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

一、学科类别分别为:1.中学语文 2.中学数学 3.中学英语4、中学物理

5.中学化学

6.中学生物7、中学政治8.中学历史9、中学地理10.小学语文11、小学数学12、小学思品13、小学英语14、小学科学15、中小学音乐16.中小学体育与健康1

7.中小学美术1

8.中小学信息技术1

9.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0. 学前教育21.综合(凡不是纯学科性的论文都归在这一类,如: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

二、论文题目不要太长。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直接点明是什么课的设计或案例,如:《祝福》教学设计、《分数的除法》教学案例(不要把某某版第某册第某课作为题目的组成部分)。

《离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四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三、重点: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四、学情分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有一定困难,是教学中的难点。但是电子的排布是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对学习元素的原子形成离子,再由离子构成化合物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在化学后续学习中地位尤为重要,必须彻底掌握,本节课学习难度较大。

五、教学方法:巩固复习+情景教学+经典讲解+作图理解+实际演练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知道了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那么最外层电子数是不是也一定不相同?(生:最外层电子数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师: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有什么关系呢?(生:疑惑)

师: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的核外电子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一种玩具。(展示给学生看)准备一条细线和三个小木头,分别把三个小木头轻微系在细线的一端,小木头之间留出一点的间隔,然后用手套住另一端晃动使其做圆周运动,我们会发现最先脱离细线的束缚的是最外的那个小木头,我们还发现最容易碰到障碍物的也是最外的那个小木头。其实原子的核外电子就像这样,排在最外层的电子离核较远电子的能量就最低,就容易失去这些电子,也有可能得电子。从而也就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所以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二)、探究新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什么是离子?什么是阳离子?什么是阴离子?

2、化合物有又是怎样形成的?

3、学生互动:请第一组的同学作出元素周期表中1~5号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第二组6~10号;第三组11~15号;第四组16~20号。某男同学请在黑板上作出钠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某女同学请在黑板上作出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Na Cl

(图1)

失去1e- 得到1e-

(图2)

师:掌声祝贺两位同学!他们都作对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NaCl的形成如图(2),根据NaCl的形成过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离子所带电荷数与什么有关?生:离子所带电荷数等于原子得失电子数。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钠的质子数是11,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就只有一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钠元素很不稳定,就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从而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Na+。像这样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而钠原子带的是正电荷,像这样的离子叫阳离子。氯的质子数是17,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就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氯元素很不稳定,最外层电子就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从而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Cl-。像这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一般来说: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容易失去次外层电子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只有一层是为2),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大于4个,容易得到相应的电子从而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带负电荷,形成阴离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He为2)已经是稳定结构,不容易得失电子,就不显电性,不易形成离子。

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元素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可以把这一过程和民间的一种婚配习俗联系起来。把金属钠看成是一个男人,因为钠可以形成阳离子,把氯看成一个女人,因为氯可以形成阴离子,而氯必须要得到钠拿出的一个电子的聘礼才同意与钠结婚,与钠组成一个家庭(化合物NaCl)这也就是Na+与Cl-由静电作用结合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氯化钠NaCl的过程。像这种由阴阳离子互相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如MgCl

2

、KCl、FeS 。

学生互动:同学们根据刚才所作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写出相应的离子的形式

拓展: NaCO

3是由Na+离子和CO

3

2-(碳酸根离子)构成。

(三)、应用反馈: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相对稳定结构(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是2个)的,该元素性质稳定。通常情况下,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可决定元素的类别、金属性、非金属性,最高正化合价和负化合价等。

(四)、教学互动:请同学描述一下氯化铝AlCl

3 、MgCl

2

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反思:学生刚刚接触原子的构成,不太理解微观概念,前面学习时学的不扎实,许多同学对此只是一知半解,虽然课本上介绍离子之前先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但内容比较少,为了学生在学习离子时更易理解,我作了1——20号元素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在此基础上讲解离子的形成,并逐一写出8号元素,11号元素、12号元素、13号元素17号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离子符号,然后介绍离子根据带电荷不同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介绍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通过实践,我认为这样设计确实做到了“既让优生吃饱,又让造诣差的学生吃好” ,取得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六)、作业布置:P80 习题 1及元素周期表3号、7号、9号、16号19号、20号元素的离子符号的书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