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半脱位患者的临床针灸治疗

合集下载

寰枢椎半脱位

寰枢椎半脱位
28
3.2 颈肩部软组织松解手法 充分松解枕颈部及颈肩部软组
织,缓解和消除肌痉挛,促进局部血 循环,重建颈椎力学平衡,减轻周围 组织对椎动脉的激压,改善椎-基 底动脉系统的血运。这是提高疗效, 减少复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29
4 讨论
4.1 寰枢椎运动节段提供了颈椎 50%以上的轴向旋转运动,而枢椎 是上颈段旋转应力的中心。
41
4.6 寰枢椎半脱位的复位手法,因医 者的师从、经验和习惯的不同而各 具特点,又因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变 通,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作者 认为,只要安全系数高,治疗效果理想, 无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均可酌情采用。
42
4.7 寰枢椎半脱位手法复位治疗,见 效快,近期疗效好,但复发率较高。 这与局部创伤性炎症的消退、组织 的修复和颈椎力平衡的重建过程有 关。一般需经一疗程 约3~5 次 的 积极治疗,方能巩固疗效。
手法2 以右侧C1横突或C2关节压痛为例
手法2 第一步
第一步:医者右手拇指指腹按压C1横突或C2关节突
压痛点,右手托持患者下颌。
19
第 一 步 解 剖 示 意 图。
20
手法2 第二步 第二步:医者左手第2、3指按压患者乳突下并往上托。 21
第二步解剖示意图
22
手法2 第三步
第三步:医者托持患者下颌的右手沿矢轴左旋时,按压C1 横突
6
2 诊断方法
2.1 病史与临床表现: 略
2.2 寰枢椎触诊: 重点检查关节突关节 含枕寰关节 及寰椎横突的炎症反应阳 性点 压痛、肌紧张 ;
2.3 颈椎X线检查:开口位X 线片寰椎 侧块偏移 即齿状突不居中 ,枢椎棘突 偏离中轴线,两侧寰枢关节不等宽等。 并排除颈椎的骨折、脱位、结核、肿 瘤和先天畸形。

针刺“肩康穴”治疗环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疗效

针刺“肩康穴”治疗环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疗效

位, 街突 紧靠 向右侧 侧块 , 限制头 颈部 不 能作 动作 。采 用上 述 方法 , 刺 右侧 肩 康 穴 , 疗 1 i 患 者转 针 治 0rn让 a
动 头颈 部 , 部症 状缓 解 , 头颈 疼痛 减轻 ;0ri , 卧 2 n后 仰 a
位 能够坐 起 , 状 明 减 轻 ; 疗 2次 , 状 消 失 。1 症 治 症
2 治 疗方法
患者 , , ,卜2t 男 9岁 ( 9年 6月 2 日就诊 。因看 运 0
动吲 回头致 颈 部 疼 痛 , 剧 疼 , 颈 部 不 能左 右 转 猛 头
动 , 能前屈 后仲 位 , 不 头颈 部 向右侧 歪斜 , 前倾 , 下颌 向 右侧锁 骨歪 斜 1天 。该 患 者 是 3年级 学 生 , 每天 伏 案
嗣后 复查 x线 片示 : 枢 脱 位 恢 复 , 突恢 复 到正 环 齿
常泣 , 临床 治愈 、
5 讨 论
珥抠椎 常稳 屉靠 环枢 的韧 带 、 肉 、 膜的 良 肌 筋
好功 能作特 征才 能 完 成颈 部 的前 屈 、 伸 、 右 转 动 、 后 左 点头 摇头 等多 种动作 。由 r现代 生活 节奏 加快 , 电 打 脑 、I 、 电税 、 , 看 伏案 作时 间过 度 , 成 以上组 织粘 造

l ・ 2
j AM . Y 2 0. 12 NO. 1 C NO . 0i VD . 6. 】
针 刺 “ 康 穴 ” 疗 环 枢 椎 半 脱 位 的 临床 疗 效 术 肩 治
李 邦 雷 李 征: ,
(. 1 解放 军第 8 9中心 医院 , 山东 潍坊 2 1 2 :. 6 0 12 山 摘 潍 坊 市人 院 山东 潍 坊 2 10 ) 6 0 0

针灸配合仰头摇正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50例疗效观察

针灸配合仰头摇正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50例疗效观察

针灸配合仰头摇正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50例疗效观察罗川【摘要】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仰头摇正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针灸取穴双侧风池、双侧肩井、双侧翳风、双侧风府、大椎、等穴,先针刺,配合仰头摇正法;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50例,总有效率达96.9%,较单纯针刺治疗(有效率为5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灸诸穴配合仰头摇正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代谢,舒筋利节松解粘连,改善颈项部肌肉、血管痉挛并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供,消除炎症神经、肌肉的血液循环,减轻头晕、头痛症状,取得良好效果.且张口位片对确诊有决定性意义.【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年(卷),期】2015(036)012【总页数】2页(P53-54)【关键词】针灸;仰头摇正法;寰枢关节半脱位【作者】罗川【作者单位】云南省开远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61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2寰枢关节半脱位是指寰椎与枢椎之间因内外力失衡,解剖位置移动超过生理限制范围后不能自行回到正常状态且引起以颈项部疼痛和关节运动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的病症[1]。

本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可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异常、平衡障碍、睡眠障碍甚至晕厥等多种症状。

目前西医最常用的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即经后路行寰枢椎间内固定融合术,此法虽然可以达到稳定寰枢关节的目的,却丧失了颈椎正常的活动[2]。

针灸配合仰头摇正法以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副作用少而深受患者欢迎。

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诊断依据及拍摄颈椎张口位片或寰枢椎CT平扫确诊,并无脊髓神经损伤。

确诊为寰枢关节半脱位。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0 例,男28 例,女22 例;年龄8~85 岁,病程1~7 个月;对照组50 例,男31 例,女19 例;年龄9~83 岁,病程1~6 个月;2组年龄、病程、病因及分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赵向超-寰枢关节半脱位的针刀及手法治疗

赵向超-寰枢关节半脱位的针刀及手法治疗

Company Logo

三、病因病理—生物力学损伤观点
切线1% 球 头与颈连 接的形态 茎 作用于球(头) 的外力方式 弦线98% 轴线1%
头发生旋转 头发生旋转 头发生前移
受力点集 中点在
C2棘突偏歪
枢椎旋转半脱位(FRAS) 枢椎侧方半脱位(LAS) 枢椎旋转半脱位(RAS) 韧带拉伤, 局部萎缩、 变形
Company Logo

四、诊断及分型
3、颈部X线片:摄C1-2的正位张口位片 A.齿状突形态左右不对称;
B.齿状突颈部形态左右不对称;
C.寰枢椎关节面长度、形态左右不 对称; D.枢椎棘突向一侧偏位; E.枢椎椎弓根断面同向移位; F.颈2、3棘突不在同一轴线上; G.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左右不对 称; H.寰椎椎关节面错位。 A-F项为RAS特征,G、H项为LAS特征。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针刀及手法治疗
赵向超
海军总医院 针刀硕士
寰枢关节半脱位
1 2
概述 局部解剖
3
4 5 6
病因病理
诊断及分型
鉴别诊断 针刀及手法治疗
Company Logo

一、概述
• 寰枢关节半脱位又叫寰齿 关节错位,寰枢关节不稳 症(紊乱)。或枢椎旋转 半脱位(RAS)。临床表 现为枕项痛、偏头或头项
二、局部解剖
• 枢椎是上颈椎旋转的应力中心。枢椎作为颈部10块 肌肉的起止点:棘突肌6块(左右头后大直肌、头 下斜肌、颈半棘肌),横突肌4块(左右中斜角肌、 肩胛提肌),是寰枢椎旋转的动力,也是受影响的 关键因素。因此,外伤、劳损及炎症因素都会对上 述肌肉造成长期慢性损伤,造成寰枢关节动态平衡 失调,进而引起半脱位(力平衡失调)。

寰枢椎半脱位的中医治疗进展

寰枢椎半脱位的中医治疗进展
(12):20l一202.
[14]胡岚.牵引配合手法修复治疗寰枢 关节半脱位36例[J].中国中医药 现代远程教育,2010,8(15):121. [15]戴春玲,忙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 寰枢椎半脱位临床观察[J].内蒙古 医学院学报,2009,31(6):653—654. [16]林砚铭,杜好,王建凯,等.手法结合 颌枕带牵引治疗小儿寰枢椎半脱 位6例临床报道[A].2012年四川 省中医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 [c],2叭2:109一111. [17]高云,李华庆,徐一川,等.中西医结 合治疗儿童寰枢椎旋转半脱位[J] 中国伤残医学,2013(8):288—288. [18]黄臻,杨婉芳,闫金玉,等.中西医结 合治疗小儿寰枢椎半脱位32例 [J].按摩与导引,2009,25(6):19—
[11]赵聪酩,李青梅.推拿结合中药治疗 寰枢椎错缝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
志,2010,26(6):428—428.
[12]刘涛,王明月.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 位93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21(8):864—865. [13]陈志龙,徐霞,李卫平,等.中药洗剂 外敷配合枕颌带牵引治疗儿童寰 枢椎半脱位60例[J].西部中医药,
引发以头晕、头痛、恶心为主要症
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 程后进行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治 愈28例、显效20例、有效13例、 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3%。对 照组治愈16例、显效18例、有效 1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 78.1%。对治疗有效的患者随访1 年,洽疗组复发6例(9.8%),对照 组复发13例(26.0%),治疗组总有 效率与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 0.05)。6~10岁的儿童十字韧带以 及寰横韧带还没有完全发育,但是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又非常好动且 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很容易发生 该病。白久泉等∽j应用定点旋转 复位法治疗儿童患者80例,所有 患儿接受手法治疗,次数为2~9 次,平均4次,总有效率达90.0%。 1.2仰头摇正法刘达等:,3采用 仰头摇正法治疗本病。患者正坐 位,头前屈30度;医者行准备手 法后,以右拇指顶在颈3~4棘突稍 左侧,左肘托住下颌上提一定幅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治疗与护理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治疗与护理

排除其他疾病
需排除颈椎病、颈椎骨折等其 他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
03
治疗
保守治疗
牵引治疗
通过颅骨牵引或枕颌带牵引,使寰枢 关节复位。牵引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 年龄、体重、耐受情况等因素调整牵 引重量和时间。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如热敷、按摩、针灸等,可改善局部 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关节 功能恢复。
等。
饮食护理
术前应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 、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以增
强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
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 体征,如呼吸、心率、血 压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 常情况。
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 更换敷料,防止感染。注 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 液等情况,及时处理。
疼痛护理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给 予适当的镇痛措施,如使 用镇痛泵、口服或注射镇 痛药物等。
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肌松剂等药物 ,缓解疼痛、减轻肌肉紧张,有助于 寰枢关节的复位。
手术治疗
寰枢关节融合术
通过手术将寰椎和枢椎融合在一起,以稳定寰枢关节,适用于保 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
寰枢关节复位内固定术
在手术中将脱位的寰枢关节复位,并使用内固定材料将其固定,以 保持关节的稳定性。
其他手术方式
02
诊断与评估
临床表现
颈部疼痛
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常出现颈部 疼痛,疼痛可向头枕部或肩部放
射。
颈椎活动受限
患者颈椎活动度减小,尤其是旋转 活动受限明显。
神经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肢麻木、无力等 神经症状。
影像学检查
01
02
03
X线检查
是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的 主要方法,可显示寰枢关 节间隙不等宽,齿状突偏 移等异常表现。

中医科中医诊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案

中医科中医诊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案

中医科中医诊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案肖某某,男,10岁,学生,重庆江北人氏。

初诊(202*年6月12日):因“左侧颈肩不适2月”就诊。

2月前患儿不慎被书包撞击颈项,时未见明显疼痛,仅感到颈项左旋轻微受限,并未引起重视。

一个半月前患儿家长发现其总是爱扭动颈项、上抽左肩,曾到市儿科医院就诊,经CR检查提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侧位片齿状突与寰椎前结节间距离大于3mm,开口位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离不对称,右侧较左侧略宽2mm,诊断为“寰枢关节半脱位”,经卧位牵引及颈托固定治疗未见疗效。

证见颈项轻度酸胀,间断性扭动颈项,上抽左肩,颈项俯仰、旋转功能正常,饮食、睡眠、二便正常。

查:颈项左侧肌肉较右侧略显紧张,枕骨粗隆下1.0cm及C2棘突左侧轻度压痛,未引出放射痛,颈项左右旋转、上下俯仰功能均正常。

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此乃筋骨错位、气血不和所致,法当柔筋正骨,调和气血。

予以TDP照射局部20分钟。

轻手法舒筋、理筋以放松颈项、肩背肌肉后,予以卧位定点旋转扳法纠正寰枢关节位置,患儿平卧床上,以右手托患儿枕部,拇指顶住C2椎棘突右侧,左手握其下颌,轻度纵向牵引10秒,向左旋转头项同时右拇指推顶C2棘突向左,当闻及轻微弹响声时,停止手法治疗。

每日一次。

二诊(6月15日):患儿自诉左颈肩不适感消除,其家长诉近两日未见患儿频繁扭动颈项及抽动左肩。

查颈项肌肉柔软对称,未引出明确压痛。

考虑骨正筋柔,不必再采用旋转手法治疗,仅予轻手法放松局部即可。

随访3月未见复发。

按: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发病率高于成人,原因有三:一是儿童关节囊及韧带松弛,肌力弱,关节易于错位;二是儿童体质较弱,患感染类疾病机会多,病毒或细菌侵犯寰枢关节周围韧带,使之更加松弛,错位机会增加;三是儿童天性好动,关节活动超过生理极限的机会多。

此类患者非重大外力所致,不合并骨断筋伤,多在颈部周围感染之后,加之坐姿、睡姿不良或突然转头而发病。

因外力较小,故脱位类型为半脱位。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治疗与护理2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治疗与护理2
什么是寰枢关节半脱位?
临床上,以旋转运动为主的 寰枢关节有时 可发生不完全性脱位即是半脱位。 分为: (1.)不稳定
(2.)半脱位 ( 3)脱位
寰枢关节半脱位片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 病因
(1)过度旋转: 头部一侧的过度旋转或突然的。 (2)发育不良:齿状突发育不全或有关韧带发育缺损。 (3)炎症:上呼吸道、颈部感染、扁桃体、耳、鼻咽部 (4)头部外伤。
障碍。 (4) 迟发性神经症状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表现
• 在x线片上可有环齿间隙增宽,侧块不 对称等表现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治疗
1、保守治疗:手法复位 推拿 牵引
2、手术治疗 两侧间距相差达到4MM以上 保守治疗无效时 手术治疗。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
1、拍寰枢张口位及侧位片 2、表现:寰椎的齿状凸(即树凸)偏向一边。 两边距离不等宽。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护理
• 1.指导颈部活动度 • 2.心理的护理 • 3.颈托的使用 • 4.病情观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预防
1.功能锻炼:科学的锻炼,增强颈肌 肌力。
2.安全: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创伤。 3.治疗感染:积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
颈部深在感染。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 特点是什么?
• 强迫位:颈项部疼痛僵硬,不能转头, 呈强迫性头向一侧偏歪。
• 头痛: 头部前倾时引起后头痛。 • 弹响音:脖子转动时有弹响音。 • 枕部疼痛及麻木。 • 上肢麻木乏力 • 行走不稳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并发症
(1) 危及生命:呼吸中枢受到波及时 于损伤现场致命; (2) 一过性神经 :表现短暂肢体瘫痪或肢体无力。 (3) 功能障碍:四肢瘫痪、 大小便失禁、呼吸功能

针刀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效果

针刀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效果

针刀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討针刀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月石家庄市中医院康复科门诊60例寰枢椎半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用区组随机化分组设计分为两组。

针刀组30例采用小“T”型松解术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周;针灸组30例采用针灸治疗,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周。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评定视觉模拟评分(V AS),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V 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针刀组V AS评分显著低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中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0~60岁;③近期未接受其他治疗者;④患者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只有临床症状但X线张口位片无异常者;②椎体及颈部软组织肿瘤、结核者;③颈椎骨折、颈椎病术后、严重骨质疏松、严重的颈椎椎间盘突出及椎体滑脱患者;④有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极度体虚患者及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⑥同时参加其他临床治疗对本研究有干扰者;⑦不能坚持治疗者;⑧对利多卡因过敏者。

1.3 方法1.3.1 针刀组①体位:患者俯卧于治疗床,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如必要需剃掉枕外隆突水平以下的头发,避免消毒不彻底引起感染)。

②体表定位:行小“T”形针刀整体松解术:确定枕外隆突为中点,在上顶线上向两侧旁开2.5 cm确定两个点,再向外旁开2.5 cm确定两个点,最后取枢椎棘突点(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起点)。

将选定的治疗点用记号笔标明。

③消毒:常规术前消毒准备,用新鲜准备的碘伏棉球以治疗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消毒3遍,施术者戴口罩、手术手套,铺无菌巾,准备无菌纱布止血。

④麻醉: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按照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5]中退出式局部浸润麻醉法操作,在麻醉过程中要边退针边注射,注射前需回吸,只有确认回吸无血液时才能继续注入麻药,每个治疗点注药1 mL(麻醉用药使用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0.1 g,生产批号:1711022)。

寰枢关节半脱位手法整复临床观察

寰枢关节半脱位手法整复临床观察

起 级联放 大作 用 , 现 一般 弱治疗 难 有的超 “ ” 呈 强 非
线 性 功 效 , 调 整 靠 近 向愈 吸 引 子 ]故 疗 效 上 有 质 使 ,
的 飞跃 。
看 , 尿 实 为 大 脑 中枢 唤 醒 系 统 兴 奋 阈 值 太 高 , 眠 遗 睡
状 态 下 膀 胱 张 力 的 增 加 不 能 使 中枢 唤 醒 系 统 应 答 , 即与唤醒机制不 健全有关 。 中医 认 为 “ 主骨 生 髓 通 肾 于脑 ” “ 为 髓 海 ” “ 主 神 明 ” 心 、 、 三 者 在 功 ,脑 ,心 , 脑 肾 能 上 密 切 相 关 。 尿 虽 病 在 膀 胱 , 肾气 不 足 有 关 , 遗 与 但 更 与 心 、 、 三 者 的功 能 不 相 协 调 密 切 相 联 。 脑 肾 现 代 中 医 研 究 证 实 , 部 腧 穴 在 调 整 中 枢 神 经 背 系 统 及 自主 神 经 系 统 的 功 能 方 面 具 有 良好 作 用 。 鉴
痒 者 嘱患 者 不 要 搔 抓 , ~ 2 1 d可 自愈 。
用 了 与 心 、 、 密 切 相 关 的 足 太 阳膀 胱 经 上 下 两 组 脑 肾 经 络 段 沿 经 注 射 。 阳 经 上 通 于 脑 , 达 膀 胱 , 颈 太 下 选 胸 段 心 俞 一 大 杼 段 经 脉 , 其 醒 神 开 窍 , 节 、 正 用 调 修
睡 眠 深 度 ; 腰 骶 段 肾 俞 一 膀 胱 俞 段 经 脉 , 其 补 选 用
[ 考 文献 ] 参
[ ]冯彩 凤 . 童遗 尿 症 的 药 物 治疗 比较 E ] 山西 医科 大 学 学报 . 1 儿 J.
1 9. 0( : 6 99 3 2) 1 8~ 1 O. 7

小儿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及治疗体会

小儿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及治疗体会
3 结 果
诊断标准须பைடு நூலகம்时满足以下两点:) aX线侧位片齿状突与寰椎 前结节间距离( O间距) A 大于 3 m;) b 开口位枢椎齿状突 m
与寰椎侧块间距离不对称, 寰底线中点垂线偏离齿状突轴线
经过治疗 , 7例患儿头颈倾斜及颈部疼痛症状均消失, 活动正常。 X线片示 6 例寰枢关节已复位 ,O间距恢复正常 A (~3 m)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离对称。 例 A 2 , a r 1 O间距恢 复正常, 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离仍不对称, 寰底线中点垂 线偏离齿状突轴线大于 1 m, 12 m, C m 为 . m 但 T显示 A O 间距及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离均正常。 最后所有患者均行
我们体会如下:) a无明显诱因出现形态各异的头颈歪斜和旋 转, 结合近期有上呼吸道和( 颈咽部感染史, 或) 或无明显外 伤者应考虑本病-) b 凡临床上疑为本病者应及时拍颈椎正侧
位及张口位X线片。 我们注意到正常儿童张口位片上齿突两
为主,T及三维重建可更加直观地显示出寰枢关节半脱位 C
的改变。 2 治 疗
不小于 10 m。在 7例患儿中, . m 我们观察到 1 例有趣的现 象。 患儿经治疗后, 症状消失, 颈部形态恢复正常, 活动正常, 但 x线张口位仍显示寰底线中点垂线偏离齿状突轴线大于
10m 为 1 2m 侧位 A 间距在 3 m 之内, 25 . m, . m, O m 为 .
寰枢关节半脱位常见于小儿患者, 多无明显外伤史, 临
颈托外固定 3 周, ~4 门诊复查疗效满意。
4 讨 论
床表现为突发性斜颈、 疼痛、 活动受限, 由于其易与肌性、 骨
性、 视力障碍性和外伤性斜颈相混淆, 往往容易漏诊、 误诊而 延误治疗。早期正确诊疗预后良好, 延误诊治可并发四肢瘫 痪, 甚至残留颈部强直和颅底宽畸形『 。 04 7 】 20 年 月至 20 ] 07 年 1 月, 2 我科治疗了7例dJ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 ,L 现报告

寰枢椎半脱位的综合治疗

寰枢椎半脱位的综合治疗

寰枢椎半脱位的综合治疗摘要:项七针配合冯氏整骨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疗效显著关键词:寰枢椎半脱位;项七针;冯氏整骨寰枢椎半脱位属颈椎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以头晕、头痛为主要症状,常伴随血压升高或降低、视物不清、恶心呕吐、心慌心悸、眼球震颤、记忆力减退、精神抑郁、猝倒等症状,严重者可因压迫颈髓而引起四肢瘫痪甚至死亡。

在临床治疗当中有难度大、风险高、效果差等特点。

笔者近几年来应用项七针配合冯氏整骨治疗寰枢椎半脱位76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作了详细的治疗观察,现汇报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76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均有颈椎DR三位片或CT重建片或颈椎核磁共振片确诊。

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68岁平均年龄32.5岁;病程1天至9年不等;单纯性寰枢椎半脱位者51例,伴有其它颈椎病类型者25例。

2治疗方法2.1.1 采用全国名中医单秋华教授的“项七针”针灸疗法取穴。

主穴:风府、双侧完骨、风池及天柱;配穴:伴肢痛肢麻者加患侧合谷,颈夹脊穴;伴心悸或恶心、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伴下肢痿软、二便无力者加太溪、悬钟;合并肩部疼痛者加患侧肩髃、肩贞、合谷。

2.1.2 患者采取俯卧位或俯坐位,局部应用75%酒精常规消毒,择用30号2寸毫针,快速刺入皮肤,缓慢进针3~4cm,待局部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后,再施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记载的运气法,即先将针捻转6次,得气后稍退少许,再斜向病所,此时嘱患者深吸气5次,使该穴的针感传至与其对应的疼痛处,其它穴位均要求得气。

留针30分钟,应用电针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的BT701_1B)或每10分钟行针。

针后避风寒、雨淋,12天为一个疗程,间休2-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

2.2 整骨手法采用中国空军总医院冯天有教授的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1]。

根据医者用手触摸患者偏歪棘突旁的软组织肿胀、压痛、上下棘突不等宽体征,配合临床辅助检查(DR、CT、MRI等)明确寰枢关节脱位的病情轻重及脱位具体情况,采用冯氏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

微针刀配合仰卧位牵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

微针刀配合仰卧位牵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

微针刀配合仰卧位牵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季佳佳目的:评价微针刀配合仰位牵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条件的40例患者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针灸、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予以微针刀结合仰卧位牵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后随访1个月、6个月、12个月,治疗组患者不仅症状好转程度要大于对照组,而且还在减少齿状突与中轴线距离方面优于对照组。

结论:微针刀配合仰卧位牵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寰枢关节半脱位是临床一种常见病,但同时也是临床医生容易忽视的疾病。

该病常表现为颈部不适、眼胀、头痛、眩晕,严重者表现为呕吐、不能站立。

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均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有研究显示,本病远期治疗效果欠佳,症状容易反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采用微针刀配合仰卧位牵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12月—2018年8月符合要求的4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按照就诊顺序抽签分成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有男10例,女10例;年龄20~56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2年。

对照组有男8例,女12例;年龄22~60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年。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普通资料比较时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寰枢关节半脱位。

②患者年龄在20~60岁之间。

③患者存在恶心、头晕、耳鸣、眼胀及颈肩部不适表现。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颈椎病、椎间盘突出及椎体滑脱者。

②有严重的出血倾向者。

1.3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视觉模拟(VAS)评分法及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优0~3分、良3~9分、差≥10分;治疗后随访1个月、6个月、12个月,并分别进行疗效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纸板城围外固定:纸板颈围制作方法:取一厚均0.1cm的纸(较大点的药盒可作为材料),用剪刀根据患者颈部的个体情况剪一略呈弧形的纸板,在患者两眼平视时,前侧的纸板正好顶在下颌部,后高至枕骨粗隆偏下(约寰枢椎所在位置略偏上),以防止头部旋转,颈围剪好后用棉花垫其内面,然后用纱布或绷带缠绕同定牢,颈围即制作完成。
3.压痛点多在枕骨粗隆下1~2cm处,即项韧带和环枢关节处压痛明显,并有棘突偏歪。
二、实验室检查
X线检查:侧位片显示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之间的距离增大(正常成人为2.5mm,儿童为4.5mm)。开口正位片显示两侧块与齿状突距离不相等。
治疗
一、复位治疗
1.卧位复位法:患者仰卧位于床上,两肩与床边边缘平齐,一助手用两手按压在两肩部位以固定之,医者坐于低凳上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另一手护在患者下颌部作对抗牵引3分钟后,将患者头左右旋转约45°,一般在复位时可听到“咯噔”声响后,将头放回到中立位。
2.坐位复位法:患者端坐靠背椅上(以C2棘突向右偏为例)。一助手站在患者左侧,右手掌心托住患者下颌部,另一手掌心推扶后枕部,使患者头颈部维持略向前倾位(约成20°角),然后再根据医者需要变换头颈的方向。医者站在患者身后,左手拇指尖顶握住偏向右侧的C2棘突,右手掌心握拿助手之右手,用力沿头颈矢状轴向右上旋转(约30°左右,具体情况酌定),已觉左手拇指下有力即可向左外侧顶推C2棘突,此时多觉指下棘突轻向左移,伴随一声响,术后检查C2棘突已不偏歪,说明已复位。
【关键词】寰枢椎半脱位针灸治疗
寰枢椎半脱位实际上是指环齿关节半脱位,是临床青少年常见的一种疾病。除可因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引起之外,头颈部外伤及软组织劳损等均可引起本病。
诠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颈项部疼痛强硬,头部功能活动受限,头向一侧倾斜,动则疼痛加剧,患者多呈强迫体位。
2.自发性半脱位者有局部炎症及全身症状,此型多见于儿童。
三、电针体穴疗法
1.处方: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头后部的穴位,如强间、络却、玉枕、风池等;第二组取列缺、后溪等。两组穴位同时使用。
2.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穴位与第二组穴位之间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天治疗1~2次。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次电针4个穴位即可。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寰枢椎半脱位患者的临床针灸治疗
摘要】寰枢椎半脱位实际上是指环齿关节半脱位,是临床青少年常见的一种疾病。除可因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引起之外,头颈部外伤及软组织劳损等均可引起本病。目的讨论寰枢椎半脱位针灸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头后部的穴位,如强间、络却、玉枕、风池等;第二组取列缺、后溪等。两组穴位可交替使用。
古代成方举例
1.项强急痛不可以顾: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完骨、昆仑、小海、攒竹。
(《千金方》)
2.颈项强,不得顾:颊车、大椎、气舍、脑空。(《针灸资生经》)
3.项强:天井及天柱。(《玉龙经》)
4.颈项强痛,不能回顾:承浆、风池、风府。(《针灸大全》)
3.按语:因为病变局限于颈部,所以应取用耳郭的颈区为主穴。均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是为了有效地控制寰枢椎半脱位引起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颈区。
(2)配穴:取另一侧脑干、神门。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列缺、颈部阿是穴(双侧交替使用)。
六、耳穴贴压疗法
耳穴贴压疗法多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颈区。
(2)配穴:取另一侧脑干、神门。
2.操作方法:用王不留行子进行贴压。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固定于选用的耳穴敏感点处,每穴固定一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隔2~3天更换一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四、耳针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颈区。
(2)配穴:取另一侧脑干、神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内的敏感点。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用较强刺激手法针刺,捻转幅度为3~4圈,捻转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待疼痛明显减轻后,改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捻转幅度为3~4圈,捻转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待症状明显减轻后,改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3.按语:第一组穴位位于上颈部脊髓节段支配区内。取用的列缺、后溪虽不在上颈部的脊髓节段支配区内,但根据全息生物医学理论,这两个穴位均是头颈部的对应区,对头颈部的疼痛有缓解作用。
底板固定方法与时间:在寰枢椎半脱位行手法整复后用纸板颈围及胶布外固定。固定时间2~3周。
二、体针疗法
1.处方: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头后部的穴位,如强间、络却、玉枕、风池等;第二组取列缺、后溪等。两组穴位可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平刺强间、络却、玉枕0.8±0.2寸。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1.0±0.2寸。平刺列缺1.2±0.2寸,直刺后溪0.8±0.2寸。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用28~30号毫针,平刺列缺1.2±0.2寸,直刺颈部阿是穴0.8~0.2寸。然后在耳穴与列缺、颈部阿是穴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4~6个穴位(交替使用耳穴),每次电针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