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网上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分析及处置对策建议_安呈斌

网上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分析及处置对策建议_安呈斌

网上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分析及处置对策建议安 呈 斌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网上群体性事件日益凸显,组织化程度提高,规模扩大,参与主体日趋多元。

防范网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努力构建网上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立与各部门、各警种之间的快速联络机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情报信息研判;加强舆情控制,做好引导工作;严厉打击网上群体性事件的发起组织者;积极探索做好网上群众工作的方法,化解矛盾。

关键词 网上群体性事件 特点成因 处置对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其双刃剑的特性日益凸显,在推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从外部看,互联网已成为境外敌对势力和 法轮功 分子进行渗透的主要渠道。

早在2003年11月26日,境外 法轮功 就组织利用黑客技术侵入深圳市某计算机信息系统,以每小时50万封的速度向不特定的对象大量发送宣扬 法轮功 、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邮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从内部看,大量群体性事件和恶意炒作事件开始由互联网酝酿产生,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组织煽动,大量不明真相的网民盲目跟进,形成难以控制的不稳定因素。

如2005年4月至5月期间,深圳网民通过互联网召集,在中信广场、华强北商业街、东门等地组织了6次大规模的涉日游行示威活动,甚至出现打砸等非理性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秩序。

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深圳维护稳定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网上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成因,并尝试探讨其解决之道。

一、现阶段网上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目前深圳市有网站27000多个,ADSL上网用户突破100万,网民接近600万,网民基数大,互联网应用程度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均居于全国前列,因此,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虚拟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弊病也显现得比较充分。

从群体性事件来看,近年来深圳市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网民通过网络组织联络,借助网络炒作壮大,利用网络制造舆论声势。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对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特点、成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迅速蔓延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消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一旦某一个事件触发了民众的情绪,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二、多发性的特点。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是个案,而是多个事件频繁发生。

这些事件可能是因为相同的原因导致,也可能由于不同的原因,但都有导火索和原因等特点。

三、参与人数庞大的特点。

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往往是大量民众,他们由于某些诱因而聚集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群体。

这些人可能是受到不公平待遇、不满政策、受到不公正对待等因素的激发。

一、社会矛盾激化。

社会不公正现象以及各类矛盾不断积累。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问题也日益突出,导致不满情绪在群体中迅速蔓延。

二、传播渠道的普及。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民众提供了表达诉求和情绪的渠道,一旦某个事件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很容易通过转发、分享等方式快速扩散,从而形成群体性事件。

三、社会管理的不完善。

在一些地方,对一些极端分子的激进思想和行为没有及时有效的监管和打击,导致这些人以及他们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从而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

针对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应从多个层面进行。

一、提高社会公平正义。

着力解决社会中的不公问题,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

二、加强舆论引导。

加强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管理,严厉打击散布谣言、煽动性言论的行为,引导公众理性表达、理性思考。

三、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加强对极端分子和激进思想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恶性事件的应对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四、加强社会心理疏导。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疏导体系,及时对受到不公公正待遇的群体进行引导和帮助,缓解其不满情绪,预防潜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探析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探析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探析赵亚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 要!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而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一种新型的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引人注目,本文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内涵的基础上,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处置对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 成因 对策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从2008年的#瓮安事件∃到2009年的湖北#石首事件∃,群体性事件无论在数量还是激烈程度上均超过以往,且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010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 3. 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递渠道和舆论媒介,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群体性事日益引人注目。

一、网络性群体事件的内涵%瞭望&新闻周刊认为,群体性事件不仅在现实中存在,而且在网络上也不断的发生,如#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

网络群体性事件经常形成#一呼百应∃的态势,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易成为网络热点新闻炒作的焦点,负面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在短短的时间内往往给政府形象造成很坏的影响。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

广义上它泛指在互联网上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

从狭义上来看,特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呼应,乃至可能或已经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

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主要发源于一些全国性的、访问和在线人数密集的论坛、社区以及博客。

从已经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它主要有三种类型:网络舆论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现实事件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现实与虚拟并存型群体性事件。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1.现实社会中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渠道不畅。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第一篇: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当前,突发性群体事件,进而演变为大规模集体上访,已成为群众信访的突出表现形式,也是信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正确认识和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对于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因1、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

一是群众观念淡薄,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使党和政府的旨意得不到群众的接受,引起群众不满;二是超前意识不强,没有通过排查及时掌握信息;三是存有侥幸心理,即使提前掌握了信息,但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化解。

2、少数群众对现状怀有不满。

一些群众生活不如意,加之个别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而这种不满情绪往往转移到政府身上。

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群众受不满情绪影响,把当地政府视作对立面,对政府发布的信息不信任,了解情况的主要渠道竟然是古老的口耳相传,不可避免地带来很多信息的失真。

也正因为如此,缺乏对当地政府信任感的群众,想方设法“把事情闹大”,以引起上级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3、个别人素质低下。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通常比较复杂,有的不懂法规,不守法纪,遇事喜欢聚众“斗狠”;有的不听劝阻,不服教育,一意孤行;有的煽动组织,利用一些善良不明是非的群众以实现自己私利。

二、特点1、行为过激。

突发性群体事件一旦形成,群众的情绪相对比较激烈,主要表现为围堵、冲击机关、企业,拉标语、挂横幅、堵塞交通要道,甚至毁坏公物、打伤机关工作人员。

2、人数众多。

受“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错误思想的影响,突发性群体事件当事人为扩大声势,往往相互鼓动,组织串联,采取大规模行动,人数众多,有的上百人,有的上千人。

3、处理棘手。

由于人数众多,情绪激动,当事人的怨气和期望值随之升高,往往提出一些不现实、不合理的要求,解决难度甚大。

由此往往容易形成大规模集体上访,甚至重复集体越级上访,向政府施加压力,企图迫使政府无原则的迁就,满足其要求。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群体性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例如自然灾害、疫情传播、恐怖袭击等,这些事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困扰。

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和治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成为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和治理展开讨论,探讨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旨在为遇到类似事件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社会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的突发事件。

这类事件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突发性强。

群体性突发事件通常在短时间内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难以提前做出有效的防范和应对。

2. 影响范围广。

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影响范围广泛,可能跨越多个地区、多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都可能引发影响。

3. 社会影响深远。

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经济危机和政治变革。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决定了应对和治理这类事件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协调,需要科学的决策和有效的实施。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应对和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 预防为主。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应当采取预防措施,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提升公众应对能力等,以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

2. 综合施策。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需要综合施策,包括政府行为、社会组织协作、民众参与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形成合力应对。

3. 科学决策。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要依据科学数据和专业意见进行决策,避免盲目行动和恐慌情绪的蔓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信息透明。

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需要及时公开信息,向公众传递准确的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

5. 救灾优先。

对于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受影响的群众和地区,应当优先考虑救灾工作,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安全。

这些原则可以为各国政府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在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和举措。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引言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指在某一时刻突然发生的,涉及大量人群的事件。

这类事件常常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和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我们需要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复杂多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社会不公与不满情绪社会不公和不满情绪是突发性群体事件产生的主要动力之一。

当一部分群体在社会资源分配上遭受不公正待遇或面临重大利益损失时,不满情绪逐渐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引发群体事件。

2. 信息传播与引导信息传播与引导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社会,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这为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提供了温床。

一旦有人散布“假新闻”、“虚假信息”或恶意煽动不满情绪,很容易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动荡。

3. 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也是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重要成因之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过大、失业率上升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感增加,从而酿成突发性群体事件。

4. 政府管理能力不足政府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当政府的管理能力不足、应急预案不完善、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问题存在时,突发性群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二、对策措施为了应对和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以预防和减少事件的发生,并有效化解事件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对策措施:1. 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通过加大资源的公平分配力度、改善社会福利政策、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减少贫富差距,增强大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有效降低群体事件的发生概率。

2. 健全管理机制与法制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突发性群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并完善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

同时,加强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法制建设,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与效能。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原因与解决措施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原因与解决措施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原因与解决措施分析【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在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的大背景下,仍然会发生一些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维护的安定。

因此,本文针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生原因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解决措施1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其原因1.1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群体性事件是社会中一种极其不好的现象,但是又是无法避免的现象。

其主要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大多的问题都是反映出了当前社会关系的不和谐,这种群体事件对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是社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

群体事件主要有突然性、复杂性、对抗性、破坏性、传染性、反复性以及处置时的艰巨性等特点。

(一)事发的突然性。

由于群体事件矛盾症结多,矛盾背后常常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些矛盾纠纷平时被各种因素掩盖,从表面上看比较平静隐蔽。

虽然公安机关有预警网络可以做到提前发现,但由于其隐蔽性,往往很难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这些症结问题如不及时化解,随着矛盾的积累,一旦有导火索就会爆发,往往使有关部门措手不及。

(二)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目的性。

随着近年来社会形势变化,群体事件已逐渐由松散纠集向有计划、有组织方面发展,参与者都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

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会临时形成组织,并常常有为首者或活跃分子在其中酝酿、策划、串联、鼓动、组织和操纵,事件的聚散进退直接受骨干分子或自发组织的控制和影响。

有的成立组织策划指挥,在内部进行发动,甚至收取上访资金,专门组织上访闹事活动,使得一些群体性事件由小变大,由对话变为对抗,演化成为数百人、上千人参与的较大规模事件。

(例)2001年宝应县化肥厂改制,因部分职工对补偿问题不满,为提高补偿费用,自发形成临时组织,统一补偿要求,统一集中行动,采取多次堵塞淮江省级公路,给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疏导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浅谈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其信息传播特征

浅谈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其信息传播特征

提 升 , 中 网络 群 体 性 事 件 所 占比 重 也 大 其
情 绪 。该 定 义 从 主 体 、 因 、 质 、 式 、 原 性 方 目的 、 响 等 六 个方 面 全 面 阐释 了 网络 群 影 体性事件 , 为全 面 、 观 。 较 客
二、 网络 群 体 性 事件 的 成 因
到 网 上 , 民通 过 微 博 大 量 转 发 。 些 照 网 这 片 在 网 流传 后 , 起 网 民 的热 烈 讨 论 和 引 强 烈 谴 责 , 终 引 起 相 关 领 导 重 视 , 问 最 该
所说 ,“ 网络 群 体 性 事 件 中 的 非 理 性 , 未 必 可 以被 视 为 邪 恶 。 序 的 中 断 , 从 口 秩 要 常牛 活 的 征 象 中求 解 ” 因此 笔 者 比较 倾 ② 向于 曾庆 香 、 李蔚 给 网 络 群 体 性 事 件 下 的 定义 : 南某 些 利 益 要 求 相 同或 相 近 的人 所 组成 的群 体 , 因某 项 具 体 资 源 凋 配 不 当 ,
改 革 开 放 j 卜 年 来 , 罔经 济 发展 多 我 迅速 , 也 带来 了贫富 差距拉大 , 益分 但 利
甚至通过 网络 相互联结 ,组织集体游行 、
示 威 、 访等 聚集活动 , 而引 发网络群 卜 从
周家 的只有动荡 、 不稳 定 , 种 “ 误 行 这 错
为 ” 旦 产 生 便 要 立 即 制 止 。 种 简 单 地 … 这
言暴力等。 以期有利 于正确对待 、 价 网络群体性事件 。 评
【 关键 词 】网络 群体性事件 信 息传 播
根据 国 际社 会 的发 展 经 验 , 于转 型 处
或 闪长 期 的 资 源 分 配 不 均 导 致 长 久 积 的 相 对 剥 夺 感 , 突 遇 偶 然 事 件 时 , 爆 在 所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政府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政府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政府应对策略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基于网络社交平台或网络社群而形成的集体行动或事件,这些事件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 社会矛盾与紧张性情绪。

社会矛盾的存在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础条件,而紧张性情绪则是事件爆发的诱因。

例如,贫富差距悬殊、民生问题引发的不满等。

2. 社会网络的弥散效应。

网络具有信息传播、组织动员等特点,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递可以迅速扩散,形成一定的议程设置和舆情引导作用,进而导致事件的出现。

3. 社会心理学的因素。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出于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无声抗议或不满。

群体动员往往会触发人们的团结意识,产生一种群体认同感,并迅速传导。

4. 政治因素。

某些特定时刻的政治事件,如政府失信、腐败现象、官员不当言行等,往往会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1.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政府需要建立起较为敏感的舆情监测与分析体系,快速反应和处理网络事件,以避免和化解潜在的危机。

2. 增强公共信任度。

加强对一些影响存在的问题的整顿,加强社会公信力,维护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避免事件出现。

3. 建设互动性平台。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建立互动性平台,与广大民众加强有效的对话协商,通过对民众需要和诉求的了解,更好地引导公共舆论。

4. 开展舆论引导工作。

政府通过适当的舆论引导工作,引导群众,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

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及成因分析摘要: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转型时期网络社会出现的新型社会问题,是当前社会危机的新形态。

加强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对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乃至政府对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引导和干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特征;成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5.91亿。

网络以其多媒体形式、海量信息、传播迅速、搜索方便等独特优势,已成为公众意愿的常态表达方式和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屡有发生,以瓜农邓正加“意外”死亡事件、“李某某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钓鱼岛事件”等事件为代表,网络上产生了激烈讨论,对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由于网络强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社会事件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激化,形成网络“蝴蝶效应”,导致虚拟网络平台成为潜在危险、引发事端的场所,成为偏激言论、虚假信息乃至谣言的产生地和催化器,给校园安全、社会和谐、政治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加强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研究,对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乃至政府对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引导和干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网络社会出现的新型社会问题,是转型时期社会危机的新形态,目前学术界对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上,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个不具有任何价值评定内涵的客观概念,即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目的,以网络聚焦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

本文所指的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一般是指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某一网民群体,针对某一特定事件,利用网络公共领域,大规模散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发泄不满,制造舆论,造成不良的社会(包括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影响,乃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集群事件。

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和应对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和应对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和应对研究作者:刘川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互联网的发展给我国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网络舆情问题也成为政府应急管理的新热点,而网络群体性事件正是在这种新形势的出现的突发事件。

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入手,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并从信息研判、官方回应、舆情引导、增强公信力、依法治理和道德宣传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群体事件网络应急管理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舆情的具体冲突体现,它以网络舆论的形式展示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矛盾。

网络上的群体矛盾冲突容易引发网络上对某一热点问题的激烈争论,进而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并常常伴随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及时引导和控制网络群体事件的发展不仅对应对现实的群体性事件有舆论引导的作用,而且会影响到我国文化舆论场的发展方向。

网络群体性事件可根据与现实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现实引发的网络群体事件,如“杨达才事件”。

事件起因是陕西省前安监局长杨达才在延安交通事故现场面带微笑被拍摄传到网上,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

有网友发现杨达才出席不同场合佩戴的多款昂贵名表,涉嫌腐败,进一步增大了这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第二种是网络谣言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2014年10月,微信公号“蜜琪儿”发布虚假文章,图文并茂地宣称农夫山泉天然饮用水污染严重,已停产。

一经推出,短时间内就得到十余万的转发量,引起网友的广泛争论。

第三种是现实与网络交互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由于网约车的出现,我国部分地区的一些出租车司机通过网络进行抗议,与网友形成网络冲突,出租车司机通过网络形成群组。

进行了小范围的出租车罢运。

同时一些人把相关情况散布到互联网上,这又引起更多人关注,随后在重庆和三亚形成了两个更大规模的全城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

这又更加大了网络上的冲突和争论。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1.社会矛盾网络凸显。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体性事件也成为了社会治理中的一大难题。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与成因复杂多样,因此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本文将对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一群人共同参与的、表现出合作的集体行动。

在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大: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大量的人群参与,规模庞大,影响范围广。

2. 多发性: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且种类繁多,有农民工维权,环保抗议,城市管理等多种类型。

3. 社会影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影响到当事人的利益,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4. 突发性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发性的,不易预测,因此需要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利益诉求:许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与当事人的利益诉求有关。

农民工维权事件通常是因为工资拖欠、劳动条件恶劣等问题。

2. 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成因之一。

城市管理方面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因为城市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导致城市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3. 组织策划:一些群体性事件往往是被人为煽动和组织的。

这些事件往往被用于追求政治目的或者其他非法目的。

4. 社会不平等: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往往会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对策建议针对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成因,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1. 完善制度,保障利益。

有关部门应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 加强社会矛盾调解。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及时化解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 提高社会教育水平。

加强社会教育宣传,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避免一些个别事件演变成大规模群体事件。

4. 预防为主,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健全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制度和机制,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突发性事件。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解析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解析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解析【摘要】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可以从现实基础、内在机理、本质缘由与直接诱因四方面进行解析。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原因政府应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政府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党和政府要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进入急剧变革的转型期,大量经济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不断爆发并呈上升趋势。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网络平台成为一些群体性事件的诱因,致使事态恶化、局势失控。

当前引起网络群体事件频发的原因错综复杂,笔者认为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因素可以从现实基础、内在机理、本质缘由与直接诱因四方面进行解析。

一、网络的迅猛发展与监管不足并存是其生成的现实基础(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1494万人。

其中微博用户数量爆发增长是最大亮点,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迅速增长到1.95亿,半年新增微博用户1.32亿人,增长率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

(二)网络安全与监管面临挑战。

网络安全诚信问题严峻。

2011年上半年,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为2.17亿人,占网民的44.7%。

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1.21亿人,占24.9%。

尽管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十余部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但多为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制度难以应对复杂的、发展迅速的网络违法行为,在实际执行中对于一些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有效处置网络上的群体聚集事件缺乏足够的针对性。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及特征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及特征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及特征2012年07月12日10:33 来源:《学习时报》2012年7月6日作者:依明卡力力克衣木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3 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1.经济因素。

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重组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经济因素。

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

伴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利益的分化也势必发生。

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

社会分化的加速也必然会在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中有所反应,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关怀等方面将不断趋于多元化。

一旦既得利益与改革政策或措施发生冲突时,既得利益群体与管理者的矛盾就会尖锐化、公开化。

2.政治因素。

部分干部的作风问题是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政治原因。

近年来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增多,既有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领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的客观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着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不踏实、脱离群众、腐化变质的人为因素,从而导致干群矛盾激化。

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机关和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处理问题方式方法简单,甚至回避问题,躲避群众,致使群众产生怨气。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参与者,除少数组织领导、操纵者外,大多数是群众临时的或偶然的组合,相当一部分人在事件初期只是观望和凑热闹,随着事态的发展,为发泄对自身利益损害的不满和怨气而变成支持者或参与者,表现出较强的盲目性和从众性。

如果有关部门和领导能够保持高度重视,及时介入,做细致的思想疏导工作,积极与群众对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寻求、讨论解决的办法,使群众的不满和怨气得到宣泄,化解矛盾、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就成为可能。

3.文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加快,群众参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取向越来越注重自我,但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低,法制观念淡薄。

网络群体性事件

网络群体性事件

网络群体性事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消弭了时间和空间的隔阂,重新建构了我们的生活,人类从此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网络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政治生活,成为我们接收政治信息、表达政治见解的平台。

政府则可以通过网络舆论及时了解民情民意,便捷、快速地与公众进行政治沟通。

但是,由于我国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容易引发冲突,这些冲突必然会在网络有所折射,受网络信息的传播机制及其本身的非理性因素影响,很容易迅速聚集大批网民,导致百万级点击率,最终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社会政府经常遭遇的一种危机,其后果在于能在很短时间,让大量群众对政府的看法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如果处置失当,可能形成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给政府和社会带来冲击,造成社会不和谐。

如何对其进行治理,将是网络时代政府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考验了新时期政府的管理能力。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及其特性(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社会政府经常遭遇的一种新形式的危机。

但是,学术界对此进行研究非常有限,对其概念解释也不是很明确,在此,笔者尝试从其定义开始进行阐释。

要理解网上群体性事件,首先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群体性事件。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一利益群体因某种共同利益关系聚集起来,以各种方式反映利益群体的共同愿望,以期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从而获得或保障其共同利益的事件。

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这种新型的群体性事件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一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场域———网络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是对公共意见形成过程的一个理论抽象,意指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通过聚会、社团、媒体等形式进行自由对话、公共交往、公开表达意见的场域及机制。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人们的自由交流和平等沟通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支撑,也为公共领域的重建和结构再造提供了技术基础,进而促进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网络公共领域为建构虚拟空间中的民主意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人们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地发言、讨论,使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出现了超越现实的民主热情和讨论精神。

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起因和化解之道

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起因和化解之道

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起因和化解之道陈 宏 斌摘 要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诱因相对集中、瞬间暴发性强、虚实互动强、影响范围广和控制难度大等特征,其主要参与者为草根阶层、中产阶层和知识分子。

网络空间的内在特殊性、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制度供给不足以及一些地方政府与公众对话机制不健全不敢担责,是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最重要原因。

完善制度供给和网络民意诉求渠道,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建立社会协商机制,以及健全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是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关键词 网络群体性事件 特征 起因 化解近年来,以 躲猫猫事件、 瓮安事件、 邓玉娇案为典型代表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

有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一些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有的不同程度扰乱了网络内外秩序,个别的甚至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一定负面冲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认真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理性看待网络舆情并寻找合理的具有积极效应的规范和引导之举,显得尤为紧迫并富有意义。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表达诉求、发泄不满,并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社会现象。

较之传统的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诱因相对集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对外和对内两方面诱因。

对外主要表现为广大网民面对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如全国范围的 抵制家乐福事件;对内主要表现为对部分地区或部分公职人员误用、滥用公权力而损害公众利益问题的高度关注,如 周久耕事件、 林嘉祥案。

(二)瞬间暴发性强一般群体性事件在暴发之前有一些征兆和一个能量积聚过程。

网络群体性事件则不同,其突发性更强。

一个普通事件甚至只是一条普通新闻,一旦被关注,往往会受到 群体极化等因作者单位:四川省德阳市公安局素的影响,短时间内在网上形成一个强大的关注、质疑和评判群体,引起轩然大波。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些事件在涉及民生、就业、环境、财产等方面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给社会治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了解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对于社会治理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1. 多发性:随着社会变革的进程不断加快,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在逐年增加。

这些事件可能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劳动纠纷、土地征收、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纠纷等,形式多样,数量庞大。

2. 规模化:随着社会组织的壮大和互联网的发展,群体性事件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通过网络传播,群众积极参与,从而使一些事件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群,事件规模进一步扩大。

3. 多元化: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不断多元化,不仅包括普通群众和劳动者,还包括NGO组织、律师团队等各种利益相关方。

这些多元主体的参与使得事件的解决更加复杂化。

4. 激烈化: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的情绪激烈,行为极端,可能出现暴力冲突、堵路、打砸抢等行为,对社会治理造成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5. 联动性:一些群体性事件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形成一系列相关事件,加大社会治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二、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1. 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一些地区由于资源匮乏、经济困难,群众对发展问题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2.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包括劳动关系、土地资源、环境保护、医疗权益等问题,这些矛盾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触发点。

3. 维权意识增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群众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更加愿意通过集体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

4. 政府管理不善: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与政府管理不善、对待问题的态度不明确有关,导致事态失控、积极情绪无法得到有效引导。

互联网视野下网络群体性事件

互联网视野下网络群体性事件

互联网视野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表达自身利益诉求。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群体性事件已经具有了新的特征。

这一领域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发展日益迅猛,政府应当做好应对措施的准备和积极防范工作。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涵义网络群体性事件目前在学界并无统一定义,但大致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的定义以杨久华为代表,他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它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并在现实中非正常聚集,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乃至可能或已经产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1]。

在这一概念下,杨久华又将网络群体性事件分为四种模式:网络舆论引发模式、网络谣言泛滥致群体性事件恶化或失控模式、利益受损群体利用网络发动模式、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发动、酝酿群体性事件。

这四种模式的落脚点都是网络舆论在现实中的反映和对现实的作用。

狭义的定义则以揭萍和熊美保为代表,他们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中人”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利用网络进行串联和组织,公开干扰网中网外秩序,干扰网络正常运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乃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集群事件[2]。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广义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包括了两个方面:一、网络中出现虚拟的串联组织,对某一焦点进行大量而集中评述以及呼吁,对舆论造成影响;二、包括了利用网络舆论,就某一问题进行呼吁,甚至散布谣言,对某一现实问题制造舆论压力,并期待获得现实的互动,以形成现实的群体性事件为最终目标。

从概念的清晰度和不可周延性看,本文认为狭义的概念更能集中说明网络群体性事件,使其定义更加明确,也更易于和传统的群体性事件作出区分。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一)参与主体的无关联性和分散性现实的群体性事件大多以某一集合群体为参与主体,参与者总是在某一群体性事件中具有共性和共同的利益诉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与治理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与治理策略
L i L u n Y a n J i u I 理 论 研 究
[ 社 会]
网络群体 性事件 的成 因 特点 与治理策略
文 /李 黎丹
随 薹 芰 竿 含 盖 豢
表现 特征的 网络群 体性事件 时有 发生 。在 这种情况 有积极 的现实意义 。
中, 这种被剥夺感会转化 成为失衡 的社会 心态 , 形成 社会负面情绪 的扩散和共振 , 激发群体性行 为。
手机在我 国的迅速普及 , 尤其是微博 的发 展 , 为网友 遍 的 、 主导性 的不满对象 。发 生在不同地区 、 不 同时
提供 了极 为便 捷 的信 息传播 方式 , 每个公 民都成 为 间的 网络群 体性事件, 虽然具体情 境各异 , 但 也 同时 潜 在的信 息发布 者 , 而 网络 的存 在可 以使得信息 迅 显现着共性 因素, 如涉权涉腐 、 征地拆迁 等。这些事
因。
市化 进程 中的征地拆 迁 、 官员腐败 和地方治理危机 、
利益 分化加剧产生 的相对剥 夺感 。我 国在社会 贫 富两 极分化 和福 利不足 等问题 , 不满 成为 社会空
转 型的过 程 中 , 由于社会 制度 规范整合 的速度落 后 间的突出现象 。网络的产生使得这种情 绪得 以呈现
其次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网络事件传播当中可能会存在诽谤性的内152201312lilunyanjiu理论研究容和侮辱性的言辞经过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甚至会对社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影响所以就传播者而言在进行报道或评论时要保持公正平等的客观态不可大发议论或过度宣传尤其要注意避免使用少数不法分子非法聚集个别别有用心煽动闹事群众不明真相公然向党和政府挑衅等利因素的网络事件的报道以正确积极的态度进行传播激励人们改变这些不利因素一方面维护受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充分考虑社会效果与网络事件报道的关联使得网络事件的传播符合社会舆主旋律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给社会 稳定和公共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次演示将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模式、原因 及其防范措施,以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和谐。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模式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模式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网络空间内,众多网民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话题表达 诉求、展开讨论并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事件。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网络暴力、 人肉搜索、群体性抗议等。与传统群体性事件相比,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参与人 数多、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三、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4、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政府应建立更多的民意表达平台和渠道,让公众能够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减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5、加强媒体自律: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应加强自律意识,承担社 会责任,避免过度炒作和误导公众,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
3、政治因素: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如政府 官员的言行举止、政策措施等可能引发公众的不满和抗议。此外,政治参与渠道 的有限性也可能促使网民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
三、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三、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为了有效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网络监管:政府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 理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和倾向,遏制事态的发展。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主要包括普通网民、意见领袖、专家学者等。其 中,普通网民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力量,而意见领袖和专家学者的参与往往 会影响事件的走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及成因分析摘要: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转型时期网络社会出现的新型社会问题,是当前社会危机的新形态。

加强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对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乃至政府对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引导和干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特征;成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5.91亿。

网络以其多媒体形式、海量信息、传播迅速、搜索方便等独特优势,已成为公众意愿的常态表达方式和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屡有发生,以瓜农邓正加“意外”死亡事件、“李某某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钓鱼岛事件”等事件为代表,网络上产生了激烈讨论,对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由于网络强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社会事件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激化,形成网络“蝴蝶效应”,导致虚拟网络平台成为潜在危险、引发事端的场所,成为偏激言论、虚假信息乃至谣言的产生地和催化器,给校园安全、社会和谐、政治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加强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研究,对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乃至政府对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引导和干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网络社会出现的新型社会问题,是转型时期社会危机的新形态,目前学术界对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上,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个不具有任何价值评定内涵的客观概念,即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目的,以网络聚焦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

本文所指的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一般是指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某一网民群体,针对某一特定事件,利用网络公共领域,大规模散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发泄不满,制造舆论,造成不良的社会(包括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影响,乃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集群事件。

二、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基于其发生平台——互联网的特殊性,除了具有一般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自发性、冲突性、狂热性和破坏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一些特征。

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放大效应明显等特征。

局部现象、个别言论,通过网络瞬间就可以传遍全国乃至全球,并被高倍放大,最终成为重大社会事件。

而事件一旦被曝光,其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只要在有互联网终端的地方都可以随时跟帖,与世界各地的网民进行实时互动交流。

2008年发生的高校学生在网络上发起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就源于国内某著名论坛上的一篇帖子,通过各大论坛、QQ 群、MSN迅速传播而导致的。

在网上,网民可以把真实的身份隐藏起来,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虚拟形象在网上活动,这使得他们不存在任何压力,无须考虑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可以自由地发表评论。

在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参与主体无直接或现实的关联,与当事人或者事件本身也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他们甚至未意识到自己已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体。

他们只是借助网络实现自己的意愿表达或发泄不满情绪,并形成一定的舆论力量。

由于身份的虚拟性,导致网民的言论自由大胆,同时由于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房价过高等问题,官民矛盾、贫富矛盾比较突出,当事件客体涉及与政府或者富二代、官二代等相关的不公平现象时,他们情绪易被激化。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人们很难在现实社会中辨识事件主体的庐山真面目,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误导。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群体讨论,无论最初的意见是哪一种倾向,其观点都会被强化,称之为群体极化效应。

在互联网中,这种群体极化效应更加明显。

在网上,各网络群体只倾向于登录与自己的价值取向、观点等相一致的网站、网页、QQ群和论坛,他们容易感情用事,在群体压力下产生从众心理,非理性的服从群体中的舆论领袖而走向极端,从而导致不理智行为的发生,引发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

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虽然发生在网上,但却与现实社会有着极强的交互性。

有关专家通过对近些年发生的多起互联网内外的“群体性事件”分析后发现,这些事件有三种类型,并呈现出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联动的特点。

一是“现实与虚拟并存型网上群体性事件”,如重庆、三亚等地发生的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

二是“现实诱发型网上群体性事件”,如“周久耕事件”。

三是“现实诱发网内网外变异型群体性事件”。

网络世界虽然是虚拟的,但却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区域性的贴吧和地方性的QQ群迅速成为高校新的BBS。

由于这些新的网络平台比高校BBS隐蔽,容易聚集一定地区的人员,由此也更容易形成区域性的突发性事件。

另一方面,网络的社会化已经逐步同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化同质,一个ID 在一个圈、群里的“话语权”和“公信力”以及其“社会影响力”直接影响到他说话的分量和效果,其中一些活跃分子便成为“意见领袖”。

而“意见领袖”的加入,使得原本可以发于网络而止于网络的事件,被迅速蔓延到现实中。

三、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随着政府在信息化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方针以及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成效的逐步释放,宽带普及和移动网络建设等行动直接带动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同时3G、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和无线应用的多样化极大地推动了手机网民的增加,手机上网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力。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44.1%,无论增长速度还是绝对数量都居世界前列。

但随之也带来一系列的网络安全问题。

长期以来,互联网发展一直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问题,网络监管远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

尽管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但多是部门规章和行政法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处置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缺乏足够的针对性,造成网络监管的弱化。

相对于其他媒体,网络具有传播快、影响大、覆盖面广等优势,一个普通事件经过网络的聚焦放大,都可能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从而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网络的虚拟性大大降低了网民的压力,他们自恃自己属于“无名的大多数”,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而无须承担任何后果,从而容易丧失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形成极端观点。

这种盲信、盲从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使网络中充斥着非理性的情绪宣泄,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很容易使事态失控,并最终演变为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矛盾的凸显期,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房价居高不下、腐败现象频发等社会矛盾的出现,使一些群众正当利益受到损害。

在通过正常合法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能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他们转向网络表达诉求、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在网上组织、串联集体性游行、示威、上访等活动。

此类网络言论容易引起具有相同遭遇者的共鸣,大量围观者怀着打抱不平的态度聚集在一起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体。

对此如不能加以有效引导,当不满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容易引发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网民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信息知情,更希望能参与和影响行政、司法过程。

网络媒体、网络论坛和网络社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开放、互动、虚拟的网络空间,为公众民主、平等、参与意识的成长提供了便利条件。

不少网民通过网络积极进行社会参与,维护自身权益,但却容易忽视自身应尽的义务。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没有在民众心中树立普遍的网络法治观念。

对于多数网民而言,在看到网络谣言和虚假新闻后不能辨别真伪,这就容易使得那些为了一己之私的网民,利用互联网来煽动民众情绪,引发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

现代社会,政府只有及时公开信息,对社会敏感事件做出积极的回应和答复,才能满足民众对真相的渴望,不断提升政府形象。

然而,政府往往不能及时对网络事件做出反应,反而用行政手段隐瞒、拖延、庇护,从而导致民众不满情绪加重,网络谣言大肆传播,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

部分政府部门在施政过程中损害公众利益是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直接诱因。

正是因为某些政府部门损害公众利益,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又对民众的申诉不予理睬,使得群众利益受损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民众才对政府产生质疑,转而借助网络寻求支持和解决途径。

对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相关部门不够重视,缺少有效的应对机制和预案。

事件发生后,习惯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推动工作,个别地区甚至动用警力,方法过于简单粗暴,致使矛盾不断积累和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境外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借助网络平台,对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和一些敏感性事件恶意炒作,编造网络谣言和虚假新闻,攻击党和政府,挑起事端,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使原本普通的矛盾尖锐化、扩大化,进而引发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07-17)./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 07/t20130717_40664.htm.[2]王扩建.网络群体性事件:特性、成因及对策[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5).[3]罗亮,黄毅峰.网络群体性事件:转型时期社会危机的新形态[J].求实,2011,(1).[4]邓蓉敬.国内外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6).[5]辛省平,孙冰红.关于高校建立妥善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长效机制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