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面孔方面研究)

合集下载

心理学研究方法(面孔方面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面孔方面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作业1、研究主题大背景:面孔识别研究点:动态面孔增益效应2、大背景2.1 概念面孔识别是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领域。

20 世纪70 年Ekman 和Frisen 系统地研究了人脸基本表情的文化普遍性,并从解剖学角度提出了6 种基本的面部表情。

20 世纪80年代,Bruce 和Young 系统地研究了人对面孔的识别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经典的面孔识别功能模型。

自此,面孔识别成为认知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面孔识别包括,面孔身份识别,即人能轻易地从不同表情中识别出同一个人的面孔,面部表情识别,即从不同人的面孔上识别出同一种表情。

2.2 研究方法2.2.1 快速分类范式快速分类实验speeded classification task,由Bruce设计来支持并行双路径加工的理论。

Bruce 用熟悉与不熟悉人的面部表情图设计了3 个快速分类(speededsification task)实验。

实验一要求被试行表情分类判断,结果发现判断不受熟悉影响;实验二要求被试进行性别判断,结发现熟悉度显著影响判断;实验三要求被判断是原始图片(intact face)还是改动过的图片(jumbled faces),结果发现熟悉度显著影响这种身份判断。

实验结果出现了分离:熟悉度影响身份识别,但并不影响表情判断。

这支持功能模型假设[1]。

2.2.2混合范式混合范式由Calder 和Young设计来支持并行双路径加工的理论。

混合范式指实验用的材料即面孔的上下两半分别由不同的身份和/或表情组成,再要求被试进行身份或者表情的匹配任务。

Calder 和Young的实验结果支持并行独立路径假设[2]。

2.2.3 Garner范式Garner范式由Garner设计]Garner 效应作为测量指标来考察面孔身份识别与面部表情识别之间的交互作用。

Garner 效应是Garner 提出的研究两个维量之间交互干扰程度的一种测量指标,经典的Garner实验范式包括两个实验组段,考察两个维量之间的交互影响。

心理学研究方法(图文版)-PPT

心理学研究方法(图文版)-PPT

(一)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心理学具有不同层次的分析单位。 ✓事物从宏观到微观有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事物又具 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为科学研究的分析单位 (unit of analysis)。
人的心理现象具有多层次性,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 次:
分子层次是针对某一个别心理现象、行为片段或生物物理与生物化 学的特征,如短时记忆的容量、自我意识的维度、神经递质的传递 和染色体的变异等。
插入338页图片
(二)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目的
➢心理学研究的特点 •系统性 •可重复性 •证伪性 •控制性 •继承和创新性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二)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目的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二)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目的
➢心理学研究的特点 •系统性 •可重复性 •证伪性 •控制性 •继承和创新性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二)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目的
➢心理学研究的特点 •系统性 •可重复性 •证伪性 •控制性 •继承和创新性
✓科学研究是为了探明未知的东西,解决新的问题。这就要求 必须了解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已解决了的问题。从这一点来 说,科学研究是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进行的。
堂上展示,接受点评。
➢ 对于高质量的研究报告,鼓励经过他人修改后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在期 刊发表。
➢ 平时考核成绩(占学期末成绩30%)按照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相结合进行评 定。 小组成绩有其他组评定、本组评定和老师评定相结合;个人成绩实行 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 小组作业内容以开展一项研究为主。
2008级心理学专业《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部分记录
(二)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目的
➢心理学研究的特点 •系统性 •可重复性 •证伪性 •控制性 •继承和创新性

生理心理学面孔

生理心理学面孔

(三)生理心理学研究
80 年代初,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实验室,首先报道猴 的杏仁棱中存在一些面孔认知单元。几年以后,发现对熟 悉人与熟悉猴面孔识别发生特异反应的神经元,主要分布 在猴脑颞上沟上沿的皮层中。 最近Roll 将面孔认知的细胞电生理研究的数据,用人 工神经网络的并行分布处理原理进行概括,提出对熟悉面 孔存在一组为数不多的神经细胞,按疏编码规则,对一些 熟人进行并行分布式群集编码。颞叶视觉信息加工后,输 出到边缘系统的杏仁核,将视觉信息与味觉等多种信息聚 合,并通过旁海马回、内嗅区皮层与海马的联系,构成自 联想网络。这一网络的并行分布式加工,才是熟悉面孔认 知的基本机制。
面孔知觉的专家理论认为面孔知觉 与对其他物体的知觉并没有本质区别, 梭状回的面孔识别区原本不是特异性 的。 面孔知觉的整体加工优势和梭状 回,面孔识别区都是后天习得性增强 或募集的结果。
谢谢观看!
在熟悉脸与陌生脸的研究中,发现了不同的编码 过程和脑网络。 这些研究表明, 面孔认知过程至少包含7 种编码:图形码、结构 码、身份码、姓名码、表情码、面部言语码和视觉 语义码;
熟悉性判断、身份判断和姓名判断的反应时依次 增长的事实,提示三者是顺序进行的信息即结构码、身份语义 码和姓名码; 对陌生人识别,则以图形码和视觉语义码为主的两种编 码过程;
面孔知觉
一、面孔认知与识别的研究进展
(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认知心理生理学创造了许多实验方法研究正常人面 孔 认知的规律。 在左构脸和右构睑的研究中,发现了左侧脸负载着较 多的信息; 在正位脸和倒立脸的研究中,发现了面孔认知的翻脸 效应; 在面孔旋转的研究中,发现了心理旋转效应;
在正常脸与重组脸的研究中,发现了面孔认知的 拓扑编码规律;
在面孔识别中最普遍而共同的加工过程是并行处理,随 加工深度要求不同,则有顺序的串行加工过程;

(完整版)论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完整版)论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它和其他科学一样,应该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等。

19世纪以前,当心理学还处在哲学襁褓中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大多用思辨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这是造成心理学长期落后于其他科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19世纪中叶以后,心理学开始采用客观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这些方法不依赖于研究者对自己心理现象的描述或内省,而是采用了客观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因而使研究结果可以得到重复检验。

这是心理学走向独立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

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了解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人格的某些特征。

又如,观察婴儿的言语活动,可以了解个体言语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①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②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③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近30年来,有些生态学家在自然环境下,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观察设备,对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习俗进行长达1~2年的观察,为研究动物行为和心理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借助于录音录像系统观察儿童,对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由于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

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象的真实状况。

观察法的主要缺陷是:①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因此,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而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②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用观察法得到的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③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④观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

0297《心理学研究方法》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297《心理学研究方法》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297《心理学研究方法》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

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20题,共20分)题型二:简答题(每题10分,4题,共40分)题型三:分析设计题(每题10分,2题,共20分)题型四:综合设计题(每题20分,1题,共20分)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研究1、知识的来源:权威人士、个人经验、注意凝聚、科学方法。

2、科学研究的特点和目的(1)科学研究的特点: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有系统的理论框架和目的;具有一定的控制机制;有严密的分析。

(2)科学研究的目的:描述对象的状况;解释对象的活动过程;预测对象将来的发展;控制对象发展的方向(二)构造主义1、代表人物:冯特2、采用实验内省法(三)心理学研究方法分类1、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

2、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收集数据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2)分析数据的方法:数学方法、模型方法、逻辑方法第二章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特点(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1、研究背景的现场化2、研究方法的综合化3、研究手段的现代化:1)出现大量新的研究技术与手段2)建立了现代化实验室3)计算机网络在心理学研究中大量应用(二)计算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1、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如呈现刺激、控制其他仪器、对被试的反应进行自动记录2、处理、分析数据3、模拟心理过程4、进行心理测验第三章心理学研究与理论建构(一)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二)心理学理论的建构1、归纳理论的建构,从研究数据的观察和分析中发展出的能够解释现象和变量之间关系的概括性理论。

2、演绎理论的建构,从某些一般性的规律出发对于某些特殊事件建立的理论。

逻辑基础是演绎推理,即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特殊事件。

3、机能理论的建构4、模型理论的建构(三)评价理论的标准1、精确性,评价心理学理论的最重要的标准。

心理学中的重要实验和研究方法

心理学中的重要实验和研究方法

心理学中的重要实验和研究方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它通过实验和研究方法来揭示心理学规律和原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心理学中的重要实验和研究方法。

1.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模拟监狱环境,研究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实验中,一组志愿者被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狱警拥有权力和控制,而囚犯则受到限制和羞辱。

实验结果显示,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影响,志愿者的行为出现了剧烈的改变,暴力和虐待情况频频发生。

这个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集体心理的威力。

2.朗格实验朗格实验由德国心理学家朗格进行,通过调查人们记忆中的短暂信息和长期信息的差异。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学习一系列的词语,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后被要求回忆这些词语。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短时间内更容易回忆到最早学习的词语,而在较长时间间隔后,他们更容易回忆到最后学习的词语。

这个实验揭示了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之间的差异和遗忘曲线。

3.洛翰实验洛翰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马兹洛翰进行,通过对动物和人类的实验研究,探索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实验中,参与者被提供不同层次的需求,如物质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研究者观察参与者对这些需求的关注和追求。

实验结果显示,个体在满足低级需求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洛翰实验揭示了人类内在需求层次结构和个体对需求的动机。

4.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研究人们对权威和服从的心理反应。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在实验者的指导下给予电击,在电击的过程中,实验者观察了参与者的反应和服从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许多参与者在实验者的指导下,忽略了对他人的疼痛和抵触情绪,继续给予电击。

米尔格拉姆实验揭示了个体在权威压力下对服从的态度和行为。

5.哈洛实验哈洛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尔顿·梅耶尔进行,研究人们对外貌的评价和偏见。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
对异性的喜好调查
• 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 • 信度: 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 效度:测验结果的有效性。
你枪枪打到十环,证明你信度和效度都好。 可能手枪本身没有校准,所以你打出去的子弹虽然没有命 中靶心,但是却很集中(一致性、稳定性很好,即信度 高),但是终究没有命中靶心 (效度低,有效性不够)
访谈法的优缺点
主要优点: (1)获取的信息更加深人、详细和全面; (2)可以进入到受访者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观念。 (3)深入地了解行为发生的背景和影响行为的广泛决定因素。 (4)研究者有更多机会分享和了解应答者的观点,以及他们在更广泛 问题上的信念、经历和语汇等; (5)可用于研究个人隐私或敏感性问题。 缺点: (1)需要具有高度熟练技巧和受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 (2)记录和分析的方法耗时。因此,样本规模通常较小,典型地应答者 人数在 10-60名之间。 (3)解释资料也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高水平的技巧。
(二)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
• 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 查的对象提问,让他回答,通过对他的回 答的分析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叫 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 问卷法是采用事先拟定的问题,由被 试按问题的回答来搜集相关资料,以此来 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 。 问卷要有信度和效度,调查对象具有随机 性。 访谈法是通过面谈方式搜集资料来分 析和推测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的研究法
面孔识别
• FFA区(梭状回)
核磁共振
• 血氧变化量 • 时间维度 • 空间维度
顿悟的研究
,“顿悟”作为人类解决
科学和其他问题的一种独 特方式,基本得到广泛认 可。它具有一些与常规解 题方法不同的特征,比如 说“顿悟”前常有百思不 得其解的阶段;灵感突如 其来的时候,自己往往并 没有意识到在想问题,事 后也无法说清究竟是怎么 得到答案的。

心理学的6种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6种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6种研究方法昨天十点就睡了,精神饱满的今天继续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学习。

科学的心理学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的科学。

所谓科学,就是【系统地组织起来的知识+特定研究方法=探究揭示事物发展因果】的理论体系。

而心理学研究探讨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因果关系的学问,所以心理学无疑就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步骤是:1.观察2.界定问题3.提出假设4.收集证据5.检验假设6.接受/拒绝假设7.发表或验证研究结果2,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根据对象和性质,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心理是脑的机制+属性,脑的发育和完善也会对心理发展造成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与自然科学相似。

同时人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学也研究社会心理。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研究具有社会科学性质。

根据涉及领域,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

心理学研究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反映的规律性,揭示的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与社会环境、自然与社会现象相互作用、影响下发生的最普遍、基本的现象,所以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

心理学社会实践范围广泛,通过揭示实践领域心理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遵循心理活动规则,有效从事各项社会工作,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自身素质提高。

所以心理学可以说是应用科学。

心理学高速发展的原因:1,生活实际需要,对心理素养的重视、压力增大等;2,相关学科不断增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广泛、直接、客观、真实)解释: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分析后获得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方式:一是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过程,研究成年人用得多;二是不参与,针对幼儿用得多。

两种方式都不能让被观察者发现,否则会影响其行为表现。

基本原则:1.每次只观察单个人单种行为;2.观察事先已明确界定的行为特征;3.尽量用有效仪器,规范观察,把偏差降到最低程度;4.宜采用时间抽样的方式,如不同时间段、同一方式的观察。

面孔识别中脑电成分N170 的研究概述

面孔识别中脑电成分N170 的研究概述

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12, 1942–1948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面孔识别中脑电成分N170的研究概述*李明芳1张烨2张庆林2(1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 (2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重庆 400715)摘要 N170是在面孔刺激呈现后的130-200ms记录到的并在160~170ms时达到峰值的一种脑电负成分。

目前, 在N170的研究中存在争议性的问题有:N170反映面孔结构编码还是面孔特征编码; N170是否是面孔特异性成分; 以及N170是否受注意的影响等。

这些争议也为N170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即探讨结构编码和特征编码在诱发N170成分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比较不同熟悉度的刺激材料所诱发的N170反应差异; 探讨N170成分与识别电位间的关系;采用多研究方法的结合从不同层面深入揭示N170的认知机制。

关键词 N170; 面孔识别; 结构编码; 特征编码; 类别信息加工; 注意分类号 B841.1N170是在面孔和其他物体类别刺激呈现后的130~200ms记录到的, 并在160-170ms时达到峰值的一种脑电负成分, 其主要分布于大脑颞枕区(occipito-temporal region), 通常在P8(T6) 或者PO8或者O2等电极处的波幅最大。

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在左右两半球均强于物体刺激(如汽车)诱发的N170波幅, 且常具有右半球优势(Rossion & Jacques, 2008), 如图1。

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对面孔和其他视觉类别物体识别的研究逐渐增多, 研究者们对这一成分本质的探讨也逐渐深入, 研究的焦点问题集中于:N170反映面孔结构编码还是面孔特征编码的讨论; N170反映面孔特异性(face specificity)信息加工还是一般性类别信息加工的讨论; N170是否受注意的影响, 等等。

心理学实验100个经典

心理学实验100个经典

心理学实验100个经典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其发展离不开众多经典实验的推动。

这些实验不仅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认知、情感、动机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还为心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100 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这是一个关于服从权威的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对另一个人实施电击,尽管他们知道电击可能会造成伤害,但在实验者的权威指示下,许多人仍然选择了服从。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倾向。

罗森塔尔实验(Rosenthal Experiment):也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实验。

实验者告诉教师某些学生具有较高的天赋,而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挑选的。

结果发现,那些被教师认为有天赋的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这表明教师的期望能够对学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阿希从众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要判断线段的长度。

当周围的人都给出错误的答案时,很多参与者会放弃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选择从众。

它展示了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强大影响力。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配为囚犯和狱警的角色,在模拟的监狱环境中观察他们的行为。

结果发现,环境和角色的设定使得参与者的行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本正常的人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了极端的行为。

延迟满足实验(Delay of Gratification Experiment):给儿童提供一个选择,是立即获得一个小奖励,还是等待一段时间后获得一个更大的奖励。

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儿童在未来的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更好的自控力和成就。

三山实验(Three Mountains Experiment):让儿童从不同角度观察三座山的模型,然后让他们描述站在其他位置的人所看到的景象。

情绪面孔认知研究方法综述

情绪面孔认知研究方法综述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1), 11-17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9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9.91002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Methodsof Emotional Face CognitionMingyue Xiao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Dec. 23rd, 2018; accepted: Jan. 4th, 2019; published: Jan. 11th, 2019AbstractEmotional recognition is an important activity in people’s daily life. It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This study will review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emotional face recognition, including: emotional face database, emotional face recog-nition task. The database of emotional faces includes two parts: a real face and an abstract face;and the emotional face recognition task includes a contradictory emotional task for measuring cognitive bias (fuzzy face recognition task) and a 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task for measuring emotional recognition ability (clear face recognition task).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evious research and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rs.KeywordsFace, Emotion, Cognitive Bias, Emotion Judgment情绪面孔认知研究方法综述肖明岳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收稿日期:2018年12月23日;录用日期:2019年1月4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11日摘要情绪识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对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行为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黄希庭《心理学研究方法》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6~10章)【圣才出品】

黄希庭《心理学研究方法》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6~10章)【圣才出品】

第6章准实验设计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四种方法中,最适合对罕见的心理现象研究的是()。

A.观察法B.调查法C.访谈法D.个案法【答案】D【解析】个案法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罕见的心理现象,在社会上一定存在得很少,只适合做深入的个案研究。

2.最基本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谈话法C.个案法D.分析法【答案】A【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

从中可以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因此是最原始的、应用最广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访谈法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和相互作用B.访谈法不需要做准备工作C.访谈法对于不适于书面语言的对象更容易接受D.访谈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答案】B【解析】访谈法的优点是研究者可以直接控制访谈进程,以不同的方式考查被调查者对问题回答的真实程度,根据被调查者的反应即时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等等。

但是访谈法较费时间,调查的数量有限。

为了达到访谈的目的,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4.下列说法中不属于访问前准备工作内容的是()。

A.一切可用的记录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纸笔等B.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C.交通工具D.被访问者的合作【答案】C【解析】为了达到访谈的目的,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包括准备好一切可用的记录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纸笔等;知识和心理相关方面问题的准备;被访问者的合作。

二、多项选择题1.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A.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B.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C.研究者无法参与被研究者的活动D.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答案】ABD【解析】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一是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二是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三是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包括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

3)课题是有价值的 课题的价值即课题是否值得研究,是否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是课题的针对性要强,二是选择的课题应该符合心理学理论发展的 需要。 本研究分别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个角度出发考察不同自尊水平个 体的注意偏向及其内在机制, 可以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的注意特点有个 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4)课题是符合道德的。
谢谢观看
二、取样 取样的类型
1、随机取样 1)简单随机取样:抽签法、随机表取样法。 2)分层随机取样:样本代表性强、取样更灵活、参数估计 更加准确。 3)系统取样:等距取样或机械取样,是以某种系统规则选 择样本。 4)聚类取样 5)多段取样
2、非随机取样 1)方便取样:偶遇取样,研究者选择在方便的时间地点将所 遇到的人作为研究的样本。 2)立意取样:主观取样,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经验选取可代表 的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 3)定额取样:配额取样,按特定的标准将总体中的个体分成 若干层,然后各层中取样。 4)滚雪球取样
例如:美国心理学会指定某专业委员会,专门研究心理学可以为战争作出哪些 服务。该委员会提出心理学可为战争作出最实用的贡献即设计一套心理学测试 方法快速挑选合适的军事人员。心理学也为广告设计如何使人们做出自己也不 明究竟的选择从而选择某种商品。心理学还帮助人们抚平灾后心灵的创伤。
在《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论文中研究者们研究显示在无效线索条件 下, 低外显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愤怒)的注意偏向是一种注意的解脱困难; 高内隐自尊个体更易受到情绪性信息(愤怒和高兴)的吸引, 是一种选择性的注 意维持倾向, 表现为注意的解脱困难。 3)理论 是一种为某个确定的研究领域提供前后一致的描述并能对全部有关事实 作出解释的一套连贯的规范表述。 例如:人格研究中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特质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皮亚杰的认 知发展理论等。 4)技术发展的推动 技术发展是科学进步的持续动力,对心理学研究也是如此。以前由于研究 技术手段的限制,对许多问题不可能研究或研究水平较低,但是技术的发展 是这些问题的研究成为可能。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是指在心理学领域中,用于获取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选择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心理学领域中,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等。

实验研究是心理学中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来探索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通常包括因变量(研究者想要了解的现象)和自变量(研究者可以操作的变量)两个要素。

研究者通过对自变量的操控,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从而推断二者之间的关系。

观察研究是对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的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种方式进行。

直接观察是指研究者亲自观察并记录被研究对象的行为,而间接观察则是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痕迹、记录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数据。

观察研究通常用于描述行为、寻找规律和提出假说,但不能推断因果关系。

案例研究是对特定个体、群体或事件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

研究者通过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如观察、访谈、文件分析等),综合分析而得出结论。

案例研究通常用于研究珍贵案例、探索性研究和个体变异性等,但不具有一般化的能力。

除了以上常见的研究方法外,心理学还使用了其他方法,如纵向研究、横断面研究、实地实验、脑成像技术等,来解答不同的研究问题。

在选择心理学研究方法时,研究者需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性质、资源的可用性、伦理道德的考虑以及研究的可行性等因素。

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条件进行选择和组合使用,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总之,心理学研究方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探索心理学领域中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方法。

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是心理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

请简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请简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请简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从认知过程到人际关系,从发展心理学到临床心理学等等。

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研究者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以下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简要概述。

1.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学习、记忆、知觉和语言等认知过程。

研究者使用实验方法来探索认知过程。

他们可能使用行为测量、观察或成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来评估参与者在不同认知任务中的表现。

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生命周期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研究者使用观察、调查、实验和纵向研究等方法来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过程。

3.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和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感受和行为。

研究者使用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方法来研究人际关系、群体动力、态度形成和行为等方面的现象。

4.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研究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相关的问题。

研究者可能采用临床诊断、评估和治疗方法来了解和改善个体的精神健康。

5.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研究身心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心理因素如何影响身体健康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研究者可能使用问卷调查、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来了解人们的健康行为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6.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和教学。

研究者可能研究学习策略、教学法和学生的发展和动机等方面,以改善教育质量。

他们可能使用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方法来评估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

7.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个性特质、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

研究者使用调查、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来测量和分析个体的人格特征。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使用统计分析来量化和验证研究结果。

研究者可能使用实验设计、调查问卷和观察等方法来收集定量数据,并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提供关于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值结果,但常常缺乏深入理解和描述。

情绪面孔认知研究方法综述

情绪面孔认知研究方法综述

情绪面孔认知研究方法综述
近年来,情绪面孔认知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情绪面孔认知中,研究者通过观察表
情来识别、评价和分析情绪。

情绪面孔认知研究主要涉及3个方面:脑图像、神经网络和
心理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院士胡慧新介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绪面孔认知的研
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面部表情认知、表情反应和情绪等概念。

脑图像,又称脑电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

它能够揭示情绪面孔认知过程中,大
脑在响应某种情绪表达时发生的机制变化。

近年来,一些研究通过利用脑图像的方法,检
测大脑内回路的变化。

研究发现,在特定的情绪表达中,脑成像仪显示出特定的神经电活
动模式,从而反映情绪面孔的大脑机制。

神经网络是另一种研究方法,与脑图像技术不同,神经网络可以模拟情绪面孔认知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情绪面孔认知过程中,分析各个步骤和模型的变化。

使用神经网络,研究
者可以建立模型,跟踪和优化情绪面孔认知,从而根据特定人群的需求设计特定的情绪面
孔分析系统。

在心理学方面,情绪面孔认知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绪认知过程的模型,用于研究面孔表情的
认知及其改变,以及情绪识别的机制和原理等。

除此之外,情绪面孔认知还涉及一些其他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如作调查面谈、情绪测量和分析等。

从上面可以看出,情绪面孔认知研究在三个研究方面都有不同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
特的优势,都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情绪面孔认知过程,改善情绪识别能力,提高
情绪监测效果。

目前,研究者正在不断地努力利用这三种方法研究情绪面孔认知,为今后
的研究提供更好、更多的支持。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指的是心理学研究中用于收集、记录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技术。

心理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心理学家获取关于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有关信息,并为进一步理解和解释心理过程提供依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1.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在实验中,研究者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通过对受试者进行系统性的操纵来研究特定行为或现象。

实验通常包括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通过对比两组的差异来推断实验操作对行为的影响。

2.调查方法: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或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

研究者可以设计结构化问卷或非结构化问卷,以获取受试者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调查方法可以用于大规模数据收集,方便对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广泛范围的主题进行研究。

3.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指在现实世界中观察和记录行为,而不对行为进行直接的干预。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记录受试者的行为来了解他们的行为特征、依赖关系和相互作用。

自然观察法可以提供真实而且丰富的数据,但受限于对行为的解释与控制。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个体进行详细观察和深入访谈,来了解他们的特质、经历以及心理过程。

个案研究法常用于探索性研究,对于特殊案例的研究或罕见现象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5.目标行为评估:心理学家通常使用观察和问卷来评估受试者的目标行为。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操作化、系统化和标准化处理,研究者可以对受试者的特定行为进行量化和分析。

6.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指对同一组受试者进行长时间跟踪观察,并收集数据以了解他们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和发展。

纵向研究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探索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发展规律,并揭示可能的影响因素。

7.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是对不同组别的受试者在同一时间点上进行观察和比较。

横向研究可以帮助心理学家进行跨文化比较、群体差异和生命周期的研究。

8.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指基于实验证据进行推理和验证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四种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四种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四种方法)1.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一种控制环境变量以测试因果关系的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者会随机分配参与者到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在实验组中引入一个或多个独立变量,然后观察和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实验方法的关键是控制其他可能干扰结果的变量,以确保所观察到的差异是由操作的变量引起的。

实验方法可以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来测试因果关系。

2.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方法是一种用来收集大量信息和观点的方法。

在问卷调查中,研究者会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将其分发给一定数量的参与者。

然后研究者会收集和分析参与者的回答。

问卷调查方法可以用来收集关于个人特征、观点、意见、经历和行为的数据。

问卷调查方法通常可以快速实施并收集大量数据,但结果可能受到参与者主观性和回忆偏差的影响。

3.观察方法:观察方法是一种直接观察和记录参与者行为的方法。

观察方法可以通过实地观察、视频记录或观察研究者创建的特定情境来进行。

观察方法通常用来研究人们的行为、交流、互动和环境反应。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提供真实的行为数据,不受参与者主观意义的影响。

然而,观察方法也存在局限性,例如不能提供参与者思想和内心状态的直接信息。

4.个案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方法是一种深入研究一个或少数几个个体的方法。

个案研究通常使用多种数据源,例如面试、文件分析和观察来收集详细的信息。

个案研究方法常用于研究稀有病例、复杂情境和特殊群体。

它可以提供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揭示个体的独特经历和现象。

然而,个案研究的结果不具备普遍性和一般性,因此其结果不容易推广到更大的人群中。

总之,这四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在不同情境下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研究人员通常会根据研究问题、可行性和资源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

不同抑郁状态个体对情绪面孔的评价研究

不同抑郁状态个体对情绪面孔的评价研究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2007年第13卷第4期,3542359App lied P sy chol ogy20071Vo l 113.No 14,3542359不同抑郁状态个体对情绪面孔的评价研究戴 琴 冯正直(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护理系心理学教研室,重庆400038)摘 要 目的:为探讨不同抑郁状态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效价评价情况。

方法:以BD I 、S DS 、CC MD 23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为工具筛选出42名正常对照组、54名抑郁情绪组、17名抑郁康复组和24名抑郁患者组成员,所有被试完成情绪面孔的效价评价任务。

结果:发现抑郁患者组和抑郁情绪组对高兴面孔的评价分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 =71427,p =01000);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对悲伤面孔的评价分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 =41956,p =01003);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在情绪评价任务中对高兴和中性面孔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其他两组(F =131735,p =01000;F =181008,p =01000),对悲伤面孔的反应时与其他两组无显著差异(p >0105),抑郁患者组对中性面孔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悲伤面孔(F =41240,p =01018)。

结论:抑郁个体对正性刺激存在感知缺陷,对负性刺激存在夸大加工倾向和加工易化效应,其中前者是抑郁的状态特征,后两者是抑郁的特质特征。

关键词 抑郁 情绪面孔 评价中图分类号:R395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020(2007)20420354206通讯作者冯正直,男,教授,硕导,2FZZ@。

1 前 言抑郁是以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种情感性障碍,是人类心理失调的最主要和最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1]。

联合国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将成为全世界导致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致病因素。

因此,学者们对抑郁患者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抑郁病因学的研究成为当前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研究热点。

黄希庭《心理学研究方法》课件讲义

黄希庭《心理学研究方法》课件讲义
§ 如:研究不同评价方式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 第一组:只表扬,不批评; § 第二组:只批评,不表扬; § 第三组:不评价。
9
§ 四、避免或消除不良后果 § 资料链接: § 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丹尼士曾经做了
一项惨无人道的实验。他从孤儿院挑选了一批新 生儿把他们放在暗室里生活,只给他们吃住,让 他们与世隔绝,这些婴儿起初在生理上和正常婴 儿一样,慢慢地机能逐渐退化,最后变得越来越 痴呆,这些婴儿长到一定年龄后,再把他们释放 出来,让他们过正常人生活,虽然经过长期的训 练和教育,但是绝大多数孩子始终没能恢复人的 基本特性,变得终生痴呆,只有个别人学会了吃 饭、穿衣的生活能力。
8
§ 二、审慎解释研究成果
§ 一般来说,公众对科研工作者正式产出的科研成果有一种 信任感,也乐于成为成果使用者,越是这样,科研工作者 就越应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审慎地解释研究成果和结论。
§ 三、避免给受试者不适当的压力和负担
§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不同的研究方法、内容等会给被 试造成不同的心理承受。
14
§ 第二节 查阅文献 § 一、查阅文献的意义
§ 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心理学知识的一切材料的 总称,包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 录像、磁带、幻灯片及缩微胶片等。
心心 理理 学学 研研 究究希庭、张杰主编,心理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 2.舒华、张亚旭著,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 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 3.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 4.莫雷、温忠麟、陈彩琦著,心理学研究方法,广东高等
10
§ 作业布置: § 简述心理学的性质。 § 科学研究有哪些特征? § 心理学研究应遵循哪些伦理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研究方法作业
1、研究主题
大背景:面孔识别
研究点:动态面孔增益效应
2、大背景
2.1 概念
面孔识别是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领域。

20 世纪70 年Ekman 和Frisen 系统地研究了人脸基本表情的文化普遍性,并从解剖学角度提出了6 种基本的面部表情。

20 世纪80年代,Bruce 和Young 系统地研究了人对面孔的识别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经典的面孔识别功能模型。

自此,面孔识别成为认知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面孔识别包括,面孔身份识别,即人能轻易地从不同表情中识别出同一个人的面孔,面部表情识别,即从不同人的面孔上识别出同一种表情。

2.2 研究方法
2.2.1 快速分类范式
快速分类实验speeded classification task,由Bruce设计来支持并行双路径加工的理论。

Bruce 用熟悉与不熟悉人的面部表情图设计了3 个快速分类(speededsification task)实验。

实验一要求被试行表情分类判断,结果发现判断不受熟悉影响;实验二
要求被试进行性别判断,结发现熟悉度显著影响判断;实验三要求被判断是原始图片(intact face)还是改动过的图片(jumbled faces),结果发现熟悉度显著影响这种身份判断。

实验结果出现了分离:熟悉度影响身份识别,但并不影响表情判断。

这支持功能模型假设[1]。

2.2.2混合范式
混合范式由Calder 和Young设计来支持并行双路径加工的理论。

混合范式指实验用的材料即面孔的上下两半分别由不同的身份和/或表情组成,再要求被试进行身份或者表情的匹配任务。

Calder 和Young的实验结果支持并行独立路径假设[2]。

2.2.3 Garner范式
Garner范式由Garner设计]Garner 效应作为测量指标来考察面孔身份识别与面部表情识别之间的交互作用。

Garner 效应是Garner 提出的研究两个维量之间交互干扰程度的一种
测量指标,经典的Garner实验范式包括两个实验组段,考察两个维量之间的交互影响。

在面孔身份与表情识别的交互影响实验中,典型的Garner 任务设计是:在组段一中要求被试只根据一个维量(如表情)进行快速分类作业而另外一个维量(如身份)保持恒定(称为基线组段),而在组段二中要求被试同样根据维量一进行快速分类但维量二则是变化的(称为过虑组段),分别记录两个组段中的反应时成绩,然后以两个组段中被试的平均反应时成绩差作为维量二对维量一的干扰效应量。

Ganel 等的
实验结果验证了面孔身份对表情识别的干扰以及面部表情对面孔身份识别的干扰,并用面孔的区(discriminability)及典型性(typicality)解释了表情对面孔身份识别的干扰效应较弱的原因:相对于表情的区分度,面孔身份的区分度明显更大一些[3]。

2.2.4神经心理学研究
失认症病人的研究,研究者用失认症病人进行了大量的面孔识别研究。

就已有的案例而言,大多数失认症病人是面孔身份识别与面部表情识别均受损,只有少数出现面孔身份识别与面部表情识别受损的分离;在面孔身份识别受损的病人中,有些还会伴有物体识别能力的受损。

失认症病人面孔识别的这种选择性受损,预示着面孔身份识别与面部表情识别之间可能存在相互独立的脑神经通路。

有关正常被试的脑皮层诱发电位研究发现,N170脑电成分可能是面孔身份识别的特有成分,而N400 附近的负波成分则与表情识别有关[4]。

杏仁核损伤病人的研究,杏仁核损伤病人是面部识别研究的另外一类重要临床对象,这类病人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性面部表情识别困难。

3.研究点
3.1概念
在面孔识别中, 动态条件下面孔识别绩效高于静态条件下识别绩效的现象被称为动态增益效应( the benefit s of facialm
o
tion)。

3.2研究方法
3.2.1 弱化面孔形式信息的方法
Lander等( 1999)采用降低图像质量的方式处理实验材料, 实验结果显示在实验材料倒置、冲蚀效果下, 对名人面孔的辨认具有动态增益效应。

Lander等( 2001)还采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不同马赛克方式和黑白冲蚀方法对动态增益效应的影响, 发现随着图像质量的下降动态增益效应逐渐显著[5]。

3.2.2面孔匹配实验范式
Roark等( 2006)采用面孔匹配实验范式, 发现在相对熟悉的条件下, 即使观察条件有较大的变化, 面部表情对身份辨认仍有重要作用[6]。

3.2.3重复启动实验范式
Lander等( 2004)通过重复启动的实验范式发现: 在正常的播放顺序和播放速度下, 面部活动均有明显的启动效应;当目标面部活动刺激与探测面部活动刺激相同时, 启动效应最为明显[7]。

3.2.4新旧判断范式
P i ke等的系列研究采用了传统的新旧判断范式。

在学习阶
段, 被试在不同条件下记忆一些目标照片,在测试阶段, 被试对
所呈现静态照片作出是否在学习阶段学习过的判断。

实验发
现, 以动态形式记忆的面孔再认正确率显著高于静态条件下记
忆的面孔[8]。

3.2.5目标匹配和继时匹配实验范式
此外, 2003年Bonner等采用目标匹配和继时匹配的实验范式对陌生面孔的动态增益效应进行研究, 也得出了与Chr i stie
等( 1998)相似的结论[9]。

3.2.6眼动模式研究
Rakover( 2002 )等使用眼动仪记录了面孔记忆中的眼动模式, 发现人在对面孔进行认知时, 注视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排序为: 眼睛、鼻子、嘴巴、其他部位(比如耳朵、下巴、额头等) 。

另外, Lander 等( 2005)的研究也表明, 不同的面部活动会产生不同的动态增益效应, 面部活动越具有特异性, 其产生的动态增益效应越明显[10]。

参考文献:
[1] Watson D, Tellegen A. Toward a consensual structure of moo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5, 98: 219∼235
[2] LeDoux JE. Emotion circuits in the brai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2000, 23: 155∼184
[3] Ganel T, Goshen-Gottstein Y. Effects of Familiarity on the
Perceptual Integrality of the Identity and Expression of Faces: The Parallel-Route Hypothesis Revisite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004, 30(3): 583∼597
[4] Garner W R. Interaction of stimulus dimensions in concept
and choice processes. Cognitive Psychology, 1976, 8: 89∼123
[ 5 ] Lander K, Bruce V. Repetition priming from moving faces . Memory& Cognition ,2004 , 32( 4): 640~ 647
[ 6] Lander K, Bruce V, H ill H.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ixelation and blurring on masking the identity of familiar faces .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 logy ,2001 , 15( 1): 101~ 116
[ 7] Roark D A, O TooleA, Abd iH. Learning the moves : The effect o f fa miliarity and facial motion on person recognition across large changes in viewing for m a. t Perception , 2006 , 35( 6): 761~ 773
[ 8] P i ke G E, Ke mp R I , To we llN A, et a. lRecognizing moving faces :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motion and perspective view information . Visual Cognition , 1997 ,
4( 4) : 409~ 437
[ 9] Bonner L, Burton A M, Bruce V. Getting to know you : H ow we learn new faces .Visual Cognition , 2003 , 10 ( 5 ): 527 ~536
[ 10] Rakover S . Featural vs . configurationa linformation in faces :
A conceptual ande mp i r ica l analysis . Br i ti sh Journal of Psycho logy , 2002 , 93( 30): 1~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