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
太极拳理论-轻松腰胯
太极拳理论-轻松腰胯空山幽禅来自西子太极公益00:0004:34文/摘自汪永泉语录腰,松沉直竖、自然舒服、轻灵圆活,用意气舒散形成腰圈、胯圈。
不能用力去运动关节、肌肉。
不要刻意追求松腰、鼓腰、塞腰、换腰,否则违背自然,使腰胯僵滞。
经常保持腰松。
每个姿势都有其合适的腰,变换姿势,必须换腰。
一个姿势走到终点,腰就别扭了,必须换腰,才能顺畅地走下一个姿势。
腰胯要松灵,松灵才能“透空”。
松腰胯才能沉。
捋、挤、按都在于腰。
“松腰胯”,“气沉丹田”,不要去刻意追求。
端坐在板凳上休息,放松,就可以体会、练习。
轻松腰胯,要向周围松,不是向下松,不能使胯盖吃力,不能把重量都压在脚上。
腰不断地缓慢地运动,要匀速,不能忽快、忽慢。
如果快了,则“丝”断;如果慢了,则“丝”乱。
不能停。
盘架子时,要松腰、长腰,全身放松。
长腰、松腰,要动意念,不能动内气。
盘架子不长腰、松腰,则对养生收益不大。
松胯:胯骨轴向前、向下放松。
腰不能塌,脊椎要直。
脊椎是直的,这样才有利于旋转。
腰别扭,这和脚站的角度有关系。
以腰为轴,带动四肢。
腰如磨盘轴,磨盘转时,轴不能高低起伏、左右摇晃。
平送腰胯,不要猫腰,而要走膝。
转腰,胯、膝也要转动。
平送腰胯,身体要竖直,如同船上的桅杆向前平移,不能摇摆。
要以腰运胯,不要以胯动腰。
腰发劲儿,腰至顶,中正直竖,腰向四周放松,意念向外舒散。
要发劲儿要长腰,这与走腰胯不是一个劲儿,一般人只走腰胯,不懂走腰。
每个姿势都有适合它的腰。
一个姿势完成后,要换腰,必须腰正了,合适了,才能走下一个姿势。
否则别扭着腰走,不成。
换腰不必专门刻意去换,只要意念微微一动,腰一松,感到舒服一下,就成了。
自己有肩圈、腰圈、胯圈。
换腰,手要合到“中”。
如站在水里,有漂浮感。
腰圈在水面,胯圈在水下,肩圈在空中。
腰圈是小圈,肩圈是大圈。
开腰圈,劲儿要通肩圈到手;收回,到腰圈小圈,然后再出去。
不要半路出手。
一定要回到腰圈小圈再出手。
肩圈出劲儿和腰圈出劲儿不一样。
太极拳的开胯练习方法
太极拳的开胯练习方法开胯对学习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胯开的、松的程度对今后太极拳动作的规范和发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开胯。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开胯练习方法:1、坐两脚脚心相对,两肘成90度,两手掌心按在两个膝盖上,盘地而坐。
丹田呼吸三次。
2、抬膝全身放松,丹田吸气。
随着吸气两膝盖略上抬。
3、按膝全身放松,丹田呼气,随着呼气两手往下按两个膝盖,使膝盖、两腿外侧贴到地面。
这样一吸一呼,一按一抬连续练习,几天即可彻底开胯。
随着胯开得程度,下按两膝贴地精止的时间逐渐加长,达到三分钟以上为佳。
松胯:我们学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
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
松胯的标准: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胯部相对不负重;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人的自重已扎在膝部已下小腿及脚跟部;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上身的自重往下松沉时,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从上往下释放;当你收缩会阴部时,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太极拳的开胯之迷1“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
裆和胯很容易混淆,马步开横裆,弓箭步开直裆。
开裆使下盘稳固。
2、胯的部位。
指腰椎与胯骨的契合处,开胯则能打通上下的劲,但开胯很难。
3、用骨不用(肌)肉-行拳、盘架要慢练。
慢才能体会内在的气息运行、骨节的催动。
盘得这样慢,是要体会“用骨不用肉”的骨骼的节节催劲;4、同样背和脊也容易混淆,力由脊发,往往做成背发。
不要误会,叉劈开后并不意味着就是开胯了,开胯是传统武术的不传之密,劈叉最大的作用是松筋,展胯。
开胯有两种解释:①即开活两胯,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配合腿法动作而灵活转使。
主要方法有压、搬、摆、转等。
以横叉能坐地者为'开'。
②步型弊病之一。
做弓步时,后蹬一腿之胯向外向后捌开,或称'放胯'。
太极拳开胯训练-深度分析“腰胯”虚实转换与重心移动!
太极拳开胯训练-深度分析“腰胯”虚实转换与重心移动!练好太极拳腰胯是关键,“腰为一身之主宰”“太极不动手,圆用腰来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要求用腰带动四肢。
”(陈鑫)用“腰”还是用“胯”?看到很多朋友在打拳的时候,强调用“腰”发劲,这个“腰”如果单指“腰椎”部位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从人体结构来讲,每节腰椎的拧转度才1-2度,五节腰椎加起来也就是不到10度,如果用腰椎作为拧转的主体,首先拧转的角度不够,其次就是腰椎不擅长横向的拧转,害怕的就是“横切劲”,容易伤害到腰椎。
有朋友问:为什么我们可以拧转到90度,甚至更大的角度?一方面是盆骨的运动,另一方面是胸椎的代偿运动。
我们肯定有过这样的体会,打拳的时候,发横向拧转角度大的劲力,有时会感觉到胸闷,造成这种状况,就是因为胸椎的过度拧转,使得肋部夹合,压迫到肺的功能,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用腰椎发劲,不但会造成以上的问题,还会形成膝关节的拧摆,使得关节的稳定性变差,令关节两侧的肌腱韧带松驰和损伤,造成损伤性关节炎,这种炎症一般很难根除。
膝关节要支撑人体一百多斤的重量,在这个前提下,再违背人体结构拧摆,伤害是巨大的,不正确的练习会落下永久的伤害。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用“胯”来发劲。
胯就是盆骨,往下衔接两腿,往上衔接脊柱,是人体劲力转换的重要环节。
同时盆骨是人体关节中,最大的一个关节,即可以横向拧转,又可以前后翻动,是人体产生劲力的核心环节。
拳谱云:”“无胯一身空”,说明了一旦胯都不使用了,身体上下劲力的衔接就会中断,不能形成整体劲,当然劲力也大不了。
我们把胯称之为“一个大拳头”,说明了在发劲的时候,劲力的发放需要依赖胯的调整和积蓄,才能产生人体最大的劲力效果,是攻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太极拳里提到的腰胯可以促进上下肢的协调,是行气的主要关卡,产生爆发力的源泉。
练拳时要求双胯能下沉、裆要圆,上身的重量要通过胯传到脚上,双胯随重心移动,转换灵活,偏沉则随,下盘才稳重!一、腰腹与骨盆腰腹是放在骨盆上的,是以骨盆为依托进行运作的。
太极拳的松肩、松腰和松胯
太极拳的松肩、松腰和松胯初学太极拳的人,开始一般都有一个僵硬的过程,这是应该允许的正常现象。
因为当你刚刚接触,还没有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之前,必然是精神紧张、动作生疏。
往往是顾此失彼。
此时要求你“一动无有不动”,动作谐调而松柔,那是难以做到的。
精神紧张必然带来动作上的僵硬。
因此,应该允许初学者有一个生疏而僵硬的初学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记住动作顺序、路线和方位,弄清虚实、顺逆和力点。
当学员基本上学会了拳架套路之后,教练就应该及时地提出放松的要求。
并且要强调太极拳的这—特殊要领。
同时要求从以下几个环节上锻炼,逐步做到周身放松的要求。
1、是从正中求松。
放松,一定要在身法中正的基础上寻求。
否则容易出现松懈、松斜。
以及跪膝、突臀、幌肩等病。
2、是从慢中求松。
陈氏大极拳要求快慢相间,对初练者来说,特别是在未能放松之前;要强调练慢。
从慢中才能逐节检查全身各个部位放松的程度,细细品尝放松的味道。
3、是从缠绕中求松。
动作必须注意走顺逆缠丝的螺旋劲,从缠绕之中求放松,因为太极拳的松柔是在螺旋中形成的,所以必须从园活旋转中求放松。
时刻注意四肢的顺逆缠丝。
直来直去的动作则很难育松。
4、是从关键部位入手,寻求节节放松。
比如把松肩与坠肘、塌腕结合起来,做到节节松沉,节节贯串。
从蚕蛹、毛毛虫的蛹动状态中去悟节节松动的规律。
5、是从紧中求松。
太极拳要求全身各个部位松沉,必然加大下盘的支撑负担。
因此,上盘中盘的松沉必须是建立在下盘稳固的基础上。
尤其是在锻炼低势拳架时,下盘就更加吃力。
实践证明,拳走低架最有利于增强下盘的稳固,也只有下盘扎实,才更有利于腰以上各个部位的放松,同时也有利于虚腿的灵活性。
从此处可以理解松与紧的辨证关系。
为此,平时就要注意锻炼低架,锻炼下盘,特别是独立步的支撑力,而为周身放松创造条件。
如何松腰、松胯
如何松腰、松胯如何松腰、松胯松腰松胯往往跟尾闾联系在一起。
要松腰,往往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后突,要松腰松胯就必须伴随垂尾闾。
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
有的人小尾巴还翘着。
要是翘着的,你得慢慢让它直着下垂。
尾闾这一关非常关键。
看它体积很小,都以为小尾巴是废物。
人的尾巴进化没了,但是那个气机还在。
尾骨与骶骨相接之处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韧带封住了。
脊柱管里面的脑脊液直接跟脑子连着,尾骨一转动,就把骶管裂孔的韧带动了,使得椎管里面的液体受到振动,一直传到脑子里。
这里面是通过共振作用传上去的。
咽津、咽唾沫要注意食道的管壁,可以从管壁一下子传到小肠、丹田里面去了。
而尾闾一动弹,从椎管振动到脑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脑子里面去了。
转转尾闾,脊柱里面、脑脊液里面有什么感觉没有?尾闾不是死的,平时不动,现在我们就动动尾闾,它牵着骶椎韧带,振动椎管里面的脑脊液,还有马尾神经。
马尾神经从椎管里面下来有好多,到最后只—根下来,它非常敏感,一动弹整个地都传上去了。
练功结合着现代科学知识,就能增加它的感受性。
我们学的知识不能白学,要结合它去体会体内的变化。
你练练功,体会体会,这儿有什么感觉,那儿有什么感觉,拿什么做标志,那你就得记住它了。
尤其是脊柱,脊柱管里面的脊髓、网膜腔、脑脊液循环,还有脑脊液从哪儿渗出来、怎么走,等等,这些都很重要。
讲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如脑子里面的脑脊液环流,现在大家还都没有注意到。
练周天,按丹道功应该是走脊柱管里边。
练周天功的要是懂得这些科学道理,练功要快多了。
我们现在有了这些科学知识,练周天可以很快。
为什么不这么练呢?因为从脊髓的中央孔往上走,如果在第四脑室到第三脑室这一段通不过去,就能冲死人,有些危险。
将来练功的人多了,哪能管得那么细呀?所以现在我们还从外边练,比它更快更省事。
我们学了这些知识就得经常想着。
我们安排这些基础课都非常有意义,现在把专业课先弄起来,将来基础课还得加上气功的知识。
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
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作者:陈雄来源:《少林与太极》2009年第05期近期,我在互联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有关腰胯之轶事,文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的: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全佑功夫,全佑成为吴式太极拳之始祖。
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
”所谓“圈内”即盆骨发力范围之内,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
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化解对方来势的,它也可以发劲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
(原文该提法不够准确,盆骨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笔者注。
)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正是用盆骨来打人,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为何,这是厉害之二。
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说,把胯的练法与用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之本,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讲解,顾虑徒弟把胯练好了会在功夫上超越自己。
太极拳明师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所有船上的人捆绑其手脚后抛向江中,船上许多人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捆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
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以不依靠肢体的动作。
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来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
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的手指挥的,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
练太极拳怎样松腰松胯?
练太极拳怎样松腰松胯?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松腰、松胯?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全身放松不好把握,怎么办?松关键点,关键点在哪里?人体关节!也就是说太极拳要将全身关节松开,松开关节的目的是:1.增加局部关节的活动范围,每个关节活动度增加后,组合在一起,则身体整体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身体的自由度和灵活性;2.全身关节放松,避免局部肌肉力,可诱发筋骨支撑人体,从而锻炼出全身筋骨力,有利于身体整体劲力的形成,这是太极拳力量的根源;3.关节松开后可增加身体的循环灌注及神经敏感性(关节周围筋膜富含本体感受器),从而提升身体健康及反应能力,身体健康是技击的基础,己之不健,何以击人?对松腰、松胯的理解,要建立在对全身整体功能训练要求的大格局之下,本质是松全身关节,而全身关节中,腰、胯是人身最大的关节(力量最大),位于人体解剖中心偏下的位置,是负重关节,关节在负重时最难放松训练,故太极拳尤其强调松腰、松胯;松腰具体方法:1.首先从桩功、静功入手,从无极桩入手,要领:站立时,头后方虚领,尾闾前收,腰椎微后贴,然后腰胯松落,上领下落,使脊柱形成对拉撑拔状态,身体如同挂在衣架上的衣服,衣领处有东西领着,衣领以下往下松沉,在这种状态下,身心放松,腰椎处于自体牵引状态。
静功状态感觉练上身后,再带到拳架(动功)中。
2.松胯具体方法:胯即髋关节,为下肢负重大关节,要松髋关节,首先需要将髋关节牵拉开,将关节周围筋膜作主动牵伸训练,可在太极拳抽身下式这个动作中去专门练习开胯(髋关节),当胯(髋关节)打开了,胯(髋关节)自然松了,在拳架中也可牵拉髋关节,但没有单式练习重复性强。
3.当腰、胯(髋关节)这最难练的练好了,其他关节基本已打开,这样实际上你全身关节都松活了,就会达到前面提到的松开的基本目的。
松腰胯是难点、关键点,松开全身关节、让全身关节处于撑拔状态,才是根本目的,注意训练过程中不要脱离太极拳这个大格局。
太极拳要求舒展大方,其目的就是撑筋拔骨,去除局部肌肉力,得到整体筋骨力,松腰胯只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而已; 因此,单独强调松腰、松胯训练,与瑜伽牵伸训练一样,意义不大,并不能练出太极功夫。
太极拳松胯、开胯,松开胯!
太极拳松胯、开胯,松开胯!太极拳圈有“教拳不传胯”之说,有些拳师把胯的练法与用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东西,给徒弟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细化分解。
拳圈也有“宁传十手,不传半摸”之说,尤其是摸胯,所以说徒弟在聆听了师父的指教讲解后,还得在师父的同意下,用手抚摸一下师父示范动作松胯时骨、肉、皮的变化,这样学法心中有数,比较明白。
对于松胯的感觉,各人的文字表述、语言表达不一样,说法也不一样,练法不一样。
即使是同一个人,练拳的阶段层次不同,说法和练法亦不尽相同!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
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
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
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
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
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这样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
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己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脚下涌泉。
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
另外注意胯关节和臀部肌肉要放松,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
松胯与开胯“松胯”是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把钥匙,对练太极拳的人来说十分重要,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要体悟上身确又不易,给太多的拳友带来了困扰。
现实中有人两胯很松活,但练拳时不会用,也有人推手时腰胯会转,练拳时不会转。
松胯的标准: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胯部相对不负重;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人的自重已扎在膝部以下小腿及脚跟部;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上身的自重往下松沉时,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从上往下释放;当你收缩会阴部时,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练习太极拳的核心之松腰开跨(图示)
练习太极拳的核心之松腰开跨(图示)松腰松胯往往跟尾闾联系在一起。
要松腰,往往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后突,要松腰松胯就必须伴随垂尾闾。
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
有的人小尾巴还翘着。
要是翘着的,你得慢慢让它直着下垂。
尾闾这一关非常关键。
看它体积很小,都以为小尾巴是废物。
人的尾巴进化没了,但是那个气机还在。
尾骨与骶骨相接之处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韧带封住了。
脊柱管里面的脑脊液直接跟脑子连着,尾骨一转动,就把骶管裂孔的韧带动了,使得椎管里面的液体受到振动,一直传到脑子里。
这里面是通过共振作用传上去的。
咽津、咽唾沫要注意食道的管壁,可以从管壁一下子传到小肠、丹田里面去了。
而尾闾一动弹,从椎管振动到脑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脑子里面去了。
转转尾闾,脊柱里面、脑脊液里面有什么感觉没有?尾闾不是死的,平时不动,现在我们就动动尾闾,它牵着骶椎韧带,振动椎管里面的脑脊液,还有马尾神经。
马尾神经从椎管里面下来有好多,到最后只—根下来,它非常敏感,一动弹整个地都传上去了。
练功结合着现代科学知识,就能增加它的感受性。
我们学的知识不能白学,要结合它去体会体内的变化。
你练练功,体会体会,这儿有什么感觉,那儿有什么感觉,拿什么做标志,那你就得记住它了。
尤其是脊柱,脊柱管里面的脊髓、网膜腔、脑脊液循环,还有脑脊液从哪儿渗出来、怎么走,等等,这些都很重要。
讲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如脑子里面的脑脊液环流,现在大家还都没有注意到。
练周天,按丹道功应该是走脊柱管里边。
练周天功的要是懂得这些科学道理,练功要快多了。
我们现在有了这些科学知识,练周天可以很快。
为什么不这么练呢?因为从脊髓的中央孔往上走,如果在第四脑室到第三脑室这一段通不过去,就能冲死人,有些危险。
将来练功的人多了,哪能管得那么细呀?所以现在我们还从外边练,比它更快更省事。
我们学了这些知识就得经常想着。
我们安排这些基础课都非常有意义,现在把专业课先弄起来,将来基础课还得加上气功的知识。
太极拳包含落胯、塌胯、转胯、抽胯、送胯
太极拳包含落胯、塌胯、转胯、抽胯、送胯一、缩胯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
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
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于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
缩胯用于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
二、落胯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
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
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领顶劲)。
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
落胯应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
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习惯本能地去顶。
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入身体,就是被轻松化掉。
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
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
三、坐胯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思。
下坠的时候胯不能挺出去。
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
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
要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
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
坐胯用于揽雀尾、高探马等动作。
四、塌胯塌胯与顶头悬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
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学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
弓箭步的后脚,膝关节应微曲,如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但膝关节太直也不对。
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对于初学者的确是非师指难明的事。
塌胯,在求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身体下的灵活。
太极怎样练习开胯和松胯
太极怎样练习开胯和松胯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那么太极怎样练习开胯和松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开胯对学习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胯开的、松的程度对今后太极拳动作的规范和发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方法一:
1、坐
两脚脚心相对,两肘成90 度,两手掌心按在两个膝盖上,盘地而坐。
丹田呼吸三次。
2、抬膝
全身放松,丹田吸气。
随着吸气两膝盖略上抬。
3、按膝
全身放松,丹田呼气,随着呼气两手往下按两个膝盖,使膝盖、两腿外侧贴到地面。
这样一吸一呼,一按一抬连续练习,几天即可彻底开胯。
随着胯开得程度,下按两膝贴地静止的时间逐渐加长,达到三分钟以上为佳。
方法二:
两脚开立略大于肩,两脚尖指向身体外侧,身体正直,两手叉腰。
慢慢的下蹲,至大腿于地面平行时,在慢慢的起立。
切记蹲起一定要慢。
刚开始会有些前俯后仰,初练时可以手扶桌椅墙壁练习,慢慢的过渡到不用手扶的练习
方法三:
开前胯就是站外八字,最好两脚在一条线上,半蹲(别扭吧),骨盆与大腿部交接部内收。
一次练1-2 分钟。
开始觉得别扭,久练就习惯。
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你知道多少?
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你知道多少?一、缩胯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
缩胯在从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
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于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
缩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它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
二、落胯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
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
落胯亦叫沉胯,太极名师在书中说:“沉胯之法,在于先抽胯,其方法是如出左步时,左胯微向后抽,同时右胯微向前挺。
反之亦然。
这样不仅可使步子大小一致,而且抽胯后再向下落沉也极为容易,做时注意肩与胯合即成。
做到了松竖脊柱,松腰沉胯,就能做到上下成为一个整体,即周身一家,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就能上下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开合有致,收发有心了。
”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
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
落胯应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
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习惯本能去顶。
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入身体,就抑或是被轻松化掉。
三、坐胯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思。
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持着落,胯不能挺出去。
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
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
要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
四、塌胯塌胯与顶头悬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
太极拳名师在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
练太极拳开胯的正确方法
练太极拳开胯的正确方法
练太极拳开胯的正确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坐:两脚脚心相对,两肘成90度,两手掌心按在两个膝盖上,盘地而坐。
然后进行三次丹田呼吸。
2. 抬膝:全身放松,丹田吸气,随着吸气两膝盖略上抬。
3. 按膝:全身放松,丹田呼气,随着呼气两手往下按两个膝盖,使膝盖、两腿外侧贴到地面。
这样一吸一呼,一按一抬连续练习,几天即可彻底开胯。
随着胯开得程度,下按两膝贴地静止的时间逐渐加长,达到三分钟以上为佳。
第二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两脚开立略大于肩,两脚尖指向身体外侧,身体正直,两手叉腰。
2. 慢慢的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时,再慢慢的起立。
蹲起一定要慢,刚开始会有些前俯后仰,初练时可以手扶桌椅墙壁练习,慢慢的过渡到不用手扶的练习。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在专业太极拳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开胯练习,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宁传十拳,不传一胯!太极拳内功之松胯法
宁传十拳,不传一胯!太极拳内功之松胯法三千载来逢高士,有缘有分遇英贤;无福小辈莫谈论,万两黄金贵莫言。
记得先师曾讲过:“宁传十拳,不传一胯”,由此可见,胯在内家拳中的重要性,那时候心高气盛,你不愿意教,我自己学,自己练还不行吗?于是,便到处找资料,向所谓的“明师”求教,什么弯腰、劈叉等等,练过无数功法,都是无功而返。
现在想想实在是感觉自己那时的表现十分的可笑,细想一下,自己的师父都还不肯教自己,和自己一点名分都没有的人,怎么可能教自己呢?胯的用法更是内家拳中的核心机密,无论其多么重要,多么珍贵,但更为珍贵的是他的练法!我今天试着把先师所授的部分松胯之法进行描述,大概分为三个步骤:一、认知到胯。
古人比较保守,在太极拳界,也流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这些都充分说明,胯的练法对于练好太极拳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认知到胯重要性后,在一些理论文章或是教学中,把其故意隐含起来了,只敢讲腰,不敢讲胯。
胯,实际是指腰和大腿之间的部分,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的根节,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
胯的技击作用很大。
拳论日:“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李派的秘谱《艺学十二条分目》里也说:“胯致胜于中间,未发宜含而不露,有撞胯、挫胯、摔胯、撩胯之别。
”可见,腰与腿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因此,有经验的拳师常讲“得机势应求腰胯”。
二、感知到胯。
太极拳传人张志俊先生在《太极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谈到腰胯时说:“有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
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这个腰腿间就是胯”。
其实,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调节上下肢协调,是内气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行气过程中的重要关卡,是产生爆发力的基础。
胯唯有通过内气上行至大椎,下行至尾闾后,才能感知到。
当感知到胯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松胯的功法了。
三、开始松胯。
先师授我松胯之法有:“前后、上下、内外”之说,前后用掰、上下用错、内外用注。
如何做到开胯、松胯,灌劲“合”,腰力及整劲
如何做到开胯、松胯,灌劲“合”,腰力及整劲开胯练习开胯对学习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胯开的、松的程度对今后太极拳动作的规范和发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方法:1、坐两脚脚心相对,两肘成90度,两手掌心按在两个膝盖上,盘地而坐。
丹田呼吸三次。
2、抬膝全身放松,丹田吸气。
随着吸气两膝盖略上抬。
3、按膝全身放松,丹田呼气,随着呼气两手往下按两个膝盖,使膝盖、两腿外侧贴到地面。
这样一吸一呼,一按一抬连续练习,几天即可彻底开胯。
随着胯开得程度,下按两膝贴地精止的时间逐渐加长,达到三分钟以上为佳。
松胯:我们学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
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
松胯的标准: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胯部相对不负重;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人的自重已扎在膝部已下小腿及脚跟部;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上身的自重往下松沉时,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从上往下释放;当你收缩会阴部时,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大家通过静练和慢练,细细体悟会找到感觉。
努力吧!灌劲:就是两手、两足灌劲,灌劲即用劲、即加大棚劲。
方法:两足踏实,足之用力法必须两脚趾用力抓地,用劲之大小不必过分在意,大小都行,以五、六分劲为最好。
两手时时加大棚劲。
为什么两手、两足要灌劲要用劲?简单地说是力气,是力量,而只有易筋易骨易髓,才能达到增长力量的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筋骨用劲用力。
一切不用劲的打拳方法,都不可能易筋易骨易髓,也就不可能练出力量来,出不了真正的功夫。
因此可以说太极拳包含了少林的易筋易经精髓。
因为,虽然你的体内练有气了,但是你没有将之用于改变人体的筋骨。
这正是对太极拳为什么会变成太极操的最佳答案。
太极拳练就的就是全身劲路的协调统一,也叫“合”,合要注意以下几个要领:1、裆连结两腿,圆裆是两腿“合”劲的关键;2、胸背是连接两臂的关键点,因此,含胸拔背时两手相合的关键。
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
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2011-08-19 15:47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北京太极拳培训,太极拳,北京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武术北京太极拳,北京太极拳培训,太极拳,太极拳培训近期,我在互联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有关腰胯之轶事,先不辨文中轶事的真假程度,且信它腰胯的重要性。
文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叙述的: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了吴全佑功夫。
是为了吴氏太极拳之始,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己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
所谓圈内即盆骨(人体解剖学称下肢带髋骨--笔者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
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化解人家来势的,它可以发劲打人。
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原文该提法不够准确,盆骨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笔者注)。
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正是用盆骨来打人,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这是厉害之二(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太极拳名师张志俊先生在《太极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谈到腰胯时说:"太极拳理日'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
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
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
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
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
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便周身协调;松胯是形成浑元之力的必要条件;松胯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本人基本认同张志俊先生对松胯的看法。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整个放松功夫最难练的部位应是中、下盘,就是胯、膝、踝。
太极拳的松胯
太极拳的松胯太极拳在练习的过种中,非常讲究松胯。
那么松胯应该怎么练习才能练好呢?1、稍息站立,将虚腿(右)松开,慢慢轻提右膝,膝盖似有细线向上牵引。
2、使右腿慢慢离地。
保持立身中正,不可因提膝而身体有些微歪斜,胯始终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位置。
3、大腿、小腿肌肉松开,小腿自然垂直地面,脚腕松开。
4、每向上提一分,就重新检查腿上的肌肉是不是松开了。
5、直到提腿至大腿小腿夹角90度。
6、此时着意松开腿上的肌肉,也就是骨架子支撑着,而意念扒掉腿上所有的肌肉。
(跟起式抬臂的意思一样。
)7、放下腿,让腿自由落体运动。
就在腿落的一刹那,听听是否感觉到了胯关节的存在。
放松时抬腿,站得很稳,地不平也一样;腿自由落地的一刹那,胯关节有响声。
这些都是关节开始松的表现。
一开始响声可能比较频繁,后来就渐渐少了。
再来一个动作帮助松胯。
1、左腿弓步站好。
2、将左腿意念成实腿。
右腿虚掉。
3、左腿小腿垂直地面。
4、重心慢慢前移。
收右腿。
要求:1、运动的时候,尤其是收腿的时候,注意尾闾托丹田。
尾闾托丹田,就是尾椎骨的尖端微微向前向上托。
比较容易感受的是:屁股下面有椅子,在落座一瞬间的尾椎骨。
2、收腿的时候,左腿10分力,右腿0分。
仿佛从泥沼里拔右腿一样。
体会右腿胯关节。
高低架都可以,高架易松好找,低架对腿的要求比较高。
拖地收回。
好像从烂泥塘中艰难的拔腿。
松开全身,全靠左腿拖带。
1。
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太极拳的“松胯”
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太极拳的“松胯”“练拳不懂胯,拳架一定乱”,胯关节(髋骨)在各项运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太极拳对胯的训练运用可以说是关键的关键。
练拳伊始,听见老师、拳友讲的是腰,看看各种拳书说的也是腰,练拳的过程中也是简单的理解为腰。
随着练拳深入逐渐的感受到了胯,对胯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松胯的条件:松胯的首要条件是良好的腿力,在太极拳的模式里腿力的训练就是放松,用松开之后身体的重量,也就是所谓的松沉训练身体增强腿力。
有了腿力就有支撑上身重量的能力,初步具备胯松开的要求。
松胯的关键是腰(脊柱)的松开,简单地说就是胯坐正的时候,背肌、腰肌是松弛的,反之背肌、腰肌为了维持身体平衡必然产生肌力的牵拉,出现松不开不敢松的问题。
背肌、腰肌的松开也是松沉练拳的结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腹肌的松开,腹肌的松开是整个肌肉群的放松,往往我们只是注意到腰肌的放松,腹肌注意的不够。
腰腹的放松,才能做到气沉到脚底。
二、胯的中正:胯能够松开的目地就是胯要坐正,像坐在高凳之上的练拳,脊柱----尾闾自然垂直向下。
自然坐正就是胯要稳稳当当的放到大腿(股骨)上,能够自由的没有牵拉的运转。
胯落正才能上下合为一体,膝盖才能够不会受到上身重量的压迫,胯的中正可以说就是拳架的中正,就是身体骨骼的中正;骨骼的中正就是骨架没有被筋肌的牵拉,自然地落稳。
如果把胯落正,还会有向后凸起或胯的周遭还需要用力才能扶正的话,说明胯还没被真正的放正。
胯落正可以在定式中调整,更重要的是在拳架运行中落正,需要在练拳中一遍一遍的体会纠正。
三、落胯的作用:1、胯正能够更加的放松。
2、当胯能够落正,身体的重量和受力能够更好的被传递到脚底。
3、四肢能够被胯带动运转,拳架的运转都是在胯的带动下运行。
4、拳架的球体感更加清晰,腰旋转的感觉出来了,能够体会到腰胯一家的整体感。
5、虚实更加清晰,拳架的流动性明显增强。
6、“胯骨头大拳头”这是一句很早就听到的话,现在能够体会到胯的引擎作用,胯可以带来强大的能量。
太极拳中的松腰开跨
太极拳中的松腰开跨胯是大拳头! 全身是手手非手!百分之九十九习太极拳者( 当然包括晨运的公公婆婆在内), 恐怕仍不知道太极拳是何物, 何况一般人了. 而最受误解的,是他们都以为太极是柔拳, 总之甚么都柔, 便是太极, 他们以为这样柔, 就可以克刚, 真是太天真了。
太极大分阴阳, 叫得做太极拳的, 当然包含了刚和柔, 是一个刚柔同体的格局. 我不是跟你开玩笑的, 太极一拳真的可以打死你.而且里面的刚, 属於至刚, 所以太极高手, 没必要不会打人, 推人便算了. 近代太极重要人物杨露禅, 教了吴存佑功夫,是为吴家太极之始. 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存佑尾随不舍. 杨便下轿对他说:" 我当天发誓, 全部功夫都已教你, 没有一招留起,总之你记著, \' 圈内打人, 圈外推人\' 便是." 所谓圈内, 即盘骨发力范围; 所谓圈外, 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来化解人家来势的, 它也可以发力打人, 而力量的终极来源, 就是盘骨. 古老的说法是腰胯, 这只是笼统的讲法,实则只指盘骨. 所以练太极拳者, 而用腰肢发力, 已经不对。
人体最大块的骨头, 是盘骨, 而太极拳正就是用盘骨来打你, 这个部位,在太极拳中叫作" 大拳头", 反而手掌握成的拳头, 仅" 小拳头" 而已,从来不加重视. 一个娇滴滴女流, 只要懂得开胯, 以盘骨的收束, 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 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
.盘骨的发力, 外表上看不到, 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 仍不知何事, 也所以太极拳千年以来都是秘拳, 也所以失传了的太极宗派,都要找一种力量来附会一番, 例如附会气功, 气劲之类......成人的盘骨, 尤其是男人, 已经硬化, 其构合缝隙的软骨, 也已钙化, 连成一起, 所以成年后才学太极, 不易开胯. 两年而能开胯, 已经算快.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 还同时要学脊骨的" 节节用力, 节节贯通". 换言之, 太极拳是由盘骨带动脊骨, 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的.当年杨露禅带同两个儿子入神技营任总教习, 各路英雄当然循例请他先来个表演, 他用了近半小时耍了一百零八式, 慢条斯理的,看得各路英雄一头雾水,虽然耍完之后人人掌声雷动, 但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暗道:" 唔系下话你...... 总教习."太极耍得这样慢, 有理由的, 就是要学懂和练习" 节节用力", 身上每根骨头都要能做到节节推进, 而过程中半点肌肉的力量也不用.如果耍得不够慢,便无法体会每节脊骨, 每节手骨如何活动, 而且太快的话, 练习者对姿势和重心平衡的掌握和对错没有那么自觉, 够慢的话,会知道自己的姿势有没有不妥. 姿势对, 筋骨便顺, 才能运用每一节骨; 姿势错, 筋骨不顺, 便不能逐块骨头控制. 不过, 太极高手也兼练快架,这在以前是关上门才练的了.说太极拳是种" 筋骨拳" 便是如此意思. 你大可以叫它作" 白骨阴阳拳", 除了听起来邪邪地不好听之外, 理论上并无不对.以筋骨发力, 是太极拳不同於一切其他武术之处. 其他武术, 都以肌肉发力, 所以练西洋拳者, 背肌发达;练跆拳道者, 腿肌发达,无一例外.即使我很尊敬的咏春拳, 练之有恒, 一样会在腋下和前臂出现结实的肌肉, 皆因咏春虽不用" 死力", 仍极著重"?t 底力" 故也.咏春拳也有" 三节骨发力" 和" 七节骨发力" 的讲法, 其中七节骨发力便要用上脊椎力, 但咏春对脊椎的运用, 远不及太极精微.循上所言, 练太极拳者, 没可能练出肌肉, 练得出肌肉的就不是太极拳. 也因此, 太极高手是最没有" 样子" 给你辨认的.而太极古籍中常提到的" 用意不用力", 令人费解, 如果我说" 用骨不用肉", 可能令人更加明白. 用骨, 就如瑜伽之用不随意肌, 要用意来控制和练习,是以太极拳重视" 意", 因为这种拳要人以超乎正常的方式, 细致地控制骨骼.杨露禅入神技营正式任总教习之前, 要竭见皇上, 皇帝批准, 方可就职. 当时的皇帝是谁, 我已忘记, 但据说他已年老, 身体痴肥,而且已不能行动,大家可以自己去查一查他是谁.当时人们叫杨露禅在皇帝面前表演, 他就上前用手搭著皇帝的手, 皇帝居然起立, 而且自己走了三步. 这皇帝自然明白杨是高手, 深表敬佩,正式任命他为神技营的总教习. 上面的说出来, 不以为意, 以为只是杨露禅以力相扶, 或者以为只是传闻, 并不可信.其实这是太极拳的高功力境界, 也是太极拳之能令对手失重心的原因, 所以这个故事一说出来, 我们便知道它一定是真的, 因为这种情况,确是太极拳所能做到者. 杨露禅其实是以自己久经锻练的骨架, ?[ 搭皇帝的骨骼, 通过自己的骨架的活动, 令胖皇帝的骨架活动.说杨所施的是神技, 是因为他竟能这么准确地控制人家的骨架, 而且做出了Active 的操纵.我以为, 今天已无高手可以达此境界.一般高手, 在打架时也在做同类的事, 但用力Passive 得多, 往往是借人的力来改变该人的骨架形态弄至他失却重心. 骨骼一搭上敌人, 敌人骨架即受控制, 便是太极拳令对手跌得晕陀陀的原因. 有一种表演, 是一排人手搭著肩相连在一起, 然后一个太极拳手一掌打去第一人,结果人人无事, 只有排最尾的人个向后飞跌十余尺.常人又以为是气功作怪, 其实是骨头作怪. 太极刀, 太极剑和太极枪之所以厉害, 也只是因为使用者的骨头, 那张刀或那柄剑, 都只是" 传媒", 是" 导体", 是太极剑客与敌手骨骼相接的一道桥梁. 只要两人的骨架相接, 太极拳手便能破坏对方的骨架平衡, 如果对手用的力大,平衡愈易被破坏.在太极拳手的腰胯暗地里一收一放, 一紧一松之间, 对手便即" 领?S". 只要对方跌得狼狈, 你怎样劈死他已不算甚么学问了.能够轻描淡写破坏, 已是太极高手. 但像杨露禅那样, 反过来令皇帝" 得以平衡", 把破坏力扭过来变为建设力, 就真是很深很深的功夫了.由於真正的太极拳要求拳手, 对周身每节骨头都能号令, 所以无论对方碰到他身上任何部位, 他都能立即就在该部位进行反击. 而且, 这种反击, 是之谓" 全身是手手非手". 各位, 有没有一种拳法, 要求拳手用尾龙骨打人的呢? 或者用心口打人的呢? 或者用脊骨打人的呢?脊骨在任何他种拳法中, 都是力加保护的项目, 但太极拳则要求习者在别人打其脊骨时, 直接就用脊骨反击, 而这种反击, 还包含精微的旋转力, 把打来的力量, 以旋转的形式,反送给击者. 因此, 世上也只有一种拳法, 是欢迎对手打到自己的身体上的, 最好是拳拳到肉, 不要落空. 习太极者常言所谓" 舍己从人", 是以做到了" 全身是手手非手" 为依归的. 如果连全身是手手非手是甚么也未知道, 就去舍己从人, 便等於任人宰割,给人打得变泥巴了.而我所见到的, 就是无数根本不知筋骨运用的太极练习者, 阔论高谈舍己从人, 真是替他们担心.关於速度, 常人会以为像李小龙那样, 就是疾似奔雷了. 但在真正的太极高手眼中, 李小龙只是自己以为自己很快. 太极拳一点也不怕手脚快的人,原因有二, 一是这些人用的只是肌肉的力量, 其力并不绵长, 很易化解. 第二, 是任他们身体多快, 要Cover 的Distances 都很长,至少一两尺. 但太极高手要Cover 的Distances则极短, 只不过是脊骨那无一小转, 盘骨那么一收束而已.这些在体内骨节间的细微动作, 一定快过世上最快的脚, 最快的拳, 而且快很多很多.当然, 太极拳是人类与人类之间的搏击技术, 它也是有其极限的. 虽然我还未找到另一种比太极更快, 破坏力更大的拳术, 但你一枪射向杨露禅,他还是乖乖中弹身亡的. 太极拳虽能化解来势, 以四?I 之力, 拨动千斤, 但你开部Mini 撞过去, 太极高手还是要给撞得头破血流.你放一个小炸弹在太极高手身旁引爆, 他也是无法化解, 只能化为灰烬的.我以上所讲的, 大家不会在书藉中看到, 一方面著书的" 大师" 大都不懂, 另方面真懂也不会出来, 因为这些都是门派之秘. 我写出来不是要揭人之秘, 只是觉得再不写的话, 太极拳便在屈辱中失传, 我很想大家能够真正明白中国古人的智慧, 是去到哪个地步,从而反思一下今天的一切一切, 不过想? 疃? 已. 况且, 我就算讲了出来, 读者也不可能知道盘骨要怎样动, 每节骨头又要怎么转.我不属於任何派别, 也不能运用上面我所讲的筋骨学问, 所以大家不必向我挑战, 以印证太极. 我只是知道这些, 就说出来而已,也希望有天大家要学太极, 或大家的子女要学太极时, 可凭上述而善择老师. 把秘密说出来, 你也不可能做得到, 这是太极拳宝贵之处.凡是宝贵的东西,都很难学, 很难有成, 但又很易失传的. 真是想起都欷?[, 下其再谈谈有关太极拳的其他罢.#日志日期:2007-5-14 星期一(Monday) 晴评论人:朗朗书声评论日期:2007-5-14 16:48太极拳松腰略说(仲浩群)[转帖] 习拳札记松腰略说1.松腰的法子是有的,从形上讲,有一种直腿松腰法,其法是将五心之气向命门处收;人坐在床上有点像卷曲的大虾,前些年,我在光孝寺见过一个和尚就是这么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近期,我在互联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有关腰胯之轶事,文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的: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全佑功夫,全佑成为吴式太极拳之始祖。
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
‛所谓‚圈内‛即盆骨发力范围之内,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
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化解对方来势的,它也可以发劲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
(原文该提法不够准确,盆骨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笔者注。
)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正是用盆骨来打人,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为何,这是厉害之二。
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说,把胯的练法与用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之本,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讲解,顾虑徒弟把胯练好了会在功夫上超越自己。
太极拳明师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所有船上的人捆绑其手脚后抛向江中,船上许多人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捆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
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以不依靠肢体的动作。
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来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
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的手指挥的,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
太极拳的胯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
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
通俗点说,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则节节分开,发则节节合拢,依靠胯部运动来发力传劲。
譬如出右手,不是右手要出击,乃是由胯裆(裆是指会阴部分和两大腿根内侧)把手击出。
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裆把它收回来。
收与放全凭胯间。
又如推手练习,对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发劲,而我虽然被对方封着左手,但我的胯裆已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不进则已,如进必使其落空,因为我的身法已经改变,重心也变了,可相机得势用劲使对方失去重心而跌出。
太极拳名师《太极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谈到腰胯时说:‚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
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
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
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
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
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便于周身协调。
松胯是形成浑元之力的必要条件,松胯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
而整个放松功夫最难练的部位应是中、下盘,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
因为胯是一般人习惯承载力量的地方。
大多数人用胯吸收身体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势的种种毛病,部分人练拳会练得腰酸背痛、脊椎受伤。
通常胯放掉的力量会跑到膝盖上,若膝盖没有放掉从胯转移过来的力量,就容易损伤膝盖(即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较大又较为复杂的关节),进而阻碍练功的深入。
膝关节受伤后,轻则影响走路行动,重则需要找医生治疗,练拳行功时则难以真正心静体松、专心聚神。
如果进一步把膝盖力量放掉,力量就会转移至踝(又称踝关节,由胫、腓两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就进入落地生根的阶段了。
对技击功夫颇有研究的太极拳名家松绪金先生说:对于太极拳推手、散手而言,一是借人之力,二是借地之力,要练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盖力量通过踝关节、涌泉穴放入大地。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要先明白胯的部位。
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
换句话来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
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
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
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
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重要的作用。
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
如果练拳时做到松开胯,尾闾就会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同时右胯荡起,既而又右胯落时尾闾己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脚下涌泉。
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
另外要注意放松胯关节和放松臀部、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
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使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
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对形体而言,坚持科学、系统的锻炼,长期活动可使胯范围诸如骶骼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
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也会得到伸展,这样就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
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可以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
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田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
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
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
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两句话似乎不难明白,但练到位却是不易的。
为了让太极拳爱好者体悟松胯,笔者在这里借杂志园地抛砖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练法与经验粗略整理,供同道参考。
一、缩胯缩胯是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
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
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如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矩。
缩胯运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及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中。
二、落胯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
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
落胯要沉稳,要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
落胯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
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会习惯本能地去顶。
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境界,外力进来时不是被吞入身体,而是被轻松化掉。
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
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中。
三、坐胯坐胯是在落胯的基础上,臀部再加点下坠的意思。
臀部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保持下落,不能挺出去。
坐胯时要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脚尖有回扣之意,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
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
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
坐胯用于揽雀尾、搂膝拗步等动作中。
四、塌胯塌胯与顶头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
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
‛弓箭步的后腿膝关节应微屈,膝关节僵直不对,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
弓箭步后腿粗看似直非直,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后腿似弓膝微屈。
松腰塌胯,目的是求得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求得在立身中正下身体的灵活。
小腹是人体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
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有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求得安稳不败。
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是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
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
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
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发劲时松腰塌胯,对方就跌出去了。
塌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前推,及搂膝拗步、撇身捶等动作中。
五、开胯这里说的开胯,不是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的对拉松开、膝盖外展。
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掤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
开胯后,其势产生一种既沉稳又灵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
开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
开胯用于单鞭掌、扇通臂等动作中。
六、合胯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做好合胯能使身势整体稳固,若合胯与意、气、劲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稳固。
合胯是从外向里合,不是胯关节自身的紧缩和僵死。
合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合胯化劲时则慢些,合至对方来劲化净即可。
合胯用于打虎势、弯弓射虎等动作中。
七、转胯转胯是指前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水平方向由内转外或由外转内的状态,常用于进退行步时中间过渡的提脚动作,或直劲转横劲或横劲转直劲的动作中。
若是行步时转胯,则以胯领起虚脚提起迈出,前实脚转胯的幅度,以后脚跟、后脚掌、后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为准,转多了会使身势歪扭而影响重心,转少了则提脚不自然,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拳谚说‚腰胯微转鸟难飞‛,既强调了腰胯在技击发化劲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部分动作最终的劲力是由身体单侧作用到目标上的。
在完成技击过程中,胯关节为了协调整体动作的完成,必须做出相应的转胯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