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地域性建筑中有关绿色技术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地域性民居中有关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前言: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孕育着特有的东方文化,中国的建筑文化作为一个律动的形象诗篇,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决定这一个城市的面貌,也是思想文化的象征。纵观当代中国的建筑,在全球化猛烈冲击的今天,城市建设千篇一律,能够大规模保存古代建筑文化的古建筑少之又少,但是在一些未被全部开发破坏的小城镇与村落,一些民居建筑还保持着一些古建筑原有的风貌,这些居民建筑大部分都是与当地的地域融合,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民居建筑在农村涉及村寨,巷弄,在城市涉及胡同,街区甚至整个城市,这些充满地域性特色的民居建筑在传承者建筑文化的同时在利用当地的气候,地形,环境也自成一套体系。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建造方式去满足自身需求,但是这个过程中,一些建筑丧失了原有的地域性的优点的同时,还浪费了过多的资源,所以,保护地域性民居建筑的同时将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其中变得尤其重要。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地域性民居建筑的的特点,以及绿色建筑发展以及技术手段,对于一些利用绿色技术改造的民居进行举例,以及地域性建筑运用绿色建筑技术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述。
一:为何要重视地域性的民居建筑
1.1:中国当前建筑现状
吴良镛先生在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地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宣读《北京宪章》尖锐的提出: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并不拥有自身居住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的,暂为保管罢了。”由于“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在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中,对城市的营造和人们的心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面对“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越来越使人和与传统的地域空间相分离。地域文化的特点日渐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建筑的多样性遭到扼杀。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追寻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经为人们珍爱的城镇之魂。
中国目前的建设出现了很多这样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中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一些建筑师不重视建筑的文化性和地域性,对中国建筑的传统缺乏了解,并且在设计的时候摒弃了地域特色,而是盲目照搬照抄国外建筑,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在建筑行业:“天下建筑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内地抄沿海,沿海抄国外。”高速的发展带来的不光是外来文化的入侵,我们损失的更多的是本土建筑文化。
1.2:中国民居的状况
民居是人类活动的源本,我国的民居类型按照地域风俗主要分为七大类型,25种民居类型。这些民居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由各种传统建筑材料以及建造技术的应用到传统文化意识都属于研究的范畴。我国的民居建筑技术之精湛是闪耀在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钻石,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发掘民居建筑的生态特征和文化传统对未来社会的积极作用。
二: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以及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和应用。
2.1:绿色建筑的兴起与发展
绿色建筑的兴起与绿色建筑设计观念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绿色设计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份环境污染法规中。后来大卫和鲁希尔帕卡德基金会层给出一个直白的定义:“任何一个建筑,如果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小于传统的建筑我们就能将它称之为绿色建筑。”这说明传统的现代建筑对于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相对于传统建筑来说,,设计所考虑的时间跨度大,涉及到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二是在保证建筑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的同时,要优先考虑建筑的环境属性。
2.2:绿色建筑推行的重要意义
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人口急剧增长,土地沙漠化严重,气候变暖,淡水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可持续思想迅速发展起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有20亿平方米,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0%,发展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居住适宜性,健康性和安全性,不仅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的重大问题,而且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
三:一些地域性民居利用绿色技术改造成功的案例
3.1:黄土高原的新型阳光间窑洞
3.11原始窑洞介绍
中国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上有广阔的黄土覆盖,地形高低起伏,沟壑连绵。中国的民居选址讲究因地制宜,在黄土高原上的表现尤其突出,黄土高原的土崖畔适合开凿洞窟,黄土高原的黄土层质地均匀,抗压和抗剪
强度较高,土窑洞省工省力,冬暖夏凉,所以时至今日,窑洞依然是黄土高原上人们的主要居住方式,但是传统的窑洞有着很多的缺点,比如通风不好,开间较小,比较潮湿,采光差等。
随着人们对生活要求的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新型绿色窑居建筑的研究迫在眉睫。我们认识到,构建黄土高原的绿色生态体系,就必须把人居环境纳入到黄土高原治理的大系统中,将居住区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相结合,协调好环境,经济,社会与城镇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可适应黄土高原的绿色生态体系。
3.12新型阳光间窑洞的设计原则
新型阳光间窑洞在提高了门窗入口处的保温性能,增加门窗密闭性,利用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如阳光间,使得原来的门窗不必对外直接开放,夏季,南窗设遮阳板或种植藤蔓植物;室内通风自然通风或者通风竖井;窑居平面布局上缩小了南北方向尺寸,增加东西方向尺寸,增大南向窗的面积,尽可能多的获得太阳能热量。
3.13新型阳光间举例说明
组合式太阳能窑居方案,主要是运用阳光间和直接受益式太阳能采暖方式,适宜建造在南翔坡地上,可供三代人居住。尽量选用当地材料和技术可是人们自筹自建。
设计特点:阳光间潜入建筑主体与起居室相连,可看做起居室的延伸部分,并且与主卧室相邻;温室中多余的热量可由风扇循环穿过位于一层的起居室和卧室的卵石床中,并储存在其中;通过综合处理窑居室外绿化,建筑位置,建筑形态和构造优化设计降低建筑本身的采暖和降温负荷;窑居北面靠山,切短一些外墙失热;东西向和北向的窗户均为双层窗;夏季除了综合绿化降温加了一些简单牢固的遮阳板。由于一侧靠山使得居室没有穿堂风,可用混凝土地板和石墙面吸收白天过多的热量。
3.2马鞍桥村的夯土建筑
看完了传统民居的改造,再来看一下重建的农村地域建筑。2008年的一场地震使得上百万人们失去了家园,作为地震区最穷的村庄之一,马鞍桥的重建显得异常艰难,马鞍桥的传统建造方法是利用天然材料的夯土建筑,然而传统的建造技术对于抗震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混凝土和砖的建筑又因为经济条件和恶劣的运输条件变得不切实际。由穆均老师带领的团队在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现场实验,开发了一系列的材料和施工方法,通过利用回收原有的倒塌建筑废物,以及当地的竹子,木材,石头,稻草等天然材料开始新型夯土建筑,新型夯土建筑在解决了原有夯土建筑不抗震的同时也大大回收利用了建筑垃圾,并且利用了当地的天热材料,有利于环保的同时减轻了当地农民的负担。
图3
3.3日本航天服设计——建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