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61e6a5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6.png)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西南联大》,这片子真的让我感触颇深。
说起西南联大,可能很多人并不太了解那段历史。
但对于我们这些渴望知识、追寻真理的人来说,西南联大就像是一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纪录片里,那一幕幕的场景仿佛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激情的年代。
在战火纷飞中,师生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辗转多地,坚持办学。
那时候,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
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位教授在漏雨的教室里授课。
外面下着大雨,教室里也滴滴答答地漏着水。
教授全然不顾,依然激情澎湃地讲解着知识,学生们也听得聚精会神,没有一个人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分心。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仿佛外界的一切艰难困苦都与他们无关。
还有那些学生们,他们住着简陋的宿舍,几个人挤在一张小小的床上。
每天的伙食也只是简单的粗茶淡饭,但他们的脸上却总是洋溢着乐观的笑容。
他们会在课后热烈地讨论问题,为了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他们会在夜晚借着微弱的灯光刻苦读书,哪怕眼睛已经酸涩不堪。
记得有一个场景,一位学生为了买到一本珍贵的参考书,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
当他终于拿到那本书时,脸上露出的那种满足和喜悦,真的让人动容。
他如获至宝般地把书紧紧抱在怀里,仿佛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回到宿舍后,他立刻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当时的联大,老师们也是倾尽全力地教导学生。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有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复杂的理论,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了各种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
他的耐心和用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受感动。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们面临着战争的威胁、生活的困苦,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西南联大》观后感700字
![《西南联大》观后感7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2bc5b1b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74.png)
《西南联大》观后感700字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我简直是热血沸腾,心情激动得就像是在火锅里涮了十八遍的毛肚,那个弹跳力,简直了!这部片子,不仅仅是讲述了西南联大的历史,更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这个现代小青年对那个时代的大学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
首先得说,西南联大那个年代的学生,简直就是学霸中的战斗机,智慧与勇气的完美结合。
你想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不仅能逃过敌人的炮火,还能在简陋的教室里研究学问,这学习劲头,比我玩游戏冲级还猛。
片子里的老师们,一个个都是文武双全的大神级人物。
比如那个陈寅恪,他的学问深不可测,讲课风格独特,我看着他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心里直呼:“这哪里是教书,分明是在演绎一场知识的盛宴!”还有那个梅贻琦校长,他的领导力简直是一绝,把一群才华横溢的教授和学生团结在一起,就像是个超级英雄团队,共同抵御外敌,守护学术的自由。
梅校长,您要是活在今天,绝对是管理学界的网红大咖!纪录片里那些艰苦的学习条件,幽默得让我哭笑不得。
学生们在茅草屋里听课,蚊子比老师的声音还大,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看着他们,心想,要是换了我,估计早就拿着蚊帐去上课了。
更夸张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不仅学习好,体育也不差。
篮球打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我看着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心里想:“这哪里是打球,分明是在用篮球传递抗日精神!”总之,《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看得我是心潮澎湃,眼泪汪汪。
它让我这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深刻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和毅力。
下次要是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崇拜老一辈的知识分子,我肯定会说:看了《西南联大》,你会明白,真正的学霸,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发光发热的!这不,我现在都想去图书馆啃几本书,感受一下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了呢!。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c77ad7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e.png)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西南联大》,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片子里展现的那个年代,战火纷飞,国难当头,可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西南联大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智慧与坚韧的光芒。
当时的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学生们上课的教室,简陋得不能再简陋。
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滴答滴答的雨水声和老师讲课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可就算是这样,也没挡住大家求知的热情。
我就特别注意到片子里的一个细节,有个学生为了能听清老师讲课,不顾雨水打湿了衣裳,愣是站在靠近讲台没漏雨的地方,眼睛紧紧盯着黑板,手里的笔不停地记着笔记。
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世界上只剩下了老师的声音和他手中的笔。
还有啊,住宿条件也是差得让人咋舌。
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床铺挨着床铺,翻身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影响了旁边的同学。
冬天的时候,被子薄得像纸,晚上睡觉都得裹紧了身子,缩成一团。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同学们晚上还会凑在一起,点着昏暗的油灯,讨论着白天学到的知识,为了一个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再说吃的,那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糙米饭配着一点咸菜,就算是一顿饭。
可即便如此,大家也没有抱怨,反而把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
我记得片子里有个镜头,一个学生端着饭碗,一边吃一边看着手中的书,不小心把饭粒掉到了书上,他赶紧捡起来放进嘴里,还自言自语地说:“这可都是粮食,不能浪费。
”西南联大的老师们,那也是个个令人敬佩。
他们有的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投身到教育事业中。
在课堂上,他们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记得有位教授,身患重病,还坚持站在讲台上授课。
讲着讲着,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但他依然声音洪亮,思路清晰。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上去,劝他休息,他却摆摆手说:“这点病算什么,只要能把知识传授给你们,我就心满意足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93a5e96d0d233d4b14e69c9.png)
西南联大心得体会篇一: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刚到蒙自的时候,偶尔看到某一公交车的终点站是哥胪士洋行,当时还和朋友打趣了一下,说蒙自这小城市怎么会有那么“洋气”的地名。
直到后面去了一趟,才了解到它的意义。
利用周末,我们参观西南联大遗址。
旨在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先进的知识文化分子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
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
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
当年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
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
而今,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先生事迹的陈列室战火纷飞下的学园耕耘,孜孜矻矻的学术探究,委实不易,但蒙自毕竟僻处内陆腹地,多少也给心力交瘁、苦苦撑持的流亡者们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政府安置,士绅让房,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9768e8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7.png)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最近看了一部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
西南联大,这四个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那时候,战火纷飞,国难当头,但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一所传奇般的大学诞生了。
纪录片里展现的那些画面,仿佛把我带回到了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激情的年代。
我看到了学生们在简陋的教室里,认真地听着老师讲课。
那教室的条件,简直可以用“艰苦”两个字来形容。
墙壁可能是斑驳的,窗户也许是透风的,桌椅说不定都摇摇晃晃。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一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那光芒,比任何宝石都要璀璨。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位教授,他穿着打了补丁的长衫,站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解着复杂的数学公式。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仿佛那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向世界宣告知识的力量。
他的板书密密麻麻,粉笔灰沾满了他的衣袖,但他毫不在意,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台下的学生们,有的咬着笔头思考,有的飞速地记着笔记,没有一个人分心。
还有一群学生,为了能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跑到了山坡上,在大树底下讨论着学术问题。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他们时而激烈争论,时而会心一笑,那种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精神,真的让我感动不已。
当时的生活条件也极其艰苦。
学生们住的宿舍,可能就是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床铺挨着床铺。
吃的东西更是简单,有时候就是一碗稀粥,配上一点咸菜。
但他们从不抱怨,反而苦中作乐。
记得有个画面,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从家里带来的一点点特产,虽然东西不多,但那种相互关爱的氛围,让人觉得特别温暖。
在纪录片中,我还看到了学生们积极参与抗日活动的场景。
他们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思想,组织募捐活动。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贡献着力量。
哪怕力量微薄,但那份爱国之心,却是无比坚定。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始终坚守着学术的尊严和对国家的责任。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不屈不挠,什么叫做坚韧不拔。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fe6695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1a.png)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记忆如激昂乐章,激荡我们的心灵。
西南联大,便是这样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一次震撼心灵的旅程。
当我踏入西南联大的旧址,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眼前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诉说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是一个民族危亡的时刻,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难困境中,西南联大应运而生。
一群心怀理想、追求真理的学者和青年学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在简陋的校舍里,在纷飞的战火中,坚守着教育的阵地,传承着知识的火种。
漫步在校园中,我看到了那些陈旧的教室和宿舍,想象着当年师生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专心致志地教学和学习。
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十分匮乏。
但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的热爱,克服了重重困难。
他们在油灯下苦读,在黑板上书写着理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刚毅坚卓”的校训。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堪称豪华,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在这里任教。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着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学术自由、为了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他们的课堂充满了智慧和激情,吸引着无数学子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
在他们的教导下,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参观过程中,我被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所打动。
比如,闻一多先生在面对反动派的威胁时,毫不退缩,坚持正义,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的英勇事迹,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和勇气。
还有朱自清先生,尽管生活贫困,却坚决拒绝领取美国的救济粮,展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这些前辈们的事迹,让我对“爱国”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西南联大的学子们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756767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7.png)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看《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真的是一次非常独特且震撼心灵的体验。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西南联大师生所展现出来的这一精神内涵,确实是令我万分钦佩。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看到那些师生们在简陋的校舍里上课的画面。
他们的教室,有的只不过是简单的茅草屋,窗户可能都是透风的,桌椅是那种最简易、甚至可以说是破旧的。
看到这里我感觉,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换做是如今衣食无忧、有着各种舒适教学设施的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当时求学的艰难。
而那时的学生们,却丝毫不为简陋的环境所影响,他们一个个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当时还看到了他们遭遇日军轰炸的场景,那真是一片慌乱。
但即便如此,学校不辍弦歌。
联大师生在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在临时找的露天场地继续上课讲学。
那个场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坚韧不拔。
当危险来临,知识的火种不能熄灭,教育的使命不能被打断。
这就像黑暗中的灯塔,无论遭受怎样的暴风雨侵袭,总是坚定地散发着光芒。
看完这些场景后我明白了,刚毅坚卓不是一句简单的校训,它体现在每一个老师的授课细节里,体现在学生们挑灯夜读的背影中。
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挫折,动不动就可能抱怨或者想放弃。
和西南联大的师生一比,真是羞愧难当。
另外,纪录片里还有那些联大师资的介绍也让我非常动容。
那么多大师如璀璨星辰汇聚在这里。
他们自身博学多才,但却甘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教书育人。
他们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这也是刚毅坚卓精神的一种体现吧,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坚守传承文化知识的使命。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让我看到了历史上这么一所伟大的学校,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都值得我们去汲取并发扬。
最新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最新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ef262aa417866fb94a8e24.png)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刚毅坚卓,这四个字既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西南联大人独特精神品质的真实体现。
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西南联大师生在日军轰炸的炮火中依然保持着刚毅坚卓。
那么,到底何为刚毅坚卓?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八百多名学子从课堂走向战场的刚强勇敢,是查良镛先生忍受长达五个月的饥饿与疾病的折磨后活着走出野人谷的毅勇不拔,是金岳霖先生丢失七百余万字的《知识论》手稿后重新编写的坚定不屈,是西南联大在战火的洗礼中培育出的各领域人才的卓越不凡。
每一位西南联大学子都充满了爱国的激情,正如他们坚信的那样:“敌人摧残了我们的艺术城,破坏了我们的象牙塔,可摧灭不了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种子。
”
在那段水深火热的岁月中,西南联大师生用他们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刚毅坚卓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做一个有理想,用毅力,有信念的青年人,如此,则中华之兴便可指日可待了!。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0438a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7c.png)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间我点开了一部纪录片——《西南联大》,没想到这一看,就仿佛被卷入了时光的漩涡,沉浸在了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温情的岁月里。
西南联大,这四个字承载的重量,远超乎我的想象。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教育的火种非但没有熄灭,反而在困境中绽放出了更为璀璨的光芒。
看着纪录片里的画面,我仿佛能闻到那弥漫在校园里的泥土气息,能听到师生们在简陋教室里激昂的讨论声。
那时候的条件艰苦得让人难以想象,教室是临时搭建的,黑板是粗糙的木板,桌椅也是东拼西凑来的。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们满怀激情地授课,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习。
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教授们在讲课时的神态。
比如闻一多先生,他在讲古代文学的时候,整个人仿佛都沉浸在了那个诗意的世界里。
他的声音时而高昂,时而低沉,那神情仿佛不是在讲课,而是在与古代的文人墨客对话。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那种光芒是对知识的热爱,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
他讲到激动处,会忍不住用手重重地拍一下桌子,那“啪”的一声,仿佛是他内心力量的爆发。
还有一位物理学教授,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一个复杂的物理概念,他竟然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又一幅的图,不厌其烦地解释着每一个细节。
汗水从他的额头滑落,他顾不上擦,只是专注地讲解着,直到看到学生们恍然大悟的表情,他才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学生们呢,也没有辜负老师们的期望。
他们在课余时间,不是在埋头苦读,就是在热烈地讨论问题。
记得有一个镜头,是几个学生围坐在一棵大树下,手里拿着书本,争得面红耳赤。
原来是在讨论一个数学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法,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他们一起去找老师,老师耐心地听着他们的想法,然后指出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引导他们找到了更完美的答案。
那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真的让人感动。
当时的图书馆也是一个特别的地方。
因为书籍匮乏,每一本书都显得无比珍贵。
学生们为了借到一本想看的书,常常要早早地去排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9822b0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6.png)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作为一名观众,观看了纪录片《西南联大》后,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驱”的艰辛和青年学生的勇敢和坚定。
《西南联大》是一部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纪录片,讲述了上世纪初中国困境的时代背景和西南联大的创建历程。
这部纪录片主要由历史资料和个人回忆录拼接而成,讲述了一群有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的年轻人如何在动荡的时代环境中成长、学习和奋斗。
电影的内容涵盖了上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背景,包括英国侵华,八国联军和辛亥革命等。
与此同时,电影重点讲述了创办西南联大的故事。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非常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它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聚集在一起,给予他们优质的教育和坚定的信仰,以便他们能够成为中国的“革命先驱”。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国的愁苦和国家的落后,以及西南联大这所学校的价值和重要性。
创办西南联大对于整个中国的独立和强大意义非凡,西南与其他地区的联合,标志着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直面国家困境的决心和信念;同时,这所学校也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独特的历史增添了光彩。
作为一名年轻人,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感到自豪和振奋。
这些年轻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他们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启示。
电影中的一句话——“不破不立,没有牺牲就没有胜利”深深地触动了我。
为了想要取得胜利,我们必须付出牺牲和努力。
本片在画面、音乐和气氛方面也充满了感染力。
无论是细腻的人物刻画还是广阔的场景,都让人印象深刻。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部分是在拉萨,当时的校长蒋南翔带领着一个小队奋斗在荒山前线。
那种在生命的边缘上与死神搏斗的经历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人类的生命之脆弱和珍贵。
音乐也给电影增色不少,旋律动听而节奏明快,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时那一代中国青年人的革命血脉和精神。
最后,观看这部电影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给我们年轻一代敲响了应该怎样立志、奋斗和成长的警钟。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牢牢把握时代的机遇,尽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的历史和社会更加光辉和繁荣。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9b65d2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1.png)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最近在某视频平台上看到了一部纪录片叫做《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民族抗战时期的人民精神和民族气节。
这里所指的“西南联大”指的是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设立的一个高等学府,那么,让我们逐步分析这部纪录片吧。
首先,这部纪录片很好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景象。
从建校初期的筹备到学校正式运作,整个过程紧张而又充满意志力。
当时,国共合作抗日,为了避免失去文化中心,国民政府特别在山区成立了这所学校,并聘请了众多左翼知识分子担任教师。
这些教师看到国家的危局,舍弃了自己的前途和家庭,来到了这个山区里,从事当时最艰苦的教育工作。
整个建校历程不仅展现了时代的压力和纷争,还表现了中国精英分子的自我牺牲精神。
其次,这部纪录片强调了西南联大师生的独特性格。
在学校里,“保卫西南联大”的口号随处可见,师生们的“爱国情怀”、“民主精神”、“自由思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除此之外,学校里的师生还有一种“知识斗争”的氛围,在这里,同学之间和教师之间都是平等的,大家的谈话都是很深挚的,甚至讨论起“未来的中国”也很投入。
这些精神不仅成就了学校的学术,也造就了那个时代的学生、教师,成为了历史的典范。
更为让人感动的是,这部纪录片深刻地反应了那个时代的民族气节。
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中,而西南联大学子在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却让一片百姓们对他们的赞誉备至。
学生们是革命的火苗,以勇敢和无畏精神在千里之外传递着爱国主义,这在一段时间后变成了一种传统。
不仅如此,学校里的教师们也自发地组织了一次为抗战献血活动,他们的行为不仅鼓起了学子的士气,也展示了民族气节的内涵。
最后,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西南联大”成为了中国的一座“文化堡垒”,为中国的抗战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看看学校的一些校友,他们一个个成为了德高望重的学者、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企业家。
在我们眼里,他们是“国之栋梁”,是民族文化的“脊梁”,如何不让我们敬仰和怀念他们呢?总而言之,“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0552e7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02.png)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如璀璨星辰,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事迹如激昂乐章,奏响时代的最强音;总有一些精神如不朽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西南联大,便是这样一座精神的灯塔,它在民族危亡之际,汇聚了无数知识精英,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坚守着教育的阵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
观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西南联大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先迁至长沙,后又西迁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物质极度匮乏,教学条件异常艰苦。
然而,师生们却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的热爱,克服了重重困难。
片中,那简陋的校舍令人印象深刻。
教室是由茅草屋搭建而成,每逢下雨,屋内便滴滴答答地漏个不停。
学生们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认真听讲,做笔记。
宿舍也是拥挤不堪,几十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睡的是上下铺。
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学生们依然充满了学习的热情。
他们清晨早早起床,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与老师展开激烈的讨论;他们课后还会自发组织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这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堪称豪华。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那些在学术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大师们,如陈寅恪、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等。
他们不仅有着渊博的学识,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陈寅恪先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授课,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学生传授知识。
朱自清先生,即使生活贫困,也不肯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展现了文人的铮铮铁骨。
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慷慨激昂,呼吁学生们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沈从文先生,用细腻的文字,描绘着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希望。
这些大师们,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
《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a7e01a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b.png)
《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电影,让我对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有了更加
深入的了解。
影片以战争背景为背景,以西南联大的创办为线索,展现了一群年轻人
在动荡的年代中奋发向前的精神。
首先,这部电影让我对中国的抗战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中
国人民在战争时期的艰难生活,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奋发图强的精神。
西南联大作为一个重要的抗战产物,不仅培养了一批有志青年,也为中国在战争中保
持持久的抵抗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电影中所展现的西南联大精神令人敬佩。
这所大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着
巨大的困难,但他们始终坚守初心,将教育的意义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电影中的
一幕幕情节让我感受到了联大学子们对知识和学术追求的热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美
好向往。
最后,电影中展现的友情和爱情也是触动人心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在战乱之中相互
扶持、互相帮助,展现了真正的友谊和团结。
同时,电影中也展现了一段动人的爱情
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温暖和美好。
总的来说,《西南联大》是一部让人思考、感动的电影。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对中
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用来娱乐的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索、激励和感动的影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3baa2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2.png)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这片子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特殊历史的好奇之门,也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激情与坚韧。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教育的火苗没有被战争的洪水浇灭,反而在困境中越烧越旺。
西南联大,这个听起来就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背后是一群怀揣着知识与理想的师生们,在艰难岁月里谱写的壮丽篇章。
纪录片里的画面一帧帧闪过,有破旧的教室,漏雨的屋顶,还有那些穿着打补丁衣服却眼神坚定的学生。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位教授在露天的场地上给学生们讲课,天上飘着细雨,教授的声音在雨声中依然清晰有力。
他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有丝毫的懈怠,粉笔在黑板上不停地书写,那一笔一划仿佛刻在了学生们的心上。
学生们呢,也都特别刻苦。
他们坐在简陋的凳子上,本子放在膝盖上,认真地做着笔记。
有时候一阵风吹过,吹乱了他们的头发和书页,但他们只是随手捋一捋,继续全神贯注地听讲。
我就在想,咱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多好啊,有明亮的教室,舒适的桌椅,可有时候还会抱怨学习辛苦。
和他们比起来,咱们真是太幸福了。
西南联大的老师们也是个个了不起。
他们很多都是从国外学成归来,放弃了优越的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中。
有一位教文学的老师,家里孩子生病了都顾不上,一心扑在教学上。
他说:“孩子们的未来比我自己家的事重要得多。
” 这句话真的让我特别感动。
还有那些学生之间的情谊,也是让人觉得特别温暖。
大家一起分享仅有的几本参考书,互相帮忙解答问题。
有个同学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其他同学就从自己的口粮里省出一部分给他。
他们不仅仅是同学,更像是一家人,在困难面前紧紧相依。
当时的物资匮乏到什么程度呢?学校的图书馆里书少得可怜,学生们为了能借到一本书,天不亮就去排队。
有时候一本书要好几个人轮流看,大家就约定好时间,看完赶紧传给下一个人。
不像咱们现在,想看什么书,网上一搜就有了。
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也没闲着。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08c795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3.png)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最近看了一部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这可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呐!西南联大,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
但在这部纪录片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充满温情与坚韧的故事。
那时候的中国,战火纷飞,山河破碎。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西南联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黑暗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学校的条件之差,超乎想象。
教室简陋得让人揪心,可能是破旧的庙宇,也可能是临时搭建的草棚。
下雨天,雨水滴滴答答地从屋顶漏下来,打在书本上,打在学生们的头上。
可就算是这样,老师和学生们的热情丝毫未减。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位教授,上课的时候外面飞机轰鸣,炸弹声此起彼伏。
但他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声音洪亮地讲解着知识。
学生们也都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黑板,仿佛外面的战乱与他们无关。
那种对知识的渴望,那种专注的神情,真的让人感动。
还有那些学生们,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家庭背景各不相同。
有的是富家子弟,有的是贫苦农民的孩子,但在西南联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求知者。
他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吃着简单的饭菜,每天要走好几里路去上课。
但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充满了朝气。
晚上,没有电灯,他们就点着油灯读书。
那微弱的灯光,照亮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他们心中的理想和希望。
记得有一个场景,是一群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
他们为了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步。
最后,还是老师出来调解,大家才恍然大悟,相视一笑。
那种学术氛围,那种纯粹的为了追求真理而争论的精神,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真的太难得了。
西南联大的老师们也是各有各的风采。
有的老师幽默风趣,把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有的老师严谨认真,对学生的要求一丝不苟。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
看着纪录片里的那些画面,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们有着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学习资源。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f9bec3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1.png)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最近观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西南联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困境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篇章。
西南联大成立于 1937 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合并而成。
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中华大地,国土沦陷,生灵涂炭。
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教育火种,师生们不畏艰险,长途跋涉,辗转来到昆明。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和科研,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纪录片中,那简陋的校舍令人印象深刻。
教室是用土坯搭建的,屋顶是茅草铺就的,每逢下雨,屋内便会漏雨。
学生们的宿舍也是拥挤不堪,几十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师生们没有丝毫的抱怨和懈怠。
老师们倾心授课,学生们专心听讲,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匮乏。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堪称豪华。
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金岳霖等一大批学术大师云集于此。
他们不仅有着渊博的学识,更有着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课堂上,他们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在生活中,他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闻一多先生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讲述《楚辞》,他那炽热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朱自清先生虽然生活拮据,但依然坚守着学术的尊严和道德的底线。
正是这些大师们的辛勤付出,为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也是充满了激情和理想。
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在课余时间,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
有的学生投笔从戎,奔赴前线;有的学生深入基层,宣传抗日。
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西南联大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突破和创新。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0e7b6b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0.png)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在观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一群怀揣着梦想与热血的师生,仿佛穿越时空,向我走来,让我对教育、对国家、对民族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西南联大,这所在战火中诞生的大学,承载着太多的苦难与辉煌。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土沦陷,硝烟弥漫,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然而,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却汇聚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学者和最有志向的青年学子。
他们不畏艰险,坚守着知识的殿堂,传承着文化的火种。
片中,那些教授们的身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有的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有的在颠沛流离中,仍然坚持着学术研究,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闻一多先生在防空洞里给学生讲授《诗经》《楚辞》,朱自清先生饿着肚子写下《经典常谈》,陈寅恪先生在目盲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柳如是别传》……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以身作则,教会了学生什么是坚守,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民族的脊梁。
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同样令人敬佩。
他们在简陋的教室里,在昏暗的油灯下,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他们深知,只有通过知识的力量,才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他们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有的投身于科研,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有的奔赴前线,为保卫祖国英勇杀敌;有的深入基层,为民众的福祉奔走呼号。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刚毅坚卓”的校训。
在纪录片中,我还看到了西南联大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
老师们对学生关爱有加,不仅在学业上悉心指导,更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和支持。
学生们对老师尊敬爱戴,虚心求教。
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人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和力量。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前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西南联大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更在于它所孕育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爱国精神,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担当;是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是团结精神,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携手共进的力量;是创新精神,是在艰苦条件下不断开拓进取的勇气。
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
![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d9f10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15.png)
西南联大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西南联大观后感1“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
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
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
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
“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
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
“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
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
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西南联大观后感2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
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c939a9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2.png)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岁月如璀璨星辰般闪耀,那便是西南联大的存在。
当我踏入那曾经承载着无数知识与希望的土地,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思索。
西南联大,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却在艰难困苦中绽放出了最为绚烂的教育之花。
它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一所临时大学,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走进西南联大的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陈旧却依然挺拔的校舍。
简陋的教室、狭窄的宿舍,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当时办学条件的艰苦。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念,坚守着教育的阵地。
看着那些斑驳的黑板,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教授们激情澎湃的授课声。
他们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倾尽全力,将自己的所学所知传授给学生。
闻一多先生在防空洞里坚持讲学,朱自清先生宁可挨饿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学者的风骨,什么是教育者的担当。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也非常刻苦努力。
他们在油灯下苦读,在战火中坚持学术研究。
图书馆的座位总是供不应求,同学们常常为了抢到一个学习的位置而早早排队。
他们明白,只有通过知识的力量,才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西南联大的学科设置非常全面,涵盖了文、理、工、法、商等多个领域。
各个学科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在这里,不仅有严谨的学术研究,还有自由的思想碰撞。
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探讨学术问题,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培养了学生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其优秀的师资队伍。
那些知名的学者、教授们,他们不仅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们言传身教,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
同时,西南联大也注重实践教学。
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日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
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
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
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知道,当时联大的
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
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
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
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
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
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
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
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
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