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的启示和感悟
抗震救灾精神的启示和感悟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然而,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人们众志成城、互相帮助的精神。
这种精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抗震救灾精神告诉我们,面对灾难,团结一心是最重要的。
地震来临时,人们不分种族、地域和社会地位,都会齐心协力抗击灾害。
这种众志成城的精神是无私奉献的体现,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我们不应该被狭隘的个人利益所左右,而是要牢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抗震救灾精神告诉我们,应该重视防灾减灾工作。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预测和防护措施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勇敢的救援人员和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被困的人们,还通过科学技术为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能等到灾难来临时才行动,而是要加强预防和减灾意识,提高公众的自救能力。
抗震救灾精神告诉我们,危机时刻互相帮助是关键。
在地震灾害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有人们伸出援手帮助受灾群众,有志愿者无偿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友爱。
这种互相帮助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只有在困难时刻携手并进,我们才能渡过难关。
抗震救灾精神告诉我们,抗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在地震灾害中,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承担了很大的责任,组织救援、提供救助,但我们也看到了普通人的力量。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无论是提供物资、捐款还是宣传救灾知识,都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践行。
我们不能等待他人的援助,而是要主动行动起来,为灾区人民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抗震救灾精神的启示和感悟是深远的。
它教会我们团结一心、重视防灾减灾、互相帮助以及每个人的责任。
只有通过这种精神的传承和践行,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灾难,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让我们在平时就培养这样的精神,为应对灾害时做好准备,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抗震救灾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
在经历了多次地震灾害后,中国积累了丰富的抗震救灾经验,也培养了大量具备救灾精神的先进个人和集体。
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我深刻体会到了抗震救灾精神的伟大与可贵。
下面,我将就这次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体会和心得进行总结。
一、坚定信念,救灾作为责任使命抗震救灾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但是当面对一次次地震灾害时,我们不能退缩,更不能丧失信心。
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无数人表现出的顽强拼搏精神。
面对灾情,他们毫不犹豫地奔赴一线,全力投入到救援和救治工作中。
他们深知,抗震救灾是自己肩负的重任和使命,只有坚定信念,才能面对困难和危险,付出辛勤努力。
在参与抗震救灾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坚定信念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性。
二、团结协作,只有团结才能战胜困难抗震救灾工作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和配合,离不开各界人士的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
这次抗震救灾中,我看到了各级政府、军队、民间组织以及志愿者们紧密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制定救援方案,分工明确,高效有序地进行救援工作。
大家不计个人得失,同心协力,共同战斗。
在团结协作的力量下,我们战胜了一次次困难,取得了抗震救灾工作的胜利。
这次抗震救灾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三、无私奉献,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拯救生命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无论是救援人员、医疗人员还是志愿者,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见到了无数拼尽全力救援的身影,他们忘我地工作,不畏艰难,为了拯救每一个生命,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遇到生命危险时,他们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舍小家,为大家。
这次抗震救灾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拯救生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四、科学救灾,只有科学方法才能提高救援效率抗震救灾工作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才能更加高效地进行救援。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 本"。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安 全和生存权益是最重要的。这种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对人 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在抗震 救灾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 从领导到普通群众,都把挽救生 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放 在首位。这不仅是责任和担当的 体现,更是对人性、对生命的尊 重和敬畏
抗震救灾精神: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出了பைடு நூலகம்学精神
在灾难救援中,科学技术的运用对于提高
x
救援效率、减少伤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救援设备的现代化,到救援方案的制定 和实施,都需要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已经成为抗震救灾 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2章
抗震救灾精神: 传承与弘扬
抗震救灾精神强调的是团结协作。 在这场特大地震中,无论是灾区 群众的自救,还是全国各地的支 援,都充分展现了团结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于对国家和人民的 忠诚,来自于对生命的敬畏,更 来自于对人类文明的坚守。在灾 难面前,我们看到了全国人民心 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壮丽画 卷,这是我们民族力量的真实写 照
5 例如,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等。通
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确保抗震救灾精神在国家治理和社会 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
第3章
结语
结语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 的宝贵财富和骄傲。在新 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 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品质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3
第1章
抗震救灾精神:众 志成城,共克时艰
抗震救灾精神: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灾难始终伴 随着文明的发展。然而,在面对 灾难时,中华民族所展现出的团 结、勇敢和智慧,却成为我们民 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 汶川特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抗 震救灾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精 神不仅体现在国家领导人的英明 决策和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奋斗上, 更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一 心、同舟共济之中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学习资料抗震救灾精神则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抗震救灾的精神是这一切高贵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所形成的交汇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交汇点,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交汇点。
它使我们看到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升华。
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巍巍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如长江、黄河那样,夜以继日,奔腾不息,这其间流淌的正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魂。
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的发源史,就是一部敢于抗争、百折不挠的民族史,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
从精卫填海到愚公移山,从大禹治水到黄帝立国,从革故鼎新到抵御外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同艰苦自然条件作斗争中、在与现实生存逆境的抗争中,逐步形成了勤劳勇敢的开拓进取精神、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并逐步凝聚为一种民族精神,融化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这种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述。
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特质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愈久弥新,愈挫弥坚,垂范后世。
自强不息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惊涛骇浪,在艰辛磨难中繁衍至今,兴旺发达,得益于自强不息精神。
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我们的先人,没有被灾难压倒,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坚韧,一次次战胜自然灾害,一次次浴火重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以自强不息精神,先后战胜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战胜来势汹汹的“非典”危机,战胜2008年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不仅积累了宝贵的抗灾经验,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应急机制,而且,也大大增强了我们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
请同学们谈谈抗震救灾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
请同学们谈谈抗震救灾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1.引言1.1 概述抗震救灾救灾精神指的是在面对地震和灾害时,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展现出的团结合作、互助关爱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得到高度的重视和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抗震救灾救灾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抗震救灾救灾精神代表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关爱和尊重。
地震和灾害往往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而抗震救灾救灾精神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保护生命是最重要的任务。
这种精神教导我们在灾难面前要勇敢、坚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安危,以实际行动去挽救和保护身边的生命。
其次,抗震救灾救灾精神反映了社会团结与合作的力量。
在抗震救灾救灾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看到,在面对重大挑战时,只有众志成城,才能化解危机,共渡难关。
通过抗震救灾救灾,我们明白到团结合作不仅是在灾难面前的需要,也是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价值观。
最后,抗震救灾救灾精神还体现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面对地震和灾害,抗震救灾救灾精神激发了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怀。
在救灾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各种慈善组织和志愿者深入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食品、水源、医疗和心理援助等。
这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观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营造一个温暖而有爱心的社会。
综上所述,抗震救灾救灾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它不仅代表了人们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还体现了团结合作和社会责任的力量。
我们应该认识到抗震救灾救灾精神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团结和人文关怀的社会而努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从抗震救灾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出发,探讨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引言在本部分中,我们将介绍抗震救灾救灾精神的概念和背景,通过对其定义和相关历史事件的回顾,使读者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了解。
学习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纪念汶川地震主题课件PPT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 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 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让民族精神又一次提升。
• 余震再袭,被迫撤离的消防战士跪地哭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 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奔向灾区; • 低垂的国旗下,悲痛中的人民爆发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 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处处可见时代造就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 、法制观念……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第一位是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 • 从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到举国动员的灾后重建,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始终体现着中国对 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抢救人的生命、维护人民利益成为执政党的最大政治。
勠力同心 锐意进取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 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前进道路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领导人周围,勠力同心、锐意进取,我们就 一定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壹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不管让他们做什么,回答始终都是一个字:‘好!’”一位灾区的团委书记如此评价。 “我们是能担当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一代。”一位从灾区归来的青年志愿者这样表示。
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生长起来的一代人,人们曾经认为他们一帆风顺,扛不住风浪。 然而在抗震救灾中,他们英勇地站到祖国的前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抗震救灾精神素材
抗震救灾精神素材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一直以勇敢、坚韧的精神面貌展现在灾难面前。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在自然灾害中表现出的一种顽强拼搏、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
这一精神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深深扎根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心中,传承不衰。
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
在灾难面前,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够心手相连,共克时艰。
大地震发生时,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奔赴灾区,展现出人间大爱。
在灾难中,每一个人都是救援的一部分,每一个援助都是团结的力量。
二、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基石是顽强不屈的拼搏。
灾难发生时,面对巨大的困境,人们并不退缩,而是鼓起勇气,积极投入到救援和重建工作中。
在废墟之上,人们咬牙坚持,挥舞着生命的旗帜,表现出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三、人道主义的博爱情怀抗震救灾精神还表现为人道主义的博爱情怀。
在灾害中,人们能够忘我地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
无论是紧急救援还是后期重建,人们都发扬着博爱之情,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有人说,灾难中人性的丑陋会暴露无遗,但更多的是那些人道主义者的付出和奉献。
四、科技创新的现代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还蕴含着科技创新的现代精神。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手段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各种先进技术设备如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震预警系统等,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展现出科技创新在灾害防范中的重要地位。
五、坚守责任的社会责任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最终映射出的是坚守责任的社会责任精神。
每一个救援者,每一个志愿者,都肩负着对社会的责任,对生命的责任。
在灾难中,无论个人担当多大,每一个责任的肩负都是社会责任的延伸,是对人类生存、发展、幸福的共同承担。
结语抗震救灾精神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坚守。
这种精神在灾难面前被激发、被弘扬,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无穷力量。
在今天,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共同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毁灭性的一种。
它不仅能够瞬间摧毁掉城市的建筑物,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在灾后留下长期的影响和后遗症。
面对这样的灾害,人们需要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勇敢地面对灾难、及时做好应对工作。
抗震救灾精神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有勇气和信心。
面对地震的威胁,人们往往会感到害怕和无助。
但是,只有充满勇气和信心,才能够战胜灾难。
在出现地震时,我们不能慌乱,需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
此外,我们还需要相信自己和他人。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相信政府和军队的指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力量。
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团结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灾难的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
面对灾难,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是为了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
无论是在救援行动中,还是在后续重建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灾区带去温暖和希望。
最后,我们需要有专业技能和救援能力。
在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和志愿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救援能力,才能
更好地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学习相关的救援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勇敢、负责、专业的精神,它是我们在面对地震灾害时必须具备的品质。
只有不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才能更好地应对灾难,把灾难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一、引言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灾后救援的及时与高效,更体现在灾区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勇于担当、敢于胜利的抗震救灾精神。
本文将详细阐述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
二、团结一心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应对灾难。
无论是政府机构、救援队伍还是普通民众,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灾害。
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坚定信心,共同度过难关。
三、众志成城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灾害。
无数志愿者、救援队伍和爱心人士纷纷赶赴灾区,参与救援工作。
他们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众志成城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坚强勇敢,共同迎接胜利的曙光。
四、不畏艰险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救援人员和灾区人民不畏艰险,勇敢面对灾难。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舍小家顾大家,全力以赴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正是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勇敢坚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五、舍生忘死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无数英雄舍生忘死,为救援工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用生命诠释了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六、勇于担当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勇于担当,身先士卒,带领群众共同抗击灾害。
他们深入一线,了解灾情,制定救援方案,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正是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信任和依靠党和政府的力量。
七、敢于胜利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人民敢于胜利,坚定信心战胜灾难。
他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抗震救灾的胜利。
正是这种敢于胜利的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八、结语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展现出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ppt模板
目录
01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的 内 涵 02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的 体 现 03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的 意 义 04 如 何 弘 扬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05 抗 震 救 灾 精 神 的 未 来 发 展
01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 涵
勇往直前,敢于面对
勇往直前
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不畏 惧、不退缩,坚定地前往灾区救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人们不畏艰难,不惧危险,奋勇 拼搏,攻坚克难,展现出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
不畏艰难,攻坚克难
02
抗震救灾精神的体 现
灾区救援力量的挺身而出
无私奉献
抗震救灾精神在救援 力量中得到体现,他 们舍弃个人的安危, 不顾自己的利益,全 心全意投入到救灾中。
奋不顾身
救援人员勇敢面对灾 区艰苦的环境和危险, 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全力以赴地展开救援 工作。
04
如何弘扬抗震救灾 精神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如电视、广播、报纸、 网络等,广泛宣传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性和
价值。
提高民众意识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民众对地震等自然灾 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增强社会整体抗
灾能力。
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引导 和推动
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中的角色
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关爱
抗震救灾精神体现
志愿者在抗震救灾中无私奉献, 关爱受灾群众,展现了人道主义 精神。
社会责任感
志愿者通过参与抗震救灾,承担 社会责任,为受灾地区贡献力量。
团结互助精神
志愿者在抗震救灾中团结互助, 共同应对灾难,彰显了人类共同 体的力量。
抗震救灾精神宣讲综述
抗震救灾精神宣讲综述引言概述:抗震救灾精神是指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人们积极应对、勇敢抗争的精神状态和行动。
宣讲抗震救灾精神的目的在于弘扬这种精神,提高人们的抗灾意识和应对能力,为灾害发生时的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抗震救灾精神宣讲的重要性和内容。
正文内容:1. 抗震救灾精神的背景和意义1.1 自然灾害的严重性自然灾害如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是不可忽视的。
地震频发、破坏力强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宣讲抗震救灾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2 抗震救灾精神的价值抗震救灾精神代表了人类对灾难的勇敢面对和积极应对的态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通过宣讲抗震救灾精神,可以提高人们的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 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要素2.1 预防和准备宣讲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预防和准备。
这包括了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等方面。
2.2 救援和恢复抗震救灾精神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救援和恢复。
宣讲内容应包括组织应急救援队伍、提高救援效率、加强重建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2.3 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在地震灾害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宣讲抗震救灾精神应包括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的内容,帮助受灾群众重建信心,积极面对困难。
3. 抗震救灾精神宣讲的途径和方式3.1 学校教育和科普宣传学校教育是宣讲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地震科普教育和模拟演练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抗震意识和应对能力。
3.2 社区宣讲和培训社区宣讲和培训是将抗震救灾精神传递给广大居民的有效途径。
可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向居民传递抗震救灾知识和技能。
3.3 媒体宣传和网络传播媒体宣传和网络传播是宣讲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新闻报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性和知识。
总结:抗震救灾精神宣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宣讲抗震救灾精神,可以提高人们的抗灾意识和应对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抗震救灾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抗震救灾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今年6月30日,胡锦涛同志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将这次抗震救灾所体现的精神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这是对近两个月来抗震救灾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最新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等的综合反映。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民族精神在现当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得到新的发扬,注入了新的内容。
比如,民主革命时期就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就有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冰雪灾害精神等等。
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我们党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与高度升华,而且为这一精神宝库增添了新的丰富的时代内涵。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比较抗震救灾精神和十年前的98抗洪精神(当时的概括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我们就会发现,同样是24个字,但内容有了新的拓展,内涵更加丰富。
其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共有的,中间的八个字和98抗洪精神的后十六个字意思大体一致,而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则是新的发展,新的亮点,使之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是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抗震救灾的基本理念。
在抗震救灾中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对人的关爱,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具体表现为:其一,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让我再救一个。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多年来在自然灾害中积累的一套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人民群众在面对地震等灾害时所具备的一种大无畏、勇往直前的社会思想和行为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一、亲情,人性和爱心中国人民在遭受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总是能够展现出极强的人性和爱心。
眼看自己的家乡被摧毁,亲人被困,中国人民总是能够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尽最大努力拯救灾民,展现出人性和爱心的最高境界。
二、团结和协作中国的灾区中,常常是亲人之间相互支撑,亿万人民的齐心协力,强大的社区团结及村庄和人群之间的相互救援,才能够保障重建及生存的需要。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总是能够秉承团结并协作的态度,一起承担起完成灾难后重建的责任。
三、自救互救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瞬间,灾民往往非常被动,情况非常危急,因此,要想尽可能救助更多的灾民,就需要大家拥有自救互救的意识。
在中国灾区,当地的熟悉人们常常就是第一时间到来,并开展自救互救的工作,如向灾民提供简单的紧急处理和安置。
四、恢复重建精神当地的灾民在地震等灾害之后,尽管有正常基础设施和生产的资源蒸发,却往往不放弃重建的信心。
抗震救灾精神中的恢复重建精神正是来自灾难中的恢复,尽管经过了灾难,但人民仍旧具有恢复力和重建信心。
同样,在重建过程中,在政府和人民之间有必然的互动,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很多灾民也肯定捐献出资助灾区,共同重建灾区。
抗震救灾精神在当今时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具有对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和重大事件中的道德水平。
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我们更应该秉承抗震救灾精神,表现出一种团结奋斗、互救互助、勇于拼搏的可贵精神面貌,共同抵御并战胜一切自然灾害。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03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让我们看到 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1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科学决策、 精准施策,为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政府及时启动应急机制,调集大量人力、物力、
财力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人们能够在灾难
3
中挺立不倒
2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
在灾区救援的过程中,广大军民不畏 艰险、勇往直前,克服了重重困难,
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奋战在灾区第 一线,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
2
3
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们在 灾难面前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勇气
国的担当和胸怀
01
02
03
04
7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1
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在对 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视上
2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 施,为灾区人民提供生活
保障和经济发展支持
3
这种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国 家对灾区未来的关注和期
望
8
启示与意义
启示与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坚强与勇敢 的象征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
目 录
01 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02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03 舍己救人、无私奉献 04 凝聚力量、共克时艰 05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06 开放透明、国际合作 07 着眼长远、恢复重建
介绍抗震救灾精神
01
简述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简述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指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人们表现出的团结、勇敢、坚强、互助、关爱等精神品质。
以下是抗震救灾精神内涵的几个方面:
1. 团结互助:在灾害发生时,人们表现出了高度的团结和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应对灾害。
2. 勇敢坚强:面对自然灾害,人们没有退缩,反而表现出了勇敢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战胜了灾害带来的困难和危险。
3. 关爱他人:在灾害中,人们不仅关注自己,也关心他人,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注。
4. 科学应对:在灾害发生后,人们迅速采取了科学的应对措施,及时响应政府和专业机构的指导,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确保灾害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5. 反思学习:在地震等灾害发生后,人们通过对灾害的反思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应急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应对类似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勇敢坚强、关爱他人、科学应对和反思学习的。
这种精神应该被更多人传承和弘扬,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抗震救灾是人类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具有极高的人道主义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我国,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而在每一次地震发生后,我们都能看到人们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动中,展现出了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
通过学习抗震救灾精神,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的善良和坚强,也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抗震救灾精神教会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
地震发生时,人们生命面临巨大威胁,但在这场灾难面前,我们不能退缩,更不能气馁,只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
无论是救援人员还是受灾人群,都需要有决心和毅力去面对困境。
在救援工作中,有时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被困人员,有时需要耐心、细心地寻找幸存者,这些都需要救援人员具备坚韧不拔、毫不动摇的精神品质。
而受灾人群也需要拥有坚强意志,积极面对生活的不容易,不气馁、不放弃。
抗震救灾精神教会了我在遭遇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勇敢,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其次,抗震救灾精神教会了我团结互助的原则。
抗震救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配合,只有团结起来,互相帮助,才能更好地完成抗震救灾的任务。
在地震灾害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只有众人同心,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救援力量的组织和协作非常重要,每一个救援人员都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互相配合,紧密协作,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效能。
另外,受灾人群之间也需要互相帮助,共同渡过难关。
在抚慰伤痛、恢复生活的过程中,大家相互慰问,相互支持,形成了强大的力量。
抗震救灾精神教会了我关心他人,善于与人合作,懂得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再次,抗震救灾精神教会了我珍惜生命和感恩的心态。
地震是一种极其破坏性的灾害,它不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还摧毁了无数家庭的幸福。
在面对这种巨大的灾害时,我们深刻地意识到生命是无价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
同时,感恩也是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感激救援人员的无私付出,感恩社会各界对抗震救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抗震救灾精神的感悟
抗震救灾精神的感悟抗震救灾精神的感悟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更会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在地震面前,人类只能尽力减少损失,而这就需要抗震救灾精神的支持和推动。
一、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抗震救灾精神是指人们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勇敢、坚韧、无私和互助互爱等品质。
这种精神不仅包括个体的表现,更包括整个社会对于自然灾害应对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1. 积极与勇敢在地震发生后,很多人都会感到恐慌和无助。
但是,在这个时候需要有人站出来,带领大家去做一些积极有益的事情。
这些人可能是政府工作人员、志愿者、医疗队员等等。
他们需要有勇气去冲向危险区域,去帮助需要救援的人们。
2. 坚韧与无私地震发生后,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放弃希望,更不能放弃对于生命的珍视。
很多人在地震中失去了家园和亲人,但他们并没有放弃。
相反,他们选择了坚韧和无私。
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重建家园、帮助受灾群众。
3. 互助互爱在地震发生后,很多人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但是,在这个时候需要有更多的人站出来,给予关爱和帮助。
这些人可能是附近居民、志愿者、医疗队员等等。
他们需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在灾难面前,我们都是一家人。
二、抗震救灾精神对于社会建设的意义抗震救灾精神不仅仅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更是整个社会应对自然灾害机制建设和完善的体现。
1. 政府责任政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在地震发生后,政府需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提供必要的物资和服务。
同时,政府还需要对于灾后重建、灾害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长期规划和投入。
2. 社会参与抗震救灾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
志愿者、捐赠者、医疗队员等等都是社会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不仅能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更能够传递抗震救灾精神,促进社会团结和进步。
3.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了更多应对自然灾害的手段和工具。
抗震救灾精神ppt
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可 以激励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推
动社会进步。
激励人们积极向上
在灾难面前,人们更加珍惜自己 的生命和财产,同时也更加关注
他人的生命和财产。
这种关注和关爱可以激励人们积 极向上,更加努力地工作和生活
。
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可 以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积 极向上,追求个人梦想和幸福生
提高公民意识
加强公民教育
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渠道 ,我们可以加强公民教育,提高 公民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感,从而 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
培养公民责任感
我们可以宣传公民责任感的重要 性,让更多人意识到自己在社会 中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更加积极
地参与公益活动。
建立公民参与机制
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公民参与机制 ,我们可以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社 会公益活动中来,从而更加有效
• 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这种精神可以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积极向上。经历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们展现出一种团结协作、勇敢无畏、自我牺牲的精神 。经历:在灾难面前不畏惧,勇敢面对困境。经历:为了他人和集体利益,愿 意牺牲个人利益。经历:共同应对灾难,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经历:在面对 自然灾害时,人们展现出一种团结协作、勇敢无畏、自我牺牲的精神。经历: 在灾难面前不畏惧,勇敢面对困境。经历:为了他人和集体利益,愿意牺牲个 人利益。经历:共同应对灾难,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
抗震救灾精神ppt
汇报人: 2024-01-17
contents
目录
• 内容概览 • 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 抗震救灾精神的体现 • 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性 •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这种精神
01
内容概览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二篇)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它体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畏和坚忍。
在我国的地震灾害中,无数个体以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精神。
通过学习抗震救灾精神,我深刻体会到了团结互助、勇敢坚持和乐于奉献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总结我对抗震救灾精神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抗震救灾精神教导我们要团结互助。
在地震灾害中,人们面临着生命威胁和家园毁灭的巨大压力,但我们看到的却是无数个体伸出援手,互相照顾和支持。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除了政府和相关组织的积极参与,无数志愿者也毫不计较个人安危,毅然奔赴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问付出的代价,只是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时候团结互助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希望和温暖。
团结互助的精神给我教会了宽容和包容,让我明白只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在困境中战胜困难。
其次,抗震救灾精神告诉我们要勇敢坚持。
地震是一种无情的自然力量,它毫不留情地摧毁一切。
在地震中,人们面临生命的危险,也承受着无法预料的心理压力。
然而无论多么困难,人们总是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
他们不畏艰难,不惧困境,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坚持抗争到底。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许多人为了保护他人,毅然选择了牺牲。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人筑起生的壁垒,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一面。
这种勇敢坚持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只要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最后,抗震救灾精神教导我们要乐于奉献。
在地震灾害中,无数个体毅然奉献自己的力量,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
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人类之间的亲情和友情,也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乐于奉献不仅仅是将物资和资源提供给灾区,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奉献。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无数医务工作者不计较个人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为受灾人员提供抢救和治疗。
他们不图名利,只想将温暖和希望带给需要帮助的人。
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只有在奉献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摘要】2013年是汶川地震五周年,遥想五年前的那场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是温总理曾说过“一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必定会以民族的进步得到应有的补偿。
”的确,灾难会成为历史,但面对灾难,中华民族所展现的抗震救灾精神却将会逐渐积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厚的教育资源,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供着导向和支撑。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品质、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及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更是一个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于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民族而言,5·12汶川大地震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自然灾难,在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也催生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它彰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又一次延伸、拓展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抗震救灾精神通过彰显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博爱的高尚品质,荡涤着大学生的灵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资源和精神内容,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深化灾难可以成为历史,抗震救灾行动也终究会成为历史,但抗震救灾精神的教育却不会停止与终结,它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得以充分展示。
(一)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重新理解生命的价值汶川大地震是历史罕见的:震级高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地震波及四川、甘肃等16个省市,受灾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4561万;余震频次多,救灾难度大,人员伤亡惨重,造成的损失巨大。
生命高于一切!这是抗震救灾中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作出百倍努力”,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坚定信念,支撑着神凝情牵的举国大救援。
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尽全力医治受伤群众,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遇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降半旗向遇难者致哀……这一切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生命的无价,也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关爱生命、心忧百姓的博大情怀。
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膨胀主义和个人主义,走出功利主义的樊篱。
灾害中生命的逝去及党和国家对生命的重视,能引起学生重新定位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唤起大学生对青春和生命的尊重,从而使他们珍爱生活,珍惜青春,善待生活中的一切,学会感恩,特别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人的知遇之恩和国家的培育之恩。
震灾中,全国人民“宽厚博爱、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直抵学生内心的精神世界,引起其心灵的共鸣,使其扪心自问,深思自身的社会责任与道德责任,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形成自立自强、不屈不挠、踏实努力的优良品质。
(二)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是民族魂和国魂的重要体现,它能够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生动体现,丰富了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区别于抽象空洞且流于形式的口头说教,它以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例,震撼着每个大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抗震救灾精神亦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既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让大学生志存高远,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襟,又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时刻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是盲动去爱国。
(三)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助于建构大学生鲜活的精神世界著名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曾提出“同情的理解”,这里所指“理解”是通过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重新体验他人的心境,从而再现他人的内心体验和作品意愿。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指向对人的教化,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与建构。
受教育者只有身临其境,自我感受、自我把握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领悟和自我提升,使教育内容更好地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动。
抗震救灾牵动着每个国人的心,冲刷和洗礼着每个国人的精神世界。
抗震救灾中的感人故事是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自我精神世界生动的学习教材。
例如,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
4个学生得救了,他却不幸遇难。
谭千秋——这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绽放出的善良和高尚,足以让有限的生命变成永恒。
他张开爱的羽翼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姿势”,已定格为一种言简意赅但威力无穷的符号——无私无畏!这种感人的壮举,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伟大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根本利益奉献自我的完全展现,更是爱生如命的崇高师德的生动写照。
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可以通过这些鲜活的事例引导当代大学生实现“同情的理解”,使他们接受着激励、熏陶和感染,或固化或确立或修正自己的情感走向和价值取向。
二、深化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灾难会成为历史,但面对灾难,中华民族所展现的抗震救灾精神却将逐渐积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供着导向和支撑。
抗震救灾精神教育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充实和丰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通过适时用抗震救灾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肩负引领社会文化发展重任的高等院校,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脉博,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新事件、新情况、新问题,特别要珍惜“抗震救灾式”的伟大成果,利用它,发挥它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来弥补灾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
当然,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发掘抗震救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这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创新。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一)创新教育内容,坚持核心观念教育时代的发展与形势的变化往往具有不断变更、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像“5.12”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更是具有不确定性。
掌握与时俱进的思维钥匙和敏锐的洞察力,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一步实现发展,拓展有利条件,迅速弥补和扭转不利局面,最终实现扬长补短,趋利避害,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必备的基本能力。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时代感,要做到在教育内容上的与时代同步。
这就需要我们在挖掘继承传统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以现实为出发点,不断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充分挖掘出来,并把它凝练升华填充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但是,结合时代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随意的任意联结,而是立足于核心观念教育的创新。
在抗震救灾精神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意识到大地震发生后所折射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更要意识到这更是党和国家所坚持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现实体现。
特别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意识到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度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条件;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国情教育、时代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现代集体意识教育的一体化。
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内容,那就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充实内容,增加时代元素,但这一新发展是在与传统教育、国情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无论增加什么样的时代色彩,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为基础的,都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责,即它的职责在于通过政治思想、主流价值观念的灌输,唤起人民的政治意识,让人们了解所处的社会,实现价值的认同,从而“履行他们生活中的真正任务,以便不至于在一个迷惘不清的宇宙里盲目前进。
”对一个社会而言,固然智育、体育、美育都负有育人的职能,但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地位不能动摇;固然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诸育之中,实现诸育育德的综合效力,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育人根本目标不能动摇。
(二)创新教育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时效性强,人们却往往习惯于“讲座式”的教育途径,即一人主讲一人或多人倾听。
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的灌输,这种模式在历史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对于新一代大学生而言却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增强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就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信息化,充分利用一切空间和资源全方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超越了时间、空间、性别和年龄的界限,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各个高校应积极抢占网络宣传的主阵地和主战场,用积极、健康、正确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学校应建立校级新闻网络主页,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大事,及时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通过宣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感染和激励学生;通过网络论坛,为学生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提供交流的平台,启发和引导学生自由积极的发表意见和见解,以便教师从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及时的疏导。
另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还应注重大众媒体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信息量大、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冲击力和渗透力强等优势,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增强学生的时代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
(三)创新教育方式,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教育方式是“和而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是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