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片的制备工艺

合集下载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12g 黄芩9g 干姜3g 人参9g 黄连3g 大枣6枚炙甘草3g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 3次。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

.副证:呕吐(干呕),肠鸣,下利,苔白或黄多滑腻,脉象濡或弦。

{临证加减}1..半夏泻心汤治胃脘痛:基本方为半夏、黄连、黄芩、干姜.潞党参、炙甘草各15g,大枣6枚。

寒邪犯胃加良姜、乌药、吴茱萸、附片各15g;肝胃不和加柴胡、白芍、佛手、枳壳各15g、香附、陈皮各20g;脾胃虚寒重用干姜至30g,加川椒、木香、砂仁、焦白术、云苓各工5g;阴虚加石斛20g,天花粉、玉竹、沙参各15g;瘀血伤络者加五灵脂、白芨、蒲黄各15g,三七粉l0g(冲服);疼痛明显加木香、川朴、乳香、没药各15g、玄胡30g;食欲不振加神曲、黑山楂各30g,鸡内金5g;反酸咖牡蛎、海螵蛸各30g;呕血、便血合黄土汤加黑蒲黄15g,三七粉(冲服)lOg,仙鹤草、茜草根各20g。

每日 1剂,水煎服:15曰为1个疗程。

2.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痛:基本方为法半夏12g,黄芩、干姜、川楝子、元胡各9g,党参、丹参各15g,黄连3g,大枣4 枚。

寒热夹杂型,用基本方;肝胃气滞型,用基本方加柴胡、香附各9g,白芍12g;肝胃郁热型,用基本方干姜减至3g,黄连量加至9g,加吴茱萸2g;脾胃虚寒型,用基本方去黄芩,干姜量加至15g,加香附9g,高良姜6g。

兼证,反酸加乌贼骨、瓦楞子;嘈杂加南沙参、麦门冬;柏油样便加白芨、云南白药;呕吐频作加生姜。

3.半夏泻心汤治疗老年胃痛。

治疗基本方为半夏12g,黄芩、党参、大枣各lOg,黄连、干姜、甘草各6g。

胃痛甚加元胡、五灵脂;胃脘痞塞加枳实、木香;气血虚弱加黄芪、当归;腹中肠鸣加防风、白芍;便血加白芨、地榆;脾虚加山药;大便清稀加葛根、车前子;食滞胃肠加山楂。

倪海厦金匮要略之:半夏泻心汤方

倪海厦金匮要略之:半夏泻心汤方

倪海厦金匮要略之: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我们接着看。

干呕,干呕就是恶心感觉,呕吐了,但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出来,,这是干呕。

还有一种呢,是吐挺沫,白色的痰吐出来,这两种情形,还有一种头痛,都是吴茱萸汤主之。

大家现在了解了,头痛。

这个吐涎沫,是因为恶心,把里面那个,因为上焦他255寒,把肺里面一些津液,口水都吐出来。

这个干呕是因为胃里面是冷的,没有东西在里面嘛,所以他会干呕,也是吴茱萸汤。

如果,后面你看,呕而肠鸣,肚子咕噜咕噜地叫,肠子里面,肠鸣声很大。

心下痞,诸位在念伤寒论的时候。

在张仲景就说了,当你有表征的时候要先解表,不能攻里。

有表征的时候你不知道,结果呢,你一攻下,表邪下陷。

表邪下陷,轻者心下痞,对不对,重者会变成悬饮,包括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就这么来的。

心下痞我们有五个泻心汤。

现在这里介绍的是半夏泻心汤。

介绍泻心汤之前呢,我给诸位一个概念。

黄芩呢,在讲,它是对胃。

所以,有胃发炎的时候,胃里面不舒服的时候,舌苔是黄的。

我们看舌苔,舌苔也是代表胃气的所在,只要是黄的,我们就会重用黄芩。

到了小肠里面的时候他会肠鸣,咕噜咕噜地叫。

肠鸣嘛,就是黄连。

所以黄芩、黄连才会出现在同一个处方里面。

呕呢,恶心,胃里面有停水。

所以有肠鸣,所以我们是不是加半夏。

那这个食物跟饮水吃到胃里面去了以后,胃里面太冷了,这个水跟食物一路跑到小肠里面,小肠里面也是冷的。

这个时候我们加什么?干姜,对不对。

那病人是有呕,恶心,对不对,我们加人参、甘草把津液,吐掉的津液补足。

红枣补足。

处方就这样来的,所以,当你很了解了处方以后,了解了他的方意了以后,你会变化,这个变化,很简单呢。

那在临床上面,我们看到,这个半夏泻心汤呢,有些病人常年的下利。

来找你的时候,你问他,你大便好不好。

我们平常正常一天一次或两次最多了。

六七次,这个人这么这么多大便?他吃完东西就拉肚子,吃完就拉肚子,半夏泻心汤证。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工2—15g 黄芩9g 干姜3g人参9g 黄连3g 大枣6枚炙甘草3g上7味,以水1000ml,煮取600m[,去滓,再煮取300ml,温服lOOml,每Et 3次。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主证:恶心呕吐,心下痞满,肠鸣下利,口苦,苔白黄腻,舌质淡红,脉濡或弦。

副证:纳喜温热,大便不实或干结。

(临证加减}1。

本方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本方用半夏、人参、炙甘草各6g,大黄12g,黄芩lOg,黄连、三七粉(冲)各5g,白芨15g,干姜炭L 5g。

气虚人参加量,加黄芪;腹痛加元胡、九香虫.每日1剂水煎,取液300ml,凉后频服。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c3,:26]2.本方加减治疗贲门痉挛:以半夏泻心汤加旋覆花、代赭石为基本方治疗。

胸痛加延胡索、桃仁;呕吐加竹茹、茯苓;精神抑郁加柴胡、香附;阴亏去干姜、党参加南沙参、麦冬;便秘加大黄。

[浙江中医杂志,1987,(2):61]3.本方治疗胃神经官能症: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

若泛酸者加吴茱萸、瓦楞子;口淡唾涎沫,苔腻者加佩兰、滑石;矢气多者加厚朴、砂仁壳;夹食滞者加枳实,脾虚者加白术、山药;腹痛者加木香、白芍;呕多者加生姜或生姜汁;虚寒者干姜易炮姜。

临床疗效满意。

[天津医药,1978,c1,:6]4.本方治疗食管癌吞咽梗阻:本方用半夏、党参各10g,黄芩12g,干姜6g,黄连8g,甘草5g,大枣3枚。

便秘,体壮加生大黄,.件虚加栝蒌、火麻仁(P2大便工一2日1次为宜);津伤较甚去党参、干姜,加沙参、生地、麦冬、石斛;嗳气呕吐甚加旋覆花、代赭石。

每日l剂,水煎服。

[陕西中医,1996,tll,;48835.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壅积症:基本方为苏梗30g,槟榔、石菖蒲各15g,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黄连、炙甘草各9g。

每日工剂,水煎500ml。

分早、中、晚3次空腹服,服药后禁食鸡、鱼、茶、辣椒及绿豆等食品.气滞重加柴胡、青皮;、脾胃气虚重加黄芪、当归、升麻;呕重加旋覆花、竹茹、白蔻仁等。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苦泄辛通甘缓法)汉张仲景《伤寒论》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此汤主之。

【方论选萃】明许宏:病在半表半里,本属柴胡汤,反以他药下之,虚其脾胃,邪气所归,故结于心下,重者成结胸,心下满而硬满也;轻者为痞,满而不痛也。

若此痞结不散,故以黄连为君,苦入心以泄之;黄芩为臣,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干姜之辛温为使,辛能散其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其中,而益其脾胃之不足,使气得平,上下升降,阴阳得和,其邪之留结者,散而已矣。

经曰:“辛入肺而散气,苦入心而泄热,甘以缓之,三者是已。

”胃为津液之主,阳气之根,大汗出后,外亡津液,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此乃中焦之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干噫食臭者,胃虚不能化谷也,土虚不能制水,故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与泻心汤以攻痞,加生姜以益胃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王旭高:泻心者,实泻胃也。

盖胃居心下,“心下痞”即胃痞也,此实则泻心法。

泻心者必以苦,故用芩、连;散痞必以辛,故用姜、夏;欲交阴阳通上下者,必和其中,故用参、甘、大枣(《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尤在泾:按痞者,满而不实之谓。

夫客邪内陷,即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

黄连、黄芩之苦,能泄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

汗解之后,胃中不和,既不能运用真气,并不能消化饮食,于是心中痞硬,干噫食臭。

《金匮》所谓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人噫是也。

噫、嗳食气也。

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土德不及而水邪为殃也。

故以泻心消痞,加生姜以和胃(《伤寒贯珠集》)。

近代程门雪:盖其人素本脾胃虚弱,一面因外邪误下,邪热入里而作胸痞;一面因误下伤脾阳,而为下利,完谷不化,日数十行。

半夏泻心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半夏泻心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半夏泻心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組成】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12枚。

【原方剂量】【相同点】三方同出于《伤寒论》;均用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降逆和胃;治疗痞证。

【不同点】旋覆代赭汤:配旋覆花、代赭石降逆下气、消痰止噫;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虚痰阻,气机上逆所致的心下痞满证;以心下痞满、噫气频作、呕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

小柴胡汤:配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透邪热;功用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病;以寒热往来、胸胁痞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为辨证要点。

半夏泻心汤:配黄芩、黄连泻热开痞,且去生姜,加干姜,与黄连一寒一热,辛开苦降;功用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主治寒热互结于心下之痞证;以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比较要点】三方均治痞证。

但旋覆代赭汤为胃虚痰阻,气机上逆所致的心下痞满证;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之胸胁痞满证;半夏泻心汤为寒热互结于心下之痞证。

旋覆代赭汤证【渊源】《伤寒论》。

【病机】胃虚痰阻,逆气上冲。

【汤证脉症】主症: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噫气频作。

副症:呕吐痰涎,或头晕目眩,或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泛清水。

舌脉: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缓。

【汤证诊断要点】1.必须具备主症。

2.副症加典型舌脉。

3.主症之心下痞硬或噫气频作加副症之呕吐痰涎。

【禁忌】1.痰热阻于心下者忌用。

2.胃气虚兼中气下陷者忌用。

【汤证辨疑】1.小陷胸汤证:出自《伤寒论》。

本汤证与旋覆代赭汤证皆为痰阻心下而致痞满。

但前者属实证痰热阻于心下,后者为胃虚痰阻心下,其性质属寒;前者心下压之疼痛,后者压之不通;前者呕吐为或然症,后者噫气呕吐多为主症;前者舌苔黄,后者舌苔白。

2.生姜泻心汤证:见于《伤寒论》。

本汤证与旋覆代赭汤证皆有心下痞硬和噫气的症状。

但前者兼食滞,噫气而夹食臭,后者为有形之痰结,噫气而不夹食臭;前者尚兼水气,肠鸣而下利,后者则常兼便秘。

3.橘皮竹茹汤证:见于《金匮要略》。

半夏泻心汤的功能主治不确定

半夏泻心汤的功能主治不确定

半夏泻心汤的功能主治不确定一、引言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临床实践中。

然而,半夏泻心汤的功能主治至今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确定性。

本文将就半夏泻心汤的功能主治进行探讨和总结,并提供相关的医学理论和文献支持。

二、半夏泻心汤的组成与制备方法半夏泻心汤由以下药物组成: - 半夏(6克) - 法夏(6克) - 人参(3克) -枳实(6克) - 生姜(3片) - 大枣(6枚)制备方法: 1. 将半夏、法夏、人参、枳实放入研磨器中研磨成细末。

2. 将生姜切片,大枣去核备用。

3. 取研磨好的药末,加入适量水,煮沸后焖煮15分钟。

4. 最后,加入生姜片和大枣,煮沸后即可服用。

三、半夏泻心汤的传统功能主治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半夏泻心汤被认为具有以下功能主治: 1. 治疗胸腹胀满: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和法夏具有温胃降气、导滞化湿的作用,可缓解脘腹胀满的症状。

2. 消除痰饮: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和枳实有化痰导滞的功效,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积聚的痰饮。

3. 安神:人参有益气安神的作用,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4. 抗炎: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和法夏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反应。

然而,这些传统功能主治的具体效果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尚未得到确切证实。

四、现代医学研究与临床观察针对半夏泻心汤的功能主治,现代医学研究与临床观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1.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胸腹胀满和消除痰饮方面有一定疗效。

研究发现,其中的半夏和枳实等成分能够增加胃肠道蠕动,缓解消化不良等症状。

2.一些实验研究显示,半夏泻心汤中的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菌作用。

这些作用有助于改善胃肠道炎症状态,并增强机体免疫力。

3.半夏泻心汤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一些临床实践表明,人参的神经调节作用可能有助于改善焦虑、失眠等症状。

五、功能主治不确定性的原因半夏泻心汤的功能主治不确定性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 临床研究样本量不足:目前对半夏泻心汤的研究仍相对较少,临床观察的样本量有限,导致结论的可靠性不够。

中医名方——半夏泻心汤

中医名方——半夏泻心汤

中医名方——半夏泻心汤古代治疗痞证的专方,现代治疗胃肠道疾病良方。

具有抗炎、抗病毒、保护胃黏膜、抗溃疡发生、调节胃肠功能、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等作用。

临床以心下痞满,呕吐,腹泻,舌润,脉濡为使用要点。

【推荐配方】清半夏15g,黄芩10g,干姜10g,党参15g,甘草10g,黄连6g,大枣20克。

(明·王圻、王思义撰辑《三才图会》,明万历37年原刊本,台湾国立图书馆藏)【方解】方中半夏苦辛温燥,能散结除痞,和胃降逆,为君药。

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半夏温胃消痞以和阴;黄芩、黄连苦寒降泄,清泻里热以和阳,共为臣药。

四药相配,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以治寒热错杂之证。

又因本证中虚失运,故用人参、炙甘草、大枣为佐药,甘温益气,健脾补中。

炙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七药合用,使寒去热清,气机得畅,升降复常,诸证自愈。

【病机】邪犯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常。

【主症】心下痞满,按之满而不痛。

(日本安政三年覆刊明万历间赵开美本《伤寒论》,京都大学图书馆藏)【副症】1.恶心,呕吐,嗳气,口臭。

2.腹泻,肠鸣。

【舌脉】舌质湿润,苔多滑腻或微黄,脉濡或弦。

【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汁逆流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

【临床加减】1.腹胀明显,加广木香9克,枳壳10克,或合四逆散2.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茯苓15克。

3.胃阴不足,常合蒲公英15克,麦冬10克,山药10克。

4.大便稀溏,加怀山药15克,炒白术15克,车前子10克。

5.胃痛明显,加白芍10克,延胡索10克,丹参10克。

6.溃疡反酸,加乌贼骨10克,煅瓦楞15克,生麦芽10克。

(清·吴谦等编《御纂医宗金鉴》,乾隆七年武英殿刻本,台湾国立图书馆藏)【临床释疑】1.心下痞满:心下即胃脘;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意。

临床表现为胃脘部胀满,但按之柔软,不伴痛疼,或痛疼不显著者。

经方方证要点—半夏泻心汤

经方方证要点—半夏泻心汤

经方方证要点—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方解】本方证因中焦脾胃受损、大小肠功能失调、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而致。

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来,即去柴胡、生姜,加川连、干姜。

方中法夏、干姜辛开,辛温除寒,和胃止呕,温中散寒除痞;川连、黄芩苦降,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补脾以和中气、生津液,既可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

【方证要点】1、特征症状:干呕、心下痞满、肠鸣下利。

(上呕、中痞、下利,可简概为“呕痞利综合症”)。

病变在整个胃肠道。

呕吐是本方证的主要特征,往往患者见饮食物无食欲,或有恶心感,甚至入口即吐,或者进食不久以后,上腹部发胀,或者消化液返流;所谓痞,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但按压后并不是硬满如石,也不会腹满如覆瓦,而是比较柔软;肠鸣,多伴有大便次数增加,或不成形等。

2、舌脉:右手寸关浮弦;舌苔厚,略黄。

舌苔腻而微黄。

3、本方证为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证,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应用。

4、本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胆囊炎、早期肝硬化等病症。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10)【医案选】1呕利痞(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一、经典:《伤寒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辛平)黄芩(苦寒)干姜(辛热)人参(以上)各三两(甘温)黄连一两(苦寒)大枣十二枚(掰,温甘)甘草三两(炙,甘平)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刘渡舟《泻心汤与心下痞》:1、“心下痞”,多反映人的阴阳上下不和,升降不利,以及脾胃失调的问题。

2、“心下痞”,的见症有三:心下(相当于胃之上脘)发生痞塞,“但气痞耳”,并无实邪凝结。

所以,用手按之濡软无物而为辨;个别患者,可见到心下突起一包,形如鸡卵大小,用手按之则消,抬手则随之而起;《伤寒论》记载的“心下痞”是没有疼痛的,但临床观察,不痛与痛两种情况皆有。

3、半夏泻心汤是治心下痞的代表方,因为半夏有治“伤寒寒热,心下坚”的特长,而成为治心下痞不可缺少的药物。

4、“心下痞”由脾胃阴阳之气不调而起(脾寒胃热)。

5、半夏泻心汤主症:心下痞,兼呕吐;生姜泻心汤主症:心下痞,兼干呕食嗅;甘草泻心汤主症:心下痞,兼心烦不安。

三、《刘渡舟伤寒论讲稿》:1、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甘调之法。

2、半夏泻心汤主症:心下痞、呕吐、大便不调。

3、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证叫“痰气痞”。

四、张文选《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1、半夏泻心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汤(1)主症:胃脘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必舌黄或浊。

(湿热痞证)(2)叶氏变通应用半夏泻心汤的基本手法:基本用药:半夏、生姜、黄连、枳实;湿甚阳弱,或下利者,用干姜代生姜,或干姜、生姜并用,旨在辛开;热甚者,加黄芩,芩连并用,旨在苦泄;胃阳虚者,加人参,合姜、夏,旨在辛甘通补胃阳;肝气冲逆者,加白芍,合芩连酸苦泄厥阴;或加牡蛎平肝;湿甚者,加杏仁,开宣肺气;呕痞甚者,重用半夏至一两;下利不呕者,去半夏加干姜;噤口痢,加银花、白芍、木香。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在汉代,“心下”指的是我们现在称谓的“胃”,“心下痞”指的就是“胃不舒服”。

肠胃疾病方面《伤寒论》中介绍了5个泻心汤,专门用来治疗:舌苔腻、肠鸣下利、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打嗝、胃中不和等症状的“泻心汤证”。

方名半夏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
证候下利,心下痞,不欲饮食,呕吐,面垢(像是脸没洗干净)。

方剂
半夏 25g 黄芩 15g 干姜 15g 党(人)参15g 炙甘草 15g 黄连5g 大枣12枚
制法、用法
以上三味药,加水2000ml,煮2小时,至剩余约1200ml,过滤去渣,汤液继续煎煮(浓缩)到剩余约600ml,分三次温服(一日量)。

备注
1. “痞”:中医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有的仅有胀满的感觉,称“痞块”、“痞积”。

2. 半夏泻心汤证有呕吐的现象,这是区别其他泻心汤的一个症状。

3. 原方中使用人参,其目的在于补充由于呕吐导致的肠胃津液损失,可用党参代替。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方【方剂组成】半夏12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黄连3克,大枣4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干姜驱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痞止利,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故补之以人参,和之以草枣,此为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注解:水因热激故呕而肠鸣;胃虚邪凑故心下痞硬,半夏泻心汤主之。

【辨证要点】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验案】程某,女性,33岁,病历号37488,1967年3月7日初诊。

原有肝炎,近一月来恶心纳差,心下痞满,腹鸣便溏,舌糜且痛,苔黄,脉细弱。

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半夏泻心汤:半夏12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干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结果:药服三剂证愈。

----------------------------------------------半夏泻心汤证张石顽医案:治顾九玉。

大暑中患胸痞颅胀,脉浮虚大而濡,气口独显滑象,此湿热泛滥于上膈也。

与清暑益气汤二剂,颅胀止而胸痞不除,与半夏泻心汤减炮干姜,去大枣,加枳实,一服而愈。

半夏9克、黄芩6克、黄连3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炮干姜3克、炒枳实3克。

寥笙注:本案为暑邪伤气,湿热痞结之证。

病有缓急,治有先后,因受暑致病,故先用清暑益气汤以治暑,后用半夏泻心汤以除痞。

清暑益气汤原案未出方,特录出以资参考。

人参3克、炙黄芪9克、炒茅术3克、麦冬去心9克、炒白术4.5克、炒黄柏3克、五味子1.5克、当归6克、甘草1.5克、升麻1克、葛根4.5克、炒青皮4.5克、炒神曲3克、泽泻4.5克、广皮4.5克、生姜3克、大枣3克。

半夏泻心汤法!(附经方剂量换算表)

半夏泻心汤法!(附经方剂量换算表)

半夏泻心汤法!(附经方剂量换算表)1.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或肉桂):主治慢性胃炎伴有泛酸、呕恶者,方中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为左金丸,有抑肝和胃制酸之功效。

具体应用时,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2:1。

若将吴茱萸改为肉桂,为交泰丸,有交通心肾,清心安神之效。

应用时,黄连与肉桂的用量比例为2:1为宜。

2.半夏泻心汤加夏枯草: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头痛、失眠者,方中半夏与夏枯草为对药,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阴阳交替,引阳入阴,颇宜失眠症;夏枯草还可解肝经郁热之头痛,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此基础上加入珍珠母,以入肝安魂,用于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性失眠。

3.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三味:即加藿香、佩兰、砂仁,此三味有醒脾开胃之功,合用之,主治湿浊阻中,阻遏纳运,五谷不馨,口腻而黏,或时有黏沫吐出,舌苔细腻,具体应用时,藿香三味以后下为宜。

4.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

具有请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

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5.半夏泻心汤加木香、九香虫:主治湿热阻中,胃气不降,郁而作痛,木香可以醒脾祛湿,九香虫善于散郁止痛,两味配伍,又有通络开窍之效,有人用此代替麝香,用于脑中风,也是经验一得。

半夏泻心汤加三花:即厚朴花、代代花、佛手花,三花具有辛香开胃、健脾化湿的功效。

主治慢性胃炎,湿热阻中,气机不利,引起胃脘不舒,时时胀满,尤以午后为甚,或伴有呃逆,舌面有淡淡白腻苔,脉象沉滞者。

6.半夏泻心汤加防风、荜茇:主治慢性胃肠炎,伴有腹部气机不舒,时有肠鸣,口气秽浊,或矢气多,大便不畅。

防风、荜拨具有整肠、理气、除腐、化浊之功效,对于腹部痞满,矢气频频者,乃为对应之举。

7.半夏泻心汤加鸡矢藤、鸡内金:主治慢性胃炎之纳呆食积者,鸡矢藤药性和缓,有明显的健脾和胃功效,特别宜于小儿和老人消化不良者;而鸡内金消食化积力强,二味合用,既可增进食欲,又可健脾消积,配入半夏泻心汤中,能明显提高消食运化功效。

半夏泻心汤组成,方歌方解,临床医案,功效与作用

半夏泻心汤组成,方歌方解,临床医案,功效与作用

半夏泻心汤组成,方歌方解,临床医案,功效与作用【组成】半夏半升(12g),洗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g)黄连一两(3g)大枣十二枚(4枚),擘甘草三两(9g),炙【方歌】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解】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心下即是胃脘,痞为痞塞不通。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错杂,遂成痞证;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

本方证病机较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

治当调其寒热,开其结滞,复其升降。

方中半夏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用为君药。

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泻热开病。

然寒热错杂,又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

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

综合全方,寒热平调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半夏泻心汤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之痞证,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之代表方剂。

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肠胃不和,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用方要点。

2.临床加减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脘胀痛者,加枳壳、厚朴、佛手行气止痛;伴反酸、嘈杂,加乌贼骨、瓦楞子制酸;伴大便干结、排便不畅,加制大黄;伴饮食偏少、乏力,加白术、焦三仙健脾消食。

慢性结肠炎伴腹泻者加山药、茯苓健脾渗湿止泻;伴便脓血者加白头翁、秦皮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半夏泻心汤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

半夏泻心汤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半夏泻心汤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奉建芳,李妍,祝林
申请号:CN200410018432.1
申请日:20040518
公开号:CN1698669A
公开日:
2005112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半夏泻心汤的片剂和胶囊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以中药复方半夏泻心汤为药材原料,用水或乙醇溶液提取有效物质,经喷雾干燥或减压干燥制成提取物粉末,再加药用辅料用干法制粒或湿法制粒制成颗粒,填充胶囊或压片制成片剂。

本发明是以服用方便的现代剂型取代传统剂型,本发明的特点是,原料配比合理,精提有效成分,减少服用量,所制胶囊剂和片剂的崩解迅速,使药物受胃排空影响较小,在治疗部位疗充分发挥治疗作用。

对浅表性胃炎尤其是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胃溃疡具有良好的疗效,服用方便,服用量少。

申请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地址:200040 上海市北京西路132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罗大忱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半夏泻心汤”原方,药物用量及半夏炮制方法考探

“半夏泻心汤”原方,药物用量及半夏炮制方法考探

“半夏泻心汤”原方,药物用量及半夏炮制方法考探简介:在现今考古发现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半夏泻心汤”原方中,药物用量进行研究,确定原方中衡器计量药物和非衡器计量药物的剂量;“半夏泻心汤”原方当选用以汉代一两,折合现今13.92克为准,干姜、黄芩、人参、炙甘草,均为42克、黄连14克、半夏35克、红枣28克。

且原方“用药比例”当符合“半夏2.5∶黄芩3∶干姜3∶人参3∶炙甘草3∶黄连1∶红枣2”;以古今医家,对“半夏”炮制方法的论述和现代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方证研究需要,从药性与毒性的双重角度综合考量,认为“半夏泻心汤”方证研究中,当以“汤洗去滑”后的“生半夏”为准,“汤洗去滑”也应该作为现今“半夏”的常规炮制方法之一。

“半夏泻心汤”是中医学经典方剂之一,临床广泛运用于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各科疾病治疗之中,其原方,出自《伤寒杂病论》。

现今对于“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研究,方兴未艾,然而,在进行“半夏泻心汤”相关研究之前,首先要确定原方药物的“用量、用药材质”等问题。

“半夏泻心汤”原方用药,包括了运用衡器计量和非衡器计量,以及计数计量的药物,因此,本文主要分三部分进行探讨。

一、原方用量考探:1、衡器计量药物的测算:对于“半夏泻心汤”原方用量的确定,首先要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一两等于现今多少克?关于《伤寒杂病论》原方用量的问题,历来医家都有思考,如:金代的名医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张仲景之世四升,乃唐宋之一升,四两为之一两”。

李东垣,曰:“古云三两,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钱半也”。

直至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提出:“古今异制……古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汪昂,遵其所说:“大约古一两,今用一钱足矣”之后,“古之一两,为今之一钱”的说法,对后世影响巨大,在很长的时间内为大部分医家所沿袭应用。

然而,对于该问题的争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许多现代医家根据文献或考古出土的文物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其中具代表性的,如: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中,提出的一两,为13.9206克,其依据吴大澄考据“新莽货币”校得,新莽一两,为13.674644克,以及刘复考据新莽嘉量测得的新莽1两,为14.1666克,以二者取均值而得新莽一两,为13.9206克,而据史料记载,东汉乃承用新莽之制,因此,《伤寒杂病论》中,一两当为13.9206克。

半夏泻心汤中药方剂

半夏泻心汤中药方剂

半夏泻心汤中药方剂胃气不和的症状,我们都很熟悉。

也很容易联想到是胃部的问题,例如干呕、呕吐还有肠鸣下利等症。

这种状态下的呕吐,治疗起来需要从根源抓起。

这里小编介绍治疗呕吐的半夏泻心汤中药方剂给大家。

来看半夏泻心汤的用法!处方半夏12克(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主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半夏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为君;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清泄里热为臣;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和中补虚为佐。

凡因寒热互结于心下,胃气不和,见证如上所述者,均可用之。

摘录《伤寒论》。

干呕干呕指患者有呕吐的声音、动作,但有声而无物吐出,或仅有涎沫而无食物吐出。

干呕一般表现为食滞型、肝郁型、胃虚寒型、胃寒实型、胃虚热型、胃实热型等。

呕吐呕吐,中医病证名。

是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的一种病证,可出现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

临床辨证以虚实为纲。

治疗以和胃降逆为原则,但须根据虚实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病因1、外邪犯胃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之常,水谷随逆气上出,发生呕吐。

由于季节不同,感受的病邪亦会不同,但一般以寒邪居多。

2、饮食不节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及不洁食物,皆可伤胃滞脾,易引起食滞不化,胃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难运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4、病后体虚脾胃素虚,或病后体弱,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食滞胃中,上逆成呕。

结语:有关半夏泻心汤中药方剂,这里就介绍这么多。

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半夏泻心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

半夏泻心汤能治疗干呕、呕吐等胃部不舒服的症状。

经方名家荟萃之半夏泻心汤方

经方名家荟萃之半夏泻心汤方

经方名家荟萃之半夏泻心汤方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胡希恕医案)程某,女,33岁,病案号37488。

初诊日期1967年3月7日:左偏头痛一年,西医诊为三叉神经痛。

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既往有肝炎史。

近日发作较重,左侧头面、眼眶皆痛,伴头眩而晕,大便溏泻,一日2~3行,经细问也大约一年,口干不欲饮,舌苔白根腻,脉沉细弦。

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黄连二钱干姜二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吴茱萸三钱结果:上药服三剂,头痛、便溏皆好转,上方减黄芩为二钱,加生石膏一两,继服12剂,头痛已,大便如常。

程某,女性,33岁,1967年3月7日初诊。

原有肝炎,近1个月来恶心纳差,心下痞满,腹鸣便溏,舌糜且痛,苔黄,脉细弱。

脉细弱、心下痞满,腹鸣、纳差、便溏,下寒。

舌糜且痛、舌苔黄、恶心,上热。

综合分析: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半夏泻心汤加生石膏。

处方:半夏12g,党参l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l0g,大枣4枚,炙甘草6g,生石膏(同煎)45g。

结果:药服3剂,症愈。

张某,男,29 岁,病案号 168767。

初诊日期 1965 年 10 月 12 日:腹泻、胃脘胀四个月。

原有右胁痛已四五年,经检查谓慢性肝炎,因症状不重,故未重视治疗。

近四个月来右胁背痛明显,且见胃脘疼痛、腹胀、头晕、恶心、大便溏稀日四五行,经查肝功正常,服中、西药治疗腹泻、胃脘疼等不见好转,并见吐酸、烧心、午后身热、口干、心跳,厌油腻,舌苔白,脉沉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兵,曾琪,马安献,张惠芹,季宗念,严启新*(海王百草堂药业有限公司,河南濮阳 457000)摘 要:目的:研制出稳定、安全、有效的半夏泻心汤片。

方法:按古方对半夏泻心汤进行提取,以提取物为原料药进行片剂的制备,筛选出合适的辅料及其用量、颗粒干燥温度等工艺条件;并考察制备出的片剂的崩解度、重量差异和脆碎度等。

结论:选择乳糖和微晶纤维素混合作为填充剂,制备出了表面光滑美观、硬度和咀嚼性适当,并保持了原料药的活性成分的半夏泻心汤片,各项指标均合格。

为经典古方半夏泻心汤剂型开发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制备工艺;半夏泻心汤;辅料筛选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志码:A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Pinellia Decoction TabletsLiBing,ZengQi,MaAn-xian,ZhangHui-qin,JiZong-nian,YanQi-xin*(Hai wang bai cao tang Pharmaceutical Co.,Ltd.,Henan Puyang 457000)Abstract:Objective:The stable, safe and effective pinellia decoction tablets were developed. Methods: Extract pinelliaxiexin decoction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recipe, prepare the tablet with the extract as the raw material, and select the appropriate auxiliary material and its dosage, particle drying temperature and other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The quality of the tablets was investigated, such as disintegrating degree, weight difference and brittleness. Conclusion: by using lactose and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as filler, the pinelliaxiexin decoction tablets with smooth and beautiful surface, proper hardness and chewability and keeping active ingredients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were prepared, and all indexes were qualified.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the preparation form of pinellia decoction.Keywords: Preparation technology; Pinelliapurpura decoction; Supplementary material screening半夏泻心汤方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医方剂名,原处方为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泻心汤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1]。

相比于现代中药制剂,传统制剂普遍存在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定、技术水平低、生产效能不足等缺点。

为了便于服用、携带和保存,提高中药疗效,本研究对半夏泻心汤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和优化[2]。

1 实验仪器、药材及辅料1.1 仪器WT20002电子天平(杭州万特衡器有限公司)、标准药典筛全套(浙江上虞市圣超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基金项目:河南省中药饮片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豫科[2016]221号);2018年度濮阳市重大科技专项;2017年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

作者简介:李兵(1993—),男,广西桂平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新药制剂成型研究。

通讯作者:严启新(1971—),男,河南信阳人,博士,主任中药师,研究方向:@。

第4期·33·李兵等: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片的制备工艺YK60摇摆颗粒机(上海天凡药机制造厂)、101-2AB电热鼓风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1.2 药材及辅料本实验所用的中药饮片均购于安徽友信药业有限公司,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的相关要求。

糊精(180817)、乳糖(180601)、玉米淀粉(180708)、微晶纤维素(180822)、预胶化淀粉(180709)、硬脂酸镁(180715)等,均由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半夏泻心汤提取物,由公司内部提供。

2 颗粒剂的制备称取半夏泻心汤提取物20g,辅料填充剂过称取30g;过60目筛,将提取物和填充剂放入坩埚中充分研磨混合均匀,开始滴加润湿剂水(视情况加量),并用手指不断搓捏,混匀,使之手捏成团,轻压即散;制软材,在2号筛上制粒,放入烘箱内,50℃,1h。

2.1 辅料填充剂的筛选根据制备片剂工艺的要求,选用不同种类和用量的引湿性较低、流动性好、稳定性好的辅料,改善中药提取物易吸湿、流动性差的缺点[3]。

以制成颗粒的成形性、流动性和溶解性,所用辅料价格等考虑,进行样品试制,分别考察不同主辅料制成颗粒的成型性、流动性、溶解性[4]。

不同填充剂制颗粒见表1。

表1 不同填充剂制颗粒处方辅料处方号12345670干浸膏粉20g20g20g20g20g20g20g 1乳糖30g15g2玉米淀粉30g3糊精30g15g 4微晶纤维素30g15g15g 5预胶化淀粉30g羧甲基淀粉钠2g甜菊糖 1.5g2.2 成型性的测定将制备好的颗粒称重,先过一号筛,再过四号筛,收集能通过一号筛但不能通过四号筛的颗粒,称重。

成型率=过筛后颗粒质量/过筛前颗粒质量× 100%。

结果见表2。

加水做软材时黏结成团,无法制粒,为不合格品,故不用考虑。

由表2可知,其他辅料制备颗粒剂成型率都较好,乳糖+微晶纤维素成型率最高,达到90.25%;乳糖次之为84.96%。

表2 成型率的测定辅料理论质量/g过筛后质量/g成型率/%乳糖50.0042.4884.96糊精50.0041.2882.56微晶纤维素50.0040.9681.92预胶化淀粉50.0042.0183.17乳糖+微晶纤维素50.0044.9490.25糊精+微晶纤维素50.0039.4879.002.3 流动性的测定颗粒剂重要性质之一是流动性,药剂学上常用流动率或休止角表示。

休止角越小,流动性越好。

通常粒径越小或粒度分布宽的颗粒,其休止角越大;而粒径圆、大且均匀的颗粒易流动,休止角小[5]。

本次试验以测定颗粒的休止角来测定颗粒的流动性,采用固定漏斗法,将3只漏斗串联并固定于水平放置的坐标纸上1 cm的高度处,小心地将颗粒沿漏斗壁倒入最上的漏斗中直到坐标纸上形成的颗粒圆锥体尖端接触到漏斗口为止,由坐标纸测出圆锥底部的直径(R),计算出休止角tana=2H/R,做3次,计算平均值。

由表3可知,所以辅料都小于40°,流动性都较好,能满足工业生产。

其中用微晶纤维素制颗粒的流动性最差,预胶化淀粉次之;其他辅料制备的颗粒流动性相差不大,以乳糖、糊精和糊精+微晶纤维素组合为辅料制备的颗粒剂休止角相同,都为32°,流动性最好。

2.4 溶化性考察根据2015版《中国药典》颗粒剂溶化性指标考察颗粒剂的溶化性,分别取供试品1g,加入热水20mL,搅拌,观察溶化速度。

要求颗粒5min内全部溶解或轻微浑浊。

实验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除预胶化淀粉外,溶化性均符合药典要求,以乳糖为辅料制备颗粒剂时,溶化性是最好的,且静置不分层,其他辅料次之。

综上,选择乳糖+微晶纤维素组合作为填充剂制备半夏泻心汤颗粒。

表4 溶解性考察辅料现象5min后乳糖溶解较快,静置后分层全部溶解糊精溶解较快,静置后分层全部溶解微晶纤维素溶解较快,静置后分层全部溶解预胶化淀粉搅拌后有明显的悬浮物,且难溶悬浮物不溶乳糖+微晶纤维素易溶,溶解后静置不分层全部溶解糊精+微晶纤维素溶解较快,静置后分层全部溶解3 颗粒干燥温度以上述筛选的优选试验条件,制备身痛逐瘀汤颗粒剂。

参考相关文献[6]及预实验,本研究选用了40℃、50℃、60℃等温度条件下,进行了湿颗粒的干燥温度的考察[7]。

结果显示,在40℃、50℃的条件下,干燥所得的颗粒较好,整粒后细粉较少,在干燥1h后,颗粒的含水量都小于5%;在60℃条件下,湿颗粒在干燥过程中变得绵软,胶黏成团块状,无法干燥,效果较差。

试验结果如表5,综合考虑,最适宜的干燥温度条件选择50℃干燥1h即可。

表5 不同干燥温度对颗粒的影响序号湿颗粒/g干燥温度/℃干燥时间/h含水量1100401 4.3%2100501 3.5%3100601黏结成块4 压片按照以上工艺,将制备好的颗粒进行压片。

5 质量检查5.1 重量差异依据2015版药典四部附录制剂通则中片剂[重量差异]检查[8],取本品20片称量,结果显示重量差异均在规定限度内,合格。

5.2 硬度检查依据2015版药典四部附录通则中,片剂脆碎度检查法,取6片按规定检查,减失重量在规定范围内,合格。

5.3 崩解时限依据2015版药典四部附录通则中,溶散时限检查法,取6片按规定检查,均在15min内崩解,符合规定,合格。

6 结语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传统上,经典方的制备工艺及服用方法主要是水煎服,且传统的水提工艺参数没有,可见,传统上其工艺粗糙,且服用、携带不方便,服用量大,为克服传统服药方式的种种缺点,必须发开新剂型,且保持其原料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

本研究将半夏泻心汤开发剂型定为片剂并成功制备出了安全、稳定、有效的半夏泻心汤片,为半夏泻心汤下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1]张胜,吴春福,陈立江,等.半夏泻心汤药理研究最新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1(7):3-5.[2]王丽霞. 中药制剂从传统到现代的思考[C]//2014中国药物制剂大会.中国药学会,2014.[3]梁雨虹,邓卓燕.不同辅料对中药全浸膏防潮效果探讨[J].北方药学,2016(2):190-191.[4]王宏顺,熊学敏.中药颗粒剂辅料筛选的研究[J].江西中医药,2010,41(7):65-67.[5]韩珊颖,邱英麒,钟绍金.四臣止咳颗粒成型处方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8,34(2):142-144.[6]朱智德,罗宇东,肖明,等.十味鹅黄颗粒的醇沉及干燥工艺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5):11-15.[7]郭小红,冷静,徐冲,等.柔肝宝颗粒剂的成型性工艺[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1):46-49.[8]国家药典委员会.2015版药典四部[M].北京:社,2015.乳糖 1.75 5.71 1.71 5.68 1.80 5.7432°糊精 1.80 5.84 1.78 6.38 1.82 6.3332°微晶纤维素 1.90 5.18 1.94 5.23 1.88 5.1637°预胶化淀粉 1.80 5.20 1.77 5.11 1.84 5.3235°乳糖+微晶纤维素 1.78 5.43 1.74 5.62 1.80 5.2334°糊精+微晶纤维素 1.74 5.56 1.70 5.63 1.76 5.46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