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气溶胶的基本特征课件

气溶胶的基本特征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改变云的形成和降水过程
01
影响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
02
增加温室效应
03
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降低能见度
增加大气污染
形成光化学烟雾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呼吸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 增加死亡率
05
气溶胶的监测与测量方法
监测站点布局与采样方法
监测站点布局
采样方法
气溶胶测量仪器与技术
仪器
气溶胶测量仪器包括颗粒物计数器、粒子质量浓度测量仪、气溶胶质谱仪等。这 些仪器可以测量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气溶胶,如颗粒物大小、成分和数量浓度 等。
06
气溶胶的控制与减排策略
减少排放源的措施
工业生产
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气 溶胶颗粒物产生。
能源利用
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燃煤和燃油使用,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硫氧 化物、氮氧化物等气溶胶前体物的排放。
农业活动
推广有机肥和低毒农药使用,减少土壤和农作物中气溶胶颗粒物 的产生和排放。
控制大气中已有的气溶胶的措施
颗粒物排放控制
大气中已有气溶胶的去除
发展新型的气溶胶控制技术
新材料应用
研发新型材料,降低气溶胶颗粒物的产 生和排放,如低散发材料、水性涂料等。
VS
技术创新
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减少气溶胶颗粒物的排放。如发展高 效、低成本的清洁能源转换技术、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气溶胶的性 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环境影响
02
气溶胶的物理特性
粒子尺寸分布
气溶胶粒子大小通常在0.1-100 微米之间,其中大部分粒子在1-

气溶胶实验报告学生

气溶胶实验报告学生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气溶胶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掌握气溶胶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3. 分析气溶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气溶胶是一种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其直径一般在0.01~100微米之间。

气溶胶的形成和分布与大气环境、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本实验通过制备气溶胶,观察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和变化,以了解气溶胶的基本特性。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气溶胶发生器、采样器、温湿度计、显微镜、电脑等。

2. 材料:硫酸铜、蒸馏水、紫外线灯、氮气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气溶胶(1)将硫酸铜放入气溶胶发生器中,通入氮气,使硫酸铜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产生气溶胶。

(2)将气溶胶发生器放置在实验室内,开启紫外线灯,使气溶胶在室内均匀分布。

2. 采样与检测(1)将采样器放置在实验室内,打开采样器,使气溶胶进入采样器。

(2)关闭采样器,将采样器中的气溶胶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3)使用显微镜观察气溶胶样品的颗粒大小、形状和分布。

3. 分析与讨论(1)观察气溶胶样品的颗粒大小、形状和分布,分析气溶胶的特性。

(2)分析气溶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气溶胶样品的颗粒大小、形状和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气溶胶样品的颗粒大小分布较广,主要为0.1~10微米,颗粒形状不规则,分布不均匀。

2. 气溶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和变化规律(1)温度:气溶胶的分布受温度影响较大。

在低温条件下,气溶胶颗粒容易凝结成较大的颗粒,导致分布不均匀;在高温条件下,气溶胶颗粒容易分散,分布均匀。

(2)湿度:气溶胶的分布受湿度影响较大。

在干燥条件下,气溶胶颗粒容易凝结成较大的颗粒,导致分布不均匀;在湿润条件下,气溶胶颗粒容易分散,分布均匀。

(3)紫外线照射:紫外线照射能促进气溶胶的形成和分布。

实验结果表明,在紫外线照射下,气溶胶颗粒分布较均匀。

六、结论1. 气溶胶是一种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其直径一般在0.01~100微米之间。

大气气溶胶PPT课件

大气气溶胶PPT课件
4
气溶胶分类(大气科学按粒径)
5
气溶胶的源和汇
6
气溶胶粒子对人体的危害
7
大气气溶胶的浓度
粒子浓度是表征大气气溶胶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数浓度、质量浓度、化学成分的质量浓度、面积浓度和体
积浓度 数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悬浮的粒子数,通常用个/cm3为
单位。质量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悬浮粒子的质量,用 mg/m3或ug/m3为单位 气溶胶粒子的浓度变化范围很大,受地理、气象和地域经 济结构不同的影响有很大差异。通常认为气溶胶本底的质 量浓度约为10ug/m3,数密度约为300个/cm3
8
大气气溶胶的浓度
气溶胶浓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春季高于夏季,采暖季高于非采暖季。 日变化与近地面有大气逆温层的生消有关。
9
大气气溶胶浓度随粒径的分布
大气气溶胶的浓度是 随其粒径不同而变化 的,就数浓度而言, 通常随尺度增加而减 小
10
浓度分布函数
11
12
粒子浓度随尺度分布的经验关系
次生气溶胶是指由微量气体通过成核与凝结转化为粒子。
42
气溶胶粒子的成核作用
43
气溶胶粒子的均相成核
44
45
46
47
气溶胶粒子的非均相成核
当有外来粒子作为核心时,蒸汽分子凝结在该核心表面的 过程称为非均相成核
水溶性物质存在,或有现成的亲水性粒子存在时,常比纯 水更加容易成核、形成胚芽
55
谢谢!
56
谢谢!
57
谢谢!
58
谢谢!
59
谢谢!
60
谢谢!
61
谢谢!
62
谢谢!
63
谢谢!
64

《气溶胶吸入治疗》课件

《气溶胶吸入治疗》课件

06
气溶胶吸入治疗的研究进 展与未来展望
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与成果
研究方向
气溶胶吸入治疗在各种疾病中的 应用研究,如哮喘、慢性阻塞性
肺病、肺部感染等。
研究成果
通过临床试验和实验室研究,证实 了气溶胶吸入治疗在某些疾病中的 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了 依据。
当前研究重点
进一步探索气溶胶吸入治疗的作用 机制,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降 低副作用。
药物的储存
需要按照药物的性质和储存条件,进行合理的储存,以确保 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04
气溶胶吸入治疗方法
治疗流程与方法
01
02
03
吸入前准备
确保患者了解治疗过程, 准备好吸入装置和药物。
吸入操作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 置,确保药物能够充分进 入呼吸道。
吸入后处理
观察患者反应,确保没有 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任何 异常情况。
原理
气溶胶微粒能够直接进入呼吸道 和肺部,通过与病灶接触,发挥 药物的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 疾病的效果。
历史与发展
历史
气溶胶吸入治疗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但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医学技术的 进步和人们对呼吸道疾病的深入了解,气溶胶吸入治疗才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发展
近年来,随着药物研发和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气溶胶吸入治疗在哮喘、慢性 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呼吸道疾病治疗 的重要手段之一。
神经痛
对于某些神经痛患者,气 溶胶吸入治疗可起到缓解 疼痛的作用。
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消化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气溶胶吸入治疗在某些消化系统疾病 中也有应用,如胃食管反流病、功能 性消化不良等。

2019-2020版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教案 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2019-2020版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教案 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知 识 梳 理]知识点一 分散系及其分类美酒、牛奶、奶昔都是美味饮料,但是它们的存在状态有所不同,它们本质上是否有所不同?请完成下列知识点: 1.概念分散系: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

例:溶液分散系⎩⎪⎨⎪⎧溶质↔分散质溶剂↔分散剂2.分类(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共分为九种分散系:(2)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常见的浊液⎩⎪⎨⎪⎧悬浊液乳浊液知识点二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三角洲?带着这个问题完成下列知识点: 1.性质(1)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2)丁达尔效应。

①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②应用:区分胶体和溶液。

(3)电泳现象: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胶粒带电,但胶体不带电(4)聚沉现象: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2.Fe(OH)3胶体的制备3.应用(1)利用其介稳性:制涂料、颜料、墨水等。

(2)制备纳米材料。

微判断(1)NaCl 溶液、水、泥浆、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2)FeCl 3溶液呈电中性,Fe(OH)3胶体带电,通电时可以定向移动。

(×) (3)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 (4)直径介于1~100 nm 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 (5)胶体都是均匀透明的液体。

(×)(6)胶体一般比较稳定,不易产生沉淀。

(√)(7)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8)根据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微训练1.胶体、浊液与溶液的本质区别在于( )A.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现象B.分散质粒子是否带电荷C.分散系是否稳定D.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解析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1.1.1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1.1.1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1.1.1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核心微网络素养新目标1.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

2.学会分散系的分类方法及类型。

3.认识胶体及其性质。

4.学会用实验方法对物质性质进行研究学习。

[预习新知]一、同素异形体1.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金刚石、石墨和C60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氧气和臭氧(O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二、物质的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1)树状分类法举例:(2)交叉分类法举例:2.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1)CO 2、SO 3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

多数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与水化合生成酸。

(2)CaO 、Fe 2O 3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

(3)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而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则属于碱性氧化物。

三、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1)分散系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2)组成⎩⎪⎨⎪⎧分散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分散系中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3)分类⎩⎨⎧按分散质、分散剂状态进行分类,共有9种组合。

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2.胶体Fe(OH)3胶体的制备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Fe(OH)3(胶体)+3HCl 。

3.胶体的性质[即学即练]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a 2SO 4、KNO 3都是含氧酸盐。

( )(2)HNO 3既属于一元酸又属于含氧酸,这种分类方法是树状分类法。

( ) (3)Na 2CO 3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 )(4)CuSO4·5H2O属于混合物。

( )(5)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6)胶体都是均匀透明的液体( )(7)胶体一般比较稳定,不易产生沉淀( )(8)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9)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答案:(1)√(2)×(3)×(4)×(5)×(6)×(7)√(8)√(9)√2.对下列物质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①纯碱②食盐水③石灰水④NaOH⑤液态氧⑥KClO3A.碱——①④ B.纯净物——③④⑤C.盐——①⑥ D.混合物——②⑤答案:C3.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HNO3应属于( )①酸②氢化物③氧化物④含氧酸⑤难挥发性酸⑥强酸⑦一元酸⑧化合物⑨混合物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④⑥⑦⑧C.①⑨D.①④⑤⑥⑦答案:B4.出现大雾天气时,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解析:雾是由微小液滴(直径10-9~10-7 m)分散于空气中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

气溶胶,口罩与分散系-广西蒙山县蒙山中学高三化学复习课件(共35张PPT)

气溶胶,口罩与分散系-广西蒙山县蒙山中学高三化学复习课件(共35张PPT)
A:新冠肺炎目前还是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 传播的疾病,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 气溶胶传播,例如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 疗操作时。如果是在常规临床护理、一般的工 作生活条件下,采取正确佩戴口罩的飞沫传播 防护措施,是足以满足保护普通公众,而不被 感染的。(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 冯 录召)
看一些报道: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中国医学科 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魏强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 采访,详解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防护措施。
科技日报:飞沫和气溶胶传播有何不同?
秦川:飞沫传播强调感染者呼吸道中飞出的液滴,直接被近距 离接触者吸入呼吸道而感染。由于飞沫直径较大,在空气中 会很快下沉,通常是指近距离传播的意思。 气溶胶传播,理论上是讲病毒或细菌可以通过气溶胶进行 远距离传播,能达到数十米,乃至数百米,远远超过飞沫的 传播距离,通常是指远距离传播的意思。 病毒能不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主要取决于它在空气中的 存活时间、感染能力和病毒浓度。但是,在通风良好的环境 中,载有病毒的气溶胶会被稀释,感染发生的几率极低。
蒙山中学“空中课堂”化学系列
气溶胶,口罩与分散系
相关知识与习题
气溶胶是可以造就美景的
今天是2020年3月6日
我国新冠疫情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并 没有解除
目前国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增加较快 很多对疫情的研究还在进行中,还没有
定论… 我们,还在上网课
相信政府、敬畏生命
用我们的知识去理解能懂的 用学习的态度去认识未知的 用理性的头脑看待一些措施 用努力的行动提高自身的能力
看一些报道:
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你问我答 Q: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A: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

物理化学-第九章 胶体-教案

物理化学-第九章 胶体-教案
统,包括溶胶、高分子溶液和缔合胶体,其中溶胶是本章讨论的重点。溶胶的高分散性、多相性及热力学不
稳定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基本性质。本章重点介绍了其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扩散)
和电学性质(电泳、电渗);此外还介绍了溶胶的稳定与聚沉,电解质对溶胶稳定与聚沉的影响。
溶胶的特征:1)特定分散度:1~100nm。2)高度分散多相性。3)热力学不稳定性。
第二部分、简介:本章主要内容(多媒体介绍)1mi;溶胶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性质(动力性质、
光学性质、电学性质)
本章目的要求:(多媒体介绍)1min
掌握胶体的概念、基本类型;溶胶的基本特征;溶胶的动力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
熟悉溶胶的分类;憎液溶胶相对稳定的原因。
通过两个实验来观察胶体的电学性质。电泳以及电渗。
电动现象说明:溶胶质点与介质分别带电,在电场中发生移动(流动电势),或移动时产生电场(流动电势)
并介绍电泳的应用。
四、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
说明: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但在动力学上又是稳定的原因。
强调:溶胶稳定的原因:
1.动力稳定性(扩散力)。2.胶粒表面带电(静电斥力)。3.溶剂化作用。4.添加高分子保护。
3.溶胶有哪些性质?4.胶粒发生布朗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课后作业:P342—7, 10
附: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基础教学部化学教研室
溶胶的性质:1)光学性质:丁达尔现象。2)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3)电学性质:溶胶胶粒和介质都带电。
热力学不稳定,动力学稳定的原因:1)热力学因素:高分散度,比表面能大,有自发聚集倾向。2)动力学因素:动力稳定性,表面带电,溶剂化,添加高分子保护。

气溶胶性质 PPT

气溶胶性质 PPT
⑤细粒子:其粒径小于2.5 μm,记为:PM2.5
气溶胶分类:
按颗粒物成因分: 分散性气溶胶:指固态或液态物质经粉碎、喷射形成
微小粒子分散在大气中形成的气溶胶,如海浪分溅、 农药喷洒等。
凝聚性气溶胶:由气体或蒸汽遇冷凝聚成液态或固态 微粒而形成的气溶胶。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气溶胶的去除
大气气溶胶主要是通过干、湿沉降的方式去除。
(1)干沉降:重力作用或与地面其他物体碰撞后 沉降。 (2)湿沉降:
① 雨除 :气溶胶的颗粒物作为凝结核,成为云滴中心, 通过凝结和碰并,云滴增长为雨滴(若T<0 ℃)即雪,形 成降雨/雪。 ② 冲刷:在降雨/雪过程中,雨滴将大气中的微粒挟带或 冲刷下来。
•数浓度:个/cm3 •表面积浓度:μm2. cm-3 •体积浓度: μm3. cm-3 •质量浓度: mg. m-3; μg. m-3
气溶胶的来源
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复杂,按照产生的过程分为 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主要来自于洋面气泡的破裂、土壤的风 蚀、生物的孢子花粉以及火山爆发、森林火灾 等。
人为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工农业生产活 动等;人为排放气态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气 -粒转化过程也是大气气溶胶的一个重要来源。
气溶胶化学组成
1
离子成分:
SO42- ;NH4+ ;NO3Mg2+;Ca2+;Na+;Cl-
2
有机物含量:
多环芳烃(PAHs) 有机碳(OC)和 无机碳(EC)
3
元素组成:
地壳元素如Si, Fe, Al, Na, Mg, Ca和Ti等;
污染元素如Zn, K, Cd, Ni, Cu和Pb等。

《气溶胶化学》PPT课件

《气溶胶化学》PPT课件
苯并[a]蒽 苯并[b]荧蒽 苯并[k]荧蒽
苯并[a]芘 二苯并[a,h]蒽 苯并[g,h,i]苝 茚并[1,2,3-cd]芘
7
❖分类:
2.按颗粒物的物理状态分: 固态:烟、尘 液态:雾 固液混合:霾、烟雾
3.按粒径大小分: 环境部门 大气科学(云降水物理)
8
(一) 环境部门
1. 总悬浮颗粒物: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 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为总悬浮颗粒物。用TSP表示。其粒径 多在100 μm以下,尤以10 μm以下的为最多。
31
(一)离子成分
(4)其他的水溶性离子
a. Cl-:海盐粒子是大气颗粒物中Cl-的主要贡献者。 沿海地区大气颗粒物中的Cl-主要存在于粗粒子中; 化石燃料(煤)的燃烧也可以排放,存在于细粒子
中,使得燃煤取暖地区冬季细粒子中Cl-会产生富集。
b. Na+:海水中含量最高的阳离子,沿海地区中几乎 都来于海洋排放,存在于粗模态中。
大气气溶胶主要是通过干、湿沉降的方式去除。
(1)干沉降:重力作用或与地面其他物体碰撞后 沉降。
(2)湿沉降: ① 雨除 :气溶胶作为CCN成为云滴中心,通过
凝结和碰并,云滴增长为雨滴(若T<0 ℃)即雪, 形成降雨/雪。 ② 冲刷:在降雨/雪过程中,雨滴将大气中的微 粒挟带或冲刷下来。
18
❖ 重要性: 1. 化学 (干湿沉降,光化学烟雾,多相反应界面 etc.) 2. 气候效应 (直接气候效应及间接气候效应) 3. 环境质量(能见度) 4. 健康效应
16
气溶胶的来源
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复杂,按照产生的过程分为 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主要来自于洋面气泡的破裂、土壤的风 蚀、生物的孢子花粉以及火山爆发、森林火灾 等。

实验室生物气溶胶的产生及其危害控制县级PPT学习教案

实验室生物气溶胶的产生及其危害控制县级PPT学习教案
声波粉碎感染性材料、摔碎菌液瓶等所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颗粒, 其平均粒子直径都<5m。
2021/8/13
第21页/共66页
实验室气溶胶类别两大类:
一类是 “液滴核” (Droplet nuclei)气溶胶, 这种气溶胶的产生是由于外力作用于含有 微生物的液体,如液体标本、培养液形成 颗粒进入空气,较大的很快沉积在各种表面 上形成了含有微生物的尘埃,较小的粒子水 份很快蒸发形成 “液滴核”成为非常小的 颗粒(2~4µm),分散在空气之中,能够漂浮 较长的时间和扩散较远的距离.
2021/8/13
第27页/共66页
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的操作(3)
小结 资料表明,对276种操作进行了测试,其中239种操作可以产生微生
物气溶胶,占全部操作的86.6%。将各种操作归纳为21大项,按其 产生微生物气溶胶颗粒的多少,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三级。特 别指出是,有些工作需要反复多次操作,即使一次操作产生的气溶胶 并不多,但由于多次操作同样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微生物气 溶胶,对工作人员造成严重危害。
2021/8/13
第10页/共66页
3.外来病
外来病(exotic disease) 是指国内没有的或 已经消灭的疾病,例如马尔堡、埃波拉、 拉沙热、天花等。这种威胁随着各国往来 的频繁和交通的便利发生的可能性大增, 而且传入的方式快捷。特别是呼吸道病毒 传染病爆发性强,传播途经难以控制。有 效的预防治疗方法较少。
第13页/共66页
6.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病 (zoonosis): 人和动物间相互传 播的传染病。人的传染病常常由动物传播, 可通过接触经皮肤和粘膜感染, 也可经消化 道进入体内, 更可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 人高致病禽流感、疯牛病等。 近来,高致 病禽流感肆虐所造成的损失不就在眼底吗!

气溶胶的装置及应用技术培训课件

气溶胶的装置及应用技术培训课件

1/25/2021
气溶胶的装置及应用技术
7
1/25/2021
气溶胶的装置及应用技术
8
影响气溶胶微粒在气道内沉降的因 素
物理因素 微粒直径 微粒形态 微粒密度 吸湿效应
温度
1/25/2021
呼吸因素 潮气量
吸气流速 吸气后屏气时间
呼吸频率 经口或鼻呼吸
湿度
解剖因素 气道口径 疾病引起的解剖改变
气溶胶的装置及应用技术
解剖因素
• 气道越窄、气道转折越多、转折角度越大越利于 惯性冲撞的发生。
• 气道内分泌物越多越利于沉降,但药物吸收效率 会有所降低。
1/25/2021
气溶胶的装置及应用技术
13
气溶胶的发生装置
• 发生装置的不同产生的颗粒大小不一样。
1/25/2021
气溶胶的装置及应用技术
14
气溶胶的装置及应用
装置主要有:1、定量吸入器(MDI) 2、干粉吸入器(DPI) 3、雾化器(Nebulizers)
1/25/2021
气溶胶的装置及应用技术
15
• 目前我们 科常用的 定量吸入 器有:万 托灵和爱 全乐
定量吸入器
1/25/2021
气溶胶的装置及应用技术
16
定量吸入器
• 定量吸入器由氟 利昂最为助推剂, 手压驱动,微粒 直径大约在 3~6μm 。
• 微粒大小取决于雾化器内挡板的设计和气流的大小。
• “死腔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导流装置的设计。
• 喷射雾化的驱动气流一般在4~12l/mim,微粒直径在
2~4μm,死腔容量在0.5~2ml。
1/25/2021
气溶胶的装置及应用技术
26
1/25/2021

气溶胶Word完整版指南

气溶胶Word完整版指南

绪论气溶胶概念:气溶胶是指长时刻悬浮在气体环境中、能观察或测量到的液体或固体粒子的集合。

粒径范围~500μm,这些颗粒物粒径比气态分子大,比降尘粒径小。

(空气动力学直径D,与颗粒的密度和形状有关系。

)气溶胶与气候转变:气溶胶粒子增加的直接效应是影响大气水循环和辐射平衡,这两种进程都会引发气候转变。

气溶胶颗粒具有各类粒度,决定了它对光的不同效应,如吸收、散射或反射作用,从而对气候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效应。

其直接效应是吸收或反射太阳的辐射,使地球的热平衡受到影响;其间接效应是对云的成核作用,使云的凝聚核增多,而增强云的反射。

常见特殊天气现象:沙尘暴、灰霾。

沙尘暴的影响:使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生活受影响,生命财产损失,交通安全(飞机、汽车等交通事故)。

另外,气溶胶对中国北方酸雨的中和作用,对硫酸盐气溶胶的形成及其散布,对海洋中微量成份循环进程的影响也是不容轻忽的。

灰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减低到10千米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我国的部份区域存在着4个明显的大气棕色云区,即灰霾严峻地域:北部的黄、淮、海地域;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

正常呼吸状态下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人体呼吸系统的沉积状况纵观气溶胶研究的进展,能够看出其趋势,已从人为源逐渐向天然源、生物地球化学源进展;从整体颗粒物的表征向单个颗粒物;由微米级向亚微米,乃至纳米级的粒度进展;从一般无机元素组分向元素碳、有机碳、酸硷性基团、有机分子进展;从室外环境向室内环境、区域环境、全世界环境进展;从平流层向对流层进展;并将气溶胶的特性与环境效应(如气候效应)、生态效应(如健康效应)和大气化学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向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开拓。

气溶胶测量的大体原理和方式: 运用惯性、热力和静电引力加速粒子的沉积,或利用有效的过滤系统。

经典时期气溶胶采样方式 :计尘器(konimeters ) 串级冲击式采样器(cascade impactors ) 采尘器(impingers ) 沉降器(Precipitators )。

气溶胶化学与物理1

气溶胶化学与物理1

粗粒子模态
来源
– 粗粒子模主要来源于机械过程所造成的扬尘、海盐溅 沫、火山灰和风砂等一次气溶胶粒子。这种粒子的化 学成分与地表土的化学成分相近,而且各地区的平均 值变化不大。
归趋
细粒子和粗粒子之间很少相互作用,可以认为是相 互独立的。
各模态粒子相互作用的速度
本课小结பைடு நூலகம்
1. 2. 3. 4. 气溶胶的基本概念 气溶胶粒径的表征方法 气溶胶粒径谱 三模态理论
学习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大气气溶胶的基础 知识、物理和化学特性、气溶胶在大气环 境污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本测 量方法,了解气溶胶中有害物质对大气环 境的影响及对人类的危害。
参考书目
1. 大气环境化学(第二版),唐孝炎,张远航,邵敏主编, 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From Air Pollution To Climate Change, Second Edition, John H. Seinfeld, Spyros N. Pandis著 3. 气溶胶测量原理、技术及应用(第二版),(美) 巴伦,(美)维勒克编著,白志鹏等译 4. Basic Physical Chemistry for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2nd Edition, Peter V. Hobbs, 2000年出版 5.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Chemistry, Peter V. Hobbs, 2000年出版
气态分子平均自由程与颗粒物直径的比值平均自由程分子平均热运动速度单位时间内分子碰撞次数布其平均值为单位时间内分子碰撞次数zm单位时间某个分子经过的圆柱体内分子的数目大气标准状况下分子平均自由程和气溶胶纽森数标准大气1013hpa压力和293对于10nm颗粒物纽森数为13自由分子态对于1000nm颗粒物纽森数为013连续态通常的大气颗粒物在两者之间的过渡态颗粒物在流体中所受到的摩擦阻颗粒物在层流中满足stokes定律对于小于1m的小颗粒物湍流状态必须做cunningham滑流修正cc与纽森数有关也即与颗粒物粒径有关cunningham滑流修正系数当kn趋近于0时连续态当kn趋近于无穷时自由分子态cunningham滑流修正系数球形颗粒物的沉降末速重力等于摩擦力时的恒定速度大气中颗粒物的沉降末速大颗粒物在连续态时cc约等于1vts几乎跟压力无关小颗粒在自由分子态vts1p修正非球形颗粒物所受到的阻力以上公式针对球形颗粒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溶胶本节内容要点:气溶胶的定义、分类、源、汇、粒径分布、气溶胶粒子的化学组成、气溶胶的危害、气溶胶污染源的推断等1)气溶胶的定义和分类气溶胶(aerosol)是指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微粒的动力学直径为0.002~100μm。

由于粒子比气态分子大而比粗尘颗粒小,因而它们不象气态分子那样服从气体分子运动规律,但也不会受地心引力作用而沉降,具有胶体的性质,故称为气溶胶。

实际上大气中颗粒物质的直径一般为0.001~100μm;大于10μm的颗粒能够依其自身重力作用降落到地面,称为降尘;小于10μm的颗粒,在大气中可较长时间飘游,称为飘尘。

按照颗粒物成因不同,可将气溶胶分为分散性气溶胶和凝聚性气溶胶两类。

分散性气溶胶是固态或液态物质经粉碎、喷射,形成微小粒子,分散在大气中形成的气溶胶。

凝聚性气溶胶则是由气体或蒸汽(其中包括固态物升华而成的蒸汽)遇冷凝聚成液态或固态微粒,而形成的气溶胶。

例如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或硫酸盐气溶胶的过程如下:●二氧化硫气体的氧化过程● 气相中的成核过程(液相硫酸雾核)在过饱和的H2SO4蒸气中,由于分子热运动碰撞而使分子(n个)互相合并成核,形成液相的硫酸雾核。

它的粒径大约是几个埃。

硫酸雾核的生成速度,决定于硫酸的蒸气压和相对湿度的大小。

●粒子成长过程硫酸粒子通过布朗运动逐渐凝集长大。

如果与其他污染气体(如氨、有机蒸气、农药等)碰撞,或被吸附在空中固体颗粒物的表面,与颗粒物中的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硫酸盐气溶胶。

根据颗粒物的物理状态不同,可将气溶胶分为以下三类:(1)固态气溶胶--烟和尘;(2)液态气溶胶--雾;(3)固液混合态气溶胶--烟雾(smog)。

烟雾微粒的粒径一般小于1μm (见表2-13)。

气溶胶按粒径大小又可分为:(1)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或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1.7m3/min)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为总悬浮颗粒物,它是分散在大气中各种粒子的总称。

(2)飘尘,可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称为飘尘,其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飘尘是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对象之一。

(3)降尘,降尘是指粒径大于10μm,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下来的微粒。

单位面积的降尘量可作为评价大气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

(4)可吸入粒子(inhalableparticles或IP),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建议将IP定为粒径DP≤10μm的粒子,这里的DP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其定义为与所研究粒子有相同终端降落速率的,密度为1的球体直径。

它反映出粒子的大小与沉降速率的关系。

所以可以直接表达出粒子的性质和行为,如粒子在空中的停留时间,不同大小粒子在呼吸道中沉积的不同部位等。

气溶胶的物理特征和成因可参见表2-13。

表2-13气溶胶形态及其主要形成特征注:引自唐孝炎《大气环境化学》,1991。

2)气溶胶的源与汇气溶胶粒子的来源有天然源和人为源两种。

气溶胶粒子可分为一次气溶胶粒子和二次气溶胶粒子。

一次气溶胶是由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烟尘等,大部分粒径在2μm以上。

二次气溶胶粒子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之间,或它们与大气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成的颗粒物,如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盐。

二次颗粒物粒径一般在0.01~1 μm范围。

表2-14气溶胶全球排放量及来源分配(Dp&lt;20μm)气溶胶的排放量很大(见表2-14)。

天然排放量是人为排放量的两倍多。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各种活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以致在气溶胶粒子的来源中,人为源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另一方面,由天然源和人为源排出的H2、NH3、SO2、NOx、HC等气体污染物转化成二次气溶胶粒子每年达5.2~14.35×108t,约占全球每年排放气溶胶总量的54%~71%。

其中细颗粒的80%~90%都是二次气溶胶粒子,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甚大。

3)气溶胶的粒径分布所谓气溶胶粒径分布是指所含颗粒物的浓度按粒子大小的分布情况。

如前所述,由于颗粒物形状的不规则性,粒径的表示有空气动力学直径或斯托克斯(stokes)直径。

后者系指一颗粒与另一球形颗粒具有相同平均密度及沉降速度的直径。

颗粒物的浓度通常采用单位体积气溶胶内粒子的数目(数浓度N)、粒子的总表面积(表面积浓度S)或粒子的总体积(V)或总质量(M)来表示。

图2-18是某城市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分布曲线。

由图可见,在污染的城市大气中多数颗粒的粒径约为0.01μm;表面积主要决定于0.2μm的颗粒;体积或质量浓度分布呈双峰型,其中一个峰在0.3μm左右,另一个峰在10μm附近,也就是说,大气中0.3μm和10μm 的颗粒物居多数。

显然这三种表示的结果是不同的。

图2-18 气溶胶的粒径分布近来,对气溶胶的粒径分布与其来源和形成过程的关系方面开展了不少研究。

Whitby概括提出了气溶胶粒子的三模态模型并解释气溶胶的来源和归宿。

按照这个模型,气溶胶粒子可以表示为三种模结构:粒径小于0.05μm的粒子称为爱根(aitken)核模,0.05μm≤ Dp≤2μm的粒子称为积聚模(accumulation mode),粒径大于2μm的粒子称为粗粒子模(coarseparticle mode),见图2-19。

图中还表示出三种大气气溶胶的表面积按粒径的分布及各个模态粒子的主要来源和去除机制。

图2-19气溶胶的粒径分布及来源和汇(引自Whitby and Cantrel l,1976)由图2-19可见,爱根核模范围(0.005~0.05μm)的粒子是由高温过程或化学反应产生的蒸汽凝结而成的;积聚模范围(0.05~2μm)的粒子是由蒸汽凝结或核模中的粒子凝聚长大而形成的,两者合称为细粒子(0.005~2μm)。

二次颗粒物多在细粒子范围。

粗粒子直径大于2μm,是由液滴蒸发、机械粉碎等过程形成的。

低层大气中细粒子随高度变化不大,粗粒子则受地区局部排放源的影响较明显。

应当指出,气溶胶粒径分布,除了以上所述的三模态方法外,还有数密度、表面积密度及体积密度分布函数和累积分布表示法。

气溶胶粒子的成核是通过物理和化学过程形成的。

气体经过化学反应,向粒子转化的过程从动力学角度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均相成核或非均相成核,形成细粒子分散在空气中。

(2)在细粒子表面,经过多相气体反应,使粒子长大。

(3)由布朗凝聚和湍流凝聚,粒子继续长大。

(4)通过干沉降(重力沉降或与地面碰撞后沉降)和湿沉降(雨除和冲刷)清除。

4)气溶胶粒子的化学组成气溶胶粒子的化学组成十分复杂,已发现含70多种元素或化合物。

气溶胶的组成与其来源、粒径大小有关;此外,还和地点和季节等有关。

例如,来自地表土及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中的粉尘往往含有大量的Fe、Al、Si、Na、Mg、Cl等元素;来自二次污染物的气溶胶粒子则含有硫酸盐、铵盐和有机物等。

又如,硫酸盐气溶胶粒子多居于积聚模,而地壳组成元素(如Si、Ca、Al、Fe等)主要存在于粗模中。

气溶胶的化学组成按重要性顺序排列有硫酸盐、苯溶有机物、硝酸盐、铁、锰等少量其他金属元素等。

对大陆性气溶胶,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化学成分可归纳为三类:离子成分(硫酸及硫酸盐、硝酸及硝酸盐)、痕量元素成分和有机物成分。

●气溶胶粒子中的离子成分(1)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粒子由于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SO2,其中一部分可通过多种途径氧化成硫酸或硫酸盐,以致造成气溶胶粒子中也含有硫酸或硫酸盐。

陆地气溶胶粒子中SO42-的平均含量为15%~25%,而海洋气溶胶粒子中SO42-量可达30%~60%。

大多数陆地性气溶胶粒子具有的共同特点是,95%的SO42-和96.5%的NH4+都集中在积聚模中,而且SO42-和NH4+的粒径分布也没有明显的差别。

硫酸盐气溶胶粒子大部分集中在积聚模中,它的粒径小,在大气中飘浮,对太阳光能产生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研究结果表明,只有粒径在0.1~1.0μm范围内才能对光线产生最大的散射。

当硫酸盐占颗粒物质量的17%时,它引起的光散射占整个气溶胶造成光散射作用的32%。

此外硫酸盐也是损害人体健康、造成酸雨的关键成分。

(2)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粒子大气中的NO和NO2被氧化形成NO2和N2O5等,进而和水蒸气形成HNO2和HNO3,由于它们比硫酸容易挥发,因而很难形成凝聚状的硝酸(迅速挥发成分子态)。

因而一般经过下面反应形成低挥发性的硝酸盐:NH3+HNO3→NH4NO3然后再发生成核和凝结生长作用而形成颗粒物。

氮氧化物在空气中也可被水滴吸收,并被水中的O2或O3氧化成NO3-,如果有NH4+存在,则可促进氮氧化物的溶解,增加硝酸盐颗粒物的形成速度。

几乎所有地区SO42-都在细粒子中占优势。

另外,硫酸盐气溶胶和硝酸盐气溶胶的形成对气溶胶的粒子分布有影响。

●气溶胶粒子中的有机物气溶胶粒子中的有机物(particulates organic martter,POM),其粒径一般在0~10μm之间,其中大部分是2 μm以下的细粒子。

气溶胶粒子中有机物的种类很多,其中烃类--烷烃、烯烃、芳香烃和多环芳烃等是主要成分,此外还含有亚硝胺、氮杂环化合物、环酮、醌类、酚类和酸类等。

其浓度也相差很大,从ng/m3到mg/m3的量级,且因地而异。

有机物的一次颗粒物主要来自煤和石油的燃烧过程。

煤和石油在不完全燃烧时,部分碳氢化合物发生高温分解,产物包括C2H2和1,3-C4H6;在400~500℃时进行高温合成,形成多环芳烃化合物,如芘、蒽、菲、苯并(a)芘、苯并蒽等;同时还排出一些低级烃、醛等有机物。

大气中气体有机物通过化学转化形成二次颗粒物的速度较慢,一般小于2%/h,二次产物都是含氧有机物。

● 气溶胶粒子中的微量元素存在于气溶胶粒子中的元素达70余种,其中Cl、Br 和I 主要以气体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它们在气溶胶粒子中分别占总量的2%、3.5%和17.0%。

Cl-主要分布在粗模范围,地壳元素如Si、Fe、Al、Sc、Na、Ca、Mg和Ti一般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粗模中;Zn、Cd、Ni、Cu、Pb和S等元素则大部分存在于细粒子中。

气溶胶中微量元素虽有天然和人为之别,但主要来自人为活动,它们都属于一次气溶胶粒子。

不同类型的污染源所排放的主要元素也不同,如土壤中主要有Si、Al和Fe,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Pb、Br和Ba等,钢铁工业主要含Fe、Mn、Cu等,燃烧油料会排放Ni、V、Pb和Na等,垃圾焚烧炉排放Zn、Sb和Cd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