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综述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教学环节成果

(2013届)

题目微丸成型工艺研究进展

学院制药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化学制药技术

班级化学制药技术101

学号***************

姓名应志远

指导教师潘滔

2013年5 月25 日

目录

摘要 (3)

引言 (4)

1 微丸的形成机理、特点及分类 (4)

2 微丸的制备方法 (5)

3 微丸的制备工艺 (6)

4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微丸成型工艺研究进展

摘要微丸作为一种多单元释药系统,具有流动性好、易填充胶囊、装量差异小、释药稳定等优点,随着现代制备工艺的逐渐成熟及辅料的发展微丸成为目前缓控释制剂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将其分析、归纳,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进展,并展望微丸制剂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丸;分类:制备工艺

引言:

微丸是直径小于1.5mm的球形或类球形颗粒制剂。它具有流动性好、易填装胶囊、装量差异小、释药稳定等特点。广义上的微丸包括小型滴丸、微囊、微球、纳米囊、纳米球等有骨架结构或膜包衣结构的球形颗粒。微丸在药剂学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作为药物的载体,它既可以进一步压制成片剂,又可填充胶囊,不仅提高了药物稳定性,而且可有效地调节药物释放速率作为药物释放系统微丸还具,有治疗学上的优势,它对肠道刺激较小,减少了药物的突释效应,提高了用药安全性[1]。

对于微丸的制备工艺,已经有很多论述,本论文在参照前人论文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近年来不同研究者的对微丸制备方法的探讨,和利用不同制备方法获得微丸性质的研究。

1 微丸的形成机理、特点及分类

微丸的形成机理分为成核、聚结、层结和磨蚀转移四个过程[2]。成核过程是将液体加入药粉中形成丸核,丸核的数量随着不断加入的固体粉末和粘合剂的增加而增多,该过程靠液桥作用完成;聚结过程是丸核随机碰撞形成较大粒子的过程,该过程主要通过液滴状态丸核的结合作用完成,只有表面稍带过量水分的核才能发生有效碰撞;层结过程是在成核体系中加入原粉使核成长的过程;磨蚀转移过程是丸芯在相互撞击过程中,物质从一个丸芯表面剥落而粘附到另一个丸芯表面的过程,随时间延长,磨蚀转移变化逐渐变小。微丸就是这四个过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

微丸属于多剂量剂型,与其他口服制剂相比,微丸有许多独特的优点:①可通过对普通丸芯的包衣制成缓控释制剂;②在胃肠道分布面积大,生物利用度高,刺激性小;③粒径小,受消化道输送食物节律影响小;④将它制成控释制剂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治疗浓度,并维持平稳长时间的、有效浓度,且波动小;⑤流动性好,大小均匀,易于处理(如包衣、分剂量等);⑥能改善药物稳定性,掩盖不良气味;⑦适合于复方制剂的配伍。随着现代微丸制备工艺的发展,微丸在缓控释制剂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微丸的缓控释采用骨架技术、薄膜包衣技术和离子交换树脂技术等缓控释制剂技术来实现[3-7]。

微丸按其释放速度可分为速释微丸、缓释微丸、控释微丸。速释微丸可使药

物迅速崩解和溶出,如葛根芩连微丸[8];缓释微丸以长效为目的;控释微丸可根据不同的治疗需要,制成不同的释药速率微丸,如灯盏花素缓释微丸[9]。缓控释微丸根据其处方组成、结构不同,一般分为3种类型:膜控型微丸、骨架型微丸以及采用骨架和膜控方法相结合制成的微丸。

膜控型微丸是先制成丸芯后,再在丸芯外包裹控释衣。丸芯内除含药物外,尚含稀释剂、黏合剂等辅料包衣材料是一些高分子聚合物,大多难溶于水或不溶于水。包衣液除包衣材料外,可加或不加增塑剂、致孔剂、着色剂、抗黏剂等,从而控制药物的释药速率。

骨架型微丸是由药物与阻滞剂混合而制成的微丸。

骨架和膜控法结合微丸是在骨架微丸的基础上,进一步包衣制成的,从而获得更好的缓、控释效果。

余裕炳等[10]分别制备三批处方相同的骨架型和膜控型的NF缓释微丸,并进行释放度研究,结果表明,骨架型和膜控型三批微丸的3条曲线各自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工艺重现性良好。按照《中国药典》[11]对缓释制剂的要求,选取三个时间点的累积释放量,采用综合评分P=︱P20h-20%︱+︱P12h-60%︱+︱P24h-100%︱,P值越小,就表明处方的释放行为越优异。骨架型和膜控型两种缓释微丸P值分别为0.357和0.142,说明膜控型缓释微丸的释放行为优于骨架型缓释微丸。

2微丸的制备方法

微丸成型取决于所选设备类型和制备过程。有四种制丸基本类型,即旋转式制丸、层积式制丸、压缩式制丸及球形化制丸。[12]

2.1旋转式制丸

旋转式制丸是研究最多和最充分的一种制丸过程,亦是最早的机械制丸工艺,其主要设备是旋转式金属容器,容器的形状有鼓形、盆形、碟形等。

转式制丸技术第一阶段包括原粉粒子的随机碰撞形成较大粒子(成核)和随后的聚结过程,最终形成较好的丸核,丸核的大小取决于原粉粒子的大小、水分粘合剂溶液的粘度、基质的湿度、滚动和干燥速度以及其它影响丸核形成的各种因素。

2.2层积式制丸

层积式制丸是指药物以溶液、混悬液或干燥粉末的形式沉积在预制成型的丸核表面的过程,沉积物可能是结晶、颗粒或丸核。有两种工艺技术:一种是药物从溶液、混悬液中连续层积在丸核上的液相层积法,另一种是干燥粉末层积在丸核上的粉末层积法。

2.3压缩式制丸

压缩式制丸是指用机械力把药物及赋型剂压制成一定大小的微丸的过程。2.4球形化制丸

球形化制丸技术是将热熔物、溶液或混悬液喷雾形成球形颗粒或微丸的过程。物化液体在其他制丸技术中也被采用,但仅仅是用于微丸的成长过程。在球形化制丸技术中,通过蒸发或冷却作用,雾化过程能直接从热熔物溶液和混悬液得到球形颗粒。液体被雾化后,产生很大的表面积,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雾滴的干燥和冷却效果。

3 微丸的制备工艺

3.1包衣锅滚制法

微丸的薄膜包衣[13]是指在载药微丸外包裹不溶性聚合物薄膜衣,可通过控制衣膜材料的种类、组成及用量,或者在包衣处方中加入水溶性或水不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并可利用高分子聚合物的特性,如pH依赖性、时间依赖性、可被微生物降解的特性,或利用渗透压原理和衣膜材料的溶胀特性触发衣膜的渗透、溶蚀、溶解、降解及破裂,从而触发系统。

在特定时间或部位释药,达到定时、定位和定速释药的目的。薄膜包衣的形成受丸芯的性质、包衣液处方、工艺参数等因素的影响。如丸芯材料种类、用量、圆整性、流动性及大小均匀性等都会影响薄膜包衣形成的难易; 而包衣液处方中, 包衣材料的种类、用量、比例,增塑剂的种类、用量,溶剂或分散介质的差异以及着色剂的粒度、用量等对衣膜的形成均有较大影响;另外,包衣液处方组分的配伍对衣膜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喷雾速度、干燥温度以及包衣锅的转速或气流量等对衣膜质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薄膜衣除了用于防潮、遮味、增加制剂稳定性和改善机械性能外,主要目的是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选择理化性质不同的成膜材料及其不同的用量可得到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