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

第一章绪论

1、在人际关系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2、夫妻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3、梅奥对人际关系结构方面做了重要研究。(×)

4、期望理论是亚当斯提出来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6、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

8、要研究人际关系,应该把人际关系放到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10、人际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1、霍桑实验发现,组织中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

2、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可以采取的最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是圆式交往模式。(√)

3、在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书面交际的效果最好。(×)

4、人类最小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

5、霍桑实验证明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而言,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比客观物质条件更为重要。(√)

6、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

7、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性交往理论。(√)

8、自我呈现也称为印象管理。(√)

9、海德认为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

10、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和人际关系测量法的参照测量法都是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提出来的。(√)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

1、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

2、在态度的三个成分中,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3、态度不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4、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态度可以模仿。(√)

5、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认为,在态度形成和发展中,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关系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6、恐惧和态度变化呈倒U型关系。(√)

7、随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沟通内容比遗忘沟通者更快一些。(×)8与听众类似的沟通者比与听众不类似的沟通者传递的信息更有说服力。

9、听众的态度越极端,越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

10、私下保留的态度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第四章行动与态度

1、个体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是认知无关。(√)

2、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减少。(×)

3、一个人的认知失调程度与协调性认知数成正比,与不一致的认知数成反比。

(×)

4、行为可以改变态度。(√)

5、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

的关系。(√)

6、在从事与自己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时,自愿选择比强迫服从更会产生认知失调。

(√)

7、人们会对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更喜欢、评价更高,这是基于决策后失调的研

究,(×)

8、人在决策后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决策者会试图扩大两个项目之间

评价的差距。(√)

9、认知之间的不一致会产生一种称为激起的生理驱力。(√)

10、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与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与希望相反的效果。(√)

第五章印象形成

1、即使我们获得了有关某个人的互助矛盾的信息或资料,通常也倾向于把他看成具有一致心理倾向的对象。(√)

2、我们通常容易对一些人作出评估,这种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

3、隐含的个性理论说明人是不存在个性差异的。(×)

4、在印象形成中的加权平均模式中,我们对可信性程度高的信息赋予更高的权重。(√)

5、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

6、两个陌生人初次接触,新近效应起的作用大一些。×

7、印象形成中的定型会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认知,因而都是消极的。(×)

8、人们在自我表现时,往往试图扩大自己与其他人的类似性。(×)

9、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和个性。(√)

10、印象管理有肋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因此印象管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第六章人际知觉

1、脸部表情以及鉴别脸部表情的能力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是不同的。(×)

2、当一个人持续地注视我们,并保持这样的目光接触,而不论我们在干什么,我们会体验到极不舒服,并会感到心情紧张。(√)

3、身体语言常常暴露出一个人情绪状态的许多信息。(√)

4、非言语线索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辨别说谎话的人。(√)

5、海德的通俗心理学认为每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

6、相应推论理论认为,如果某人在课堂上大家沉默的时候沉默,在集体活动大家很热闹的时候还是沉默,这时我们可以把他的行为归因于他的个性,说他“沉默寡言”。(√)

7、不同的归因方式可以影响归因者以后的行为。(√)

8、人们往往只关注到行为,而忽视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

9、当人们失败的时候,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为个人的能力对心理健康比较好。(×)

10、在冲突归因中,归因比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

第七章自我知觉

1、詹姆士认为情绪反应的发生是以生理反应的发生为前提。(√)

2、自我服务偏见对于人际关系的培养是有利的。(×)

3、归因偏见是存在于所有人身上的普遍现象。(×)

4、贝姆自我知觉理论认为虽然不排除潜意识的作用,但从总体上而论,态度的形成与

变化建立在人们有意识的理论评价的基础之上。(√)

5、“错误归因”治疗属于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

6、自我服务偏见行为有助于保护或提高我们的自尊。(√)

第八章自我导向

1、消极的强化是指运用惩罚的方法来对待外界对个体的刺激。(×)

2、在人际关系方面自我控制的不同方式代表了交际能力的高低。(×)

3、自我控制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的。(√)

4、人可以随心所欲地给大自然立法。(×)

5、控制的行为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并且一旦行为形成后就不容易改变。(×)

6、人际交往中焦虑产生主要源于个体自我评价太低和对失败的恐惧。(√)

7、自言自语的习惯对人际交往焦虑的人没有作用。(×)

8、人际交往中焦虑是不安的信号,是失败的先导。(×)

9、观察记录自己的行为,可以促进自身行为发生变化。(√)

10.行为是受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由行为的过程所控制的。(√)

11.强化方式不必是立即可以使用的。(×)

第九章人际影响

1、群体规范都是有明文规定的。(×)

2、遵从所来自的群体的压力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想象的”。√

3、在群体活动中个体作出努力一般都会比单独完成时偏多。(×)

4、女子比男子更容易遵从。(×)

5、大部分群体规范是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

6、遵从行为的结果没有好与坏的区分。(√)

7、社会要求所有的成员都必须采取一定形式的遵从。(√)

8、群体压力并不能迫使个体改变其行为,并采取行动。(×)

9、遵从仅存在于人们行为的肤浅的表面水平。(×)

10、人们个性当中的偏见不会对个体的遵从行为发生影响。(×)

11、具有遵从特征的人在相同的情景下都会屈从群体的压力。(×)

12、群体对个体施加的压力使其遵从的两种形式是不会共同作用于同一个体的。(×)

13、群体的分歧有损于群体成员对群体的遵从行为的发生。(√)

14、权威人物的存在不容易对个体的遵从行为发生影响。(×)

15、具有非遵从行为的人对社会是有害的。(×)

16、个体之间的感染行为中主要传递的是情绪。(√)

17、个体间情绪的感染是在环境的高压下产生的。(×)

18、个体模仿他人行为的过程是个人社会化的手段。(√)

19、社会舆论是道德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

20、舆论的发生总是起源于社会上所发生的特殊事件或违反社会规范的特殊行为。(√)

21、牢骚常常是在与他人相互比较时产生的。(√)

22、成千上万的人喜欢喝茶,你也喜欢喝茶,这是一种遵从行为。(×)

23、在遵从行为的发生中,群体的信息压力和群体规范性社会压力,通常是共存的。(√)

24、牢骚的本质是社会舆论的表现。(√)

第十章利他行为

1、迫于舆论而捐款,这种行为是利他行为。(×)

2、他人在场,往往会促进个体的利他行为。(×)

3、在利他行为过程中,求助者的依赖性是不稳定的。(×)

4、利他行为是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行为。(×)

5、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特别重要的社会规范有社会责任规范、交换规范和平

等规范。(×)

6、许多利他行为研究表明,女性不像男性那样爱帮助别人,尽管女性常常

较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7、社会责任规范是内化了的行为规范,它不需要外在的奖励。(√)

8、利他行为是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励的行为。(√)

9、个体在发生利他行为之后的自我奖赏的感受不是必然要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