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通过绘图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等的形成;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
因此在设计上充分依据课标要求,通过重点分析热力环流的原理,进而阐述热力环流的各种实例,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大气运动现象。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解释大气的水平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图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等的形成,绘图分析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培养读图、绘图、析图、用图、图文转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五、教学过程【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汇总】学情分析本节是学生以后更深入学习大气知识的必备基础,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还很陌生,因此需要对学生解释清楚大气运动包括大气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就是平时所说的风。
要求学生在理解热力环流概念的基础上,学会分析海陆风、城市风等的形成。
解释风的形成过程,会分析实际风向。
不论是热力环流还是风应图文结合给学生讲清楚,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学生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效果分析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不错,对学习内容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在回答问题时积极参与并享受其中,但是由于这节课的难度较大,需要学生进一步的消化理解,并配合适当的习题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此节内容。
这种偏向于活泼、化繁为简的课程相比之前逻辑严密、按部就班的课程更受学生欢迎,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小组合作内容也帮助学生之间的小组内的合作精神,而且通过亲自动手绘制、演绎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原理有更深的理解,也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和理解。
3.2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大气受热现象,如季节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地理教材中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章节,以及相关的图表、图片资料。
2.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电脑等;地球仪或相关地理模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理现象。
3.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重点内容。
通过过预习,学生们可以初步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如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同时,他们也应该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对于气候形成和变化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在准备笔记本方面,学生们应该提前准备好一个合适的笔记本,以便在课堂上记录重点内容。
这个笔记本不仅可以用于记录老师讲解的关键知识点,还可以用于记录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通过记录和复习笔记,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预习教材和准备笔记本是学生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准备步骤。
通过这些准备,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并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从而更好地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引激趣本环节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氛围中。
首先,教师会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大气层的短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后,大气层如何对太阳光进行吸收、反射和散射的过程。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大气的受热过程》
称
教材先从整体上讲述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通过大
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
教材分析 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述。教学重点: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
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难点: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
常见的地理现象。
1、人地协调观: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综合思维:理解大气受热原理,能解释常见的
地理现象。
3、区域认知:掌握大气的热量来源,能利用图表 教学目标
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4、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绘图、读图、图文转换
以及运用地理术语描述的能力;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实
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异等,对学生来说容易混淆。学习宜采用案例探究法、
合作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方法。
本节课内容侧重理论,概念较多,相对抽象,逻辑
性强。学习宜采用实例探究法、合作讨论法、自主学习
法等方法,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太阳辐射、地面
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之间的过程与关系,以及
大气的根本热源与主要热源的联系与差异等,对学生来
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
息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础。同时通过大气的垂直分层的 学生学习能
学习,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本节课 力分析
内容理论性强,概念较多,相对抽象,逻辑性强,尤其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之间的过
程与关系,以及大气的根本热源与主要热源的联系与差
换训练,并从现实生产生活、谚语、古诗词中引入生动
的案例,启发学生分析其中的道理,以激发学生兴趣、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1.太阳辐射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
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了解地面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以及大气的逆辐射。
2. 理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和规律,了解风的形成及气压差推导形成风。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2. 教学难点: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如模拟太阳辐射的设备、风力计和气压计等。
3.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4. 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在教室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观和气候变化,引入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思路:通过引入实际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大气运动现象,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知识点讲解:详细介绍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原理,包括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气温变化等观点和知识点。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观点和原理。
设计思路: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科学认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包括模拟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实验,以及观察气温变化等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知识点。
设计思路: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理解。
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提出自己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
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_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分享生活中的地理(分享古文、分享生活随感、分享援藏经历)为暗线,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提升,课后拓展为明线,讲授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和应用。
其中,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这部分,我采用了播放自创微视频《元老师的高原之行》的方式让学生探究问题,用同事西藏支教的真实经历作为案例,将课堂探究问题融入其中,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有比较强的心灵冲击。
但是,在问题的引导上,我还没有真正做到放手,没有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所以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达到充分的发散。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学习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中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如: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CO2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O3能大量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
2、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开始进入强劲发展阶段,创造性、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较强,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多,接触面较广,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但正因习以为常所以很少会去寻因溯源,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地解释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又一难点是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效果分析一、课前预习效果分析在填空题的引领下,学生较好地进行了课前预习,对课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对大气受热的两种作用,三个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后面的探究题激发了学生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
总之,课前导入练习很好地发挥了引领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学习盲区和疑惑点在哪里。
二、课后检测练习效果分析总体来说,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错。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主讲教师:指导教师:【课程标准】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___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___二、探究原理1、运动(记忆2分钟)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
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
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2、气压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
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爬黑板)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5、总结规律(记忆2分钟):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将一块大石,与一盆水放在太阳下暴晒一个小时,猜一下谁的表面温度高?因为海洋与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导致了升降温速度不同,所以有了气温的差异,我们叫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人教版必修1
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指导意见》中对该课标点的具体要求是:通过阅读相关图表,说明大气的热量来源,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原理,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3.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4.接触、分析多种图表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图表的判读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动手做,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体会探究的乐趣。
2.通过对大气保温作用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引入:从学生“动手学地理”行动小组的两个实验结果的设疑导入新的学习内容。
◆知识准备:1.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温度愈高,辐射出的总能量就愈大。
2.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3.三种辐射:◆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老师板图,师生共同分析。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作用越强。
2.吸收:O3←紫外线;CO2和H2O←红外线。
3.散射:波长较短的容易被散射。
【设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弱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设疑】:1.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关键是什么辐射?2.大气逆辐射强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3.水汽(云量)多少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析】:《课本》P28页图2.1 ,判断大气和地面的直接热源。
【练习】:根据理解完成“大气受热过程关联图”的填写。
【小结】:概括、整理大气受热过程的核心知识原理。
◆学以致用:1.引导学生用所学原理解释实验1、2的结果。
2.分组讨论完成:A组题:大气受热过程与生活;B组题:大气受热过程与农业。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课前准备】1.阅读教材P35~P37和《高中地理图册》P14~P15相关内容,完成【课前预习】。
2.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疑惑写出来。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读图、析图等,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通过阅读、读图、析图等,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到的重难点的知识比较的多,而且也是历年高考必考的内容。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例来丰富教学内容,以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教学流程】导入——讲授新课——学案学习——小结【教学过程】师: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大气层的大气的组成、密度、温度随高度变化而变化。
低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它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师:大家阅读教材35及36页第一段,参照36页表221,分析低层大气的组成和作用。
生:(读图文,分析)板书: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低层大气的组成组成成分体积(%)作用干洁空气氮78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21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0.03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极少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极少水汽的相变产生了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极少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生(填写干洁空气一组表)师同学们把表格填得很好。
大家看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却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师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及比例产生变化。
师大家看教材35页图221,王老师乘飞机到外地出差。
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不久后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大家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生飞机飞到了云层上方,所以就没有雨了。
师很好,由此可以看出,地球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有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三层,自下至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包括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逆辐射等观点。
2. 能够分析不同季节、高度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变化。
3. 理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包括太阳辐射、地面冷暖、大气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特别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原理。
2. 难点:分析不同季节、高度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变化,理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PPT 课件、地球仪、演示器械等。
2. 准备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案例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3. 安排教学实践:在实验室或户外进行实验或观察,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 制定考核方案:通过教室提问、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情况。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包括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通过以下步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内容:1. 导入:起首,通过一些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大气受热过程:详细诠释大气受热的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观点,让学生理解大气是如何加热的。
同时,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天气现象的产生原理。
3. 讲解大气运动:诠释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原因和过程,包括气压差、风的形成等,让学生理解风是如何产生的。
同时,通过一些气候现象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
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他们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回顾:最后,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安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6. 安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安置一些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学习和思考。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3.2大气受热过程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1.提升综合思维: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理解其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从而形成对地球热量平衡的整体认识。
2.增强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地区气候特点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联,提高对区域气候差异的认识。
例题3: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射的作用
题目描述:解释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解答: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将能量重新辐射回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使得地面温度得到维持,尤其是在夜间,大气逆辐射使得地面温度不会过度下降,对维持地球表面温度具有重要作用。
-电子白板
-教学互动软件
3.信息化资源
-电子教材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大气受热过程动画
-气象数据分析软件
4.教学手段
-探究式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实地考察
-案例分析
-讲授与讨论结合
-互动式多媒体教学
5.辅助材料
-地理学科相关图书
-气象数据报告
-时事新闻相关资料
-学术论文摘要
6.网络资源
-教育部门推荐的在线教育资源
2.大气受热过程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定义,包括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
详细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组成部分,如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匀性、大气逆辐射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大气受热过程案例分析(20分钟)
例题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概念,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大气对地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运用。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地球仪、实验器材等。
2. 准备教学内容:设计相关案例和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
3. 安排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
4. 准备教学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一些实例,如日出时的朝霞、日落时的晚霞、冬季天晴时衣物日夜变化等,引出地球上大气受热的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大气受热的原因,引出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地面辐射等相关概念。
2. 大气受热过程(1)讲解大气的保温作用过程,通过图示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大气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获得热量,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从而维持地表温度。
(2)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图示或自绘图示,分析大气的直接、间接和有效辐射等,了解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的关系以及大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3. 大气运动与热力环流(1)通过热力环流模型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通过多媒体演示城市与郊区的温差、海陆间的温差等现象,进一步巩固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应用。
(3)教师根据相关问题设计题目,检测学生对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的理解和应用。
4.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介绍不同纬度地带性差异的原因和表现,引导学生理解纬度不同导致的大气受热过程和气候差异。
(2)介绍山地垂直地带性差异的原因和表现,引导学生理解地形对大气受热过程和气候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 过 程板 开放教学的任务性问题设计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反响设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核心素养:1.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学会运用相关原理解释某些地理现象 。
2. 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地面特征,大气状况,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的差异。
3. 地理实践力:在室外不同天气,观看大气受热状况的差异。
4. 人地协调观:应用大气受热状况原理,指导人们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难点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教学过程块计 导入 : 多媒体播放图片:同学们仰视天空的时候,看到的天空是什么颜色?日出前的“鱼肚白,清亮明媚的蔚蓝色,日落时的橙红色;为什么天空会变色呢?秋意渐浓,我们每天都很关注气温的变化,你独立思考 教师倾听引出本节内容: 大气的受热过程知道大气的热量是从哪里获得的吗?假设仅仅是太阳辐射加热大气的话,又何来“高处不胜寒”呢?〔一〕检查预习状况〔二〕回忆太阳辐射概念、光谱图、波段分布〔三〕教学内容《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学生站出来讲填空内容倾听大气太阳辐射只有一半左右能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减弱作用。
1. 吸取: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取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取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
具有选择性。
PPT 动态呈现大气的减弱作用的受2.反射:参与成分:云层、较大颗粒尘埃。
无选择性。
云层反射作用尤其显著。
3.散射:参与成分:空气分子、尘粒、云滴解释生活热思考 1: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常呈现蔚蓝色?思考 2:为什么日出和日落时分,天空是绚丽多彩中的一些现象观看天空颜色,思考天空变色原过的橙红色?思考 3:日出前的拂晓和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独立思考因,交通信号灯依据,得出结论:程天空为什么仍是光明的?思考 4:交通信号“红灯停,绿灯行”的科学依据。
四个思考题推出散射是有选择性的特点。
答复语言表述散射是有选择性的。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动态呈现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大气,大气减弱一局部,47%到达地面,地面吸取增温。
结论:地面热量的根本、直接来源是太阳辐射说出各箭2.大地暖大气:地面发出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小头的含义局部射向宇宙空间,75%-95%被大气吸取,大气吸取增温。
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思考:为什么大气只能少量吸取太阳辐射却能大量教师关注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标准性吸取地面辐射呢?各种辐射的差异,由试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是长波辐射。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取长波辐射。
思考:“高处不胜寒”是如何形成的?炎热的夏天人们为了避暑,通常宠爱到地势较高的地区去?3.大气暖大地:大气发出辐射,小局部射向宇宙,大局部又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了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结论:白天温度凹凸考虑减弱作用晚上温度凹凸考虑保温作用同桌争论答复说明:1.各种辐射存在差异2.吸取具有选择性思考 1:你知道一天当中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大约消灭在几点吗?思考 2:为什么晴天比阴天昼夜温差大?考察对生活学活用结论:活现象的地面是近地面大思考 3:月球昼夜温差约 310℃,火星昼夜温差约观看160℃,为何月球和火星昼夜温差如此大?思考 4:在深秋和其次年的早春,为什么霜冻多出分组争论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现在晴朗的夜晚?十雾九晴?露重见晴天?探究答复学以致用减弱和思考 5:温室气体排放增多为什么会导致全球变暖?保温作用思考 6:在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农民用人造烟幕或解释农业生活中的学问和燃烧秸秆来防范霜冻,有何作用?思考 7:果园铺沙或鹅卵石的好处?生产实践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实践思考 8: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运用原理《三》学以致用看图答复练习PPT 呈现问题,分小组争论,每组一个问题。
巡察倾听独立思熬炼学生考,完成关注学生答复时答复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标准性。
总结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1.吸取: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取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取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
具有选择性。
1.反射:参与成分:云层、较大颗粒尘埃。
无选择性。
云层反射作用尤其显著。
3.散射:参与成分:空气分子、尘粒、云滴。
有选择性。
二.大气受热过程三种辐射:太阳辐射(短波)、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长波)三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两种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PPT 呈现总结归纳稳固练习近年来,北京蓝天的“含金量”持续提高,已经实现从“APEC 蓝”“ 蓝”到“常态蓝”,空气重污染天数从 2023 年的58 天,削减到 2023 年的 15 天。
读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独立思考,完成巡察1.与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相关的是A.①B.②√C.③ D.④2.持续蓝天时A.①增加√ B.②增加 C.③减弱D.④增加3.以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读图,完成下题。
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掩盖地区的影响是( )A.增加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上升学案中练习题后答复倾听关注学生答复时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标准性。
B.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C.√ 增加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学情分析1、学问储藏学习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中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学问储藏。
〔如: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二氧化碳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取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
但本节内容对于高一同学们来说是比较生疏的,而且专业名词较多〔如地面反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不宜以平白直叙讲解的方式来教授。
可以将简单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洁的过程分别图示讲解,同学们会比较简洁承受。
2.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开头进入强劲进展阶段,制造性、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较强,课外活动的时机较多,接触面较广,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格外生疏,但正因习以为常所以很少会去寻因溯源,缺乏相关的理论根底和系统地解释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的力量。
因此,本节课的又一难点是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于学问“看的着”、“摸得到”。
3.本节内容主要是比较抽象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过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
效果分析1.承受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现图片导入,努力制造一种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乐观参与课学习的乐观性。
2.通过学案,引导孩子去觉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领悟本节课的实质,落实课本的重点个难点3.构建了自主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的学习。
教材分析一.本章内容在全书中的地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本章主要是从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了大气、水、地壳等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涉及了很多规律和原理。
本章是第一章地球圈层构造学问的延长,也为后面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做铺垫,还为生疏可持续进展根本原则埋下伏笔。
因此,本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为学习后面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根底。
从内容上看,教材在处理这几局部时承受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三.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学问体系学习本课内容,既可以为前节内容中所学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寻因溯源;又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根底、做铺垫,大气热力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都是大气受热不均匀的结果。
因此“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其次章第三节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首先点明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然后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最终通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进展了具体表达。
本课始终贯穿了太阳、地面与大气三者之间的能量转换这一线索,阐述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理解了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就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另外,本节内容着重于理论、相对抽象、规律性强,而且概念较多,学生简洁混淆。
因此,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测评练习A . 减弱大气逆辐射,降低白天温度B . 阻挡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 . 增加地面辐射,提高树木存活率 大气中( )A .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 .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削减 图表示。
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3.以下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 . ①以长波辐射为主B . ②被称为大气逆辐射 一、单项选择题1. 夏季,园林工人往往会给栽大树掩盖黑色尼龙网,其目的是( )D 减弱太阳辐射,削减树木水分蒸腾2. 以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答复下题。
C .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 . 消灭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削减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原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格外简单,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下C . 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③D . 多云的夜晚④辐射力量几乎消逝4.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气“温室效应”主要和哪个过程关系最亲热5.图中各辐射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 ①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B . ②表示大气逆辐射C . 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D . ④表示地面辐射 列各题。
7.图 1 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 A . 防太阳暴晒B . 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 ()A . ①B . ②C . ③D . ④图 1 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 2 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6.该蔬菜大棚在夏季掩盖黑色尼龙网的目的是( )A . 增加①B . 减弱②C . 增加③D . 减弱④每年冬天,浙江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
以下是两 以保护茶树。
如图 1);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 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
如图2)。
读图完成下C . 防病虫害D . 防洪、防涝8.图 2 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由于烟雾能够( ) A . 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加B . 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加作用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 . 南墙,提高棚内气温 B . 北墙,增加棚内光照C . 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加D . 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加以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蔬菜大棚里所拍摄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