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弱势群体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
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
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摘要:随着媒介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同时,媒介由最初的单向传播逐步发展为现如今的双向传播,给了受众发表言论的平台。
大众传播是作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然而它是受到国家控制的。
在中国的信息发布和走向上,存在着一个重要特点及强势群体的话语权相对于弱势群体要高的多,弱势群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失语”。
关键词:媒介;弱势群体;强势群体;大众传播;话语权一、媒介平台的发展(一)什么是媒介平台媒介平台主要分为静态平台和动态平台。
静态平台一般是指纸质的载体,如报纸,杂志,画报等。
静态平台一般是由报社等媒介发布平台出版。
动态平台则指的是多媒体的载体,如电脑,电视,手机等能够随时变更新闻信息的媒介。
相对于静态平台而言,动态平台则比较复杂,一般都是由广告公司负责,但也不包括全部。
(二)媒介平台发展的特点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于改变传受双方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互动频率有一定的作用。
丹尼斯•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中写到:“在促进传受双方的互动方面,新的传媒技术被认为具有更大的潜力,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受双方的交互性大大加强,在过去,大众传媒一般只是将信息推向受众,受众的反应、回答等并不能很好很快的反馈给这一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发布的信息是否为受众所需要、或者喜爱,这并没有多重要,因此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互动可言,而如今受众可以主动地从海量的信息中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读取和观看,主动权向受众方向转移了”。
并且,受众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渠道与发布者之间进行“对话”,这样,发布者通过对这些“对话”中可用信息的采集,能够在后期的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互联网传播者是受众服务方式改变的先行者,注重与受众的深度互动。
手机电视是一种新型的综合媒体,它是一种新兴的媒体融合行业。
功能手机的最基本方式是沟通和互动,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他业务基于手机的信息接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单向、双向互动。
当代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分析
当代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分析摘要: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分化严重,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越来越具有相对立的趋向,同时在传播结构中也存在着言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强势群体掌控着媒介话语权,而弱势群体基本上处于相对失语的状况。
本篇文章主要是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整个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尤其是在受众生态中,弱势群体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随后从传播结构、传播政策及受众媒介素养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试图通过社会结构的平衡和优化、媒介社会责任的增强以及受众自身媒介素质的提高来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媒介生态;弱势群体;媒介话语权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1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动荡的转型期,要从一个半农业社会、半工业社会转向工业化社会直至知识化、信息化社会,从一个比较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成为富裕的中等发达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凸显,尤其是在社会传播中,弱势群体相对于强势群体来说,他们占有很少的社会资源,包括传播资源,甚至是没有任何的社会资源。
他们既没有权,也没有钱,是真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
对于弱势群体而言,近年来越来越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媒介话语权的缺失。
一、弱势群体——“集体失语”当前我国的媒介生态环境与弱势群体的集体失语有着很大的关联。
媒介与人的互动和联系是不平衡的,有些人很强势,有些人却是弱得不能再弱了。
总的来说是在我国当前不太平衡的媒介生态系统中,人与媒介的互动产生了一些畸形的趋向。
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几乎处于失语的边缘。
(一)传播结构的不平衡导致弱势群体失语从社会结构中的角度来看,弱势群体的出现是社会分层的结果,而之所以产生社会分化,最主要的原因是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裂痕,在社会分层中处在劣势地位的弱势群体相应地在传播结构中也同样处于劣势的地位。
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信息援助
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信息援助作者:曾来海陈丹英来源:《声屏世界》2009年第01期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社会支持是当前世界各国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普遍做法。
根据卡特纳与罗素对社会支持的观点,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性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信息支持。
①尤其在社会生产力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增长动力的信息社会,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援助不仅确实可行,而且显得相当迫切与必要。
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信息援助的内涵及其作用。
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信息援助,是指大众传媒利用自身的信息传播功能,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主要大众传媒渠道,为农民、农民工、城市贫民、老年人、残疾人、乞丐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有关生产、生活、工作等多方面急需的有效信息,以帮助他们摆脱因信息的贫困或弱势而造成的脆弱与贫困状态。
尤其在我国社会弱势群体“规模已达到1.4—1.8亿左右,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1%—14%”②的严重现实情况下,大众传媒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援助不仅是确实可行之举,也是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系统工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回馈社会的重要体现。
有助于社会弱势群体摆脱信息的贫困与弱势。
贫困虽然是人类社会任何时代都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在不同的时代,贫困往往具有不同的层次与内涵。
在当今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核心资源的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贫困者的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贫困,更是社会资源的贫困,即智力贫困、信息贫困、观念贫困、文化贫困。
具体而言,广大社会弱势群体不仅经济贫困,还因为收入贫困而无力承受教育费用,无法直接接受作为信息传播中最主要渠道的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服务。
同时,信息的贫困和弱势又反过来加剧了经济的贫困。
为此,当今国际社会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贫救济的方式也更加强调从知识、教育、文化、科技、信息等方面着手。
尤其在全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今天,作为负责任的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信息的主要采集者、传播者的大众传媒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版面资源、节目时段,通过新闻、广告、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针对性强的信息援助,以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摆脱因信息贫困与弱势而贫困化、边缘化的状态,进而回报社会。
大众传媒如何正确关注弱势群体的思考
对消除大众传媒歧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思考一、当前的社会分层与传媒歧视1、社会主流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社会阶层由区域和政治身份分层体系向经济分层体系转变,分野形成了社会主流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主流群体是指社会上消费能力较强、掌握消费的话语权,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权力、掌握管理的话语权,属于社会文化精英、掌握知识话语权,对于流行时尚敏感的享有最多的高档和豪华生活用品、掌握时尚话语权,年轻、有钱、有文化、有势力和有发展前途、追求时尚的人群,这批人是供职于政府机关、教科文卫单位或企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专业人士或白领人士,是拥有较高经济收入和消费投资决策能力的城市人。
与主流人群相对应的是非主流人群,按照以上标准,自然是指那些没钱、没权、文化不高的普通工人、农民、进城务工者、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弱势群体处于其他社群所支配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上比其他社群拥有较少的控制力和主宰力,其接受教育、追求成功、财富与个人幸福的机会,远比其他社群有限。
因而,相对于主流群体或强势群体而言,弱势群体往往扮演附属的角色。
弱势群体“ 通常具备以下特质:感受到强势群体的偏见、歧视、隔离等形式的不平等;在生理上或文化上不同于强势群体;每一个人无法自愿选择成为弱势群体;由于意识到自己的附属地位,这种认知导致强烈的族群孤立,因为当一个群体长期被歧视,其成员对此群体的归属感逐渐形成,且日益强烈,而对于主流社会日渐疏离甚至仇视。
在我国,弱势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名词,主要指信息的不对称、经济收入的不对称以及能力上的不对称。
例如老人、孩子、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城市务工的农民。
他们离社会的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相对偏远,而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对边缘群体有明显的歧视,他们很难进入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
当前中国“弱势群体”的特征之一就是生活贫困,另一特征是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试论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报道和支持
试论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报道和支持作者:桂渝芳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01期摘要:弱势群体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中下层的社会群体。
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存在一些问题:弱势群体被”弱视”、歧视,话语权缺失,被“他者化”、“被消费”。
弱势群体“失语”的根源在于其经济地位的低下;通过政府对弱势群体话语缺失的弥补和对媒体的适度干预以及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等手段,促使弱势群体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
关键词:大众传媒;弱势群体;报道;支持;话语权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127-02一、弱势群体及其特征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弱势群体”不是严格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概念,只是社会类属[1]。
对“弱势群体”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广义上,“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个体在强势个体面前都可被认为是“弱势群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强势群体也可转变为弱势群体,比如说地震后的灾民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会被认为是“弱势群体”。
本文论述的是狭义的概念,即郑抗生等在1996年出版的《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一书中提出:“社会弱势群体是指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的困难者群体。
”“弱势群体通常具备下述特征:物质生活处于贫困或相对平困状态;由于制度安排或个人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政治上不能有效表达自身利益、捍卫自身权益。
[1]”我们可以进一步依据社会分层理论来理解弱势群体。
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虑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1]。
以此为标准,我们可以将社会成员区分成不同的有序阶层,弱势群体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占有十分匮乏的社会层次,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中下层的社会群体。
媒介关于“弱势群体”报道方式的思考
媒介关于“弱势群体”报道方式的思考孙卫华——兼谈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在传播渠道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媒体和广告商越来越重视媒介内容的“有效传播”,目标受众群成为媒介行业中一个风行的词汇。
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其消费心态的保守性和消费能力的低下,在目标观众群的选择中很容易被边缘化。
目前,在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多指社会转型期,利益重新分配格局中由于不适应变化而被甩到边缘地带的一些人,主要包括下岗职工、进城农民工、“体制外”的人、较早退休的“体制内”的人员、相当一部分农民等等,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中国弱势群体规模由1.4-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11%-14%。
①这些人多以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上的贫困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而为其显著特征。
②弱势群体的形成有多种复杂的社会原因,其地位和生存现状的改变有赖于社会整体的长期努力。
从媒介的角度来说,如何在媒介生态中构建有利于这些弱势群体的舆论氛围,改善其生存处境成为当前媒介构建“和谐社会”主题中的重中之重。
仅从微观角度,涉及弱势群体的报道方式来讲,以下几个环节的改进值得媒介从业者借鉴:一、从市场调查、传播内容、信源环节着手,降低社会弱势群体进入媒介的门槛(一)加大对于弱势群体的市场调查力度,以切实了解其真实的需求。
一般来讲,在传媒市场化和社会分化加剧的今天,商业化和分众化传播语境下的传播者对于一个社会群体的青睐表现之一便是将其不断地细分,通过具体调查其生活和消费形态、价值观念而进行相应的适位传播。
而弱势群体由于其各种资源的相对缺乏,传播者一般缺乏对他们详细的市场调查兴趣,相应的,围绕他们的节目内容体系不仅存在数量少,而且有“简单化”倾向:例如针对农民的节目,至今传播者的心理定位仍然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往作为一个庞大整体的农民内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分化:这种分化不仅有地域的分化,例如南方的农民和北方的农民、东部沿海的农民和西部内陆的农民;同时也有年龄的分化,年轻一代的农民同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辈;同时还有穿梭于城市与农村的农民工……,各个群体不仅思想观念迥然相异,同时在生活方式、兴趣偏好方面也远远不再具有“同质性”。
简述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
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多重功能和影响力,不仅塑造了个体和社会的认知、行为和价值观,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效果。
本文将简述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重点关注信息传递、社会控制、文化传播、社会变革等方面。
首先,大众传播是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
它以极快的速度将信息传播给广大受众,确保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通过大众传播,人们能够了解国内外时事、掌握市场动态、获取科技进展等重要信息。
此外,大众传播还承担着预警和科普的作用,及时向公众传递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威胁的信息,提高社会的应急能力和公众的防范意识。
其次,大众传播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它通过传递社会规范、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态度。
大众传播通过表扬和批评、正面和负面报道等方式,塑造社会舆论和价值取向,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同时,它也监督着政府和企业,促进公共事务的透明度和责任担当。
再者,大众传播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渠道。
它通过电影、电视、音乐、书籍等媒介将各种文化元素传递给受众,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大众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大众传播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历史上,许多关键的社会变革都是由大众传播所推动的。
例如,媒体报道揭露了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激发了公众的抗议和反抗;媒体的宣传和动员,推动了环保运动和公益事业的兴起。
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的功能1. 信息传递和沟通大众传播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工具,它将新闻、事件、观点等信息传递给大众。
这有助于人们了解世界,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并做出知情决策。
2. 社会控制大众传播可以传播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有助于社会控制。
它通过媒体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塑造了道德标准和社会行为规范。
3. 文化传播大众传播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浅析新闻事件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作用
对一些涉及面广牵扯利益较多的新闻事件有不少的新闻媒体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谨防报道不实事后追责的思想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保持沉默等待观望都希望官方出来统一口径都要求先请示上级领导再追踪报道导致一些不实谣言不能够及时得到澄清引发的社会恐慌未能及时得到消除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后果
2018 年第 பைடு நூலகம் 期
文化
通常来说新闻事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新闻 事件特别是危机事件的爆发给民众带来的心理影响非常 大,人们往往迫切需要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的真相,实时掌 握新闻事件的发展动态。大众传播媒介只有及时披露、跟踪 报导,向受众传递第一手的信息,才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广 泛信任。尤其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要想完全封锁 消息几乎是不可能的,有关部门只有对新闻事件进行真实 的报导,才能有效刹住流言,确保社会的稳定。从另一方面 说,大众传播媒介在监督政府履行职能方面也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媒介能够把政府应对新闻事件 的措施及时地呈现在阳光之下,时刻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群 众的利益不受侵害,让个人的财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维 护和保全。
大众传播媒介是确保稳定的支撑者。新闻事件特别是 灾难事件,往往会伴随着民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也最容易 造成民众恐慌。大众传播媒介是民众获取信息的源头,民众 对大众传播媒介普遍高度信任,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 了消除民众恐慌、化解社会矛盾的有力武器。与此同时,大 众传播媒介作为人民群众无处不在的喉舌,能够较好地让 民众的意见得到了充分反映,让政府听到人民群众的呼声、 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从而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起良性 沟通的桥梁。此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这一平台,民众的个 人情绪得到一定程度地发泄,民众的心理困惑得到有效解 答。
大众传媒——增强弱势群体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大众传媒——增强弱势群体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作者:刘蓓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随着微博等新型大众传媒的普及,大众传媒在公共信息传达和社会舆论营造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正在成为弱势群体诉求合法权益的便捷通道。
本文基于社会传播理论,分析大众传媒在增强弱势群体话语权方面具体作用的发挥,并为今后大众传媒在弱势群体中更好发挥此作用提出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大众传媒;弱势群体;话语权;社会传播理论在当前关于弱势群体现状描述与话语体系下,社会弱势群体形象经常是以一个有问题的“边缘群体”出现。
或许是为了吸引更多民众的关注和唏嘘,或许是为了将责任推到更广泛的公众范围中去,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经常会发布一些关于社会底层人士行为表现和生活状况相关的事件,从而引发“热搜”和“刷屏”的现象,诸如“辱母杀人案”、“虹桥一姐”和“变形计丽姐表情包”等热点问题。
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挖掘和评论分析背后,引发了人们对弱势群体的深刻思考,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道义上的支持与理解尊重,增强了自身表达需求渴望的话语权,而这与大众传媒作用的发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大众传播媒介,既指复制、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指某类传播组织机构,还包括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
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电子类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广播、电视和微信微博等。
弱势群体,指因某种原因而造成自身在社会分层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权力相对较弱,因而在社会财富分配时获得较少和较困难的一种社会群体。
一般具备收入低,职业差,文化程度低等特征。
话语是陈述事物之间的关系,系统地塑造他们所说的客体的实践,是理解、解释并决定行动的那些知识、主张和实践的结构,是社会组织的架构和网络,在阻碍一些社会行动时也使另一些社会行动得以进行。
第五讲大众传媒的功能R
案例3:机智的芦山县委书记
案例3:机智的芦山县委书记
三、关于传媒的四大基本功能的作用
施拉姆的功能学说:施拉姆分类法的重要贡献, 明确地提出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并不仅限为 其他产业提供信息,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主 要组成部分。
政治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遗产传承。 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 经济功能:大众传播媒介的经济功能既体现为
对社会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更体现 为对经济行为的开创。各大传媒产业、文化产 业本身就形成社会产业链的一环,具有精神文 化消费和物质衍生消费的双重特征。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学说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环境监视-警戒外来威胁,满 足社会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解释与规定: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 社会成员的行为。
社会化: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 提供娱乐: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占传
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学说赖特的“四功能”说
尤其一些负面新闻泛滥,假大空新闻泛滥、会导致受 众对于新闻本身丧失辨识力或者不信任,最终对新闻 报道产生麻醉性反应,即吸收过量导致的被动、冷漠。
二、关于传媒的四大基本功能及作用
媒介的“联系功能”是对环境信息的选择、解释和反 应。媒介作为民众的“意见领袖”不仅报道,常常会 评论,并引导各社会各个部门及受众应如何应对周围 发生的事件。主要体现于媒介中的评论和宣传内容。 (呼吁、提倡、批评、谴责、赞美、弘扬、反思......)
??媒介发挥的联系功能通过对偏差行为的曝光或通过媒介发挥的联系功能通过对偏差行为的曝光或通过对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报道并授予其社会地位或通对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报道并授予其社会地位或通过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来强化社会规范帮助全过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来强化社会规范帮助全社会各部门彼此联系达成共识社会各部门彼此联系达成共识??在实现联系的功能时媒介可以经常反映和管理公共在实现联系的功能时媒介可以经常反映和管理公共舆论给予其表达的机会
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中的刻板印象浅析
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中的刻板印象浅析内容摘要: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广泛引导并制约着日常生活。
在媒介如此巨大的社会功能影响下,弱势群体在媒介构建的世界中却被继续“弱化”和“边缘化”,从而形成了传播学中我们常说的“刻板印象”。
这种刻板印象影响了平等和谐的社会形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对特定人群形成一定程度的歧视。
本文试就以女性与农民工为代表对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中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做一番探讨。
关键词:弱势群体媒介刻板印象中介化Analysis of the V ulnerable groups’ Stereotype in the domestic media Abstract:In this Modern society, Mass media was the part of our life and usually extensive guidances and restricts our life. Under such social influence of the media,the Vulnerable groups was still be weakening and marginalized in the world which build by the media that form of the "stereotype" which we called in the Media.This stereotype affect the image of equality about our society,bad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make a discrimination about some groups.This paper tries to dissucsing the v ulnerable groups’ stereotype in the domestic media as women and the immigrant worker.Key words:Vulnerable groups Media Stereotype Mediated一、传媒活动与刻板印象1、传播媒介对当今社会认知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研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摘要: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衡量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尺,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对信息、社会、娱乐、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信息社会娱乐文化经济效果一、大众传播媒介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是认识和改造世界,要认识世界就要获取信息,要改造世界就要利用信息,而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利用信息,都须臾不能离开大众媒介。
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革命实际上也就是媒介革命。
①大众媒介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关于社会上各种事件的信息,对于那些即将来临的自然灾害或战争威胁,大众媒介能够及时地向人们发出警告,促使人们能够及早防御,如天气预报。
除此之外,大众传媒还提供有关人们生活环境的信息,比如关于公共事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消息,这也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日常信息需要。
大众传播媒介还具有环境监视的效果,可以把那些有违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媒介上公开,激起社会的谴责,使社会规范得以巩固和加强。
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大众传播都必须依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书籍等传播媒介。
离开了现代的传播技术手段,大众传播是不可想象的②。
对于一个人来说,大众媒介是他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例如看报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时听觉的延伸、电视则 是两种感觉的延伸。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大众媒介的是否发达也非常重要。
很难想象在一个大众媒介十分落后的国家,它的工业、农业、商业、国防等会是先进的。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体现与应正,那时的中国大众媒介十分落后,信息堵塞,人们对于外界的信息不了解,导致了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
所以说信息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而大众传媒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但是,大众传媒的信息也有其消极的负功能。
对个人而言,人们花很多时间去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以了解社会时局、形势。
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2.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作4用
【1】普遍提高了人们传播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建立了社会群 体之间的快速信息通道。 【2】大众传播媒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例如,人际交往方式由以前的面对面变成越来越多的qq或者 msn聊天,网上购物也成为时尚,节省了时间和人力。 【3】大众传播媒介使不同的人接触信息的机会越来越不均等。 例如,团结和成都市的经济发展差距使得人们的媒介接触有了 较大的差异,都市的媒介接触度高于农村,因此在这两种环境 中生存的人就会产生差距。
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1.对人类传播的作用
【1】大众传播媒介将人类的传播活动推向了公共阶 段。
首先,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社会公器”,是为全社会服务 的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集体财富。 例如汶川大地震时,利用网络在第一时间向全国公众公布这一 消息,以便政府和公众采取措施展开救援。而后电视直播救援 现场状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告知公众现在的救灾情况……等等,都很好的说明 了媒介的公共性。利用电视媒体播放的公益活动以及公益广告, 启迪引发民众的某种情怀,则是公益性的表现。 其次,大众传播媒介使得从事信息传播的活动不再是某个人的 单一行为,而是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行为。
我国弱势群体的媒介地位与话语权维护
我国弱势群体的媒介地位与话语权维护● 宫慧娟马妍妍弱势群体一般处于其他社群所支配的社会,其接受教育、追求成功、财富与个人幸福的机会,远比其他社群有限。
因而,相对于主流群体或强势群体而言,弱势群体往往扮演附属的角色。
①现实中,弱势群体的媒介地位也与他们的社会地位成正比。
我国大众传媒关注的主要是那些娱乐明星、都市精英、白领阶层、成功人士等强势人群,弱势群体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低,而且其形象也不尽如人意。
也就是说,弱势群体不仅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被边缘化,在媒体所构造的“拟态环境”中,其仍然难以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
他们缺乏对媒介资源的占有,也缺少进行传播的能力和机会。
以网络热炒的“犀利哥”为例,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他较高的曝光率并不纯粹是因为社会和媒体对他本身悲惨境遇的关注和同情,而是掺杂了恶搞的成分,很少有人去关注他的人格与尊严,许多人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来关注这个游离于正常生活之外的底层流浪者。
可以说,这是以牺牲一个人尊严的代价去娱乐另外一群人。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现实环境下弱势群体媒介处境的悲哀。
弱势群体为何如此沉默按照话语分析的理论,话语代表着一种符号权力关系,表征着言说者和所属群体之间的力量关系。
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说过:“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
”②1.大众传媒与弱势群体话语权首先,大众传媒作为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话语场,其实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权力的较量。
福柯说:“影响、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的因素是权力。
话语和权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
”③弱势群体无论是在社会影响力还是潜在的经济价值方面都不占优势,所以必然会在传媒影响力经济的构成中处于边缘和附属地位,成为可以被忽略的群体。
其次,弱势群体较低的媒介地位也与我国媒介的属性有关。
广告和发行是维系媒体发展的“血液”,广告商追求的是自己的目标消费者与媒介的目标受众最大限度的重合,这样才能保证广告的实际效果。
大众媒体在现代社会的角色研讨报告
大众媒体在现代社会的角色研讨报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普及化,大众媒体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研讨报告旨在探讨大众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一、大众媒体的定义和类型大众媒体是指以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形式传播信息的媒介。
它们可以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类型。
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而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二、大众媒体的角色和功能1. 传递信息大众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能够传递新闻、时事、观点、文化等各种类型的信息。
它们将各种重要信息传递给公众,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社会动态,扩大知识面。
2. 形塑公众舆论大众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起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通过报道和评论引导公众对特定事件或议题的看法和态度,对社会舆论产生影响。
同时,媒体也为公众提供了表达观点和意见的平台。
3. 促进社会交流与互动大众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与互动的机会。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和Facebook等,使得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进行交流,促进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
4. 传播文化和价值观大众媒体也承担着传播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责任。
它们通过音乐、电影、综艺等节目的传播,引导公众对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和汲取,起到了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引导的作用。
5. 提供娱乐与消遣大众媒体不仅能够传递信息和观点,也提供了丰富的娱乐节目供公众消遣。
电影、电视剧、音乐等娱乐内容能够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增加生活的乐趣。
三、大众媒体的影响与挑战1. 影响力的扩大大众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能够迅速传播信息和意见。
它们可以塑造公众对事件的看法,引导舆论的形成,甚至对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2. 信息可信度问题由于媒体竞争激烈,一些大众媒体可能为了吸引读者和观众,不够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存在着谣言、假新闻等问题。
这给公众带来了信息的困惑和误导。
3. 海量信息的过载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数量剧增,而公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筛选和理解这些信息。
论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
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内容提要】大众媒体作为最普遍的制度性利益表达渠道,对弱势群体问题的关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媒介可以让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和要求为社会和政府所知,监督社会政策不越过公平的底线,对于避免社会危机和动荡的产生具有不可避免的价值。
本文分析了弱势群体的涵义及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分析了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和我国当前弱势群体媒体话语权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来把握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
【关键词】弱势群体媒体话语权媒体强势群体一、弱势群体的涵义及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弱势群体”的涵义在我国,“弱势群体”这一称谓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出现则更晚,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报告中指出“认真落实鼓励自谋职业和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
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
”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目前,关于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我国学术界仍然没有统一认识,各有各的说法:郑杭生等在1996年的《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一书中曾明确提出:“社会脆弱群体是指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的生活有困难者群体” 【1】。
陈成文在其专著《社会弱者论》中,提出社会弱者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2】全国政协委员邓伟志认为:“弱势群体是指创造财富、聚敛财富能力较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较差的人群。
” 【3】我国的“弱势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名词,顾名思义,就是一群现在各方都与主流社会不对称的集体,主要表在信息、经济收入的不对称,以及能力上的不对称。
“弱势群体”作为一个集体名词、抽象名词不是一个严谨的法学范畴,更多地属于社会学领域。
“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强势”而言的。
浅析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及有效利用途径
浅析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及有效利用途径大众传播媒介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播信息,而是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传递着一种内在的改造力量。
其重要性在于影响了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改进。
标签:大众传播;媒介;功能;利用途径一、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1.大众传播定义威尔伯·施拉姆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因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机构,并编写了相关教科书而闻名,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把美国的新闻学与心理、政治、社会等其他学科进行了综合研究,从而进行归纳和总结,创建了更加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新学科——传播学,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之为“传播学之父”。
大众传播,指的是媒体产业通过现代化设备,以杂志、报纸、书籍、电视、广播以及电影等媒体工具形式对人们传递信息的过程。
通过反复的、大批量的信息制作与传播对广大受众群体产生影响,达到相关的目的。
大众传播为人类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愈加离不开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主要包含四个要素,即传播者、信息、传播工具以及受众群体。
2.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离不开这一传播媒介,它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满足了人们对生活文化的需求,这其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协调功能就人类社会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的有机体,因此,在社会中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冲突和矛盾。
大到国家与国家之家的外交领域矛盾,小到一国内部自身存在的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之一就是成为信息交流与传播的中介平台,以“和事老”的身份来缩小矛盾,化解冲突,使人类社会各个构成部分得以协调统一发展,为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2)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环境监控功能人们需要通过某种途径才能了解到社会经济的进步与不足,而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无疑解决了这一问题。
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
新闻知识(2009.10)·本刊特稿·曾来海 陈丹英大众传媒是社会公众的代言人,也是社会公众话语表达的论坛,然而由于一些大众传媒片面追求产业利润,在新闻报道中往往存在弃贫爱富,排斥弱势群体的问题。
尤其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难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作为社会关系协调者的大众传媒更应该避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
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虽然近些年也在展开,传媒歧视已成为研究关注的话题,但从国内现有文献来看,相关研究仍然主要停留在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的表现、成因及影响等宏观的分析和解读,而涉及具体的社会群体的传媒歧视的研究则仍有待深入。
本文主要根据社会学社会排斥的基本原理,从内涵、形式、成因及其对策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
一、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社会排斥的内涵及形式社会排斥是一个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其定义也五花八门。
根据欧洲基金会对社会排斥的解释,认为社会排斥是个人或群体被全部地或部分地排除在充分的社会参与之外。
[1]而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社会排斥指在由社会制度和价值所架构的社会标准中,某些个人及团体被有系统地排除于能使他们自主的地位之外。
[2]那么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则顾名思义就是广大农民、农民工、城市贫民、老年人、残疾人、乞丐和贫困学生等社会弱势群体被排斥在大众传媒的视线之外。
具体而言,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新闻报道范围、社会议程的设置及媒介价值取向等方面有意或无意识地淡化或排斥社会弱者,剥夺广大社会弱者的话语权利、表达机会与表达渠道,甚至从新闻舆论上丑化或歧视弱势阶层。
在实际操作中把大众传媒原本有限的版面资源、时间资源都投向了社会、政治、经济精英阶层,也就是所谓社会的上流阶层或大众传媒自称的含金量高的“目标受众群”,而无视或边缘化广大社会弱势阶层。
大众传媒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载体和社会舆论工具主要从其自身的媒介定位、报道范围与舆论导向三个方面来排斥社会弱势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弱势群体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弱势大众自我完善的过程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的支持,参与大众传播的过程有助于他们培养民主精神,营造和谐氛围。
这里所说的媒介弱势群体,主要指未掌握文化权力媒介的群体。
社会学家孙立平认为,当前社会分化的结果,是以占有大量资源为特征的强势群体和拥有大量人口为特征的弱势群体的形成。
强势群体包括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不仅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结盟关系,而且具有了相当大的社会能量。
弱势群体包括:除了部分富裕农民之外的贫困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和城市中的失业下岗人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利益已经高度分化的情况下,这些群体既没有相应的组织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也很难用其他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
① 在传播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除了包括上述社会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之外,应该还包括了社会的中间阶层,同时排除大众传播媒介的工作人员。
这一部分人群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上可能有较大差别,但相对于精英阶层而言,他们的共同点是既不可能借助大众媒体传达政令,通过广告、公关活动来宣传自己和企业,也没有机会可以通过演讲、谈话来分析文化现象。
排除大众传媒(包括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网络以及手机短信)工作人员的原因是他们可以直接参与信息制作过程,也可以借地利之便,将自己的观点掺揉进传播内容之中。
按照媒介权力的分配来看,所谓的弱势群体和社会学上的弱势群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他们没有参与媒介内容制作的权力,也没有对媒介传播效果进行评价的权力,被排除在媒介传播流程之外。
媒介弱势群体进入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意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中国青年报》“冰点”专刊和《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发轫,都市报的兴起为契机,网络媒体的出现提供加速度,媒介弱势群体开始叩响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大门。
这个过程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单线递进的,不同时期可能出现几个阶段同时并存的情况。
第一阶段,对媒体内容资源的再认识,媒介弱势群体成为大众媒体关注的对象。
内容的改革出现了“平民视角”、“民生新闻”等说法,媒介内容的选择和制作仍然控制在专业工作人员手里,但是取材范围扩大了。
其代表就是《中国青年报》“冰点”专刊和《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媒介弱势群体第一次可以因其普通的常态而出现在传媒上,甚至包括吸毒女、掏粪工、小偷等。
此前出现在传媒上的普通人并非没有,但他们几乎都是仅因为其不普通的某次非常态而得以出现的。
例如从普通人中走出来的劳动模范,救人英雄等。
因此相对以前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忽视来说,普通人在媒介中的大量出现,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同时,大多数媒介从一开始,就注意对这些介入报道内容的普通人采取了一种平和、平等的姿态,很容易博得受众的好感,树立自己的亲民形象。
《中国青年报》在90年代初的巨大影响就证明了这一点。
湖北电视台《经视直播》中的含笑、浙江电视台《走进今天》中的小强,都是普普通通的邻家小伙形象,他们都走出了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演播室,走进社区,没有灯光,没有修饰,与现场观众拉近了距离。
②近年在电视上流行的窥视类和竞赛类“真人秀”节目则是普通人进入传播内容领域的新现象,在2005年《超级女声》达到了巅峰。
以往是媒介强势人群推出偶像,普通人只有追捧偶像的权利。
现在人们亲眼见到了偶像制作的过程,并且亲身参与到这个制作过程中。
这些过程又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内容。
第二阶段,对媒介传播效果评价的再认识,报刊零售和收视率使得媒介弱势群体,尤其是普通市民对媒介传播效果有了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发言权。
从1995年《华西都市报》开始,都市类报纸迅速兴起,体现出“鲜明的城市特色和强烈的市民意识”③。
市民生活开始大量进入媒介报道的领域,成为重要内容之一。
在报道市民生活的过程中,媒介也舍弃了以往惯用的俯视视角,以更平民化的姿态进行报道。
在电视领域,收视率也逐渐成为一个栏目的生命线。
收视率之高低,完全取决于观众。
因此很多栏目力图强化平民化风格,贴近生活和实际,以获取较高的收视率。
目前,普通市民在报刊销售市场和电视播出市场上的重要性已经不容忽视。
这促使弱势群体以更主动的姿态去参与到媒体传播的内容和效果评价中,有利于媒体内容的丰富,传播效果的改善。
第三阶段,媒介弱势群体主动、直接介入传播流程,尤其在网络兴起后。
如果在前两个阶段,弱势群体进入大众传播领域仅限于提供内容和评价、还游离在传播流程之外的话,那么在这个阶段,他们已经可以自如进入到大众传播的制作和发布流程中了。
其实追溯媒介弱势群体进入传播内容制作流程的过程,应该从新闻线人、DV现象谈起。
新闻线人最早出现于1993年,④他们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有的甚至参与新闻采写。
而DV爱好者则已经进入到了传播内容的选择、制作环节。
中央电视台的《讲述》栏目也有优秀DV作品展播。
大多数国际性电影节也开始接纳DV作品。
更有革命意义的变化还是来自网络。
网民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布信息、言论。
尤其是博客的出现,更是“改变了编辑、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博客实现了编辑与作者的完美统一”。
⑤可以说,博客为以往的媒介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门槛、低成本、高自由度的个人出版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他们第一次拥有了决定某个内容是否传播的权力。
媒介弱势群体进入大众传播的动机分析这种动机是多方面的,有时候会几种动机交织在一起。
1、经济利益动机这种动机最典型的体现就是新闻线人市场的出现和活跃。
据说新京报平均每天接听热线200个以上,创刊半月,就开出奖金23450元,除万元大奖外,最高一天开出1500元。
一周内,京城各主要都市报的热线版新闻有80%来自线人报料。
⑥《楚天都市报》每个月都会评出好的线索,在报纸上公布并给予百元左右的奖励。
2、信息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是个体在某些方面要取得一定支配地位的需求,⑦信息权力动机则是其中一种,即告知他人某种信息、观点的权利。
媒介弱势群体中,受过较好教育的那部分人对于自由发表、告知他人信息或观点的渴望曾经在传统媒体中寻找突破,现在在网络得到了更大的实现。
方兴东曾经说过:“我写了6年文章,却从来没有进入一个媒体,没有自己可以完全作主的‘地盘’,每一篇文章都得为发表而发愁。
现在,我第一次可以真正成为我自己文章的‘主人’,我可以完全决定何时发表,并且随时补充修改。
这种自由对一个酷爱写作的人来说,简直太可贵了,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所以,最简单直接的收获,就是我不需要再怕别人的封杀,不需要完全看别人的脸色写作和发表。
”⑧3、情绪宣泄动机现代社会人们与外界交往过程中,各种喜怒哀乐的情绪都需要找到一个合理释放的出口。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乐于去各种倾诉栏目去展现自己的情感和经历。
“这种困惑需要释放,又因为其私密性不方便向亲友述说,在得到引导时,记者因其职业特点就成为了很好的听众和开导者。
”⑨4、社会正义动机有相当多的媒介弱势群体是以其苦难或者困境而出现在媒体上的,他们希望借曝光丑恶寻求正义,通过展示苦难获取援助。
在民主法制亟待健全的情况下,大众传播媒体成为他们求助的主要对象。
在舆论的干涉下,一些事件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但是,仅仅依靠舆论不可能伸张社会正义,也不可能建设好一个社会。
所以,既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也要行政、立法等机关齐心协力。
媒介弱势群体进入传播后出现的问题1、在内容领域,媒介弱势群体进入传播领域后,出现了不均衡和庸俗化倾向。
不均衡主要体现在社会弱势群体仍然没有获得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权利。
如前所述,社会弱势群体主要包括除了部分富裕农民之外的贫困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和城市中的失业下岗人员。
当报纸、电视台、杂志争先服务于城镇一般居民的同时,这些社会弱势群体,仍然是被排斥在外的。
尤其是贫苦农民。
他们在面对社会不公正时,往往投诉无门,希望媒体记者能够为他们说话。
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其它物质条件的限制,他们对参与大众传播,没有普通市民阶层那样的主动性,他们的购买力对媒介来说也没有形成强大的压力。
而且,由于政治上的风险,“媒介要反映农民的呼声,往往成本高、风险大而收益少”,“于是在利润的驱动下,必然要限制农民话语空间。
” 即使是已经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他们在媒体报道的内容中往往也处于缺失的状态。
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让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能够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话语权,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社会公共舆论机构,则应该为这种话语权的实现提供相应的渠道和空间。
”⑩ 庸俗化倾向体现在私密话题的泛滥。
尤其是报刊电视上的情感倾诉栏目,和网络中大肆袒露隐私的现象。
情感故事中频频出现的畸形婚恋,虽然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对净化社会风气并无裨益。
2、在效果评价领域,出现了单纯以收视率、发行量等指标来进行评价的现象。
在收视率或者发行量的压力下,以往被忽略的媒介弱势群体,尤其是广大市民,成为媒介服务的对象。
收视率、发行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不能作为评价的惟一标准。
首先,收视率高或者发行量大不等于内容质量好。
当今一些低俗的内容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评价内容应该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次,即使有高收视率或者大发行量,也不一定就有好的广告效益。
广告商更多看重的是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与媒体受众的叠合程度,而不仅仅考虑受众的绝对数量。
3、在传播制作过程中,增大了甄别信息真假的难度。
首先是新闻线人提供的线索存在良莠不齐、真假莫辨的问题。
有的线人为了得到更高的“报料费”,肆意夸大事实。
记者为了抢新闻,有时也缺乏对事实的考察,假新闻因此出笼。
DV作品就其影像而言往往是真实的,但是单个真实之和不一定等于整体真实,事实真实也不一定等于本质真实。
网络上的信息更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进入传播领域的媒介弱势群体既需要有尊重事实的品质,也需要加强传播技巧的培养。
结论大众传播业的持续发展,是不可能脱离多数的普通民众的,虽然这些人目前还处于弱势地位。
没有大众的支撑,所谓的大众传播也就是面向少数精英的“小众”传播。
弱势大众自我完善的过程也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的支持,参与大众传播的过程有助于他们培养民主精神,营造和谐氛围。
可喜的是,以往的媒介弱势群体正在逐步介入大众传播的不同领域,展现他们的自主性。
不过,这样的进入仍然是有限的。
从数量看,能利用的大众传播途径还太少。
传统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比过去有所增加,但还不够。
网络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但是目前能利用网络的人也很有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7月21日发布“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03亿人。
虽然总数惊人,但是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而言,仍然不到10%。
有90%的人因为不懂网络、缺乏上网设备或者没有上网时间等原因不能上网。
从质量看,媒介弱势群体也需要提高自身利用媒体来获得信息、发表观点的能力,这一点涉及到媒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