室效应,应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模块四 化学与社会发展
模块四 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16讲 燃料、能源与环境
1 数据链接 真题试做
(2013~2022) 命题点 1 能源及其分类
命题点 2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命题点 3 保护环境
返回命题点导航
命题点 1 能源及其分类(10年8考)
1.(2022·河北27题,1分)一家火锅店用某种材质 的纸折成火锅,加上水,放在点燃的天然气炉上涮 菜,如图所示。天然气属于 不可再生 (选填“可 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高中地理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教材还设计了“活动”“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信息,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2.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演变过程及对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2、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二、说学情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别是高一年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图分析法(利用板图边讲边画,图文并茂,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绘图能力)。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宣风镇中学2013年中考化学 化学与能源、材料和环境保护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宣风镇中学2013年中考化学 化学与能源、材料和环境保护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第18课时 │ 归类示例
► 类型三 对生活中常用材料的认识 命题角度:考查学生识别材料的能力。 例3 [2011·滨州]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品:①“飞 火流星”足球;②铝合金门窗;③橡皮塞;④大理石板; ⑤羊毛衫;⑥铅笔芯;⑦保鲜膜。主要是由有机高分子材 料制成的是 ( B ) A.①②③⑤ B.①③⑤⑦ C.②③④⑤⑦ D.①③⑥⑦ [方法点拨] 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有 机合成材料、复合材料,还有天然高分子材料。
第18课时 化学与能源、材料和环境保护
第18课时 │化学与能源、材料和环境保护
第18课时 化学与能源、材料 和环境保护
第18课时 │ 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
优点 氢能 亟待解决的问题 化学与社 能源开发 会发展 工作原理 化学电池 特点
第18课时 │ 知识网络
纯金属 金属材料 合金 原料 硅酸盐材料——玻璃 材料研制 原理 化学与社 合成 会发展 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 优点 复合材料——玻璃钢 水与空气污染及防治 环境保护 绿色化学
第18课时 │ 考点聚焦
考点 2 有机合成材料 1.塑料 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塑料种类有: C、H 元素, 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 聚乙烯:含______ 无毒、可包装食品。燃烧时无刺激性气味。聚氯乙烯:含 C、H、Cl 元素,会分解出对人健康有害的物质,不宜包装 __________ 食品。燃烧时有刺激性气味。 2.纤维 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 纤维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 棉、麻、动物的毛、蚕丝属于天然纤维;涤纶(的确良)、 锦纶(尼龙)、腈纶等属于合成纤维。
第18课时 │ 归类示例

初中物理部分篇目索引解析

初中物理部分篇目索引解析

初中物理部分篇目索引上海市兰田中学资料室提供一、《中学物理》科学探究因果联系的方法/李勇(山东鄄城一中)//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 no.1.—p.3新教材体系实施中如何做好中考前的物理复习/5//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p.5初中生应学习一些物理科学的研究方法/黄新生(江苏海安县李堡镇初级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p.13渗透控制变量法的四个关键点/吴善法(浙江温岭新建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p.15对自主互助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究/王培玉(山东青岛莱西市城关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 no.1.—p.17伏安法测电阻/靖江南(黑龙江哈尔滨市体育职工学校)//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p.21居里夫人/王宝波(广州番禺沙湾象贤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2.—p.1探究学习对物理教师的素质要求/邹良信(江西宁都三中)//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2.—p.9初中物理“对象分析”教学初探/刘进利等(江苏连云港市海滨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2.—p.13编唱歌诀学物理/陈伯德等(湖北武汉市新洲区新集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2.—p.36三道光学易错题分析/杨秀润(江苏响水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 no.2.—p.48自然界中“能”的运用/宋爱霞(山东东营市胜利油田44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2.—p.57第十三届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竟赛(B)卷/本刊编辑部//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2.—p.59牛顿和“万有引力”的发现/马如林(江苏锡山高级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3.—p.1浅谈探究式规律教学三种模式/王红果(山东荣城市第二实验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3.—p.3开放性物理作业答辩的尝试/周平均(贵州余庆县松烟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3.—p.11巧测凹透镜的焦距/刘馨(四川乐至县大佛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3.—p.21多功能磁悬浮演示器/应周武(浙江缙云壶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3.—p.21能源和环境保护类中考题评析/孙晓明(江苏如皋大明中心初中)//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3.—p.24初中生探究性自主学习的策略与思考/朱晓兵(江苏白蒲高级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3.—p.27谈物理教学案例/冯潜(安徽歙县教学研究室)//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3.—p.31例析静摩擦力/许在根(安徽肥东县王城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 no.3.—p.41初中生近视的原因及预防/白孝忠等(江苏吴江市同里初级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 no.3—p.46红外线的应用/厉彦芳(山东胶南市大场成教中心)//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3.—p.52与饮食有关的物理问题/解平(山东烟台第七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3.—p.55大气中的物理知识/周长安(重庆江北区复盛初级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3—p.56杨振宁与诺贝尔的缘/李庆社(安徽岳西城关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4—p.1浅谈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苏明义(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4—p.3浅谈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几点尝试/陈林海(浙江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4—p.7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评价研究/洪进步(福建厦门市刘五店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4—p.13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高步伟(湖北宜昌市第二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4—p.25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陈辉(江苏无锡市鸿声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4—p.37注意相似题型的归类/高俊峰(江苏海安县雅周初中)//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4—p.41多元智能理论与物理教育/钱则尧(江苏南通市第二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5—p.3“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王云山(江苏新沂市第五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5—p.5物理课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汤在武(江苏南京市江宁区土桥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5—p.6实践物理新课程点击五个关键词——物理新课程狮教体会谈/蒋裕鸿等(湖南宁远县泠东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5—p.31浅议学生的物理思想物理科学方法的培养/赵永启(江苏通州市正场初中)//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5—p.34用等效思想解浮力综合题/王连鹏等(山东宁阳县华丰矿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5—p.50对匀速直线运动中摩擦力易错题解析/田平林(湖北钟祥市第二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5—p.51物理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思考/叶德美(福建仙游县教师进修学院)//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6—p.8新课程物理教学十大特性/罗重华(福建连城冠豸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6—p.18中考物理插图类试题欣赏/蔡立新(江苏如东教育局)//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6—p.27对一道中考设计题的错解分析/曹建芳(云南罗平县阿鲁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6—p.43“找错”题的分析与解/刘兴华(江苏泰兴市蒋华镇二中)//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6—p.44物理实践活动案例/姜家青(河北杯来县沙城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6—p.45谈功和能/唐邦贤(广西蒙山县一中)//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6—p.55藏在航天器上的物理小知识/蔡海清(江苏镇江丹徒西麓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6—p.58物理学与高科技武器/高怀勇(深圳市龙岗中心小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7—p.1建立假说有什么要求/郑青岳(浙江玉环县教育局教研室)//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7—p.6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认识和实践/王培安(山东费县薛庄镇初级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7—p.10“物态变化”一章中的几处教学障碍/高日海(江苏宝应县长沟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7—p.16有趣的几个探究实验/方彩香(山东平度市南村镇南村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7—p.23评估在测国旗杆高度中的重要作用/杜勇(湖北枝江市白洋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7—p.50第十五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试题/本刊编//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7—p.59第十五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参考解答/本刊编//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7—p.63发法拉第的伟大成就/董相武(山东胶南市第七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8—p.1绝代伟人——诺贝尔/潘明英(湖北房县城关四中)//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8—p.2科学运用心理学知识优化学生的探究过程/孙玉菊(河南焦作二十中)//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8—p.4谈“问题情境”与探究意识的培养/马雪萍(北京大兴区金海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8—p.11八步探究教学法/叶青发(浙江宁海县大佳何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8—p.15)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王和付等(贵州余庆县龙溪二中)//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8—p.36例举解摩擦力的方法/楚华彬(河北宁晋县耿庄桥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8—p.46透彻理解基本知识顺利攻克光学作图难题/尤国明(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第八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8—p.55触电者的施救方法/毕长华(山东邹平县临池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8—p.62创建中国核事业的钱三强与何泽慧/王云山(江苏新沂市第七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9—p.1试析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彭中乔(江苏兴化林湖初级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9—p.17液体的蒸发快慢只跟三个因素有关吗/申英子(吉林通化市朝鲜族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9—p.29注重科学探究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陆崖(江苏无锡市港下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9—p.37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傅炳胜(江苏兴化市缸顾初中)//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9—p.50奇妙的人体数字/张连海(山东聊城五中)//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9—p.59人体丰富的物理资源/李永健(江苏兴化市私立明升双语学校)//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9—p.602005年中考试题选编/本刊编辑部//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9—p.61也谈物理探究中的“猜想”/谢斐(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羊额翁佑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0—p.6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索/樊丽娟等(贵州铜仁第六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0—p.1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研究/苏维东(山东宁阳教科研中心)//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0—p.15讨论式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设计/邓丽仪(广东佛山市三水区西南镇第四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0—p.18认识氟利昂的“功”与“过”/宋爱霞(山东东营市胜利教育管理中心第44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0—p.52光纤通信/华庆付(江苏金湖县三河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0—p.592005年中考试题选编(续)/本刊编辑部//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0—p.60创设物理课堂情趣的原则和方法/钱景员(江苏兴化市林湖中心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1—p.6论研究性学习物理/王丽慧(山东威海市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1—p.18《水的压强》教学案例/张联联等(浙江温州十二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1—p.22巧用易拉罐做物理实验/梁红(中铁十五局集团洛阳子弟学校)//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1—p.27浅谈在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额猜想能力/马兴卫(江苏苏州吴中区碧波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1—p.35一道开放题的应用——记一堂《物质的特性》复习课/李明娟(浙江宁波市镇海骆驼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1—p.36“材料保温性能”探究性教学的尝试与反思/吴晓彬(江苏泰兴市刘陈初中)//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1—p.38“三维”物理习题课/马锦华(江苏如皋市九华初中)//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1—p.51简论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姜玮(甘肃通渭县第一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2—p.6教学要注意六个“W”/陈耀(江苏海门实验学校初中部)//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2—p.14“菜刀上的力学知识”课题研究/张羽燕(北京市顺义区第三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2—p.18医用输液器在物理实验中的妙用/程红(江苏海安县城南中学)江苏//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2—p.33实验数据的分析/王修成等(山东邹城市古路口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2—p.34让真正的猜想出现在课堂上/秦伯约(江苏泰兴焦荡初中)//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2—p.48一组新颖的图象分析题/王全德(哈尔滨市第112中学)//中学物理(哈尔滨).—2005,no.12—p.51二《物理教学》教学大赛参赛课的启示/林为炎(福建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教学(上海).—2005,no.1.—p.20DISL ab与热学实验教学——DISLab的研究和开发(五)/冯容士(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物理教学(上海).—2005,no.1.—p.22小孔流速与射程——一个“迷你实验”的理论探讨/陈智伯等(重庆涪陵师院应用技术学院)//物理教学(上海).—2005,no.1.—p.28超重和失重的实验设计/姜涛等(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物理教学(上海).—2005,no.1.—p.42口授笔录不如实验演练/刘文亮(上海南汇区澧溪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1.—p.43普通万用表在电工学实验中的新用途/赵汝俭(临沂师范学院物理系)//物理教学(上海).—2005,no.1.—p.44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韩叙红(温州市温州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2.—p.8DISL ab与原子物理实验教学——DISLab的研究与开发(六)/冯容士(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物理教学(上海).—2005,no.2.—p.16物理学史的课程价值/赵长林等(山东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物理教学(上海).—2005,no.2.—p.32空气中海市蜃楼的演示/杨艳琴(广东佛山官窑高级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2.—p.48“测小灯泡电功率”的教学设计/孙自文(银川市兴庆区满春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3.—p.21DISLab与光学实验教学——DISLab的研究与开发(七)/冯容士(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信息系统研发中心)//物理教学(上海).—2005,no.3.—p.23杠杆与力臂——杠杆概念的内涵解析和力臂作图操作技能的生存/陈世林(上海市新海学校)//物理教学(上海).—2005,no.3.—p.28优化问题研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傅海龙等(浙江定海第五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3.—p.30让物理学光芒照耀全世界——迎接2005国际物理年/马廷钧(北京工商大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3.—p.34物理光芒照耀世界——贺2005国际物理年/倪闽景(上海复兴高级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3.—p.35从抽陀螺到惯性导航/武际可(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物理教学(上海).—2005,no.4.—p.5超重和失重课堂教学设计/徐海燕(上海市进才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4.—p.15《焦耳定律》的教学设计经过/赵智凯等(吉林长春市103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4.—p.17基础型教材专用与实验教学(上)DISLab研究与开发(八)/冯容士(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物理教学(上海).—2005,no.4.—p.18对初中物理开放性试题的探讨/付正龙(江苏徐州市第十三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4.—p.23“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伍佑生(湖南长沙市雅礼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5.—p.13“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李池等(重庆市育才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5.—p.15基础型教材专用软件与实验教学(下)DISLab研究与开发(九)/冯容士(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物理教学(上海).—2005,no.5.—p.17让点流表内阻的测量值逼近真实值/张正雷(江苏皋宁县东沟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5.—p.43水面为什么能浮硬币/高春丽(福建时代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5.—p.45例谈教学的交叉设计/罗贤辉(江苏南京市第九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6.—p.5新课标视角下的一次探究性教学实践——《电阻》的探究性教学/郑斌(浙江宁波市鄞州区邱隘实验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6.—p.10DISL ab通用软件与实验教学——DISLab的研究和开发(十)/冯容士(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物理教学(上海).—2005,no.6.—p.13上海市第十九届初中物理竞赛(大同中学杯)复赛试题/本刊编//物理教学(上海).—2005,no.6.—p.23浅谈摩擦力的“四性”/郁森炎(江苏海门市四甲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6.—p.27库仑和他的库仑定律/励箭生(浙江奉化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6.—p.29物理之窗/张瑞刚(河南固始县蒋集高中)//物理教学(上海).—2005,no6.—p.32问题选答——海啸的破坏力为什么会巨大等/汤学文等(湖南浏阳市一中)//物理教学(上海).—2005,no.6.—p.39二期课改中高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学”——思考与实践/张青(上海华东师大一附中)//物理教学(上海).—2005,no7.—p.17新课标下“滑动变阻器”的教学/张海军(江苏安海县紫石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7.—p.19初中课标中关于“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李春光(山东临沂市教研室)//物理教学(上海).—2005,no7.—p.21运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解物理题/袁孝金等(安徽舒城县龙河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7.—p.22印刷工出身的科学家——富兰克林/程流锁(河南宜阳电大附中)//物理教学(上海).—2005,no7.—p.31生活与物理——数码相机的供电及相关知识/孙凯慧(江苏常州国际学校)//物理教学(上海).—2005,no7.—p.48调动动态视觉思维,提高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瞿晓峰(江苏常州教育教研室)//物理教学(上海).—2005,no8.—p.5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原则/李耀标(福建厦门集美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8.—p.11浅谈初中物理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王新春(山东东营市河口区教研室)//物理教学(上海).—2005,no.8.—p.25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反思/王建华(上海番禺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8.—p.27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历史背景/张进明(河北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室)//物理教学(上海).—2005,no.8.—p.38迎接即将到来的太阳能时代!——纪念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光电效应100周年/何祚庥(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教学(上海).—2005,no.9.—p.2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郑斌(浙江宁波市鄞州区邱隘实验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9.—p.18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和环绕速度/李绍先(湖北宣恩县第一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9.—p.42折射光线是偏振光吗?/励箭生(浙江奉化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9.—p.43一道落体难题的探究/范安生(江苏徐州市铁路一中)//物理教学(上海).—2005,no.9.—p.44自行车转弯内侧身时是“侧压”增大了吗?/徐堂军(陕西山阳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9.—p.46微波炉能使荧光灯发光吗?/王庆松(江苏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9.—p.46电脑历史故事/陈树楷(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物理教学(上海).—2005,no10.—p.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设计与思考/黄网官(江苏如皋市戴庄初级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10.—p.8根据物质性质分辨水与盐水/胡申生(江苏南京市瑞金路中学)//物理教学(上海).—2005,no10.—p.19电子秤测物体“质量”/盛红波(河北石家庄市六中)//物理教学(上海).—2005,no10.—p.42三《中学物理教与学》试论物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周军(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1.—p.12杠杆平衡中的学科渗透/陈士林(江苏宝应县郭桥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 no.1.—p.35体现三维目标注重科学探究——课程改革新形势下中考物理命题改革的思考/骆炳南(福建厦门教育学院中学教研室)//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1.—p.39中学物理设计性实验思想方法的培养/杨振民(山东梁山县第一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1.—p.53水面漂浮物间吸引还是排斥的探究/刘广(江苏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1.—p.56电阻的测量/马艳华(河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2.—p.52浅谈物理教学中情感的作用/王兰香(甘肃兰州幼儿师范学校)//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2.—p.62论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情景的创设/韦世滚等(广西宜州河池学院)//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3.—p.4学生提出问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张延宗(山东动营胜利油田34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3.—p.13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探讨/马利明(浙江余姚市第四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3.—p.20如何在新课程中学好物理/吴吉成(湖北黄梅县教学教研室)//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3.—p.26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段玉文(上海嘉定第二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3.—p.31一组与鸡蛋有关的物理小实验/于兰(江苏泰兴市济川实验初中)//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3.—p.38运用斜率解物理题/田卫东等(山东垦利县第一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3.—p.54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曾路(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初中部)//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 no.4.—p.20为什么温度计里装的不是水/彭友山(湖南岳阳市第七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4.—p.30等效法在物理教学只的应用/绪鹏(江苏苏州市田家炳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4.—p.50美国高中物理教材的学生实验分析与借鉴/沈俊妮等(南师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4.—p.61教学大赛参赛课的启示——正确应对课改,着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王沛清(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5.—p.9初中物理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贺淑珍(湖南蘅南县向阳镇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5.—p.26提高学生物理实验能力之我见/姚念泉等(山东胜利油田第一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5.—p.35生活处处有“物理”/成际秋(江苏宝应县郭桥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5.—p.40与“载人飞船”相关的问题例析/王忠安//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5.—p.44对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胡海飞(浙江诸暨市里浦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保护和启迪高中学生的原创性思维——从“机遇”号登陆火星谈物理教学/洪钟等(衢州市花园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6.—p.6.分析学生思维障碍提高习题教学效益/刘咏红(江苏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6.—p.13物理实验题的几种类型/唐剑英(湖南长沙县五美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 —2005,no.6.—p.23核反应堆与高中物理/李飞跃(北京299信箱中国原子能院子弟学校)//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6.—p.56多元智力理论正在美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体现/陈维霞等(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6.—p.58“海市蜃楼”现象成因分析及模拟实验/陈晓莉(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7..—p.36中考试题中的神舟飞船/郑中全等(陕西洋县龙亭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7.—p.50“培养学生现代社会意识”题型归类分析/储建杰(浙江宁波市庄桥实验学校)//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7.—p.52厨房里的中考物理题/文久江(湖北荆州市沙市区岑河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7.—p.55纳米科学技术概述/米丽琴(广东湛江师范学院物理系)//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7.—p.58核聚变——消除人类能源危机的济世良方/方延平等(徐州空军学院航空弹药系)//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7.—p.61柏拉图的成功之道/黄胜林(本刊编)//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8.—p.1认识空气的力量——《大气压强》教学实录及点评/任叔铭等(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8.—p.9应用几何光学知识检测眼镜/彭友山(湖南岳阳市第七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8.—p.31解答习题的几种思维方式/王金山(河北乐亭王滩镇初级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夸克:从“永久禁闭”到“渐近自由”/杨发文(江苏扬州教育学院高邮校区)//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8.—p.52纪念爱因斯坦1905年解释光电效应100周年/王卫东等(湖北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系)//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8.—p.54激发求知欲望关注科学素质——初中物理新教材的实践与反思/周艳茹(福建厦门第一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9.—p.4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三个误区/何赛君(浙江三门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9.—p.13“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的创新教学/洪钟(浙江衢州市花园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9.—p.15解电学题常用物理方法举例/成际秋(江苏宝应县郭桥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9.—p.22中考物理与家用电器/徐双华(浙江上虞市春晖外国语学校)//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9.—p.43巧用Excel处理物理实验数据/汤卫平等(湖南宁乡县教研室)//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9.—p.61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孙功勤(安徽卢江县迎松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10.—p.4消除摩擦力的误区/赵永德(甘肃高台县第一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10.—p.21海啸中的物理知识/陈建(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10.—p.61用Word2000制作交互性选择题/吴宇平(河北秦皇岛第一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10.—p.63滑动变阻器两种连接方式的选择原则/周桂川(广州佛山南海大沥高级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11.—p.2921世纪最具潜力的新型材料—光子晶体/周静等(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11.—p.58微波炉是如何进行加热的/唐杰等(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11.—p.63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反思/王建华(上海番禺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12.—p.19简析中考物理图象题的解答思路与方法/董国荣(山东诸城市西郊学校)//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12.—p.40生活环境与物理/谢光风(江西赣县田村中学)//中学物理教与学(北京).—2005,no.12.—p.59四《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年——世界物理年(WYP2005)——超越爱因斯坦在21世纪/田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西安).—2005,no.1.~2—p.2初中电学实验的故障分析和排除/欧阳华乐(广东深圳市平湖中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西安).—2005,no.1~2 —p.19注重物理问题研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傅海龙等(浙江定海第五中学)//中物理教学参考(西安).—2005,no.1.~2.—p.20实验中的有效数字与估读/卢军(江苏海安县曲塘中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西安).—2005,no.1.~2 p.41专题8 功与能/沈晨(本刊编)//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西安).—2005,no.1.~2 —p.46EXCE1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吕莉(上海嘉定第二中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西安).—2005,no.1.~2 —p.58走近爱因斯坦奇迹年/李保平(陕西省商贸技工学校)//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西安).—2005,no.1.~2 —p.62观摩第二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的启示/张昱等(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西安).—2005,no.3.—p.2核反应堆与高中物理/李飞跃(北京299信箱中国原子能院子弟学校)//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西安).—2005,no.3—p.16新课程理念下“重力”的教学探讨/王晶莹等(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西安).—2005,no.3—p.19。

PEST分析法的介绍和案例分析

PEST分析法的介绍和案例分析

PEST分析法介绍和案例分析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有很多分析方法,譬如:SEOT分析法、五要素分析法、PEST分析法等。

但具体来说什么是PEST分析法呢?PEST分析法是指宏观环境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

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外部所处背景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来进展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状况。

1. P政治法律环境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局,政府态度等等;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法律、法规。

2. E经济环境构成经济环境关键战略要素:GDP、利率水平、财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能源供应本钱、市场机制、市场需求等。

3. S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最大是人口环境和文化背景。

人口环境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年龄构造、人口分布、种族构造以及收入分布等因素。

4. T技术环境技术环境不仅包括创造,而且还包括与企业市场有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出现和开展趋势以及应用背景。

PEST分析方法通常采用矩阵式方法,就是在坐标中分成四个象限。

如拿政治和经济两个做坐标,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好情况下,就应该开展。

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都不理想情况下,就不能开展。

环境一个好一个不太好时,就要适当考虑,可以开展也可以不开展。

PEST分析通常用于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启动营销程序之前必须考虑公司市场环境,这一点很重要。

事实上,市场环境分析应该是一项长期工程,并对营销方案产生全方位影响。

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环境,例如公司员工〔或者内部顾客〕、办公科技、工资、财务等。

2.微观环境,例如外部顾客、代理商与分销商、供货商、竞争对手等。

3.宏观环境:例如国家政策〔或者法律〕,经济力量、社会与文化力量、科技力量。

这些就是所谓PEST要素。

政治要素〔Political Factors〕:政治会对企业监管、消费能力以及其他与企业有关活动产生十分重大影响力。

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建议

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建议

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的趋势发展,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风电项目规模不断增加,其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采用系统思考和制度设计的方法,重点分析风电项目在不同阶段存在的环境风险和管理问题。

旨在建立起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管控体系,通过采取科学措施,推动风电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

01、构建风电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管控体系的重要意义风电工程包含准备、建设、运营和退役等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环境风险。

综合研究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环境风险问题,并识别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将其降至最低,是风电全生命周期环境问题管控的基本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识别各阶段环境风险,促进风电项目精细化管控风电规模化建设过程中,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目前,行业对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尚不足,对各阶段环境影响的认识仍有待提高。

因此,开展全生命周期环境管控是加强宣传,提升公众对风电项目全面认知的重要途径。

调研发现,在风电项目选址阶段,涉及到触碰生态红线、未经批准就开始建设、危险废物存储不合理、退役设备环境处理不当等问题普遍存在。

若这些风险问题未能被及时识别和采取措施处理,将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甚至潜在危害。

因此,开展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管控体系的研究,有助于推动风电项目实现精细化的环保管控,优化环保管理策略,提高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环保水平。

有助于构建适应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体系,推动风电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风电技术的更新和迭代速度加快,开发和运营模式不断创新,传统的单一管控方式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

因此,急需从全局角度更系统地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管控。

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体系有助于准确识别各环节中潜在的、易被忽视的、监管薄弱的环境问题,并在各阶段推进中及时保护和逐层加强保护。

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辩论辩题

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辩论辩题

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辩论辩题正方,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是可行的。

首先,能源开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充足的能源供应,国家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居民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无法正常运转。

因此,必须加大能源开发力度,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其次,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能源,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环境保护也需要有经济的支持。

通过能源开发,可以为环保事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

最后,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停止前进。

”我们不能因为担心能源开发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而停止发展,而是应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实现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反方,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不能并重。

首先,能源开发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比如,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开采和利用会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而核能开发也存在核辐射污染的风险,一旦发生核泄漏事故,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其次,环境保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

如果过度开发能源而导致环境恶化,最终将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健康,甚至会威胁到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

此外,现代社会已经有了许多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等。

如果能够更多地发展和利用这些清洁能源,就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正如英国作家埃德蒙·伯克所说,“对于恶的胜利,只需要好人什么都不做。

”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对环境视而不见,而是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综上所述,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辩题是一个复杂而且具有争议的话题。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

城市化、工业化、农村化等加剧了环境污染、水资源消耗、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生态破坏等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应对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1、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中国水资源不足的面临国内外供需矛盾的压力。

水质也日益恶化,70%河流和水库严重受污染,其中5%严重污染,23%污染较重,40%水资源被过度开发,超过65%的城市饮用水具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致使水相关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

水污染直接影响着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2、土壤污染及农业压力中国的土壤资源也面临污染问题,现在已有七分之一的中国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工业废气、排水、化学品等污染破坏了土地的生产力。

另一方面,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口压力也日益增大,土地面积的减少和人口的增多也加剧了土地的利用压力。

3、空气污染与能源环保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从过去的烟囱污染,到现在的机动车尾气的污染,全部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威胁。

全国有17个城市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最具污染城市,而中国政府也公布了《空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4、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健康与生命福祉的重要保障,不仅能让我们的生态环境更加稳定健康,也是许多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

而现代化进程中造成的城市化、开发利用等行为破坏了许多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数十年间,中国许多特有的物种消失殆尽,有些国家的国家花、国家树等生态指标都已经灭绝。

二、应对措施中国的环保事业之所以难以根治,是因为涉及范围广,改变的成本高、超强管制力度难以实现。

但是,中国的环保工作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例子,下面列举了一些可行的方式:1、领导示范和面向公众的教育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治理需要有含金量的领导示范,通过领导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注甚至是花园式的办公区,企业也跟着响应起来,树立了环保的行业风范,也树立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辩论辩题

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辩论辩题

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辩论辩题正方观点,能源开发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环境保护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解决。

首先,能源开发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能源需求不断增加。

如果停止能源开发,将会导致国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人民生活。

因此,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必须进行能源开发。

其次,环境保护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解决。

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保护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例如,通过研发清洁能源技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平衡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反方观点,能源开发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环境保护是当务之急,应该限制能源开发。

首先,能源开发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目前,许多国家在能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煤矿开采导致的水土流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等。

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生态平衡。

其次,环境保护是当务之急。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

如果不限制能源开发,将会加剧环境问题,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应该优先考虑环境保护,限制能源开发。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正方观点可以引用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名言,“我们选择去月球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难。

”这句话表明了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选择勇敢面对,而不是回避。

能源开发也是如此,虽然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而是应该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反方观点可以引用中国著名环保专家马克思的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是自己灭亡的开始。

”这句话表明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重要性,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可以引用煤矿开采导致的水土流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等案例来支持反方观点。

环境分类名目

环境分类名目

环境分类名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环境分类名目是指将环境根据不同的特征和属性进行划分和归类的方式。

通过对环境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环境的特点,并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对环境分类名目进行详细介绍。

一、按地理空间范围分类1. 大气环境:指的是大气层中的空气环境,包括空气的成分、结构、气流等因素。

2. 水环境:指的是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

3. 土壤环境: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土地环境,包括土壤的类型、性质、质量等因素。

4. 生物环境:指的是地球上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包括动植物的分布、密度、多样性等。

二、按环境功能分类1. 生态环境:指的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包括植被、土壤、动植物等。

2. 人文环境:指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包括城市、乡村、社区等。

3. 工业环境:指的是工业生产和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环境,包括工厂、矿山、污染物排放等。

三、按环境质量分类1. 优良环境:指的是环境质量良好,对人类和自然不造成危害。

2. 污染环境:指的是环境受到各种污染物的影响,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3. 恶劣环境:指的是环境质量极差,无法满足人类和生物生存的基本需要。

四、按环境问题分类1. 水污染:指的是水体受到各种化学物质、生物物质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2. 大气污染:指的是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颗粒物和化学物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3. 土壤污染:指的是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危害。

五、按环境保护目标分类1. 生态保护:指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护生物多样性。

2. 资源保护:指的是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

3. 环境改善:指的是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环境卫生和健康。

通过对环境分类名目的了解和认识,可以更好地指导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重视环境问题,共同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为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大环保等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五大环保等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五大环保等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环保是指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以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保等级是对不同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程度进行分类和评定的一种方式。

根据环保等级的不同,不同的地区、产业和企业会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衡量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本文将重点介绍五大环保等级,即从高到低分为五个等级。

这五个等级分别代表了对环境保护的承诺和实践程度的不同。

通过了解这些环保等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和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付出。

本文还将探讨环保等级的重要性。

环保等级的评定和监督可以推动企业和地区采取更加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惩戒。

同时,环保等级的设立可以增加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引导和认同,促进全社会的环保行动。

最后,本文将对环保等级的作用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环保等级的发展趋势。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探讨,能够增强人们对环保等级的认识和重视,共同努力推动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架构和内容安排。

通过合理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路。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2.正文2.1 环保等级的定义2.2 五大环保等级的介绍2.3 环保等级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整篇文章的内容,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介绍环保等级的定义、五大环保等级的介绍以及环保等级的重要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环保等级的作用进行总结,展望环保等级的发展,并给出结束语。

这样的文章结构安排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同时,通过明确的结构安排,读者也可以更好地掌握文章的重点和逻辑关系。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并探讨五大环保等级的定义、介绍和重要性。

通过对环保等级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环保等级的概念、不同等级的区别以及其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归类例析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永恒主题。

能源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这几种常规能源,大量消耗常规能源带来了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

一、环境污染与保护
●温室效应
石油和煤炭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由此产生了“温室效应”,使得地面的气温上升,两极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海水向河流倒灌,耕地盐碱化……
例1为了控制温室效应,各国科学家提出了不少方法和设想,有人根据液态CO2密度大于海水密度的事实,设想将CO2液化后,送入深海海底,以减少大气中CO2的浓度。

为使CO2液化,可采用的措施是()
A.减压、升温
B.增压、升温
C.减压、降温
D.增压、降温
答案选D。

●酸雨
煤炭中常常含有较多的硫,燃烧时形成的二氧化硫等物质使雨水的酸度升高,形成“酸雨”。

内燃机工作时的高温使空气中和燃料中的氮、氧、碳、氢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

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大气中受到阳光中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二次污染物质──光化学烟雾,主要成分是臭氧。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以及燃烧不完全时产生的一氧化碳,都是有毒气体,能引起为的多种疾病。

此外燃烧时产生的浮尘也是一种污染。

例2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从一份简单科技攻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酸雨区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农业每年因遭受酸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亿多元。

为了有效控制酸雨,目前国务院已批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等法规。

在英国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高烟囱可有效地降低地面SO2的浓度。

在20世纪的60~70年代的10年间,由发电厂排放的SO2增加了35%,但由于建造高烟囱的结果,地面浓度降低了30%之多。

请你从全球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种做法是否可取?说明其理由。

解析:这种做法不可取。

建造高烟囱只能降低地面SO2的浓度,不能从根本上降低大气中SO2的浓度。

控制酸雨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对煤、石油等常规能源进行处理,使其燃烧过程不产生SO2;二是对SO2回收;三是开辟“绿色能源”。

二、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常规能源的短缺和由这类能源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使得新能源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

●风能
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形成的,风具有能量,是一种天然能源。

风能蕴藏量丰富,可以再生,永不枯竭,没有污染,随处都可以开发利用。

风的能量很大,全世界每年燃烧煤炭得到的能量还不到一年内刮风能量的1%。

风能是地球上可利用的重要的能源之一。

风能突出弱点是密度低、不稳定、地区差异大。

但是,在重视环境保护的时代,使用风能这种“绿色”能源,对改善地球生态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有着非常积极的价值。

例3由于气候寒冷,南极大陆成为强大的高压中心,形成由大陆中心吹向边缘的风暴,有世界“风极”之称,年平均风速为17~18m/s,若以最小平均风速吹动一个直径为10m的风车发电,风车将20%的风能转化为电能,试计算风车的发电功率。

(已知空气密度为1.29×103kg/m3)
解析:设经历的时间为t。

在此时间内吹向风车的空气的质量为:
风的动能为:
发电机的功率为:。

●水流能
水的流动(河流、潮汐),也能提供可利用的能量。

利用水流来发电,是把水流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现在水力发电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我国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已经建设了很多水力发电站,如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等。

水流能也是“可再生能源”。

例4有一座瀑布的高度h=50m,流量Q=10m3/s,在瀑布底部利用水流发电,设在瀑布顶端处的水流的速率与从发电机水轮机处流出水的速率相等,发电机的效率为50%,求安装的发电机功率至少要多大?
解析:经时间t 冲击水轮机的水的质量为m=Qt,
用于发电的能量为E=50%mgh=50%Qght,
故安装的发电机功率至少为
P=E/t=50%Qgh=50%×10×10×50W=2.5×103W
●太阳能
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是巨大的,每年可以达到1024J;相对于我们人类的历史来说,太阳能的取之不尽用这不竭的。

同时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它的利用不污染环境。

例5横截面积为3dm2的圆筒内有0.6kg的水,太阳光垂直照射了2min,水温升高1℃。

由于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设太阳能只有45%到达地面,试估算出太阳的全部辐射功率为多少?(保留1位有效数字,设太阳与地球之间平均距离为.5×1011m)
解析:圆筒内的水经太阳的照射内能增加,在2min内所获得的太阳能量为
J
每平方米所获得的太阳能为
J
每平方米所获得的太阳能功率为
W
太阳的全部辐射功率为
W。

●生物质能
由生物体产生的能量就是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以化学能原形式储存在生物体中的太阳能,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地球上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消费能量,占太阳照射至地球总射量的0.2%。

虽然比例很小,但它是目前人类能源消费总量的40倍。

可见,生物质能是一个巨大的能源,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位的能源。

生物质能主要来源于柴薪、人畜粪便、城市垃圾和水生植物等。

除柴薪可以直接燃烧外,利用生物质能的技术还有沼气生产、酒精制取、人造石油的制造、生物质能发电等。

现在全世界家用沼气池大约530万个,中国占了其中的92%。

农村沼气的主要填料是秸杆、牲畜粪便、污泥和水。

建立以沼气为中心的农村新能源和物质循环系统,在解决我国农村能源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我国许多现代化的农村,由于很好地开发了沼气的生产和利用,有仅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农田,还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核能
核能是重核裂变或轻核聚变时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核电站就是利用核能发电,目前,我国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已经运行发电,几个新的核电站正在积极建设之中。

建造核电站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是防止放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的泄漏,以避免射线对人体的伤害和放射性物质对水源、空气和工作场所造成放射性污染。

例6一个铀235原子核完全裂变时放出的能量约为200MeV,试计算1kg铀完全裂变时能释放出多少能量?它相当于燃烧多少煤释放的能量?(煤的燃烧值为2。

9×107J/kg)
解析:1kg铀完全裂变时能释放出的能量为:
MeV MeV
相当于燃烧的煤质量为
●氢能
氢和其他能源载体(如电、蒸汽)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

电、热和氢的最大差别在于氢气可以大规模储存,而且储存方式多种多样。

氢气既可以像天然气一样,以气体的形式储存在压力容器中,也可以方便地储存在金属合金中,当然还可以以液体的形式储存。

更新更有效的储氢方法有待继续开发。

所有这些,使氢能在未来可再生能源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氢能是最环保的能源。

利用低温燃料电池,由电化学反应将氢转化为电能、热能和水。

不排放CO2和NOx,没有任何污染。

氢使用时和氧化合生成水,而水又可由电解转化成同样数量的氢和氧;对大气中氧的浓度没有影响。

氢—水—氢如此循环,永无止尽,所以“氢矿”不会枯竭。

氢来自“氢矿”:水。

淡水、海水;地表水、地下水都行,地球各处都有水,而不像化石燃料有太强的地域不均匀性,不会引起纷争。

氢同位素是最好的核聚变的原料。

从长远看,人类的能源既可以像太阳一样,来自核聚变;也可以来自地球上的可再生能源,而这二者都与氢密不可分。

在核聚变中,氢同位素参加反应;在可再生能源中,氢以能源载体的形式为人类服务。

由于氢具有以上特点,所以氢能同时满足资源、环境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无限期地为人类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