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公众行为的心理因素
公众心理与行为概述
![公众心理与行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c5f448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f2.png)
公众心理与行为概述公众心理与行为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在集体行动和群体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它涉及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反映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公众心理与行为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揭示人们在群体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例如,在一场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公众心理与行为来了解人们的恐慌程度、应对机制以及集体行动的方式,从而指导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应急措施。
另外,在社会文化演变和政策改革中,公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也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决策支持。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态度和反馈,从而更好地调整政策和推动社会进步。
公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群体心态与动态、集体行动与领导、传播与舆论、群众心理与政治、社会认同与归属感等。
群体心态与动态是指人们在群体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群体心态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所具有的一种共同心理构造,其中包括集体意识、认同感、价值观念等。
群体动态是指人们在群体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其中包括集体决策、集体行动、集体创造等。
通过研究群体心态与动态,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反应。
集体行动与领导是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关注人们在集体行动中的行为方式和动因,以及领导对集体行动的影响。
集体行动是指人们基于共同目标而采取的集体行动,例如示威游行、罢工、集会等。
而领导则是指在集体行动中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的人或机构。
通过研究集体行动与领导,可以了解人们参与集体行动的动机和方式,以及领导对于集体行动的影响机制。
传播与舆论是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它涉及到信息传播、舆论形成和心理影响等问题。
信息传播是指人们在群体中通过媒介、口耳相传等方式传递信息的过程。
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
![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58f24a2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9e.png)
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摘要:一、引言1.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关系2.因变量指标的重要性二、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概述1.定义及分类2.常见指标及其应用场景三、主要因变量指标及其测量方法1.满意度2.信任度3.态度4.行为意愿5.实际行为四、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1.满意度与信任度、态度、行为意愿的关系2.信任度与态度、行为意愿的关系3.态度与行为意愿的关系五、实证研究与应用案例1.满意度在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中的应用2.信任度在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中的应用3.态度在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中的应用4.行为意愿在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六、总结与展望1.因变量指标在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中的价值2.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在众多影响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素中,因变量指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分析其重要性和应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概述1.定义及分类因变量指标,又称结果变量,是指在研究中,由于自变量变化而产生的结果性变量。
在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因变量指标可以反映公众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根据研究目的和场景,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可分为满意度、信任度、态度、行为意愿和实际行为等。
2.常见指标及其应用场景(1)满意度:衡量公众对产品、服务或事件的满意程度,常见于消费者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等研究。
(2)信任度:评估公众对某一对象、组织或制度的信任程度,常见于品牌信任度、政治信任度等研究。
(3)态度:反映公众对某一对象的看法和评价,可分为积极态度、消极态度等。
(4)行为意愿:预测公众在特定情境下采取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如环保行为意愿、购买意愿等。
(5)实际行为:观察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如消费行为、投票行为等。
三、主要因变量指标及其测量方法1.满意度满意度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评分等方法进行测量。
公共关系考试要点
![公共关系考试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500795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2d.png)
公共关系考试要点UNIT 1 公共关系概述1公共关系的基本含义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自身形象,通过传播、双向沟通手段和活动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
2对于公共关系的基本含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1)公关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塑造社会组织自身的良好形象(2)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通过传播、沟通手段影响公众的活动.:(3)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双向的。
(4)公共关系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活动(5)公共关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3公关产生的条件(1) 经济: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2) 政治;民主政治取代专制统治(3) 文化;人性取代理性4当代公共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① 公共关系的职业化和行业化。
② 公共关系理论的规范化、国际化③ 公关活动主体及功能的多元化.」④ 公关活动技术手段的现代化5公共关系的职能1) 收集信息,了解变化。
注意优先收集:(1)组织形象信息。
(2)组织运行状态及其发展趋势信息.2) 参谋咨询,提出建议。
此职能直接影响组织决策,所以是高层次的公关工作.较常见的公关咨询和建议有两方面:一是关于社会组织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评估咨询,二是关于公众情况的咨询建议.3) 加强沟通,协调关系。
(1)公关工作的沟通与协调主要有两类:一是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协调,二是组织外部的沟通和协调(2) 公关沟通与协调的方式。
1双方关系处于和谐状态,沟通的重点应保持和强化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2不和谐状态时,解剖自身,反省组织的责任,3不明朗状态,用善意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明确主张,为双方的信息交流创造正常的、平衡的心理条件。
4) 应付突变,处理危机公关人员必须以高度认真的态度和十分清醒的头脑,准确地把握处理这些事件的原则和对策.6公共关系的原则1) 实事求是原则2) 双向沟通原则3) 互惠互利原则4) 开拓创新原则5) 尊重人格原则6) 全员公关原则Unit 2 公共关系三大要素1社会组织的含义社会组织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它有领导、有目标,成员问又有明确分工和职责范围,还有一套规范的工作制度。
简述公众心理的特征
![简述公众心理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273502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18.png)
简述公众心理的特征公众心理是指人们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它是由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个体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
以下将从社会影响、心理共性、行为模式和心理偏差四个方面对公众心理特征进行简述。
一、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公众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断接收到来自他人的信息和影响,这些信息和影响会对其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影响可以是直接的,如他人的意见、行为和评价;也可以是间接的,如媒体的报道、广告宣传和社交网络的传播。
社会影响会导致公众形成共性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倾向。
二、心理共性公众心理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往往具有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可能源于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也可能是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塑造。
人们对于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成就的需求等心理需求在公众心理中普遍存在,并且会影响其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三、行为模式公众心理在行为模式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例如,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表现出恐慌和冲动的行为,而在竞争激烈的情境中,人们可能会表现出攀比和争夺的行为。
此外,公众心理还会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当大多数人对某一行为表现出相似的反应时,其他人也会受其影响而采取相同的行为。
四、心理偏差公众心理中存在一些心理偏差,在特定情境下会产生特定的心理倾向和错误决策。
其中一些常见的心理偏差包括:1.羊群效应:人们会在群体中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不考虑其合理性和正确性。
2.社会认同:人们倾向于同处于相同社会群体的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
3.信息偏差: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存在偏差,容易受到信息的可靠性和评价的影响。
4.预设偏差:人们倾向于根据已有的认知框架来理解和解释新的信息和情境。
5.决策偏差: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容易受到情绪和感觉的干扰,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公众心理的特征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社会管理、舆情引导和市场推广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公共关系的对象2009年6月
![公共关系的对象2009年6月](https://img.taocdn.com/s3/m/aea6490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1.png)
第二节 公众的心理分析
三、目标公众分析举要
(四)媒介公众
媒介公众指新闻传播机构及工作人员,如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 电视台的编辑和记者。新闻媒介是组织与公众联系的最主要渠道,也是 组织最敏感、最重要的公众之一。媒介公众是具有双重性格的特殊公众, 它既是公关人员赖以实现公关目标的重要媒介,又是公关人员必须尽量 争取的重要公众,新闻媒介传递信息迅速,影响力大、威望高,它可以 左右社会舆论、影响、引导民意,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局势的变化具有 不容忽视的作用。
2、组织面对的公众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依据各子系 统对于组织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生存性公众系统,功能性公 众系统、横向同业公众系统和扩散性公众系统。
3、按照公众的发展动态分类,即根据由于组织的行为所引起 的公众态度、行为的发展变化来分类。当组织的行为对公众产 生了某种后果时,这种后果就会导致公众与组织间的关系发生 由疏到密的变化,从而使得公众对组织的影响力也随之发生变 化。按照这一过程,可以把公众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 晓公众、行动公众。
返回
案例四(媒介公众)
1998年10月14日下午,宁波电视台两名记者就消费者在 “麦德龙”超市购买的夹心面包有部分长出长毛,严重变质一事 进行采访。刚走进商场,工作人员就上来阻挠和威胁:“不要拍, 否则敲碎你的摄像机。”一位经理出来后更气势汹汹地质问记者: “你拿着摄像机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要曝光,你敢不敢拿到电视 台去放?!”没等记者解释完,这位负责人转身就走。边走边下 指令:把他们摄像机的镜头罩上。商场多名工作人员闻讯上前推 挡镜头,抢夺摄像机,并开始推打记者……结果不言而喻,“麦 德龙”的“美名”经由各大媒体而遍及宁波城,从而,影响了 “麦德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第二节 公众的心理分析
公众心理分析
![公众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7818ccc1c708a1284a443c.png)
缺乏自我实现需求的特征:觉得自
己的生活被空虚感给推动着,要自 己去做一些身为一个「人」应该在 这世上做的事(使命感),极需要 有让他能更充实自己的事物、尤其 是让一个人深刻的体验到自己没有 白活在这世界上的事物。也开始认 为,价值观、道德观胜过金钱、爱 人、尊重和社会的偏见。
我们第一感觉应该是,这里有一堆
衣物!
而不是我们的面前有:三件外套,
两条裤子,还有两双袜子
那么我们在公共关系学中应该 怎样利用对象组合这个因素呢? 为什么现在的企业都在强调 创新,强调标新立异?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 在消费者心目中成为一个独立的个 体,牢牢的抓住消费者的关注力。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需要和动机、兴趣、 性格、气质、经验知识
就像我们有时候一边看电视,一边 打电话。 我们通常要么专注于通话的内容, 要么专注于电视的对白。 很少有人能同时把握电视对白和通 话的信息。 同学们对于知觉的选择性,还能 想起来有没有其它的例子?
知觉的选择性,既有客观的原因也
有主观的原因。
这种选择性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所制约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在周围 环境中刺激作用强烈的突出的事物, 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成为知 觉对象。
的需要,是需要层次的基础。 级别最低,如:食物、水、空气、 性欲、健康。 缺乏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 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 德观明显变得脆弱。
例如:当一个人极需要食物时,会
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人民在战乱 时,是不会排队领面包的。 以生理需求来激励下属时,假设人 为报酬而工作 。 激励措施: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 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 息、提高福利待遇
负面新闻与公众心理的影响
![负面新闻与公众心理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6c8a072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6c.png)
负面新闻与公众心理的影响当今社会,负面新闻几乎无处不在。
从报纸、电视,到社交媒体和网络,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各种各样不良事件和不幸故事的报道。
负面新闻不仅对受害者本身产生影响,还对公众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负面新闻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负面新闻对公众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产生了冲击。
在媒体大肆渲染的背景下,公众容易被一些罕见事件或悲剧故事所震撼。
想象一下,当我们看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恐怖袭击、谋杀案等事件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担心发生类似的悲剧可能性会增加。
长时间暴露在负面新闻的影响下,公众很容易感到不安和焦虑。
其次,负面新闻影响了公众的信任和态度。
负面新闻通常涉及到一些负面行为,例如腐败、舞弊、欺诈等。
这些负面行为的报道会破坏公众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信任,例如政府、企业和公共机构。
此外,不断曝光的负面新闻也容易使人产生负面态度,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印象。
负面新闻还可能导致公众的情绪波动和消极情绪的增加。
人们对于他人的不幸经历和不公正待遇往往会产生同情心和愤怒,希望看到公正的结果和公平的社会。
然而,频繁接触到负面新闻往往会让人们忧心忡忡,情绪低落,甚至产生无助感。
无论是对于新闻事件中的受害者还是整个社会,这种情绪上的波动都会对公众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负面新闻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呢?首先,关注平衡的新闻报道是非常重要的。
媒体应该更加公正、客观地报道新闻,让公众看到事情的真实情况,避免过度渲染和偏颇的报道,以免误导公众和扭曲事实。
同时,个人也可以调整自己的观看习惯,选择性地接触新闻,减少对负面新闻的暴露时间。
此外,建立积极心态和加强社会支持是改善公众心理的重要因素。
在面对负面新闻时,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和理性,正确看待事物,避免一味对一些罕见事件做出过度反应。
同时,加强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增强公众的心理抵抗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第四章公众心理与行为
![第四章公众心理与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9df35c1c0508763230121213.png)
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 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
成一个阶段,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后,下一个 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了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生理 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 要属于高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基本上也 属于高级需要。
Page 26
(五)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一个人形成某些态度,这些态度往往相互组合成为一个态
度系统。
Page 27
四、霍夫兰的说服模式
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 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
(一)说服者的条件 霍夫兰认为,一个对某问题享有声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
在公共场合下的流行、流言、舆论是大众心理现象的三种 表现形式。
Page 30
(一)流行的概念
流行(或时尚)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社会 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 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了彼此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 染,即所谓的“一窝蜂”现象。
Page 12
第二节 需要与公众行为
此章节在公共关系学中具有很关键的作用,公众行为是公 共关系开展的前提。因此此章节除了可能出现选择题外, 也可能出现简答题或者论述题,考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Page 13
一、需要理论的要点
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 的直接动力。
早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 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并于1954 年在其名著《动机与人格》中作了进一步阐述。
Page 17
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
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 存
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 定
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
![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bc73675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21.png)
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定义三、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四、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的作用五、结论正文【引言】在社会科学领域,公众心理与行为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公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因变量指标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进行探讨。
【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定义】公众心理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公众个体和群体在心理上的反应、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
公众行为则是指公众在特定情境下所展示的各种活动和举止。
这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公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领域。
【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态度:指公众对某一对象、人、事、观念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反应、认知评价以及行为倾向。
2.信念:指公众对于某一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包括对其可能性的估计以及对结果的预期。
3.知觉:指公众对周围环境信息的接收、处理和理解过程。
4.情感:指公众在心理上的情绪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感受。
5.行为:指公众在特定情境下的实际行动和表现。
【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的作用】研究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公众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其次,通过分析因变量指标的变化,可以预测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发展趋势,有助于防范和化解社会问题。
最后,对因变量指标的研究有助于拓展和丰富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
【结论】总之,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因变量指标是研究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关键内容。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公众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为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公共关系学--复习题
![公共关系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99a0b03d4d8d15abf234e19.png)
公共关系学复习题一、名称解释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我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通称,这些活动与关系都是公众性的,并且都是其社会意义。
2、全员公共关系—全员公共关系—是指通过对全体成员的公共关系教育和培训,提高公共关系意识,形成浓厚的公共关系氛围,使组织全体成员积极参加公共关系活动,并按照公共关系的要求开展工作。
3、新闻发布会—二、单选题1.公共关系于20世纪( A )年代开始传入我国的香港和台湾省。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2.公共关系组织——社会组织是( C )A. 一个群众 B.人民 C. 一个群体 D.一群人3.公共关系的媒介是( C )A.社会组织B.公共人员C.传播D.公众4.公共关系传播的方式有( A )A.人内;人际;大众;组织和国际传播B. 人际;大众C. 组织D. 国际5.印刷媒介有( D )A.报纸B.杂志C.书籍D.报纸,杂志,书籍和其他6.公共关系调查报告的特点是( C )A.社会性、真实性B.时效C.社会、真实,时效,新颖,逻辑,典型,针对性D.逻辑7.公共关系中个人仪表指()A.仪容B.仪表C.仪容和仪表D.仪容、服饰、谈吐、行为举止8.日常外事礼仪有( C )A.个人B.迎送C.称呼;个人;迎送;送礼;赴宴礼仪D.送礼9.新闻发言人应具备你的条件()A.组织的头面人物之一B.发言人回答记者问题的准备C.良好的外形和表达能力D. 组织的头面人物之一、良好的外形和表达能力和有执行原定计划并加以灵活调整的能力。
10.展览会的作用( D )A.扩大组织和产品的声誉B.提供与公众进行直接交流的机会C.增进经济效益D.以上都是三、多选题1.公共关系的功能有()A.组织生存的影响与作用B.对个人的作用C.组织发展的影响与作用D.对社会的作用2.公共关系的职能()A.收集信息、监测环境B.宣传引导传播推广C.咨询、建议、形象管理D.协调关系,柔性管理3.公共关系人员的能力包括了()A.良好的组织能力B.创新能力C.表达能力D.交往及应变能力4.公众的特征有()A.同质性B.相关、群体性C.多维、多变性D.能动性5.影响公众行为的心理因素有()A.知觉与公众行为B.价值观与公众行为C.态度,需要与公众行为D.性格,气质,兴趣,能力与公众行为6.公共关系传播的原理是()A.传播与公共关系传播B.传播模式C.传播方式D.传播功能7.公共关系传播的规律有()A.双向沟通律B.情感唤醒律C.客观超脱律D.因人、因时适宜律8.公共关系调查的方法有()A.典型和重点调查B.抽样和个案调查C.全面调查D.以上都是9.影响公共关系实施的因素是()A.沟通因素B.目标因素C.目的因素D.突发因素10.演讲由以下阶段组成()A.构思B.说理C.记稿和试讲D.正式演讲四、填空题l、(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公众情绪影响群体行为的有关心理学效应
![公众情绪影响群体行为的有关心理学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9546e75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5.png)
公众情绪影响群体行为的有关心理学效应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公众情绪对群体行为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心理学领域,人们对公众情绪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研究愈发深入。
公众情绪可以对群体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包含着诸多心理学效应。
1.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个体认同与集体认同相结合,以维护自尊和认同感。
当公众情绪出现特殊化或者集体情绪高度一致时,个体更容易加入情绪相符的群体行为。
当社会出现大规模示威时,人们往往会在群体中表现出更加激进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由公众情绪的影响所导致的。
2. 社交传播理论社交传播理论指出,人们的行为会受到他人行为和情绪的影响。
在社交媒体上,公众情绪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快速扩散,影响更多的人群。
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大量情绪激动的言论时,自身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个体行为和决策。
3. 群体心理学效应在群体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与公众情绪相关的心理学效应。
集体心态效应使得人们更容易在情绪高涨时参与群体行为;群体压力效应导致个体在群体中做出与自身判断不符的决策;群体特殊效应使得群体的意见更加特殊化,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情绪和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公众情绪影响群体行为的心理学效应更加凸显。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效应的深入理解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群体行为。
但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个体决策和行为受情绪影响的也要保持理性思维和独立判断,避免盲目跟风和被情绪所左右。
公众情绪的涌动是无法避免的,而了解其影响行为的心理学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公众情绪影响群体行为的心理学效应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综合分析,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中群体行为的本质。
只有深入探讨和理解这些心理学效应,才能更好地引导和规范公众情绪,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公众情绪影响群体行为的心理学效应。
公关心理学之公众心理概述
![公关心理学之公众心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e1caf0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4.png)
公关心理学之公众心理概述公众心理是指公众在特定环境中对特定信息和事件的心理反应和行为。
公众心理的研究对象是大众群体,而不是个人。
公众心理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大众的相似性,即大众具有类似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
其次是公众心理的可塑性,即社会环境和信息对公众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是公众心理的灵活性,即公众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是多样的,随着环境和信息的变化而变化。
公众心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需求、动机和价值观等。
人们的需求和动机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而价值观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评价和判断。
其次是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社会规范、社会认同和社会压力等。
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接受的准则和规范,它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社会认同是人们对他人和集体的认同和归属感,它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社会压力是人们在社会中受到的来自他人和集体的压力,它会对人们的心理反应和行为产生影响。
最后是文化心理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人们具有不同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
公众心理在公关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了解公众心理可以帮助公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准确地制定公关策略和目标。
其次,公众心理的研究可以帮助公关人员更好地预测公众的反应和行为,从而避免可能出现的负面反应和行为。
第三,公众心理的研究可以帮助公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公众的价值观和社会认同,从而更好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
最后,公众心理的研究可以帮助公关人员更好地评估公关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策略和措施。
总之,公众心理是公关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公众心理可以帮助公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预测公众的反应和行为,理解公众的价值观和社会认同,以及评估公关活动的效果和影响。
在实践中,公关人员应该根据公众心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更好地进行公关活动。
同时,公关人员还应不断学习和研究公众心理,以不断提高公关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
13公众心理2
![13公众心理2](https://img.taocdn.com/s3/m/9f962c3b5727a5e9856a61db.png)
二、影响公众行为的群体心理
3.舆论
指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的意见与看法的公开表达。 舆论至少包括四个因素: (1)必须有一个问题; (2)必须有多数个人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 (3)在这些意见中至少要有某种一致性; (4)这种一致的意见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
应对策略:
倾听舆论、顺应舆论 引导舆论:快、真、情 制造舆论
影响从众心理的因素: 团体因素: 个人因素: 问题本身:
圣元奶粉激素门事件
2.逆反心理 指个人与群体在情绪和情感上的对立所形成的对 信息的逆向理解和行为上的对抗倾向。
抵触心、好奇心、好胜心
成功案例欣赏
二、影响公众行为的群体心理
(三)无组织的群体心理 1.流行(时尚) 表现:特定的观念、行为、语言、生活方式 特点:时效性、周期性、两极性、下行性
起义之前,陈胜当众焚香祭拜,使用百枚铜钱占 卜,乞求天神护佑:若起义能够成功,则铜钱正 面向上者居多。祭礼之后,陈胜将袋中百枚铜钱 抛洒祭坑。众人上前一看,百枚铜钱全部正面向 上。众士兵目瞪口呆,坚信起义反秦是天神的旨 意。
2.流言 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根据,而在人们中相互 传播的一种特定的虚假信息。 特点:不确定性、煽动性 类型:愿望流言,恐怖流言,攻击流言
流言的制止 (1)提高新闻媒介的可信度,让人们藉新闻媒介获 取完全正确的情报。 (2)使人们对领袖人物具有信任感。 (3)为了消灭模糊的真空状态,要尽可能多而快地 传达可信的情报。
二、影响公众行为的群体心理
(一)公众群体心理 指公众处在某一实际的社会群体中而在外部行为 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和稳定的心理特点。 特点: 认同意识 归属意识 整体意识 排外意识
二、影响公众行为的群体心理
(二)有组织的群体心理 1.从众心理 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之下,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 不同而被孤立,从而舍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大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认 同感。
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e670c9aa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16.png)
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1. 引言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在研究人们的行为时,人们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机制和行为,而当人们的行为发生在群体中时,研究人员则关注社会心理学现象。
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指在团体中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系列心理现象,如文化、价值观念、习惯、信念等。
本文将探讨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2. 社会身份社会身份是一个人在群体、社会中被归属的性质和特征,可以是通过性别、年龄、种族或地位来定义。
社会身份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并影响群体内部的关系。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社会身份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在一个学校中,学校领导和学生的社会身份不同,会影响他们在校园中的行为。
如果一个学生要面对学校领导的行为,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谨慎和顺从,遵循学校规定以避免不良后果。
3.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每个社会中广为人知的有关行为的各种根据。
人们的行为通常是根据社会规范的标准进行评价的。
社会规范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
例如,普遍认为不要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因为这种行为可能会影响其他人。
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那么这个行为可能会被视为不端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该行为不仅会影响到该人对其他人的行为评价,同时也会影响他未来的行为。
4. 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指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社会成员对某些行为的限制和约束。
社会控制是有关每个社会中的法律、规定、习俗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概念。
例如,交通规则和制度能够帮助维持公共道路上的安全,因为人们应该在符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行驶车辆。
如果一个人飙车或超速,那么他所做的行为可能会被其他司机视为不端行为,这种行为可能会刻画这个人的形象,并影响他未来的行为。
5. 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总结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表现出的行为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规范、社会身份和社会控制是影响人在群体中行为的三个主要因素。
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这些因素的工作原理,更好地预测我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并帮助我们在群体中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动机。
公共关系学公众心理分析
![公共关系学公众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61136ee009581b6bd9ebae.png)
公关关系学上所说的公众心理主要包括:知觉、 需要、态度、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这些心理 因素会影响到公众的具体行为,而对我们的公关 活动产生影响。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公众心理和公众 行为之间的关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公众行为关系
比较密切的几种公众心理现象,包括知觉、 需要、态度、流行、流言、舆论、从众心 理、逆反心理等等,通过学习要把握一般 的公众心理和行为特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公众心理 P127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是公众心理分析,那么我想 请问一下,大家觉得公众心理到底是什么?
性格如何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
——自尊心强的人和很谦和的人在被批评后的不同反应 ——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在中一亿的大奖以后的反应。
比如说,我们面前有三件外套,两条裤子, 或者还有两双袜子放在一起了,我们的知觉会对 这些对象进行组合,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我们 第一感觉应该是,这里有一堆衣物!而不是我们 的面前有:三件外套,两条裤子,还有两双袜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大家理解了对象组合这个因素了吗? 那么我们在公共关系学中应该怎样利用对象
那么兴趣怎样影响人这个主体的知觉选择 性呢 ? 大家想想看。
例子:小李是个猴迷,小张出奇的喜欢吃 香蕉。那么当他俩同时看到一只可爱的猴 子,拿着一大串香蕉的时候。他们的反应 会不会有什么样的差异啊?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 情绪、自尊心、对人态度等方面的特征影响着知觉的选择 性。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ed11c343323968001c920b.png)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要点•难点解析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公众行为关系比较密切的若干社会心理现象,包括知觉、需要、态度、流行、流言、舆论、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等,把握一般的公众心理和行为特征。
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知觉的选择性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我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被动地"或“主动地”选择知觉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这种知觉的选择性,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一)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二)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需要和动机;2.兴趣;3.性格;4.气质;5.经验知识。
三、知觉的偏见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的印象。
引起知觉偏见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因效应;(二)近因效应;(三)晕轮效应;(四)定型作用。
第二节需要与公众行为一、需要理论的要点(一)需要的定义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二、需要的五个层级(一)生理的需要;(二)安全的需要;(三)社交的需要;(四)尊重的需要;(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梯。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
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第三节态度与公众行为一、态度及其与结构(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比如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等等,这些倾向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比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和方式。
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dd76330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b.png)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也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人的安全行为水平,因而人的安全行为表现出差异性。
不同的企业职工和领导,由于上述人文素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水平:同一个企业或生产环境,同样是职工或领导,由于责任、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会表现出对安全的不同态度、认识,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
要达到对不安全行为的抑制,面对安全行为进行激励,需要研究影响人行为的因素。
一、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1)情绪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情绪为每个人所固有,是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
从安全行为的角度: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思维与动作较快;处于抑制状态时,思维与动作显得迟缓;处于强化阶段时,往往有反常的举动,这种情绪可能导致思维与行动不协调、动作之间不连贯,这是安全行为的忌讳。
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临时改换工作岗位或暂时让其停止工作,不能把因情绪可能导致的不安全行为带到生产过程中去。
(2)气质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使个人的安全行为表现为独特的个人色彩。
例如,同样是积极工作,有的人表现为遵章守纪,动作及行为可靠安全;有的人则表现为蛮干、急躁,安全行为较差。
因此,分析职工的气质类型,合理安排和支配,对保证工作时的行为安全有积极作用。
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捷、乐观,情绪变化快而不持久,善于交际,待人热情,易于适应变化的环境,工作和学习精力充沛,安全意识较强,但有时不稳定;胆汁质,易于激动,精力充沛,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暴躁而有力,情感难以抑制,安全意识较前者差;粘液质,安静沉着,情绪反应慢而持久,不易发脾气不易流露感情,动作迟缓而不灵活,在工作中能坚持不懈、有条不紊,但有惰性,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抑郁质:敏感多疑,易动感情,情感体验丰富,行动迟缓、忸怩、腼腆,在困难面前优柔寡断,工作中能表现出胜任工作的坚持精神,但胆小怕事,动作反应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影响公众行为的心理因素。
首先,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公众。
我选一个同学回答。
大家都知道,公共关系活动开展的成败,最终都要落实在公共关系对象的影响效果上,所以我们要认清公众的特征了解公众。
因为同一个事物对不同的公众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行为。
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说,之所以产生这些不同的反应和行为,主要是因为啊,公众的不同的心理差异;所以我们掌握公众的不同的心理差异,就是为了确定,公共关系的特定的战略和具体的战术。
首先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案例。
就是有一次啊,在台湾的两家主要的报纸上面呢,同时刊登了一个漫画式的机车广告;这个广告的文字说明是:“买机车请您慎重考虑,今天不要买机车,请您稍后六天,一部让您一想不到的好机车就要来了!到了第二天,第三天这个文字广告依旧只是把第六改成第五,把五改成四;到了第四天这个文字说明改动为,请在稍后三天,要买机车您就会看到外形,耗油量,马力,耐用度等等,有一部与众不同的好机车马上就要来了;到了第五天文字说明又改为让你久候的这部外形,冲力,耐用度,省油都能让您满意的野狼125机车就要来了,烦您再稍后两天;到了第六天,文字说明为让您久候的野狼125机车明天就要来了!到第七天野狼冲上市场,立即引起了轰动,产生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这里是利用悬念的手法,引起公众的心理冲动;最终达到了打开产品销路的目的、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证。
新产品上市啊一般都要以公关为先导,让公众啊知道从而产生兴趣,产生一种购买欲望;这样投放市场以后呢会激发公众的一种购买行为。
以上这个例证啊,使我们看到了分析和研究公众的心理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影响公众行为的心理因素有哪些呢?这些因素是非常复杂的,今天呢我们讲解主要的几个因素。
第一种,价值观。
什么价值观呢?价值观就是人对于周围事物的好坏,善恶,是非或重要性的一个评价。
比方说,人们对荣辱,平等,自由,幸福都有一些好坏,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在人们心目当中就构成了价值体系;价值观是引向人的动机和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我们怎样来理解价值观呢?我给大家讲这样一个小故事。
比方说,在一栋大楼里面啊,住着不同民族的人,这的人群他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异,这样以确保啊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性。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因素,知觉。
什么是知觉呢?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与人脑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那么讲到知觉啊,我们就要弄清楚,知觉的基础是感觉。
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事物的反应。
感觉和知觉啊,他们的区别一个是整体属性,一个是个别属性。
就像我们对苹果的感觉,你看到这个苹果是红红的圆圆的,那么它作用于你的视觉;你闻到这个苹果有一种淡淡的香味,这个是作用于你的嗅觉;如果你亲口尝一尝,那么你感到苹果的味道是甜的,这是作用于你的味觉;那用手去摸一下呢,这种光滑的,微凉的感觉是触觉。
这个视觉也好,味觉也好,嗅觉也好等等都是人的感觉。
我们这里讲的知觉是对这几种感觉,进行综合起来的一个论述,加上呢人们的知识,经验,理解,感情,想象而得出的一个整体属性的认识。
我们说这个苹果是产于北方的,一种富有营养价值的,的好吃的水果,这就是一种知觉。
在这里我们要提到另外一个概念,那就是社会知觉。
什么是社会知觉呢?社会知觉就是指,人对社会环境中的个人或者群体特性的一种整体感应。
社会知觉容易产生一些偏差,比方说,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等这都是社会知觉偏差。
我们的生活当中的要注意认识这些社会知觉偏差带来的影响,要注意认识它,同时能利用或者消除这些影响。
这是影响公众行心理因素的第二个,知觉因素。
第三个因素,需要就是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满足的主观体现,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期望。
我们从这个概念的解释中就能知道人的需要就能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生理需要,也称为自然性需要;它包括哪些方面呢?它包括饮食,睡眠,运动等方面的需要。
第二类是心理上的需要,心理上的需要又称为社会性需要,它包括劳动,交往,威信等方面的需要。
需要是产生人类行为的原动力,许多公共关系的问题啊,正式由于公众的需要与现实的冲突所引发的。
其中这个人类生理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在我们熟悉的女作家张爱玲的笔下,她的男女主人公都把生理需要作为人的生存的第一需要;所以啊,张爱玲认为啊:“世上有用的人,往往都是俗人。
”这是张爱玲的一句话。
证明人的生理需要是第一需要,最基本的需要。
第四个因素是态度。
什么是人的态度呢?态度是人对某一对象所具有的认识,评价及其倾向性。
公共关系学中,公众的行为是直接与公众的态度密切相关的。
在公共关系当中,把人的态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积极的态度;第二类是消极的态度。
每一大类当中又有五种表现形式;比方说积极的态度有了解,感兴趣,赞同,钟情和同情;消极的态度呢,有无知,冷漠,偏见,乏味,鄙夷。
啊,都有五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我们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啊,就是要改变人们对组织的态度,尽量把对组织的消极态度转化为积极态度。
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的态度一旦形成,它就比较牢固而持久;但是呢,人的态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是可以改变的。
公共关系活动就要研究如何改变公众的态度,使这个公众啊积极的支持和配合组织的行为。
下面我们讲第五种心理因素,第五种心理因素是人的气质,性格。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讲到的气质啊和心理学上讲的气质啊,是不相同的。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啊讲一个人很有气质,是讲一个人他很有风格或者有他的风度,风度比较好;而心理学的气质呢引用的是公元前五世纪,希波克拉底古希腊的医生称为医学之父,他的体液说当中,就讲到了人的气质,他的体液说啊是比较有名的。
关于气质的学说虽然有很多种,比方说孔子的体质三分说;春秋时期的体质阴阳五行说;以及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血型说;但是流传的比较广泛的,还是医学之父的体液说。
他把人的气质分为四大类,啊分为四种,一个是胆汁质,第二个是多血质,第三个是粘液质,第四个呢,抑郁质;啊~ 胆汁质质又称为兴奋型或者称为不可抑制型;我们从它的另外一种这个名称上呢就可以知道这种气质类型的特点,兴奋型不可抑制型;比方说张飞,三国演义里面的张飞,脾气非常暴躁,不可抑制啊。
第二种气质呢是多学质,多血质又称为活泼型或称为灵活型。
灵活型啊比较活泼,为人处世啊也比较灵活;啊~这种气质的代表人物,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比较活泼有活力;第三种气质是粘液质,粘液质又称为安静型;那么红楼梦里面的秦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第四种气质呢抑郁质,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抑郁质;这几种气质啊从整体上来说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因为每一种气质啊都有它的优点,也有一些缺点;关键是能不能把这种优点发扬光大;能不能够克服缺点。
我们说它没有好坏之分,是说这几种气质的人啊都可以成才。
比方说多血质,这个历史上啊多血质的人还是比较多的,例如说美国的前总统罗斯福,罗斯福就是多血质的人,他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理的都比较好,同哪一派政治实力。
当然我们要知道每一种气质的人都可能成才的。
这个气质呢,它有一定的天赋性,这个丘吉尔是胆汁质,他父亲也是胆汁质,人们说他的父亲像一只好斗的公鸡经常和他人吵架。
抑郁质呢,林彪就是典型的抑郁质。
他平时不多说话,但是呢为一点小事啊,他总是琢磨不停,所以他容易失眠。
粘液质。
粘液质它称为安静型。
邓小平同志啊就是一个典型的粘液质的人物。
有一本书上面啊写到他,结婚不久啊她的妻子卓琳就知道他总是不说话,问他为什么他不多说话,邓小平同志说,你说我听也好呗!他是这样回答的。
那么下面我们讲到性格。
性格呢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上;人的性格啊有很大的多变差异;对现实的态度比方说对人的态度,对人的态度是有很大差异的,比方说有的人对人非常有礼貌,非常谦虚,非常诚恳;而有的人啊对待他人啊就是两面三刀非常狡诈啊!或者说斤斤计较,你看性格的差异有多大。
性格是有好坏之分的;我们讲气质具有天赋型,那么性格呢可以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
下面我们讲第六个心理因素,那就是兴趣和能力。
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爱好某种活动和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
我们对人兴趣的认识啊也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就是对物质的兴趣;比方说,对衣、食、住、行的兴趣,是对物质的兴趣;第二类是对精神的兴趣,这段时间啊有很多同学看这个世界杯,这个就可以说是对体育精神的兴趣,非常好。
当然除了对体育的兴趣,有的人爱好文学作品,有的是在对音乐方面的兴趣。
所以啊对精神的兴趣啊,有对文学的兴趣,对艺术的兴趣,对体育的兴趣等等。
第三类呢,那就是对社会的兴趣。
比方说,对社会工作的兴趣,对组织活动的兴趣,对组织交往的兴趣;兴趣啊,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一个人对某一项工作或者某一项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可以说它就成功了一半。
古今中外很多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非常浓厚,这样的例子啊举不胜举;下面我们讲能力。
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我们一般的来说,把能力划为两大类;第一大类称为基本能力,又称为一般能力,也就是人的智力;它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这就是人的一般能力或者说是人的基本能力。
能力的第二种是特殊能力,什么是特殊能力呢?特殊能力就是人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比方说,一个国家的人他的一个特殊能力啊就是语言表达能力或者成为写作能力;一个画家要求他具有较高的绘画能力。
我们如果探讨一下公共关系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所具备的特殊能力有哪一些呢?我想啊,公共关系人员所具备的特殊能力有这样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也就是最重要方面,那就是沟通能力;公共人员啊她总是和各种公众进行打交道,沟通能力十分重要。
这是第一种特殊能力。
第二种是执行能力,公共关系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
第三种能力应该是应变能力,随着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都要善于应对,自己的思维随时处于一种敏捷的状态,这就是应变能力。
最后一种呢是表达能力,语言的表达和文字的表达都非常重要;既要能说又要能写。
所以啊公共关系人员啊要了解公众的各种兴趣,同时呢要认识到呢一个人的能力有差异,我们就是灵活对待,非别对待以提高公关的效果。
那么我们讲了六种影响公众行为的心理因素,那么哪个因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呢?应该说是第三种,就是人的需要。
在大学里面讲述公共关系学的第一人,是哪一个呢?是一个叫做伯内斯的一个人。
1923的时候他在纽约大学讲述公共关系学,他研究公共关系学的理论60多年,他出生在奥地利,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外甥,也就是弗洛伊德是他的舅舅,在出生后不久父母带他移居美国。
年轻的时候做过美国福特公司的公关部的经理,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关事务所。
他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非常注重研究公众的心理需求,他提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公关思想,那就是,“投公众所好”这是他的公关思想的核心,投公众所好也就是要迎合公众的需求,要满足公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