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合集下载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摘要翻译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互相补充的翻译方法,译者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本文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辩证统一引言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对意译和直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本文认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归化能很好地传达原语寓意和精神,异化能很好地保留原语文化和形象,二者各具特色,各有用途。

本文就英汉翻译中的归化法和异化法进行粗略探讨,旨在说明英汉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译者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种处理方法,根据具体语境把握分寸,灵活运用。

二、归化和异化理论归化和异化是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来的。

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意译和直译概念的延伸,是两种相异的翻译策略。

归化论认为翻译应该遵循“何处去”的原则,采取认同目的语文化的策略。

异化论强调“何处来”,认为翻译就是传播陌生的文化,因此在翻译的作品中应有原语文化的风格。

归化追求最大程度的等效,而异化则追求最大程度的等值。

因此,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具有不同的社会语用价值和文化构形特征。

1、归化翻译所谓归化翻译就是改变原文的诸多特征,以读者习惯的思维方式表达原文的内容,让作者向译文读者靠近,意在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传统的情调”取悦译文读者。

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考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考

而在社交媒体翻译中,“归化”策略则更为合适。社交媒体是人们日常交流的 工具,它需要我们使用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在这种情 况下,“归化”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提高交 流的效率和流畅度。例如,将英文的“LOL”翻译成中文的“哈哈”,可以更 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两 个概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本次演示将探讨“归化—异化”大讨论的演 变,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是指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的 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 而“异化”则是指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让译文保持源语言的异 域风情和语言特色。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

基本内容

在翻译领域中,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一直备受。这两种策略在翻译 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文本类型的翻译,如商业广告、社交媒体和 学术论文等,均有不同的适用性和效果。本次演示将探讨针对不同文本类型的 翻译策略,以及在“异化”和“归化”之间的权衡与应用。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中,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一直是译界争论的焦点。本次演示 将探讨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中,如何根据输入的关键词和内容撰写文章, 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异化归化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思考导向。本次演示的主题是探讨异化归化策略在文本类 型翻译中的应用。因此,整篇文章应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确保思路清晰、逻辑 紧密。
在总结部分,我们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文本类型来决定。异化 归化策略的使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运用两种策略,以实现翻译的最佳效果。总之,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 略导向中,我们应注重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同时翻译的质量和流畅性,以确 保读者能享受到自然、流畅的阅读体验。

浅析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浅析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翻译研究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其形成的环境不尽相同,因此有着各自鲜明的历史、地理、宗教等特点。

跨文化翻译应尽量做到让目的语的读者能够通过阅读翻译作品来真正地领略原语言文化的精髓。

由此可见,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成为译者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而翻译学界正是在对待怎样处理翻译中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观点。

即“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domestication)。

相对于早些年翻译界普遍关注的的直译与意译还只是停留在语言的层面,那么目前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是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

一、异化与归化的概述1、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概念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概念,是 1995 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的。

而这两个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

1 8 1 3 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

概括言之,异化法强调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二、归化与异化之争这两种翻译的策略在学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论,因为它们各自都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但同时看上去又互相矛盾。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桥梁和纽带,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妥善处理文化因素,实现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分析这两种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及其影响,以期为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简要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明确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接着,本文将详细阐述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定义、特点及其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异化与归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分析这两种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和局限。

本文将提出在跨文化翻译中应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异化与归化策略,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二、异化与归化的定义与特点在跨文化翻译中,异化与归化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定义和特点。

异化翻译,顾名思义,倾向于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地将源语言的文化元素直接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

这种策略强调源语言文化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旨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异化翻译的特点在于其对源语言文化的尊重和保留,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元素,从而拓宽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与异化翻译不同,归化翻译则更注重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度和阅读习惯。

归化翻译倾向于将源语言的文化元素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所熟悉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这种策略强调目标语言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旨在使源语言作品在目标语言文化中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归化翻译的特点在于其对目标语言读者的考虑和适应,使得读者能够更顺畅地阅读和理解译文,但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分析两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因此,如何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让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它们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具有不同的特点。

归化策略强调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强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以展现原文的异域风情。

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本文首先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定义、特点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

本文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文化交流有所启示。

二、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顾名思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倾向于采用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使得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这种翻译策略的核心目的是减少译文中的异质性,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和理解。

在归化翻译中,翻译者会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中的对等词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中的异域元素,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这样做的好处是,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不会感到过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是能够顺畅地理解并接受译文所传达的信息。

然而,归化翻译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翻译者过于追求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可能会导致原文中的某些文化特色或异域风情在译文中被淡化或丢失。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使得原文中的文化价值在译文中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因此,在使用归化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把握好度,既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又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分析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

我们将对归化和异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两者在文化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实际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化翻译中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两种策略。

我们将总结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价值,强调在跨文化交流中,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翻译目的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以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文化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二、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翻译手段,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为归宿,尽量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归化翻译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减少源语言文化的陌生感,从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在归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译者会倾向于使用目标语言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和文化元素,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译文所传达的情境。

这种策略注重译文与目标语言文化的融合,旨在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归化翻译策略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

同时,归化翻译还有助于传播目标语言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过度使用归化翻译策略可能导致源语言文化的某些独特元素丢失,使译文失去原有的文化色彩。

在实施归化翻译策略时,译者需要谨慎处理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确保在保留源语言文化特色的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处理能力,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的有效融合。

归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翻译手段,有助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译者在运用这一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文化元素的保留和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实现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的有效融合。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归化译法和异化译法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归化译法和异化译法
ce que je faisais. 译文 5:小姐,我心里突然产生了一些顾虑,我曾睁开灵魂的眼睛看了看我过去所做
的事。 译文 4 中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土耳其人”和“夜游狼”的说法,前者来源于当时
欧洲人对土耳其人的歧视,骂人是土耳其人常含有凶狠残酷的意思,虽然读者、观众可能不 了解这种说法的历史起源,但是通过上文“一个疯子,一只狗,一个魔鬼”进行联想和猜测, 也能够理解这里“土耳其人”的内在意义是说唐璜十分疯狂可怕;同理也可以推理出“夜游狼” 是跟鬼神和迷信有关的内容。异 化的译法保留了原语 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未 给读者/观众的 理解带来较大的困难,相反却能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异国的文化传统习惯,译文 6 中的“二十 次”(用来表达汉语中“屡次”、“多次”的含义)和译文 7 中的“祝爵爷健康”(等同于汉语中 的“干杯”)在这里也属于同样的情况。
一、归化策略的优势 纵观中国的翻译史,不难发现,归化的翻译策略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严复、张若谷、 朱生豪、茅盾、傅雷、钱钟书等著名翻译家都是这一理论的拥护者与践行 者:从“信、达、 雅” 到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保持原作的神味和神韵,从艺术创造性的翻译到重神 似不重形似,把化境视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在这些归化译理指导下,他们的译著在国内 翻译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归化策略的优势可见一斑。这种译法之所以可以取得成功是因为 它容易在读者中找到共鸣:它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原语,充分考虑译入语读 者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能够打破原文形式上的禁锢,在异化的翻译方法不能准确达意的情况 下传达原文精神,更贴近于读者 [2]。另外,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看,一种文化中有效的 交际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就同样有效;在翻译中,即使原文中的每一个词在译文中 都能用对等词译出来,也未必能保证译文对译文普通读者所起的作用能与原文对原文普通读 者所起的作用一样 [3],而译者就肩负着这样避免文化误解和冲突的责任,采用归化的策略 可以使译文表达的形式和内容最大限度地契合读者的文化观念,从而完成翻译促进文化交流 的使命。 二、异化策略的优势 异化的翻译策略要 求保留原语的异 国情调,也就是 所谓的“洋 气”(鲁迅),它可以在 今天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为读者架起 跨文化沟通的桥梁,让他们了解异国文化和异域风情,满足其求新、求异的心理。而且,译 文如果不能传达原语世界的语言文化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同时,异化的翻译策略 把原语语言文化移植到目的语语言中会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和民族文化,为一个国家文化 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例如在中国,鲁迅等翻译家在上世纪初有意识的采用异化的翻译策

跨文化交际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

跨文化交际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

跨文化交际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个原则,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

在对这两个问题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它们并不是孤立、水火不相容的,而是统一、互相作用的。

因此,两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统一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这样的文本传递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符号之间的转换,而是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

Andre Lefevere 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文化交融(acculturation)”,而Shaw Daniel则创造了“transculturation (跨文化交际)”这个词。

不同语言之间的区别除了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如此类的形式上,而更多的是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

然而,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文化冲突又给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同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则是缓和这种文化冲突难度的主要方法,也是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有效方法。

本文试分析归化和异化出现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具体实例,并指出在跨文化翻译中,要取得翻译的最佳效果就应将两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互为补充。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归化翻译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归化法更重视源语文化,而忽视借鉴译语文化,从表面上来看使得这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的可能性降低了,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我们还应该看到归化的优势在于使译文读来比较地道和生动,将译语文化作为归宿点,同时又试图将源语文本完全纳入译语文化体系,这带来的直接受益就是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跨文化交流。

汉语里有许多成语或者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与之完全对应的翻译方法其实是很难的。

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表达不一、内涵一致。

我们在翻译这些成语俗语的时候,应注意比较二者之间的内涵意义,用归化法来翻译则易于被读者理解,读起来比较地道、生动,同时可产生异曲同工之妙境。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运用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运用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运用
跨文化翻译一直都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它既能够深入文化背景,又能实现语言的有效传达。

其中,归化与异化策略是翻译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法。

归化策略是一种在内容和风格上尽量保持原文及其语言风格的翻译策略,它将本文化语言文本替换成和本文化环境有关的术语,以便有效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例如,韩国的文化节日以“초특별행사”而不是“特别节日”这样的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词语传达。

此外,当翻译家遇到不可翻译的某些文化特定术语时,他也可以采用归化策略,将其保留原样来凸现出原文中的文化特征。

而异化策略则是一种在内容和文体上有所改变的翻译策略,它将本文化语言文本替换成让译名能更好理解该文本的词汇,以便更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比如,在对原文有关生活习惯的解释时,翻译者可以选用异化策略,将其中的“日常”替换成与目的语文化相符的“习惯”,以便阐明译文的好处。

此外,异化也可以应用在文体上,比如翻译原文的宣传文章时,译者可以考虑使用更思维化、浅显易懂的文体,以更完美地传达原文的意图。

跨文化翻译作为一个复杂的语言过程,需要翻译者考虑许多因素来取得良好的翻译结果。

因此,归化与异化策略作为跨文化翻译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策略,翻译者必须根据文本、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的不同条件来合理运用它们,以实现理解传播的最佳效果。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江西教育学院外文系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一、引言 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翻译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l是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 Invisibility)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根据韦努蒂的界定, 归化翻译是译者为了制造出透明、通顺的译文而将 异域文本中的“陌生性”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翻译策 略。而异化翻译是译者为了故意对目的语文化的规 范进行冲击而保留原作中一些“陌生性”的翻译策 略。可见,归化翻译主要是遵循目的语文化当前的主 流价值观.翻译时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读者立于 核心地位.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信息接受心理 与接受习惯。尤金・奈达(E u g e n e A Nida)是推崇 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翻译即是交流。这个 过程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是什么。 判断一个译本的效用不宜拘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 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考察接受者正 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奈达认为成功的 翻译就是要使译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类似的反 应。而归化翻译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 冲突.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异化翻译的前提 是: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主张异化的译者,不仅可 以在译文的表达手段上异化.而且会选择对目的语 中的外国文学规范提出挑战的外国文本来翻译。劳 伦斯・韦努蒂本人就是异化翻译的代表人物。他提 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 本中,在风格和其它方面突出原文之“异”。劳伦斯. 韦努蒂公开声言:“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 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 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当前翻译界近年来争论 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对这两种 翻译策略做一对比,并探讨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到 平衡点。 二、归化翻译 1、归化翻译的功效 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更 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

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公关论坛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文/王琪摘要:在各个国家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翻译对促进各国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

在处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选择哪种翻译方法是由作者意图、读者对象、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归化法和异化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实践中使用哪一种方法还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应该根据上下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论文通过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深入探讨,以期让翻译工作者更深入了解两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日后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在国与国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国与国文化的交流互鉴。

关键词:归化法;异化法;跨文化交际;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地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当今这个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翻译对实现各民族的融合、交流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翻译工作已经不再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传播必须借助语言这个媒介;文化对语言起到了制约的作用,不同地区的文化下,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与汉语各自隶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甚至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要完成读者能够理解,又能体会到其中文化特征的英汉跨文化翻译是一项相对来讲比较困难的工作,很多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翻译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

熟练掌握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对于开展国际交流、文化输出等大有益处。

一、何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可以分成两种对立的看法,即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这两种原则和方法。

浅析英汉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浅析英汉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12期总第660期浅析英汉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摘 要:英汉跨文化翻译中,译者面对文化背景的差异必须在归化与异化之间做出合理选择,以提高译文质量。

为做好跨文化翻译工作,本文将对归化与异化的基本概念、两者关系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的基本要求与常用方法。

通过研究可知,归化与异化两者相互对立,但又相辅相成,彼此功能并不相同,在满足基本要求的条件下熟练应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能有效提高英汉跨文化翻译质量。

关键词:英汉跨文化翻译;归化与异化;跨文化翻译策略作者简介:梁济韬(1998.06-),女,山西文水人,宁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英语与汉语在语言表达方式、语法逻辑、语义表达习惯等多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要完成读者能够理解,又能体会到其中文化特征的英汉跨文化翻译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而要做好该项工作,就需要译者熟练掌握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

同时从现实层面出发,熟练掌握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对于开展国际交流、文化输出等大有益处,因此有必要对比展开相关研究。

一、归化和异化理论(一)基本概念归化是指将外来语言及内在文化元素归入读者文化背景,用读者母语的语言逻辑等进行翻译,使得外来语言化为读者能够理解,且有认同感的译文。

译者在翻译时,既要考虑原作及原作作者,尽可能地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忠实地表达出来;同时,还要考虑译入语读者,尽量淡化原文的陌生感,使译文便于读者接受。

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便是采用通顺地道的译入语进行翻译,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我国翻译家傅雷和钱钟书先生便主张归化的翻译策略,傅雷曾坦言:“理想的译作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异化是指在译文中保留外来语言的特有表达方式、语法逻辑的一种翻译策略。

简言之,异化就是要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

异化法要求在充分理解源文本语义的基础上,将源文本的意义转化为目的语的新结构,并赋予其新的表达意义,使源文本的精神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一归化、异化的概念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domestic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所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一种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Nina可以说是归化翻译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

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目的语读者臵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

Nina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在Nina看来,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

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

因此,他提出了“功能同构”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

异化(foreignization):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归化与异化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应用

归化与异化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应用

2、习俗不同文化的习俗也存在差异
2、加入隐喻加入隐喻是一种在翻译中通过使用比喻来描述源语言文化因素的 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目标语言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言文化的某些特定元素。 例如,在英文中,“time is money”这一表达方式在中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说 法。此时,可以使用加入隐喻的方法将其翻译为“时间就是金钱”,这样更符合 中文的表达习惯。
基本内容
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 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然而,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 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以确保中华文化 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得以完整呈现。
2、习俗不同文化的习俗也存在差异
3、比较比较是一种在翻译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因素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彼 此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目标语言读者更好地了解源语言文化的特点,同时 避免对源语言文化的误解或歪曲。例如,在翻译中,可以将中文的“龙”与英文 的“dragon”进行比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文化符号的异同点。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标题:论杰克伦敦及《野性的呼唤》中“个人奋斗主义”的体现 杰克·伦敦,美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人 物形象,广受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激情,尤其是他 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这部作品以狗为主角,讲述了一只名叫巴克的狗从文 明社会逐渐回归野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伦敦对“个人奋斗主 义”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诠释。
基本内容
面对挑战,未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翻译策略的优化尤为关键。以下是一些 建议: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尤为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准确性和读者的理解。

文化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主要策略。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现象,分析这两种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并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实现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通过深入剖析具体翻译案例,本文希望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二、异化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策略,又称为“外向翻译”或“异语翻译”,是翻译中的一种重要策略。

其核心思想是尽量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以展示源语的独特性和异域风情。

在异化翻译中,译者倾向于让读者去适应源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而不是将源语迁就于目标语的习惯。

异化翻译策略在处理文化因素时,特别注重保持源语文化的异质性。

这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即使某些表达方式在目标语中并不常见或难以理解,译者也会选择保留这些特色,而不是简单地用目标语的惯用表达来替代。

这种策略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让读者有机会接触和认识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然而,异化翻译策略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有些源语中的文化因素可能在目标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

这可能导致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感到困惑或不解。

过度的异化也可能导致译文过于生硬和晦涩,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因此,在使用异化翻译策略时,译者需要谨慎权衡。

他们需要在保持源语文化特色的尽量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

这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理解,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做出恰当的选择和调整。

异化翻译策略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有助于展示源语的文化独特性和促进文化交流。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一策略,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效果。

三、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与异化策略形成鲜明对比,它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采用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

从功能翻译角度看归化与异化

从功能翻译角度看归化与异化

科技文献中归化与异化实例分析
归化实例
在翻译科技文献时,为了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易懂性,译者可能会采用归化策 略。例如,将原文中的专业术语或复杂句式简化为目标读者所熟悉的表达,以 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异化实例
为了保留原文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译者有时也会采用异化策略。例如,在翻译 科技论文时,译者可能会直接翻译原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式,即使这些表 达在目标语言中较为生僻或难以理解。
功能翻译理论在实践中应用
广告翻译
法律翻译
在广告翻译中,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 预期功能和目的,注重译文在目标语文化 中的传播效果。
在法律翻译中,功能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准 确理解法律文本的功能和目的,确保译文 在法律语境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旅游翻译
文学翻译
在旅游翻译中,功能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 交际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强调译文对游 客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要的角色。
功能翻译理论的兴起
02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
视角。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中的争议
03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两种重要的策略,但一直存在争议,需要
从功能翻译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从功能翻译角度探讨归化 与异化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为翻译实 践提供指导。
05
案例分析:具体文本中归 化与异化应用
文学作品中归化与异化实例分析
归化实例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为了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 和阅读习惯,译者可能会采用归化策略。例如,将原文中的 文化特色或习语替换为目标读者所熟悉的表达,以增强译文 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异化实例
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的情况下,译者可能会采用 异化策略。例如,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时,为了保留原 诗的韵律和意境,译者可能会直接翻译原诗的词汇和句式, 即使这些表达在目标语言中并不常见。

翻译跨文化基础知识总结

翻译跨文化基础知识总结

翻译基础知识总结1.异化(foreignization) 和归化(domestication)保留原语所包含的文化、形象色彩,叫异化,读者通过这样的译文可以感受到异域文化的东西。

例如,把crocodile tears 译为鳄鱼泪,就是异化的翻译方法;舍弃原语所包含的文化、形象色彩,取而代之用译文的文化色彩,或者牺牲这种文化色彩而只翻译出其意义就是归化,就是让原文“归顺”于译文。

例如把crocodile tears 译为假惺惺的眼泪,就是归化的翻译方法。

2.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 直译即照着原文直接翻译,例如藏龙卧虎– Hidden dragons and hidden tigers. 意译就是抛弃原文形式而只传达其意义,例如Dutch courage –酒后之勇3.音译(transliteration) 比如:store –士多cheese –汁斯风水–fungshui4.翻译的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faithful to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the source text;“达”指的是译文语言流畅自然而不生硬阻滞(the translation or target text should be natural and expressive);“雅”指的是译文译文语言风格尽可能贴近原文风格。

5.词类的转化conversion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根据表达需要,在翻译中,往往需要进行词类的转化,此外,还包括抽象与具体的转化。

6.增添法amplification 比如:增添连接词、范畴词、冠词、介词等等7.省略法omission比如:省略连接词、范畴词、冠词、介词等等8.汉语是意合(parataxis)语言,分句之间的关系是隐性的(covert),英语是形合(hypotaxis) 语言,分句之间关系还是显性的(overt)9.英语的54种基本句型:SV / SVC / SVO / SVOO / SVOC (参考教材15面)10.比较来说,汉语是动态(dynamic) 语言英语是静态( static) 语言;汉语更喜欢使用有灵主语(及人或其他有生命的词作主语animate subject),英语更喜欢无灵主语(inaminate subject),例如:The sight of the photo reminded me of ...(参考教材31面)11.句子层次来说,英译汉常要分division, 汉译英常要合combination.翻译部分题型:一、篇章汉译英(15分):请注意词的处理技巧的恰当运用,以及句子的组合。

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o r nlt n f T a sai 。他在这 篇论文 中指 出 , o 翻译 有两 种 方法 , 一种 是让读 者靠近 作者 , 另一种 是让作 者靠 近 读者 , 当时他并 没 有 给这 两 种 翻译 方 法 以特 定 的 但 术语 。在 此基础 之 上 , 国翻译 理 论 家 韦努 蒂 创 造 美
的翻 译 , 要 有 两 种 不 同 的 翻 译 策 略 , 归 化 法 主 即
( me tc t n) 异 化 法 ( r inz to 。 归 化 Do sia i 和 o Fo eg iain)
法 和异化法 这两 个翻译 术语最 早起 源于德 国哲学 家
施 莱 尔 马 赫 的 一 篇 论 文 O eDi f rn e o s nt f eet t d h M h
g a e 转 换 成 目 的 语 (ag tln u g ) 但 从 本 质 ug ) tr e a g a e ;
出 了这 两个 翻译术 语 , 以此 明 确 区分 这 两种 不 同 的
翻译 策略 。j E I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归化 法在 中西 方 的 运 用
上来讲 , 翻译 就是一 种文 化 的转换 和传 播 , 可称之 也 为跨文 化交 际 ( trutrl o i ec l a c mmu i t n 。这就 n u nc i ) ao 需要译 者既精 通两 种语 言 , 又熟 悉 两种 语 言 背后 的
众或读 者理 解和欣 赏译 文时所 做 出的反应 基本上 ~ 致” 。所 谓“ 低层 次 的对 等 ” 最 是指“ 文能达 到充分 译 的对等 , 目的语 的 听众 或 读 者 能理 解 和欣 赏 原文 使 听众或读 者对 原文 的理解 和欣 赏”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一、引言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在1995年所著的《译者的隐身》(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根据韦努蒂的界定,归化翻译是译者为了制造出透明、通顺的译文而将异域文本中的“陌生性”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翻译策略。

而异化翻译是译者为了故意对目的语文化的规范进行冲击而保留原作中一些“陌生性”的翻译策略。

可见,归化翻译主要是遵循目的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翻译时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读者立于核心地位,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信息接受心理与接受习惯。

尤金·奈达(E u g e n e A Nida)是推崇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翻译即是交流,这个过程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是什么。

判断一个译本的效用不宜拘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

”奈达认为成功的翻译就是要使译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类似的反应。

而归化翻译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异化翻译的前提是: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

主张异化的译者,不仅可以在译文的表达手段上异化,而且会选择对目的语中的外国文学规范提出挑战的外国文本来翻译。

劳伦斯·韦努蒂本人就是异化翻译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

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 在风格和其它方面突出原文之“异”。

劳伦斯·韦努蒂公开声言:“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当前翻译界近年来争论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对这两种翻译策略做一对比,并探讨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二、归化翻译1、归化翻译的功效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了文化的异质性,从而使翻译过程充满了矛盾,出现了“文化缺省”、“文化冲突”的现象。

例如“as white as snow”(白得像雪),对于冬天下雪的国家或地区而言是常识问题,但对某些终年无雪的赤道地区居民来说,却颇为困惑,因为他们从来没见过雪,更不知道它是什么颜色。

因此,奈达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归化翻译概念。

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

在他看来,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从而达到尽可能等效的跨文化交流。

长期以来,在翻译领域中归化译文出现频率往往较高,究其原因,在于归化是“用与源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源语词语,其长处是能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

例如:“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帝王相联系,中华民族被称作“龙的传人”,而英语文化中的“龙”却是长着鹰爪和鹰翅、狮子的前脚和头、鱼鳞、羚羊角以及蛇尾、口中吐火的巨大怪物,这种被基督教视为恶魔化身的“龙”与象征伟大高贵的中国龙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冲突。

有的译者运用归化法,将“dragon”替换成“tiger”, 如把“亚洲四小龙”译为: Four Asian Tigers。

尽管“dragon”、“tiger”二者都有“强大”的意思,但“tiger”与译语文化更接近,从而使译文读者备感亲切,接受起来也毫无阻拒。

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冲突无疑给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归化翻译则有意识地采用流畅而自然的目的语语言风采使译作顺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消除源语中的文化色彩,使译文读起来顺畅,无阻拒感。

如,霍克斯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就充分考虑了英语读者的宗教文化背景,创造性地将原文中的异国文化转化为意思相近的英语表达。

“天”在中国文化中是至高无上的、万能权利的代表;而在西方文化中,“上帝”则扮演的是同样的角色,代表了万能、神圣的力量。

霍克斯巧妙地采用了归化翻译以达到文化交流的最佳效果。

2、归化翻译的缺陷归化翻译虽然能让译者清楚地传达原作者的意思,可是归化翻译的同时,也抹杀了原文的民族特点。

如果一味将“dragon”进行归化,也许西方读者永远都不会知道东方“龙”的独特地位,这对读者似乎有不忠之嫌。

正如鲁迅所言:“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也算不得翻译。

凡是翻译,它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归化翻译重视译语的文化和价值体系,相对轻视源语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对译语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借鉴作用,忽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可理解性、可融合性以及相互适应和渗透的可能。

三、异化翻译1、异化翻译的功效异化翻译时,译者通常采用相应于原文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再现源语的内容和异质因素,尽量传达原作特有的语言形式以及异域文化特色。

异化翻译的性质决定了在翻译原文中带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因素时,其结果必然是带来一些不同于译语的新的语言表现形式及其所附载的文化内涵。

由于异化翻译尽可能地保留了源语的语言表达和异域文化,使译语读者生动地感受到了“洋腔洋调”,从而开拓了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丰富了译语的表达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事实上,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语言很少是“自给自足”、与外部因素相隔绝的;相反,语言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强大的包容和吸收的能力。

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的日益加深,当今各种语言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丰富,而异化翻译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汉语中的“因特网”(internet)、“基因”(gene)、“蓝图”(blue print)、“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酸葡萄”(sour grapes)、“象牙塔”(ivory tower)、“洗手间”(wash hands)、“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黑色幽默”(black humor)、“一石二鸟”(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肥皂剧”(soap opera)、“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英语中的“qi gong”(气功)、“taiji quan”(太极拳)、“kong fu”(功夫)、“typhon”(台风)、“tou fu”(豆腐)、“tao”(道)、“yin yang”(阴阳)、“paper tiger”(纸老虎)等,这些词汇原本并不存在于汉语或英语的语言系统中,它们都是译者通过异化翻译,使这些带有浓郁异国文化风情的词语逐渐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并在大众文化中得以广泛传播和运用。

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异化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有利于吸收外语中的新元素,并且这些新元素一旦被社会所接受,即约定俗成,即加入到传统语言文化中成为新的成员,其结果必然丰富表达方式,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近和交流,增强语言的生命力。

当今,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异化”翻译作为缓和文化冲突的手段之一,不仅有益于向外国介绍本国历史文化,也让本国读者有机会熟悉了解异域风情,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例如:(1)打破铁饭碗to break the “iron rice bowl”“铁饭碗”是中国的一句习语,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汉语里用“饭碗”比喻职业,而“铁饭碗”指的是稳固的工作,毫无疑问,对于这种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词语,很难通过“归化”的方法将其转换为译入语,而“异化”翻译不仅保留了源语的意象,同时也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

(2)下海to jump into the sea of business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下海”一词在中国非常时髦,它主要是指当时从商的一股潮流,对于这一新生现象,译者采用了异化翻译,不仅生动传神,而且也恰当地传达了源语的意义,事实上,译文后来的确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3)While it may seem to be painting the lily, I should like to add somew hat to Mr. Alistair Cooke”s excellent article. (March: GUAKDIAN WEEKLY, 19 Feb.1953)我想给阿利斯太尔·库克先生的杰作稍加几笔,尽管这些也许是为百合花上色,费力不讨好。

百合花在西方人心目中是贞洁和高贵的象征,所以,为百合花上色是一件徒劳无益的工作,如果译成“这也许是多此一举”,则会抹杀掉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象,不能体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通过异化翻译则使中国读者有机会了解西方“百合花”的象征意义,从而实现跨文化的交流。

2、异化翻译的缺陷由于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传统、价值取向、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松、鹤、梅、竹、等向中国读者传递的信息与向西方读者传递的信息以及产生的情感共鸣完全不同。

当对这类的文化差异进行异化翻译时,势必要在译文中添加大量的注释,从而导致译文读者阅读上很大的负担,有时甚至难以理解或引起误解,使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

另一方面,异化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译文句式的生硬,有时甚至晦涩难懂,从而损害了译文的可读性。

四、寻找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的平衡点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各有各的优缺点,不应绝对地褒扬或摒弃任何一者。

不管是对于翻译实践还是对于翻译理论的探讨来说,断然地对归化与异化做出“是与否”的结论都是不明智的。

不同翻译理论和实践的中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传播的效度问题,而文化传播的对象便是译文读者。

因此,离开译文读者谈归化和异化是毫无意义的。

随着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译文读者接受外来文化的承受力也在不断加强。

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势必导致译文中越来越多的异化翻译,异化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趋势;但是民族间文化的差异是永远不会被消灭的,读者接受异国文化始终需要一个过程,归化作为这个接受过程的桥梁与媒介将始终存在。

因为人们接受异国文化需要的时间长短不一,所以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平衡点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译者需要以动态的读者反应来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