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水 养 鱼 的 计 算 方 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水养鱼的计算方法

一、流量调节和计算

流水池中的流量是以每小时内的水体交换次数来表示的,一般按水中溶氧含量和有机氮量的多少来调节流量。水中溶氧高,含氨氮量低,流量就可小一点,反之则应增大流量。水中含氧量的消耗与鱼池所养鱼类品种、密度、规格等有关。从理论上讲可以根据某一阶段内的鱼池体积及容纳量、所养品种在当时的水温、规格下的耗氧率来计算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再计算出所需流量的大小。

例如:

某流水池为100平方米,水深1米,容纳鲤鱼5000公斤,当时的耗氧率为0.3克/公斤·小时(25℃,体重0.25公斤),进水含氧量为5毫克/升(5克/吨),池水允许最低含氧量为3毫克/升(3克/吨)。则每小时耗氧量=5000×0.3克=1500克,每小时需要流量为1500/(5-3)=750吨,鱼池体积为100平方米×1米=100立方米(即100吨水),该鱼池的适当流量应不少于每小时交换7.5次。

流量调节是流水养鱼的关键技术,流量大产量高,但又不能无限增大流量,一是水源不允许,二是流量与流速有关,流量越大必然流速增大,而各种鱼类都有适应流速范围和极

限流速范围。超过鱼类适应流速范围,鱼类为克服流速将消耗能量而影响生长,因此应在水源充足和保证鱼类不过分消耗体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加大流量。水源不足则至少应保证维持鱼类正常生活的临界溶氧值和将污物清除干净所需的流速。因此鱼池进、排水口设计和进、排水的调节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尽量使进、出水平衡,既满足鱼池的交换次数,流速又控制在适应范围内。每天通过观察鱼群的摄食情况,大致可以掌握水中含氧量是否充足,流量是否恰当。含氧高鱼群摄食旺盛,摄食量也稳定,否则说明含氧不足,如出现浮头,更说明溶氧已降到临界值,应马上采取加大流量的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测定排水口及鱼池中溶解氧的值来调节流量。

据我国珠江水产研究所欧阳海等的研究认为,要使草鱼单产达到45公斤/立方米·月以上,池水交换次数以每小时高于5次为好。日本流水养鲤,使用的

流量折合成单位鱼池面积计,为每平方米进水0.003-0.01吨/秒,全池交换一次,只需3-15分钟,即1小时至少交换4次,因此一般流水池水体交换次数为每小时4-5次。

二、鱼种放养

(一)养殖种类和规格

1.养殖种类流水养鱼养殖种类以养吃食性鱼类鲤、草、非鲫、虹鳟等为主,鲢、鳙滤食性鱼则不宜养殖。流水池放养不能象池塘养鱼那样多品种、多规格的鱼类混养。池塘水体深,可以分层养鱼,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而流水池水深一般在1-1.5米,最深2米左右,加上密度大、强制投饵,即使习惯在下层活动的鱼类,放入流水池后,由于水体和摄食的需要,也只能在上层活动。同时各种鱼类抢食能力不一样,混养在一起,势必形成以强挤弱,以大克小,饥饱不均的现象。同时各种鱼类对营养要求不一致,因此流水养鱼池只能是同品种同规格的鱼单养。为利用残饵和池壁附着藻类,也可少量混养某些刮食性鱼类。

2.鱼种的来源及规格流水养鱼池的鱼种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稻田中培育而来;二是苗种池专池培育;再其次是利用网箱培育鱼种;以及流水池培育鱼种。以网箱和流水池及苗种池专池培育较好,因其捕捞方便,数量大而且集中,鱼种规格较整齐,经过颗粒饲料投喂进池后驯化容易。

稻田培育鱼种,收集时分散、起捕容易伤鱼。鱼种规格及质量要求与网箱养鱼相同,可参看第八章。

(二)鱼种放养前的准备

新建流水池在鱼种放养前应该作好以下准备工作:

1.试水运行流水池建好后要进行试水运行工作,检查进水情况、水体交换状况、排水、排污设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同时检查鱼池质量、保水性能。初步掌握鱼池运行性能和流量调节的操作。

2.放鱼种前清扫池壁池底用清水将鱼池泡10-15天,鱼种放养前1周用生石灰(每平方米池面积0.5公斤)兑水泼撒消毒,装鱼前3天用清水灌满鱼池冲排数次将石灰冲洗干净。

在关放水时,并列鱼池注意保持相邻鱼池水位的平衡,避免造成池壁两侧压力不均而发生垮塌事故。

3.检查设施检查拦鱼栅、闸板等是否贴合紧密,闸无破损,闸阀开闭是否灵活,进排水渠道有无障碍等,及时排除和维护好,保证万无一失。

4.放试水鱼放鱼前一天放试水鱼,证明无毒后再放鱼种。

5.其他鱼种放养前的运输,消毒工作可参考第八章。

(三)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随流量和鱼种规格而定。在适宜于放养品种的流量范围内(不超过养殖品种的极限流速),流量大,放养密度应尽可能的大,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低放养密度虽然相对增长量高,但绝对增长量受到影响,不利于利用水体空间和提高产量。在同样流量下,鱼种规格小,则增长倍数高,放养密度要低一些。因此合理地放养量应是在一定的水流情况下,在养殖期不影响鱼类生长速度和达到商品规格的最大数量。

在养殖后期,水体中的鱼群达到一定的密度后,即使排水口排出的水含氧量在临界溶氧值以上,由于鱼类生存空间狭小,影响摄食行动,鱼类生长也受到制约,这时的密度称为最大收容量或极限密度。最大容量与水流大小、水质优劣、鱼池结构和鱼的种类有关,可由下式求得:

式中C--最大收容量(公斤/米3);

C1--进xx氧量(毫克/升);

C2--维持鱼类正常生活的临界溶氧量(毫克/升),鲤鱼为4,非鲫为2,虹鳟为5;

K--鱼的活动耗氧率(毫克/公斤·小时):

鲤鱼,体重250xx,水温25℃,耗氧率

300毫克/公斤·小时;非鲫,体重30克,水温27℃,耗氧率200毫克/公斤·小时;

虹鳟鱼,体重102克,水温13-16℃,耗氧率274.9毫克/公斤·小时;

V--可允许的最大进水量(升/小时);

P--水交换效率系数(一般为0.60-0.80)。

例如:

流水养鲤,流量为7200升/小时·立方米,鲤鱼活动耗氧率为300毫克/公斤·小时,进水溶氧7毫克/升,水交换效率系数0.7,最大收容量为:

该水体水温超过20℃的时间不足全年,鱼类增重倍数为

3-5倍,以4倍计,鱼种成活率90%,放养密度(初放量)为:

以上是以最大收容量来计算的放养密度,超过这个密度对鱼类生长不利,掌握放养密度的原则是鱼产量到养殖末期不超过最大收容量。

三、日常管理

流水养鱼的日常管理包括调节池水流量、喂食、排污、观察池鱼动态、注意水质变化、防病防逃及定期擦洗池壁等。

(一)投饲技术

目前流水养鱼多采用撒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因流水池鱼类密度大,池水又经常不断地流动,需摄食大量饲料。为防止饲料流失,在池角落或靠近进、出水口处,不可投饲料。

可用机械和人工两种投饲方法,应掌握少量多次,均匀投饲的原则。投饲时,一般要求全部鱼摄食到八成饱为止,每次投饲时间为20-30分钟,每天投喂2-6次。每天颗粒饲料投喂量约占鱼体总重量的2-3%,可根据投饲率乘以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