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临床治疗新用途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临床治疗新用途研究进展

关键词: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临床新用途;适应证;作用机制

从20世纪50~60年代双胍类降糖药被开发并批准用于治疗糖尿病以来,二甲双胍已经在临床应用了50多年,其临床药用价值不断被发掘。二甲双胍首次应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目前已成为治疗Ⅱ型糖尿病最为普遍的口服降血糖药物[1]。有研究显示,该药有抗炎、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协助戒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二甲双胍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抗CRC 药物,用来预防非糖尿病CRC患者异常隐窝灶的形成,抑制息肉和腺瘤的复发[2]。

1、二甲双胍的抗炎作用临床研究中,部分AMD患者体内补体通路的激活、炎症相关分子的基因突变以及炎症急性期反应蛋白水平的上升提示免疫炎性反应在AMD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AMD 的特征性表现———玻璃膜疣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也被证实与炎症及炎症微环境密切相关[3]。在针对炎症方向的研究中,二甲双胍被证实可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Han 等[4]研究发现,二甲双胍通过AMPK激活来抑制高糖诱导的NLRP 3炎症小体活化,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激活AMPK通路,抑制视网膜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阻止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而针对可能引起AMD中炎性反应的糖基化终末产物(AGE) ,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抑制血管内AGE的形成和AGE受体的表达[5]。此外,在有关炎症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临床研究中,二甲双胍被证实可以持续性降低患者体内的CRP水平【7】

2、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COS)是一种妇科代谢异常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多见于育龄妇女,患者的卵巢呈多囊性改变,导致排卵功能丧失,使得患者不孕。NADERPOOR等研究结果显示,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6个月以上,PCOS患者的体质量指

数(BMI)降低,皮下脂肪组织减少,月经改善。仅改善生活方式6个月与单用二

甲双胍6个月患者的BMI无显著差异。表明生活方式与二甲双胍的结合有助于进

一步控制体质量,但现有研究样本量较小,持续时间较短,且存在偏倚风险。

3、二甲双胍抑制胃癌细胞增殖除了抑制胃癌细胞代谢,有证据显示二甲

双胍还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率等。发现二甲双胍可使胃癌细胞的腺苷酸激活蛋白

激酶磷酸化水平升高,通过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通路介导胃癌细胞凋亡增加。此外,二甲双胍亦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二甲双胍还可通过刺激细胞上皮钙粘蛋白

分泌抑制胃癌细胞形成集落。Courtois等进一步发现,二甲双胍可使胃癌干细胞

形成的肿瘤球缩小,同时学者发现胃癌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减少,证实二甲双

胍对胃癌干细胞有靶向作用。由此可见,二甲双胍有一定特异性的抑制胃癌作用。另外,Sekino等对小鼠模型的实验表明,二甲双胍可抑制胃癌的腹膜转移。

4、协助戒烟国外一项动物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能激活AMPK途径,改

善模型小鼠尼古丁戒断症状。已知二甲双胍具有多个外周靶器官,包括肝和骨骼肌,这些器官中AMPK途径的激活也有可能间接导致戒断尼古丁后的行为。另一

项研究中,在戒断前1周通过脑室内导向插管集中递送二甲双胍(50μg/d),激

活了海马AMPK途径,但未激活肝脏AMPK途径,完全预防了尼古丁戒断引起的焦

虑行为,缩短了厌食潜伏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双胍可改善尼古丁戒断症

状相关的中枢部位而非外周。

5、小结目前,二甲双胍还是主要作为降血糖药使用,其药品说明书仍未更新适应证。二甲双胍的潜在适应证中,抗炎、抑制胃癌细胞增殖、改善多囊卵巢综

合征等方面开展了相关临床试验,而在逆转认知障碍、协助戒烟方面只进行了一

些相关动物实验研究,大多数二甲双胍的临床新用途缺乏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对

照试验、系统评价、荟萃分析等高质量的证据支持,均属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缺

少安全性评价和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BAILEY CJ. Metformin:historical overview[J]. Diabetologia,2017,60(9):1566-1576。

[2]吕文豪,董媛,魏子白. 二甲双胍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1,38(7):692-695.

[3] KAUPPINEN A,PATERNO J J,BLASIAK J,SALMINEN A,KA- ARNI RANTA K. Inflammation and its role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J].Cell Mol Life Sci,2016,73( 9) : 1765-1786.

[4]HAN J,LI Y,LIU X,ZHOU T,SUN H,EDWARDS P,et al. Met- formin suppresses retinal angiogenesis and inflamm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J]. PLoS One,2018,13( 3) : e0193031.

[5] DALLAK M,HAIDARAMA,BIN-JALIAH I,EIDRA,AMIN S N,ABDEL LATIF N S,et al. Metformin suppresses aortic ultrastru- cural damage and hypertension induced by diabetes: a potential role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J]. Ultrastruct Pathol,2019,43( 4-5):190-198.

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 随着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等调整,脂肪肝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正面临的一个新的健康问题。欧美国家脂肪肝的发病率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0%上升到目前的20%[1]。脂肪肝在以前曾被认为是良性疾病,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脂肪肝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分别有报道称酒精性脂肪肝病(AFLD)、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有逐步从单纯性脂肪肝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的趋势[2,3]。故脂肪肝,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目前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针对NAFLD的治疗,目前尚无明确而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很多研究人员将二甲双胍试用于NAFLD的治疗,取得了一些令人兴奋的成效。现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虽然NAFLD的发病机制尚无完全清楚,但Day等[4]提出了著名的“二次打击”学说已为广泛接受,根据其学说认为NAFLD的发病机制中以下因素可能占有重要地位,如:胰岛素抵抗、氧应激以及脂质过氧化等。 1.1 胰岛素抵抗(IR):IR时,胰岛素抑制脂肪组织分解作用减弱,导致脂肪分解增加,释放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增多,致使循环中FFA增加,增多的FFA又可通过抑制胰岛素的信号转导并减少胰岛素的清除,而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而且IR时脂肪酸从内脏组织动员远远多于皮下脂肪,FFA可直接由门静脉排至肝脏,引起肝细胞内堆积过多的FFA。另一方面,高胰岛素血症能增加糖降解而增加脂肪酸的合成,又可减少APO-100合成,这些代谢改变均可致脂类物质合成增多,在肝脏蓄积引起脂肪肝。 与此同时,FFA具有肝细胞毒性,其可以影响肝细胞的线粒体,引起线粒体肿胀和通透性增加,最后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以及炎症浸润甚至肝细胞的凋亡。而且FFA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还可通过加强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肝细胞。而且FFA 可与某些细胞因子如TNF-α等相互作用,导致生物膜损伤,从而诱发脂肪性肝炎。 1.2 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氧应激状态指来自分子的游离基或活性氧种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及其代谢物平衡被打破或解毒功能下降,即促氧化物与抗氧化物之间的动态平衡失调均可发生氧应激,氧应激的直接作用是引起细胞内ATP衰竭和谷胱甘肽水平下降等一系列改变,最终导致肝细胞死

二甲双胍临床医学论文

二甲双胍临床医学论文 1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和磺脲类不同,它不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其降糖作用主要是增加周围组织糖的无氧酵解,增加糖的利用,这一作用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动物试验证实本品可增加小肠的无氧酵解,使空肠对糖的利用增加20%。②抑制肝糖元异生,由于减少糖元异生引起继发基础血糖减低而降低基础肝糖输出。③通过增加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增加胰岛素对血糖的清除作用,由于胰岛素抵抗是NIDDM的特点,本品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者的受体结合点和增加低亲和性的结合点的数量从而改善NIDDM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动物试验证明本品还有受体后作用,使胰岛素刺激的糖元生成增加,胰岛素受体磷酸化作用增加和使酪氨酸激酶活性增加。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有新的发现。胰升糖素样肽(GLP-1)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刺激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并增加胰岛B细胞数量。但GLP-1由于可被二肽基肽酶IV(DPPIV)迅速降解失活而致其降糖作用大大减弱。DPPIV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中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的糖基化丝氨酸蛋白酶。抑制DPPIV的活性能够延长GLP-1的生物效应,无论是体外还是体内实验,二甲双胍皆可抑制DPPIV活性,这种抑制效应足以增强GLP-1降低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生物效应。因此,几乎所有糖尿病治疗指南均将二甲双胍推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2008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关于2型糖尿病(T2DM)治疗的新共识再次肯定二甲双胍作为降糖治疗的一线用药,即推荐T2DM患者一经确诊即刻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治疗。 2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减低和空腹血糖受损的干预作用 糖耐量减低和空腹血糖受损是糖尿病前期,是糖代谢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糖耐量低减和空腹血糖受损者约有1/3在几年后发展成糖尿病,有1/3维持不变,另外1/3转为正常。美国糖尿病协会2009糖尿病诊疗指南指出基于各种临床试验结果,以及已知的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一个ADA共识发展专家组(ADAConsensusDevelopmentPanel)认定,糖尿病前期患者(IGT和/或IFG)达到的生活方式干预目标应当与糖尿病预防计划(DPP)采用的目标(减掉5%~10%的体重,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相似。关于更复杂的药物预防糖尿病的问题,专家组认为,二甲双胍是唯一可考虑用于预防糖尿病的药物.二甲双胍也仅被推荐用于糖尿病极高危个体(同时患有IGT 和IFG年龄不超过60岁的肥胖者,且同时伴有至少一个别的糖尿病危险因子)。此外,专家组还强调了从DPP中得到的证据,即,与生活方式干预相比,二甲双胍在BMI≥35kg/m2且年龄不超过60岁的人群中预防糖尿病的效果最好。 3二甲双胍对血脂血压的影响 Wulffele]等对41项关于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6周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临床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二甲双胍治疗组对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影响甚微,但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都有显著降低。再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进行亚组分析,即使血糖控制水平一致,二甲双胍对三酰甘油的影响减弱,但是总胆固醇及LDL-C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二甲双胍降低TC以及LDL-C的作用独立于血糖的变化,不仅如此,二甲双胍还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血中游离脂肪酸。盐敏感是指血压对盐摄入的反应增强,可导致心血管事件增加及病死率上升。一般肥胖且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具有盐敏感性,Hoffmann等利用盐敏感实验筛选出

二甲双胍临床治疗新用途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临床治疗新用途研究进展 关键词: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临床新用途;适应证;作用机制 从20世纪50~60年代双胍类降糖药被开发并批准用于治疗糖尿病以来,二甲双胍已经在临床应用了50多年,其临床药用价值不断被发掘。二甲双胍首次应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目前已成为治疗Ⅱ型糖尿病最为普遍的口服降血糖药物[1]。有研究显示,该药有抗炎、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协助戒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二甲双胍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抗CRC 药物,用来预防非糖尿病CRC患者异常隐窝灶的形成,抑制息肉和腺瘤的复发[2]。 1、二甲双胍的抗炎作用临床研究中,部分AMD患者体内补体通路的激活、炎症相关分子的基因突变以及炎症急性期反应蛋白水平的上升提示免疫炎性反应在AMD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AMD 的特征性表现———玻璃膜疣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也被证实与炎症及炎症微环境密切相关[3]。在针对炎症方向的研究中,二甲双胍被证实可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Han 等[4]研究发现,二甲双胍通过AMPK激活来抑制高糖诱导的NLRP 3炎症小体活化,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激活AMPK通路,抑制视网膜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阻止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而针对可能引起AMD中炎性反应的糖基化终末产物(AGE) ,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抑制血管内AGE的形成和AGE受体的表达[5]。此外,在有关炎症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临床研究中,二甲双胍被证实可以持续性降低患者体内的CRP水平【7】 2、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COS)是一种妇科代谢异常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多见于育龄妇女,患者的卵巢呈多囊性改变,导致排卵功能丧失,使得患者不孕。NADERPOOR等研究结果显示,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6个月以上,PCOS患者的体质量指

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对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片及拜糖平进行治疗,分析并比较治疗效果。方法:从本院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他们平均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给予治疗组二甲双胍片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拜糖平进行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结果:两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血糖都有所降低,血糖水平在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和拜糖平都具有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作用,但二甲双胍更加安全可靠,不良反应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药物之一。 【关键词】二甲双胍;拜糖平;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170-02 1.引言 近年来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影响,糖尿病患病人数逐年上升。糖尿病是人体血液中所堆积的葡萄糖过多的一种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是一种最常见的“成人型糖尿病”,虽然这种疾病对身体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所带来的并发症却会威胁到人体健康[1]。在临床治疗上,一般选择药物治疗,二甲双胍就是一种有效降低血糖的双胍类药物,通过临床研究证实,此药物对人体不会带来很大伤害,而且副作用少,是治疗糖尿病较为理想的药物之一。而拜糖平是一种α-葡萄糖甘酶抑制剂,它可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对患者降低餐后血糖也具有一定效果。本课题为了证明二甲双胍疗效和优势,特意和拜糖平进行了对照比较,现作如下报告: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100例均为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他们都符合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所入选的病例都不存在严重的肾、肝、心等重要脏器损害情况。100例患者中,其中男患者42例,女患者58例,他们的年龄为37~78岁,平均年龄为(51.4±6.2)岁,他们的病程为2个月~13年,平均病程为(5.6±1.2)年。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他们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P>0.05),具有可比意义。 1.2 治疗方法 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都按照糖尿病治疗标准规律饮食和适度运动,给予治疗组患者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23370),起始剂量为0.25克,每日二至三次,给予对照组拜糖平(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05),起始剂量为一次50mg(一次1片),一日3次,以后逐渐增加至一次0.1g(一次2片),一日3次[2]。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两个月,对他们进行每个月一次随访,分别测定FBG、PPBG和胰岛素。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时记录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3] (1)显效:FBG在7.2mmol/L以下,PPBG在8.3mmol/L以上;(2)有效:FBG在7.2mmol/L以上,在8.3mmol/L以下,而PPBG在8.3mmol/L以上 11.1mmol/L以下;(3)无效:没有变化。

降糖药二甲双胍的临床治疗优势探究

降糖药二甲双胍的临床治疗优势探究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独特的其他降血压无法比拟的优势。方法:本文先是回顾了二甲双胍应用于糖尿病治疗的临床历史,并对比了二甲双胍和其他降糖药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了二甲双胍的糖尿病适用人群,对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做了具体的阐述。结果:通过对比分析二甲双胍和其他降糖药,发现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达到降糖效果,还可以减轻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可以保证糖尿病患者新陈代谢的正常。结论:在糖尿病人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二甲双胍以后,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获得了糖尿病人的好评。 标签:二甲双胍;糖尿病;优势 “糖尿病”是一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容易堆积过多的疾病,这种疾病多发生在中年人群中。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发的一种疾病,而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居首。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复杂的,有遗传因素,有饮食结构方面的因素。比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吃的食物越来越讲究,也越来越单调,含糖量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机率。同时,肥胖和微量元素缺乏也是糖尿病形成的病因。目前,世界范围内关于降糖药的研究很多,各种降糖药的临床效果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是探讨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作用。 1二甲双胍应用于糖尿病治疗的临床治疗回顾 二甲双胍首次应用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是在1957年,最开始它被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并逐渐在医学领域引起重视,1960年,有医学研究证明二甲双胍在改善胰岛素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1980年,又有研究证明,二甲双胍有抗高血糖的作用,而绝不会造成“致低血糖”的作用。到了1998年,二甲双胍又被证实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2002年,二甲双胍被首次证实可以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病。到了2005年,多项医学研究成果表明二甲双胍可以作为2型糖尿病和前糖尿病的基础治疗药物。 2二甲双胍与其他降糖药的比较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很多,主要可分为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两类,在降糖药中,主要有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等药物,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或者代替胰岛素的分泌,而抗糖尿病药主要有二甲双胍等双胍类药,还包含胰岛素促泌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通过对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分析,得出以下表格中的结论: 二甲双胍与其他降糖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有效性比较,见表1。 3.1肥胖2型糖尿病人。一些2型糖尿病人,他们对自身病情的控制常常通过单纯地饮食控制来实现,这类患者多是肥胖症患者,而且可能伴有高胰岛素血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引言: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质量。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多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但仍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将探讨近年来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一、传统糖尿病药物 1、胰岛素: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它可以帮助身体细胞吸收血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然而,胰岛素的使用常常伴随着低血糖的风险,需要密切监测。 2、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磺酰脲类、格列奈类等,这些药物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血糖水平。然而,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因人而异,且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 二、新型糖尿病药物 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GLP-1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激素,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近年来,GLP-1类似物已经被开发出来,如利拉鲁肽和度拉鲁肽,

它们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高的稳定性,可以减少注射频率,提高患者依从性。 2、SGLT-2抑制剂:SGLT-2是一种肾脏中的糖通道,可以促进血糖的排泄。SGLT-2抑制剂可以抑制SGLT-2的活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最近上市的卡格列净和达格列净等SGLT-2抑制剂已经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选择。 3、葡萄糖激酶激动剂:葡萄糖激酶是一种肝脏中的酶,可以刺激肝脏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储存。葡萄糖激酶激动剂可以激活葡萄糖激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目前正在研究中的药物如西格列汀和瑞格列汀等已经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展望未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人员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型糖尿病药物问世。例如,针对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过程的靶点将会成为药物研发的重点。联合用药方案可能会更加个性化,以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本文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好的 治疗效果。新型糖尿病药物在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都取得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 二甲双胍问世以来,就一直作为糖尿病的一线药物沿用至今。随着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该药的其它作用也相继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对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做一个回顾性总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标签:二甲双胍;胰岛素抵抗1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 二甲双胍的主要降糖机制是肝脏和肌肉的胰岛素抵抗。有研究表明糖耐量异常的人群服用二甲双胍,可以降低转变为糖尿病的发生率,并可逆转糖耐量异常[1]。二甲双胍可以增加周围组织的无氧酵解,增加糖的利用,降低餐后血糖[2]。通过增加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增强胰岛素对血糖的清除作用。通过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者受体结合点和增加低亲和性结合点的数量,改善糖尿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内源性葡萄糖产生增加,导致空腹血糖增高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肝脏是内源性葡萄糖的主要来源,包括糖分解和糖异生。二甲双胍可以抑制肝脏的糖异生,减少肝糖的输出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空腹血糖。还可以减少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促进脂肪酸的β氧化,减少脂肪合成,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还可以提高GLP-1的水平[3]。 二甲双胍也被认为是一种胰岛素曾敏剂,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糖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二甲双胍的常用剂量为500~2000mg,可以使HBA1c下降0.6~2%。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2000mg/d 的疗效与甘精胰岛素的降糖效果相当。二甲双胍在联合用药中的地位也相当突出。 1.1联合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疗效二甲双胍与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对于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单二甲双胍疗效不佳时,加用阿卡波糖能更好的控制FPG、2hPG和HbA1C[4]。这两种药物都有一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联合应用有可能增加胃肠不适。 1.2联合磺脲类药物的疗效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肝糖输出,磺脲类药物可促进胰岛素分泌,两类药物联合应用可产生互补作用,能更好的使2型糖尿病的血糖达标。有研究者使用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治疗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取得显著的疗效[5]。 1.3联合格列奈类药物的疗效格列奈类药物属于餐时促胰岛素分泌剂,与二甲双胍联用具有协同作用。有研究者使用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与单用二甲双胍相比能更好的控制FPG、2hPG,且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 1.4联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疗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改善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对于严重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尤为适用。有研究者,使用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取得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口服降糖药物,与其他口服降 糖药物相比,其降糖效果肯定,低血糖发生风险小,价格适中,因而被国内外各 大指南推荐为一线降糖药物。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抑制肝糖原异生,减少肝糖输出,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肠道吸收葡萄糖而降低血糖;此外,二甲双胍 还有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调节血脂、减轻体重、保护心血管的作用;还可用 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破坏的防治、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其还具有抗肿瘤作用。不良反应方面,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 乳酸酸中毒,但发生率极低。 关键词:二甲双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二甲双胍作用机制: ①通过抑制糖异生和减少糖原分解来降低肝糖输出,二甲双胍抑制糖异生的 主要机制是抑制肝脏对乳酸的摄取。②增加周围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二甲双胍对周围组织的作用主要依赖于胰岛素。对伴有胰 岛素抵抗的患者,通过提高胰岛素的生物作用来降糖;在胰岛素缺乏的情况下, 通过促进骨骼肌细胞的糖运输来降糖。③通过抑制肠道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二甲双胍可以减少小肠细胞摄取葡萄糖的作用来降低血糖尤其是餐 后血糖。 2.二甲双胍的临床作用大致高括为两类 2.1延缓糖尿病发生和降糖作用 2.1.1延缓糖尿病发生: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是糖尿病发生的预警信号。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调 节能力已经遭到破坏,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这部分人群的糖尿病发 生风险和未来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长[1]。二甲双胍对于糖尿病的预防 和延缓作用首先被证实,它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有效性和耐受性良好。 2.1.2降糖作用:本药降糖作用强而有效,单药治疗可以使糖化 血红蛋白的水平降低达1.5%-2.0%。二甲双胍降糖作用主要是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肝糖原的输出以及改善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一系列依赖和不依 赖胰岛素作用机制拮抗血糖,最终减低循环中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水平,缓解糖 毒性和脂毒性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发挥降糖作用[2]。 2.2二甲双胍降糖以外作用 2.2.1调节血脂和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可通过激活蛋白激酶使之磷酸化,参与多个体内能量调节途径来调节脂代谢紊乱,从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3]。有研究证实二甲双胍能有效的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及 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从而改善脂蛋白代谢紊乱,其升高载脂蛋白A1 及降低载脂蛋白B的作用比格列吡嗪更明显[4]。此外它通过改善脂质代谢,及通 过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纤溶酶活性,从而对心血管产生保护作用 2.2.2抗肿瘤作用:糖尿病可能与子宫内膜癌、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 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二甲双胍可通过激活蛋白激酶通路,降低血糖,改 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此外,还有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作用,

二甲双胍临床研究总结

二甲双胍临床研究总结 二甲双胍是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糖原的合成, 提高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等方式来降低血糖水平。下面是对二甲双胍临床 研究的总结。 1.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显著。多个临床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显著降 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这种降糖效果主要是通过抑 制肝糖原的合成和输出,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并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等途径实现的。 2.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功能。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够提高胰岛β 细胞的功能,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减少胰岛素的 抵抗。这种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 制血糖水平。 3.二甲双胍对体重控制有积极作用。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后,患 者的体重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该药物能够减少胃肠道的吸收葡萄糖, 抑制脂肪的合成和胰岛素抵抗等机制导致的。因此,二甲双胍也被用作治 疗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药物之一 4.二甲双胍对心血管病的保护效果。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具有降低心 血管疾病风险的作用。它可以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改善血液循环,减少 血小板凝集等方式来保护心脏和血管的健康。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二 甲双胍的使用不仅可以控制血糖水平,还可以降低心血管病发作的风险。 5.二甲双胍的副作用较少。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的不良反 应相对较少。常见的轻度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可通过逐渐增加用药剂量来

减轻。但须注意在用药期间对肝肾功能进行监测,以及注意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作为一种有效的口服降糖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它通过多种机制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调节体重和保护心血管健康。然而,每个患者的糖尿病类型和病情不同,因此二甲双胍的使用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监测。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2型糖尿病(简称T2DM)使用二甲双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在2017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治疗2型糖尿病的患者,所选的患者都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TG、2hPG、FPG、HDL-C和LDL-C 以及HbA1C等各指标的变化。结果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后的患者和治疗前比TG、2hPG、FPG和LDL-C以及HbA1C等各指标都有明显的下降,HDL-C和治疗前比也有明显的上升,组间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T2DM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和血脂,值得广泛使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临床;疗效 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的降糖药物,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胰岛素增敏剂,能有效的控制血糖值,改善胰岛素的抵抗现象以及控制体重的作用,并且副作用非常小[1]。为具体研究二甲双胍药物的具体药效,现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86例在2017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治疗2型糖尿病的患者,其中有男性41例,女性有45例,年龄在37~64岁,平均(41.07±11.87)岁,病程在2~7年,平均(4.27±2.24)年,其中有13例高血脂患者,11例高血压患者,

有17例冠心病患者,没有严重的脏器疾病。所有患者都正常进行运动和饮食治疗。纳入标准:①所选的患者符合2型糖尿病的临床标准。②对本次试验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②排除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患者。③排除肾功能异常,血肌酐大于133μmol/L的患者。 1.2方法 所选的86例T2DM病人都进行饮食控制以及运动锻炼等,并给予盐酸二甲双胍(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1020908,规格0.25g)片口服,每次服用250-500mg,每天服药2到3次,服用时间为饭前30min,服药的最大剂量每天不能超过1.5g,每天服药的最小剂量不能低于0.5g。给药前进行2hPG、FPG、肝功、Cr、血脂、BUN、心电图等项检查,检查后如果出现肝功能异常、Cr增高、BUN 增高、尿蛋白呈现阳性等患者不给二甲双胍药物。持续用药12周,再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查。 1.3判断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三酰甘油(简称TG)、饭后2小时血糖(简称2hPG)、空腹的血糖(简称FPG)、高密度脂蛋白(简称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简称LDL-C)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Alc(简称HbA1C)等各指标的变化。 1.4统计学方式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2023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202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造成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不仅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降低血糖,还可以阻止糖尿病肾病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多项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对于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临床疗效,应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患者药物安全性。 本文综述了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旨在深入了解二甲双胍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01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 1.1降糖作用 二甲双胍的使用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及糖尿病相关死亡。二甲双胍主要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细胞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导致腺嘌呤核苷酸磷酸化电位受损,AMPK水平升高,通过AMPK激活来抑制肝糖异生。 二甲双胍也可以通过非APMK依赖性方式来抑制肝糖异生。MA等研究发现低剂量二甲双胍可以和早老素增强因子-2(Pen2)结合,进一步与溶酶

体辅助蛋白1(ATP6AP1)形成复合物,通过与AMPK激活的溶酶体感应通路相交,发挥其保护作用。 1.2其他作用 近年来二甲双胍对多种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可降低T2DM的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可用于肿瘤预防和复发,并且恢复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卵巢功能。 临床研究发现,二甲双胍的疗效取决于肿瘤分期,可提高局部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对于远处转移的患者无明显改善作用。 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有效提高非排卵性月经周期的肥胖和非肥胖PCOS患者的妊娠率和活产率。 二甲双胍还具有降低尿蛋白排泄和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一项动物实验发现二甲双胍减轻糖尿病大鼠肾小球表面积、足细胞间隙增大的病理学改变,还可以通过下调富亮氨酸蛋白a2糖蛋白1(LRG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激活素受体样激酶1(ALK1)。 1.3不良反应 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二甲双胍性乳酸酸中毒。研究发现二甲双胍的使用需根据肾脏功能来决定。在早期DN患者中,二甲双胍发挥重要作用,可减轻T2DM患者的血糖和各种并

二甲双胍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陶雪龙恩武熊堉蒋敏童荣生边原吴行伟 来源:《中国药房》2021年第07期 摘要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为抑郁症尤其是合并2型糖尿病 (T2DM)的抑郁症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选择。方法:对二甲双胍与T2DM及抑郁症的联系、二甲双胍的抗抑郁机制及其抗抑郁作用的人群和剂量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与结论:二甲双胍是治疗T2DM的一线药物,其治疗T2DM的安全性好,并可通过抗糖尿病、抗炎、抗氧化、直接修复受损的海马结构等机制发挥抗抑郁作用。二甲双胍治疗抑郁症的反应性与性别密切相关;其用于改善抑郁症的剂量与治疗T2DM相当,但目前研究样本量较小,国内尚未开展对二甲双胍抗抑郁的大型队列研究。因此,对于二甲双胍改善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中国人群中的抗抑郁效果及应用,仍需进一步大规模、高质量的研究证实。 关键词二甲双胍;抑郁症;2型糖尿病;抗抑郁机制 中图分类号 R969.3;R971+.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1)07-0885-06 抑郁症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疾病之一。临床上传统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再摄取抑制剂、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以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1]。然而,这些抗抑郁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均有一些局限性,如单胺类药物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才能产生治疗反应。研究表明,谷氨酸能药物(如拉莫三嗪、利鲁唑)可以产生更快、更持久的抗抑郁效果,但这些药物疗效有限,在20%~30%的抑郁症患者中会出现耐药性[2]。另外,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易导致患者代谢异常[如体质量增加、高血糖、高空腹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IR)和脂代谢紊乱等],可能会加重或诱发糖尿病[3]。因此,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抑郁症患者选择常规的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可能对T2DM控制不利,亟需探寻新的药

二甲双胍的新用途

二甲双胍的新用途 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血糖水平,减少肝脏葡萄糖产生,并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二甲双胍在其他领域也有一些新的用途,本文将详细介绍其新用途以及相关研究发现。 一、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 多囊卵巢综合症是一种影响女性健康的常见疾病,其特征是卵巢中有许多小囊肿形成,导致女性生殖激素水平失调,进而导致月经紊乱、性腺功能障碍、不孕等问题。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通过降低胰岛素水平和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女性激素水平,改善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育能力。目前,二甲双胍已被广泛应用于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治疗中,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抗癌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在细胞内抑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的信号传递作用,这一酶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和生长的调节。这种机制不仅可以减少癌症细胞的能量代谢,而且可以调节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从而起到抗癌的作用。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用于治疗乳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三、改善认知功能 二甲双胍还可以改善人的认知功能,尤其是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研究表明,二甲双胍通过改善脑细胞内的能量代谢,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应激,从而提高老年人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此外,二甲双胍还可以通过调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起到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二甲双胍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但已经明确了它在治疗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的潜在用途。 四、改善骨密度 二甲双胍还可以改善骨密度,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和促进成骨细胞生成,提高骨密度,减少骨质流失。此外,二甲双胍还可以调节身体内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代谢,进一步促进骨骼健康。因此,二甲双胍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潜力,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其疗效。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在抗糖尿病方面的应用已经广泛,并且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了其多种新的应用。这些新的应用包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抗癌作用、改善认知功能、改善骨密度等。虽然这些应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但二甲双胍的

二甲双胍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前言 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药物,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但不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反应差异很大,导致治疗效果也有很大差异。基因多态性是影响药物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下文将介绍目前对二甲双胍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关基因与多态性 OCT1(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 1)基因 OCT1是编码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1的基因。二甲双胍的肝脏摄取主要受到OCT1的影响。在OCT1基因位点rs622342的多态性研究中,发现带有一种等位基因的患者对二甲双胍的反应较差,疗效不尽如人意。这一结果已在白人、中国汉族和印度患者中得到证实。 CRTC2(CREB-Regulated Transcriptor Coactivator 2)基因 CRTC2是CREB调节的转录因子协同激活因子2的缩写。它在胰岛素介导的糖利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CRTC2基因位点rs6518757的多态性分析中,C/C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高,且其血糖控制更差。 GIPR(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Receptor)基因GIPR编码胰高血糖素依赖性胰岛素类肽-1的受体。在GIPR基因位点 rs10423928的多态性研究中,发现该位点的突变与二甲双胍的疗效有关。突变患者更难达到血糖控制目标,与非突变患者相比,峰小时血糖水平和HbA1c水平显著升高。 MATE1(Multidrug and Toxin Extrusion Protein 1)基因 MATE1是多药和毒物外排蛋白1,它对二甲双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肾脏中。在MATE1基因位点rs2289669的多态性分析中,研究者发现带有一种等位基因的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后,药物清除速度较快,血药浓度也相对较低。 未来展望 目前对于二甲双胍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结果已经显示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治疗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未来的工作重点将在以下方面展开:建立更大规模的样本库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已有的相关位点;探索更多新的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 二甲双胍于1957年首次用于临床,以其卓越的降糖作用及相对安全性被医学界认可,成为 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和 巩固。2008年ADA指南又提出其在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上的作用。 二甲双胍作用的分子靶点主要是一磷酸腺苷(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AMPK参与体内很多代谢过程,并且在很多环节上都发挥重要作用;①抑制肝糖产生和输出;②促进 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加速葡萄糖的氧化代谢,降低血糖;③抑制脂肪分解,降低极低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V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FFA);④减轻胰岛素抵抗(IR);⑤抑制食欲和减少肠道对堂的吸收。二甲双胍的突出 优点是不引起低血糖、高胰岛素血症或体重增加。双胍类的非降糖作用,如抗动脉粥样硬化 和抗血栓、改善血脂谱异常、抗氧化、降低血压与心率、控制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很值得我 们关注。 2005年发表的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全球T2DM临床指南中推荐,新诊断的T2DM患者第 一步应进行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无效时即可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在这些药物中,无论 对于超重还是正常体重患者,除非存在双胍类药物的禁忌症,患者从起始就应使用。2006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共同发布了T2DM治疗共识,将二甲 双胍的使用时间进一步提前,建议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当在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应用 二甲双胍。除了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外,二甲双胍的最大优势在于降低T2DM患者心血管并 发症。在UKPDS试验中,接受二甲双胍强化治疗的患者除了降低42%的糖尿病相关死亡外, 还可降低39%的心肌梗死风险和41%的卒中风险。二甲双胍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因此,双胍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肥胖T2DM患者经饮食、运动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住者, 可作为首选药物。非肥胖T2DM患者与磺脲类或α-葡萄糖苷酸抑制剂合用可增强降糖效果, 而接受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包括T1DM、T2DM和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或胰岛素用量大,有IR者,可合用双胍类药物。同时,二甲双胍还可用于治疗肥胖的非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异常(IGT)者。 最新版的ADA指南推荐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后应立即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治疗, 在此基础上,如果HbA≥7%,则可分别加用基础胰岛素、磺脲类药物、格列酮类药物。二甲 双胍可以与各种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不但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减少了每种药物计量与不 良反应,延缓药物的继发性失效。最近很多研究报道了在T2DM成年患者给予以二甲双胍/格 列苯脲复合剂为初始治疗,在治疗20周后,不仅或得比单药治疗者更好的血糖控制,而且 细胞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均较单药治疗者有显著提高,提示联合用药对胰岛功 能有更好的作用。对磺脲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加 用二甲双胍可取得满意疗效。与克罗米芬(clomiphene)合用,可使9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 伴有IR和雄激素增多者月经恢复正常。 二甲双胍作为一线的口服降糖药,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以及抑制肝糖 异生、葡萄糖的吸收方面疗效显著,另外在心血管保护,、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及微循环等方 面起到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新的领域的应用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求证。 随着二甲双胍的广泛使用,需要知晓其不良反应。除了偶尔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外,应避免应 用于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昏迷、乳酸酸中毒、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贫血、缺氧、 心力衰竭、酗酒、感染、手术、严重高血压、明显视网膜病、进食过少和妊娠、哺乳期妇女 及80岁以上者。此外,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使用血管造影剂和强抗凝剂(如华法令)前 后48h内、血液系统疾病,特别是大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患者也不宜使用。二甲双胍引 起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维生素B缺乏、皮肤病变、碱中毒、低血糖、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药物性肝炎、胆汁淤积型肝炎、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和肺炎、脊髓炎等不良反 应的情况极其罕见,但亦需引起重视。二甲双胍缓释片能减轻消化道不良反应,但能否避免 此类罕见不良反应的发生,仍需进一步观察。

二甲双胍治疗领域的拓展

二甲双胍治疗领域的拓展 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二甲双胍,其作用被不断地挖掘,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二甲双胍不仅改善胰岛素抵抗(IR),还具有抗癌、抗炎、抗血栓形成、抗衰老等功效;其治疗的适应症不再局限于糖尿病,在肿瘤、甲状腺疾病、哮喘、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病等领域上也开辟了新的疆土;现就关于二甲双胍对肿瘤、甲状腺疾病、哮喘等疾病的相关研究做一简单的综述。 标签:二甲双胍;机制;作用;研究进展 作为调整血糖的常用药物—二甲双胍,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早在中世纪就发现山羊豆(富含胍类)具有降糖作用,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甲双胍被正式批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作为T2DM的一线用药的二甲双胍,其主要机制[1]是通过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和Sirtuin(SIRT1)信号,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结合蛋白2(IGFBP-2)防止IGF-1与其受体结合,从而调节胰岛素敏感性,最终改善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近年来人们发现二甲双胍不仅仅可降低血糖,还有抗癌、抗衰老、抗炎、抗血栓形成,对心血管及神经退行性病变具有改善及保护作用。 1 二甲双胍与肿瘤 Daugan M等人[2]通过流行病学数据统计出二甲双胍可明显减少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如在妇科常见的肿瘤疾病领域里,Paula Cabello[3]等人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提高糖尿病病人并发乳腺癌的生存率,减少乳腺癌和转移的发生率;该药是通过增加介导miR-26a表达和减少其靶向、PTEN和ehz2,从而有效降低乳腺癌细胞的存活率。Obiageli Ezewuiro[4]等人对是否使用二甲双胍药物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结果显示使用者比没用使用者的子宫内膜癌患病率及复发率明显降低,且生存时间更长。在泌尿系肿瘤疾病的领域里,加拿大Rashid Khalid Sayyid等人[5]回顾既往相关研究,发现服用二甲双胍可降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而且与前列腺癌患者整体生存率的提高有关,可降低生化复发风险;同时 也发现二甲双胍与膀胱癌及肾癌的患病率降低和改善有关。 虽然二甲双胍的抗癌作用相对明确,但目前的临床数据均居于系统回顾性研究,缺少临床RCT试验的研究结果及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去支持该结论。目前二甲双胍的抗癌作用机制还尚未清楚,有科学家[6]发现二甲双胍的抗癌机制与多个信号通路,包括AMP激活的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c-Jun氨基末端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核因子-kB(NF-kB)通路相關;二甲双胍对癌症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是基于激活AMPK或抑制下游生长因子信号转导mTOR的能力;二甲双胍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与受体结合途径有间接抑制作用,其他途径如HER2和NF-κB信号转导通路也有间接抑制作用。

二甲双胍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疗效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摘要: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二甲双胍属于一线药物,能够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但是在临床中,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在较多因素中,基因多态性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检索,旨在对其特定基因在降糖效果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为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二甲双胍糖尿病基因多态性 二甲双胍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药物[1],具有较好的降糖效果,其具体作用是抑制肝脏和肾脏糖异生,抑制肝糖原输出,同时能够提高肝脏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研究指出,有多种蛋白参与了二甲双胍在机体中的代谢,包括二甲双胍的吸收、转运以及排泄过程,并且相关蛋白的基因多态性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就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与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相关的多药物和毒素排出转运蛋白(MATEs)、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OCTs)及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的多态性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MATE1基因多态性与二甲双胍疗效的关系 MATE1信使RNA被检测到表达于肝、肾组织中,其编码基因中含有多个变异位点,主要包括 V10L、A310V、N474S、G64D、D328A等。其中除V10L外,其余几个变异位点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则会对MATE1的转运活性造成明显影响,尤其是G64D围边基因发生变异会对MATE1的转运活性造成直接影响,

致使MATE1的转运活性降低或者消失,使得转运至胆管内的二甲双胍和尿液中的二甲双胍减少,而体内的二甲双胍浓度上升[2]。有学者进行了二甲双胍与MATE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Tsuda等人[3]分别对基因敲除和基因未敲除的小鼠静脉注射二甲双胍,其中在基因敲除的小鼠尿液中二甲双胍排出量显著减少,并且二甲双胍在肝脏的浓度增加。MATE1是由SLC47A1基因编码的,关于二甲双胍的疗效受到SLC47A1基因多态性影响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其中rs2289669位点多态性是当前研究最多的。研究者通过对众多基因多态性的观察,发现了影响二甲双胍疗效的最大位点rs2289669G>A。有学者通过进行对所有的多态性与二甲双胍效果的相关研究发现[4],rs2289669G>A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降低存在密切相关性。有学者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5],SLC47A1AA基因型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半年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其机制可能与药动学的改变相关。 MATE2-K基因多态性与二甲双胍疗效的关系 MATE2蛋白属于MATES 家族的成员,MATE2K是MATE2的剪接变体,存在于肾小管刷状缘膜,将二甲双胍排泄到尿液中的主要转运体。 OCT1基因多态性与二甲双胍疗效的关系 OCT1是表达于肝脏中的转运体蛋白,其作用是对肝脏摄取二甲双胍起到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OCT1具有基因多态性,并且与二甲双胍的疗效存在相关性。众所周知,二甲双胍进入肝脏主要依赖于OCT1,而且研究发现,OCT1rs622342A>C与MATE1rs2289669G>A这两种SNP(单核苷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