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zd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关键词:文与道的关系、复古与反复古

相关人物与团体:高启、宋濂、刘基、三杨与“台阁诗人”、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唐宋派、王世贞与后七子、李贽、公安派、竟陵派、陈子龙与几社复社

特点:市民阶层发展,自我价值和个性自由觉醒;在扬弃中标新立异,有好走极端、矫枉过正之嫌;关于文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过于片面;文人的团体意识以及流派意识更加自觉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

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1、高启

明初众多诗人,按地域不同,分为吴、越、闽、江右、岭南五大群体,高启为“海内诗宗”,他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其元末的诗歌,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

时代特征鲜明。在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2、宋濂

“一代之宗”的宋濂则极力宣扬道统,强调为文必须养气。为文皆透出儒者气象。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他的写景文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他的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久远的名篇。其文笔力雄健,气势浑厚,文风雍容浑穆,醇正温润,语言自然洗练,平易畅达。

3、刘基

他的散文继承了密切关心现实的传统,多触及世风时弊,包孕着抑郁不平之气。其文多作于元末,体裁多样,而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代表作《卖柑者言》假借卖柑者之口,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在艺术上富于形象性;散文集《郁离子》,通过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和发人深思的议论,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古奥奇谲,寄兴深远,在思想上具有创造性。他的散文“气昌而奇”,风格古朴雄放,想象奇特丰富,笔锋犀利,气势遒劲,往往是夹叙夹议,曲折有致。有《诚意伯文集》。

4、三杨与“台阁诗人”

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三杨都是台阁重臣,所作诗文以歌功颂德、点缀升平为主旨,多属酬答唱和、应制颂圣之作,饱含富贵福泽之气;号称雍容典雅,词气安闲,其实极度平庸空泛,既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文道无相关联系,又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台阁体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提倡,仕人竞相仿效,一时形成风气,直到李东阳领袖文坛,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5、李东阳与茶陵派

明代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台阁大臣的地位主持文坛,形成一大诗派,因为他是茶陵人,故后世称“茶陵派”。李东阳对台阁体卑冗萎靡的创作风气深为不满,论诗提倡宗唐师杜,强调音节法度,很是重视诗歌的艺术技巧,欲以此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典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颓风陋习,同时又成为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先导。因此实际上茶陵派是明代诗歌从台阁体走向诗文复古的过渡。由于李东阳长期位居台阁,在创作上未能完全摆脱台阁体的束缚,但他才气较大,作品内容也较丰富,有些诗作还表现出较为广阔的社会视角,反映了个人的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李东阳的创作:1、重视乐府诗的创作2、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感情形态比较真挚3、用词雅正而雄浑,力争有“唐人风致”。

二明代中期诗文

明代中期诗文领域内的最重要现象,便是复古思潮的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针对明前期文学创作的贵族化、理气化与八股化,卓然以复古自命,追求秦汉古文的境界与盛唐诗歌的气象,欲通过接续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而达到变革的目的,明代文风为之一变。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接踵而起,将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使文学创作得以摆脱程朱理学与官方政治的约制,为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当然,前后七子身上都存在着尺寸古法、刻意摹拟的弊端。此外,还有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唐宋派,介于前后七子之间,他们理论上的建树主要在散文方面,以标榜摹唐仿宋跟七子相抗衡,但声势不大,在创作上远远不能抵消前后七子的影响。

1、李梦阳与前七子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前七子崛起于文坛,其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声势浩大的诗文复古运动,意欲借助复古手段变革文坛现状,促使文学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经过他们的努力,廓清了台阁体的文风,

清除了理学诗的影响,对明代中后期的文学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们由复古进而到一味地摹古拟古,使文学缺乏新创,又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前七子的理论主张体现出进步与保守相互交织的特征。首先,他们论文推崇秦汉,论诗则古体宗汉魏,近体宗盛唐,这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借崇高的古典典范来反对台阁体的空洞无物和八股文的浅陋闭塞,同时也是借此来排斥深受理学风气影响的宋元诗文。其次,与当时尊情抑理的思潮相联系,他们还鼓吹真情,把复古的目的与刻画真实人生的追求联系起来。赞扬民间文学,认为“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提出文学应是真实情感表现的主情论调,包含有引导文学摆脱程朱理学和传统道德束缚之意,与晚明文学的新精神遥相呼应,体现了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第三,他们高度重视古人诗文的格调法度,如此强调诗文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技巧,对于促进文学的独立,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清朝沈德潜“格调说”的兴起也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又不免舍本逐末,陷入拟古的形式主义而不能自拔,窒息了他们的创造才能。就前七子的诗文创作而言,诗歌成就更高,他们的作品除了大量的

拟古之作外,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二:一是对时政题材的强烈关注,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表达了作者干预时政、关切国事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二是创作视角开始向民间生活倾斜,具有清新的活力,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2、归有光与唐宋派

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作家,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

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相比,唐宋派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一方面,他们提倡唐宋古文的载道传统,注重事功与文章的实用性,有比较浓厚的宗经明道色彩,但是陷入了重理轻辞的局限,为“后七子”所诟病。另一方面,他们也主张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借古人之法来表现个人之真精神与真面目,而反对七子复古之举中“琢句为工”的模拟风气。唐宋派作家变效仿秦汉为学习欧曾,变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对七子的复古之风起了一定的遏制和纠偏作用,给后来的公安派以启迪,对清代桐城派亦有很大影响。王,唐等人虽强调“文章之法”,但同时又主张不要过于专注于“绳墨布置”的形式化,而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