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常识】中药的阴阳、性味、归经
中药性味归经知识要点汇总

中药性味归经知识要点汇总一、中药性味归经概述中药性味归经是指中药药材的性味归属于不同的经脉系统。
在中医药学中,药物的性味是指其品性特点,而经脉是人体内运行气血和营养的通路。
中药性味归经的理论依据是通过观察药物的性味特点,结合临床应用的经验总结而成。
二、阳性药物归经1. 辛温药:辛温药多归属于肺经和脾经,常用的有紫苏、生姜、葱、大蒜等。
2. 苦寒药:苦寒药多归属于肺经和心经,常用的有黄连、苦参、黄芩等。
3. 甘温药:甘温药多归属于肺经和脾经,常用的有甘草、麦门冬、生地黄等。
三、阴性药物归经1. 酸寒药:酸寒药多归属于肝经和心经,常用的有酸枣仁、醋陈皮、酸浆果等。
2. 咸寒药:咸寒药多归属于肺经和胆经,常用的有海藻、海带、海钓藤等。
3. 苦寒药:苦寒药多归属于肺经和大肠经,常用的有苦杏仁、苦参、苦丁茶等。
四、中药性味归经应用1. 风寒药:归属于肺经和表经,常用的有荆芥、薄荷、防风等。
2. 温经药:归属于肝经、脾经和胃经,常用的有桂枝、生姜、附子等。
3. 理气药:归属于肝经和胃经,常用的有枳实、青皮、香附等。
4. 活血药:归属于心经和肝经,常用的有川芎、桃仁、当归等。
5. 温里药:归属于胃经和脾经,常用的有人参、肉桂、砂仁等。
五、中药性味归经注意事项1. 中药性味归经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药物应用时需要准确掌握其性味归属。
2. 根据病情和体质的不同,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对应的中药性味归经药物。
3. 在使用中药药物时,应注意禁忌症和副作用,遵循医生的嘱托进行合理应用。
总结:中药性味归经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具有指导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
通过掌握不同中药的性味归属,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然而,在应用中药时,仍需谨慎对待,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并注意禁忌症和副作用的影响。
中药性味归经的知识对于中医药的学习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阳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温或性热):性温类:麻黄(3-9克),桂枝(3-9克),紫苏(6-9克),白芷(6-15克),细辛(有小毒,1-3克),杜衡(有小毒,3-6克),辛夷(6-15克),生姜(6-15克),葱白(2-8枚),香薷(6-15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苍耳子(有毒,6-9克),鹅不食草(6-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丁香(1-3克),红豆蔻(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檀香(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黄芪(9-30克),饴糖(30-60克),紫河车(克),钟乳石(3-9克),五味子(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金沸草(6-9克),芥子(3-9克),猪牙皂(有小毒,克),白前(3-9克),猫爪草(15-30克),苦杏仁(有小毒,6-9克),紫苏子(3-9克),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百部(3-9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
性热类:干姜(3-9克)。
阴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凉或性寒):性凉类:薄荷(3-6克),淡豆豉(6-12克),薏苡仁(9-30克),竹茹(6-9克),连翘(6-15克),鱼腥草(15-25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土贝母(6-9克),银柴胡(3-9克),天花粉(9-15克),儿茶(1-3克),罗汉果(9-15克),白芨(6-15克),沙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玉竹(6-12克),玄参(9-15克),木蝴蝶(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前胡(3-9克),川贝母(3-9克),马兜铃(3-9克),枇杷叶(6-9克),伊贝母(3-9克),冰片(克)。
性寒类:牛蒡子(6-12克),菊花(6-9克),桑叶(6-9克),蝉蜕(3-6克),升麻(3-9克),浮萍(3-9克),藜芦(有大毒,克),食盐(10-30克),牵牛子(有毒,3-6克),甘遂(有毒,克),红大戟(有小毒,克),芫花(有毒,克),商陆(有毒,3-9克),滑石粉(9-24克),车前子(9-15克),川木通(3-6克),通草(克),三白草(15-30克),石韦(6-12克),防己(6-9克),灯心草(1-3克),冬瓜子(9-30克),黄芩(3-9克),石膏(15-60克),知母(6-12克),芦根(15-30克),栀子(6-9克),金银花(6-15克),忍冬藤(15-30克),胖大海(2-3克),射干(克),半枝莲(15-30克),穿心莲(3-9克),金果榄(3-9克),苦木(有小毒,1-3克),地骨皮(9-15克),郁金(3-9克),白茅根(9-30克),侧柏叶(6-12克),铁苋菜(15-30克),西洋参(3-6克),百合(6-12克),五倍子(3-6克),葶苈子(3-9克),瓜蒌(9-15克),瓜蒌皮(9-15克),瓜蒌子(9-15克),浙贝母(6-9克),蛤壳(3-6克),桑白皮(6-12克),羚羊角(克)。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

中药得阴阳五行属性分类阳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温或性热):性温类:麻黄(3-9克),桂枝(3—9克),紫苏(6-9克),白芷(6—15克),细辛(有小毒,1—3克),杜衡(有小毒,3-6克),辛夷(6-15克),生姜(6-15克),葱白(2—8枚),香薷(6-15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苍耳子(有毒,6-9克),鹅不食草(6—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丁香(1-3克),红豆蔻(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檀香(1。
5—3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黄芪(9—30克),饴糖(30-60克),紫河车(1、5-3克),钟乳石(3—9克),五味子(1.5-6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金沸草(6-9克),芥子(3—9克),猪牙皂(有小毒,1—1、5克),白前(3-9克),猫爪草(15-30克),苦杏仁(有小毒,6—9克),紫苏子(3—9克),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百部(3-9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
性热类:干姜(3—9克)。
阴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凉或性寒):性凉类:薄荷(3-6克),淡豆豉(6-12克),薏苡仁(9-30克),竹茹(6-9克),连翘(6-15克),鱼腥草(15-25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土贝母(6—9克),银柴胡(3-9克),天花粉(9—15克),儿茶(1-3克),罗汉果(9-15克),白芨(6-15克),沙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玉竹(6-12克),玄参(9-15克),木蝴蝶(1。
5—3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前胡(3-9克),川贝母(3-9克),马兜铃(3—9克),枇杷叶(6—9克),伊贝母(3-9克),冰片(0。
15-0.3克)、性寒类:牛蒡子(6-12克),菊花(6-9克),桑叶(6-9克),蝉蜕(3-6克),升麻(3—9克),浮萍(3—9克),藜芦(有大毒,0.3-0、6克),食盐(10-30克),牵牛子(有毒,3-6克),甘遂(有毒,0、5—1.5克),红大戟(有小毒,1.5-3克),芫花(有毒,1。
常见中药五行属性

常见中药五行属性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信赖。
其中,五行属性是中药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五行属性指的是中药的性味与归经,与人体经络相对应。
中药的五行属性包括:寒、凉、平、温和热。
下面将对常见的中药进行分类介绍。
一、寒性中药1.苦参苦参味苦、性寒,属于心、经、肝经。
常用于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等功效。
2.生地黄生地黄味苦、性凉,属于心、肝经。
常用于滋阴清火、补肾养阴等功效。
3.防风防风味辛、性寒,属于肺、肝经。
常用于驱风、解表等功效。
二、凉性中药1.柴胡柴胡味苦、性凉,属于肝、胆经。
常用于解郁、疏肝解郁等功效。
2.白芍白芍味苦、性凉,属于肝、脾经。
常用于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功效。
3.黄连黄连味苦、性寒,属于心、肝、胆经。
常用于清热解毒、干湿、杀虫等功效。
三、平性中药1.天冬天冬味甘、性平,属于肺、胃经。
常用于滋阴补肺、润喉止咳等功效。
2.白术白术味甘、性平,属于脾、胃经。
常用于健脾止泻、补气养血等功效。
3.炒山楂炒山楂味酸、性平,属于脾、胃经。
常用于消食导滞、化湿开胃等功效。
四、温性中药1.生姜生姜味辛、性温,属于肺、脾经。
常用于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等功效。
2.附子附子味辛、性温,属于心、肾经。
常用于温阳散寒、益气固表等功效。
3.炙甘草炙甘草味甘、性平,属于脾、胃、肾经。
常用于补脾和胃、解毒等功效。
五、热性中药1.大黄大黄味苦、性寒,属于胃、大肠经。
常用于泻火、通便等功效。
2.朱砂朱砂味苦、性寒,属于心、肝、胆经。
常用于清热、解毒等功效。
3.百合百合味甘、性寒,属于心、肺经。
常用于滋阴润肺、清心安神等功效。
以上仅是常见中药五行属性的一部分,并没有包含所有中药的属性。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应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中药,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

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一、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中医的理论,中药可分为不同的性味,并归属于不同的经脉系统。
中药的性味主要分为几个方面:1.性质:性质包括寒、凉、温、热、平等。
寒性的中药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凉性的中药有清热、止血的作用,温性的中药有温阳、散寒的作用,热性的中药有祛寒、散热的作用,平性的中药则对正常人体没有太大的影响。
2.味道:味道主要分为酸、苦、甘、辛、咸。
酸味的中药有收敛、固定、酸降等作用,苦味的中药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甘味的中药有补益、缓和的作用,辛味的中药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咸味的中药有软坚散结、化痰止咳的作用。
3.归经:根据中医的理论,中药也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经脉系统。
例如,归属于肺经的中药主要有苦杏仁、薏苡仁等,归属于心经的中药主要有天麻、丹参等,归属于肝经的中药主要有柴胡、枸杞子等。
二、中药的功能主治中药不仅有多种性味归经,还有各种各样的功能主治。
以下列举部分常见的中药及其功能主治:1.大黄:–性味:寒,苦。
–功能主治:泄热,泻火,通腑,溃结。
2.桂枝:–性味:辛,甘,温。
–功能主治:发散风寒,温经止痛,化湿通阳。
3.黄芩:–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4.白芍:–性味:苦,酸,寒。
–功能主治:补血,调经止痛,养肝安神。
5.川芎:–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宣通阳气。
6.枸杞子:–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滋阴,明目,益肝肾,润肺止咳。
7.当归:–性味:辛,甘,温。
–功能主治:补血,调经,活血,止痛。
根据中医药理论,每一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和功能主治,不同的中药可以配伍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药的使用也要结合具体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必要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以上只是对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的简要介绍,相关知识还有很多,对于中药的使用,我们应该保持谨慎与尊重,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作为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药学的知识点众多,而这里将对一些必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中药的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指的是用于预防、诊治疾病的中草药、植物药。
2.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凉属阴性、平温热属阳性。
3.中药的归经:中药按照其归属经络的不同进行归经分类。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中药材的分类与选配1.中草药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如寒热药、解表药等。
2.中草药的选配原则:中草药的选配需要根据药性相反、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药物配伍禁忌:在中药的选配中,需要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三、中药的药效与应用1.中药的功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3.中药的剂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进行应用,如汤剂、丸剂、颗粒剂等。
四、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指标。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过程对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晒干、蒸制、炒制等步骤。
3.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中药的炮制需要根据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五、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的药物活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药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3.中药的研发与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药用价值,如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研发新的剂型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必记知识点对于进一步理解中药的性质、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1.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按照药性可以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味,按照功效可以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清热、祛寒、利水等。
3.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对药物的功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的性味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和甘、酸、苦、辛、咸、涩六味。
归经指的是中药对应的脏腑经络或五脏六腑。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物质在体内发生的物理化学、生化及生物学反应的过程。
药理作用可以通过影响机体的功能、调节机体的代谢和改变细胞的活动等方式实现。
5.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指的是中药对人体的具体治疗作用。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药效,如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6.中药的配伍原则:中药的配伍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合理搭配使用,以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并减少副作用。
中药的配伍原则有相似原则、互补原则、辅药原则、禁忌原则等。
7.中药的剂型:中药的剂型是指中药通过各种加工、制备方法制成的药物形态。
中药的常见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8.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是指对中药的质量进行评价和检测的标准。
常见的评价标准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指标、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含量等。
9.中药的药物安全性:中药的药物安全性是指药物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对人体的可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要保证中药的安全性,需要进行充分的毒性评价和临床试验。
10.中药的合理用药:中药的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中药和用量。
同时还需要注意中药的禁忌症、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中药的五味与阴阳、归经】

【中药的五味与阴阳、归经】
中医治疗和调理疾病离不开中药,而中医治病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根据药性、药味来与疾病做斗争,从而达到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药无味分为:
辛味——发散,向上——属阳——归肺经
甘味——补益、和中——属阳——归脾经
酸味——收涩、固涩——属阴——归肝经
苦味——泄、燥——属阴——归心经
咸味——软坚、泄下——属阴——归肾经
当然中药的药味实际上不止这五种,比如还有淡味,但我们习惯称“五味”。
通过以上归经,我们也可以看出,那个脏器有毛病,就应该善用归那个脏器药味的中药,这样调理身体才能更理想,引经药也是这个道理!。
中药阴阳归纳总结

中药阴阳归纳总结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阴阳理论描述了宇宙万物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状态,也应用于中药学中,用于归纳和总结药材的性质、功效和应用。
本文将对中药阴阳归纳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
一、阴药与阳药相辩证应用根据中药性味归纳,药性偏寒凉的药材多属阴药,而药性偏燥热的药材多属阳药。
阴药和阳药在治疗上具有不同的应用特点。
阴药多用于治疗阳盛病症,如热性病、实证等;阳药多用于治疗阴虚病症,如虚证、寒性病等。
1. 阴药的应用阴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润燥生津等功效,适用于热病、火热等阳盛病症。
例如,知母、黄连等药材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高热、炎症等病症。
2. 阳药的应用阳药有温补助阳、散寒等功效,适用于虚寒、阴冷等阴虚症状。
例如,附子、肉桂等药材具有温阳散寒作用,可用于治疗寒病、虚寒等病症。
二、阴药与阳药的配伍应用在中医药学中,配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不同药材的组合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药效。
阴药和阳药的配伍应用可以达到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1. 阳药配伍阴药阳药和阴药的配伍常用于治疗虚阳亏损、阳虚阴盛等病症。
例如,在治疗虚寒型的中风病症时,可以使用附子和人参的组合,以温阳散寒、补益气血的功效达到恢复阳气的效果。
2. 阴药配伍阳药阴药和阳药的配伍常用于治疗实证病症,如高热、实热等。
例如,在治疗火热型的痈肿疮疡时,可以使用黄连和大黄的组合,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达到治疗疮疡的效果。
三、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阴阳平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应用的重要原则。
只有保持阴阳平衡,人体才能健康,病症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1. 阴阳失衡的危害阴阳失衡会导致人体的功能紊乱,出现各种疾病和不适。
如果阴阳失衡严重,会出现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紊乱等严重后果。
2. 调节阴阳平衡的方法调节阴阳平衡可以通过中药的应用来实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阴药或阳药来进行治疗。
在实践中,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来调节阴阳平衡。
【医学常识】中药的阴阳、性味、归经

【医学常识】中药的阴阳、性味、归经(知识信息来源于网络,本馆学习整理而收藏)一、中药的阴阳人性有雌雄,体质分阴阳;物种有雌雄,性状分阴阳;中药亦如此,药性有阴阳。
中医用药,讲究缺什么补什么,少阴补阴,少阳补阳。
中药作用的阴阳要结合性来分,见药的性。
二、中药的五性中药五性又称为“五气”,即温、热、寒、凉、平,是根据药材作用来分的。
温、热两性中药,都属阳性。
温热性质的药材和食物有抵御寒冷。
温中补虚的功效,介意消除和减轻寒证,适合体质偏寒的人食用。
寒、凉两性中药,从属阴性。
寒凉性质的药材和食物均有清热、泻火、解暑、解毒的功效,能解除或减轻热证,适合体质偏热,如易口渴、喜冷饮、怕热、小便黄、易便秘的人,或一般人在夏季使用。
平性的药材介于寒凉与温热性药材之间,具有开胃健脾、强壮补虚的功效并容易消化。
各种体制的人都适合食用。
三、中药的五味中药五味指药物和食物的滋味,即酸、咸、苦、甘、辛,这是习惯称最基本的滋味。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等。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赋予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为五味。
酸、甘两味,归属于阴;苦、咸两味,归属于平;辛归阳。
酸:能收敛固涩、帮助消化、改善腹泻,多食易伤筋骨;甘:能滋补、和中、缓急,多食易发胖、伤牙齿;苦:能清热泻火、降火气、解毒、除烦、通泻大便,还能治疗咳喘、呕吐等,多吃容易消化不良、便秘、干咳等,体热者不宜多食;咸:泻下通便、消肿,用于大便干结,还可消除肿瘤、结核等,多食易致血压升高、血液凝滞,心脏血管疾病、中风患者忌食。
辛:发散风寒、行气活血、治疗风寒表证,如感冒发热、头痛身重,过多容易耗费体力,损伤津液,从而导致便秘、火气过大、痔疮等,阴虚火旺者忌用;四、中药的归经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依据脏象学说、经络学说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十二经络,内里联五脏、六腑、心包,外表联四肢。
这十二经络是: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中药的—性味及归经

一、解表药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紫苏:辛,温。
归肺、脾经。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香薷:辛,微温。
归肺、胃经。
荆芥:辛,微温。
归肺、肝经。
防风: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羌活:辛、苦、温。
归膀胱、肾经。
白芷:辛,温。
归肺、胃经。
藁本:辛,温。
归膀胱。
苍耳子:辛、苦,温。
归肺经。
辛夷:辛,温。
归肺、胃经。
葱白:辛,温。
归肺、胃经。
胡荽:辛,温。
归肺、胃经。
柽柳:辛,平。
归肺、胃、心经。
薄荷:辛、凉。
归肝、肺经。
牛蒡子:辛、苦,寒。
归肺、胃经。
蝉蜕:甘,寒。
归肺、肝经。
淡豆豉:辛、甘、微苦,寒。
归肺、胃经。
桑叶:苦、甘,寒。
归肺、肝经。
菊花:辛、甘、苦,微寒。
归肝、肺经。
蔓荆子:辛、苦,平。
归膀胱、肝、胃经。
葛根:甘、辛,凉。
归脾胃经。
柴胡:苦、辛,微寒。
归心包、肝、三焦、胆经。
升麻:辛、甘,微寒。
归肺、脾、大肠、胃经。
浮萍:辛,寒。
归肺、膀胱经。
木贼:甘、苦,平。
归肺、肝经。
二、清热药石膏: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芦根:甘,寒。
归肺、胃经。
天花粉:苦、微甘,寒。
归肺、胃经。
竹叶:甘、淡寒。
归心、肺、胃经。
栀子:苦,寒。
归心、肺、胃、三焦经。
夏枯草:苦、辛,寒。
归肝、胆经。
淡竹叶:甘、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寒水石:咸,大寒。
归胃、肾经。
鸭趾草:甘、苦,寒。
归肺、胃、膀胱经。
谷精草:甘,平。
归肝、胃经。
密蒙花:甘,微寒。
归肝经。
青葙子:苦,微寒。
归肝经。
黄芩:苦,寒。
归肺、胆、胃、大肠经。
黄连: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黄柏:苦,寒。
归肾、膀胱、大肠经。
龙胆草:苦,寒。
归肝、胆、胃经。
苦参: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膀胱。
犀角:苦、咸,寒。
归心、肝、胃经。
生地:甘、苦,寒。
归心、肝、肾经。
玄参:苦、甘、咸,寒。
归肺、胃、肾经。
牡丹皮:苦、辛,微寒。
归心、肝、肾经。
赤芍:苦,微寒。
归肝经。
紫草:甘,寒。
中药重点知识归纳归纳总结(超详细)2024

引言: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中药的重点知识对于中医学乃至整个医药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配伍禁忌、质量控制等五个方面,对中药的重点知识进行详细归纳总结。
概述:中药的分类是中医学的基础,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常用的中药可以分为草药、矿物药、动物药和化学药四大类。
草药是指采用植物的各种部位作为原料的中药,矿物药是指采用矿物或矿石加工而成的中药,动物药是指采用动物组织或分泌物作为原料的中药,化学药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中药。
正文内容:一、性味归经1.性味的含义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所具有的药物性质和味道,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类,其中寒、凉为寒性,平为中性,温、热为热性。
2.归经的概念归经是指中药进入人体后,对于人体经络的作用和影响。
根据中药对经络的归属,中药可以归纳为12经药。
3.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常用的中药如黄芪、人参、麻黄等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归经归属。
黄芪为温甘平归脾经,人参为温甘平归肺经,麻黄为温辛平归肺经。
4.性味归经的应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具有特定性味和归经归属的中药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恢复机体功能的目的。
二、功效1.中药的功效分类中药的功效可以分为补益、清热、宣发、化痰、攻下、安神、活血和止血等多种分类。
2.常见中药的功效常见中药如黄芪具有补益脾胃、提升免疫力的功效;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舒经止痛的功效等。
3.中药功效的应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以达到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
三、配伍禁忌1.中药的配伍原则中药的配伍原则是指中药在配伍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定,包括合法搭配、相近药物不宜同用、反应性药物不宜同用等。
2.常见的配伍禁忌常见的配伍禁忌包括朱砂与丹参同用、制川乌与醋同用、生地与大黄同用等。
3.配伍禁忌的应用在中药配伍时,应注意禁忌的存在,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治疗效果。
80味常见中药材,阴阳五行属性归类

80味常见中药材,阴阳五行属性归类80味药物阴阳五行属性归类简论:(1)、木性药(阳):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
①、木中木(阳中少阳) 4 桂(肉桂),木中木。
辛、甘,热。
入肾、脾、膀胱经。
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桂心,木中木。
辛、甘,热。
入肾、脾、膀胱经。
味厚燥性,助心阳、交心肾,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桂枝,木中木。
辛、甘,温。
入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羊肝,木中木。
甘、苦,性凉。
入肝经。
补气血、调水道,补肝益肺、明目止咳。
②、木中火(阳中正阳) 1 蜀椒,木中火。
辛,温。
有小毒。
归脾、胃、肾经。
温中散寒,驱虫止痛。
③、木中土(少阳中阴) 6 生姜,木中土。
辛,温。
入肺、脾、胃经。
散寒发表,温中止呕,止咳化痰,解毒。
干姜,木中土。
大辛,大热。
入肺、心、脾、胃经。
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温经止血。
炮干姜,木中土。
平,温。
入肺、心、脾、胃经。
温中止泻,温经止血。
粳米,木中土。
甘、苦,平、微寒。
入脾、胃、肺经。
益气生津,补益脾胃,顾护胃气,培补汗源。
阿胶,木中土。
甘、平。
归肝、肺、肾经。
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伏龙肝,木中土。
辛,温。
归脾、胃经。
温中止血,和胃止呕,涩肠止泻。
④、木中金(阳中少阴) 4 细辛,木中金。
辛,温。
入肺、肾经。
祛风散寒,止痛化饮,开窍。
山萸肉,木中金。
酸、涩,微温。
入肝、肾经。
补肝益胃,涩精敛汗。
矾石,木中金。
酸、涩,寒。
归脾、大肠、肝经。
解毒杀虫,止泻止血,祛痰开窍。
细辛根,木中金。
辛,温。
入肺、肾经。
祛风散寒,止痛化饮,开窍。
⑤、木中水(阳中正阴) 2 苦参,木中水。
苦,寒。
入心、肝、大肠、小肠、胃经。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附子,木中水。
大辛,大热。
有毒。
入心、脾、肾经。
回阳救逆,补阳益火,温中止痛,散寒燥湿。
(2)、火性药(阳):有温煦之功,可补心益肝养脾泻肺抑肾。
①、火中火(阳中至阳) 2 旋覆花,火中火。
苦、辛、咸,微温。
入肺、脾、大肠、胃经。
中药一知识点归纳

中药一知识点归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
然而,中药的种类繁多,功效各异,要想掌握其精髓并不容易。
本文试图对中药常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帮助大家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要点。
一、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其具有的化学性质、气味、口感等特征。
中药性味可以作为判断其功能主治的基本依据。
中药归经是指其治疗的疾病和其对人体的作用部位。
中药的归经和性味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中药的归经和性味决定了它的功效作用。
二、中药的药材分类中药的药材分类是指按药材性质对中药进行分类,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植物药是指使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制作的药物,如花、叶、根、皮等;动物药是指使用动物体内的组织制作的药物,如蛇胆、羚羊角等;矿物药是指使用由矿物质组成的物质制作的药物,如雄黄、硫磺等。
三、中药的处理方法中药的处理方法是指对中药原材料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使用。
中药的处理方法包括清洗、晒干、熏制、烤制、淀粉、发酵等。
这些方法可以使中药原材料更加纯净、易于储存和使用,并能改变其性质,提高疗效。
四、中药的煎制方法中药的煎制方法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环节。
中药煎制可以分为水煎、蒸煮、沸煎、泡制等多种方法。
选择何种煎制方法,要根据中药的性质和病情进行判断。
正确的煎制方法可以提高药效,加快疗效。
五、中药的配伍准则中药的配伍准则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药进行配伍的原则和规律。
中药的配伍准则可以通过相互促进、相互抑制、互补、缓和等方式,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六、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的影响和调节作用。
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通过化学成分、药性、归经等因素进行解释。
中药药理作用的了解,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疾病。
七、中药的病症适应症中药的病症适应症是指中药针对不同疾病和症状的治疗效果。
不同的中药和中药组方对于不同的疾病和症状具有不同的疗效和适应症。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 3)皮类 ◆根皮:牡丹皮。 ◆树皮:肉桂、杜仲、黄柏。 ◆干皮、枝皮、根皮:厚朴。
( 4)叶类
◆小叶:番泻叶。
( 5)花类 ◆花蕾:辛夷。 ◆花蕾及带初开的花:金银花。 ◆花:洋金花、红花。 ◆花粉:蒲黄。
( 6)果实及种子类 ◆成熟果实:五味子、补骨脂、巴豆、砂仁、女贞子、枸杞子。 ◆成熟种子:葶苈子、苦杏仁、菟丝子、槟榔。 ◆成熟假果:金樱子。 ◆干燥果实:连翘。
( 7)全草 ◆草质茎:麻黄。
◆全草:细辛、金钱草。 ◆地上部分:广金钱草、益母草、青蒿。 ◆带鳞叶的肉质茎:肉苁蓉。
( 8)菌类 ◆菌核:茯苓、猪苓。
( 9)树脂的分类 ◆单树脂类的酯树脂:血竭。 ◆油胶树脂类:乳香、没药。
( 10)其它类 ◆蕨类植物的成熟孢子:海金沙
( 11)动物类 ◆干燥全体:全蝎( xi ē)、蜈蚣、斑蝥、土鳖虫(雌虫)、僵蚕( cā)n、地
◆经验贮藏; ◆利用温度贮藏; ◆化学试剂处理; ◆ 气调养护和钴辐射灭菌。 17. 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原则 :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8. 主要本草著作 :
◆《神农本草经》 :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 :为我国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 (即《唐本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19. 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 金钱草: 四川; ◆ 槟榔: 海南;
◆木香: 云南;
◆ 龙胆: 东北;
23. 中药分类:
作用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作用类别
代表药物
发散风寒药
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 j ī ng)ji 、è防 风、羌 (q ī a活ng、) 白芷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基础知识
以下是关于中药基础知识的一些重要点:
1.中药的来源:中药可以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
常见的植物药材包括人参、黄芪、枸杞子等;动物药材包括鹿茸、牛黄、熊胆等;矿物药材包括朱砂、雄黄、石膏等。
2.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药材根据其性味和作用归属于不同的经络和脏腑。
性味包括寒、凉、温、热、平、苦、甘、辛、酸、咸等。
不同的性味对应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
3.中药的功效分类:中药根据其功效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如解表药(用于发散风寒、解热)、清热药(用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用于疏通血液循环、消散淤血)等。
4.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药药材通常利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
不同的部位含有不同的有效成分,其药效和用途也有所差异。
5.中药的制剂形式:中药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供患者使用,如汤剂、丸剂、散剂、颗粒剂、膏剂、胶囊剂等。
不同的制剂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患者和疾病类型。
6.中药配伍禁忌:中药配伍时需遵守一定的规则,避免产生不良的药物反应或减低药效。
有些中药之间具有相互禁忌或不宜同时使用的情况,医师在配伍中要特别注意。
7.中药炮制加工:中药在使用前通常需要进行炮制加工,包
括炒、炙、煅、熬、炖等处理方法。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材的性能、增加药效或降低毒性。
8.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包括药材的采集、鉴别、贮存和加工等环节。
药材的质量对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应注意选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药材。
常用中药及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

常用中药及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物资源和疾病治疗经验。
以下是常用中药及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介绍。
一、首乌:性味:苦,甘,温。
归经:肝经,肾经。
功能主治:滋肝肾,益精血,润燥,明目。
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症状,如头发早白,腰膝酸痛,视力模糊等。
二、丹参:性味:苦,微寒。
归经:心经。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常用于心血不足、心绞痛、心慌等症状,还可用于创伤、瘀血互结等情况。
三、桑叶:性味:甘,苦,寒。
归经:肝经,胃经。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利水消肿。
常用于眼睛干涩、结膜炎、水肿等情况。
四、川芎:性味:辛,温。
归经:肝经,脾经。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止痛。
常用于痛经、产后腹痛、创伤等症状。
五、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
归经:脾经,肺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健脾和胃。
常用于水肿、脾胃湿滞等情况。
六、白术:性味:甘,苦,温。
归经:脾经,胃经。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止泻。
常用于脾胃虚弱、腹泻、食欲不振等情况。
七、白芍:性味:苦,酸,凉。
归经:肝经,脾经。
功能主治:补血止痛,调经止痛。
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肝气郁结等情况。
八、黄芪:性味:甘,微温。
归经:肺经,脾经。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扶正固本。
常用于气虚、乏力、食欲不振等情况。
九、熟地黄:性味:甘,苦,微寒。
归经:心经,肾经。
功能主治:益血润燥,滋阴补肾。
常用于虚火上炎、阴虚乏力等症状。
十、茯苓:性味:甘,淡,平。
归经:心经,脾经,肾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健脾和胃。
常用于水肿、脾胃湿滞等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常识】中药的阴阳、性味、归经
(知识信息来源于网络,本馆学习整理而收藏)
一、中药的阴阳
人性有雌雄,体质分阴阳;物种有雌雄,性状分阴阳;中药亦如此,药性有阴阳。
中医用药,讲究缺什么补什么,少阴补阴,少阳补阳。
中药作用的阴阳要结合性来分,见药的性。
二、中药的五性
中药五性又称为“五气”,即温、热、寒、凉、平,是根据药材作用来分的。
温、热两性中药,都属阳性。
温热性质的药材和食物有抵御寒冷。
温中补虚的功效,介意消除和减轻寒证,适合体质偏寒的人食用。
寒、凉两性中药,从属阴性。
寒凉性质的药材和食物均有清热、泻火、解暑、解毒的功效,能解除或减轻热证,适合体质偏热,如易口渴、喜冷饮、怕热、小便黄、易便秘的人,或一般人在夏季使用。
平性的药材介于寒凉与温热性药材之间,具有开胃健脾、强壮补虚的功效并容易消化。
各种体制的人都适合食用。
三、中药的五味
中药五味指药物和食物的滋味,即酸、咸、苦、甘、辛,这是习惯称最基本的滋味。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等。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赋予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为五味。
酸、甘两味,归属于阴;苦、咸两味,归属于平;辛归阳。
酸:能收敛固涩、帮助消化、改善腹泻,多食易伤筋骨;甘:能滋补、和中、缓急,多食易发胖、伤牙齿;苦:能清热泻火、降火气、解毒、除烦、通泻大便,还能治疗咳喘、呕吐等,多吃容易消化不良、便秘、干咳等,体热者不宜多食;咸:泻下通便、消肿,用于大便干结,还可消除肿瘤、结核等,多食易致血压升高、血液凝滞,心脏血管疾病、中风患者忌食。
辛:发散风寒、行气活血、治疗风
寒表证,如感冒发热、头痛身重,过多容易耗费体力,损伤津液,从而导致便秘、火气过大、痔疮等,阴虚火旺者忌用;
四、中药的归经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依据脏象学说、经络学说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十二经络,内里联五脏、六腑、心包,外表联四肢。
这十二经络是: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附:人体五脏、六腑: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