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一、引言
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在1995年所著的《译者的隐身》(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根据韦努蒂的界定,归化翻译是译者为了制造出透明、通顺的译文而将异域文本中的“陌生性”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翻译策略。而异化翻译是译者为了故意对目的语文化的规范进行冲击而保留原作中一些“陌生性”的翻译策略。可见,归化翻译主要是遵循目的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翻译时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读者立于核心地位,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信息接受心理与接受习惯。尤金·奈达(E u g e n e A Nida)是推崇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翻译即是交流,这个过程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是什么。判断一个译本的效用不宜拘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奈达认为成功的翻译就是要使译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类似的反应。而归化翻译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异化翻译的前提是: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主张异化的译者,不仅可以在译文的表达手段上异化,而且会选择对目的语中的外国文学规范提出挑战的外国文本来翻译。劳伦斯·韦努蒂本人就是异化翻译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 在风格和其它方面突出原文之“异”。劳伦斯·韦努蒂公开声言:“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当前翻译界近年来争论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对这两种翻译策略做一对比,并探讨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二、归化翻译
1、归化翻译的功效
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了文化的异质性,从而使翻译过程充满了矛盾,出现了“文化缺省”、“文化冲突”的
现象。例如“as white as snow”(白得像雪),对于冬天下雪的国家或地区而言是常识问题,但对某些终年无雪的赤道地区居民来说,却颇为困惑,因为他们从来没见过雪,更不知道它是什么颜色。因此,奈达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归化翻译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在他看来,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从而达到尽可能等效的跨文化交流。长期以来,在翻译领域中归化译文出现频率往往较高,究其原因,在于归化是“用与源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源语词语,其长处是能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例如:“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帝王相联系,中华民族被称作“龙的传人”,而英语文化中的“龙”却是长着鹰爪和鹰翅、狮子的前脚和头、鱼鳞、羚羊角以及蛇尾、口中吐火的巨大怪物,这种被基督教视为恶魔化身的“龙”与象征伟大高贵的中国龙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冲突。有的译者运用归化法,将“dragon”替换成“tiger”, 如把“亚洲四小龙”译为: Four Asian Tigers。尽管“dragon”、“tiger”二者都有“强大”的意思,但“tiger”与译语文化更接近,从而使译文读者备感亲切,接受起来也毫无阻拒。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冲突无疑给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归化翻译则有意识地采用流畅而自然的目的语语言风采使译作顺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消除源语中的文化色彩,使译文读起来顺畅,无阻拒感。如,霍克斯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就充分考虑了英语读者的宗教文化背景,创造性地将原文中的异国文化转化为意思相近的英语表达。“天”在中国文化中是至高无上的、万能权利的代表;而在西方文化中,“上帝”则扮演的是同样的角色,代表了万能、神圣的力量。霍克斯巧妙地采用了归化翻译以达到文化交流的最佳效果。
2、归化翻译的缺陷
归化翻译虽然能让译者清楚地传达原作者的意思,可是归化翻译的同时,也抹杀了原文的民族特点。如果一味将“dragon”进行归化,也许西方读者永远都不会知道东方“龙”的独特地位,这对读者似乎有不忠之嫌。正如鲁迅所言:“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也算不得翻译。凡是翻译,它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归化翻译重视译语的文化和价值体系,相对轻视源语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对译语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借鉴作用,忽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可理解性、可融合性以及相互适应和渗透的可能。
三、异化翻译
1、异化翻译的功效
异化翻译时,译者通常采用相应于原文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再现源语的内容和异质因素,尽量传达原作特有的语言形式以及异域文化特色。异化翻译的性质决定了在翻译原文中带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因素时,其结果必然是带来一些不同于译语的新的语言表现形式及其所附载的文化内涵。由于异化翻译尽可能地保留了源语的语言表达和异域文化,使译语读者生动地感受到了“洋腔洋调”,从而开拓了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丰富了译语的表达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事实上,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语言很少是“自给自足”、与外部因素相隔绝的;相反,语言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强大的包容和吸收的能力。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的日益加深,当今各种语言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丰富,而异化翻译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汉语中的“因特网”(internet)、“基因”(gene)、“蓝图”(blue print)、“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酸葡萄”(sour grapes)、“象牙塔”(ivory tower)、“洗手间”(wash hands)、“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黑色幽默”(black humor)、“一石二鸟”(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肥皂剧”(soap opera)、“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英语中的“qi gong”(气功)、“taiji quan”(太极拳)、“kong fu”(功夫)、“typhon”(台风)、“tou fu”(豆腐)、“tao”(道)、“yin yang”(阴阳)、“paper tiger”(纸老虎)等,这些词汇原本并不存在于汉语或英语的语言系统中,它们都是译者通过异化翻译,使这些带有浓郁异国文化风情的词语逐渐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并在大众文化中得以广泛传播和运用。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异化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有利于吸收外语中的新元素,并且这些新元素一旦被社会所接受,即约定俗成,即加入到传统语言文化中成为新的成员,其结果必然丰富表达方式,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近和交流,增强语言的生命力。
当今,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异化”翻译作为缓和文化冲突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