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
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
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集群与专业群之间的协同关系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本文旨在从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的视角出发,探讨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设置问题,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界定了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概念,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协同关系,指出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设置应当紧密围绕地方产业集群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群的整体竞争力和适应性。
文章还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的相关研究,总结了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析,本文提炼出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和路径,为高职院校的专业群设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提出了促进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专业群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
这些对策建议旨在为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在推进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二、产业集群与专业群的理论基础在探讨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关系前,有必要对产业集群与专业群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理解。
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由一群地理上相近、业务上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共同组成的产业组织。
这些企业和机构在产业链上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信息,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能够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还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而专业群,则是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某一行业或产业链为纽带,将多个相关专业进行有机整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专业群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
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支撑,是我校稳步发展、塑造品牌、实现升本目标的关键。
根据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特编制学校“十四五”(2021-2025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现状“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商科,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按照“商科优、工科强,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师资结构趋于优化,教学改革成果丰硕,人才培养效益显著,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2014年启动“创新强校工程”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一)主要成效1.招生专业布局日趋合理“十三五”期间,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基础和专业建设实际,建立主动适应湖南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布局日趋合理。
专业大类由10个扩大至12个,招生专业数由29个扩大至51个,先后增加了中西面点工艺、药品经营与管理、康复治疗技术等15个专业,目前在校生规模达到21000人(含高职扩招),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专业布局目标,全面提升了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表1:2021年招生专业设置情况表2.专业建设成果较为丰硕学校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和专业群建设,基本形成了12大校级重点专业群(见表2)。
各专业群大力实施内涵建设,不断积累建设成果,获得湖南省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4项,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群成功通过湖南省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项目立项。
“十三五”期间,学校为社会输送了近15751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新生报到率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2020年达到85.40%;历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7%以上。
主要成果详见下表3。
表2:校级重点“专业群”基本情况表3:专业建设主要成果统计表3.财经商贸特色日益鲜明在2021年开设的51个招生专业中,商科类专业有18个,建筑类、信息类、汽车类等工科类专业14个,教育与艺术类专业8个,医药类专业11个,形成了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主体,信息工程、智能工程、教育艺术、健康医药类专业为四翼的“一体四翼”专业结构,较好的适应了湖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基于区域食品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集群构建——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175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学 术 论 坛DOI:10.16661/ki.1672-3791.2020.11.175基于区域食品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集群构建①——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殷玲 张伟 姚悦 陆广富 王正云 陈玉勇(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摘 要:产业集群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随着食品产业集群式发展越来越迅速,为产业经济保驾护航的高职教育必须迅速做出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
该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在分析所在区域食品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方向个性技术的基础上,以资源共建共享最大化为原则确定专业群构建逻辑,构建“核心专业+集群专业”的高职食品专业集群,使高职食品专业集群更好地服务区域食品产业集群发展。
关键词:专业集群 构建 产业集群 高等职业院校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4(b)-0175-02①课题来源: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H277);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 年骨干教师(项目编号:00000219011);泰州市“31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殷玲(1983,10—),女,汉族,江苏泰兴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蜜蜂生物学。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作用,食品产业集中度加速提升,众多区域形成了特色食品产业集群。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和区域产业集群的结构、发展特征及人才需求耦合,构建与区域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相耦合的高职食品专业集群,优化整合现有师资、课程、创新实训场所等教学资源,从而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核心竞争力,更高效地服务区域经济。
产业集群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随着食品产业集群式发展越来越迅速,为产业经济保驾护航的高职教育必须迅速做出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
基于产业链发展的职业院校食品加工类专业群构建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是 河 南 的传 统 优势 产业 ,近 年来 获 得 长 足 发展 ,并 逐 渐形 成 了以 畜禽 肉制 品加 工集 群 、方便 面生 产 集 群 、速冻 食 品 生产 集 群及 调 味 品生 产 集 群 等 为代 表 的产 业链 集 群 。形 成 了独特 的主导 产 业 结 构 和特 色 优 势 ,并 显 示 出强 劲 的 发展 后劲 。职 业 教 育 的 特点 决 定 了高职 院 校 的办 学 定位 与 方 向要 紧密 围绕 行 业 及 区域经济 的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专业群 的布局和 调 整 应 以服 务 行业 产 业 的 发展 为 目标 ,以相 关 产 业 链 的组 成 和发 展要 求 为 依据 。专业 群 建 设 将 高 职 院 校 与 区域经 济 的发展 紧 紧 地联 系 在 ~起 ,不 仅 是 高 职 自身 改革 和 发 展 壮大 的需要 ,同时也 是 高 校 服务 于 区域 社会 经 济 的 突破 口 。专 业 群 与 产业 链 二 者 之
摘要:论述 了河南省 高职 院校食 品加工类专业群建设与食 品产业 链发展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 ,提出了基 于产业链 发展 的高职院校食品加工类专业群构建原则 。 关键词 :专业群 ;食 品产业链 ;研究 中图 分 类 号 :G 1 7 文 献 标 志 码 :A
d i 036 /sn17 — 6 6 X) 0 21. 1 o :1.9 9 i . 19 4 ( . 1. 0 js 6 2 05
2 Z e ghuT u s oee hnzo ,He a 50 9 hn) . hnzo o rm C lg ,Z eghu i l ’ n4 0 0 ,C ia n
A t c : T e c n t cin o e v c t n lc l g sfo r c si g ca s s e il ru n Hen n p o i c n e eo me t bs a t r h o sr t f h o ai a ol e d p o e sn ls p cat g o p i ’a rv n e a d d v l p n u o t o e o y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布局的思考与实践
7
一、现状分析——个案解剖(1)
专业数量偏多,规模偏小:我校2012年在校生专业数68个,在
校生15800人,平均在校生人数仅为250多人;
未形成专业集群: 专业之间相互支撑作用不够;同一院系的专 业多属并行结构、关联度不够,培养定位不清晰;
我院专业大类构成
8
一、现状分析——个案解剖(2)
专业设置评估
专业设置调研方法
专业设置程序
高职专业 建设研究
专业划分方法
专业设置依据
专业目录编制方法
13
二、问题成因——实践方面
认识:高职院校普遍对“以就业为导向” 存在片面认识 ,市场导向过度,在规模扩张阶段时容易迷失自我;
规划:专业布局总体规划忽视专业学科基础,专业之间
相互支撑作用不够,难以资源共享、形成专业集群,甚至
一、现状分析——整体状况(1)
专业设置趋同:区域内重复率高,同质化严重。
以广东省为例,布点在20 个以上的专业共18个,占 专业总数的27.7%。布点 在40个以上的专业9个, 占专业总数的13.9%。
注:数据来源阳光高考网
广东省专业布点数
5
一、现状分析——整体状况(2)
匹配度低: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调整不协 调、适应性较差,结构性短缺严重。
三产专业设置超出19.51%
二产专业设置短缺14.51%
注: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2012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比图
6
一、现状分析——整体状况(3)
专业对口度低:虽然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但毕业生就业的专业 对口率仅为59%,与本科院校没有大的差异,说明一些专业 设置、布局存在明显问题。
注:数据来源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2014年度报告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策略探析
34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探索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主动回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需求,以高质量人才供给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如何凸显类型特色,加强内涵发展,其关键在于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而专业建设的第一步是做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双高计划”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应具有两重内涵,一是单一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二是专业群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专业群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关键点,逐渐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梳理已有研究发现,对以下问题的关注相对缺乏:“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是否都应该参与组建专业群?“双高计划”下单一专业和专业群应如何设置?在专业和专业群长期并存的现实基础上如何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本文在分析“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涵要求、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从微观的院校建设层面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涵要求“双高计划”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需从产业类型、产业环节等多维度进行对接,并建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动态调整机制,培养对接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服务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服务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聚焦产业作者简介谷中秀(1993- ),女,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与质量管理处科员,助教(郑州,451460)通讯作者华平(1963- ),女,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与质量管理处处长,教授(郑州,451460)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中国高速铁路产业链、技术链与高职教育专业链的对接与融合研究”([2019]-JKGHY B-0469),主持人:华平“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策略探析谷中秀 华 平摘 要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强化类型教育特色,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关键在于做好专业设置和专业群设置。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集群建立分析
并结合江苏徐州九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 系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 了建立财经专业集群的可行性分析。
[ 键词 ]产业 集群 ;专业 集群 ;财经 专业 集群 ;可行性 分析 关 [ 中图分 类号 ]F 6. 029 [ 献标 识码 ]A 文 [ 文章编 号 ] 1 5— 42 (00 1 — 09— 2 0 0 6 3 2 1) 0 06 0 工程设 计公 司 ) 中介 机构 ( 纪人 和咨 询顾 问 ) 和 客户 、 经
区位 集 中的现象 。12 99年韦伯 提 出了聚集 经济 的概念 。 19-20 年 是 国外 产 业 集 群 理 论 研 究 的 高 峰 期 , 96 0 1
2 专 业集群 的提 出
在研 究产业 集群 理论 的基础 上 ,笔 者尝试 着将 其集 群 理念 运用 于高 职校专业 建设 中 ,即在专 业建设 中形成 专业
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利用知识联盟中得到收益 、加快 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 、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 作经济效益 、分散 创 新风 险 ,相 互依 赖 性很 强 的企 业 ( 包括专业供应商) 、知识生产机构 ( 大学、研究机构和
性地学习岗位知识 ,却导致 了学生专业面较窄,一旦出现 就业 岗位 与所 学专业 不一致 的情 况 ,就 会让 学生 在就业 后 出现与岗位需求脱节 ,专业与实际就业 岗位衔接性差的
问题 。
2 " . 01 3 0
经 贸 论 坛
第 二 ,互通 性差 。 由于在课 程开设 时仅 考虑 了专业 针 对 岗位 群的具 体需求 ,而对 学生 需要 了解或掌 握 的其 他 专
高职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高职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创特色、树品牌、谋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了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特色鲜明、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我校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资源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专业建设发展现状(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1. 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学校专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数量由2015年的28个发展到2020年的43 个,涵盖九个专业大类,其中,工科类专业25个,占58.14 乐经管、文科类专业14 个,占32.56%,艺术类专业4个,占9.30%。
学校现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I 个,省级二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广东省民办教育特色专业1个,己形成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线,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等特色专业为龙头,构建与产业紧密对接的高水平专业群,学校现已逐渐形成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和办学特色。
学校重点专业群建设发展迅速,由2017年的2个(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专业群、智能制造控制技术专业群)发展到2020年的6个校级重点专业群,它们分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制造)专业群、工程造价专业群、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专业群、软件技术专业群、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群。
2020年12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
2 .办学条件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学校加大投资力度,五年内共投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经费二千多万元,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至2020年底,学校固定资产达7589.69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4729.84万元),建筑面积254980平方米,教学用计算机3580 台,图书77.68 万册,各专业实训室166个,多媒体教室381间。
浅谈产业集群下的温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何 使 学 院 的课 程体 系适 应 现行 高 等职 业 教育 人 才 的培 养 目标 ,这 是 摆 在 温职 院面 前 的一 个重 大课 题 , 学院 进行 了不懈 的努 力与 探 索。一 产 业 集 群 经 济 中 的 温 州 高 等职 业 教育 要 有 一 个 科 学 合 理 的 战 方面 , 学院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 对课程体系进行 了根本性的 略定位 , 才能解决集群经济中的人才瓶颈 。当前行之有效的战略定 调 整 , 以岗位 能 力 要求 为核 心展 开 教 学 内容 , 过 引入 职 业技 能 鉴定 通 位 是 “ 企 合作 、 学 结合 ” “ 企 合 作 、 学 结合 ” 我 国高 职 教 标准 , 校 工 。 校 工 是 实行双证、 多证制度 ; 通过精简基础课程的办法 , 把专业教学的 育理 念 的 重大 变 革 , 当前 我 国职 业 教 育 改革 与 发展 的方 向 。 是 重 心前 移 , 学 生 一迈 进校 门就 能接 触 专业 教 育 , 一学 年就 能初 步 使 第
掌握本专业 的基础技能 : 同时, 通过创建 网络课程平台和课程开发系 校 企 合作 是 办 学层 面 上 的概 念 , 一 种办 学 模 式 。 校企 合 作 的 是 统, 实施“ 门课程 上网工程”开设足够多的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 , 百 , 基 本 内 涵是 产 学 合 作 。 所谓 产 学 合 作 是指 产 业 和 学 校 的 全 方 位 结 真 正落 实学 分制 改革 。另一 方面 , 始 在 与行业 企业 共 建课 程 方面 则开 合 。 学结 合 是 人才 培养 层 面 上 的概 念 , 一 种育 人 模 式 。 学结 合 进行 探 索 。在 课程 建 设 中 , 职 院通 过 “ 企合 作 、 学 结合 ” 工 是 工 温 校 工 的战 略 就是一边在企业实践, 一边在课堂学 习, 这是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 实施 取得 了一定 的成 绩 , 也 存在 一 些需 要提 升 的地 方。 但 他 们 之 问 既 有 区别 又 有联 系 , 该 是 “ 中有 工 、 中有 学 ”是 互 动 应 学 工 , 33 建立生产性 实训为 目的的“ . 三个合一 ” 内外 实训 基地建 校 的 过程 , 互相 的促 进 。 “ 企 合作 、 学 结合 ” “ 中 有工 ” “ 是 校 工 是 学 和 工 设 加 强 实践 教 学 是 高 等职 业 教 育 的 特 色 之 一 , 生技 术 应 用 能 力 、 学 中 有学 ” “ 中有工 ” “ 。学 即 学做 合 一 ”边 学 边做 , , 以学 习为 主 , 掌握 专 动 手 能 力 的 培养 , 大程 度 上 依 赖 于 实 践 教 学 基 地 , 其 是 校 内实 很 尤 业 基本 技 能 ;工 中有 学 ” 在 有效 指 导 下 的 工作 , 工 作 为主 , 固 训 教学 基 地 。 所谓 “ 个合 一 ” 内 实训 基 地 : “ 即 以 巩 三 校 是指 以“ 做 合 一 ” 学 和 基 本技 能 和 掌握 综 合技 能 。因此 , 企 合作 是 工 学结 合 的 基 础 : 校 工学 “ 生产 性 ” 训 为 基 点 , 实 以相 应 的技 术 开 发 与服 务 中 心 为 支 撑 , 培 为 结合是实施校 企合作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养 高技 能人 才 创造 优 越 的 实训 条件 。 地 由“ 堂 与 实训 点合 一 ” 基 课 的 2 温州 职 业 技术 学 院“ 校企 合 作 、 学 结合 ” 工 的战 略 定位 学 做合 一基 地 、 实训 与生 产 合 一 ” “ 的校 企 合 一 生产 性 基 地 , 以及 “ 教 为 了能 建设 成 为全 国一 流 的 现 代 化 高职 院 校 , 州 职 业 技术 学 温 学与技术开发 、 服务合一” 的技术服务中心三部分构成。近年来 , 温 院( 以下 简称 “ 温职 院” 确定 了本 校 特 色 的 “ 企合 作 、 学 结合 ” ) 校 工 战 职 院 对 “ 个合 一 ” 内实训 基 地 建 设进 行 了积 极 的研 究和 实践 。 三 校 略 定 位 : 为温 州支 柱 产 业 和 高 新 技 术 的 培 训 基 地 ; 为 浙 南地 区 成 成 34 形成 以“ 师” . 双 结构为特征 的高 素质 专兼结合 的教学团 队 生产、 建设 、 理 、 务 第 一 线 的技 术 和 管理 人 才 的 培 养 基 地 为 教师是高职人 才培养过程中的执行者 , 实施校企合作 的重要参与 管 服 成 是 全 国 示范 性 职 业 技术 学 院 ; 以及 成 为 中 国 民 营企 业 家 的摇 篮 。 为 了 者,只有高素质 的师资队伍 才能培养 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职人才 , 这 个 目标 , 院 上 下达 成 一 致 : 足 区 域 经 济 和 支柱 产 业 , 动 适 应 才能有效保 障校企合作 的顺利 实施。温职 院根据“ 学 立 主 校企互通、 专兼结 温 州 民 营经 济 快 速 发展 、 业 结 构调 整和 升 级 对 高 技 能 人 才 的迫 切 合 、 态 组 合 ” 产 动 的原 则 , 过 培 养 、 通 引进 、 用 等 途 径 , 点 加 强 专 业 聘 重 需 求 , 温 州集 群 经 济 互 动 , 与 与行 业 企 业 共 赢 发 展 “ 托 行 业 、 学 依 产 带头人、 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 的建设 , 形成 一支 “ 师” 双 结构、 专 结合” 的办 学模 式 。 为 一所 年 轻 的高 职 院 校 , 作 温职 院多 年来 一直 在 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积极探索与行业协会、 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的途径。经过九年的实践, 4 小 结 在 探 索 校 企 合 作 的道 路 上 , 过 一 个 不 断 “ 践 一 创 新 一 再 实 践一 经 实 校 企 要 建立 长 期 的 、 持 续 发展 的校 企 合 作 关 系 , 现 “ 企 合 可 实 校 再 刨 新 ” 过程 , 而 最 终 形成 了独 具 特 色 的 “ 企 合作 , 学 结合 ” 作 、 学结 合 ”达 到 温 州产 业 群 经 济 与 高等 职 业 教 育 要 双赢 发 展 的 的 从 校 产 工 , 的模 式 。温 职 院 “ 企合 作 、 校 工学 结 合 ” 略 的人 才 培 养模 式 被 社 会 目标 , 战 需要有 良性运行机制做保障。为了保证“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 誉 为 高职 教 育 的 “ 州模 式 ” 温 。 的顺 利 实施 , 职 院 还 出 台一 系列 质量 监控 机 制 、 效 考 核机 制 、 温 绩 基
探究服务于区域产业的高职专业群建设
探究服务于区域产业的高职专业群建设作者:尹孝玲,谭庆龙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31期尹孝玲,谭庆龙(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51)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产业结构全面转型与优化的新时期,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专业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职业导向性极强的教育的摇篮,每年为雇佣市场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本文引入专业群的概念,深入分析了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探讨了区域产业人才市场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要求,并给出了高职专业群建设路径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产业;高职院校;专业群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243-02作者简介:尹孝玲(1980-),男(汉族),湖南常宁人,工程硕士,毕业于湖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教育教学管理。
2015年,我国根据“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编制并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把747个专业划分为99个二级类、19个大类。
这样的分类实际上强调了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为岗位服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善,高职专业群与地方特色经济产业已经形成了互相依托、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有利局面。
一、专业群的概念及构建高职专业群的内在必要性(一)专业与专业群专业是高职院校以及高等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划分职业领域类目的最基本单位。
专业的设置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前提,当雇佣市场上对某种专业人才有所需求时,就自然催生出以这种人才需求为服务面向的专业设立。
专业群是由专业的概念衍生而来的,它的提出和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受产业集群理念的影响。
专业群具有专业的基本特点,但不能把其简单的与专业的概念划等号。
专业群的建设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它是以高职院校的一个或多个重点、优势专业为核心,吸收其他“具有相同的工程对象和相近的技术领域”的专业,形成的一个有重点、有核心、有清晰结构的系统的协调发展的专业集群。
高职院校基于专业群的实训室建设方案
高职院校基于专业群的实训室建设方案方案一高职院校基于专业群的实训室建设方案一、方案背景1. 背景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逐渐走向集群化发展。
传统的单一专业实训室已难以满足多专业融合教学、实践创新的需求。
就像以前我们各走各的路,现在大家要抱团发展啦。
2. 现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存在资源分散、设备利用率低、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
各专业实训室像是一个个孤岛,缺乏协同。
3. 意义基于专业群建设实训室能够整合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培养符合产业集群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这就好比把散落的珠子串成漂亮的项链,既美观又实用。
二、目标1. 总体目标构建一个功能齐全、资源共享、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的基于专业群的实训室体系。
2. 分解目标- 在一年内完成实训室的规划与初步建设。
- 两年内实现设备使用率提高30%。
- 三年内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资源调配1. 团队组建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实训管理员和企业技术专家组成建设团队。
专业教师负责教学需求的提出,实训管理员负责设备的日常管理,企业技术专家则提供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企业实践要求。
这就像一个超级战队,各有各的本事。
2. 资金资源向学校申请专项资金,同时积极争取企业的捐赠和合作项目资金。
3. 设备资源整合现有设备,淘汰老旧无用的设备,购置符合专业群发展需求的新设备。
四、实施步骤与计划1. 第一阶段(1 - 3个月):需求调研- 组织团队深入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了解产业发展对专业群人才的技能需求。
这就像侦探去寻找线索一样。
- 对学校现有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和实训教学现状进行全面评估。
2. 第二阶段(4 - 6个月):规划设计- 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实训室的整体布局和功能模块设计。
- 确定设备采购清单和预算。
3. 第三阶段(7 - 9个月):建设实施- 按照规划进行实训室的装修和设备安装调试。
- 建立实训室的管理制度和安全规范。
论区域产业集群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以浙江省绍兴市纺织和黄酒业为例
存 的经济个 体合聚一地, 能在竞争与合作 的过程 中, 带来
集 聚 、 生 、 同 以 及 衍 生 效 应 , 得 强 劲 、 续 的 竞 争 共 协 获 持 优势, 而推动整个集群健康有 序和谐地发展 。 从
黄酒 产 业 集 群 建 成 五 个 中心 , 中 之 一 是 全 国黄 酒 的 生 其
产 中 心 。绍 兴 黄 酒 产 量 达 到 9 0万 吨 ,销 售 达 到 1 0亿 1 元 , 口量 达 到 4万 吨 , 均 分 别 增 长 1 % 、 5 1 % , 出 年 5 2 %、 5 产 量 占全 国总 量 的 2 % , 兴 黄 酒 销 售 额 全 国市 场 占有 0 绍
断 得 到 强 化 , 而加 速 了 区域 产 业 的 集 聚 。 “ 金 融 危 从 在 后
使用产业集群( d s i ls r 念。 I uta Cut ) n rl e概 波特通过对 l 0个
工 业 化 国家 的 考 察 发 现 , 业 集 群 是 工 业 化 过 程 中 的 普 产
机时代 ”《 ,绍兴 市纺织产业提 升发展规划》 2 0 — 0 2 (0 8 2 1 )
中提 出 了 实 施 集 群 提 升 的 战 略 。 坚 持 信 息 化 带 动 工 业 化 , 极 推 进 纺 织 产 业 信 息 化 , 快 信 息 技 术 改 造 纺 织 积 加
产 业 。推 进 纺 织 产 品设 计 信 息 化 , 织 产 品 生 产 加 工 过 纺
遍 现 象 , 所 有 发 达 的 经 济 体 中 , 可 以 明 显 看 到 各 种 在 都
区域 性 原 本 是 职 业 教 育 在 专 业 设 置 上 的 特 点 之 一 。 《 国务 院关 于 大 力 发 展 职 业 教 育 的 决 定 》 中 指 出 :各 地 “ 区 、 部 门要 根 据 区 域 经 济 和 行 业 发 展 需 要 , 订 地 方 各 制
与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相适应的高职专业集群建设研究
的管理 体制 、招 生 规模 、办 学 育人 模式 等 方面 的发 展 。与
我 国普 通高 等 院校 相 比 , “ 以就业 为导 向 ,为 社会 培养 应 用 型高 技能 人 才 ”已成 为 高职 教育 的 主要 任务 和特 点 。高 职 教育 不再 被狭 隘 地看 作是 一个 教 育层 次 ,而 是一 种新 的 教 育类 型 ,在我 国 的社会 主 义现 代化 建 设 中发 挥着 不 可替 代 的作用 。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o f i n d u s t r y c l u s t e r n i t h e 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y a n d or f ms a mu t u a l l y r e i n f o r c i n g c o mmu n i t y .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第1 5卷 第 9期
Vo 1 . 1 5,
NO. 9 。ຫໍສະໝຸດ - 0 辽宁高
职
学 报
J O U RN A L OF LI A ON I N G HI GH ER VO CA TI ON AL
与区域 经济产业 集群相 适应 的 高职 专业 集群建设研 究
b a l a n c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i t c s o f 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y s e t t l e t he n o r m a n d q u a n t i t y o f r e q u i r e d t a l e n t s . As t he h u ma n r e s o u r c e l i b r a r y t o p r o v i d e p r a c i t c a l s k i l l e d al t e n t s ,t he n o r m nd a q u a l i t y o f t a l e ts n C U l t i v a t e d b y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 i n l f u e n c e s he t
基于产业链的专业群管理体系构建(全文)
基于产业链的专业群治理体系构建一、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群的重要作用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
专业群的构建既是一个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体现,也是一个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优势的体现。
其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有利于满足专业设置的特别要求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具有自己的地方性和行业性特征,在高职院校中构建专业群,有助于学校围绕区域或是行业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进行合理布局,并针对主要专业提升各个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的进展需要专业的稳定,专业群的构建,不但可以保证专业的相对稳定,还能使专业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由此凸显出了专业群的作用。
(二)有利于形成专业群体优势从我国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典型的滞后性,同时,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设备的完善都是一个长期积存的过程。
专业群的构建,可以使高校集聚大量的师资,自身的办学优势也能获得充分发挥,有助于专业、课程等方面的内涵建设,从而使高校逐步形成专业群体优势。
(三)有利于节约办学成本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都愈发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训建设方面纷纷加大了投入力度。
虽然这种做法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学校的办学成本。
而专业群的构建,能够使学校较为有限的资金集中进行实训室的系列化建设,由此可以使实训设施等资源获得充分利用与共享,由此大幅度节省了实训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
(四)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此类人才基本可以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
然而,随着技术岗位内涵的不断丰富,岗位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往往需要多种专业知识,这对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现已成为高职院校的进展方向。
专业群平台中有着诸多的专业知识,并且这些知识非常稳定,通过它的构建,有助于学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学院协同发展研究——以江苏省高职院校为例
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学院协同发展研究——以江苏省高职
院校为例
赵晶
【期刊名称】《教育进展》
【年(卷),期】2024(14)4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学院的协同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文章首先强调了增强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对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教师培训和能力提升的措施。
其次,文章强调了政府在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加大财政支持、建立专项资金和优化政策环境等建议。
最后,文章结合以上观点,指出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和产业学院协同发展的意义,并强调了项目研究与合作、产学研合作平台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本文的结论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和产业学院应加强实践能力,政府应加大支持和投入,以促进协同发展。
【总页数】8页(P252-259)
【作者】赵晶
【作者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金融学院连云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
【相关文献】
1.区域性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分析——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高职院校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发展适应度研究——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
造技术专业群为例3.协同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及优化路径——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群为例4.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的角色互动模型及实践取向
——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5.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以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专业群建设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适应区域产业调整的思考
基金项 目: 安徽省教育厅 2 1 年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 目“ 01 新建高职院校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项 目编号: 1s 6 ) ( 2 1K50 阶段性成果之一。 0
作者简介 : 施向阳( 94 ) 男, 16 一 , 安徽定远 人 , 管理学硕 士, 滁州城 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 长, 高级讲师。
动计 划 , 即六 大支柱产业 、 六十项 重点工程 、 竣工 投
产 百个亿元 以上项 目, 是市委 市政府在 “ 这 十二五 ” 开局年为加 快追赶跨越 步伐采取 的战略 行动 , 皖 是 江城市 带承 接产 业 转移和 区 域产业 调 整 的战 略决 策。高等职业 技术教育作为 区域 经济持续 发展 的重 要支撑 . 来 了重要 的发展机遇 期 。但 是就滁 州 的 迎 高职教育 的现 状而 言 , 高职 院校 的专业 设置与滁 州
近期 滁州 市委 、 市政府 向社 会 公布 了“ 1” 6 1 行
47 第二 产业 增加 值 3 2 1 元 , . %, 4. 亿 O 增加 2 . 第 4 %, 4 三 产业增加值 2 52 0 .2亿元, 长 1 . 三 次产业 比 增 00 %, 为 2 .4 .2 . 这些数 据表 明, 州 已全 面进入 工 1 : 2 95 39 : . 滁 业化 时期 , 此基础 上, 在 滁州市委 、 市政府 提 出振 兴“ 六大支柱产业 ” 行动计划: 家 电信 息产业 , 以技术创 新 、 将 嫁接 重组 、 台 平
2 1 年 6月 01 第十 卷第 2 期
滁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U N L FC U H UV C  ̄ N L&T C NC LC LE E O R A H Z O O A O A O EH IA O LG
高职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高职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标志,是学校打造品牌的重要手段,对带动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科研、实训基地建设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构建有竞争优势、特色鲜明、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体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综合实力,特制定本规划。
为了适应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增强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构建有竞争优势、特色鲜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体系势在必行。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印发〈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粤教高函[20I4]8号)《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2)》、《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基于学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特制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2011-2015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厅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开展专业建设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十二五”专业建设目标,为“十三五”专业建设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主要成绩1.专业顶层设计明确,结构布局逐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两次对专业建设规划进行论证修订,提出按照传统优势专业和现代产业专业并重、重点建设与梯度培育并举、拓展与支撑专业互补的原则,形成以纺织服装专业为特色、现代产业相关专业为重点、其他专业为拓展的以工为主,文、经、管、艺术协同发展的专业体系。
秉持“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办学理念,在原有专业基础上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努力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专业结构体系。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
教育科学人才培养与188——科协论坛・2013年第01期(下)——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于伽(大连职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33)摘要:首先分析专业群思想产生的经济学理论根源及其含义;通过专业群建设,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提高高职院校学术研究水平,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便于实训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充分利用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群竞争力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88-021高职院校专业群思想产生的理论根源及含义专业群思想理论源于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分析,并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
他指出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同时,迈克・波特还把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引向了新的领域,从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到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职业训练中心以及贸易组织等。
将产业集群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就产生了专业群这一思想,目前学术界对专业群的概念普遍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专业群是指由一些工程对象、技术或者学科基础相同或者相近的若干个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
另一种观点认为,专业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跨二级类的专业,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依赖和促进,形成合力,以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目的而组成的专业集合”。
从这两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专业群具有如下特征:(1)专业群是由与某一行业相关的多个专业所建立起来的,各专业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摘要]高职院校应当面向区域经济并以就业为导向来建设高职专业。
当前我国高职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集群结构特征相脱节问题成为造成高职教育资源浪费,削弱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潜能的根源。
文章从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政府功能缺位、市场机制不完善及高职院校应对措施不到位三个方面揭示了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的现存问题,并从产业集群视角提出了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方案的政府策略、市场策略及高职院校策略,为有效提升高职专业布局规划与产业集群结构适应性提供了可行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产业经济组织模式具有高效的生产资源组织能力和强劲的市场渠道贯通能力,引领区域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触动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格局,给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提出了以服务产业集群建设为导向的变革要求。
专业布局规划是连接高职教育事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纽带,也是高职教育变革的主攻方向。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斐然,但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渐行渐远。
从区域经济与技术发展背景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现有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战略性矛盾,高职专业人才供给特征与产业集群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综合技术人才需求之间的供需缺口呈现扩大态势。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高职专业设置的可行性与适应性决定着高职院校所培养人才的市场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结构和高职教育服务结构有着深远的影响,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结构特点的高职专业设置有助于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产业集群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的专业体系、专业结构、专业目标提出了变革的新要求。
一、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问题(一)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政府功能缺位1.各级政府在规划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方案时存在利益导向下的系统性政策失灵问题。
高职专业建设问题上政府的系统性政策失灵是指在制定高职专业建设相关公共政策时,政府的决策过程及执行过程偏离其预期目标,并对政府及区域产业发展造成预期之外的负面影响。
系统性政策失灵的根源在于政府在做出关于高职专业布局问题决策过程中过度偏向于经济人立场,其决策行为的唯利性导致其决策结果远离预期目标。
政府决策者未能清晰地认识到高职专业布局规划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间的复杂利益关系。
产业集群是大尺度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为产业集群量身打造的高职专业集群则是为产业集群功能发挥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持的动力源。
高职院校本质上并非盈利性市场组织,其专业集群建设投资可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投资收益主要表现为外部经济效益,高职专业集群建设项目的投资者所获投资收益较少乃至趋向亏损。
若地方政府以短期的经济效益和直接的投资收益作为是否向高职专业集群建设投放财政资金的决策依据,则将导致高职专业集群建设项目夭折,进而冲击到区域产业集群建设项目。
该区域产业集群项目将因高素质人力资源要素的匮乏而“移师”其他地区,从而削弱该地区的产业资源整合能力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政府的制度供给相对滞后于高职专业布局规划的实践所需。
高职教育产业化进程推动高职教育组织模式的日益复杂化,高职教育事业相关利益团体众多,各个利益团体之间围绕高职专业布局规划问题展开博弈,以求实现本单位的利益最优化目标。
政府应当以利益博弈裁判者的身份来完善高职专业布局的相关制度建设,以求实现高职教育各利益团体间博弈过程的公平性和利益博弈结果的相对高效性。
但是,我国各级政府受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当代的市场化及产业化教育行政管理运作机制的认识相对不足,缺乏建构产权定位明确、权责界定清晰的政府与高职院校间的关系。
这使得多数地方政府偏好于运用直接行政命令的方式或指派高职院校高层领导的间接方式,来指令高职院校依照政府意志制订高职专业布局规划方案,导致高职院校丧失办学自主权。
(二)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市场机制不完善1.市场机制缺位弱化高职专业布局决策的资源优化配置水平。
为适应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高职教育应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但是,由于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务管理体制沿袭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高职教师的薪酬待遇参照公务员系统来实施,高职院校的组织性质定位为事业单位性质。
这使得多数高职院校的决策者倾向于以政府意志为导向来制定办学理念和专业布局规划方向,从而导致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脱离人才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的闭门造车式办学模式表现为决策层不用对区域产业集群所需人才的规模质量及专业类型做深入量化分析,仅凭主观臆断即可决定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专业教学内容。
忽视产业集群需求和学生感受的专业建设决策模式势必导致有限的专业建设资源的错配,进而降低专业建设质量。
2.NGO型市场组织缺位削弱高职院校利用社会资源增强科学专业布局规划的能力。
在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展开校企合作式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的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从而易于使得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与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相脱节。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有较强的欲望将企业单位的生产资源转化为可资利用的实训类教学资源,但合作方企业肩负着创造利润以求生存的艰巨使命,难以将其生产资源无偿挪用或低成本转让给高职院校用于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相对不成熟的科研能力和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研成果使得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依赖性远低于高职院校对企业的依赖性。
行业协会本可以利益协调者身份来撮合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校企合作,但我国多数行业协会专注于本行业会费收缴和行业年会举办等事务型工作,缺乏搭建跨行业平台以促进本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展开合作的能力。
(三)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职业院校措施不到位1.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规划设计脱离以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为纲的办学目标。
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过于偏重“高”而忽视“职”。
部分高职院校为提升招揽以中专学生为主的招生对象的入学积极性,通过仿制中专专业类型来设置高职专业的方式给学生家长造成专业对口假象。
为修饰中高职专业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高职院校通常采取“3+2”式专业建设模式,将前三年专业教育定位为讲授初中知识的基层教育,将专业课程集中于后两年开设。
这种将中专素质的生源人为拔高到按高职专业教育标准来培养的专业建设模式难以培养出符合产业集群所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另外,部分高职院校热衷于去职业教育化,偏好模仿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模式来办学。
此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重点放在推动专科专业升级为本科专业上,其教学工作内容重心则瞄准促使专科学生升级为本科学生。
高职专业升级为本科专业的建设方向脱离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立校之本,使得推动专升本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悬挂于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二者之间,从而迷失其专业建设方向。
2.过度市场化的专业建设模式削弱高职人才对产业集群的持续贡献能力。
高职教育产业化趋势增加了高职教育市场的竞争力度。
为谋求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完全围绕产业人才市场需求来定位其专业建设方向。
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资源投放过度市场化使其专业建设成效呈现短期化趋势;产业人才市场需求的波动性使得高职院校难以集中资源专心建设精品专业。
此举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既缺乏必要的教育资源支持,又导致高职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最终造成高职专业建设的整体质量滑坡。
高职专业建设过度市场化的根源在于高职专业建设决策者的短视办学理念。
高职专业人才不仅应具有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为区域产业集群提供服务的能力,而且应具有在技术升级条件下为区域产业集群提供服务的能力,这要求高职专业建设应当具有适度的技术前瞻性,其专业建设既要尊重市场意志又不可被多变的人才市场需求左右。
二、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的优化策略(一)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政府策略选择1.各级政府应当通过制度建构的方式来规划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方向。
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并非单所高职院校的内部教务行为,而是涉及区域经济发展所需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大局性问题。
各级政府与公办高职院校之间存在政府独力管理高职院校模式、行业企业与政府协同管控高职院校模式及政府调控下的市场导向化高职院校管理等模式,不同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决定了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权限范围,进而影响高职专业建设方向和专业建设质量。
各级政府应改变传统的单一化行政管理策略来控制高职专业布局方向和内容,启动多元化宏观调控手段来积极引导高职院校遵循政府意志,形成有利于区域产业集群战略的高职专业布局。
各级政府应积极运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为符合区域产业集群战略发展方向的高职专业建设提供专项教育经费拨付,并对校企联手共建专业给予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
各级政府应积极运用制度建设手段来强化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效果,将高职专业布局改革规划列入地方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中,对支持高职专业建设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优惠政策,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切实享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应调整传统的人治化行政作风,依据依法行政的要求严格规范政府对高职教育事业的行政权界限,并建立高职院校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办学权的行政申诉救济制度,使得过度行政干预者对其决策承担必要责任。
2.政府应统筹规划区域范围内高职专业布局资源投放。
高职院校的整体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要与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
具体而言,各级政府应当将高职专业布局规划列入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方案中,以确保本行政区划范围内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
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建设资源投放方案应当由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力促各高职院校间的专业建设资源共享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分工。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举办产学研结合高峰论坛等形式来搭建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成员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力促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成员企业间展开专业布局设计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设计工作,明确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方向和旧专业整合力度,以确保产业集群成员企业的意志有效注入高职专业布局方案中。
在专业布局规划合作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与产业集群成员企业深入展开专业内容建设合作,通过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协同设计,专业实训课程的协同教学等方式来形成科学、务实的产学研结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3.各级政府应本着公共产品供给者身份来对高职专业建设项目做战略性投资。
高职教育事业投资具有一般公共产品普遍具备的较强经济外部性,即高职教育事业投资者仅可获取因其投资行为所带来的部分经济效益,享受高职教育事业投资利益的社会各界并未为此支付必要费用。
地方政府运用财政资金投资高职专业建设项目可以有效克服高职专业建设项目投资的外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