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苹果产业发展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县苹果产业发展规划

(2008~2015)

序言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与渭北苹果产业带接壤。凤县苹果生产历史悠久,70年代曾被中央“三部一社”列为我国苹果外销基地,与洛川、铜川、淳化一起为我国苹果出口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县苹果面积最高峰达到8多万亩。但目前全县仅保存苹果面积5.1万亩,一些乡镇苹果产业依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进一步发挥苹果产业的经济优势和生产潜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改变当前苹果经营效益不高、科技服务跟不上苹果生产和发展的要求,特制定我县苹果产业发展规划。

一、凤县苹果产业资源概况

1、凤县发展苹果产业的生态条件

凤县地处秦岭山区的亚热带与温带分界线上,海拔在908米至2738米之间,属于暖温带山地气候。气候带依照海拔高度垂直分布明显。年均温度11.4°C,年最低温度-16.3°C,最高温度37.3°C,无霜期188天,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适中,年降雨量613mm。

据“果树栽培学”记载,苹果栽培适宜自然条件:年均温度7.5~14°C,海拔800~1200m,降雨量540-800 mm,土壤PH5.5~6.7,土层深度1m以上,地下水位1.5m以下。凤县的自然条件,完全可以满足苹果生长和结果的需要。

又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教授主编的《苹果学》中划定的苹果最适宜区(优生区)和适宜区的指标要求(见表1)。我县自然生态条件完全达到苹果最适宜区生态指标,可见我县生产苹果的气候资源条件与我省渭北旱原地区基本相同。

表1凤县气候资源与苹果生态适宜指标的比较

2、土地资源

全县耕地面积30333公顷,其中坡耕地占70%以上,素有“九山九水半分田”之称。可开发的"五荒"(荒山、荒滩、荒坡、荒沟、荒水)资源70多万亩,发展苹果产业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县境内林地面积167917公顷,灌木、乔木360余种,野生果树21科、113种。除野生果树资源外,苹果已成为凤县特产,素有质优味美,酥脆多汁,享誉四方。

3、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西邻甘肃,南接四川,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我县扼川陕、秦陇要冲,川陕公路、陕甘公路、凤太公路等国道、省道与地方道路交会其中,公路四通八达。川陕交通要道-宝成铁路穿境而过,县境内铁路总长90公里,有7个火车站。

4、旅游资源丰富

县境内植被覆盖率极高,山青水碧、景色秀丽,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紫柏山是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列为陕西三大名山之一,位于凤县与留坝县交界处,景区内山体高大险峻,深谷纵横。此外,秦岭大散关遗址、辛家山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嘉陵江源头风景区、陈仓古栈道、灵官峡石崖等景观都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配合观光旅游产业,开发特色旅游观光苹果也有很大潜力。

二、凤县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1、凤县苹果产业现状

凤县苹果栽培历史较早,20世纪70年代我县率先发展苹果生产,国内许多著名苹果专家曾来凤县蹲点,全国三红苹果引进与推广、小国光丰产栽培技术、苹果腐烂病防治技术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均在凤县实施,凤县苹果在国内外早颇有名气,曾经被列为我国苹果外销基地。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县苹果生产经历了1986—1996年的快速发展和1997年后调整优化的两个发展阶段。1986-1988年是我县苹果第一次大发展时期,栽培面积曾达到2-3万亩,栽培品种有红星、元帅、大国光、小国光、青香蕉、新红星、金帅、秦冠。苹果生产多以农民个体经营,零星分散,不成规模。第二次大发展在1991-1996年,全县苹果面积急剧增长,10个乡镇都发展苹果,栽培面积一度达到8万多亩,主要栽培品种为富士、秦冠,搭配品种为嘎拉、乔纳金,新红星等。1997年后苹果生产进入调整优化阶段,生产由数量扩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受果品销售不景气影响,果业经营效益下滑,非适宜区和适宜区内的老品种以及管理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地区的果园相继被毁,苹果面积大幅度减少,但凤州、唐藏等优生区苹果经济效益较高,面积保持稳定。目前,全县唐藏、平木、三岔等六个主产苹果的乡镇,苹果栽培面积5.1万亩左右,年产量3万吨,年产值6000万元。

2、主要存在问题

我县苹果产业虽然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农民增收致富起到重要作用,但产业发展与渭北苹果基地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苹果总体质量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不长;技术推广与质量标准体系以及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伴随着果业的纵深发展矛盾日益凸现,严重制约着我县苹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区域布局不合理,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

凤县气候资源复杂,既有苹果发展的适宜区,也有苹果发展的次适宜区,在苹果大发展时期,全县所有乡镇都曾栽植过富士苹果,适地适栽的原则贯彻不够,一些次适宜区都大力发展苹果。同时,在适宜区缺乏品种区划,盲目追随外地,发展不适宜我县栽培条件的苹果品种。其次,果园过于分散,聚集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布局、品种搭配不合理的矛盾逐渐现露,部分果树被挖,一些地方苹果生产被迫下马。举出次适宜区乡镇名称?

(2)苹果品种混乱

20世纪前期,我县苹果生产中主要栽培沙果、林檎等当地传统小苹果品种。20世纪中期引进大苹果品种,如国光、红玉、红元帅、金帅、青香蕉。90年代陕西苹果大发展时期,开始大量栽植秦冠、红星、富士等品种。目前,这些新、老品种在现有栽培区域中依然大量保留着。一些农户栽培的苹果品种与当地的自然条件不相适应,果实品质、产量以及经济收入远远不及渭北苹果栽培区。其次,一些品种与市场销售不相吻合,销售疲软。举出品种名称?

品种结构上:一方面,主栽品种比较单一,红富士栽培面积超过全县总面积的一半。另一方面,成熟期搭配不合理,早中熟品种相对较少,晚熟品种约占

75%-80%,早熟品种不足5%,中熟品种也只占15%-20%,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果品采后市场销售压力大。另外,鲜食与加工品种间比例不协调,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适于加工的品种极少,致使苹果加工企业因缺乏稳定的优质原料,发展缓慢。

(3)栽培技术落后,腐烂病严重,苹果质量较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