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1-4章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有双重任务,理论上,教育心理学承担着心理学科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的任务;实践上,教育心理学承担着根据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的任务。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教育要依靠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20—50年代,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人了教育心理学领域。20世纪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3)成熟与完善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很多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至此,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学科中一个较大的分支,研究成果无数,对实践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第一,它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因为教育中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不仅有学生的学,也有教师的教。教育心理学首先要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同时又要研究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第二,这里提到研究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便于使教育心理学与学科心理学有明确的区分。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任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类型及各种学习的过程与条件,同时承担着整个心理学科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的任务。
其次,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任务。这两个任务中一个是理论建设任务,一个是实践指导任务。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方面的任务是彼此统一、互相促进的。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1)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方面,向纵深发展。(2)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趋势。(3在学科体系上,由庞杂零散逐渐走向系统和完善。(4)在研究视角上,向综合化和跨学科发展。(5)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突出学习过程中主动加工、高级思维和探究性活动,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互动。(6)强调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
6教育心理学目前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教育心理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2)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不明。(4)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名词解释)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反映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稳定的一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2认知(名词解释)
认知是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活动,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心理上表征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的发展。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注意等心理因素。构成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发展是多层次的和不同步的,因此,认知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浅人深、多阶段和多种水平的发展过程。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认知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来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3人格
在心理学上,人格指的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揮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括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既受先天的影响,也受环境和教育的巨大作用,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成型就很难改变,我们尤其要注意家庭及早期经验对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培养个体的良好个性,更改个体的不良习惯,为个体提供良好的榜样以及健康的成长环境,是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4社会性发展
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个性和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以便适应社会,或者说是适应群体生活的特性。所谓社会性发展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个体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个体能更好地习得社会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的过程;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5概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据此,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
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主要特点是:①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
②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③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便是不存在了。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部的智力或操作。这一阶段儿童的特点是:
①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
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②他们认为其他的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现为不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③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此时他们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④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他们不知道事物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总量是恒定不变的。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
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巳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守恒的概念。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
的依赖,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2.什么是高级心理机能?它是如何产生的?
答:高级心理机能是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来的,他在其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中说明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展问题。
维果茨基区分了人的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正是高级心理机能,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3.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答:“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在说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的教学可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所谓“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就是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借助成人的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如果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