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

合集下载

崔卢李郑?四姓婚媾

崔卢李郑?四姓婚媾

崔卢李郑四姓婚媾中古时期,维系世家大族的两大支柱法宝是仕宦与婚姻。

仕宦关系着世门高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婚姻关系着两个家族门第的兴旺。

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是汉晋至隋唐时期中原汉族中的名门望族,始终保持着与赵郡李氏频繁的通婚关系,四大家族形成密不可分的婚媾关系网。

清河(博陵)崔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与赵郡李氏通婚,有据可考者始于晋末魏初,历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大隋、唐七个朝代而不缀。

陇西李氏、太原王氏也是北朝、隋唐时期的“五姓七族”之一。

陇西李冲一支成为望族比赵郡李氏晚的多,太原王琼一支,受李冲等人提携,才逐渐步入郡姓。

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无通婚记录,与太原王氏通婚较少,故此卷不对陇西李、太原王做论述。

有学者研究表明,自魏晋以迄唐末700年中,延绵不绝一直维系强盛士族的有10姓13家,其任官五品以上者均在181人以上。

赵郡李氏,族显家盛,人物尤多,中原著姓,盖莫能比。

故世之言高华者,以赵郡李氏为四姓之首。

崔卢郑族及北朝魏元(拓跋氏)多与赵郡李氏通婚,以提高和巩固其氏族的社会地位。

本卷重点对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与赵郡李氏的通婚情况进行了考证。

一、四姓之首汉魏至唐初,崔卢李郑,被称为中原北方四大名门世族。

世族,又称门阀、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旧指血脉相继、世代显贵的家族,其政治、经济、婚姻等各方面都拥有特殊优越社会地位。

中古时期,豪门世族对于婚姻门第十分看重。

清河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博陵崔氏四姓五族,在北朝时期始终保持着持久而稳固的婚姻关系。

清河崔氏与赵郡李氏两大望族通婚,从慕容垂时期(385-395)东武城太守李系女嫁崔宏子始,到李系五世孙李祖勋娶崔氏为妻,生北齐废帝高殷妃李难胜止,崔李通婚历晋、北魏、东魏、北齐四个朝代。

隋唐时期,崔李两族联姻仍位居“四姓”之首。

有学者统计,唐朝时,崔氏的婚家个案611例,涉及到80个姓氏。

崔李通婚131例,宗室李氏21例(包括赐姓李氏);崔卢通婚120例;崔郑通婚75例;崔王通婚57例;剩余是与其他姓氏通婚。

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

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

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1.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

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

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

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陇西李氏始祖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

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君。

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世为显著,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

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

陇西李氏2.赵郡李氏赵郡李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古代著名大族。

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

李牧是战国时名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是东汉以来山东望族,历经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

至唐代又有五姓七望之说。

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李姓占了两家,即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

李氏“出赵郡、陇西二望”。

3.弘农杨氏弘农杨氏,即华阴杨氏。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置,辖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陕西渭河下游关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杨氏是杨姓郡望,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四世三公”。

杨震子杨奉后代世居高官。

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

隋朝皇室,越国公素及子玄感等。

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唐玄宗杨皇后等。

弘农杨氏,文的有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杨大异。

隋唐时期的士族婚嫁习俗

隋唐时期的士族婚嫁习俗

“凡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隋唐时期的门第婚姻前言: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等,合称“七姓十家”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门第婚姻,无疑是一种等级婚姻。

隋唐时期,门第婚姻之风尤其兴盛,虽经统治者严禁打压,却仍然广泛流传下来。

唐代小说《定婚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贞观年间有一个名叫韦固的书生,因为求婚来到宋城,在旅馆里看到一个会算命的老人,老人告诉他婚姻皆是前世注定,无论“贵贱悬隔”,或是“吴楚异乡”,由冥冥之中的赤绳一系,男女便定成夫妇,再也逃脱不了命运。

老人告诉韦生,他将来要娶的却是一个“店北卖菜家妪”之女。

韦固十分愤恨,觉得这是对他的侮辱,命其仆从持刀去刺杀那个幼女。

不想若干年后韦固所娶的美丽娇妻,正是当年欲杀之女。

只不过此女并不是贫贱之身,而是昔日宋城县令之女,因其父早死而寄养在叔父家。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是“阴鸷之定,不可变也”,但却无意中透露了初唐时期门第婚姻现象的普遍,为了不娶出身贫贱的女子,竟然动了杀害她的恶念,可见在当时人们心中门第婚姻的观念是多么执着和偏激。

(《定婚店》插图)唐代郑樵在《通志·氏族序》中写道:自隋唐而上,官有薄状,家有谱系。

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门第婚姻之风愈演愈烈,到高宗时,有名的世家望族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根基深厚,著名的有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等,合称“七姓十家”。

(陇西李氏“龙宫”)这种世族望家联姻的后果,导致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有些大家族已经凌驾于社会之上,即使政治变动和官场升迁,也不能影响到他们。

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激起了统治者的恼怒,唐太宗开始,统治者开始对门第婚姻进行打压和限制。

唐太宗在贞观十六年发布诏书,禁止一些世族通过与新兴贵族联姻,其中尤其提到了“禁卖婚”。

当时,一些新兴贵族希望通过官场升迁政治地位骤然上升,但社会地位尚需具有名望的人扶持,所以他们宁愿出高价,也要向世族高门攀附,因此发展成了买婚卖婚。

古时候哪几个姓不能说“免贵”

古时候哪几个姓不能说“免贵”

古时候哪几个姓不能说“免贵”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50期中国人初次见面,一般喜欢问:“您贵姓?”另一方一般回答:“免贵姓X。

”然而,在古代,姓氏也是有贵贱之分的,且有三个姓不能用“免贵”,否则不但会被人笑话不懂礼数,而且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姓“别婚姻”,氏“别贵贱”古人的名字极为复杂,由姓、氏、名、字、号五个部分组成,所以,姓氏最早是分开的,并不是一个词。

姓产生于前,氏出现在后。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三皇五帝时期已有了姓,而且,子女最初都随母亲姓。

在母系社会,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都是同姓,姓字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代表了一种血缘关系,是家族基因的延续。

所以,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妫、姒、嬴等,都是女字旁。

显然,姓所标志的血缘关系最早是由女性来确定的。

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便是姓产生时的社会背景。

到了伏羲氏族社会时期,随着同一祖先所繁衍的子孙越来越多,一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系,并散居到各个不同的地方。

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为了相互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便要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样就产生了“氏”。

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不同支系。

氏族社会时期实行“族外婚”,同一个氏族的男女不能结婚,“姓” 因而也起到了“别婚姻”的作用,氏则起到了“别贵贱”的作用。

这即是《通志·氏族略》所云:“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

”《国语·周语》记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由此可见,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在夏商周三代,氏仍是贵族特有的,而平民顶多有个姓。

像孔子,其实姓子,孔子是宋国公室后裔,而宋是商遗民,商王姓子,孔只是孔子的氏。

再如屈原,他是楚国公室,楚王姓熊,再上溯的话姓芈(mǐ),屈只是他的氏。

为何是“贵姓”而非“贵氏”到了秦汉,姓氏逐渐合流,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中国贵姓有哪些?

中国贵姓有哪些?

中国贵姓有哪些?如今的姓没有贵贱之分,别人问你贵姓,只是一种尊称。

但在古代,某个姓氏一旦成为皇帝的姓氏,立即身价百倍,被尊为国姓,例如《百家姓》里赵姓名列榜首,是因为该书出现在宋朝,而宋朝皇帝姓“赵”。

除了国姓,孔子的“孔”姓,另一个“张”姓(据说是玉皇大帝的姓),也成了贵姓。

中国贵姓有哪些?现代,中国人初次见面,一般喜欢问:“贵姓?”另一方一般回答:“免贵姓啥。

”问别人贵姓是对别人的尊重,而说免贵则是一种谦虚的表现。

这是中国人的礼貌。

而在古代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

夏商周三代:姓、氏不同在夏商周三代,姓和氏是不同的,所谓姓明婚姻,氏别贵贱,即是指此。

氏是贵族特有的,而平民顶多有个姓。

像大家熟悉的孔子,其实姓子,孔子是宋国公室后裔,而宋是商遗民,商王姓子,孔只是孔子的氏。

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子孔似乎更确切些。

再如屈原,他是楚国公室,楚王姓熊,再上溯的话姓芈[mǐ],屈只是他的氏。

秦汉之后:姓氏合流门阀制度出现到了秦汉,姓氏逐渐合流,但姓氏的贵贱高下之分不但没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正是这一时期,出现了门阀。

所谓门阀乃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门阀源于西汉末年,极盛于南北朝。

都有哪些门阀呢?像朱、张、顾、陆为代表的“吴姓”,是江南的门阀地头蛇。

像王、谢、袁、萧为代表的“侨姓”,是随晋室南渡的门阀过江龙。

唐刘禹锡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即是对以王导、谢安为首的王、谢家族兴衰的感慨。

最著名的门阀还当属隋唐的七宗五姓,分别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宗族,所以称之为七宗五姓、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晚唐唐文宗曾向宰相郑覃家求婚,郑覃宁愿把孙女嫁给九品芝麻官崔皋,也不愿把她嫁给皇太子,文宗感叹道:“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与皇帝同姓是一种荣耀随着门阀士族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皇室国姓仍是铁定的贵姓。

慎终追远陇西李氏?塞外野蛮精悍之血?说不清的李唐皇室血统之谜

慎终追远陇西李氏?塞外野蛮精悍之血?说不清的李唐皇室血统之谜

慎终追远陇西李氏?塞外野蛮精悍之血?说不清的李唐皇室血统之谜唐朝的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的世家大族中“五姓七望”最为名闻遐迩、地位尊崇。

“五姓七望”就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今河北省安平县、深县、饶阳县、安国县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省清河县)、范阳卢氏(今河北省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是因为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

陇西李氏在唐代的“五姓七望”中冠冕群伦,李唐皇室宗亲及受赐李姓的功臣将相,仅唐代陇西李氏就有帝王20人(追尊而实际没有当过皇帝的人不算在内)、宰相14人,俱称“陇西李氏”,到后世陇西李氏的名望更日甚一日,天下李姓多自称是“陇西李氏”,“陇西堂”也就成为了名扬天下的李氏堂号。

因此,也就有了“天下李氏出陇西”的说法。

时至今日,海内外李氏子孙犹以“陇西”为荣。

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李世民会见吐蕃使者禄东赞陇西堂匾额陇西李氏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历史地位,和李唐皇室自认为陇西李氏后裔,并不遗余力地推崇弘扬有关。

在唐朝官方的叙事框架中,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之曾孙(一说是其子)皋陶之后,世为理官(主管法律的官员,一说因而改姓为李),到了周朝时此家族出现了道家鼻祖老子李耳,陇西李氏直接的始祖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名将。

皋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崛起,西凉王李暠成为李氏第一位国主,在唐朝的追尊体系中,德明皇帝皋陶、先天太上皇帝李敬(老子李耳的父亲)、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李耳(老子)、西凉太祖兴圣皇帝李暠都被追尊为皇帝,与献祖宣皇帝李熙、懿祖光皇帝李天锡、太祖景皇帝李虎、世祖元皇帝李昞一同成为实际没有当过皇帝(李暠只是割据政权西凉的建立者,其最后的谥号也只是武昭王)而被称为皇帝的祖先。

百家姓氏郡望或堂号

百家姓氏郡望或堂号

百家姓氏郡望或堂号01、李氏: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广汉、江夏、梓潼、范阳、梁国、南阳﹝郡号﹞、燕楼、立本、忠武。

02、王氏: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郡号﹞、三槐、槐阴。

03、张氏: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太原、京兆、键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修武、上谷、荥阳、平原、河东、始兴、冯翊、魏郡、郑州﹝郡号﹞、百忍、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

04、刘氏: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沙、河南、广平、丹阳、广陵、临淮﹝郡号﹞、藜照、藜阁、德馨、豢龙、蒲编、汉里。

05、陈氏:颖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武当、冯翊、京兆、东海、新安、庐江、渤海〔郡号〕、德星、德聚、绳武、三恪、四勿、建业、映山、忠节、延庆、余庆、报本、星聚、三义、树本、燕贻、官梅、笃庆、光裕、崇义、崇本、世德、衍庆、敦睦、叙伦、地心、重华、仁耻、毓庆、世德、敦厚、奉先、聚原、传义、三和、培德、三相、义门、道荣、惇庸、双桂、徽五、绍德、怀忠、聚星、三益、存诚、渑武、三尧。

06、杨氏:弘农、天水、河内﹝郡号﹞、关西、四知、栖霞、光裕、赐书、崇本、清白。

07、赵氏:天水、涿郡、南阳、金城、下邳、颖川﹝郡号﹞、半部、琴鹤、孝思、谷治、萃涣、爱日。

08、黄氏:江陵、江夏、会稽、濮阳、安定、零陵、巴东、西郡、晋安、洛阳、东阳、松阳、上谷、谯郡、固始﹝郡号﹞、紫云、种德、燕山、宽和、思敬、逸敦、敦睦、炽昌、孝友、四士、千顷、檀樾。

09、周氏: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苏)﹝郡号﹞、细柳、笃佑、爱莲。

10、吴氏:延陵、渤海、濮阳、陈留、长沙、吴兴、汝南﹝郡号﹞、让德、种德、三让。

11、徐氏:东海、高平、东莞、琅琊、高宛、涤阳、濮阳﹝郡号﹞、东尾、东陇、元温、一本、二庙、三贤、三水、三益、三和、四明、五桂、五全、五云、五福、五瑞、五凤、六吉、六顺、八龙、九桥、文苑、文敬、大坪、宁寿、玉屿、玉井、玉安、正伦、正谊、立本、圣交、麦饭、敦睦、世德、存桂、垂裕、追远、崇雅、礼耕、惇王、怀德、雍肃、南陵、崇本、偃王、永恩、鸿绩、叙伦。

中国历史上的豪门巨族

中国历史上的豪门巨族

中国历史上的豪门巨族要列举中国历史上的豪门巨族,我们先做一个划分,豪门巨族这四个字在不同时期也改一改。

东汉到唐末为第一阶段,我们称他们为门阀士族,或者高门;五代白马之祸到清末是第二阶段,我们称他们为名士望族;清末到现在是第三阶段,我们称他们为著姓高族。

之所以称第一阶段的这些家族为门阀士族,门阀二字表示他们的对政局影响力,士族二字表示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古代贵族精神。

之所以称第二阶段的这些家族为名士望族,是因为这些家族依靠家族里的名士构成家族的名望,而名士的产出很不稳定,他们一般是阶段性的地区望族。

第三阶段之所以称他们为著姓高族,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力比起前两个阶段还是明显下降了。

第一阶段门阀士族的形成与汉武帝“独尊儒术”有关,两汉时期选任官员有三个路子: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以察举制为主,察举制就是由郡国举孝廉。

无论哪种选任官员的方式,都是懂经学者为主。

之所以用经学取士,是因为经学的研究是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非常适合用来作为处理政事的准则。

经学不易学,而且当时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学习经学的成本非常高昂,往往只有有钱人家才学的起,而且经学难以理解,需要有人教授,经学大师往往只会将自己的见解传授给自家子弟,所以选出来的官往往是郡国里面的官家子弟。

东汉时期有“遗子金满盈,不如教子一经”的说法。

朝廷以经学取士,而经学又代代相传,累世经学而至累世公卿,逐渐形成了名门望族,门阀观念也渐渐形成了。

东汉时期:1、汝南袁氏,累世专攻一经《易经》,世传《孟氏易》,东汉初期家族兴起,号称四世三公,代表人物袁绍、袁术。

2、弘农杨氏,累世专攻一经《尚书》,先祖杨敞西汉昭帝时即为丞相,号称四世三公,代表人物杨震、杨修。

3、平舆许氏,汉灵帝时许敬为太尉,与其子许训、其孙许相一起,三世三公。

代表人物许慎、许劭。

4、桓氏,传为齐桓公后代,没有郡望,累世专攻《欧阳尚书》,代表人物桓荣,东汉明帝时封关内侯。

后世有谯国桓氏。

唐太宗命人制作百家姓,国姓李氏仅列第三让他实在看不下去了

唐太宗命人制作百家姓,国姓李氏仅列第三让他实在看不下去了

唐太宗命人制作百家姓,国姓李氏仅列第三让他实在看不下去了贞观六年(纪元632年)唐太宗勅命制作《氏族志》,调查天下名门世家所付与家世等级中,仍然是清河崔氏被推第一,范阳卢氏第二,唐朝国姓陇西李氏仅列第三,震怒的太宗亲加修改,抑压崔氏为第三,与李氏倒易。

至次代高宗而续有《姓氏录》的再编定,姓氏排列次第再调整。

虽然此一大事的背景,也与唐朝抑或其先行朝代隋朝开国期,包括两朝代各别的创业主杨氏与李氏,所有活跃于其时的权力世族,于五世纪北魏世族固定化形成基盘的社会地位上,都仅系二、三流而非一流世族有关,此从《氏族志》最早的编定可知,也因而招致太宗的赫然斯怒。

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

图为《老子出关》然而,用政治压力对世族地位重加组合,固不失为大打击,却非绝对有效,尤其关于毁坏名门久已深厚的社会根底。

所以,通唐朝一代,崔氏、卢氏等一流名门望族受社会尊敬的事实与社会习惯仍在,其完全没落,须连续经过黄巢之乱与五代军阀动乱的唐末以来大变革期。

然而,前后十个世纪左右的豪族—世族—望族盛极而衰,瓦解其最后堡垒的动力,则不得不注视系唐朝正面加诸名门世家压力的强烈意志表现,强力中央集权制国家必需与必然的方针。

南朝世族早便自坏,北朝系世族的阶级高墙也自隋朝而至唐朝,着手拆除,其手段,端恃强力的政治力剥夺其所附着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特权,对其根源的社会门望,则顺随一流世族与大门阀,所谓“四姓”的政治权威原自北朝崩坏期先已失坠,隋唐开国结合的都属原二、三流世族的趋向,于唐朝断然续以“功勋”、“贵戚”的政治准则替代,由国家改评氏族等级高下以加制压。

唐文宗曾感慨,我李家两百年天子,还不如山东的豪族。

图为《唐文宗过莲塘》唐文宗在位时期,想为皇太子迎娶另一大豪门荥阳郑家郑覃的女儿。

可是郑氏经过一番商议,决定不和李唐联姻,抢在唐文宗正式提亲前,就把女儿嫁给了崔家的孩子。

当时那崔氏的嫡系家长,在朝廷不过是九品芝麻官。

李氏

李氏

[堂号]李氏的堂号主要有陇西、赵郡、平棘。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今甘肃的兰州、巩昌、秦州一带)。

[堂号]王氏的堂号主要有太原、琅邪、京兆。

三槐、槐阴。

三槐堂:宋代兵部侍郎王佑在五代时汉周之际最为显耀。

他历事宋太祖、宋太宗。

文武忠孝,天下都盼他当宰相。

可是他为人太直,一时受到奸臣的嫉妒。

他在自己院里栽了三棵槐树气忿而又信心十足地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

”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做了宰相(王旦);他的孙子懿敏公王。

素,出将入相30多年。

他的信心哪里宋呢?说是有德者必昌,真理必定战胜邪恶。

文学家苏东坡先生为伯写了《三槐堂铭》。

[堂号]张氏的堂号主要有百忍、清河、金鉴、孝友、冠英、宗岳、亲睦、燕贻、敦睦、敬谊、源流等。

百忍堂: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

唐高宗亲到他家请张公介绍九世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

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

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匹绸缎。

[堂号]刘氏的堂号主要有藜照、敦睦、敦伦、敦本、天录、树德、五忠、庆元、怀贤、守三、青云、恒德、墨庄、再思、传经等。

藜照堂:汉代刘向,应宣帝沼选俊才。

元帝时校书天禄阁。

有一老翁,穿黄衣,拿藜(灰灰菜)杖,吹着拐杖上头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书给刘向。

刘向问:来“你是谁?”他说:“我是太乙之精,听说你好学,特地来看你。

”刘向一生著书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敏。

[堂号] 陈氏的堂号主要有德星、德聚、渑武、三恪。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

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簌,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

称为三格。

表示他们是周朝的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沛县没有姓蓟的,陈祝二姓号称二家,就是在周朝时同为三恪,并非说他同宗同源。

[堂号]杨氏的堂号主要有四知、清白、关西、河东、栖霞、安阳、弘农、鸿仪、秦和、北山、赐书等。

四知堂,又叫关西堂,二者都是杨震的故事。

东汉时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2016年】论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流动(上)【文化研究论文】

【2016年】论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流动(上)【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论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流动(上)【内容提要】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主要有三种类型:科举仕进、战争与贬谪宦游。

迁徙使士族的地方代表性不断丧失,亦使文学的地域风格不断弱化,但却提升并丰富了移入区的文化。

士族迁徙不仅影响个人及家族的荣枯兴衰,而且表征出文学重心的潜转暗换及南北经济文化倾斜失衡格局的形成。

迁徙是社会流动的一个侧面。

根据笔者的理解,社会流动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

横向的流动即地域的迁徙,纵向的流动即阶层与等级的上下移动。

如果说东晋南北朝的社会流动主要表现为横向的即地域的迁徙,那么唐代的社会流动则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

唐代士族的纵向流动即阶层的突破也是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则集中讨论横向流动现象,虽然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但从学理上还是应首先厘定并予以澄清。

如果说文学士族的地域分布形成一种空间壁垒,藉以标志彼此的区别性,保存各自的独特性。

那么迁徙就是对地域空间的一种突破与超越,趋向于文化共同体,寻求一种超空间超地域的认同。

这种新变化是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变革使然。

在承认其变化所含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它是以减弱或丧失文学的地域独特性为代价换来的。

唐代文学士族与本时期一般移民或流民的迁徙既有相似处,又有差别处。

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其定居或迁徙受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影响制约,故与整个时期迁徙流动的总趋势有一致性,但是士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多具自足性与独立性,故其移动又与整个移民大潮不尽一致。

其对原住地与迁徙地的影响亦大于一般流民。

关于一般流民的迁徙,学术界较早注意,且成果丰硕①。

本文讨论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徙,受惠于以上成果处颇多,但因论题的差异,容或与诸家之说有所不同,势所难免,这是首先要说明的。

除过个别的、小型的流动外,有唐一代士族大规模的迁徙有三次;第一次在隋唐之际(或更早);第二次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三次则在唐末及五代战乱中。

迁移的原因分别为科举仕进、战争及贬谪,本篇依原因分类描述这些迁徙,并试图比较其异同以及对文学风貌的影响,进而突显这些大事件对作家心灵的震动与撞击。

各省士族大家故事

各省士族大家故事

各省士族大家故事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士族存在于汉唐之间,东晋时期达到鼎盛。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开国时期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

一、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

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

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

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

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

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

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

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

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

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

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二、赵郡李氏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

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赵郡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

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

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

赵郡李氏东南西三房始祖为晋朝的李楷。

三、弘农杨氏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

[全]2023潍坊一模文言文《魏主雅重门族》注解、翻译、答案

[全]2023潍坊一模文言文《魏主雅重门族》注解、翻译、答案

2023潍坊一模文言文《魏主雅重门族》注解、翻译、答案(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IO-14题。

魏主雅重门族。

【注】雅:L表示程度很甚,相当于〃很〃、〃极〃。

帝雅重瑞名。

—-《明史》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后汉书・张衡传》重门族:北魏统一北方后,魏孝文帝拓跋宏直接钦定了五个家族为联姻家族,分别是: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ing)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

这些家族的女儿,出生的命运就是入宫当〃娘娘〃。

因为家家都有国舅爷,地位水涨船高,他们的男性成员也就不再跟普通老百姓通婚了。

【译文】魏主(北魏孝文帝)很看重门第家族。

陇西李冲以(凭借)才识见(被)任,当朝贵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显贵的重臣),所结(缔结)姻亲,莫(没有)非清望(清白的望族)。

帝以(把)其女为(作为)夫人。

【译文】陇西人李冲凭着才学见识被任用,是当朝显贵的重臣,他联姻缔结的亲戚,没有不是有清誉的望族。

魏帝选了他的女儿做夫人。

魏旧制:王国舍人(诸王嫔妃)皆应娶八族及清修(清白显贵的门第)之门。

【译文】北魏旧有的制度:王国的诸嫔妃都应娶自八大姓及有清望的门第人家的女儿。

咸阳王禧娶隶户(没入为奴隶的人家)为(作为)之(嫔妃),帝深(很,根据语境翻译为严厉)责之,因下诏为其聘室(聘娶正妻):〃前者所纳(纳娶),可为妾媵(侍妾)。

咸阳王禧,可聘故(原来)颍川太守陇西李辅女。

〃【译文】咸阳王元禧娶隶户人家的女儿做嫔妃,魏帝严厉地责备了他,于是下诏令替他重新聘娶妻室,说:〃以前纳娶的,可以改做小妾。

咸阳王元禧,可以聘娶前颍川太守陇西人李辅的女儿。

〃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

众议以薛氏为河东茂族(兴盛的家族)。

帝日:”薛氏,蜀也。

岂可入郡姓(一郡的大姓望族)!〃【译文】当时,赵郡李姓诸门中,人物尤其多,都有美盛的家风。

众人议论,认为薛氏是河东兴盛的家族。

魏帝说:〃薛氏,是蜀地人。

怎么能入郡姓!〃直阁薛宗起执戟在殿下,出次(队列)对日:“臣之先人,汉末仕蜀,二世复归河东,今六世相袭,非蜀人也。

河北邢台古代十大“名门望族”

河北邢台古代十大“名门望族”

河北邢台古代十大“名门望族”邢台,姓氏文化非常丰富,不仅产生过张、邢等重要姓氏,而且是许多姓氏的郡望,古代这里的许多名门望族渊源流长,产生了一大批精英人士,在中国古代产生重大影响,成为邢台姓氏文化中灿烂的一支。

1清河崔氏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

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

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

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10房崔氏。

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清河崔氏作为中古时期的世家大族,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煊赫的政治地位,同时还包涵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文化地位。

清河崔氏形成于魏晋,经过十六国时期的发展,至北朝达到鼎盛,它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后,崔氏家族经唐末五代,至宋遂衰。

清河崔氏是一个文化功底深厚、学识渊博的文化世族。

在他们之中,历代都有闻名于世的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及医学家,好学的家风与学术传家在整个家族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了世代不替的传承性。

2任县游氏据史料记载,“游”受姓于春秋时期姬姓郑国,迄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是中华古老的姓氏之一。

历史上最辉煌的十大家族,陇西李氏排第一

历史上最辉煌的十大家族,陇西李氏排第一

历史上最辉煌的十大家族,陇西李氏排第一一、陇西李氏中国历史上,哪个家族是最辉煌的家族?“言必称陇西李。

”秦代陇西郡守李崇,为陇西李氏始祖。

他的次子李瑶为狄道侯南郡守。

他的孙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灭燕赵,生擒太子丹的陇西侯大将军李信。

汉有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

然而,当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后,陇西以李氏为羞耻。

于是这个家族自李陵后,在两汉三国到西晋,一直默默无闻。

而这期间的李氏著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族,赵郡李氏。

不过从东晋开始,陇西李氏忽然迅速崛起。

被霍去病蓄意射杀的李广的三子李敢,留下一个孤儿。

这个孤儿的后代,在五胡乱华时,出了陇西李氏第一个君主:李暠。

关于李暠是李广的后代,虽然中间隔了几百年,但已无任何争议。

史学界都已经承认。

当西凉被北凉灭后,主要著名的后代分为两支:一支是西凉后主李歆之后,后来在北朝,柱国大将军李虎被封唐国公,也就是李渊的祖父。

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宝,逃往北魏,后来成为北魏灭北凉的功臣。

其后人李充这一支被称为唐皇族的武阳房。

(唐朝史官为李渊的祖先做的考据,称之为“四公子房”)。

武阳房的后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诗人李白和大书法家李阳冰。

南唐是从杨行密的子孙手中夺得吴国的政权而建立的。

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初为徐温的养子,叫徐知诰,但是他实际上是唐朝的没落皇孙贵族,乃宪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孙。

再来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后代。

在北朝时期,这一脉也出了两支著名人物。

一支柱国大将军李弼(瓦岗领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义(唐初战神李靖的祖父)。

这里要特别提醒:李广虽然是纯粹的汉人,但是他的后代却逐渐胡化。

陇西李氏,随着最后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杀,而渐渐的隐没在史海中。

至于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多半是附会罢了。

关于李唐皇室的真正来源,当代史学界有太多的争论了,除开陇西李氏说,还有赵郡李氏说,以及鲜卑汉化说。

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

关于南唐皇室的真正来源,也有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是李唐后裔说,与冒姓说。

李氏起源

李氏起源

( )
翼昨 ,夜 心星 有辰 灵昨 犀夜 一风 点, 通画 。楼 七西 律畔 无桂 题堂 东 。 身 无 彩 凤 双 飞
忆沧 ,海 只月 是明 当珠 时有 已泪 惘, 然蓝 。田 七日 律暖 锦玉 瑟生 烟 。 此 情 可 待 成 追
席桐 为花 诗万 相里 送丹 山 路 , 雏 凤 清 于 老 凤 声 。 七 绝 韩 冬 郎 即 (
道德传家”源自老子;“太白遗风”“诗酒流芳”指 唐代大诗人李白
李斯
李商隐诗
寄秋 怀阴 崔不 雍散 崔霜 衮飞 晚 , 留 得 枯 荷 听 雨 声 。 七 绝 宿 骆 氏 亭 ( 天 意 怜 幽 草 , 人 间 重 晚 晴 。 五 律 晚 晴
李春 商心 隐莫 《共 无花 题争 》发 (, 三一 )寸 相 思 一 寸 灰 。 七 律 无 题 二 首
李可 商怜 隐夜 诗半 《虚 暮前 秋席 独, 游不 曲问 江苍 》生 问 鬼 神 。 七 绝 贾 生 ( )
)
)
(
(
( )
)
)
李清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片回忆的湖,一叶回忆的舟,带我驶向梦的湖心.湖心上竟 然停着一叶小舟,一位身穿青衣的女子站在上面,不时抬头望望天 上的飞雁,是如此的美丽而凄凉. 舟靠近了,我终于看清了她,消瘦的全身,一双忧郁的眼睛, 犹如一潭碧水,深不可测.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 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梦里萦徊,李清照,有着非凡的气质,如水般透明,如空气般 清新,却又带着那一点神秘.无奈,她的一生是半喜半忧.年年雪 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对丈夫无尽的思念,是传唱千古的名句的来源.红藕香残玉簟 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 头,却上心头。 一句句对夫君的情别愁绪,对世事的感慨与叹惋,一章章绝世 名篇,一个不平凡的女子,造就如此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也许命运 注定她要在痛苦中获得永生. 梦里,萦回,李清照,一个人比黄花瘦的女子,怎一贯愁字了 得!

七宗五姓——精选推荐

七宗五姓——精选推荐

七宗五姓汉隋时期是郡望⾝份制的社会,郡望世家⼤族在社会上享有崇⾼的威望和地位。

在所有尊贵的世家⼤族中有五个姓⽒最为尊贵。

即陇西李⽒(今⽢肃省东南部)、赵郡李⽒(今河北赵县)、博陵崔⽒(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今保定市和北京市⼀带)、荥阳郑⽒(今河南省荥阳市)、太原王⽒。

其中李⽒与崔⽒各有两个郡望宗族。

所以称之为七宗五姓、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基本信息中⽂名:七宗五姓时期:隋唐期间实例:陇西李⽒、博陵崔⽒、荥阳郑⽒等地点:中国七宗(⼜称七望)彭城彭城郡原为西汉的楚国。

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

东汉章和⼆年(88年)⼜改为彭城国。

南朝宋永初⼆年(421年)复为彭城郡。

隋开皇(581-600年)初废郡,⼤业三年(607年)复置。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徐州,天宝元年(742年)名彭城郡。

⼲元元年(758年)复为徐州。

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致包括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东微⼭县⼀带。

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因汉⾼祖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莫不以彭城为⾃⼰的祖籍,⽽称为彭城刘⽒。

彭城也就历来都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更成为天下刘姓的统⼀郡望。

赵郡赵郡,东汉建安⼗七年(公元212年),改赵国(治邯郸市)置赵郡。

三国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复为赵国,治所由邯郸移房⼦(今河北⾼⾢县西南)。

西晋末,复为郡。

东晋⼗六国时,战乱四起,群雄争霸,疆域分割,赵郡数易其主:永嘉⼆年(308年),刘渊迁都⼲阳(今⼭西临汾县西南),国号汉,赵郡归刘⽒,治所平棘(河北赵县城南1.5公⾥固城村);⽯勒据襄国(今邢台市),称后赵,九年(公元327年)置赵郡,治所房⼦(今河北⾼⾢县西南);慕容隽建前燕,赵郡⼜属慕容⽒;苻坚灭燕建前秦,建元⼗⼋年(公元382年)赵郡为符⽒所有;慕容垂建后燕,建兴⼗年(公元395年)赵郡复归慕容⽒;慕容垂之⼦慕容宝⽴,拓跋硅夺并州(今太原),围中⼭,取常⼭诸郡,赵郡治所由房⼦移平棘,遂归北魏。

唐代古代贵族

唐代古代贵族

唐代古代贵族唐代贵族的兴盛隋唐以前,中国社会崇尚门阀。

原因是魏晋以后,国家推行门阀制度,朝廷注重在豪门世族中选用官员,豪门世族士族与皇族一起执掌政权,拥有极高地位与声望。

南北朝时期,南北王朝虽然频繁更迭,但门阀士族仍有市场,依然是社会主导力量。

且不说为华夏文化嫡传的南朝,就是胡人统治的北朝,也汲取了门阀观念,重用汉人士族。

北魏孝文帝更是仰慕华夏文化,积极推进大规模的汉化运动,让鲜卑人说汉语、写汉字,并将鲜卑贵族包括皇族改为汉姓元、长孙、宇文、于、陆等。

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胡人或胡化汉人政权,汉人士族仍有几大“常春藤”,到了隋唐统一中国之后,这些“常春藤”士族依然倍受尊崇。

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一》记载,贞观十二年春,吏部尚书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奉命编撰《氏族志》。

高士廉等人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开展工作,“遍责天下谱谍,质诸史籍,考其真假,辨其昭穆,第其甲乙,褒进忠贤,贬退奸逆,分为九等。

”最后进行排序,以出身博陵的黄门侍郎崔民干门第为天下第一,“崔、卢、李、郑、王”五大氏族名列前茅。

唐太宗看了初稿,颇为困惑、恼怒,冲高士廉等人发脾气:“崔氏早已衰微,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为了维护皇室荣耀,唐太宗利用政治权力干预,下令重新排序,“以皇族为首,外戚长孙次之,降崔民干为第三。

”的确,在当时士人心目中,“崔、卢、郑、王”四大名门颇为高贵,甚至超越皇族。

诸如房玄龄、魏征、李勣等宰臣,在为子弟选择配偶时,都优先考虑向上述四大名门求婚。

与名门淑女结为连理,比娶公主做驸马更为荣耀。

故而,那时民间流行“崔家丑女不愁嫁,皇家公主嫁却愁”之说。

现在看来,高士廉等人当初未将皇族列为天下第一门第,真是不可思议。

毕竟中国人向来崇拜权力,习惯于看权力脸色行事,唯权力马首是瞻。

以世俗眼光看,帝制时代皇权至高无上,皇族理所当然为天下第一门第。

四大家族清河崔氏

四大家族清河崔氏
崔浩在北魏时期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文化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主持编纂的《魏书》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崔浩还积极推动儒学的传播和发展,使得儒学在北魏时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清河崔氏在唐朝的辉煌
政治地位与影响力
唐朝时期,清河崔氏继续保持着其显赫的政治地位。据统计,在唐朝共有十二位清河崔氏成员担任过宰相职务,这充分展示了清河崔氏在政治上的强大实力。此外,清河崔氏还与其他世家大族保持着紧密的联姻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其社会地位。这些宰相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在国家治理、政策制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唐朝的繁荣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衰落的原因
随着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不安,清河崔氏也逐渐走向衰落。一方面,随着科举制度的推广和门阀制度的瓦解,清河崔氏在政治上的特权逐渐丧失;另一方面,家族内部的矛盾和纷争也加速了其衰落的过程。科举制度的兴起使得更多的平民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仕途,这对以门第为基础的清河崔氏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家族内部的矛盾和纷争也对清河崔氏的衰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家族成员的增多,内部资源的分配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了家族内部的分裂和争斗。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清河崔氏在五代十国时期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清河崔氏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与早期发展
清河崔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崔业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故城县),后世遂称“清河东武城人”。崔氏先祖原本不姓崔而姓姜,后因封崔邑改姓崔。在西汉至东汉末年,清河崔氏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多个支系,其中崔琰和崔林两支尤为显赫。崔琰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道德修养闻名于世,他在曹操手下担任重要职务,深受信任。崔林则以其文学才华和对儒学的贡献而著称,他的作品在当时被广泛传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
清河崔氏:清河崔氏是清朝时期一个著名的贵族家族,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崔宝珠公(崔宝珠)所建立。

家族以崔宝珠公为首,世代延续,以崔氏为姓,分布在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陕西等地。

范阳卢氏:范阳卢氏是河南省范阳县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族,始祖卢宝珠,起源于明朝末年。

家族世代相传,以卢氏为姓,分布在河南、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陕西等地。

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是陕西省陇西县的一个古老贵族家族,始祖李清照,起源于明朝末年。

家族以李清照公为首,世代延续,以李氏为姓,分布在陕西、河南、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